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1.(2023五下·龙泉期末)右面的化学式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字母A和B代表的物质 分别是(  )。
A.氧气、养料 B.养料、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养料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和水,产出氧气和养料,在光和叶绿体作用下,合成有机物(养料)并释放氧气(对应式中右侧物质)。因此,字母 A 代表二氧化碳,字母 B 代表养料。正确答案为 C:二氧化碳、养料。
2.(2023五下·龙泉期末)在冬季,人们利用蔬菜大棚来栽培反季节植物,从种子发芽的角度考虑,这主要是为了(  )。
A.保持水分 B.提高温度 C.提供氧气
【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氧气。冬季气温低,自然环境下种子因温度不足难以萌发。蔬菜大棚通过塑料薄膜或玻璃覆盖,形成温室效应,阻隔热量散失并吸收阳光热能,提升内部温度,为种子发芽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而保持水分和提供氧气并非大棚在冬季栽培时的核心作用。
3.(2023五下·龙泉期末)我们常常可以在(  )找到蚯蚓。
A.小河边 B.操场跑道 C.菜地土壤里
【答案】C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疏松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菜地土壤因长期施肥和种植蔬菜,含有丰富的腐殖质,湿度适中,透气性良好,符合蚯蚓的生存需求。小河边土壤虽潮湿,但可能积水导致缺氧;操场跑道多为硬化地面,土壤紧实且缺乏有机质,均不适宜蚯蚓栖息。因此,菜地土壤是最容易找到蚯蚓的地方。
4.(2023五下·龙泉期末)每年春季,丹顶鹤从南方迁往东北,主要是为了(  )。
A.换羽毛 B.觅食 C.繁殖
【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行为;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丹顶鹤属于迁徙性鸟类,春季从南方越冬地迁往东北繁殖地,是为了在气候转暖、食物资源丰富的环境中完成繁殖行为(如筑巢、产卵、育雏)。东北的湿地和沼泽为其提供了安全的繁殖场所及充足的水生生物等食物。换羽毛主要与季节更替的生理需求相关,并非迁徙主因;觅食虽为生存需求,但南方冬季也有一定食物资源,迁徙核心目的是繁殖。
5.(2023五下·龙泉期末)赤壁之战中,曹操带领的北方士兵大多不习水性,于是下令将许多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船的载重量 B.增加船的稳定性 C.增加船行驶速度
【答案】B
【知识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曹操军队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易在颠簸的战船上晕船,影响战斗力。用铁索将战船相连后,多艘船形成整体,可减少单船在江面上的晃动幅度,通过 “连锁” 方式提升船体稳定性,使士兵在船上行动更平稳。这一做法并非为增加载重量(单船载重未改变)或行驶速度(连锁反会因阻力增大降低速度),核心目的是解决士兵因船体晃动导致的不适问题。
6.(2023五下·龙泉期末)用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船,甲船最多能承载12个垫圈,乙船最多能承载20个垫圈,这说明(  )。
A.甲船比乙船排开的水量小
B.甲、乙两船排开的水量一样
C.甲船比乙船排开的水量大
【答案】A
【知识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的重力。船承载垫圈时,浮力需等于船自身重量与垫圈重量之和。乙船能承载更多垫圈,说明其受到的浮力更大,即排开的水量更大;而甲船承载垫圈更少,浮力较小,排开的水量也更小。因此,甲船排开的水量小于乙船。
7.(2023五下·龙泉期末)下面三种船,在船的发展史中最晚出现的是(  )。
A.蒸汽船 B.帆船 C.摇橹木船
【答案】A
【知识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船的发展史遵循从人力到自然力再到机械动力的演进逻辑。摇橹木船依靠人力摇橹驱动,是最早的船型之一;帆船借助风力航行,出现于摇橹船之后,利用自然动力提升航行效率;蒸汽船则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通过蒸汽机驱动螺旋桨或明轮,于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问世,是三者中最晚出现的船型,标志着船舶动力从自然力向机械动力的飞跃。
8.(2023五下·龙泉期末)下图是三艘同样的船,(  )船上装载的货物最重。(虚线表示水位线)
A. B. C.
【答案】C
【知识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船装载货物时,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所能承载的货物重量也越大。三艘船完全相同,水位线越高,说明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多。观察图中水位线可知,C 船的水位线最高,即其排开的水量最大,因此承载的货物最重。
9.(2023五下·龙泉期末)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  )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氢气
【答案】B
【知识点】海洋动物
【解析】【分析】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海藻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据估算,海洋每年吸收约 30% 的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缓解全球变暖。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非吸收对象;氢气在大气中含量极低,且海洋生物对其吸收作用可忽略。因此,海洋生物主要吸收二氧化碳以维持生态平衡与碳循环。
10.(2023五下·龙泉期末)地球上,河流与淡水湖的水资源量约占地球淡水总量的(  )。
A.2.5% B.0.3% C.97.5%
【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节约用水
【解析】【分析】地球淡水总量仅占全球水资源的 2.5%,而河流与淡水湖中的水资源在淡水中占比极低。大部分淡水以冰川(约 68.7%)和地下水(约 30.1%)形式存在,河流与淡水湖的水量仅占淡水总量的约 0.3%,属于极为稀缺的淡水资源。选项 A(2.5%)为淡水占全球水资源的比例,C(97.5%)为海洋咸水占比,均不符合题意。
11.(2023五下·龙泉期末)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能 B.太阳能 C.煤
【答案】C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不可再生能源是指经地质年代形成后,短期内无法再生的能源。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地下经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燃料,其形成过程需数百万年以上,无法在人类历史周期内再生。而风能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 风能源于大气流动,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二者在自然界中可不断更新补充,取之不尽。因此,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12.(2023五下·龙泉期末)分析一个实际环境问题时,其流程一般是(  )。
A.调查现状——寻找原因—共商对策
B.共商对策—调查现状——寻找原因
C.寻找原因—调查现状—共商对策
【答案】A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分析实际环境问题时,科学流程需遵循逻辑递进关系: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收集等方式调查现状,明确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范围;继而基于现状分析寻找原因,探究环境问题的根源(如污染源、生态破坏机制等);最后依据原因和现状共商对策,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若跳过现状调查直接寻找原因或制定对策,易导致分析缺乏依据;反之,按 A 选项流程推进,可确保问题分析的系统性和对策的有效性。
13.(2023五下·龙泉期末)做菜时,锅盖内壁上会出现水珠,这个现象是水的(  )。
A.凝结 B.蒸发 C.凝固
【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做菜时,锅中水汽化形成高温水蒸气,当水蒸气上升接触到温度较低的锅盖内壁时,会由气态变为液态,形成水珠,这一过程称为凝结。蒸发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与现象不符;凝固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过程,而锅盖内壁温度通常高于 0℃,不会发生凝固。因此,该现象属于水的凝结现象。
14.(2023五下·龙泉期末)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温度会(  )。
A.一直下降 B.先降低后保持稳定 C.先下降后上升
【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标准大气压下为 100℃),此时加热提供的热量与水汽化散失的热量平衡。停止加热后,水汽化仍会持续吸热,但失去热源补充,水温开始下降。随着温度降低,水汽化速率减慢,但热量仍通过容器散热、水蒸气逸散等方式流失,水温会持续降低直至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B正确。
15.(2023五下·龙泉期末)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水的运动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A.热水向上运动,冷水向下运动
