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年佛冈县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譬如有一位朋友看过我那一章的分析之后,曾摇头说,他不能同意我说中国乡土社会里没有团体。他举出了家庭、氏族、邻里、街坊、村落,这些不是团体是什么?显然我们用同一名词指着不同的实体。我为了要把结构不同的两类“社群”分别出来,所以把“团体”一词加以较狭的意义,只指由团体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用以和差序格局中所形成的社群相区别;后者称作“社会圈子”,把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社群是一切有组织的人群。在那位朋友所列举的各种社群中,大体上都属于我所谓社会圈子的性质。在这里我可以附带说明,我并不是说中国乡土社会中没有“团体”,一切社群都属于社会圈子性质,譬如钱会,显然是属团体格局的;我在这个分析中只想从主要的格局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差序格局和社会圈子的组织是比较的重要。同样地,在西洋现代社会中差序格局也是存在的,但比较上不重要罢了。这两种格局本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形式,在概念上可以分得清,在事实上常常可以并存的,可以看得到的,不过各有偏胜罢了。在概念上把这两种格局和两种组织区别开来并不是多余的,因为这个区别确可帮助我们对社会结构获得许多更切实的了解,免除种种混淆。在这里我将接着根据这套概念去看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基本社群——“家”的性质。家庭这概念在人类学上有明确的界说:这是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亲子指它的结构,生育指它的功能。亲子是双系的,兼指父母双方;子女限于配偶所生出的孩子。这社群的结合是为了子女的生和育。在由个人来担负孩子生育任务的社会里,这种社群是不会少的。但是生育的功能,就每个个别的家庭说,是短期的,孩子们长成了也就脱离他们的父母的抚育,去经营他们自己的生育儿女的事务,一代又一代,家庭这社群因之是暂时性的。从这方面说,家庭这社群和普通的社群不完全一样。在西洋,家庭是团体性的社群。在中国乡土社会中,家并没有严格的团体界限,这社群里的分子可以依需要,沿亲属差序向外扩大。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在父系原则下女婿和结了婚的女儿都是外家人。在父系方面却可以扩大得很远,五世同堂的家,可以包括五代之内所有父系方面的亲属。这种根据单系亲属原则所组成的社群,在人类学中有个专门名称,叫氏族。我们的家在结构上是一个氏族。但是和普通我们所谓族也不完全相同,因为我们所谓族是由许多家所组成,是一个社群的社群。因之,我在这里提了这个“小家族”的名词。小家族和大家族在结构原则上是相同的,不相同是在数量、在大小上。家族虽则包括生育的功能,但不限于生育的功能。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一方面我们可以说在中国乡土社会中,不论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都可以利用家族来担负;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为了要经营这许多事业,家的结构不能限于亲子的小组合,必须加以扩大。而且凡是政治、经济、宗教等事物都需要长期绵续性的。家必须是绵续的,不因个人的长成而分裂,不因个人的死亡而结束,于是家的性质变成了族。氏族本是长期的,和我们的家一般。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家的大小是依着事业的大小而决定的。但不论大小上差别到什么程度,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在我们的乡土社会中,我们的家既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妇成了配轴,配轴虽则和主轴一样并不是临时性的,但是这两轴却都被事业的需要而排斥了普通的感情。我所谓普通的感情是和纪律相对照的,一切事业都不能脱离效率的考虑。求效率就得讲纪律,纪律排斥私情的宽容。在中国的家庭里有家法,在夫妇间得相敬,女子有着“三从四德”的标准,亲子间讲究负责和服从,这些都是事业社群里的特色。(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家族》)材料二:以血缘亲情为纽带的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中国传统的家族文化。