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五下·钱塘期末)提出“治蝗的新思路——改变蝗区的自然地貌,割断飞蝗的食物来源”的中国科学家是(  )。
A.李四光 B.马世骏 C.袁隆平
【答案】B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马世骏是中国生态学家,提出通过改变蝗区自然地貌(如改造低洼积水地、种植蝗虫不喜食的植物)来切断飞蝗食物来源,从生态层面控制蝗灾,这一思路属于 “生态治蝗” 的重要实践。B正确。
2.(2023五下·钱塘期末)下图中的话“绿豆发芽是否一定需要水 ”是同学们在探索种子发芽条件时说的,它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测 C.搜集信息
【答案】A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 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这个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
3.(2023五下·钱塘期末)分析表中信息可知,该实验需要控制相同的条件是(  )。
  种子总数/粒 已发芽数/粒 未发芽数/粒
Ⅰ号组(有光) 24 24 0
2号组(无光) 24 24 0
A.温度、光 B.水、光 C.温度、水
【答案】C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该实验探究 “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唯一变量为 “有无光”)。表格中两组种子总数、发芽数相同,说明除光照外,其他影响发芽的关键条件(如温度、水分、空气)需保持一致。C正确。
4.(2023五下·钱塘期末)夏天天气闷热时,鱼儿“喜欢”游到水面,影响鱼儿这一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C.阳光
【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鱼也需要呼吸,夏天天气闷热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鱼儿“喜欢”游到水面呼吸,所以影响鱼儿这一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故选B。
5.(2023五下·钱塘期末)下面三种船,在船的发展中最晚出现的是(  )。
A.帆船
B.蒸汽船
C.摇橹木船
【答案】B
【知识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船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代:分别是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题目选项中,出现最早的是摇橹木船,其次是帆船,最晚的是蒸汽船。故选B。
6.(2023五下·钱塘期末)铁块在水中是下沉的,用钢铁制造的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  )。
A.做成船后变轻了
B.做成船后体积变小了
C.做成船后浮力增大了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重量和形状有关,还和体积有关。铁不能漂浮,把它们做成船后,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因而能漂浮在水面上。故选C。
7.(2023五下·钱塘期末)同学们测试自制竹筏发现,用(  )竹子制作的竹筏可装载的螺母更多。
A. B. C.A和B都一样
【答案】B
【知识点】制作竹筏
【解析】【分析】A竹筏竹节在中间,两端容易进水;B竹筏两端有竹节,中间不易进水,会使竹筏质量更轻,浮力更大,载重量也更大,所以同学们测试自制竹筏发现,用B竹子制作的竹筏可装载的螺母更多。故选B。
8.(2023五下·钱塘期末)下列材料可以造船的是(  )。
A.浮的材料
B.沉的材料
C.浮的材料和沉的材料
【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不论是沉的材料还是浮的材料,只要是能够制作合理的造型,让其飘在水上,都能够用来造船。
9.(2023五下·钱塘期末)在整个造船项目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B.当你的想法与同学不同时,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C.在倾听同学的想法时不随意打断同学的发言
【答案】B
【知识点】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在整个造船项目中,需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在倾听同学的想法时不随意打断同学的发言;当你的想法与同学不同时,要跟同学讨论确定观点。B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10.(2023五下·钱塘期末)我们在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时,需要为航天员保证的生存条件是(  )。
A.空气、食物、水、植物
B.空气、食物、水、温度
C.空气、水、温度、土壤
【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需要为宇航员“保证的生存条件是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大气压、抵御空间辐射等。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水、动植物,温差大。故选B。
11.(2023五下·钱塘期末)2023年杭州发布通告,6月7日至10日、6月17日至18日中高考期间除抢修抢险工程外,禁止市区所有建筑工程在夜间施工作业,目的是防止(  )对考生造成影响。
A.大气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噪声污染
【答案】C
【知识点】噪音
