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1.(2023五下·洞头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三名航天员将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
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并提出了“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城市定位。2023年3月28日,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让我们一起完成以下四个项目的学习,为建设幸福温州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吧!
模块一: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特殊地理环境赋予温州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质。温州依海而生、因海而兴。
(1)东海的带鱼是温州人常见的海味。带鱼只能生活在海水里,一般情况下不能进入淡水之中。这说明(  )。
A.生物会改变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变化
C.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
(2)温州海域水质条件卓越,自古便是野生大黄鱼产卵与洄游的理想天堂。每年春季,生活在深海区域的大黄鱼将开始漫长的旅程,到近海洄游产卵。大黄鱼洄游属于动物的(  )行为。
A.冬眠 B.迁徙 C.捕食
(3)某研究小组选择了温州海域中的5种生物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的食物
A 鲳鱼 毛虾
B 黄鱼 毛虾
C 毛虾 鼠尾藻
D 鲍鱼 鼠尾藻
E 鼠尾藻  
根据表中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4)根据表中信息,这里的生产者是(  )。
A.鼠尾藻 B.毛虾 C.鲍鱼
(5)在这片海域中,根据生态规律,以下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A.鲳鱼 B.毛虾 C.鼠尾藻
(6)在这片海域中,所有的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共同构成了(  )。
A.生态系统 B.群落 C.生物种群
(7)如果这片海域中只有这5种生物,人类大量捕食鲳鱼,那么在一定的时期内,毛虾的数量会(  )。
A.减少然后灭绝 B.先增多后减少 C.不断增多
2.(2023五下·洞头期末)浮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考古中得以推广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古代植物遗存的获取能力。右图是朔门古港考古专家进行植物样本浮选的场景。
(1)考古专家筛选出了一批古代种子,想要将这批种子完好地保存下来,需要提供   、   的环境。(写出两个条件)
(2)专家表示千年种子想要发芽并非没有可能,可以在播种前先浸种,让种子较快地吸水,达到能正常发芽的含水量,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浸种的方法是将种子放在不透水的容器中,水量要漫过种子,浸泡到种子微微发胀即可。某研究小组想要研究浸种是否真的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他们选择绿豆进行实验,请根据以下提示,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研究的问题 浸种是否真的能提高绿豆的发芽率
猜想  
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 (写出两个)  
实验方法  
3.(2023五下·洞头期末)项目背景:在朔门古港遗址发现两艘沉船,其中一艘属于福船,是古代四大船型之一。沉船的龙骨、鱼鳞状搭接、隔舱(水密舱)造型设计,是宋代造船工艺的“铁三角”,为船的航海速度和安全提供了保障。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城之一,造船业十分发达。
明确任务:某学习小组在了解温州的造船工艺之后,决定设计并制作一艘有一定载重量并且有动力系统的商船模型。
项目要求:学习小组根据任务需求,制订了评价方案。
(1)制订方案:完成商船设计方案。
(2)制作并测试:学习小组在测试商船过程中记录了一些问题,请帮忙完成以下“问题——解决”清单。
4.(2023五下·洞头期末)子项目一:10年前的温瑞塘河“臭名昭著”,河道附近有超过100家电镀小企业,还有菜市场,导致河水总是灰黑难闻,河面上漂着一层厚厚的油污,临水而居的居民出门都要绕过河道而行。
现在的塘河,水质持续向好,人水和谐画面不断呈现,“塘河夜游”旅游项目也吸引了很多游客。
(1)请分析曾经的温瑞塘河“臭名昭著”的原因:   ;   。
(2)在治理塘河的过程中,环保部门对沿岸电镀企业进行整合搬迁,同时改造附近居民区的排水管网。有人认为:我们只是小学生,对环境治理起不了什么作用。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