B.热水向下运动,冷水向上运动
C.热水向上运动,冷水向上运动
【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时,底部冷水受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而向上运动;上方温度较低的水密度较大,会向下运动填补空间,形成对流现象。这种冷热流体的循环运动是由于密度差导致的:热水因密度小上浮,冷水因密度大下沉,从而使水在试管中形成规律性的上下流动。选项 B 中 “热水向下运动” 与密度变化规律相悖,选项 C 中 “冷水向上运动” 未体现密度差引发的对流逻辑,均不正确。
16.(2023五下·龙泉期末)绿豆种子发芽实验。
下面是小科探究“绿豆种子发芽实验”的记录表,请根据表中记录回答问题。
实验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实验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1 不加水,置温暖处 不发芽 4 加少量水,置寒冷处 不发芽
2 加少量水,置温暖处 发芽 5 加少量水,用透明杯罩住 发芽
3 浸满水,置温暖处 不发芽 6 加少量水,用黑色杯罩住 发芽
(1)要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实验   和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
(2)实验1和实验2研究的是绿豆种子发芽和   的关系;实验5和实验6研究的是绿豆种子发芽和   的关系。以上实验均属于   实验,这两个实验都只能改变   个条件。
(3)实验3中,绿豆种子不发芽的原因可能是   。
(4)绿豆种子发芽后,小科将一些绿豆苗种在右图暗箱内,仅右上角开一小孔。一段时间后,绿豆苗最可能(  )。
A.向左生长 B.向右生长 C.竖直向上生长
(5)对比生长在黑暗中的绿豆苗,小科观察到阳光下的绿豆苗(  )。
A.茎粗壮,叶子呈深绿色
B.茎细长,叶子呈黄色
C.茎粗壮,叶子呈黄绿色
(6)绿豆苗丛中生活着许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
根据上图,写出绿豆苗丛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7)如果绿豆苗丛中蚜虫被大量消灭,短时间内瓢虫会(  )。
A.大量繁殖 B.大幅减少 C.保持不变
【答案】(1)2;4;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2)水分;阳光;对比;一
(3)缺少空气
(4)B
(5)A
(6)绿豆苗→蚜虫→瓢虫→小鸟
(7)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食物链、食物网;植物的向光性
【解析】【分析】(1)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应选择实验 2 和实验 4。实验 2 中种子加少量水、置温暖处发芽,实验 4 中种子加少量水、置寒冷处不发芽,两组实验仅温度不同,其他条件一致。通过对比可知: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寒冷环境下无法发芽。
(2)实验 1 和实验 2 中,实验 1 不加水、实验 2 加少量水,其他条件相同,研究的是绿豆种子发芽和水分的关系;实验 5 用透明杯罩住、实验 6 用黑色杯罩住,其他条件相同,研究的是和光照的关系。以上实验均属于对照实验,这类实验都只能改变1个条件,以确保变量唯一,准确探究该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实验 3 中绿豆种子浸满水且置于温暖处却不发芽,原因可能是种子缺乏充足的空气(氧气)。浸满水的环境会使种子周围的空气被水排挤,而种子发芽需要进行呼吸作用,需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种子的呼吸作用受阻,无法正常萌发,这体现了种子发芽对空气(氧气)条件的需求。
(4)植物具有向光性,其生长会趋向光源方向。暗箱仅右上角开小孔,光线从右侧小孔射入,绿豆苗感受单侧光刺激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细胞伸长更快,使苗向光(右侧)弯曲生长。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因此一段时间后绿豆苗会向右生长。
(5)阳光下的绿豆苗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旺盛,故叶片呈深绿色;充足的光照和光合作用也为植株提供了更多能量,使其茎秆生长粗壮。而黑暗中的绿豆苗因缺乏光照,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片发黄(如 B 选项),且茎秆为争取光照会过度伸长(徒长),导致茎细长。因此阳光下的绿豆苗茎粗壮、叶色深绿,与黑暗环境中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6)根据图中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绿豆苗→蚜虫→瓢虫→小鸟。该食物链中,绿豆苗作为生产者,蚜虫以绿豆苗为食,瓢虫捕食蚜虫,小鸟又以瓢虫为食,形成了包含 4 个营养级的链条,是图中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各生物间通过捕食关系依次连接,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7)瓢虫以蚜虫为主要食物来源,若蚜虫被大量消灭,瓢虫的食物资源会急剧减少。短时间内,由于缺乏足够的食物,瓢虫会因生存和繁殖条件受限而出现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这体现了食物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紧密依存关系,被捕食者数量的骤降会直接影响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17.(2023五下·龙泉期末)造船大师。
科学课上,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谁是造船大师”的比拼。他们要用下沉的材料造一艘载重量大、直线航行并运行平稳的小船,同学们在这个活动中各显神通。
(1)下列关于小船的结构设计,你认为合理的是(  )。
A.左右对称,底部狭窄、起伏
B.选择的船体材料越轻越好
C.左右对称,底部宽阔、平坦
(2)测试前,小科认为“船舷越高,小船的载重量越大”,这属于探究过程的(  )。
A.提出问题 B.分析得出结论 C.建立假设
(3)为了研究船的大小和载重量的关系,小科要改变的条件是(  )。
A.船的材料 B.水的多少 C.船的底面积
(4)小科设计了以下四种不同底面积的船,其中体积最大的是(  )。
A. B. C. D.
(5)由上图可知,相同大小的铝箔,当底面积变大,船舷高度(  )。
A.随之变小 B.随之变大 C.不会改变
(6)测试第(4)题的四艘小船,小科得到了如下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7)向小船中添加垫圈,小船会   (选填“上浮一点”“下沉一点”或“不变”),排开的水量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受到的浮力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8)铝箔船在行驶中容易偏离方向,为了保持一定的航向,可以加装   。
(9)如果货物是弹珠这样会滚动的物体,装载时船体会因不平衡而侧翻,正确处理的方法是   。
(10)小科用棉线分别系在船A、B 两点(如图),拉动   (选填“A”或“B”)点会使小船受到的阻力更小。
【答案】(1)C
(2)C
(3)C
(4)B
(5)A
(6)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7)下沉一点;增大;增大
(8)船舵
(9)用隔板将船舱分成许多小格
(10)A
【知识点】制作小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1)左右对称可保证船体平衡,避免航行时因重心偏移而侧翻,确保运行平稳。底部宽阔、平坦能增大与水面的接触面积,根据浮力原理,更大的底面积可排开更多水,提升船的载重量;同时,平坦的底部能减少航行阻力,使船更易保持直线行驶。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等步骤。小科认为 “船舷越高,小船的载重量越大”,这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船舷高度与载重量关系作出的推测性陈述,属于探究过程中的 “建立假设” 环节。而 “提出问题” 是对现象的疑问,“分析得出结论” 则是通过实验验证后的总结,因此该表述符合 “建立假设” 的定义。
(3)研究船的大小与载重量的关系时,需通过改变 “船的大小” 这一变量来观察载重量的变化。船的底面积是衡量船大小的关键参数之一,底面积越大,通常船体体积也越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排开的水量更多,载重量也更大。而选项 A “船的材料” 会影响船的重量,但与船的大小无直接关联;选项 B “水的多少” 属于无关变量,实验中应保持一致,避免干扰结果。因此,改变船的底面积是探究该关系的合理变量。
(4)A选项船体积为100立方厘米,B选项128立方厘米,C选项船体积108立方厘米,D选项64立方厘米。
(5)相同大小的铝箔意味着材料的总面积固定。当底面积变大时,用于制作船舷的铝箔材料会相应减少。因为铝箔总面积 = 底面积 + 船舷侧面积(船舷高度 × 底面周长),在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底面积增大,分配给船舷的材料减少,船舷高度必然随之变小。这体现了在材料总量固定时,底面积与船舷高度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是船体结构设计中的基本规律。
(6)测试第(4)题的四艘小船,小科得到了如下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7)添加垫圈使小船总重量增加,为保持浮力与重力平衡,船体会下沉以排开更多水,故下沉一点。
船体下沉导致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排开的水量随之增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排开水量增大,浮力也会增大,从而与增加的重力重新平衡。