【解析】【分析】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你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禁止市区所有建筑工程在夜间施工作业,目的是防止噪声污染对考试产生影响。
12.(2023五下·钱塘期末)分析下图地球上水资源和淡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说法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占地球上水资源的30%,所以可以开采地下水饮用
B.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C.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我们可以放心利用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在地球上,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淡水资源不充裕,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储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固体冰川约占淡水总储量的68.69%,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人类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利用。地下水只占淡水资源的30%,液体形式的淡水水体,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小。故选B。
13.(2023五下·钱塘期末)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属于(  )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A.资源化 B.无害化 C.减量化
【答案】C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
【解析】【分析】减量化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再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或原料。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属于减量化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故选C。
14.(2023五下·钱塘期末)下列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太阳能、地热能 B.太阳能、天然气 C.风能、煤
【答案】A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太阳能
【解析】【分析】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都是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叫可再生能源;像化石能源等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非可再生能源。
15.(2023五下·钱塘期末)下列关于再生纸的制作程序正确的是(  )。
A.撕碎一搅拌一平铺一挤压吸水一通风晾干
B.撕碎一平铺一挤压吸水一通风晾干—装订
C.撕碎一搅拌一挤压吸水一平铺一通风晾干
【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
【解析】【分析】再生纸制作的核心流程是:先将废纸撕碎,加水搅拌成纸浆;再将纸浆平铺在模具上,挤压去除多余水分;最后通风晾干成型。此步骤符合纤维重新交织的物理过程。A正确。
16.(2023五下·钱塘期末)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
A.保持不变 B.先不变后上升 C.持续上升
【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根据对水的沸腾的认识,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会继续上升,因为水蒸气的蒸发要吸热。
17.(2023五下·钱塘期末)如图用养生壶煮水时,观察到水沸腾后,养生壶上端玻璃内壁产生很多水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内壁水珠是由水沸腾时蒸发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B.内壁水珠是由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C.内壁水珠是由水沸腾蒸发产生的
【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用养生壶煮水时,观察到水沸腾后,养生壶上端玻璃内壁产生很多水珠,内壁水珠是由水沸腾时蒸发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故选A。
18.(2023五下·钱塘期末)观察如图烧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烧红的木炭是通过热传导方式将热传给食物的
B.热通过热辐射方式从羊肉外表传到羊肉内部
C.烧烤时,炉架升温快,穿肉的竹棒升温慢,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比竹棒好
【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烧红的木炭是通过热辐射方式将热传给食物的;热通过热传导方式从羊肉外表传到羊肉内部;烧烤时,炉架升温快,穿肉的竹棒升温慢,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比竹棒好。故选C。