(3)子项目二:五一假期,梧田老街试运营,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但同时,也出现一些街区乱象。
乱象一:街区的垃圾桶,混装的现象严重。
“其他垃圾”垃圾桶里堆放着:①用过的纸巾;②吃剩的食物;③喝完的矿泉水瓶;④掉落的砖块。
“可回收物”垃圾桶里堆放着:⑤剥掉的橘子皮;⑥废旧的锂电池;⑦快递纸箱;⑧发放的广告单。
乱象二:沿街的一些小吃店,出现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直往外流的现象。
乱象三:因为“淄博烧烤”的热度,街区出现了很多家烧烤店,香味四溢的同时,浓烟弥漫,也对路人造成了困扰。
请你针对“乱象一”中的垃圾混装现象,为以上垃圾重新分类(将序号填到横线上)。
(4)快递纸箱大多是由再生纸做的,课上我们也做了一张再生纸。下列步骤正确的是(  )。
A.撕碎一平铺一搅拌一挤压吸水一通风晾干
B.撕碎一搅拌一挤压吸水一平铺一通风晾干
C.撕碎一搅拌一平铺一挤压吸水一通风晾干
(5)关于“乱象二”,某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温州地处沿海,水资源丰富,浪费一点水问题不大
B.小吃店水龙头一直流,最后水还是流入河道,可以循环利用,问题不大
C.温州人口众多,用水需求巨大,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义务
(6)“乱象三”中,深受人们喜爱的烧烤,制作时需要点燃炭,在这个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  ),它是一种温室气体。
A.一氧化碳 B.氧气 C.二氧化碳
(7)为了模拟温室效应,该学习小组的成员准备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装入透明密封袋,封好袋口。他们把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到阳台上,实验中透明密封袋模拟的是(  )。
A.二氧化碳 B.空气 C.水蒸气
(8)针对“乱象三”,有同学查阅资料后,发现一种由碳和煤混合而成的机制炭,它的燃烧时间长、火力均匀、无烟且价格不贵。请给烧烤店老板写一封建议信   
5.(2023五下·洞头期末)“温州伏茶”已经成了城市的慈善风景线(如图)。伏茶用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中草药煎制,具有清凉祛暑的功效。天气渐热,梧田老街街口也准备设立一个“伏茶”点。
(1)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煮茶的时候最好用沸水,当水沸腾时,继续用炉子加热,水的温度会(  )。
A.升高 B.降低 C.保持不变
(2)煮茶的时候,会看到壶口附近冒“白气”(如图),这属于   (填“蒸发”或“凝结”)现象,它与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炎热的室外,眼镜上“起雾”的现象是   (选填“一样”或“不一样”)的。
(3)在煮茶的时候,热在炉子和茶壶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
A.热辐射 B.热传导 C.热对流
(4)请在图中画出煮茶时,茶水在壶中流动的方向。
(5)某研究小组发现用来装伏茶的桶有木制的、不锈钢的,还有塑料的。他们想要研究哪种材料保温效果更好,于是拿来了木头、不锈钢、塑料三种材料制作的小棒。他们在实验中需要控制相同的条件有   、   (写出两个不同的条件),他们分别在3根小棒上涂感温油墨,用如图所示的材料进行实验。如果木头的保温效果最好,那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6)茶煮好之后,需要把茶水倒在桶里,这时人们会戴上厚厚的棉手套或用湿抹布包裹住茶壶柄,以免烫伤。这是因为抹布是热的   (选填“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7)倒在杯中的伏茶放置久了会凉掉,在温度为 的室外,茶水温度的变化曲线最符合下图   (选填序号)。请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茶水温度变化的原因: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C
(2)B
(3)鼠尾藻→毛虾→黄鱼
(4)A
(5)C
(6)A
(7)B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维护生态平衡;动物的行为;动物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1)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准确地反映了带鱼必须依赖海水才能生存这一情况,C符合题干所表达的含义。
(2)大黄鱼洄游是为了到近海产卵,这种随着季节变化等因素进行长距离移动的行为符合迁徙行为的特征。冬眠是动物休眠过冬,捕食是获取食物的行为,均与题干不符。故答案选 B。
(3)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沿着捕食关系依次传递。表中鼠尾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毛虾以鼠尾藻为食,是初级消费者;鲳鱼或黄鱼以毛虾为食,是次级消费者。、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指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从表中信息可知,鼠尾藻的消化道内没有食物,说明它不需要捕食其他生物,而是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毛虾以鼠尾藻为食,鲍鱼也以鼠尾藻为食,它们都属于消费者。因此,这里的生产者是鼠尾藻,答案选A。
