资源简介 2025年中考历史观点论述题答题模版(一)《中国古代史》1、改革、制度创新、巩固统治的措施(1)改革类: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2)制度创新类:西周的分封制、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隋朝首创科举制、元朝的行省制(3)措施类:(秦始皇、西汉武帝、东汉光武帝、北宋太祖、元忽必烈)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统一类:秦统一、西晋统一、元朝的统一观点:符合国情的改革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选择的史事:商鞅变法、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论述: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综合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1950 年,新中国在新解放区进行了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翻了身,得到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土地改革以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的道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20世纪 70 年代末,中国开始农村改革,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得到提高,推动了中国发展。(4分)结论:综上所述,符合国情的改革可以推动社会进步,我们应该进一步深化改革,以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观点:制度创新推动社会发展。阐述: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全国的统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国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使西汉在政治上实现大一统,推动了西汉的繁荣发展。隋朝创立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打破了门第限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巨大。这些都说明制度创新能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6分)观点: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分)选择史事:公元前221,秦灭六国统一中国: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论述: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80年,西晋灭吴,结束了三国分裂的局面,统一全国,顺应了统一的趋势;1279年,元朝结束了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分裂割据,实现了统一。(4分,出其中两条即可得4分)所以说,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水利工程、建筑类(战国)都江堰、(秦朝)长城和灵渠、(隋炀帝时期)大运河、(明成祖)长城和北京城(核心建筑,宫城即紫禁城,今称故宫)启示:中国古代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观点:重大工程建设推动了社会进步(重大工程对后世影响深远)。(2分)史事:公元前256年,修建都江堰;605年隋朝开始开凿大运河:1420年,北京城基本建成。论述:公元前256年,秦国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修建都江堰,建成之后,成都平原被称为“天府之国”,大大推动了社会进步,造福千秋;605年始,隋朝陆续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1420年,明朝对北京城的扩建和改造基本完成,是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辉煌的皇家建筑群。(4分)综上所述,重大工程的建设推动了社会进步,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二)《中国近现代史》1、列强的四次侵华战争与各个阶级的抗争与探索(1)四次侵华战争(原因及其影响)与《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2)抗争与探索:①农民阶级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 ②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 ③资产阶级领导的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示例:观点:近代史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论述:1840-1842年,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国丧失了部分主权,外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破坏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都战败并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丧失了更多的主权,列强侵略势力范围扩大,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论:综上所述,近代中国在列强的侵略中,丧失了越来越多主权,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4分)观点:列强侵略加剧中国民族危机。(2分)论述:鸦片战争失败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4分)观点: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论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之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由此,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救亡图存运动发展起来,中国人相继开展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大大激发了中国民众的爱国意识。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国民族意识大大觉醒,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局面,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国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综上所述,民族危机的加深推动中华民族意识的觉醒。我们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升民族认同感,努力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观点: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是一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过程。 论述: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着眼于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工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在经济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甲午战败后,民族危机加深,资产阶级维新派认识到仅学习技术不足以挽救民族危亡,于是发起戊戌变法,尝试变革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虽然失败,但促进了思想启蒙,推动中国近代化从经济层面迈向政治层面。辛亥革命则成功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进一步推动政治民主化,在政治制度近代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新文化运动高举 “民主” 与 “科学” 大旗,对封建旧道德、旧文化进行猛烈批判,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近代化,使中国近代化探索深入到思想文化核心领域。中国近代化从学习西方技术到变革政治制度,再到解放思想文化,是一个不断深入、逐步发展的过程。总之,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历经曲折,各阶段的探索相互关联、层层递进,为中国的进步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对外开放的过程)(1)不屑融入世界:清末闭关锁国政策(危害)(2)被迫融入:鸦片战争及各大侵华战争(3)主动融入:对外开放的过程(1980、1985、1990)观点: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开放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论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人均有很大提高;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经济特区的建立和逐步扩大对外开放领域推动了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来极为重要的作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推进,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实现了社会和谐稳定;现在,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4分至少答出2条以上方可得分)由此可见,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促进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观点: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发展。(2分)论述:1980年,中央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对引进外资、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之后,我国扩大对外开放,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推动了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WTO,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之,对外开放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提高了综合国力。(4分)3、中国共产党相关(1)党的重要会议:1921年中共一大、1935年遵义会议、1945年中共七大、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党领导的重要战役: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所有相关的战役)(3)党领导的开辟的中国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开辟的井冈山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以邓小平为代表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十二大) 观点: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领导核心。(2分)论述: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挽救了党、红军和中国革命,是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决策,推动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所以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发挥关键领导作用,引领中国不断前进。