19.(2023五下·钱塘期末)用酒精灯加热金属圆片的一端,圆点为加热点,右边为示意图。下列表示热的传递方向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传递的方向是从中心向边缘扩散,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故选A。
20.(2023五下·钱塘期末)观察分析下图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条形图
A.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导热性越好
B.用木头制作锅铲的手柄是因为硬木的导热系数小
C.铜的导热系数大于铁,所以铜的导热性比铁差
【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硬木导热系数小(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制作锅铲手柄时能减少热量传导,避免使用者烫伤,B符合实际应用逻辑。
二、图表题。
21.(2023五下·钱塘期末)生态养殖是在我国农村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地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右图是农民将田鱼养在稻田里,田鱼能吃掉害虫(如稻飞虱)等,松土增氧,保肥增肥,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中的非生物有   、   、   等。稻田与我们制作的生态瓶都属于   。
(2)写出稻田中的一条食物链:   秧苗的作用是   、   。
(3)从文中找出能说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语句并写下来:   。
【答案】(1)水;空气;温度;生态系统
(2)水稻→稻飞虱→田鱼;增加土壤肥力;控制病虫害
(3)田鱼能吃掉害虫(如稻飞虱)等,松土增氧,保肥增肥,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1)自然界中的物体可分为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两大类。稻田中的非生物有水土壤空气等。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稻田与我们学习制作的生态瓶这样的整体都属于生态系统。
(2)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箭头方向也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稻田中的食物链如:水稻→稻飞虱→田鱼。秧苗的作用有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3)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材料可知,田鱼能吃掉害虫(如稻飞虱等),松土增养,保肥增肥,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体现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2.(2023五下·钱塘期末)请仿照样例的写法完成下表,并创作一句环保标语。   
标语:   。
【答案】
序号 环境问题 列举具体表现 产生的危害 我们可以这样做
1 样例: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土壤 植物无法生长 废物回收再利用
2 水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水中生物死亡 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3 大气污染 产生雾霾 人类产生呼吸道疾病 加强绿化
;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合理即可)大气污染中 “雾霾” 是典型表现,其危害直接关联人类健康,“加强绿化” 可通过植物吸附净化空气。
标语以 “碧水蓝天” 指代整体生态环境,“低碳行动” 涵盖减少碳排放、绿色出行等具体行为,呼吁公众从日常小事践行环保,语言简洁且具有号召力。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3五下·钱塘期末)在一个长方形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并记录下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需要控制的相同条件有   、   等
(2)你预测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   
(3)实验要反复做几次的目的是   
(4)请举例说明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需求不同: 。
【答案】(1)空气;温度
(2)蚯蚓都待在湿润土壤里
(3)避免实验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4)答案不唯一,例如:青蛙喜欢生活在稻田里、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等潮湿的环境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1)该实验需要控制的相同条件有:温度:确保盒子内各处温度一致,避免因温度差异影响蚯蚓的活动选择。光照:保持盒子内光照强度相同(如盖上盖子避免强光直射),防止光照成为干扰变量。泥土厚度与种类:两端泥土的厚度、疏松程度及成分需一致,仅改变湿润程度这一变量。盒子环境:保证盒子密闭性、空气流通情况相同,排除其他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2)蚯蚓依赖湿润体表进行呼吸(通过皮肤扩散氧气),干燥环境会导致体表水分蒸发,影响呼吸效率甚至造成脱水。湿润泥土能保持体表黏液湿润,满足其生存需求。实验中,蚯蚓会通过蠕动趋向适宜的湿润环境,因此湿润端的蚯蚓数量会显著多于干燥端,体现其对生存湿度条件的本能选择。