(5)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营养级越低的生物,通常数量越多。鼠尾藻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其数量一般多于消费者。
(6)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符合题干中 “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的描述。
(7)在该海域的食物链中,鲳鱼以毛虾为食。若人类大量捕食鲳鱼,其数量会急剧减少,导致毛虾的天敌压力骤减,短期内毛虾因缺少捕食者而数量增多。但随着毛虾数量增加,它们对食物的消耗加剧,当鼠尾藻数量不足以支撑毛虾种群时,毛虾会因食物短缺而数量减少。
2.【答案】(1)干燥;低温
(2)
猜想 浸种真的能提高绿豆的发芽率
改变的条件 是否浸种
不改变的条件 (写出两个) 温度、空气
实验方法 ①选择12粒饱满,颜色和大小基本一致的绿豆,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②实验组的种子不浸种,对照组的种子浸种; ③在两个培养皿里垫上打湿的纸巾,用牙签各按六个小洞,将实验组的种子与对照组的种子分别放在小洞中,将两个培养皿放在窗台上; ④观察两个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情况,统计发芽率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1)要完好保存古代种子,需提供干燥和低温的环境。干燥环境能降低种子含水量,抑制呼吸作用与霉变;低温可减弱酶活性,减少有机物消耗并抑制微生物繁殖,二者结合能有效延长种子保存期限。
(2)研究的问题:浸种是否真的能提高绿豆的发芽率?
猜想:浸种能提高绿豆的发芽率(或 “浸种不能提高绿豆的发芽率”)。
改变的条件:是否进行浸种处理(即一组种子浸种,另一组不浸种)。
不改变的条件:种子数量与品质:两组均选用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绿豆种子,且数量相同(如各 50 粒)。
环境条件:两组种子播种后所处的温度、光照、水分(除浸种步骤外)、土壤肥力等条件一致。
分组准备:选取 100 粒饱满的绿豆种子,随机均分为 A、B 两组。
处理步骤:A 组(实验组):将种子放入不透水容器,加水漫过种子,浸泡至微微发胀后取出,沥干水分。B 组(对照组):不进行浸种,直接使用与 A 组等量的种子。
3.【答案】(1)选择的材料略 图略
(2)增大船的体积、增加船舵调试船舵的方向、调整载重物的摆放位置
【知识点】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1)载重量:放置砝码测试,能承载≥500g 为合格。动力系统:电动或风力驱动,持续航行≥3 分钟且方向稳定。结构还原:包含龙骨、水密舱等宋代福船特征。材料与工艺:防水材质,鱼鳞状搭接等工艺符合力学要求。
(2)要解决船载重问题,可以增大船的体积;要解决船的航行问题,可以增加船舵来控制方向;要解决船容易侧翻问题,可以通过调整载重物摆放位置。
4.【答案】(1)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废水的排放
(2)不认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可以进行监督和提醒,还可以从自身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人人都可以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②⑤、③⑦⑧、①④、⑥
(4)C
(5)C
(6)C
(7)A
(8)建议使用机制炭,因为它的燃烧时间长且不会产生烟雾等影响环境的物质,而且价格不贵,火力均匀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1)曾经温瑞塘河 “臭名昭著”,一方面是因河道附近有超 100 家电镀小企业,其排放的工业废水含重金属等污染物;另一方面是存在菜市场,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等排入河道,导致河水灰黑、油污漂浮、气味难闻。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环境治理人人有责,小学生虽能力有限,但可从身边小事做起,如爱护河道卫生、宣传环保知识、监督家人环保行为等,积少成多,就能为塘河治理贡献力量,每个人的行动都能推动环境改善。
(3)可回收物:③喝完的矿泉水瓶、⑦快递纸箱、⑧发放的广告单;其他垃圾:①用过的纸巾、④掉落的砖块;厨余垃圾:②吃剩的食物、⑤剥掉的橘子皮;有害垃圾:⑥废旧的锂电池。
(4)制作再生纸时,首先需将纸张撕碎,以便后续处理;接着把碎纸搅拌成纸浆,使其成为均匀的糊状;然后将纸浆平铺在模具上,形成纸张的雏形;再进行挤压吸水,去除多余水分;最后通风晾干,让纸张成型。