家族社会总是将血缘亲情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比如以前皇帝修宗祠、立族谱等,都是对于血缘关系的强烈崇拜。另一方面以按资排辈为原则的等级观也是影响家族文化的因素。等级制度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一个家族中也是普遍存在的。虽然家族等级制度在当今已经罕见了,但是它的的确确曾是家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现在的不少父母还会遵照祖先遗留的族谱上的规定来为孩子命名,其目的也是为了凸显出家族中的一种等级观念。对于西方家族文化来说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人生观。西方生活普遍不以家庭和亲情关系为中心,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独立自主的观念,成年后父母不再抚养他们。而子女一旦独立,对父母家的事情也不再理会,西方大多数国家中,老人晚年没有儿孙陪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很多的西方家庭成员还是彼此尊重,彼此关注成员的爱好、发展的,与中国家族一样彼此互相鼓励,共同进步。(摘编自姚洪磊《赤子》)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社会里的家庭、氏族、邻里等被称为“社会圈子”,一切社群都属于社会圈子的性质。B.传统家的扩展沿着父系进行,普遍认为结婚后的女儿与女婿都不是这个家的成员。C.我们的家的结构与人类学中的氏族结构性质都属于事业组织,家可以被称为“小家族”。D.中国的家法里,夫妻间的相敬和亲子间的负责服从,都缘于对事业的需要和对效率的追求。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家庭作为社群,其产生是出于生育子女的需要,且生育随着孩子成年后脱离父母而结束,因此家庭有暂时性的特点。B.在论述“中国的家”的特点时,作者一再强调“乡土社会”这一概念,表明这些特点的形成与乡土社会的性质密切相关。C.我国传统家族文化受到血缘亲情和等级观念的影响,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力并非相同,血缘亲情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D.在西方家族文化中,人们崇尚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家庭差序格局结构可能是造成这种文化现象的原因之一。3.下列选项中不符合材料一中乡土社会家庭主要特点的一项是( )A.男女有别,授受不亲 B.执子之手,与子偕老C.晴耕雨读,诗礼传家 D.贤贤易色,尊贤容众4.费孝通提出“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请结合材料一分析这一观点的依据。5.当下我们的家庭与传统家庭相比有了显著变化,更注重个人的独立、自由与平等。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内容,从个人、家庭文化两个角度,谈谈你对现代家庭的认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双雄会都梁十月的一天,河源县城中心大街的“祥和茶馆”的二楼雅座里坐着两个客人,背靠窗户、面对楼梯的那个正优雅地用碗盖拨着盖碗里的茶沫儿,另一个年轻些的似乎正漫不经心地看着街景。大街上列队走过的日本兵想不到,此时这里坐着的是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和他的警卫孙铭。前些日子,楚云飞和李云龙约好,在这里见面。听得楼梯脚步响,李云龙带警卫魏和尚上楼了。两人穿得讲究,一色的杭纺绸长衫,头戴礼帽,脚下是千层底、礼服呢面布鞋和雪白的线袜子。腰间鼓鼓囊囊,明眼人一看便知,那里收着一支二十响驳壳枪。楚云飞暗想,此人确实胆识过人,敢打扮成日伪便衣队,大摇大摆地来赴约。楚云飞双手抱拳:“云龙兄,别来无恙乎?”李云龙抱拳还礼:“楚老板,恭喜发财呀!”楚云飞话里有话:“忻口一战后,云龙兄便销声匿迹。以云龙兄之胆识,总不会擅自脱离战场吧?”李云龙打着哈哈:“别拿兄弟开心啦。楚兄是大妈小妈都宠着,兄弟我可比不了。你抽空替咱说说,都是妈的孩子,你们吃肉咱不眼馋,可让兄弟我喝口汤行不行?”楚云飞一时语塞,心想这倒是事实,委员长是在卡八路军的脖子。“云龙兄,国难当头,上面的事我管不了,但云龙兄如有困难,只管开口,枪弹粮饷由我解决。”楚云飞真诚地说。