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5张PPT)登幽州台歌望岳登飞来峰游山西村己亥杂诗(其五)登幽州台歌作者简介陈子昂,字伯玉,唐代诗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他是唐诗革新的前驱者。他的思想进步而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其存诗共100多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和《登幽州台歌》《登泽州城北楼宴》等。创作背景本诗选自《陈子昂集》,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讨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军事。武攸宜缺乏谋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课题解读“幽州台”,即蓟(jì)北楼,是战国时燕昭王为招纳天下贤士所建,故址在今北京西南。“歌”,即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由汉魏六朝乐府诗发展而来,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采用五言、七言、杂言,形式富于变化。“登幽州台歌”既点明写诗的地点,又暗含了诗歌的主旨。诗歌朗诵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读准节奏读出韵脚感知诗意chuàngtì品诗词指燕昭王那样的明君和他招纳的贤士良臣指后来的明君贤臣。二者也泛指一般意义上的前人和后人。像燕昭王那样的前代贤君已成为历史,我自无缘相见,后世自当有明君贤士的风云际会,我也无缘相见。“前”“后”“古人”“来者”,写出了什么?两个“不见”的叹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时间流逝,一去不返。钦慕明君贤臣,却无缘相见。两个“不见”的重复使用,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跃然纸上。品诗词当诗人想到宇宙无穷无垠,时空无限,而人生却是那样短暂,就越发感到孤独寂寞。天地如此之大,抱负却无从施展,于是强烈的希望与同样强烈的失望,形成了无法排解的巨大忧愤、郁闷。在这尖锐矛盾之中,不由得孤独地流下了眼泪。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悲伤的样子想到天地之广大,历史之久远,我独立于茫茫天宇之间,不仅悲从中来,眼泪纵横!诗人为什么会“独怆然而涕下” 眼泪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 而 涕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品诗词赏诗情墨剑飘雨本诗是一首登临诗,登临所“见”和所“念”有何特点?诗人对于所见实景,并未着一字,“悠悠”是作者所“见”时间之无穷,空间之无限。诗人的“见”和“念”指的是思绪无拘无束,神游于无限的时空中。赏诗情墨剑飘雨如何理解这首诗歌所蕴含的深刻哲理?①通过“前”“后”“古人”“来者”的对比,表明时间流逝,一去不返。②通过“天地悠悠”和“独”的对比,感受天地的广阔和宇宙的永恒。③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和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营造了空旷辽阔的意境,奠定了悲凉孤寂的情感基调,诗人融理入情,表达在亘古不变的时空中,生命短暂、时不我待的事理悲情。望岳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 ,自号 。唐代伟大的 ,被世人尊为 ,其诗被称为 。代表作有: 。子美少陵野老现实主义诗人“诗圣”“诗史”“三吏”“三别”创作背景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诗人到洛阳应考进士,结果落第而归。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的诗人开始了一种不羁的漫游生活。作者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这首诗就是在漫游途中所作。课题解读岳,指五岳,即在古代地位崇高的五座高山。东岳泰山 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诗歌朗诵听名家诵读,划分节奏,标注生字词读音,然后大声读几遍,感受诗歌韵律。《望岳》朗诵:雅坤望 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dàicénɡzì品诗词岱宗 夫 如 何 ? 齐鲁 青 未了。五岳之首的泰山怎么样?泰山横跨齐鲁,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首联从什么角度写“望岳”?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指泰山指山色不尽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泰山的高大与历史悠久。开篇以问答的形式,表明泰山的青色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表现泰山雄伟阔大的气势。从空间看,泰山横跨齐鲁;从时间说,泰山郁郁葱葱,千古常青。品诗词造化 钟 神秀,阴阳 割 昏晓。大自然将神奇和秀丽集中于泰山,山的南北两面,一面明亮一面昏暗,截然不同。颔联从什么角度写“望岳”?写出了“泰山”什么特点?指天地、大自然聚集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分近望泰山,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品诗词荡胸 生 曾 云,决 眦 入归鸟。层云生起,使心胸震荡,张大眼睛远望飞鸟归林。颈联写景角度有何变化?使心胸震荡同“层”眼眶请从炼字角度赏析“决眦”的妙处。由静景转为动景,写细望之景。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决眦”将诗人极目仰望时的神态描写得活灵活现。写望时的全神贯注,浮想联翩,衬托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令人震撼的力量。品诗词会当 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从“会当”“凌”二字你读出了什么?终当,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凌,登上“会当”“凌”,是“终要”“登上”之意。我读出了诗人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气概,读出了诗人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诗词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 岳杜 甫泰山是如此雄伟,青翠的山色望不到边际。大自然在这里凝聚了一切钟灵神秀,山南山北如同被分割为黄昏与白昼。望着山中冉冉升起的云霞,荡涤着我的心灵,极目追踪那暮归的鸟儿隐入了山林。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那众山,而众山就会显得极为渺小。