(5)温州虽地处沿海,但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且可用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循环利用需经过复杂处理,直接浪费会加剧供需矛盾。C 选项正确,温州人口多、用水需求大,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能有效保护水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6)烧烤时点燃炭,炭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主要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典型的温室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一氧化碳虽也是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但不属于主要温室气体;氧气是助燃气体,并非燃烧生成的温室气体。因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7)在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中,透明密封袋能让阳光射入,同时阻止袋内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类似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作用 —— 允许太阳短波辐射进入,却阻碍地面长波辐射散出,从而使袋内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而空气和水蒸气在此实验中并非重点模拟对象。密封袋的阻隔性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机制相似,因此模拟的是二氧化碳。
(8)建议选用机制炭替代普通炭。其由碳和煤混合制成,燃烧时间比传统炭长 2-3 倍,火力均匀不冒烟,且价格相近。既能减少油烟污染,改善街区环境,又能提升烧烤品质、降低换炭成本。
5.【答案】(1)C
(2)凝结;一样
(3)B
(4)
(5)加热时间;小棒的粗细;木头上的油墨最后熔化
(6)不良导体
(7)③;茶水的温度高于室温,热量蒸发到空气中使茶水温度下降,当茶水温度与室温一致时,温度不再变化
【知识点】水的蒸发;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当水沸腾时,继续用炉子加热,水的温度会保持不变,答案选 C。
(2)煮茶时壶口冒 “白气”,是壶内高温水蒸气遇冷后由气态变为液态小水滴,属于凝结现象。夏天戴眼镜同学从空调房到室外,眼镜 “起雾” 是室外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镜片凝结成小水滴,同样属于凝结。二者均为水蒸气遇冷液化,故现象一样。
(3)在煮茶时,炉子和茶壶之间的热传递主要以热传导形式进行,答案选 B。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炉子加热茶壶底部时,能量通过壶底分子的振动依次传递,属于固体间的直接传热。而热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热(如太阳辐射),热对流则需依靠流体(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均不符合此场景。
(4)当炉子加热茶壶底部时,壶底附近的茶水受热升温,密度减小而向上流动;壶上部的冷水密度大则向下流动,形成对流循环。因此,茶水流动方向为:壶底加热区热水向上运动,壶上部冷水向下运动,在壶内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的环形对流路径。
(5)需控制的相同条件:小棒的规格:三根小棒的长度、粗细、形状完全相同,避免因尺寸差异影响散热速度。加热条件:使用相同的热源、加热时间和温度,确保初始受热条件一致。若木头保温效果最好的现象:木头上的感温油墨颜色变化最慢,其次是塑料,不锈钢上的油墨最快变色,说明木头散热最慢,保温性最佳。
(6)人们戴棉手套或用湿抹布包裹茶壶柄,是因为抹布属于热的不良导体。不良导体导热性差,能有效阻隔茶壶柄的热量传递到手上,从而避免烫伤。而棉、布等材料内部有大量空气,空气是典型的热不良导体,因此抹布可起到隔热作用。
(7)室外温度为30℃,茶水温度变化曲线最符合下图③。茶水温度变化原因:刚倒出的茶水温度高于室外30℃,因热传递,热量从茶水向外界空气传导,温度快速下降;当茶水温度接近室温时,温差减小,热传递速率变慢,温度下降趋缓,最终与室温一致,符合 “温差越大热传递越快” 的规律。
1 / 1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测试卷
1.(2023五下·洞头期末)北京时间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神舟十六号飞行乘组由航天员景海鹏、朱杨柱和桂海潮组成。三名航天员将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完成舱内外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等各项任务。
温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并提出了“千年商港、幸福温州”的城市定位。2023年3月28日,浙江温州朔门古港遗址入选“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让我们一起完成以下四个项目的学习,为建设幸福温州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吧!
