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学生读书成长档案(一)姓名 班级 小组我获得了解决读书困感的方法读书兴趣 读书时间 读书方法小组读书计划书目 1.《 》(小组推荐) 2.《 》(自荐)阅读时间 10月30日——12月30日第一阶段阅读进度 10月30日——11月14日第二阶段阅读进度 11月15日——11月28日第三阶段阅读进度 11月29日——12月12日第四阶段阅读进度 12月13日——12月29日你将挤出哪些时问阅读小组内如何互相监督究成阅读任务小组打算如何交流读书笔记12月29日前完成读书心得12月29日对照进度自查完成情况专题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教学设计学科 语文 年级 七年级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者 周远香课题 劝学共读,探索书海——《少年正是读书时》专题学习活动 课时 一课时课标要求 语言运用:引导学生在阅读、讨论、辩论等活动中,锻炼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能力,学会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观点,如在辩论环节和撰写宣传语时,提升语言运用的准确性与流畅性。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图表、资料和讨论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归纳和推理能力,学会从数据和文本中提取关键信息,如分析阅读方式图表得出结论。审美创造:借助阅读经典作品和欣赏文学描写,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掌握有效的读书方法,制作 “辞云” 培养创新审美能力。文化自信:鼓励学生阅读经典书籍,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如推荐《论语》等经典,培养文化自信。教材分析 《少年正是读书时》专题学习活动教材分析可结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活动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契合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等核心素养内涵。可依托 “整本书阅读”“跨学科学习” 等任务群,精选童话、名著等文质兼美作品,如《论语》《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等。通过创设阅读情境、开展读书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升阅读能力与审美情趣,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学情分析 本课是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专题学习活动,本单元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寻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获得思想启迪;本课重点较为复杂,既要让学生掌握一定读图表、读资料的能力,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核心素养目标 1. 语言运用:通过讲解与小辩论,体会文字的力量,领悟阅读经典图书美好体验。2. 思维能力:掌握读图表、读资料的基本技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3. 审美创造:通过欣赏书中美景、品味故事增长智慧,掌握读书方法,感受阅读之美,制作阅读“辞云”,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4.文化自信与思维能力:阅读资料,激发阅读兴趣与积极性,珍惜青春时光,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坚持阅读。