李云龙也不打哈哈了,双手抱拳说:“楚兄美意,兄弟心领了,八路军不靠接济也能生存,我从鬼子手里抢,鬼子有什么我就有什么。”楚云飞竖起大拇指:“楚某佩服。听说‘聚仙楼’厨子手艺不错,楚某略备水酒,老兄务必赏光。”李云龙笑道:“楚兄是借花献佛了,我听说今天是日本宪兵队队长平田一郎过生日,把‘聚仙楼’包了,莫非楚兄请客舍不得掏钱?”“云龙兄的情报很准嘛。”“彼此,彼此,到嘴边的肉能不吃吗?”李云龙站了起来。此时“聚仙楼”门口放着一张桌子,桌子上堆满了礼品,管事的把送礼人的姓名写在一张红纸上。楚云飞和孙铭也买了些礼品,按规矩留下姓名,不显山不露水地找了个靠墙角的桌子坐下。李云龙本也想买些礼品糊弄一下,可发现自己一分钱也没有:管他呢,老子来吃饭是给他脸呢,带什么礼物?进了大门,管事的迎过来,见两人空着手就有些不高兴,见打扮,便认定是便衣队的,准备一会儿向平田一郎告状。桌上摆满了下酒菜,热菜还没上。平田一郎站起来寒暄了几句,但很快就不说话了,眼睛死死盯住墙角:这两个人怎么吃上了?吃相难看,嘴巴还发出啧啧的声音。李云龙正用筷子夹起花生米飞快地一粒一粒送到嘴里,正巧和尚也喜欢吃,也把筷子伸过来,李云龙自私地把盘子挪到自己跟前。和尚一见花生米快没了,一伸手又把盘子抢回来,干脆端着盘子往嘴里倒。李云龙忍不住教训他几句:“你看你这吃相,这是宴会,大家都是体面人,你也不怕丢人?”和尚不服气,还嘴道:“你那吃相比俺也强不到哪儿去。”说着又掰下一只鸡大腿啃起来。李云龙忙起身把另一只大腿掰下来,嘴里嘟囔着:“你小子怎么只管自己?”和尚吃东西快,一边飞快地咀嚼着,一边旁若无人地走到邻桌前,一伸手扯下两只鸡大腿,又顺手端起一盘花生米扭头就走。这时,屋子里变得静悄悄地,所有的鬼子和汉奸都呆了。一个日本人有些火了,怒视着和尚,从牙缝里恶狠狠地挤出一句话:“八嘎!”和尚虽然不懂日语,也知道这是骂人的话。于是张嘴就回骂:“你狗日的骂谁?”在场的日本人没有懂汉语的,汉奸们都被惊得目瞪口呆。李云龙一脸坏笑地说:“小魏,骂人就不对了,你看,多难听呀。他骂人是不对,缺管教,那你也不能跟他学呀。”这时,楚云飞和孙铭忍不住大笑起来。平田一郎再也忍不住了,走到桌前,对翻译官嘀咕一阵,翻译官说:“太君问你们是哪个分部的?叫什么名字?谁请你们来的?”李云龙已经吃完了,正掀起桌布的一角擦嘴呢,若无其事地说:“哦,你小子就是平田一郎吧?老子是八路军的李云龙,那边坐着的是晋绥军358团团长楚云飞,我们两颗脑袋值多少钱?!”楚云飞一脚踢翻了桌子,拔枪在手,喊道:“楚云飞在此,谁也别动!”平田一郎不懂汉语,也知来者不善,右手一动,已抓住腰间的手枪柄。只听“砰”的一声闷响,他被和尚一掌击中胸部,飞了出去,胸骨及肋骨被击得粉碎。李云龙微笑着说:“楚兄,兄弟我送你个人情,这一屋子鬼子和汉奸交给你去请功如何?”楚云飞道:“谢啦,云龙兄,这人情我受不起,要这些乌龟王八蛋有什么用?”话音没落,手中的驳壳枪连连响起,站在另一角的李云龙两人也开火了,四支驳壳枪组成的交叉火力像一把铁扫帚将一屋子人都扫倒了。趁着混乱,四人没费什么事就出了城。几天以后,内线传来情报:八路军独立团团长李云龙和国民党军358团团长楚云飞联手大闹县城,日军和伪军小队长以上的军官,全被击毙,无一幸免。(选自《亮剑》,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事先获得了准确情报,楚云飞和李云龙在河源县城的茶馆见面后,又约定一起前去酒楼大闹平田一郎的生日宴。B.赴约时打扮成日伪便衣队,“穿得讲究”既说明了李云龙胆识过人,也与下文“鬼子有什么我就有什么”形成呼应。C.“旁若无人”“顺手端起”“扭头就走”等一系列描写,写出了魏和尚抢吃东西的状态,也从侧面表现了魏和尚的大胆和无畏。D.小说最后对前面所写的人和事做了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使文章结构完整,事件结果清楚,也突出了主人公形象。7.关于小说中楚云飞和李云龙茶馆对话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云飞欣赏李云龙赴约的胆识,也暗中讽刺李云龙战后擅自脱离战场的行为。B.两人针锋相对,互不相让,从两人见面时的称呼和问候语就能直接感受到。C.答应解决李云龙的困难说明了楚云飞的品行,也为后文的大闹生日宴做了铺垫。D.“到嘴边的肉能不吃吗”指两人既要去酒楼吃酒席,也要去消灭参加宴会的敌人。8.作者都梁说“这个主人公(李云龙)身上亦正亦邪的味道很特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亦正亦邪的味道”表现在哪些方面。9.有评论指出,《亮剑》“写出了战争开始、高潮、结局等发展过程中的偶然性、曲折性、复杂性,给人以浓重的逼真感”。请结合文本对评论中的“偶然性、曲折性、复杂性”做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予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尚可以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窘自苦如此?