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课件(共2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青春的号角
号:hào ,号角、吹号、号子,站立在地球边上呼唤一个时代的号子,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放开喉咙充当号角,为祖国,为民族,为艺术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呼号。
号:háo,同“嚎”,大声呼喊,放声呼唤。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号”究竟该如何读?
我们知道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为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么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歌呢?
明确: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歌是胡适先生的《蝴蝶》,出自《尝试集》。
第一首新诗
蝴蝶
胡适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回。
剩下另一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1917年
胡适先生的《尝试集》可以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新诗纪念碑式作品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诗集《女神》。
本堂课,让我们一同走进诗集《女神》中的名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同感受新诗的魅力。
“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
名人评郭沫若
在我的脑子里,郭老永远是精神饱满、生气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在他身上,人们看到了战士、诗人和雄辩家,智慧、才能、气魄、热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我同郭老接触多年,印象最深的是他非常真诚,他谈话、写文章没有半点虚假。
——巴金(作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
郭老热情坦白,待我们似亲切的父兄;他博学多才,思想纵横驰骋,他是我们尊敬的老师;而他又那样的正义凛然,挺身在前,他又是我们景仰的革命者。……他是博大精深的学者,如科学、史学、考古……他的成就是世界瞩目的。在科学上他是冷静的,在文学上他是热烈的。——曹禺(剧作家,1988年任中国文联执行主席)
走近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考古学家、思想家、革命活动家、诗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先学医,后从文。这个时期,他接触了泰戈尔、歌德、莎士比亚等外国作家的作品。
【人生经历】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郭沫若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槃》《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
1921年6月,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组织创造社。
1924年到1927年间,创作了历史剧《王昭君》《聂嫈》《卓文君》。
抗战开始后回国,这一时期著有《屈原》等历史剧及大量诗文。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表了《蔡文姬》等历史剧作。
走近作者
【评价与贡献】
郭沫若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诗人,他的诗集《女神》应和着“五四”时期的狂飙突进精神,以饱满的激情书写了时代的青春和民族的新生。在诗歌观念上,他主张诗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认为“诗的本职专在抒情”;他相信诗的灵感和直觉,提出“诗不是‘做’出来的,只是‘写’出来的”;他还强调诗的非功利性,但承认诗所产生的客观社会效应。郭沫若开创了现代新诗的自由诗,他的不拘一格的诗歌体式,对后世影响很大。
时代背景
这是郭沫若写于1919年间的一首诗。彼时,他因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定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产生了诗情,于是想出这样一个大气的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新诗”又称“现代诗”,是相对于旧体诗而言的,一般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新体诗歌,包括现代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等。
主要特点是突破旧体诗的格律限制,押韵自由,语言接近口语,以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为主要内容。
代表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卞之琳
了解浪漫主义
【含义】: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
【内容】:偏重于表现主观理想,抒发强烈的个人感情;描写自然风光,歌颂大自然。
【手法】: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夸张和想象,用词也倾向于华丽。浪漫派寻求强烈的艺术效果,追求异乎寻常的情节,描写异乎寻常的事件,刻画异乎寻常的性格,塑造出超凡、孤独的叛逆形象。


朗诵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请同学们找出诗中涉及的意象,完成相应表格。
意 象 特 点 意 境
无数、怒涌(拟人)
壮丽
无限,推到地球(拟人)
被推到
滚滚的
气势磅礴
白云
北冰洋
太平洋
地球
洪涛

宏大、
阔远、
雄奇、
气势磅礴。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开头三句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通过“怒涌”、“推倒”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这首诗前三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如何解读第四行?有什么作用?结合这首新诗的背景
分析“滚滚的洪涛”的象征意义。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答:过渡,是由景入情的过渡,它进一步突出了海涛汹涌的壮丽景象,又引发了最后三行诗人面对壮丽景象的主观感受。
“五四”运动对于中国,正如滚滚而来的洪涛一般,它正以巨大的破坏力,冲击一切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思想罗网,同时以伟大的创造力建树崭新的科学与民主的现代文明。
既是诗人回国途中所见之景,也象征着五四运动的巨大声势,越过太平洋,直接震动了时刻感应着时代脉搏的年青气盛的郭沫若。




如何理解“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解读:句首抒情,诗歌的主体形象是“巨人之力”,用三个“不断”,形容巨人力量之大,无坚不摧,新思想、新文化、新事物正以排山倒海之力摧枯拉朽,摧毁着旧思想、旧文化、旧事物。
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的深刻含义?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思考:试分析“我”的形象
一个巨人,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的形象呢?
明确: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当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渴望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③巨人的形象,其实就是诗人自我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思考:诗人借这些意象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巨人,太平洋北冰洋尽收眼底。“五四”浪潮的波涛汹涌,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作者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他如巨人般立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放声呼唤、纵情高歌,为“五四精神”而呐喊。这首诗就是那种向旧世界、旧传统、旧文化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思考:诗人用了何种手法抒情呢?
①运用拟人手法,借助极目远望的开阔眼界,通过“怒”“推倒”等词语,描绘出一幅海涛汹涌、海天之上白云怒涌的宏伟而壮丽的图画。
②运用排比手法为“毁坏”呐喊,为“创造”呼号,为“努力”着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引吭高歌!
③比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
感悟提升
拥有这巨大伟“力”的人又是谁呢?是的,是我,是你,是这个风起云涌时代努力向上的每一个人。当时代带着不可抵挡的风潮卷席着世界,努力向上的我们都将成为弄潮的巨人。我们可以站在地球边上,俯视寰宇内外的改变;我们可以通过大声放号,表达内心情感的奔涌;我们可以努力去创造、改变,把未来打造成自己喜爱的样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