教学重点 激发阅读兴趣,珍惜青春时光,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掌握一定识读图表、读资料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 领悟阅读经典图书美好体验,激发阅读兴趣与积极性,珍惜青春时光,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坚持阅读。教学方法 情境激趣法、任务群驱动法、跨学科融合法、分层探究法、可视化支架法、动态评价法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可结合学科特点自行设置)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0分钟) 1.提出情境问题:“正读初一的小明对读书缺乏兴趣,父母为此感到担忧。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会如何劝说他?”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2.分享阅读隐喻:“阅读如同食物,虽不记具体内容,但已内化为精神养分,在某个时刻迸发力量。” 结合课件展示 “骨骼生长” 与 “文字浸润” 的类比图示。3.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阅读的论述:“阅读是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强调读书的深远意义。4.发起互动提问:“同学们平时喜欢阅读吗?是否有过因阅读受到启发的经历?” 鼓励学生分享感受。 1.针对 “规劝小明” 的任务,独立思考并整理劝说角度(如兴趣培养、阅读价值等),部分学生可简要发言分享劝说思路。2.观察类比图示,结合自身经历理解阅读的积累性作用,如回忆某本书对自己表达或思维的影响。3.聆听总书记讲话,结合 “文化自信”“语言运用” 等核心素养内涵,思考阅读与个人成长的关联。4.自由交流阅读体验,如分享印象深刻的书籍或片段,初步感受阅读的情感共鸣。 1.情境驱动: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 “规劝小明” 任务,激活已有认知,引导学生从 “被动接受” 转向 “主动思考” 阅读意义,落实 “增强课程情境性” 的理念。2.隐喻激趣:用 “食物与骨血” 的类比具象化抽象的阅读作用,降低理解难度,契合七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呼应 “化抽象为具体” 的学情设计思路。3.价值引领:引用总书记论述强化阅读的育人功能,渗透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体现语文课程 “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 的性质。4.认知衔接:通过互动提问唤醒阅读经验,为后续 “阅读意义探究” 环节奠定情感基础,同时自然引出本课 “少年正是读书时” 的核心主题。环节二 集思广益劝读书 (一)翻档案,知阅读能观天下1.情境导入:播放春日郊野实景视频,配乐《高山流水》,引出民国学生黎寿泉的《春郊读书记》,介绍日记背景(1924 年春日、广州莲花山、七年级学生视角),强调 “百年前少年的阅读心境”。2.深度共读:用 AI 形象声情并茂朗读日记全文,要求学生圈画文中写景关键词(如 “青山绿竹”“桃花灼灼”)。提问引导:“作者读苏轼诗句时,为何觉得‘妙哉’?” 结合诗句与日记中的春景描写,对比文字与实景的关联。跨媒介拓展:展示《跟着课本去旅行》纪录片片段(如《惠崇春江晚景》对应场景),对比 “文字想象” 与 “影像呈现” 的差异,提问:“哪种方式让你更想走进书本?”(二)析数据,明读书增长智慧(20分钟)1.情感共鸣引导:播放世界读书日主题短片,引出截肢少年读书笔记,邀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标注文中关键句(如 “任何灾难前都可以加‘更’字”“做不屈的奋斗”)。提问引导深度思考:“史铁生的文字如何让少年‘走出阴影’?他的反思与书中哪些观点形成呼应?” 结合笔记内容分析 “困境认知→自我反思→精神升华” 的心理转变路径。2.数据可视化教学:发放 “全国阅读状况图表”(语文书 P100 资料一),指导学生 “三读分析法”:读标题明确主题、读趋势捕捉变化、作比较提炼结论,用不同颜色笔标注成年组与未成年组数据差异。