模块一:三面环山、一面向海的特殊地理环境赋予温州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质。温州依海而生、因海而兴。
(1)东海的带鱼是温州人常见的海味。带鱼只能生活在海水里,一般情况下不能进入淡水之中。这说明(  )。
A.生物会改变环境
B.生物能适应环境变化
C.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
(2)温州海域水质条件卓越,自古便是野生大黄鱼产卵与洄游的理想天堂。每年春季,生活在深海区域的大黄鱼将开始漫长的旅程,到近海洄游产卵。大黄鱼洄游属于动物的(  )行为。
A.冬眠 B.迁徙 C.捕食
(3)某研究小组选择了温州海域中的5种生物进行研究,结果如下表:
生物种类 消化道内的食物
A 鲳鱼 毛虾
B 黄鱼 毛虾
C 毛虾 鼠尾藻
D 鲍鱼 鼠尾藻
E 鼠尾藻  
根据表中信息,写出一条食物链:   。
(4)根据表中信息,这里的生产者是(  )。
A.鼠尾藻 B.毛虾 C.鲍鱼
(5)在这片海域中,根据生态规律,以下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
A.鲳鱼 B.毛虾 C.鼠尾藻
(6)在这片海域中,所有的生物与环境中的非生物共同构成了(  )。
A.生态系统 B.群落 C.生物种群
(7)如果这片海域中只有这5种生物,人类大量捕食鲳鱼,那么在一定的时期内,毛虾的数量会(  )。
A.减少然后灭绝 B.先增多后减少 C.不断增多
【答案】(1)C
(2)B
(3)鼠尾藻→毛虾→黄鱼
(4)A
(5)C
(6)A
(7)B
【知识点】食物链、食物网;维护生态平衡;动物的行为;动物的适应能力;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1)生物的生存依赖环境准确地反映了带鱼必须依赖海水才能生存这一情况,C符合题干所表达的含义。
(2)大黄鱼洄游是为了到近海产卵,这种随着季节变化等因素进行长距离移动的行为符合迁徙行为的特征。冬眠是动物休眠过冬,捕食是获取食物的行为,均与题干不符。故答案选 B。
(3)在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通常从生产者开始,沿着捕食关系依次传递。表中鼠尾藻是植物,属于生产者;毛虾以鼠尾藻为食,是初级消费者;鲳鱼或黄鱼以毛虾为食,是次级消费者。、
(4)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主要指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从表中信息可知,鼠尾藻的消化道内没有食物,说明它不需要捕食其他生物,而是通过自身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为其他生物提供能量来源。毛虾以鼠尾藻为食,鲍鱼也以鼠尾藻为食,它们都属于消费者。因此,这里的生产者是鼠尾藻,答案选A。
(5)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中,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流动且逐级递减,营养级越低的生物,通常数量越多。鼠尾藻是生产者,处于食物链的第一营养级,通过光合作用固定能量,为整个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基础,其数量一般多于消费者。
(6)在生态系统的概念中,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统一整体,符合题干中 “所有生物与非生物环境共同构成” 的描述。
(7)在该海域的食物链中,鲳鱼以毛虾为食。若人类大量捕食鲳鱼,其数量会急剧减少,导致毛虾的天敌压力骤减,短期内毛虾因缺少捕食者而数量增多。但随着毛虾数量增加,它们对食物的消耗加剧,当鼠尾藻数量不足以支撑毛虾种群时,毛虾会因食物短缺而数量减少。
2.(2023五下·洞头期末)浮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考古中得以推广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古代植物遗存的获取能力。右图是朔门古港考古专家进行植物样本浮选的场景。
(1)考古专家筛选出了一批古代种子,想要将这批种子完好地保存下来,需要提供   、   的环境。(写出两个条件)
(2)专家表示千年种子想要发芽并非没有可能,可以在播种前先浸种,让种子较快地吸水,达到能正常发芽的含水量,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浸种的方法是将种子放在不透水的容器中,水量要漫过种子,浸泡到种子微微发胀即可。某研究小组想要研究浸种是否真的能提高种子的发芽率。他们选择绿豆进行实验,请根据以下提示,设计实验进行探究。
研究的问题 浸种是否真的能提高绿豆的发芽率
猜想  
改变的条件  
不改变的条件 (写出两个)  
实验方法  
【答案】(1)干燥;低温
(2)
猜想 浸种真的能提高绿豆的发芽率
改变的条件 是否浸种
不改变的条件 (写出两个) 温度、空气
实验方法 ①选择12粒饱满,颜色和大小基本一致的绿豆,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一组为对照组; ②实验组的种子不浸种,对照组的种子浸种; ③在两个培养皿里垫上打湿的纸巾,用牙签各按六个小洞,将实验组的种子与对照组的种子分别放在小洞中,将两个培养皿放在窗台上; ④观察两个培养皿中种子的发芽情况,统计发芽率
【知识点】种子的结构、形态;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1)要完好保存古代种子,需提供干燥和低温的环境。干燥环境能降低种子含水量,抑制呼吸作用与霉变;低温可减弱酶活性,减少有机物消耗并抑制微生物繁殖,二者结合能有效延长种子保存期限。
(2)研究的问题:浸种是否真的能提高绿豆的发芽率?