(3)实验反复做几次的目的是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单次实验可能因蚯蚓个体差异、环境细微波动等偶然因素出现偏差,多次重复后若结果一致(如多数蚯蚓始终趋向湿润端),则能排除随机性,证明 “蚯蚓偏好湿润环境” 的结论更具科学性,符合实验设计中 “重复性原则” 以验证结果的普遍适用性。
(4)不同动物对环境需求差异显著。如骆驼适应沙漠干旱环境,可储水且耐高温;北极熊依赖北极冰原,需冰层捕猎海豹;热带雨蛙离不开潮湿雨林,靠湿润皮肤呼吸;沙漠沙蜥喜高温,借晒太阳提升体温;企鹅则适应南极严寒,密集羽毛和脂肪层抗冻。
24.(2023五下·钱塘期末)根据所学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提供的材料表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一艘动力小船,在方框内画出设计图并标注材料名称。(材料可自选,如果是自选材料,请在表格中写出添加材料的名称)
材料名称 添加其他自选材料名称
泡沫板 开关 小电动机  
木板 喷气装置 小风扇  
铝箔 纸张 电池  
泡沫胶 木条 导线  
(2)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船的大小、稳固性、   、   、   、动力系统等。
(3)你设计的动力系统产生的动力来源是   。
(4)为了控制航向,可在船尾安装一个船舵。如果希望小船向左转弯,则调节船舵向(  )方向。
A.左偏 B.正向 C.右偏
【答案】(1)材料名称略|图略
(2)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
(3)根据所设计的小船回答
(4)A
【知识点】制作小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1)(设计合理即可)从提供的材料表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一艘动力小船,在方框内画出设计图并标注材料名称。(材料可自选,如果是自选材料,请在表格中写出添加材料的名称)
材料名称:泡沫板;开关;小电动机;木板;喷气装置;小风扇;铝箔;纸张;电池;泡沫胶;木条;导线
(2)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船的大小、稳固性、动力效率、材料浮力、防水性能、动力系统等。
动力效率:小风扇转速与电动机功率需匹配,确保吹风产生的反作用力足以推动船体,避免动力不足导致船速过慢。 材料浮力:泡沫板等材料的浮力需大于船体 + 设备的总重量,可通过计算排水量或直接测试空载漂浮状态验证。 防水性能:电池、电路需用防水盒密封,避免进水短路;船体接缝处用泡沫胶填缝,防止渗水影响稳定性。
(3)(根据设计的小船回答)如:设计的动力系统产生的动力来源是风力。
(4)为了控制航向,可在船尾安装一个船舵。如果希望小船向左转弯,则调节船舵向右偏方向。船舵的转向原理基于流体力学:当船舵向右偏转时,会阻挡右侧水流,使右侧水阻力增大,左侧水流相对顺畅。水流对船舵的反作用力会推动船尾向右偏移,而船头则向左转向,实现左转弯。这与汽车方向盘转向逻辑类似,通过改变阻力方向控制船体偏转方向。
25.(2023五下·钱塘期末)如图是探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的实验记录汇总表,请回答相关问题: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热水温度/℃ 83 75 70 67 65 64 63
冷水温度/℃ 15 40 60 65 66 65 64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热水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热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试管中的冷水是靠   方式热起来的。
(3)观察表中数据,发现从第8分钟开始,热水温度反而低于冷水温度,其原因可能是   。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此科学结论的例子:   。
【答案】(1)温度下降;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2)热传递
(3)8分钟后热水散热快,冷水散热慢
(4)温度不同的液体之间可以发生热传导,热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5)加热牛奶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 热水温度变化的特点是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且降温速度先快后慢,从83℃逐步降至 63℃,前2分钟降8℃,之后降温幅度逐渐减小。热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向冷水传递热量,自身内能减少,两者存在温度差时发生热传递,直至温度趋近相同。
(2)试管中的冷水是靠热传导方式热起来的。当热水与试管接触时,由于存在温度差,热量通过试管壁从高温的热水传递给低温的冷水,使冷水温度升高。这种热量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部分的方式,就是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3)从第 8 分钟开始热水温度低于冷水温度,可能是测量误差导致数据异常。例如温度计未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或读数时视线未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也可能是记录数据时混淆了热水与冷水的温度数值,实际热传递中热水温度应始终高于冷水直至达到热平衡,不会出现反向降温。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相互接触的温度不同的物体间会发生热传递,热水温度不断降低,冷水温度不断升高,最终两者温度趋于一致,且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温速度先快后慢,低温物体升温速度也逐渐减缓,直至达到热平衡状态。