展示班级阅读方式柱状图(便利贴汇总结果),抛出辩题 “数字化阅读能完全取代纸质书阅读吗?”,讲解辩论规则(交替发言、有理有据),担任辩论主席把控节奏。3.跨学科实践任务:组织 “纸质阅读宣传语创作” 小组活动,提供 “云辞” 模板(云朵形状卡纸),提示结合 “文字力量”“深度思考”“文化传承” 等关键词,巡视指导分工(主持、书写、汇报、粘贴)。随机抽取 6 组汇报,用磁贴将 “云辞” 布置成 “阅读星空” 展板,总结 “数字便捷 + 纸质深度” 的互补阅读观。 1.沉浸式跟读:跟随 AI 朗读轻声跟读日记,在课本空白处绘制 “黎寿泉春郊读书图”,标注文中提到的景物元素。2.小组思辨会:辩论 “古人诗中的景 vs 眼前的景,哪个更美?” 结合日记中 “与古人共赏春景” 的感受,分享 “文字留白” 的想象空间。分享自己 “读文如画” 的经历(如学《春》时联想到的校园春色)。3.实践任务:对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文(如《钱塘湖春行》《小石潭记》),挑选一句绘制 “文字意境图”,并附 50字左右的阅读感悟。观看《跟着书本去旅行》片段后,制定 “我的课本旅行清单”,标注想探访的课文地点(如岳阳楼、泰山)。1.文本精读与分享:默读笔记并圈画触动语句,小组内分享 “最能体现少年心态转变的句子”,结合自身经历讨论 “阅读如何成为心灵解药”。全班交流时,用 “因为…… 所以……” 句式阐述史铁生文字对少年的影响(如 “因为书中对困境的辩证思考,所以少年意识到自身的‘自私’,学会感恩健康”)。2.数据解读与思辨:将便利贴粘贴到 “短视频 / 电视 / 图书” 分类区域,观察班级阅读方式分布,用 “大部分 / 少数 / 约 XX%” 等数据化语言描述现象。3.参与辩论:正方从 “资源丰富”“便携性” 立论,反方从 “专注力”“文化质感” 反驳,引用图表中 “未成年人图书阅读率上升” 数据支撑观点。4.创意表达与合作:小组讨论宣传语时,记录员整理关键词(如 “指尖墨香,心向远方”“屏幕之外,更见天地”),书写员用艺术字呈现,汇报员脱稿宣讲。倾听其他小组作品,投票选出 “最具感染力宣传语”,并说明理由(如押韵、画面感强、贴合学生视角)。 1.文化联结:通过百年前学生日记,搭建古今少年阅读体验的桥梁,让学生感知 “阅读跨越时空” 的力量,增强文化亲近感。2.审美培育:以 “文字写景→画面还原→影像对比” 为路径,引导学生发现文字的含蓄之美,提升文学鉴赏力与视觉表现力。3.跨媒介驱动:借助纪录片等数字资源,打破 “只读不践” 的局限,呼应 “整本书阅读 + 生活实践” 的新课标理念,激发 “从书本走向世界” 的探索欲。4.习惯养成:通过 “绘图 + 写作 + 计划” 的多元任务,将 “被动阅读” 转化为 “主动创造”,强化 “阅读即生活” 的意识,落实 “珍惜青春时光,养成阅读习惯” 的教学目标。1.生命教育渗透:通过真实阅读案例(截肢少年的心灵蜕变),让学生直观感受经典文本的精神疗愈作用,建立 “阅读是成长伙伴” 的认知,落实 “文化自信与情感态度” 目标。2.思维能力进阶:(1)数据分析:从全国阅读趋势到班级小数据,培养 “从图表中提取、整合、运用信息” 的跨学科能力,呼应学情中 “简化技巧但保留深度” 的设计思路。(2)辩证思维:辩论环节引导学生多角度看待数字化阅读,避免非此即彼的认知,契合 “思维能力” 培养要求。3.阅读习惯建构:(1)可视化激励:用 “阅读星空” 展板将抽象的 “纸质阅读倡导” 转化为可触摸的班级文化符号,强化 “阅读是集体仪式” 的归属感。(2)任务驱动:通过 “写 — 说 — 展” 的完整流程,将 “被动接受宣传” 转化为 “主动创作传播”,符合七年级学生 “在实践中学习” 的认知特点。4.跨媒介整合:融合 “文字阅读(笔记)— 数据阅读(图表)— 影像阅读(短片)” 多种形式,体现新课标 “关注不同媒介阅读体验” 的理念,为后续 “跨学科学习” 任务做铺垫。环节三共同研讨倡读书 (一)读什么书?1.问题导入引发思考:提问:“平时我们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好书’?” 组织全班头脑风暴,记录关键词(如 “有启发”“语言优美”“贴近生活”),引导学生从思想性、文学性、可读性角度初步建立选书标准。2.经典书目推荐:展示《论语》《骆驼祥子》《朝花夕拾》封面及片段,从经典价值阐述角度,用一句话概括每本书的核心价值(如 “《论语》—— 处世智慧的文化源头”“《骆驼祥子》—— 旧社会的人性镜像”)。3.