(8)船舵通过改变水流对船体的作用力方向来控制航向:当船舵偏转时,水流对舵面产生侧向推力,使船首向相反方向转动,从而实现转向或保持直线航行。对于铝箔船这类结构简单的小船,可选用轻质材料(如硬纸板、塑料片)制作船舵,固定于船尾底部,通过调整舵面角度抵消水流或风力的干扰,提升航行稳定性。
(9)如果货物是弹珠这样会滚动的物体,装载时船体会因不平衡而侧翻,正确处理的方法是在船底铺设防滑垫层,并将弹珠均匀分隔固定。
(10)拉动船身时,阻力大小与船体在水中的受力方向和水流形态相关。A 点位于船头,船头设计通常呈流线型,拉动 A 点时,船体前进方向与船头朝向一致,水流能更顺畅地沿船体表面流过,减少涡流和阻力;而 B 点若位于船身中部或船尾,拉动时船体可能以非流线型方向切入水中,导致水流紊乱,阻力增大。因此,拉动 A 点可使小船受到的阻力更小。
18.(2023五下·龙泉期末)模拟温室效应。
(1)如图所示,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放在透明塑料袋中,塑料袋要   。透明塑料袋模拟   。
(2)两支温度计离地面的高度要   ,让阳光直射温度计的   部位,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计示数。观察右图,推测此时塑料袋中的温度计读数应该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0℃。
(3)实验结论: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像塑料袋一样,既能让阳光的热量进入温室,也能   一部分热量的散发,从而导致温度上升。
(4)请写出一条减缓温室效应的建议:   
【答案】(1)封口;温室气体
(2)相同;液泡;大于
(3)防止
(4)植树造林(或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1)密封袋口可防止袋内空气与外界流通,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类似地球大气层的保温环境;透明塑料袋能让光透过,同时阻碍袋内热量向外散发,这一特性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作用相似 —— 允许太阳辐射进入,却抑制地面辐射散失,从而模拟温室效应的保温机制。
(2)两支温度计离地面的高度要相同,让阳光直射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每隔 1 分钟读取温度计示数。观察右图,推测此时塑料袋中的温度计读数应该大于10℃。高度相同可确保两支温度计接收的太阳辐射强度一致,避免因位置差异影响实验结果;玻璃泡是温度计感应温度的关键部位,直射玻璃泡才能准确测量温度变化;透明塑料袋模拟温室气体,会阻碍热量散失,袋内温度因温室效应累积升高,故读数应大于外界。
(3)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像塑料袋一样,既能让阳光的热量进入 “温室”,也能阻挡(或 “抑制”) 一部分热量的散发,从而导致温度上升。
(4)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强其吸收能力。植树造林是有效措施之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约 20-30 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中和约 4-6 辆汽车的年排放量。此外,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如燃煤、石油)也能从源头控制排放 —— 化石燃料燃烧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 75% 以上,改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可显著降低排放强度。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地缓解温室效应。
19.(2023五下·龙泉期末)做一张再生纸。
(1)需要的实验材料:废报纸、纸巾、棉布、杯子、水、   、塑料片。
(2)下列关于再生纸的制作步骤正确的是(  )。
①撕碎加水搅拌 ②挤压吸水 ③通风晾干 ④平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3)评价以下三种再生纸,得分最高的是(  )。
A.厚薄不一、有孔隙的纸
B.厚薄较均匀、少量孔隙的纸
C.厚薄均匀、基本无孔隙的纸
(4)一般来说,再生纸比原生纸的制造成本更   (选填“低”或“高”)。
(5)请写出一个节约用纸的方法:   。
【答案】(1)搅拌棒
(2)C
(3)C
(4)低
(5)使用再生纸
【知识点】造纸术
【解析】【分析】(1)需要的实验材料:废报纸、纸巾、棉布、杯子、水、搅拌棒、塑料片。搅拌棒用于将废报纸与水混合后打碎成均匀纸浆,这是再生纸制作的关键步骤,通过搅拌可使纸张纤维充分分散,便于后续塑形。
(2)制作再生纸的正确步骤为:撕碎加水搅拌(将废报纸撕碎后加水,用搅拌棒打碎成均匀纸浆);
平铺(将纸浆倒在塑料片或棉布上,平铺成薄层);挤压吸水(用棉布覆盖纸浆,挤压排出多余水分);通风晾干(将纸浆层放置在通风处晾干成型)。
(3)评价再生纸的质量时,厚薄均匀度和孔隙率是关键指标:A 类纸厚薄不一、孔隙多,意味着纤维分布不均,成型工艺差,易破损且强度低;B 类纸厚薄较均匀、少量孔隙,工艺优于 A 类,但仍存在结构缺陷,实用性一般;C 类纸厚薄均匀、基本无孔隙,表明纤维分散均匀,压制脱水充分,纸张强度高、平整度好,符合再生纸的优质标准。
(4)一般来说,再生纸比原生纸的制造成本更低。原因在于:原生纸需消耗木材等天然原料,原料采购和砍伐加工成本较高,且制浆过程需更多化学药剂和能源;而再生纸以废纸为原料,原料成本低廉,且废纸制浆无需砍伐林木,省去了部分加工环节,能源消耗和化学品用量也更少。尽管再生纸生产可能涉及废纸分拣和脱墨等额外步骤,但整体成本仍显著低于原生纸。
(5)节约用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双面打印 / 书写。在办公或学习中,纸张的正反两面都充分利用,可使纸张利用率提升一倍。据统计,若全国办公用纸都实现双面使用,每年能减少约 100 万吨纸张消耗,相当于少砍伐 2000 万棵树木。此外,还可将废纸收集用于制作再生纸,或用电子文档替代纸质文件,从多个环节降低纸张浪费。
20.(2023五下·龙泉期末)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1)如图,加热点O点左边是铜丝,右边是铁丝,并且每隔2厘米固定一个蜡环。在加热过程中,酒精灯右侧蜡环熔化的顺序是   。
(2)蜡环E和蜡环A先熔化的是   。
(3)如图为圆形铁片,在A 处加热,发现B、C处蜡油熔化,这样的传热方式叫   ,请用箭头画出热是怎样传到B处和C处的。   
【答案】(1)先A后B
(2)蜡环E
(3)热传导;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在加热过程中,热量会从加热点O向两侧传递,由于金属的导热性与材质相关,距离加热点越近,蜡环越先融化。
(2)蜡环E和蜡环A先熔化的是蜡环E。
(3)这种传热方式叫 热传导。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直接接触在物质中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方式,圆形铁片属于固体,热量会通过铁原子的振动依次传递。
21.(2023五下·龙泉期末)制作一个生态瓶。
周末小科和爸爸、妈妈踏青时,在溪流中捕捉了一些小鱼、螺蛳和水草,带回家后做成生态瓶(如图所示)。
(1)小科在制作生态瓶时,最好选用(  )作为水源。
A.溪水 B.自来水 C.冷却后的开水
(2)以下生态瓶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  )。
A.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
B.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
C.生态瓶中生物种类数量的多少
(3)在此生态瓶中,金鱼藻主要为金鱼的生活提供(  )。
A.二氧化碳和食物 B.氧气和食物 C.二氧化碳和氧气
(4)我们可以通过观察   来判断水中氧气含量是否充足。
(5)为了帮助小鱼更好地在瓶中生存,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
A.往生态瓶中加适量的水草
B.把生态瓶放在通风有光的地方
C.继续往生态瓶中加鱼
【答案】(1)A
(2)B
(3)B
(4)气泡数量
(5)C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生态瓶的应用
【解析】【分析】(1)制作生态瓶时最好选用溪水。原因在于:溪水中含有原生的微生物、矿物质和溶解氧,能为生态瓶中的小鱼、螺蛳和水草提供更接近自然的生存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自来水通常经过消毒处理,含有氯气等化学物质,可能对生物造成伤害;冷却后的开水缺乏氧气和微生物,无法满足生态瓶中生物的生存需求。因此,溪水是最适宜的水源选择。
(2)以下生态瓶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生态瓶的核心是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系统,其本质在于生物与环境能否长期稳定共存。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有效性,是生态瓶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而美观程度属于次要因素,生物种类数量需在合理范围内维持平衡,并非越多越好,若超出生态瓶承载能力反而会加速系统崩溃。因此,维持平衡的时间是最核心的评价标准。
(3)在此生态瓶中,金鱼藻主要为金鱼的生活提供氧气和食物。金鱼藻作为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其中,释放的氧气能满足金鱼呼吸需求,而其自身的叶片、嫩芽等可作为金鱼的食物来源。
(4)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中生物的活动状态来判断水中氧气含量是否充足。当氧气充足时,鱼群活动自如、呼吸频率稳定,不会出现浮头现象;若氧气不足,鱼类会因缺氧频繁上浮至水面呼吸,活动量减少甚至翻肚,水草等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会减弱,水中气泡减少。这些生物行为的变化是判断溶氧量的直观指标。