(5)生活中运用此结论的例子:用热水袋取暖时,热水袋中的高温热水会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给低温的人体,使人体温度升高,热水袋温度逐渐降低,直至两者温度接近,这正是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发生热传递并最终趋于热平衡的体现。
1 / 1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3五下·钱塘期末)提出“治蝗的新思路——改变蝗区的自然地貌,割断飞蝗的食物来源”的中国科学家是(  )。
A.李四光 B.马世骏 C.袁隆平
2.(2023五下·钱塘期末)下图中的话“绿豆发芽是否一定需要水 ”是同学们在探索种子发芽条件时说的,它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
A.提出问题 B.作出猜测 C.搜集信息
3.(2023五下·钱塘期末)分析表中信息可知,该实验需要控制相同的条件是(  )。
  种子总数/粒 已发芽数/粒 未发芽数/粒
Ⅰ号组(有光) 24 24 0
2号组(无光) 24 24 0
A.温度、光 B.水、光 C.温度、水
4.(2023五下·钱塘期末)夏天天气闷热时,鱼儿“喜欢”游到水面,影响鱼儿这一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温度 B.溶解在水中的氧气 C.阳光
5.(2023五下·钱塘期末)下面三种船,在船的发展中最晚出现的是(  )。
A.帆船
B.蒸汽船
C.摇橹木船
6.(2023五下·钱塘期末)铁块在水中是下沉的,用钢铁制造的轮船能漂浮在水面上,这是因为(  )。
A.做成船后变轻了
B.做成船后体积变小了
C.做成船后浮力增大了
7.(2023五下·钱塘期末)同学们测试自制竹筏发现,用(  )竹子制作的竹筏可装载的螺母更多。
A. B. C.A和B都一样
8.(2023五下·钱塘期末)下列材料可以造船的是(  )。
A.浮的材料
B.沉的材料
C.浮的材料和沉的材料
9.(2023五下·钱塘期末)在整个造船项目中,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工明确,相互合作
B.当你的想法与同学不同时,无论如何都要坚持自己的观点
C.在倾听同学的想法时不随意打断同学的发言
10.(2023五下·钱塘期末)我们在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时,需要为航天员保证的生存条件是(  )。
A.空气、食物、水、植物
B.空气、食物、水、温度
C.空气、水、温度、土壤
11.(2023五下·钱塘期末)2023年杭州发布通告,6月7日至10日、6月17日至18日中高考期间除抢修抢险工程外,禁止市区所有建筑工程在夜间施工作业,目的是防止(  )对考生造成影响。
A.大气污染 B.固体废弃物污染 C.噪声污染
12.(2023五下·钱塘期末)分析下图地球上水资源和淡水资源的构成和占比,说法正确的是(  )。
A.地下水占地球上水资源的30%,所以可以开采地下水饮用
B.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淡水资源十分有限
C.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我们可以放心利用
13.(2023五下·钱塘期末)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属于(  )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A.资源化 B.无害化 C.减量化
14.(2023五下·钱塘期末)下列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太阳能、地热能 B.太阳能、天然气 C.风能、煤
15.(2023五下·钱塘期末)下列关于再生纸的制作程序正确的是(  )。
A.撕碎一搅拌一平铺一挤压吸水一通风晾干
B.撕碎一平铺一挤压吸水一通风晾干—装订
C.撕碎一搅拌一挤压吸水一平铺一通风晾干
16.(2023五下·钱塘期末)水沸腾后持续加热,水的温度会(  )。
A.保持不变 B.先不变后上升 C.持续上升
17.(2023五下·钱塘期末)如图用养生壶煮水时,观察到水沸腾后,养生壶上端玻璃内壁产生很多水珠,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内壁水珠是由水沸腾时蒸发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B.内壁水珠是由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而成的
C.内壁水珠是由水沸腾蒸发产生的
18.(2023五下·钱塘期末)观察如图烧烤,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烧红的木炭是通过热传导方式将热传给食物的
B.热通过热辐射方式从羊肉外表传到羊肉内部
C.烧烤时,炉架升温快,穿肉的竹棒升温慢,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比竹棒好
19.(2023五下·钱塘期末)用酒精灯加热金属圆片的一端,圆点为加热点,右边为示意图。下列表示热的传递方向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20.(2023五下·钱塘期末)观察分析下图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不同材料的导热系数条形图
A.材料的导热系数越小,导热性越好
B.用木头制作锅铲的手柄是因为硬木的导热系数小
C.铜的导热系数大于铁,所以铜的导热性比铁差
二、图表题。
21.(2023五下·钱塘期末)生态养殖是在我国农村大力提倡的一种生产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人为地将不同种的动物群体以饲料为纽带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循环链。右图是农民将田鱼养在稻田里,田鱼能吃掉害虫(如稻飞虱)等,松土增氧,保肥增肥,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请回答下列问题:
(1)稻田中的非生物有   、   、   等。稻田与我们制作的生态瓶都属于   。
(2)写出稻田中的一条食物链:   秧苗的作用是   、   。
(3)从文中找出能说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语句并写下来:   。
22.(2023五下·钱塘期末)请仿照样例的写法完成下表,并创作一句环保标语。   
标语:   。
三、实验探究题。
23.(2023五下·钱塘期末)在一个长方形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将蚯蚓10条一组放在盒子中间,盖好盖子。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反复做几次,并记录下实验中获得的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实验需要控制的相同条件有   、   等
(2)你预测观察到的实验结果是   
(3)实验要反复做几次的目的是   
(4)请举例说明不同动物对环境的需求不同: 。
24.(2023五下·钱塘期末)根据所学知识和提供的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从提供的材料表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一艘动力小船,在方框内画出设计图并标注材料名称。(材料可自选,如果是自选材料,请在表格中写出添加材料的名称)
材料名称 添加其他自选材料名称
泡沫板 开关 小电动机  
木板 喷气装置 小风扇  
铝箔 纸张 电池  
泡沫胶 木条 导线  
(2)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船的大小、稳固性、   、   、   、动力系统等。
(3)你设计的动力系统产生的动力来源是   。
(4)为了控制航向,可在船尾安装一个船舵。如果希望小船向左转弯,则调节船舵向(  )方向。
A.左偏 B.正向 C.右偏
25.(2023五下·钱塘期末)如图是探究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后温度会怎样变化的实验记录汇总表,请回答相关问题:
时间/分钟 0 2 4 6 8 10 12
热水温度/℃ 83 75 70 67 65 64 63
冷水温度/℃ 15 40 60 65 66 65 64
(1)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热水温度变化的特点是   ,热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
(2)试管中的冷水是靠   方式热起来的。
(3)观察表中数据,发现从第8分钟开始,热水温度反而低于冷水温度,其原因可能是   。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5)请列举一个生活中运用此科学结论的例子: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维护生态平衡
【解析】【分析】马世骏是中国生态学家,提出通过改变蝗区自然地貌(如改造低洼积水地、种植蝗虫不喜食的植物)来切断飞蝗食物来源,从生态层面控制蝗灾,这一思路属于 “生态治蝗” 的重要实践。B正确。
2.【答案】A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 研究绿豆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的实验时,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这个属于科学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
3.【答案】C
【知识点】对比实验
【解析】【分析】该实验探究 “光对种子发芽的影响”,需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唯一变量为 “有无光”)。表格中两组种子总数、发芽数相同,说明除光照外,其他影响发芽的关键条件(如温度、水分、空气)需保持一致。C正确。
4.【答案】B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鱼也需要呼吸,夏天天气闷热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减少,鱼儿“喜欢”游到水面呼吸,所以影响鱼儿这一行为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故选B。
5.【答案】B
【知识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船的发展经历了四个时代:分别是舟筏时代、帆船时代、蒸汽机船时代和柴油机船时代。题目选项中,出现最早的是摇橹木船,其次是帆船,最晚的是蒸汽船。故选B。
6.【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物体的沉与浮与物体的重量和形状有关,还和体积有关。铁不能漂浮,把它们做成船后,它们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增大了,因而能漂浮在水面上。故选C。
7.【答案】B
【知识点】制作竹筏
【解析】【分析】A竹筏竹节在中间,两端容易进水;B竹筏两端有竹节,中间不易进水,会使竹筏质量更轻,浮力更大,载重量也更大,所以同学们测试自制竹筏发现,用B竹子制作的竹筏可装载的螺母更多。故选B。
8.【答案】C
【知识点】物体的沉浮;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不论是沉的材料还是浮的材料,只要是能够制作合理的造型,让其飘在水上,都能够用来造船。
9.【答案】B
【知识点】制作小船
【解析】【分析】在整个造船项目中,需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在倾听同学的想法时不随意打断同学的发言;当你的想法与同学不同时,要跟同学讨论确定观点。B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