哲学思辨引导:打开第三个文件夹,展示 “镜子” 意象图片,引用古语 “我即众生,众生即我”,提问:“读书如何帮助我们‘遇见美好自己’?”结合文件夹中 “从镜子里看到自己” 的隐喻,引导学生关联 “书中人物经历→自我认知提升”的逻辑。(二)读材料,展方法1.知识回顾与导入:引导学生快速浏览书籍 P103 “材料四”,提问:“名人读书法中,哪些方法让你印象最深?” 邀请学生分享提炼的要点(如泛读选类、蜜蜂采蜜法、系统计划法),结合板书梳理核心方法关键词。2.方法拓展与示范:抛出问题链:“除了名人方法,你还知道哪些有效读书法?”“如何解决‘读什么’‘何时读’的困惑?” 结合自身经验示范 “读书三疑” 解决路径:选书:推荐经典书目(如《论语》《朝花夕拾》),强调 “经典即时间验证的好书”。时间管理:展示 “30 分钟固定阅读 + 碎片时间利用” 计划表,举例 “起床后读诗词、睡前读散文”。深度阅读技巧:通过 PPT 动态演示 “跳读找重点→精读品细节→圈点批注→思维导图梳理” 的完整流程,同步展示读书笔记范例。3.小组合作与成果固化:发放彩色卡纸,布置任务:“每组选择一种最推崇的读书法,用关键词 + 图示呈现,注明适用场景(如精读文学作品、泛读科普读物),张贴到黑板‘方法辞云墙’。” 巡视指导,提示结合 “材料四” 与拓展方法进行整合。 1.互动讨论与记录:分组交流 “好书判断标准”,每组派代表分享(如 “能让人反思的书是好书”“故事生动的书更吸引我”),记录在黑板 “好书标尺” 思维导图中。2.书目档案制作:发放 “经典图书档案卡”,填写推荐书目信息(作者、朝代 / 背景、一句话推荐理由),如《朝花夕拾》标注 “鲁迅回忆童年,蕴含深沉的人性思考”,张贴在班级 “阅读角”。3.深度表达与分享:结合自身经历,用 “我从______(书中人物)身上看到______,所以我要______” 句式发言(如 “我从祥子的挣扎中看到坚持的重要,所以我要勇敢面对学习挫折”),强化 “阅读即照见自我” 的认知。1.文本精读与提炼:默读 “材料四”,用荧光笔或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名人读书法的核心步骤(如 “泛读→选类→精读”“兴趣导向→广泛涉猎”),在课本空白处写下 “我的初步理解”(如 “蜜蜂采蜜法适合读小说放松”)。2.开放式讨论与经验分享:自由发言分享其他读书法(如 “费曼学习法”“SQ3R 阅读法”“主题式阅读”),结合实例说明用途(如 “用思维导图法梳理《骆驼祥子》人物关系”)。针对 “时间不足” 问题,分组讨论 “如何将阅读融入碎片化生活”,记录可行方案(如 “课间 10 分钟读一篇短文”“周末设‘无屏阅读日’”)。3.可视化表达与协作:小组内投票选出 “最实用方法”,分工绘制图示(如用蜂巢图表现 “蜜蜂采蜜法” 的兴趣辐射),撰写 “方法说明书”(如 “适用场景:休闲阅读;操作步骤:1. 按兴趣选书 2. 快速浏览摘选 3. 重点段落批注”)。将卡纸贴至黑板,形成 “辞云墙”,每组派一名代表用 30 秒介绍方法亮点(如 “我们推荐‘思维导图法’,帮你理清复杂情节!”)。 1.方法论建构:通过 “判断标准讨论”,帮助学生建立理性选书思维,避免盲目阅读,落实 “多读书、读好书” 的课程要求,呼应 “语言运用” 与 “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2.文化基因浸润:推荐《论语》等经典,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 “文化自信” 培养目标;结合《骆驼祥子》《朝花夕拾》,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成长,体现 “立德树人” 导向。3.认知层级提升:从 “选书” 到 “读书目的” 的追问,由浅入深搭建思维阶梯,利用 “镜子” 隐喻将抽象的 “自我成长” 转化为具象认知,契合七年级学生 “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的学情特点,为后续 “读书方法” 教学做认知铺垫。4.学习情境闭环:通过 “讨论 — 推荐 — 表达” 的活动链,将 “读什么” 的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学习行为,形成 “认知 — 实践 — 反思” 的完整学习路径,增强课堂参与感与目标达成度。1.认知支架搭建:通过 “名人方法提炼→教师示范→自主拓展” 的阶梯式引导,将抽象的 “读书方法” 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符合七年级学生 “从模仿到创造” 的学习规律,落实 “思维能力” 培养目标。