(5)为了帮助小鱼更好地在瓶中生存,可以往生态瓶中加适量的水草:水草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小鱼提供呼吸所需,同时能作为食物或隐蔽场所,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把生态瓶放在通风有光的地方:光照能促进水草光合作用,通风可辅助维持瓶内空气流通,避免温度过高或二氧化碳积聚,利于生态平衡。C符合题意。
22.(2023五下·龙泉期末)制作一个小潜艇。
小科利用小试管、铁丝、注射器等材料做了一个潜艇模型(如图)。
(1)把“潜艇”浸入水槽中,向外拉注射器,它将   ;向内推注射器,它将   。(均选填“下沉”或“上浮”)
(2)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   来实现浮沉的。
(3)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例如,煮汤圆的时候,煮熟的汤圆会   (选填“浮”或“沉”),此时汤圆的重量不变,   变大。
【答案】(1)上浮;下沉
(2)重力
(3)浮;浮力
【知识点】浮力的变化;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1)把 “潜艇” 浸入水槽中,向外拉注射器,它将 下沉;向内推注射器,它将 上浮。原理:向外拉注射器时,会将水吸入潜艇模型内部,使其整体重力增加,当重力大于浮力时便下沉;向内推注射器时,会将模型内的水排出,重力减小,当重力小于浮力时则上浮。这一过程模拟了真实潜艇通过调节水舱内水量(即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的原理。
(2)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 重力 来实现浮沉的。其核心原理是:当潜艇需要下沉时,水舱吸水使自身重力增大,超过浮力后便下沉;当需要上浮时,通过压缩空气排出水舱中的水,使重力减小,小于浮力时即上浮。这种通过调节内部水量改变重力的方式,与鱼类依靠鱼鳔改变体积调节浮力的机制不同,是潜艇实现浮沉的关键技术。
(3)煮汤圆的时候,煮熟的汤圆会 浮,此时汤圆的重量不变,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 变大。原理:生汤圆内部密实,密度大于水,故下沉;加热后,汤圆内的空气和馅料受热膨胀,体积增大,排开的水增多,浮力随之增大。当浮力大于汤圆的重力时,汤圆便会上浮,这与物体浮沉条件(浮力>重力时上浮)一致。
23.(2023五下·龙泉期末)垃圾分类小能手。
在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我们该如何分类丢弃呢 请将下列垃圾放入正确的垃圾桶内。
A.废餐巾纸 B.旧轮胎 C.香蕉皮 D.废油漆 E.旧衣服
(   ) (   ) (   ) (   )
【答案】BE;D;C;A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可回收物(蓝色垃圾桶)B. 旧轮胎:橡胶制品可回收再利用;E. 旧衣服:纺织物经处理后可重新加工成纤维制品。
厨余垃圾(绿色垃圾桶)C. 香蕉皮:属于易腐烂的生物质废弃物,可堆肥处理。
其他垃圾(灰色垃圾桶)A. 废餐巾纸:因接触污渍且纤维受损,无法回收,属于其他垃圾。
有害垃圾(红色垃圾桶)D. 废油漆:含有有毒化学物质,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属于有害垃圾。
24.(2023五下·龙泉期末)做一个保温杯。
保温杯是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以下是小科制作保温杯时的记录:
保温杯编号 保温方式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温度
1 无盖的塑料杯 95℃ 60℃
2 加盖的塑料杯 95℃ 75℃
3 无盖塑料杯,外包毛巾 95℃ 73℃
4 加盖塑料杯,外包毛巾 95℃ 85℃
(1)比较3和4两组数据可以得出   能起到保温效果。
(2)夏天,为了让热水降温更快,我们可以选择   号杯;冬天,为了防止热水降温过快,我们可以选择   号杯。
(3)如果将上表中的塑料杯换成体积相同的不锈钢单层杯,则它的保温效果会变   (选填“好”或“差”)。
(4)保温杯能起保温作用,是因为保温杯能   (选填“加快”或“减缓”)杯子内外的热传递。
【答案】(1)加盖
(2)1;4
(3)好
(4)减缓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比较 3 和 4 两组数据可以得出 加盖 能起到保温效果。3 组为 “无盖塑料杯 + 外包毛巾”,10 分钟后温度 73℃;4 组为 “加盖塑料杯 + 外包毛巾”,温度 85℃。两组均外包毛巾,唯一变量是是否加盖。4 组温度下降更慢,说明加盖可减少热量通过杯口散失,配合外包毛巾的隔热作用,保温效果更显著,验证了盖子对减少热传递的重要性。
(2)夏天选 1 号杯(无盖塑料杯),因无盖设计增大水与空气接触面积,加快蒸发散热,且塑料导热性差,减少外部热量传入,利于热水快速降温;冬天选 4 号杯(加盖塑料杯外包毛巾),加盖和毛巾形成双重隔热层,减少热对流与热辐射,而 2 号杯(仅加盖)保温效果弱于 4 号,4 号能更有效防止热水热量散失,保持温度。
(3)如果将上表中的塑料杯换成体积相同的不锈钢单层杯,则它的保温效果会变差。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导热性远强于塑料,热量更容易通过杯壁快速传导散失;而塑料属于热的不良导体,能有效阻碍热传递。换成不锈钢单层杯后,缺少隔热材料的情况下,热量散失速度加快,因此保温效果会变差。
(4)保温杯能起保温作用,是因为保温杯能 减缓 杯子内外的热传递。原理: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保温杯的设计(如双层结构、真空层、隔热材料等)会阻碍这三种传递路径 —— 例如真空层可减少热传导和对流,隔热材质能降低热辐射效率,从而延缓热量从高温一侧向低温一侧转移的速度,使杯内温度相对稳定,达到保温(或保冷)效果,而非主动产生热量。
25.(2023五下·龙泉期末)利用材料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温度计、棉布、计时器。
(1)观察材料提供的温度计: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至   ℃。
(2)这支温度计是用(  )原理制成的。
A.固体的热胀冷缩 B.液体的热胀冷缩 C.气体的热胀冷缩
(3)用棉布包住液泡并静置在桌上2分钟,温度计读数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可能是因为   。
(4)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捏住温度计液泡,温度计读数   (选填“升高”“不变”或“变低”),可能是因为   。
(5)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下图中正确的方法是   (选填“①”“②”或“③”),观察温度计示数时应该   (选填“平视”“仰视”或“俯视”)。
【答案】(1)35;42
(2)B
(3)不会;棉布的热量很低,无法传递
(4)升高;手指的热量传递给温度计,使温度计读数升高
(5)③;平视
【知识点】温度计;液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此为水银温度计,测量范围为35℃至42℃。
(2)常见的实验室温度计或体温计通常内部填充水银、酒精或煤油等液体。当温度变化时,液体因热胀冷缩发生体积变化,会沿玻璃管上升或下降,从而通过刻度显示温度数值。而固体和气体虽也有热胀冷缩性质,但固体膨胀幅度小,气体受气压影响大,均不如液体稳定,因此液体热胀冷缩更适合用于制作常规温度计。
(3)用棉布包住液泡并静置在桌上 2 分钟,温度计读数 不会 升高,可能是因为:棉布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隔热效果,无法主动为液泡提供热量,也不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热量传递给液泡。静置时,若环境温度稳定,棉布包裹仅能减少液泡与外界的热交换,而不会使液泡温度上升,因此读数保持不变。
(4)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捏住温度计液泡,温度计读数 升高,可能是因为:人体温度通常高于室温(约 36℃左右),手指捏住液泡时,热量通过热传导从人体传递给温度计内的液体(如水银或酒精)。液体因热胀冷缩原理体积膨胀,沿玻璃管上升,导致读数升高,这体现了热传递中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热的现象。
(5)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下图中正确的方法是③,观察温度计示数时应该平视。测量时液泡需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且不触碰容器底或壁,否则会因容器温度影响读数;读数时平视刻度线可避免仰视或俯视(读数偏大)导致的视觉误差,确保测量结果准确。若液泡未浸没或接触容器,会使测量值偏离实际水温。
1 / 1浙江省丽水市龙泉市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1.(2023五下·龙泉期末)右面的化学式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字母A和B代表的物质 分别是(  )。
A.氧气、养料 B.养料、二氧化碳 C.二氧化碳、养料
2.(2023五下·龙泉期末)在冬季,人们利用蔬菜大棚来栽培反季节植物,从种子发芽的角度考虑,这主要是为了(  )。
A.保持水分 B.提高温度 C.提供氧气
3.(2023五下·龙泉期末)我们常常可以在(  )找到蚯蚓。
A.小河边 B.操场跑道 C.菜地土壤里
4.(2023五下·龙泉期末)每年春季,丹顶鹤从南方迁往东北,主要是为了(  )。
A.换羽毛 B.觅食 C.繁殖
5.(2023五下·龙泉期末)赤壁之战中,曹操带领的北方士兵大多不习水性,于是下令将许多战船用铁索连在一起,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船的载重量 B.增加船的稳定性 C.增加船行驶速度
6.(2023五下·龙泉期末)用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船,甲船最多能承载12个垫圈,乙船最多能承载20个垫圈,这说明(  )。
A.甲船比乙船排开的水量小
B.甲、乙两船排开的水量一样
C.甲船比乙船排开的水量大
7.(2023五下·龙泉期末)下面三种船,在船的发展史中最晚出现的是(  )。
A.蒸汽船 B.帆船 C.摇橹木船
8.(2023五下·龙泉期末)下图是三艘同样的船,(  )船上装载的货物最重。(虚线表示水位线)
