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说“木叶”》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说“木叶”》课件(共25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树叶、落叶?
《说“木叶”》
学习目标:
①抓住重点字句,梳理文章结构;
②理解文中“木叶”与“树叶”的意象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③学习作者运用古典诗词例证进行说理的论证方法,并对其中的诗歌进行逐句翻译梳理。
④探究诗歌语言“暗示性”特征,培养对古典诗歌意象的敏感度。
一、关于作者
林庚(1910-2006),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在楚辞和唐诗研究方面卓有建树,创造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名词。
一生充满诗意:大学毕业论文是第一本诗集《夜》;诗集《春野的窗》《北平情歌》被誉为给诗坛带来“一份晚唐的美丽”;九十岁高龄时还新出了一本诗集;2004年,牵头组建北大诗歌中心,并担任主任。
他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他纯真、率真、赤诚,就像一个真正的孩子。而这是做一个大师最大的特点。
钱理群
袁行霈
二、文本解读
1.为什么杜甫诗中不用落叶、树叶,而要用落木呢?
关于“叶”的不同表达

树叶
木叶
落木
几种不同的表达,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
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王褒《渡河北》)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诗人为什么钟情于木叶?
诗人钟情于木叶
2.浏览文本,研读关键性语句,比较“木叶”“树叶”“落叶”“黄叶”“落木”,这几个意象间有何区别?
意象 季节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树叶 春夏 褐绿 湿润 繁茂 生机活力
木叶 清秋 微黄 干燥 疏朗与绵密、空阔 飘零、漂泊
落叶 春夏 碧绿 饱含水分 繁密 柔情、缠绵、娴静
黄叶 秋天 微黄 水分 静 冷清、寂静
落木 深秋 黄褐 干燥 洗净绵密、疏朗、更空阔 斩断柔情(深秋的悲苦、漂泊的凄怆等)
2.浏览文本,研读关键性语句,比较“木叶”“树叶”“落叶”“黄叶”“落木”,这几个意象间有何区别?
意象 季节 颜色 质感 意味 联想
树叶 湿润 繁茂 生机活力
木叶 清秋 微黄 干燥 疏朗与绵密、空阔 飘零、漂泊
落叶 春夏 碧绿 饱含水分 繁密 柔情、缠绵、娴静
黄叶 秋天 微黄 水分 静 冷清、寂静
落木 深秋 黄褐 干燥 洗净绵密、疏朗、更空阔 斩断柔情(深秋的悲苦、漂泊的凄怆等)
春夏
褐绿
木叶/树叶
落木/落叶
词典语汇中的概念关系图

空阔
微黄
干燥
树叶
饱满
褐绿
湿润
木叶
艺术形象中的概念关系图
疏朗 绵密
落木
落叶
3.在作者看来,“木”有何特征?
①第一个艺术特征:
含有落叶的因素。
“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木”——空阔、疏朗、树干—落叶的因素
“树”——饱满、繁茂、树叶—浓阴的联想
形态的暗示
②第二个艺术特征:
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木叶”、“落叶”、“黄叶”、“落木” 的意味有什么不同?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静夜无四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木叶”“树叶”“落木”“落叶”这几个意象不过是一字之差,概念上相差无几,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却是一字千金。为什么呢?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怎样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所谓“暗示性”指词语概念以外的意义,是语言形象中潜在的力量,是词语的联想意义。
“字有直指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上,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积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不相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愈限于直指的意义就愈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朱光潜《咬文嚼字》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味言外意味。
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时令的暗示
色彩的暗示
温度湿度的暗示
氛围的暗示
身份背景的暗示
情绪的暗示
暗示性
联想
诗歌语言
自身特点暗示 外部形态、颜色质地、生长环境、习性特点
文化心理暗示 文化传统:历代文学作品、典故所构成的文化氛围
4.知识迁移,感悟诗意
下面分析诗人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的原因。
“落英”“落红”都是“落花”之意,在古诗歌中“落英”出现的情况不少,《全唐诗》约有16句,《全宋诗》中约有36句,而《全宋词》就约有26句,但个别句“落英”还不做“落花”的意思。
以“落红”表落花的不胜枚举,《全唐诗》中约26处,《全宋词》中约有91处,如:
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张先《天仙子》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苏轼《水龙吟》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诗人们为何在当用“落花”时而弃之不用,却钟情于“落英”“落红”呢?
结论:
①“花”字出现的时间比“英”字晚,“英”在《诗经》中就有,如《有女同车》中“有女同行,颜如舜英”,而“花”字起于北朝(见《辞源》)。
②“落英”“落红”与“落花”相比,前两者雅致,后者通俗。
③意韵不同,“落英”状花瓣缤纷飘落之态,“落红”尽显花的明艳之色,这都是“落花”一词所不能勾画的事物形象和不能透露出的情味。
——时间先后
——雅俗有别
——意韵不同
5.联系已学古诗文,写出包含“舟”“船”的诗句,并运用本课所学知识,思考意象的暗示路径。
船: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意象 暗示路径
舟 轻便→个体→渺小→孤独、自由→清高,遗世独立
船 规模大,功能性→群体,社会→形势、命运


6.经典意象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
料得年年肠断处,月亮夜,短松冈。 ——苏轼
月亮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
挟飞仙以遨游,抱月亮而长终。 ——苏轼
春风又绿江南岸,月亮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月亮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辛弃疾
海上生月亮,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月亮共潮生。 ——张若虚
深林人不知,月亮来相照。
——王维
月亮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
床前月亮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月亮,低头思故乡。
——李白
同是月这个意象,为什么诗人在不同的诗中用 “江月”、“满月”、“夜月”等不同词语来表达?
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明月

月亮

“木 叶”
“木 叶”成为诗人所钟爱的对象
“木 ”的艺术特征及原因
小结“木 叶”“树叶”的异同
诗人们钟爱 “木叶”
古诗很少用 “树叶”
“木叶”与“树叶的不同”
代表树干,含有落叶的因素
微黄与干枯
概念上:相差无几
艺术形象:一字千里
发现问题
暗示性
分析
问题
总结问题
三、总结
诗歌是激情和想象的艺术,
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象去品读,
“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爱诗,其实是在爱
我们的生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