(4分)观点: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2分)选择的史事:中国共产党成立、南昌起义、遵义会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共七大、抗美援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等论述: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共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1927年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1935年,遵义会议召开,集中全力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这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日本全面侵华后,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积极促成建立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取得全民族抗战的胜利。1945年,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战后的奋斗方向。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捍卫了新中国安全,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重要里程碑。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作出了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至少选择其中两个事件,得4分)观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2分)论述: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开展抗日游击战争;随着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平型关大捷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毛泽东发表的《论持久战》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坚持抗战的决心;百团大战振奋了全国军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综上所述,在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以自身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4分,出2条即可)观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正义战争论述:从1931年日本关东军炮轰沈阳城开始,到1945年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长达14年的艰苦抗战。期间,无论是淞沪会战、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还是百团大战等战役,都展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敌、英勇抗争的精神。这些战役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总之,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它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三)《世界史》1、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1)革命的过程及历史意义(2)《权利法案》《独立宣言》1787年美国宪法、《人权宣言》《拿破仑法典》的内容观点:顺应时代潮流的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2分)论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独立战争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独立,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也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产生了深远影响。法国大革命摧毁了法国的君主统治,传播了资产阶级自由民主思想,具有世界性的影响。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 了条件。俄国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4分,任选两个史实即可)由此可见,各国都在革命胜利后实现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观点2:法律文献的颁布为早期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论述: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力,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 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为英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美国独立战争后,美国制定了1787年宪法,依据分权制衡原则建立了联邦制共和国,实行行政 、立法、司法三权分立。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法国大革命通过的《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否定了封建等级制度,成为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件,《拿破仑法典》延续了这一原则, 成为后来资本主义世界的立法典范。结论: 因此,早期欧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各项法律文献或宪法的制定,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 治取代人治,为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法律保障。观点:杰出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论述:华盛顿领导了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了英国殖民统治,实现了国家的独立,确立了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林肯领导了美国南北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又一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的经济缓慢的恢复过来,人们生活得到改善,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商鞅、亚历山大、屋大维、穆罕默德等都可)结论:综上所述,杰出历史人物引领社会的发展,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2、战争与和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1)两次世界大战(主要是二战):1945年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九下15课)(2)当今世界的主要发展趋势:①经济趋势:经济全球化 ②政治格局:世界多极化③战后的和平与发展: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九下20课)④为解决人民社会面临的共同问题,中国提供了哪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观点:两次世界大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2分)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法国、美国、日本等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建立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东亚和太平洋 地区的统治秩序,这一体系是一战后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极大的影响了世界局势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开始,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成立,1955 年“华沙条约组织 ”成立,两极格局形成,导致美苏长达四十多年的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对战后世界政治、 经济和国际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综上所述,两次世界大战极大的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我们要从中汲取教训,共同努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4 分)观点:国际合作推动世界发展 。阐述: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各国协同作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联合国的成立,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万隆会议上,亚非国家团结合作,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欧盟成立,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加强了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合作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6分)观点: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选择的史事:联合国正式成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欧盟成立,世贸组织成立;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等。论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联合国为代表的国际组织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苏联解体后,世界格局发生了新的变化。两极格局被打破,中国、欧盟、俄罗斯等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世界贸易组织与联合国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计算机网络的构建,持续推进,丰富着人类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生活方式随之改变。同时,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在不断发展。由此可见,二战后,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3、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1)根源:欧洲国家的殖民掠夺(2)一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九下12课):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3)二战后: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九下19课)亚洲:1955年万隆会议;1960年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观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世界殖民体系瓦解选择的史事: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1955年万隆会议;1960年非洲年;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论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蓬勃发展。1920年,甘地在印度发起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沉重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反映了印度人民要求独立的强烈愿望,为印度的独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总理提出 “求同存异” 的方针,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此,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他们开始联合起来,共同反抗殖民主义,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发展民族经济而努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