A. B. C.
9.(2023五下·龙泉期末)海洋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大气中(  )的主要吸收者之一。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氢气
10.(2023五下·龙泉期末)地球上,河流与淡水湖的水资源量约占地球淡水总量的(  )。
A.2.5% B.0.3% C.97.5%
11.(2023五下·龙泉期末)下列属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是(  )。
A.风能 B.太阳能 C.煤
12.(2023五下·龙泉期末)分析一个实际环境问题时,其流程一般是(  )。
A.调查现状——寻找原因—共商对策
B.共商对策—调查现状——寻找原因
C.寻找原因—调查现状—共商对策
13.(2023五下·龙泉期末)做菜时,锅盖内壁上会出现水珠,这个现象是水的(  )。
A.凝结 B.蒸发 C.凝固
14.(2023五下·龙泉期末)水沸腾后停止加热,温度会(  )。
A.一直下降 B.先降低后保持稳定 C.先下降后上升
15.(2023五下·龙泉期末)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冷水,水的运动方向描述正确的是(  )。
A.热水向上运动,冷水向下运动
B.热水向下运动,冷水向上运动
C.热水向上运动,冷水向上运动
16.(2023五下·龙泉期末)绿豆种子发芽实验。
下面是小科探究“绿豆种子发芽实验”的记录表,请根据表中记录回答问题。
实验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实验 种子所处环境 实验结果
1 不加水,置温暖处 不发芽 4 加少量水,置寒冷处 不发芽
2 加少量水,置温暖处 发芽 5 加少量水,用透明杯罩住 发芽
3 浸满水,置温暖处 不发芽 6 加少量水,用黑色杯罩住 发芽
(1)要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我们应该选择实验   和实验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   。
(2)实验1和实验2研究的是绿豆种子发芽和   的关系;实验5和实验6研究的是绿豆种子发芽和   的关系。以上实验均属于   实验,这两个实验都只能改变   个条件。
(3)实验3中,绿豆种子不发芽的原因可能是   。
(4)绿豆种子发芽后,小科将一些绿豆苗种在右图暗箱内,仅右上角开一小孔。一段时间后,绿豆苗最可能(  )。
A.向左生长 B.向右生长 C.竖直向上生长
(5)对比生长在黑暗中的绿豆苗,小科观察到阳光下的绿豆苗(  )。
A.茎粗壮,叶子呈深绿色
B.茎细长,叶子呈黄色
C.茎粗壮,叶子呈黄绿色
(6)绿豆苗丛中生活着许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
根据上图,写出绿豆苗丛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   。
(7)如果绿豆苗丛中蚜虫被大量消灭,短时间内瓢虫会(  )。
A.大量繁殖 B.大幅减少 C.保持不变
17.(2023五下·龙泉期末)造船大师。
科学课上,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谁是造船大师”的比拼。他们要用下沉的材料造一艘载重量大、直线航行并运行平稳的小船,同学们在这个活动中各显神通。
(1)下列关于小船的结构设计,你认为合理的是(  )。
A.左右对称,底部狭窄、起伏
B.选择的船体材料越轻越好
C.左右对称,底部宽阔、平坦
(2)测试前,小科认为“船舷越高,小船的载重量越大”,这属于探究过程的(  )。
A.提出问题 B.分析得出结论 C.建立假设
(3)为了研究船的大小和载重量的关系,小科要改变的条件是(  )。
A.船的材料 B.水的多少 C.船的底面积
(4)小科设计了以下四种不同底面积的船,其中体积最大的是(  )。
A. B. C. D.
(5)由上图可知,相同大小的铝箔,当底面积变大,船舷高度(  )。
A.随之变小 B.随之变大 C.不会改变
(6)测试第(4)题的四艘小船,小科得到了如下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
(7)向小船中添加垫圈,小船会   (选填“上浮一点”“下沉一点”或“不变”),排开的水量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受到的浮力会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8)铝箔船在行驶中容易偏离方向,为了保持一定的航向,可以加装   。
(9)如果货物是弹珠这样会滚动的物体,装载时船体会因不平衡而侧翻,正确处理的方法是   。
(10)小科用棉线分别系在船A、B 两点(如图),拉动   (选填“A”或“B”)点会使小船受到的阻力更小。
18.(2023五下·龙泉期末)模拟温室效应。
(1)如图所示,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其中一支放在透明塑料袋中,塑料袋要   。透明塑料袋模拟   。
(2)两支温度计离地面的高度要   ,让阳光直射温度计的   部位,每隔1分钟读取温度计示数。观察右图,推测此时塑料袋中的温度计读数应该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10℃。
(3)实验结论: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像塑料袋一样,既能让阳光的热量进入温室,也能   一部分热量的散发,从而导致温度上升。
(4)请写出一条减缓温室效应的建议:   
19.(2023五下·龙泉期末)做一张再生纸。
(1)需要的实验材料:废报纸、纸巾、棉布、杯子、水、   、塑料片。
(2)下列关于再生纸的制作步骤正确的是(  )。
①撕碎加水搅拌 ②挤压吸水 ③通风晾干 ④平铺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3)评价以下三种再生纸,得分最高的是(  )。
A.厚薄不一、有孔隙的纸
B.厚薄较均匀、少量孔隙的纸
C.厚薄均匀、基本无孔隙的纸
(4)一般来说,再生纸比原生纸的制造成本更   (选填“低”或“高”)。
(5)请写出一个节约用纸的方法:   。
20.(2023五下·龙泉期末)研究热在金属中的传递。
(1)如图,加热点O点左边是铜丝,右边是铁丝,并且每隔2厘米固定一个蜡环。在加热过程中,酒精灯右侧蜡环熔化的顺序是   。
(2)蜡环E和蜡环A先熔化的是   。
(3)如图为圆形铁片,在A 处加热,发现B、C处蜡油熔化,这样的传热方式叫   ,请用箭头画出热是怎样传到B处和C处的。   
21.(2023五下·龙泉期末)制作一个生态瓶。
周末小科和爸爸、妈妈踏青时,在溪流中捕捉了一些小鱼、螺蛳和水草,带回家后做成生态瓶(如图所示)。
(1)小科在制作生态瓶时,最好选用(  )作为水源。
A.溪水 B.自来水 C.冷却后的开水
(2)以下生态瓶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  )。
A.整个生态瓶的美观程度
B.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
C.生态瓶中生物种类数量的多少
(3)在此生态瓶中,金鱼藻主要为金鱼的生活提供(  )。
A.二氧化碳和食物 B.氧气和食物 C.二氧化碳和氧气
(4)我们可以通过观察   来判断水中氧气含量是否充足。
(5)为了帮助小鱼更好地在瓶中生存,下列做法不合适的是(  )。
A.往生态瓶中加适量的水草
B.把生态瓶放在通风有光的地方
C.继续往生态瓶中加鱼
22.(2023五下·龙泉期末)制作一个小潜艇。
小科利用小试管、铁丝、注射器等材料做了一个潜艇模型(如图)。
(1)把“潜艇”浸入水槽中,向外拉注射器,它将   ;向内推注射器,它将   。(均选填“下沉”或“上浮”)
(2)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   来实现浮沉的。
(3)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现象。例如,煮汤圆的时候,煮熟的汤圆会   (选填“浮”或“沉”),此时汤圆的重量不变,   变大。
23.(2023五下·龙泉期末)垃圾分类小能手。
在生活中,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垃圾,我们该如何分类丢弃呢 请将下列垃圾放入正确的垃圾桶内。
A.废餐巾纸 B.旧轮胎 C.香蕉皮 D.废油漆 E.旧衣服
(   ) (   ) (   ) (   )
24.(2023五下·龙泉期末)做一个保温杯。
保温杯是一种常用的生活用品,以下是小科制作保温杯时的记录:
保温杯编号 保温方式 开始温度 10分钟后温度
1 无盖的塑料杯 95℃ 60℃
2 加盖的塑料杯 95℃ 75℃
3 无盖塑料杯,外包毛巾 95℃ 73℃
4 加盖塑料杯,外包毛巾 95℃ 85℃
(1)比较3和4两组数据可以得出   能起到保温效果。
(2)夏天,为了让热水降温更快,我们可以选择   号杯;冬天,为了防止热水降温过快,我们可以选择   号杯。
(3)如果将上表中的塑料杯换成体积相同的不锈钢单层杯,则它的保温效果会变   (选填“好”或“差”)。