及来筠州,勤劳米盐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然后知颜子所以甘心于贫贱,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嗟夫!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世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天地之为大与生死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故其为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变,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宋·苏辙《东轩记》)材料二:孔子于诸弟子,独称颜回之好学。弟子之贤者众矣,而孔子不以好学许之,岂妄言哉?吾尝论之,弟子之知孔子者,独颜子耳。孔子之道如天然,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颜子识其大者也,故仰之而知其有高者存焉,钻之而知其有坚者存焉。故曰:“语之而不惰者,其回也欤?”此孔子所以独称其好学也。人诚有见于此,譬如为山,虽覆一篑,未有能止之者也。苟诚无见矣,虽既九仞,不复能进也。此颜子与众弟子之辨也。(宋·苏辙《古史·孔子弟子列传第九》)材料三:颜子居陋巷以致其诚,饮一瓢以求其志,不以富贵妨其道,不以隐约易其心,确乎不拔,浩然自守,知高坚之可尚,忘钻仰之为劳,任重道远,竟莫之致。是以夫子叹其不幸短命,今也则亡,谓其不能与己并立于至圣之域,观教化之大行也。不然,夫行发于身加于人言发乎迩见乎远。苟不慎也,败辱随之。而后思欲不贰过,其于圣人之道不亦远乎?而夫子尚肯谓之“其殆庶几”,孟子尚复谓之“具体而微”者哉?则颜子之不贰过,尽在是矣。(唐·韩愈《省试颜子不贰过论》)10.材料三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夫行A发B于身C加D于人E言F发乎迩G见乎远。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厚,丰富、优待,与《答司马谏议书》“蒙君实视遇厚”的“厚”字意思相同。B.许,称赞、赞许,与陆游《书愤》中“塞上长城空自许”的“许”字意思相同。C.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与《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的“之”用法相同。D.致,实现,与《屈原列传》中“一篇之中三致志焉”的“致”字的意思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辙年轻时觉得颜回甘守贫苦是自讨苦吃,后来在筠州为生计奔波无法专心治学,才明白颜回不做官是为避免俸禄妨碍学问,因此甘守清贫坚持理想。B.颜回面对穷困饥饿的处境不但毫无怨言,而且能怡然自乐,是因他能按着正理去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进而能摆脱虚华而达到称王也无法企及的境界。C.孔子弟子贤者众多,但孔子唯独称赞颜回好学,肯定他坚持不懈、不断努力追求学问和道德的精神,因为只有颜回能理解自己如上天一样宏大的思想精髓。D.颜回因为长期贫困无法维持基本生活,被迫中断求学之路,孔子悲叹其短命早亡,认为他未能与自己共同实现教化理想,所以对他深表惋惜与遗憾。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肯求升斗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2)故仰之而知其有高者存焉,钻之而知其有坚者存焉。14.材料三中,孔子评价颜回“其殆庶几”,请根据相关内容简要概括孔子这样说的理由。(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戏题赠二小男刘长卿①异乡流落频生子,几许悲欢并在身。欲并②老容羞白发,每看儿戏忆青春。未知门户谁堪主,且免琴书别与人。何幸暮年方有后,举家相对却沾巾。【注】①刘长卿:唐代诗人,一生仕途不顺,屡遭贬谪。②并:通“屏”,屏除。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标题中“戏题”可知,这首诗带有戏谑的意味,而实际上,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深沉的。B.