10.【答案】B
【知识点】科学常识
【解析】【分析】设计一个宇宙空间站,需要为宇航员“保证的生存条件是空气、水、适宜的温度、食物、大气压、抵御空间辐射等。因为太空中没有空气、水、动植物,温差大。故选B。
11.【答案】C
【知识点】噪音
【解析】【分析】从生理学观点来看,凡是干扰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你所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即不需要的声音,统称为噪声。禁止市区所有建筑工程在夜间施工作业,目的是防止噪声污染对考试产生影响。
12.【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
【解析】【分析】在地球上,海洋面积占地球表面的71%,地球上的水,尽管数量巨大,淡水资源不充裕,陆地上的淡水资源储量只占地球上水体总量的2.53%,其中固体冰川约占淡水总储量的68.69%,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人类的技术水平还难以利用。地下水只占淡水资源的30%,液体形式的淡水水体,绝大部分是深层地下水,开采利用的也很小。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
【解析】【分析】减量化尽可能避免产生额外的垃圾,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生产出来的物品在完成使用功能后,再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或原料。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属于减量化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故选C。
14.【答案】A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太阳能
【解析】【分析】可再生资源是指被人类开发利用后,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更新、再生或者能够重复利用、循环使用的自然资源,像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都是能够源源不断的从自然界得到的能源叫可再生能源;像化石能源等短期内不能从自然界得到补充的能源叫非可再生能源。
15.【答案】A
【知识点】造纸术
【解析】【分析】再生纸制作的核心流程是:先将废纸撕碎,加水搅拌成纸浆;再将纸浆平铺在模具上,挤压去除多余水分;最后通风晾干成型。此步骤符合纤维重新交织的物理过程。A正确。
16.【答案】A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 根据对水的沸腾的认识,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不会继续上升,因为水蒸气的蒸发要吸热。
17.【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用养生壶煮水时,观察到水沸腾后,养生壶上端玻璃内壁产生很多水珠,内壁水珠是由水沸腾时蒸发的水蒸气遇冷凝结而成的。故选A。
18.【答案】C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在液体和气体内部通过流动传递的方式叫热对流;热不接触物体从热源直接散发出去的方式叫热辐射;热通过相互接触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向温度低的物体,或者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向温度低的部分的方式叫热传导。烧红的木炭是通过热辐射方式将热传给食物的;热通过热传导方式从羊肉外表传到羊肉内部;烧烤时,炉架升温快,穿肉的竹棒升温慢,这是因为金属的导热性比竹棒好。故选C。
19.【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热以不同的方式传递,热传递的方式有热传导、热对流、热辐射。热传递的方向是从中心向边缘扩散,从温度高的部分向温度低的部分传递,故选A。
20.【答案】B
【知识点】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硬木导热系数小(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制作锅铲手柄时能减少热量传导,避免使用者烫伤,B符合实际应用逻辑。
21.【答案】(1)水;空气;温度;生态系统
(2)水稻→稻飞虱→田鱼;增加土壤肥力;控制病虫害
(3)田鱼能吃掉害虫(如稻飞虱)等,松土增氧,保肥增肥,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
【知识点】生物与非生物
【解析】【分析】(1)自然界中的物体可分为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两大类。稻田中的非生物有水土壤空气等。栖息地内的生物和非生物、生物和生物之间有着很密切的关系,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整体叫做生态系统。稻田与我们学习制作的生态瓶这样的整体都属于生态系统。
(2)食物是动物生存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食物是动物的必要需求,动物消耗食物而获得能量。有些动物既吃别的生物,自己也会被别的动物吃掉。生物之间因为食物关系,构成很多的“链条”状的联系,像这样的食物关系,叫作食物链。一般用箭头表示食物链中“谁被谁吃”的关系。箭头方向也表示能量流动的方向,箭头指向捕食者。食物链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稻田中的食物链如:水稻→稻飞虱→田鱼。秧苗的作用有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3)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分析材料可知,田鱼能吃掉害虫(如稻飞虱等),松土增养,保肥增肥,改善水稻的生长发育,体现了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