(4)保温杯能起保温作用,是因为保温杯能   (选填“加快”或“减缓”)杯子内外的热传递。
25.(2023五下·龙泉期末)利用材料进行探究。
实验材料:温度计、棉布、计时器。
(1)观察材料提供的温度计:该温度计的测量范围是   ℃至   ℃。
(2)这支温度计是用(  )原理制成的。
A.固体的热胀冷缩 B.液体的热胀冷缩 C.气体的热胀冷缩
(3)用棉布包住液泡并静置在桌上2分钟,温度计读数   (选填“会”或“不会”)升高,可能是因为   。
(4)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捏住温度计液泡,温度计读数   (选填“升高”“不变”或“变低”),可能是因为   。
(5)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下图中正确的方法是   (选填“①”“②”或“③”),观察温度计示数时应该   (选填“平视”“仰视”或“俯视”)。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和水,产出氧气和养料,在光和叶绿体作用下,合成有机物(养料)并释放氧气(对应式中右侧物质)。因此,字母 A 代表二氧化碳,字母 B 代表养料。正确答案为 C:二氧化碳、养料。
2.【答案】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
【解析】【分析】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水分和氧气。冬季气温低,自然环境下种子因温度不足难以萌发。蔬菜大棚通过塑料薄膜或玻璃覆盖,形成温室效应,阻隔热量散失并吸收阳光热能,提升内部温度,为种子发芽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而保持水分和提供氧气并非大棚在冬季栽培时的核心作用。
3.【答案】C
【知识点】观察蚯蚓的活动
【解析】【分析】蚯蚓适宜生活在潮湿、疏松且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中。菜地土壤因长期施肥和种植蔬菜,含有丰富的腐殖质,湿度适中,透气性良好,符合蚯蚓的生存需求。小河边土壤虽潮湿,但可能积水导致缺氧;操场跑道多为硬化地面,土壤紧实且缺乏有机质,均不适宜蚯蚓栖息。因此,菜地土壤是最容易找到蚯蚓的地方。
4.【答案】C
【知识点】动物的行为;动物的适应能力
【解析】【分析】丹顶鹤属于迁徙性鸟类,春季从南方越冬地迁往东北繁殖地,是为了在气候转暖、食物资源丰富的环境中完成繁殖行为(如筑巢、产卵、育雏)。东北的湿地和沼泽为其提供了安全的繁殖场所及充足的水生生物等食物。换羽毛主要与季节更替的生理需求相关,并非迁徙主因;觅食虽为生存需求,但南方冬季也有一定食物资源,迁徙核心目的是繁殖。
5.【答案】B
【知识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曹操军队多为北方士兵,不习水性易在颠簸的战船上晕船,影响战斗力。用铁索将战船相连后,多艘船形成整体,可减少单船在江面上的晃动幅度,通过 “连锁” 方式提升船体稳定性,使士兵在船上行动更平稳。这一做法并非为增加载重量(单船载重未改变)或行驶速度(连锁反会因阻力增大降低速度),核心目的是解决士兵因船体晃动导致的不适问题。
6.【答案】A
【知识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液体的重力。船承载垫圈时,浮力需等于船自身重量与垫圈重量之和。乙船能承载更多垫圈,说明其受到的浮力更大,即排开的水量更大;而甲船承载垫圈更少,浮力较小,排开的水量也更小。因此,甲船排开的水量小于乙船。
7.【答案】A
【知识点】船的历史
【解析】【分析】船的发展史遵循从人力到自然力再到机械动力的演进逻辑。摇橹木船依靠人力摇橹驱动,是最早的船型之一;帆船借助风力航行,出现于摇橹船之后,利用自然动力提升航行效率;蒸汽船则是工业革命的产物,通过蒸汽机驱动螺旋桨或明轮,于 18 世纪末至 19 世纪初问世,是三者中最晚出现的船型,标志着船舶动力从自然力向机械动力的飞跃。
8.【答案】C
【知识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船装载货物时,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越大,所能承载的货物重量也越大。三艘船完全相同,水位线越高,说明船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多。观察图中水位线可知,C 船的水位线最高,即其排开的水量最大,因此承载的货物最重。
9.【答案】B
【知识点】海洋动物
【解析】【分析】海洋生物(如浮游植物、海藻等)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将其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是地球碳循环的重要环节。据估算,海洋每年吸收约 30% 的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缓解全球变暖。氧气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而非吸收对象;氢气在大气中含量极低,且海洋生物对其吸收作用可忽略。因此,海洋生物主要吸收二氧化碳以维持生态平衡与碳循环。
10.【答案】B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节约用水
【解析】【分析】地球淡水总量仅占全球水资源的 2.5%,而河流与淡水湖中的水资源在淡水中占比极低。大部分淡水以冰川(约 68.7%)和地下水(约 30.1%)形式存在,河流与淡水湖的水量仅占淡水总量的约 0.3%,属于极为稀缺的淡水资源。选项 A(2.5%)为淡水占全球水资源的比例,C(97.5%)为海洋咸水占比,均不符合题意。
11.【答案】C
【知识点】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不可再生能源是指经地质年代形成后,短期内无法再生的能源。煤是古代植物埋藏地下经漫长地质作用形成的化石燃料,其形成过程需数百万年以上,无法在人类历史周期内再生。而风能和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 —— 风能源于大气流动,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二者在自然界中可不断更新补充,取之不尽。因此,煤属于不可再生能源。
12.【答案】A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分析实际环境问题时,科学流程需遵循逻辑递进关系:首先通过实地调研、数据收集等方式调查现状,明确问题的具体表现和影响范围;继而基于现状分析寻找原因,探究环境问题的根源(如污染源、生态破坏机制等);最后依据原因和现状共商对策,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若跳过现状调查直接寻找原因或制定对策,易导致分析缺乏依据;反之,按 A 选项流程推进,可确保问题分析的系统性和对策的有效性。
13.【答案】A
【知识点】凝结
【解析】【分析】做菜时,锅中水汽化形成高温水蒸气,当水蒸气上升接触到温度较低的锅盖内壁时,会由气态变为液态,形成水珠,这一过程称为凝结。蒸发是液态水变为气态水蒸气的过程,与现象不符;凝固是液态水变为固态冰的过程,而锅盖内壁温度通常高于 0℃,不会发生凝固。因此,该现象属于水的凝结现象。
14.【答案】B
【知识点】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解析】【分析】水沸腾时温度保持在沸点(标准大气压下为 100℃),此时加热提供的热量与水汽化散失的热量平衡。停止加热后,水汽化仍会持续吸热,但失去热源补充,水温开始下降。随着温度降低,水汽化速率减慢,但热量仍通过容器散热、水蒸气逸散等方式流失,水温会持续降低直至与周围环境温度一致。B正确。
15.【答案】A
【知识点】热传递
【解析】【分析】用酒精灯加热试管底部时,底部冷水受热温度升高,密度减小而向上运动;上方温度较低的水密度较大,会向下运动填补空间,形成对流现象。这种冷热流体的循环运动是由于密度差导致的:热水因密度小上浮,冷水因密度大下沉,从而使水在试管中形成规律性的上下流动。选项 B 中 “热水向下运动” 与密度变化规律相悖,选项 C 中 “冷水向上运动” 未体现密度差引发的对流逻辑,均不正确。
16.【答案】(1)2;4;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
(2)水分;阳光;对比;一
(3)缺少空气
(4)B
(5)A
(6)绿豆苗→蚜虫→瓢虫→小鸟
(7)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食物链、食物网;植物的向光性
【解析】【分析】(1)研究绿豆种子发芽和温度的关系,应选择实验 2 和实验 4。实验 2 中种子加少量水、置温暖处发芽,实验 4 中种子加少量水、置寒冷处不发芽,两组实验仅温度不同,其他条件一致。通过对比可知: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温度,寒冷环境下无法发芽。
