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地理最后一课考前指导课件(共22页)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中考地理最后一课考前指导课件(共22页)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2025年中考地理最后一课
——考前指导
2025
一、复习策略篇
01
二、高频考点梳理
02
三、答题技巧强化
03
五、心态调整秘籍
05
目录
四、考前注意事项
04
最后一课 考前指导
PART-
01
一、复习策略篇
重点复习《考试说明》核心考点
《考试说明》是命题依据,涵盖所有必考知识点,如地形、气候、河流等。
每个考点对应典型例题,通过练习巩固,确保基础分不丢。
梳理易错题本,针对性突破薄弱环节
易错题本记录了平时练习中的失误,是薄弱环节的直观体现。
定期回顾并重新做错题,分析错误原因,避免在考试中再犯。
回归基础,查漏补缺
必考地图:中国地形/气候/河流分布、世界大洲大洋/气候类型图
地形图需熟悉山脉、平原等分布,气候图要掌握气温降水差异,河流图牢记流向与支流。
世界地图重点关注大洲大洋位置关系,气候类型图学会判读热带、温带、寒带气候。
图表分析三步法:定位→提取信息→联系知识点
定位是读图第一步,明确图中区域范围,如中国地形图定位到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
提取信息要细致,如从气候图中提取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数据。
联系知识点,将提取信息与地理原理结合,如气候类型与地形、纬度的关系。
地图为王,强化读图
01
02
自然地理:地球运动、气候特征、地形地貌
地球运动包括自转与公转,自转导致昼夜更替、时差,公转引发四季变化、五带划分。
气候特征从气温、降水、风向等方面分析,如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地形地貌涵盖山脉、平原、高原、盆地、丘陵,了解其形成原因与分布规律。
人文地理: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布局
人口与城市关注人口分布、增长、迁移,城市功能分区、规模等级,如中国人口东多西少,城市等级有直辖市、省会城市等。
农业布局考虑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劳动力),工业布局则受资源、交通、市场、技术等因素影响。
专题突破
最后一课 考前指导
PART-
02
二、高频考点梳理
经纬网是地球表面定位系统,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通过经纬度可精准定位。
时区计算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每隔15°经度为一个时区,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经纬网判读与时区计算
气温曲线反映一年内气温变化,降水柱状图显示各月降水分布,二者结合可判读气候类型。
如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其气温曲线夏季高温、冬季温和,降水柱状图冬季降水多。
气候类型判读(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
地球表层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内部相对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地震、火山。
世界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 喜马拉雅地震带,火山多分布在板块交界处。
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地震带、火山分布)
自然地理核心
北方地区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平原、高原为主,农业以旱地为主;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地形复杂多样,农业以水田为主。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以畜牧业为主;青藏地区高寒,以高寒牧业和河谷农业为主。
01
黄土高原治理通过植树造林、退耕还草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工程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
02
一带一路涵盖亚洲、欧洲、非洲多个国家和地区,沿线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有沙漠、草原、山地等。
该区域文化多元,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通过一带一路促进了沿线国家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
03
一带一路沿线地理特征
可持续发展案例(如黄土高原治理、南水北调)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特征对比
人文地理重点
以本省为例,地形可能有平原、山地、丘陵等,气候有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等,资源丰富多样,如煤炭、石油、水能等。
经济发展特色体现在主导产业上,如某省以制造业为主,某市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结合当地资源与区位优势发展。
本省/市地形、气候、资源与经济发展特色
乡土地理
最后一课 考前指导
PART-
03
三、答题技巧强化
选择题中绝对化选项往往错误,如“所有河流都自西向东流”“所有国家都发展农业”,需谨慎对待。
通过排除绝对化选项,缩小选择范围,提高正确率。
排除法:绝对化选项警惕(“全部”“一定”)
先读题干明确问题,再看图提取相关信息,避免盲目读图。
在图上标注关键词,如地形图标注山脉、河流,气候图标注气温、降水数据,便于快速作答。
图文结合:先读题干再看图,标注关键词
选择题技巧
01
综合题答案要分点,每点一个知识点,条理清晰,便于阅卷老师采分。
使用地理术语,如描述气候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避免口语化表达。
分点作答,地理术语精准(如“夏季高温多雨”)
02
原因类题目需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如分析某地农业发展原因,自然方面有地形、气候、土壤,人文方面有劳动力、市场、交通等。
双角度分析全面,能更准确地回答问题。
原因类题目:自然+人文双角度分析
03
对策类题目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措施,如某地水土流失对策,可从植树造林、退耕还草、修建梯田等方面分条陈述。
因地制宜的措施更具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对策类题目:因地制宜,分条陈述
综合题规范
注意设问动词:“描述”“分析”“评价”差异
“描述”要求客观陈述,如描述地形分布;“分析”需探究原因,如分析气候成因;“评价”要一分为二,如评价某地发展农业的利弊。
明确设问动词,按要求作答,避免答非所问。
单位与数据陷阱(如“千米”vs“米”)
题目中单位要仔细审阅,如距离单位可能是千米、米,面积单位可能是平方千米、公顷,避免因单位错误失分。
数据计算要准确,如计算人口密度、人均资源量等,确保结果无误。
审题避坑指南
最后一课 考前指导
PART-
04
四、考前注意事项
01
准考证是进入考场的凭证,要妥善保管;2B铅笔用于填涂答题卡,黑色签字笔用于答题,直尺用于作图,无字垫板保持桌面平整。
02
检查铅笔是否削好,签字笔是否流畅,确保考试用品无误。
准考证、2B铅笔、黑色签字笔、直尺、无字垫板
考试物品清单
选择题题量大但相对简单,15- 20分钟完成,保证答题速度与准确率。
遇到难题先标记,回头再做,避免浪费时间。
选择题:20-25分钟
综合题分值高,需仔细思考,25- 30分钟完成,确保答案完整、准确。
先列提纲,再组织答案,避免遗漏知识点。
综合题:25-30分钟
检查时间用于核对答题卡填涂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完整,单位是否正确,避免因粗心丢分。
检查时间:5分钟(重点核对填涂与单位)
时间分配建议
难题标记跳过,确保会做题目不失分
遇到难题先标记,跳过做后面的题,保证会做的题目都做对,避免因难题影响整体发挥。
回头再做难题时,心态更平和,思路更清晰。
综合题先列提纲,避免涂改
综合题先列提纲,明确答题思路,再组织答案,避免涂改,保持卷面整洁。
提纲可简单列出知识点,确保答题全面、有条理。
考场应急策略
最后一课 考前指导
PART-
05
五、心态调整秘籍
01
02
适度复习:只看错题本和知识框架图
考前24小时适度复习,避免过度劳累,只看错题本和知识框架图,巩固重点知识。
错题本回顾易错点,知识框架图梳理知识体系,做到心中有数。
保证睡眠:避免熬夜,清淡饮食
考前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清淡饮食,保持良好身体状态。
良好的睡眠有助于保持精力充沛,清淡饮食避免肠胃不适。
考前24小时
深呼吸法:闭眼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
考场紧张时,采用深呼吸法,闭眼吸气4秒,屏息4秒,呼气6秒,缓解紧张情绪。
深呼吸能调节呼吸节奏,放松身心,增强自信心。
正向激励:“我已全力以赴,冷静应对!”
在考场上给自己正向激励,如“我已全力以赴,冷静应对!”增强自信心,保持冷静。
正向激励能激发潜能,帮助考生更好地发挥水平。
考场心理暗示
地理是读懂世界的语言,愿你们笔下生风,胸中有图,自信迎考,顶峰相见!
2025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