猜想:浸种能提高绿豆的发芽率(或 “浸种不能提高绿豆的发芽率”)。
改变的条件:是否进行浸种处理(即一组种子浸种,另一组不浸种)。
不改变的条件:种子数量与品质:两组均选用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绿豆种子,且数量相同(如各 50 粒)。
环境条件:两组种子播种后所处的温度、光照、水分(除浸种步骤外)、土壤肥力等条件一致。
分组准备:选取 100 粒饱满的绿豆种子,随机均分为 A、B 两组。
处理步骤:A 组(实验组):将种子放入不透水容器,加水漫过种子,浸泡至微微发胀后取出,沥干水分。B 组(对照组):不进行浸种,直接使用与 A 组等量的种子。
3.(2023五下·洞头期末)项目背景:在朔门古港遗址发现两艘沉船,其中一艘属于福船,是古代四大船型之一。沉船的龙骨、鱼鳞状搭接、隔舱(水密舱)造型设计,是宋代造船工艺的“铁三角”,为船的航海速度和安全提供了保障。温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城之一,造船业十分发达。
明确任务:某学习小组在了解温州的造船工艺之后,决定设计并制作一艘有一定载重量并且有动力系统的商船模型。
项目要求:学习小组根据任务需求,制订了评价方案。
(1)制订方案:完成商船设计方案。
(2)制作并测试:学习小组在测试商船过程中记录了一些问题,请帮忙完成以下“问题——解决”清单。
【答案】(1)选择的材料略 图略
(2)增大船的体积、增加船舵调试船舵的方向、调整载重物的摆放位置
【知识点】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1)载重量:放置砝码测试,能承载≥500g 为合格。动力系统:电动或风力驱动,持续航行≥3 分钟且方向稳定。结构还原:包含龙骨、水密舱等宋代福船特征。材料与工艺:防水材质,鱼鳞状搭接等工艺符合力学要求。
(2)要解决船载重问题,可以增大船的体积;要解决船的航行问题,可以增加船舵来控制方向;要解决船容易侧翻问题,可以通过调整载重物摆放位置。
4.(2023五下·洞头期末)子项目一:10年前的温瑞塘河“臭名昭著”,河道附近有超过100家电镀小企业,还有菜市场,导致河水总是灰黑难闻,河面上漂着一层厚厚的油污,临水而居的居民出门都要绕过河道而行。
现在的塘河,水质持续向好,人水和谐画面不断呈现,“塘河夜游”旅游项目也吸引了很多游客。
(1)请分析曾经的温瑞塘河“臭名昭著”的原因:   ;   。
(2)在治理塘河的过程中,环保部门对沿岸电镀企业进行整合搬迁,同时改造附近居民区的排水管网。有人认为:我们只是小学生,对环境治理起不了什么作用。对于这样的观点,你有什么看法    。
(3)子项目二:五一假期,梧田老街试运营,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但同时,也出现一些街区乱象。
乱象一:街区的垃圾桶,混装的现象严重。
“其他垃圾”垃圾桶里堆放着:①用过的纸巾;②吃剩的食物;③喝完的矿泉水瓶;④掉落的砖块。
“可回收物”垃圾桶里堆放着:⑤剥掉的橘子皮;⑥废旧的锂电池;⑦快递纸箱;⑧发放的广告单。
乱象二:沿街的一些小吃店,出现水龙头没有关紧,水一直往外流的现象。
乱象三:因为“淄博烧烤”的热度,街区出现了很多家烧烤店,香味四溢的同时,浓烟弥漫,也对路人造成了困扰。
请你针对“乱象一”中的垃圾混装现象,为以上垃圾重新分类(将序号填到横线上)。
(4)快递纸箱大多是由再生纸做的,课上我们也做了一张再生纸。下列步骤正确的是(  )。
A.撕碎一平铺一搅拌一挤压吸水一通风晾干
B.撕碎一搅拌一挤压吸水一平铺一通风晾干
C.撕碎一搅拌一平铺一挤压吸水一通风晾干
(5)关于“乱象二”,某学习小组展开了讨论。以下说法合理的是(  )。
A.温州地处沿海,水资源丰富,浪费一点水问题不大
B.小吃店水龙头一直流,最后水还是流入河道,可以循环利用,问题不大
C.温州人口众多,用水需求巨大,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义务
(6)“乱象三”中,深受人们喜爱的烧烤,制作时需要点燃炭,在这个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  ),它是一种温室气体。