(2)实验 1 和实验 2 中,实验 1 不加水、实验 2 加少量水,其他条件相同,研究的是绿豆种子发芽和水分的关系;实验 5 用透明杯罩住、实验 6 用黑色杯罩住,其他条件相同,研究的是和光照的关系。以上实验均属于对照实验,这类实验都只能改变1个条件,以确保变量唯一,准确探究该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3)实验 3 中绿豆种子浸满水且置于温暖处却不发芽,原因可能是种子缺乏充足的空气(氧气)。浸满水的环境会使种子周围的空气被水排挤,而种子发芽需要进行呼吸作用,需从空气中获取氧气。当氧气供应不足时,种子的呼吸作用受阻,无法正常萌发,这体现了种子发芽对空气(氧气)条件的需求。
(4)植物具有向光性,其生长会趋向光源方向。暗箱仅右上角开小孔,光线从右侧小孔射入,绿豆苗感受单侧光刺激后,尖端产生的生长素会向背光侧运输,导致背光侧细胞伸长更快,使苗向光(右侧)弯曲生长。这是植物适应环境的一种生理反应,因此一段时间后绿豆苗会向右生长。
(5)阳光下的绿豆苗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叶绿素合成旺盛,故叶片呈深绿色;充足的光照和光合作用也为植株提供了更多能量,使其茎秆生长粗壮。而黑暗中的绿豆苗因缺乏光照,叶绿素合成受阻,叶片发黄(如 B 选项),且茎秆为争取光照会过度伸长(徒长),导致茎细长。因此阳光下的绿豆苗茎粗壮、叶色深绿,与黑暗环境中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
(6)根据图中生物间的食物关系,最长的一条食物链为:绿豆苗→蚜虫→瓢虫→小鸟。该食物链中,绿豆苗作为生产者,蚜虫以绿豆苗为食,瓢虫捕食蚜虫,小鸟又以瓢虫为食,形成了包含 4 个营养级的链条,是图中营养级最多的食物链。各生物间通过捕食关系依次连接,体现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
(7)瓢虫以蚜虫为主要食物来源,若蚜虫被大量消灭,瓢虫的食物资源会急剧减少。短时间内,由于缺乏足够的食物,瓢虫会因生存和繁殖条件受限而出现数量大幅减少的情况。这体现了食物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的紧密依存关系,被捕食者数量的骤降会直接影响捕食者的种群数量。
17.【答案】(1)C
(2)C
(3)C
(4)B
(5)A
(6)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7)下沉一点;增大;增大
(8)船舵
(9)用隔板将船舱分成许多小格
(10)A
【知识点】制作小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1)左右对称可保证船体平衡,避免航行时因重心偏移而侧翻,确保运行平稳。底部宽阔、平坦能增大与水面的接触面积,根据浮力原理,更大的底面积可排开更多水,提升船的载重量;同时,平坦的底部能减少航行阻力,使船更易保持直线行驶。
(2)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分析得出结论等步骤。小科认为 “船舷越高,小船的载重量越大”,这是在已有知识和经验基础上,对船舷高度与载重量关系作出的推测性陈述,属于探究过程中的 “建立假设” 环节。而 “提出问题” 是对现象的疑问,“分析得出结论” 则是通过实验验证后的总结,因此该表述符合 “建立假设” 的定义。
(3)研究船的大小与载重量的关系时,需通过改变 “船的大小” 这一变量来观察载重量的变化。船的底面积是衡量船大小的关键参数之一,底面积越大,通常船体体积也越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排开的水量更多,载重量也更大。而选项 A “船的材料” 会影响船的重量,但与船的大小无直接关联;选项 B “水的多少” 属于无关变量,实验中应保持一致,避免干扰结果。因此,改变船的底面积是探究该关系的合理变量。
(4)A选项船体积为100立方厘米,B选项128立方厘米,C选项船体积108立方厘米,D选项64立方厘米。
(5)相同大小的铝箔意味着材料的总面积固定。当底面积变大时,用于制作船舷的铝箔材料会相应减少。因为铝箔总面积 = 底面积 + 船舷侧面积(船舷高度 × 底面周长),在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底面积增大,分配给船舷的材料减少,船舷高度必然随之变小。这体现了在材料总量固定时,底面积与船舷高度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是船体结构设计中的基本规律。
(6)测试第(4)题的四艘小船,小科得到了如下数据: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船的体积越大,载重量越大。
(7)添加垫圈使小船总重量增加,为保持浮力与重力平衡,船体会下沉以排开更多水,故下沉一点。
船体下沉导致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排开的水量随之增大。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排开水量增大,浮力也会增大,从而与增加的重力重新平衡。
(8)船舵通过改变水流对船体的作用力方向来控制航向:当船舵偏转时,水流对舵面产生侧向推力,使船首向相反方向转动,从而实现转向或保持直线航行。对于铝箔船这类结构简单的小船,可选用轻质材料(如硬纸板、塑料片)制作船舵,固定于船尾底部,通过调整舵面角度抵消水流或风力的干扰,提升航行稳定性。
(9)如果货物是弹珠这样会滚动的物体,装载时船体会因不平衡而侧翻,正确处理的方法是在船底铺设防滑垫层,并将弹珠均匀分隔固定。
(10)拉动船身时,阻力大小与船体在水中的受力方向和水流形态相关。A 点位于船头,船头设计通常呈流线型,拉动 A 点时,船体前进方向与船头朝向一致,水流能更顺畅地沿船体表面流过,减少涡流和阻力;而 B 点若位于船身中部或船尾,拉动时船体可能以非流线型方向切入水中,导致水流紊乱,阻力增大。因此,拉动 A 点可使小船受到的阻力更小。
18.【答案】(1)封口;温室气体
(2)相同;液泡;大于
(3)防止
(4)植树造林(或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知识点】保护环境
【解析】【分析】(1)密封袋口可防止袋内空气与外界流通,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类似地球大气层的保温环境;透明塑料袋能让光透过,同时阻碍袋内热量向外散发,这一特性与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的作用相似 —— 允许太阳辐射进入,却抑制地面辐射散失,从而模拟温室效应的保温机制。
(2)两支温度计离地面的高度要相同,让阳光直射温度计的玻璃泡部位,每隔 1 分钟读取温度计示数。观察右图,推测此时塑料袋中的温度计读数应该大于10℃。高度相同可确保两支温度计接收的太阳辐射强度一致,避免因位置差异影响实验结果;玻璃泡是温度计感应温度的关键部位,直射玻璃泡才能准确测量温度变化;透明塑料袋模拟温室气体,会阻碍热量散失,袋内温度因温室效应累积升高,故读数应大于外界。
(3)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像塑料袋一样,既能让阳光的热量进入 “温室”,也能阻挡(或 “抑制”) 一部分热量的散发,从而导致温度上升。
(4)减缓温室效应的关键在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或增强其吸收能力。植树造林是有效措施之一: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每公顷森林每年可吸收约 20-30 吨二氧化碳,相当于中和约 4-6 辆汽车的年排放量。此外,减少化石燃料使用(如燃煤、石油)也能从源头控制排放 —— 化石燃料燃烧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的 75% 以上,改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可显著降低排放强度。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地缓解温室效应。
19.【答案】(1)搅拌棒
(2)C
(3)C
(4)低
(5)使用再生纸
【知识点】造纸术
【解析】【分析】(1)需要的实验材料:废报纸、纸巾、棉布、杯子、水、搅拌棒、塑料片。搅拌棒用于将废报纸与水混合后打碎成均匀纸浆,这是再生纸制作的关键步骤,通过搅拌可使纸张纤维充分分散,便于后续塑形。
(2)制作再生纸的正确步骤为:撕碎加水搅拌(将废报纸撕碎后加水,用搅拌棒打碎成均匀纸浆);
平铺(将纸浆倒在塑料片或棉布上,平铺成薄层);挤压吸水(用棉布覆盖纸浆,挤压排出多余水分);通风晾干(将纸浆层放置在通风处晾干成型)。
(3)评价再生纸的质量时,厚薄均匀度和孔隙率是关键指标:A 类纸厚薄不一、孔隙多,意味着纤维分布不均,成型工艺差,易破损且强度低;B 类纸厚薄较均匀、少量孔隙,工艺优于 A 类,但仍存在结构缺陷,实用性一般;C 类纸厚薄均匀、基本无孔隙,表明纤维分散均匀,压制脱水充分,纸张强度高、平整度好,符合再生纸的优质标准。