2.元认知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反思 “读什么、何时读、怎么读” 的元问题,通过 “时间管理表”“方法说明书” 等可视化工具,帮助学生建立自主规划阅读的意识,呼应学情中 “化抽象为具体” 的设计思路。3.合作学习与文化建构:“辞云墙” 制作既体现个性化方法偏好,又通过集体展示形成班级共读的方法论资源库,强化 “阅读互助” 的同伴文化,为后续 “小明阅读帮扶计划” 提供实践工具,契合 “跨学科学习” 中 “合作解决真实问题” 的理念。4.经典与现代结合:名人读书法(如传统系统阅读)与现代学习策略(如思维导图、碎片时间管理)结合,既传承文化传统,又适应数字时代阅读需求,体现 “守正创新” 的课程设计原则。环节四总结提升与布置作业 齐诵激趣,情感共鸣播放轻柔的背景音乐,带领学生齐声朗诵文段:“我们生活在古老的土地上…… 少年正是读书时”。朗诵后提问:“这段文字传递了怎样的情感?你对‘少年正是读书时’有什么理解?”方法回顾,实践指导1.回顾课堂中提到的读书方法(如:批注法、思维导图、读书笔记等),强调 “不动笔墨不读书”。2.展示 “读书成长档案之读书计划” 示例表格,逐项讲解填写要点(如:书目选择、时间规划、小组监督机制等)。3.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阅读计划?遇到阅读困难时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完成档案,落实计划1.发放 “读书成长档案之读书计划” 表格,强调填写规范(如:字迹工整、信息完整)。2.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鼓励学生结合兴趣选择书目(如:文学作品、科普读物等),并提醒合理分配阅读时间(如:每日 30 分钟课余阅读)。3.提示学生:“计划制定后需严格执行,小组内可互相监督,定期交流进展。” 跟随教师齐声朗诵,感受文字中对阅读的热爱与期待。自由发言,分享对 “少年正是读书时” 的理解(如:阅读是成长的一部分、读书能开阔视野等)。1.回顾并记录读书方法,对照示例表格理解填写要求。2.小组内交流阅读计划思路,讨论书目选择、时间安排的合理性,互相提出建议。1.独立填写读书计划表格,包括姓名、班级、小组、推荐书目、阅读时间安排、监督机制等。2.小组内互相展示初步完成的计划,互评优缺点,完善内容(如:调整阶段阅读目标、补充交流形式)。 通过集体朗诵营造沉浸式氛围,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情感认同,引出 “读书计划” 主题,为后续活动奠定情感基础。通过方法回顾和示例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明确计划制定的逻辑与细节;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互助合作,培养自主规划能力。通过填写档案表格,帮助学生将阅读计划可视化、具体化,培养责任意识和时间管理能力;小组互评促进计划优化,增强执行的可行性。课后作业:浸润书香,持续行动 1.布置课后任务:“完成完整的读书成长档案,包括‘读书兴趣’‘读书时间’‘读书笔记交流方式’等板块,并开始按计划阅读。”2.提出要求:“下周课堂中随机抽取同学分享读书计划与初期阅读感受,优秀计划将在班级展示。”3.发放 “好书推荐卡”,鼓励学生推荐一本近期想读的书,注明推荐理由,张贴在班级 “读书角”。 1.课后完善读书计划档案,启动阅读行动,记录每日阅读内容与心得。2.制作 “好书推荐卡”,向同学推荐书籍,如《小王子》《昆虫记》等,并简单撰写推荐语。 通过课后作业将课堂延伸至日常,培养持续阅读的习惯;“好书推荐” 激发阅读兴趣,营造班级共读氛围,强化 “以阅读为伴” 的理念。分层作业 基础作业: 制定读书计划完成《读书成长档案》中的 “读书计划” 表格,明确阅读书目(如《论语》《骆驼祥子》等推荐经典)、每日阅读时间(建议 30 分钟)及读书方法(如圈点勾画、思维导图等)。拓展作业:1.制作 “好书推荐辞云”内容:从推荐书目中选择 1 本(《论语》《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用 50 字以内写推荐理由,可结合 “文化自信” 或 “思维能力” 等目标。示例:《朝花夕拾》:鲁迅笔下的童年回忆,既有温馨往事,也有深刻批判。