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三首 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24 唐诗三首 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资源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下册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难点名称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博大的济世情怀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学习诗人博大的济世情怀,要通过理解诗句,解读诗歌内容,了解诗人所处环境,进而感知诗人的情怀。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这首诗中,诗人所处环境,社会背景学生较难感受,也就无法体会到诗人的 情怀。
难点教学方法 通过问题探究,学习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博大济世情怀。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留下了许多诗作,《茅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他美好愿望的句子是哪一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更成为了千古名句。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现在我们一起探究杜甫的这个美好愿望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 1 杜甫面临着天灾的肆虐.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卷”“飞”“渡”“洒”“挂罥”和“飘转”等动词细致的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2 杜甫面临着人祸的侵扰。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杜甫在诗中曾经这样描述安史之乱期间的社会,“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尸骸堆积如山,流的血把一草一木都变腥,把河流平原都染红了。当时的社会是“满地白骨,遍地哀嚎”的现实。这或许就是导致杜甫“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依仗自叹息。”无奈之状的根本原因吧。 3杜甫面临着贫寒的窘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自安史叛乱以来,颠沛流离,长夜难眠,就已经陷入悲苦之中,常年来家中仅有的“冷似铁”的“布衾”,也被孩子踏破了,如今天黑雨来,这凄凉的现状,让诗人感到无比的伤痛。 诗人杜甫想到的永远不只是自己,面对天灾人祸和自己的极度贫寒,他推己及人,想到了天下寒士,喊出了宏大的心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一个人当他身处平凡之中,却不想自己,而为天下苍生祈愿,这是何等的崇高。从这个心愿中,我们体察到杜甫作为一名诗人忧国忧民博大的济世情怀。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历史上像杜甫一样忧国忧民的人,还有哪些呢?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位卑不敢忘忧国——陆游 愿天下无饥寒——白居易 我以我血荐轩辕——鲁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小结 正是这些人以天下人为念,执着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请同学们再次吟诵这首伟大的诗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