(4)一般来说,再生纸比原生纸的制造成本更低。原因在于:原生纸需消耗木材等天然原料,原料采购和砍伐加工成本较高,且制浆过程需更多化学药剂和能源;而再生纸以废纸为原料,原料成本低廉,且废纸制浆无需砍伐林木,省去了部分加工环节,能源消耗和化学品用量也更少。尽管再生纸生产可能涉及废纸分拣和脱墨等额外步骤,但整体成本仍显著低于原生纸。
(5)节约用纸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双面打印 / 书写。在办公或学习中,纸张的正反两面都充分利用,可使纸张利用率提升一倍。据统计,若全国办公用纸都实现双面使用,每年能减少约 100 万吨纸张消耗,相当于少砍伐 2000 万棵树木。此外,还可将废纸收集用于制作再生纸,或用电子文档替代纸质文件,从多个环节降低纸张浪费。
20.【答案】(1)先A后B
(2)蜡环E
(3)热传导;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在加热过程中,热量会从加热点O向两侧传递,由于金属的导热性与材质相关,距离加热点越近,蜡环越先融化。
(2)蜡环E和蜡环A先熔化的是蜡环E。
(3)这种传热方式叫 热传导。热传导是热量通过直接接触在物质中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传递的方式,圆形铁片属于固体,热量会通过铁原子的振动依次传递。
21.【答案】(1)A
(2)B
(3)B
(4)气泡数量
(5)C
【知识点】制作生态瓶;生态瓶的应用
【解析】【分析】(1)制作生态瓶时最好选用溪水。原因在于:溪水中含有原生的微生物、矿物质和溶解氧,能为生态瓶中的小鱼、螺蛳和水草提供更接近自然的生存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自来水通常经过消毒处理,含有氯气等化学物质,可能对生物造成伤害;冷却后的开水缺乏氧气和微生物,无法满足生态瓶中生物的生存需求。因此,溪水是最适宜的水源选择。
(2)以下生态瓶评价标准最重要的是生态瓶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生态瓶的核心是构建一个自给自足的微型生态系统,其本质在于生物与环境能否长期稳定共存。维持平衡的时间长短直接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有效性,是生态瓶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而美观程度属于次要因素,生物种类数量需在合理范围内维持平衡,并非越多越好,若超出生态瓶承载能力反而会加速系统崩溃。因此,维持平衡的时间是最核心的评价标准。
(3)在此生态瓶中,金鱼藻主要为金鱼的生活提供氧气和食物。金鱼藻作为水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可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其中,释放的氧气能满足金鱼呼吸需求,而其自身的叶片、嫩芽等可作为金鱼的食物来源。
(4)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水中生物的活动状态来判断水中氧气含量是否充足。当氧气充足时,鱼群活动自如、呼吸频率稳定,不会出现浮头现象;若氧气不足,鱼类会因缺氧频繁上浮至水面呼吸,活动量减少甚至翻肚,水草等植物的光合作用也会减弱,水中气泡减少。这些生物行为的变化是判断溶氧量的直观指标。
(5)为了帮助小鱼更好地在瓶中生存,可以往生态瓶中加适量的水草:水草可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为小鱼提供呼吸所需,同时能作为食物或隐蔽场所,维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把生态瓶放在通风有光的地方:光照能促进水草光合作用,通风可辅助维持瓶内空气流通,避免温度过高或二氧化碳积聚,利于生态平衡。C符合题意。
22.【答案】(1)上浮;下沉
(2)重力
(3)浮;浮力
【知识点】浮力的变化;物体的沉浮
【解析】【分析】(1)把 “潜艇” 浸入水槽中,向外拉注射器,它将 下沉;向内推注射器,它将 上浮。原理:向外拉注射器时,会将水吸入潜艇模型内部,使其整体重力增加,当重力大于浮力时便下沉;向内推注射器时,会将模型内的水排出,重力减小,当重力小于浮力时则上浮。这一过程模拟了真实潜艇通过调节水舱内水量(即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浮沉的原理。
(2)潜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 重力 来实现浮沉的。其核心原理是:当潜艇需要下沉时,水舱吸水使自身重力增大,超过浮力后便下沉;当需要上浮时,通过压缩空气排出水舱中的水,使重力减小,小于浮力时即上浮。这种通过调节内部水量改变重力的方式,与鱼类依靠鱼鳔改变体积调节浮力的机制不同,是潜艇实现浮沉的关键技术。
(3)煮汤圆的时候,煮熟的汤圆会 浮,此时汤圆的重量不变,体积(或排开液体的体积) 变大。原理:生汤圆内部密实,密度大于水,故下沉;加热后,汤圆内的空气和馅料受热膨胀,体积增大,排开的水增多,浮力随之增大。当浮力大于汤圆的重力时,汤圆便会上浮,这与物体浮沉条件(浮力>重力时上浮)一致。
23.【答案】BE;D;C;A
【知识点】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
【解析】【分析】可回收物(蓝色垃圾桶)B. 旧轮胎:橡胶制品可回收再利用;E. 旧衣服:纺织物经处理后可重新加工成纤维制品。
厨余垃圾(绿色垃圾桶)C. 香蕉皮:属于易腐烂的生物质废弃物,可堆肥处理。
其他垃圾(灰色垃圾桶)A. 废餐巾纸:因接触污渍且纤维受损,无法回收,属于其他垃圾。
有害垃圾(红色垃圾桶)D. 废油漆:含有有毒化学物质,随意丢弃会污染环境,属于有害垃圾。
24.【答案】(1)加盖
(2)1;4
(3)好
(4)减缓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比较 3 和 4 两组数据可以得出 加盖 能起到保温效果。3 组为 “无盖塑料杯 + 外包毛巾”,10 分钟后温度 73℃;4 组为 “加盖塑料杯 + 外包毛巾”,温度 85℃。两组均外包毛巾,唯一变量是是否加盖。4 组温度下降更慢,说明加盖可减少热量通过杯口散失,配合外包毛巾的隔热作用,保温效果更显著,验证了盖子对减少热传递的重要性。
(2)夏天选 1 号杯(无盖塑料杯),因无盖设计增大水与空气接触面积,加快蒸发散热,且塑料导热性差,减少外部热量传入,利于热水快速降温;冬天选 4 号杯(加盖塑料杯外包毛巾),加盖和毛巾形成双重隔热层,减少热对流与热辐射,而 2 号杯(仅加盖)保温效果弱于 4 号,4 号能更有效防止热水热量散失,保持温度。
(3)如果将上表中的塑料杯换成体积相同的不锈钢单层杯,则它的保温效果会变差。不锈钢是热的良导体,导热性远强于塑料,热量更容易通过杯壁快速传导散失;而塑料属于热的不良导体,能有效阻碍热传递。换成不锈钢单层杯后,缺少隔热材料的情况下,热量散失速度加快,因此保温效果会变差。
(4)保温杯能起保温作用,是因为保温杯能 减缓 杯子内外的热传递。原理:热传递有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保温杯的设计(如双层结构、真空层、隔热材料等)会阻碍这三种传递路径 —— 例如真空层可减少热传导和对流,隔热材质能降低热辐射效率,从而延缓热量从高温一侧向低温一侧转移的速度,使杯内温度相对稳定,达到保温(或保冷)效果,而非主动产生热量。
25.【答案】(1)35;42
(2)B
(3)不会;棉布的热量很低,无法传递
(4)升高;手指的热量传递给温度计,使温度计读数升高
(5)③;平视
【知识点】温度计;液体的热胀冷缩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此为水银温度计,测量范围为35℃至42℃。
(2)常见的实验室温度计或体温计通常内部填充水银、酒精或煤油等液体。当温度变化时,液体因热胀冷缩发生体积变化,会沿玻璃管上升或下降,从而通过刻度显示温度数值。而固体和气体虽也有热胀冷缩性质,但固体膨胀幅度小,气体受气压影响大,均不如液体稳定,因此液体热胀冷缩更适合用于制作常规温度计。
(3)用棉布包住液泡并静置在桌上 2 分钟,温度计读数 不会 升高,可能是因为:棉布是热的不良导体,具有隔热效果,无法主动为液泡提供热量,也不会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大量热量传递给液泡。静置时,若环境温度稳定,棉布包裹仅能减少液泡与外界的热交换,而不会使液泡温度上升,因此读数保持不变。
(4)用中指、食指和大拇指捏住温度计液泡,温度计读数 升高,可能是因为:人体温度通常高于室温(约 36℃左右),手指捏住液泡时,热量通过热传导从人体传递给温度计内的液体(如水银或酒精)。液体因热胀冷缩原理体积膨胀,沿玻璃管上升,导致读数升高,这体现了热传递中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热的现象。
(5)用温度计测量水温,下图中正确的方法是③,观察温度计示数时应该平视。测量时液泡需完全浸入被测液体且不触碰容器底或壁,否则会因容器温度影响读数;读数时平视刻度线可避免仰视或俯视(读数偏大)导致的视觉误差,确保测量结果准确。若液泡未浸没或接触容器,会使测量值偏离实际水温。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