读之可感受文字之美,思考成长的意义。要求:将推荐语写在彩色卡纸上,剪成云朵形状,可粘贴在教室 “读书角”。2.跨媒介阅读对比选择同一内容(如《跟着课本去旅行》纪录片片段与对应课文),对比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差异,用表格梳理优缺点,字数不限。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次 “少年正是读书时” 专题活动以新课标核心素养为导向,融合语言运用、思维训练与审美体验,虽达成基本目标,但仍有改进空间。亮点:情境创设贴合农村学生认知,如以 “规劝小明读书” 导入,借民国日记、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激发兴趣,贴近生活的 “云辞” 制作与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阅读价值,符合农村课堂 “低起点、重体验” 的需求。跨学科整合图表分析与读书方法指导,提升信息处理能力,呼应课标 “思维能力” 要求。不足:农村学生阅读资源有限,推荐书目《论语》等经典理解难度较大,未充分考虑学情差异;小组讨论时部分学生因表达能力较弱参与度不足。数据图表分析虽结合教材,但本校学生对数字化阅读的接触较少,拓展阅读较弱,辩论环节深度欠缺,需补充更多纸质书与电子书对比的实例,增加辩论环节的准备工作。改进方向:下次可提前共读推荐的书籍,降低经典解读难度;设计分层任务,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 “读书方法小贴士” 卡片;压缩手工环节时间,增设 “阅读存折” 等持续性评价工具,强化阅读习惯培养,让学生真正从 “读起来” 到 “读进去”。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共23张PPT)劝学共读 探索书海——《少年正是读书时》专题学习活动第一课(2024版)七年级上0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02集思广益劝读书03共同研讨倡读书04总结提升与布置作业01020304050607080910教学目标1. 语言运用:通过讲解与小辩论,体会文字的力量,领悟阅读经典图书美好体验。2. 思维能力:掌握读图表、读资料的基本技巧,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3. 审美创造:通过欣赏书中美景、品味故事增长智慧,掌握读书方法,感受阅读之美,制作阅读“辞云”,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4.文化自信与思维能力:阅读资料,激发阅读兴趣与积极性,珍惜青春时光,养成的良好阅读习惯,坚持阅读。01020304050607080910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正读初一的小明最近很无助,他的父母让他读课外书,可他对读书一点也不感兴趣。如果你是小明的同学,你会如何规劝他呢?01020304050607080910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你读过的书其实早已融进你的骨血,只要一个触动点,就会喷薄而出。”一个人的言语和气质里,藏着他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01020304050607080910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启智增慧、培养道德的重要途径,可以让人得到思想启发,树立崇高理想,涵养浩然之气。——习近平总书记01020304050607080910二、集思广益劝读书(一)翻档案,知阅读能观天下1.从日记我们读到了什么?2.“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是哪里的内容?纪录片——《跟着书本去旅行》翻开对应的经典名著,走进充满无限可能的阅读世界,探天下大美。01020304050607080910(二)析数据,明读书增长智慧今天是世界读书日,也是我的13岁生日,刚好在这一天,看完了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心绪万千,但我好像走出截肢的阴影了。