颔联时间跨度大,出句描写诗人当下的状态,对句紧扣“忆”字描写诗人儿时嬉戏的欢乐场景。C.诗人提出暂时不要将琴和书送给他人,既因为要用琴和书来培养孩子,又因为家境贫寒。D.尾联中,“何幸”言喜,“沾巾”言悲,两相对比,反映出诗人一家的生活状态和思想状态。16.诗歌体现了诗人的哪些“悲”与“欢”?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子路率尔而对,表明孔子对他的态度的句子是“ ”,这与《<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君子应当“ ”的主张是一致的。(2)《临安春雨初霁》中,绵绵的春雨,通过诗人陆游的听觉写出;而骀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写得如此形象而又意味深远的两句是“ ,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指出:“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小刚对此说法深以为然,并以贾谊《过秦论》中秦亡之因“ ”和苏洵《六国论》中六国破灭之因“ ”加以论证。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菊芋,其实就是洋姜。从洋字可知,其非本土之物。菊芋原产于美国至加拿大中部和东部,十七世纪传入欧洲,后传入中国。菊芋春来三月发芽。新芽破土而出,嫩绿,新鲜,虽有倒春寒,( 甲 ),很是顽强,这脾气倒跟麦子油菜一般。至盛夏,叶茎碧绿,郁郁葱葱,已有一人高。农历七八月,菊芋开花。叶头状花序,单生于枝端,如纤纤玉手,举着一只只小灯盏。花黄色,花瓣椭圆形,有几道棱,摸起来有突出感。一圈花瓣,十来枚,聚在一起,如姐妹们围坐于桌前说着趣闻。花蕊一簇,黄色褐色相间,粘满花粉,蜂蝶 ① 。菊芋开花,很是灿烂,花在枝头,一朵一朵。有些花朵 ② ,如小拳头,紧紧捏着,风一吹,那些花瓣就打开了,仿若把世间的好摊在掌心,让人看。菊芋花高,仰头看,黄花,蓝天,白云……秋风吹来,花枝招展,赏心悦目。若有白鸽飞过,哨音悠长,伴着黄花摇曳,别有韵味。若迎着阳光,花瓣四周光芒闪烁,如镀金边,亦如菊芋的灯盏里,盛满阳光,溢了出来。阳光的声响,在秋日,滴滴答答,溅落下来。菊芋耐瘠薄,对土壤要求不高,除酸性土壤、沼泽和盐碱地带不宜种植外,如废墟、宅边、路旁等地皆可生长。( 乙 ),但如果太过干旱,地上茎就会长得很细矮,不开花,即使开花,花瓣少,也不很规则,如营养不良的孩子,脸上挂着苦象。地下茎小、产量低,但绝不会旱死,一有水,地下茎就重新蒙发。这点,倒是跟西北人很像,在贫瘠之地,黄土之中,坚韧活着,遇灾年,蛰服于生活,灾过后,又会挺起腰杆,在黄土里摸爬滚打、生儿育女。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洋姜”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A.仙人掌 B.胡萝卜 C.驱蚊草 D.相思豆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可改为“黄色的椭圆形花瓣有几道突出的棱,一圈十来枚聚在一起”,语意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2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2.文中最后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两处并加以改正。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写作。“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当下,从踏入小学校园,到当下的高一,你曾一次次地体验过为考试的学习、为升学的学习。可是,即便有一天当我们不再面对考试和升学,学习似乎依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那么,不为考试的学习是怎样的?对于为考试的学习和不为考试的学习,你有怎样的见解和感悟?请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要求:1.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拟标题,确定立意,做到议论有针对性;2.文章结构符合基本议论文要求,能使用一些常用的和学过的论证方法;3.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4.字迹工整,卷面清楚,不过度涂改。《2025年佛冈县高二6月联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1.A2.D3.B4.