A.一氧化碳 B.氧气 C.二氧化碳
(7)为了模拟温室效应,该学习小组的成员准备了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装入透明密封袋,封好袋口。他们把两支温度计同时放到阳台上,实验中透明密封袋模拟的是(  )。
A.二氧化碳 B.空气 C.水蒸气
(8)针对“乱象三”,有同学查阅资料后,发现一种由碳和煤混合而成的机制炭,它的燃烧时间长、火力均匀、无烟且价格不贵。请给烧烤店老板写一封建议信   
【答案】(1)生活污水的排放;工业废水的排放
(2)不认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们可以进行监督和提醒,还可以从自身做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人人都可以为保护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3)②⑤、③⑦⑧、①④、⑥
(4)C
(5)C
(6)C
(7)A
(8)建议使用机制炭,因为它的燃烧时间长且不会产生烟雾等影响环境的物质,而且价格不贵,火力均匀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1)曾经温瑞塘河 “臭名昭著”,一方面是因河道附近有超 100 家电镀小企业,其排放的工业废水含重金属等污染物;另一方面是存在菜市场,产生的生活污水、垃圾等排入河道,导致河水灰黑、油污漂浮、气味难闻。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环境治理人人有责,小学生虽能力有限,但可从身边小事做起,如爱护河道卫生、宣传环保知识、监督家人环保行为等,积少成多,就能为塘河治理贡献力量,每个人的行动都能推动环境改善。
(3)可回收物:③喝完的矿泉水瓶、⑦快递纸箱、⑧发放的广告单;其他垃圾:①用过的纸巾、④掉落的砖块;厨余垃圾:②吃剩的食物、⑤剥掉的橘子皮;有害垃圾:⑥废旧的锂电池。
(4)制作再生纸时,首先需将纸张撕碎,以便后续处理;接着把碎纸搅拌成纸浆,使其成为均匀的糊状;然后将纸浆平铺在模具上,形成纸张的雏形;再进行挤压吸水,去除多余水分;最后通风晾干,让纸张成型。
(5)温州虽地处沿海,但水资源并非取之不尽,且可用淡水资源有限。水资源循环利用需经过复杂处理,直接浪费会加剧供需矛盾。C 选项正确,温州人口多、用水需求大,节约用水是每个人的责任,能有效保护水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6)烧烤时点燃炭,炭与氧气发生燃烧反应,主要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典型的温室气体,会加剧温室效应。一氧化碳虽也是炭不完全燃烧的产物,但不属于主要温室气体;氧气是助燃气体,并非燃烧生成的温室气体。因此,炭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
(7)在模拟温室效应的实验中,透明密封袋能让阳光射入,同时阻止袋内空气与外界的热量交换,类似大气中温室气体的作用 —— 允许太阳短波辐射进入,却阻碍地面长波辐射散出,从而使袋内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而空气和水蒸气在此实验中并非重点模拟对象。密封袋的阻隔性与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机制相似,因此模拟的是二氧化碳。
(8)建议选用机制炭替代普通炭。其由碳和煤混合制成,燃烧时间比传统炭长 2-3 倍,火力均匀不冒烟,且价格相近。既能减少油烟污染,改善街区环境,又能提升烧烤品质、降低换炭成本。
5.(2023五下·洞头期末)“温州伏茶”已经成了城市的慈善风景线(如图)。伏茶用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中草药煎制,具有清凉祛暑的功效。天气渐热,梧田老街街口也准备设立一个“伏茶”点。