赏诗情墨剑飘雨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试归纳各联,体会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首联——远观之望——雄伟阔大、千古长青——初见泰山的惊喜颔联——近眺之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对泰山美景的赞叹颈联——细视之望——云海翻腾、百鸟归巢——留恋其中、乐而忘返尾联——想象之望——登临绝顶、一览众山——乐观自信、积极进取赏诗情墨剑飘雨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这首诗用“望”贯穿全篇,赞美了泰山的雄伟气势和秀丽景色,表现了青年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其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广阔的胸怀。登飞来峰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创作背景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老家探亲,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他做官以来,初显才能,胸怀抱负,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高远志向。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后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实行新法,与保守派做坚决斗争。课题解读飞来峰,即浙江绍兴城外的宝林山,唐宋时其上有应天塔,故又俗称“塔山”,古代传说此山自琅琊郡东武(今山东诸城)飞来。诗歌朗诵听名家诵读,划分节奏,标注生字词读音,然后大声读几遍,感受诗歌韵律。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zhē)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品诗词一座千寻高的宝塔矗立在飞来峰上,看起来十分壮观,每当雄鸡报晓的时候,站在高高的宝塔上,就能看到太阳升起的壮美景象。飞来山上 千寻 塔, 闻说 鸡鸣见日升。寻,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一说七尺)为一寻听说飞来峰上有一座高耸入云的塔,听说鸡鸣五更就可以看见旭日升起。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品诗词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因为“浮云”指的是什么 “不畏”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在最高处。这两句诗蕴含着怎样的哲理?“浮云”一语双关,既指眼前看到的云,又借代奸邪小人。“不畏”联系诗人后来向宋仁宗上万言书以及实行变法、与保守派坚决斗争等行为,这可以说是一个战斗的宣言,表现了诗人变法革新的政治理想、远大抱负以及大无畏的精神。首先表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思考,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次表明“我不怕浮云挡住我的眼睛,自然是我站得高的缘故”,言下之意,浮云还在“我”的脚下。由此表明诗人年少气盛,抱负不凡,具有远大的政治理想。视线品诗词登飞来峰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赏诗情墨剑飘雨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解释“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在原作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赏诗情墨剑飘雨同是登高诗,《登飞来峰》与《登幽州台歌》表达的情感、志向有何异同?《登飞来峰》 《登幽州台歌》情感志向王安石“不畏浮云”年少得志,踌躇满志,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陈子昂“怆然涕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与寂寞都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追求,拥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使命感游山西村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人(今浙江绍兴)。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他能文能武,主张抗金,收复失地,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是一位受人敬仰的爱国诗人。有《渭南文集》、《剑南诗稿》传世。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宋孝宗乾道三年(1167)初春,陆游42岁,当时陆游正罢官闲居在家。陆游因在隆兴二年(1164)积极支持抗金将帅张浚北伐,符离战败后,同样遭到朝廷中主和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以“交结台谏,鼓倡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从隆兴府通判任上罢官,回到家乡山阴闲居。陆游住在山阴镜湖之三山村。诗题中“山西村”,指三山乡西边的村落。诗歌朗诵听名家诵读,划分节奏,标注生字词读音,然后大声读几遍,感受诗歌韵律。游山西村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túnxiāoɡuānkòu品诗词首联以劝说别人不要嫌弃农家腊酒浑的口吻,写农家在丰年殷勤待客的情谊,间接抒写了自己在山西村农家做客时的感受。莫 笑农家 腊酒浑,丰年留客 足鸡豚。不要不要笑话农家腊月所酿的酒浑浊,丰收的年景他们待客备足鸡肉、猪肉。首联主要写什么内容?腊月所酿的酒,称为“腊酒”。浑,浑浊。酒以清为贵。备足鸡肉、猪肉。豚,小猪,这里指猪肉。从炼字的角度赏析“莫笑”和“足”。“莫笑”二字,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客尽其所有的盛情。品诗词请从炼字角度赏析本联。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无路可走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本联景中寓理,你读出来了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座座山、一道道水重重叠叠柳色深绿,花色红艳。“重”“复”突出了山与水的曲折幽深,“暗”字突出了绿柳的繁茂,“明”字突出了鲜花的娇艳明丽。这几个词写出了山西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本联景中寓理。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消长变化的。品诗词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春社日将临,农民要祭祀土地神来祈丰年,击鼓弄箫,载歌载舞,热闹异常的南宋初年的农村风俗画卷。体现了诗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赞美了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箫 鼓 追 随 春社 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将近社日,一路上迎神的箫鼓声此起彼落,连续不断,村民们衣着简朴,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本联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古代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祭灶神(土地神),祈求丰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品诗词此时明月高悬,整个大地笼罩在一片淡淡的清光中,给春社过后的村庄也染上了一层静谧的色彩,别有一番情趣。