不敢想象一个头脑昏沉、每天只能清醒几小时瘫痪在床的人,完成了这样伟大的作品。他在书中说“发烧了,才知道不发烧的日子多么清爽。咳嗽了,才体会不咳嗽的嗓子多么安详。刚坐上轮椅时,我老想,不能直立行走岂非把人的特点搞丢了?便觉天昏地暗。等到又生出褥疮,一连数日只能歪七扭八地躺着,才看见端坐的日子其实多么晴朗。”我开始反思自己面对厄运时的自私,其实,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以加上一个“更”字。命运就像一场永恒的困境,所有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残缺。而我们要做的,是即使意识到了这样的困境,也要去做不屈的、激昂的奋斗。4月23日1.在这位截肢少年的读书笔记中,他是如何通过阅读史铁生的《病隙碎笔》找到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力量的?这一经历又能如何激励我们更加珍视阅读,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力量呢?2.你会选择何种方式来阅读《病隙碎笔》呢?是短视频、电视还是图书?010203040506070809101)借助图表明意义小贴示:注意读标题 读趋势 作比较请仔细看图表,得出结论010203040506070809101)借助图表明意义小贴示:注意读标题 读趋势 作比较请仔细看图表,得出结论010203040506070809101)借助图表明意义小贴示:注意读标题 读趋势 作比较请仔细看图表,得出结论010203040506070809101)借助图表明意义小贴示:注意读标题 读趋势 作比较请仔细看图表,得出结论010203040506070809102)课堂小辩论纸质书阅读数字化阅读自由辩论010203040506070809103)书写鼓励和培养纸质阅读的习惯宣传语要求:小组合作,自由讨论,并将书写到云朵中形成“云辞”。注意分工——谁主持,谁书写,谁起立汇报宣传语,谁将写好的“云辞”粘到黑板上等。01020304050607080910三、共同研讨倡读书(一)读什么书?好书推荐官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好书呢?01020304050607080911(一)读什么书?推荐书目 推荐理由《论语》《骆驼祥子》《朝花夕拾》01020304050607080912(二)读材料,展方法请再读书籍P103材料四,展示你们收获的名人读书法01020304050607080913(二)读材料,展方法读哪些书 用什么时间读书 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 “读书三疑”01020304050607080914(二)读材料,展方法选择范围:经典的书。阅读时间:安排固定阅读时间——30分钟;见缝插针挤时间——起床后、睡觉前、课前、课后等碎片时间。读书方法:跳读精读边读边思;查找资料;笔记摘抄;思维导图;心得感想;圈点勾画。01020304050607080915四、总结提升与布置作业《少年正是读书时》(节选)我们生活在古老的土地上我们拥有共同的梦想那朗朗的书声那浓浓的墨香都在告诉我们少年正是读书时01020304050607080916课后作业基础作业: 制定读书计划完成《读书成长档案》中的 “读书计划” 表格,明确阅读书目(如《论语》《骆驼祥子》等推荐经典)、每日阅读时间(建议 30 分钟)及读书方法(如圈点勾画、思维导图等)。01020304050607080916课后作业拓展作业:1.制作 “好书推荐辞云”内容:从推荐书目中选择 1 本(《论语》《骆驼祥子》《朝花夕拾》),用 50 字以内写推荐理由,可结合 “文化自信” 或 “思维能力” 等目标。示例:《朝花夕拾》:鲁迅笔下的童年回忆,既有温馨往事,也有深刻批判。读之可感受文字之美,思考成长的意义。要求:将推荐语写在彩色卡纸上,剪成云朵形状,可粘贴在教室 “读书角”。2.跨媒介阅读对比选择同一内容(如《跟着课本去旅行》纪录片片段与对应课文),对比数字化阅读与纸质阅读的差异,用表格梳理优缺点,字数不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专题学习活动:少年正是读书时教学设计.doc 读书成长档案之读书计划.xlsx 课件劝学共读 探索书海——《少年正是读书时》专题学习活动.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