(1)每个凉亭里都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煮茶的时候最好用沸水,当水沸腾时,继续用炉子加热,水的温度会(  )。
A.升高 B.降低 C.保持不变
(2)煮茶的时候,会看到壶口附近冒“白气”(如图),这属于   (填“蒸发”或“凝结”)现象,它与夏天戴眼镜的同学从空调房走到炎热的室外,眼镜上“起雾”的现象是   (选填“一样”或“不一样”)的。
(3)在煮茶的时候,热在炉子和茶壶之间主要以(  )的形式传递。
A.热辐射 B.热传导 C.热对流
(4)请在图中画出煮茶时,茶水在壶中流动的方向。
(5)某研究小组发现用来装伏茶的桶有木制的、不锈钢的,还有塑料的。他们想要研究哪种材料保温效果更好,于是拿来了木头、不锈钢、塑料三种材料制作的小棒。他们在实验中需要控制相同的条件有   、   (写出两个不同的条件),他们分别在3根小棒上涂感温油墨,用如图所示的材料进行实验。如果木头的保温效果最好,那么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是   。
(6)茶煮好之后,需要把茶水倒在桶里,这时人们会戴上厚厚的棉手套或用湿抹布包裹住茶壶柄,以免烫伤。这是因为抹布是热的   (选填“良导体”或“不良导体”)。
(7)倒在杯中的伏茶放置久了会凉掉,在温度为 的室外,茶水温度的变化曲线最符合下图   (选填序号)。请用热传递的知识解释茶水温度变化的原因:   。
【答案】(1)C
(2)凝结;一样
(3)B
(4)
(5)加热时间;小棒的粗细;木头上的油墨最后熔化
(6)不良导体
(7)③;茶水的温度高于室温,热量蒸发到空气中使茶水温度下降,当茶水温度与室温一致时,温度不再变化
【知识点】水的蒸发;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当水沸腾时,继续用炉子加热,水的温度会保持不变,答案选 C。
(2)煮茶时壶口冒 “白气”,是壶内高温水蒸气遇冷后由气态变为液态小水滴,属于凝结现象。夏天戴眼镜同学从空调房到室外,眼镜 “起雾” 是室外热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镜片凝结成小水滴,同样属于凝结。二者均为水蒸气遇冷液化,故现象一样。
(3)在煮茶时,炉子和茶壶之间的热传递主要以热传导形式进行,答案选 B。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高温处传递到低温处,炉子加热茶壶底部时,能量通过壶底分子的振动依次传递,属于固体间的直接传热。而热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热(如太阳辐射),热对流则需依靠流体(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均不符合此场景。
(4)当炉子加热茶壶底部时,壶底附近的茶水受热升温,密度减小而向上流动;壶上部的冷水密度大则向下流动,形成对流循环。因此,茶水流动方向为:壶底加热区热水向上运动,壶上部冷水向下运动,在壶内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的环形对流路径。
(5)需控制的相同条件:小棒的规格:三根小棒的长度、粗细、形状完全相同,避免因尺寸差异影响散热速度。加热条件:使用相同的热源、加热时间和温度,确保初始受热条件一致。若木头保温效果最好的现象:木头上的感温油墨颜色变化最慢,其次是塑料,不锈钢上的油墨最快变色,说明木头散热最慢,保温性最佳。
(6)人们戴棉手套或用湿抹布包裹茶壶柄,是因为抹布属于热的不良导体。不良导体导热性差,能有效阻隔茶壶柄的热量传递到手上,从而避免烫伤。而棉、布等材料内部有大量空气,空气是典型的热不良导体,因此抹布可起到隔热作用。
(7)室外温度为30℃,茶水温度变化曲线最符合下图③。茶水温度变化原因:刚倒出的茶水温度高于室外30℃,因热传递,热量从茶水向外界空气传导,温度快速下降;当茶水温度接近室温时,温差减小,热传递速率变慢,温度下降趋缓,最终与室温一致,符合 “温差越大热传递越快” 的规律。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