诗人被眼前的美景陶醉,于是诗人才有了未辞先约的想法,从今以后,在清闲无事时,能随时拄杖乘月,轻启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从今 若 许 闲乘月,拄杖 无时 夜叩门。今后如果还能趁着月明来闲游,我将拄着拐杖随时来山村敲门。尾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如果趁着月明来闲游没有固定的时间,即随时请结合“无时”一词,分析尾联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无时”一词写诗人随时都想去山西村,表达了诗人与村民相处融洽,喜爱山西村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品诗词游山西村 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赏诗情墨剑飘雨本诗题目是《游山西村》,但诗中并无一个“游”字,正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细读本诗,找出本诗是从哪些角度来表现游览的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写游览缘由:农家丰年,设宴待客。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写游览路径:经山涉水,柳暗花明。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写游览所见:春社歌舞,人情淳朴。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写游览所感:悠闲惬意,追慕古风。赏诗情墨剑飘雨本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①从“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衣冠简朴”可看出诗人对淳朴热情的村民的赞美;②从“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看出诗人对乡村美景的喜爱以及虽遇挫折却心存希望的乐观豁达;③从“箫鼓追随”可看出诗人对古朴民俗的赞美;④从“拄杖无时夜叩门”可看出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留恋。赏诗情墨剑飘雨试总结本诗主旨情感。诗人以明快、抒情的笔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农村风光图,赞扬了村民的热情好客、山村的优美景色以及淳朴的风土人情,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己亥杂诗(其五)作者简介龚自珍,字璱人,号定盦,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因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有《龚定庵全集》。创作背景《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道光十九年(1839)。龚自珍这年已48岁,对清朝统治者大失所望,毅然决然辞去官职,回归故里,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鸡毛写在账簿纸上,投入一个竹筐里。后来共“得纸团三百十五枚,盖作诗三百十五首也”,统名曰《己亥杂诗》,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诗歌朗诵己亥杂诗(其五)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biān)/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品诗词在浩浩荡荡的离愁别绪中,看日落西斜向远处延伸,离开京师,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像是人在天涯一般。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 它们还要化作春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人的马鞭。吟,指吟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花诗的前两句叙事抒情,请简要分析“离愁”中包含了哪些复杂的感情?后两句诗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你知道吗?品诗词诗的前两句叙事抒情,请简要分析“离愁”中包含哪些复杂的感情 后两句诗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你知道吗?花落归根,化为春泥,正可以孕育新的春天,反映了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规律。今天用此来赞颂牺牲自己、培养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了美好事物勇于献身的精神。归乡之喜:①辞官的轻松喜悦②回归的豪放洒脱离别之愁:①辞官离京的愁绪②对亲朋好友的不舍③对国家命运的担忧积极的人生态度:①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②无私奉献的爱国牺牲精神品诗词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赏诗情该诗寓理于景、借物抒情,抒写诗人辞官南归时的离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出诗人虽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以此表达了他至死仍牵挂国家的一腔热情。墨剑飘雨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三、古诗文中某些名句往往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解释下列诗句在原诗中的意思,以及后来衍生的意义。诗句原意:终要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衍生意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才能俯视一切。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2.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诗句原意: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衍生意义: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3.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4.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句原意:落花纷纷,不是无情飘洒,还要化作春泥可以培育出更多的新花。衍生意义:多借指甘愿牺牲自我的无私奉献精神。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