22.【答案】
序号 环境问题 列举具体表现 产生的危害 我们可以这样做
1 样例:固体废弃物污染 污染土壤 植物无法生长 废物回收再利用
2 水污染 水体富营养化 水中生物死亡 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
3 大气污染 产生雾霾 人类产生呼吸道疾病 加强绿化
;树立大环境意识,保护生态环境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合理即可)大气污染中 “雾霾” 是典型表现,其危害直接关联人类健康,“加强绿化” 可通过植物吸附净化空气。
标语以 “碧水蓝天” 指代整体生态环境,“低碳行动” 涵盖减少碳排放、绿色出行等具体行为,呼吁公众从日常小事践行环保,语言简洁且具有号召力。
23.【答案】(1)空气;温度
(2)蚯蚓都待在湿润土壤里
(3)避免实验偶然性,提高实验的准确性
(4)答案不唯一,例如:青蛙喜欢生活在稻田里、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等潮湿的环境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1)该实验需要控制的相同条件有:温度:确保盒子内各处温度一致,避免因温度差异影响蚯蚓的活动选择。光照:保持盒子内光照强度相同(如盖上盖子避免强光直射),防止光照成为干扰变量。泥土厚度与种类:两端泥土的厚度、疏松程度及成分需一致,仅改变湿润程度这一变量。盒子环境:保证盒子密闭性、空气流通情况相同,排除其他环境因素对实验的影响。
(2)蚯蚓依赖湿润体表进行呼吸(通过皮肤扩散氧气),干燥环境会导致体表水分蒸发,影响呼吸效率甚至造成脱水。湿润泥土能保持体表黏液湿润,满足其生存需求。实验中,蚯蚓会通过蠕动趋向适宜的湿润环境,因此湿润端的蚯蚓数量会显著多于干燥端,体现其对生存湿度条件的本能选择。
(3)实验反复做几次的目的是减少偶然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提高结论的可靠性。单次实验可能因蚯蚓个体差异、环境细微波动等偶然因素出现偏差,多次重复后若结果一致(如多数蚯蚓始终趋向湿润端),则能排除随机性,证明 “蚯蚓偏好湿润环境” 的结论更具科学性,符合实验设计中 “重复性原则” 以验证结果的普遍适用性。
(4)不同动物对环境需求差异显著。如骆驼适应沙漠干旱环境,可储水且耐高温;北极熊依赖北极冰原,需冰层捕猎海豹;热带雨蛙离不开潮湿雨林,靠湿润皮肤呼吸;沙漠沙蜥喜高温,借晒太阳提升体温;企鹅则适应南极严寒,密集羽毛和脂肪层抗冻。
24.【答案】(1)材料名称略|图略
(2)船的形状;船体材料;载重量
(3)根据所设计的小船回答
(4)A
【知识点】制作小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1)(设计合理即可)从提供的材料表中选择合适的材料设计一艘动力小船,在方框内画出设计图并标注材料名称。(材料可自选,如果是自选材料,请在表格中写出添加材料的名称)
材料名称:泡沫板;开关;小电动机;木板;喷气装置;小风扇;铝箔;纸张;电池;泡沫胶;木条;导线
(2)在设计时需要考虑的因素有船的大小、稳固性、动力效率、材料浮力、防水性能、动力系统等。
动力效率:小风扇转速与电动机功率需匹配,确保吹风产生的反作用力足以推动船体,避免动力不足导致船速过慢。 材料浮力:泡沫板等材料的浮力需大于船体 + 设备的总重量,可通过计算排水量或直接测试空载漂浮状态验证。 防水性能:电池、电路需用防水盒密封,避免进水短路;船体接缝处用泡沫胶填缝,防止渗水影响稳定性。
(3)(根据设计的小船回答)如:设计的动力系统产生的动力来源是风力。
(4)为了控制航向,可在船尾安装一个船舵。如果希望小船向左转弯,则调节船舵向右偏方向。船舵的转向原理基于流体力学:当船舵向右偏转时,会阻挡右侧水流,使右侧水阻力增大,左侧水流相对顺畅。水流对船舵的反作用力会推动船尾向右偏移,而船头则向左转向,实现左转弯。这与汽车方向盘转向逻辑类似,通过改变阻力方向控制船体偏转方向。
25.【答案】(1)温度下降;热量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2)热传递
(3)8分钟后热水散热快,冷水散热慢
(4)温度不同的液体之间可以发生热传导,热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
(5)加热牛奶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 热水温度变化的特点是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且降温速度先快后慢,从83℃逐步降至 63℃,前2分钟降8℃,之后降温幅度逐渐减小。热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向冷水传递热量,自身内能减少,两者存在温度差时发生热传递,直至温度趋近相同。
(2)试管中的冷水是靠热传导方式热起来的。当热水与试管接触时,由于存在温度差,热量通过试管壁从高温的热水传递给低温的冷水,使冷水温度升高。这种热量从物体温度较高的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部分的方式,就是热传导,是固体中热传递的主要方式。
(3)从第 8 分钟开始热水温度低于冷水温度,可能是测量误差导致数据异常。例如温度计未完全浸没在液体中,或读数时视线未与液柱上表面相平,也可能是记录数据时混淆了热水与冷水的温度数值,实际热传递中热水温度应始终高于冷水直至达到热平衡,不会出现反向降温。
(4)通过研究可以得出的结论是:相互接触的温度不同的物体间会发生热传递,热水温度不断降低,冷水温度不断升高,最终两者温度趋于一致,且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降温速度先快后慢,低温物体升温速度也逐渐减缓,直至达到热平衡状态。
(5)生活中运用此结论的例子:用热水袋取暖时,热水袋中的高温热水会通过热传递将热量传给低温的人体,使人体温度升高,热水袋温度逐渐降低,直至两者温度接近,这正是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后发生热传递并最终趋于热平衡的体现。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