①结构上:家族依事业需要沿父系差序扩大,如五世同堂的氏族结构。(回答“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夫妻是配轴”亦可)②功能上:家族不仅承担生育功能,还包含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功能。③性质上:强调纪律与效率,情感让位于事业需求,如夫妇相敬、三从四德、负责服从等。 5.个人:①现代家庭更注重成员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培养个人独立自主、互相尊重的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家庭成员关系。②现代家庭仍具有事业组织性质,追求效率,讲究服从,强调家庭成员的责任与义务。家庭文化:①现代家庭应厚植以传统优秀文化为核心的观念,如以孝道为核心的伦理观、强调血缘的亲情观,弘扬传承民族文化。②现代家庭也需与时俱进,积极吸收现代文明观念,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发展吸收新文化。6.C7.B8.①李云龙这个人物的“正”表现在他胸怀民族大义,而且艺高胆大,只带警卫一人就敢到茶馆赴约,大闹敌人生日宴并痛歼日本鬼子和汉奸。②“邪”表现在李云龙行事不拘一格,出人意料,狡猾不羁,既联合楚云飞,又对他出言讽刺;在鬼子生日宴席上言行粗鲁,又狠辣果敢。9.①偶然性:李云龙和楚云飞见面后去大闹鬼子宴会是临时起意,而不是事先筹划;宴会上如打死鬼子等,也具有偶然性。②曲折性:从李云龙和楚云飞见面时的嘲讽试探,到宴会上的杀敌与互相配合,最后安全脱离虎口,小说情节发展曲折,扣人心弦。③复杂性:李云龙和楚云飞立场不同,从两人的对话中可知,八路军常被委员长“卡脖子”,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两人又联手杀敌。10.CEG11.B12.D13.(1)不肯谋求一升一斗(这样微薄)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妨碍的缘故啊!(2)因此仰慕他时,知道他有高尚的境界存在;深入钻研时,知道他有坚定的信念存在。 14.①安贫守诚:甘居陋巷保持本心(对应“居陋巷以致其诚”)②志向坚定:安贫乐道不改追求(对应“饮一瓢以求其志”)③坚守原则:不为外物动摇信念(对应“不以富贵妨其道”)④深研学问:钻研高深不畏艰辛(对应“知高坚之可尚,忘钻仰之为劳”)⑤践行担当:承担使命坚持到底(对应“任重道远,竟莫之致”)参考译文: 材料一:当我年轻读书的时候,(我)私下里曾经认为颜子吃粗茶淡饭、住偏僻简陋小巷的生活很奇怪,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颜回却怡然自乐。我私下认为即使不想从政做官,那么至少也应该做点看门打更的小差事,这样也可以自己养活自己,而且不妨碍治学,何至于贫穷困苦到如此地步呢?可是自从我来到筠州,每天为盐米这些琐事操劳,一天都没有休息,虽然很想离开人声喧嚣、尘土飞扬的市场,摆脱繁杂琐碎的事务,回到能修身养性、培养品德的场所去,但每每被繁杂的事务缠绕住而身不由己。从这以后才知道颜回甘心贫贱,不肯谋求一升一斗的薪禄来养活自己的原因,实在是因为这样的处境对治学是有妨碍的缘故啊!唉,读书人在还没有领悟到真正的大道理时,往往沉迷于世俗的利益之中,用玉器、丝绸以及子女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并以此为乐趣。等到他按着正理而寻求人生的最高理想的时候,就能摆脱虚华而追求真正的人生,那时就会从容自得,甚至感觉不到天地的广大与生死的变化,更何况是比这更低层次的事情呢?所以那种乐趣,足够对穷困饥饿的处境漠视不顾,毫无怨言,即使让他南面称王也无法超越这种境界。大概品德不高尚的人是达不到这种境界的。 材料二:孔子在众多弟子中,唯独称赞颜回好学。弟子中贤能的人很多,但孔子却不以好学来称赞他们,这难道是随意说的吗?我曾经认为,真正了解孔子的弟子,只有颜回。孔子的学说如同自然之理,贤能的人能够领悟其中的精髓,不贤能的人只能看到其中的细枝末节。颜回领悟到了其中的精髓,因此仰慕他时,知道他有高尚的境界存在;深入钻研时,知道他有坚定的信念存在。所以说:“听我说话而能始终不懈怠的,大概只有颜回吧?”这就是孔子唯独称赞他好学的原因。一个人如果真的能够领悟到这一点,就好比堆土成山,即使只倒下一筐土,也没有人能够阻止他。如果真的没有领悟到,即使已经堆到九仞之高,也无法再继续了。这就是颜回与众弟子的区别。材料三:颜回居住在简陋的巷子里,以此来表达他的真诚;用一瓢水来维持生活,以此来追求他的志向,他不会因为富贵而违背自己的道德准则,也不会因为处境艰难而改变自己的初心,他坚定不移,心胸开阔,坚守自己的信念,明白高尚和坚定的品质值得推崇,忘记了钻研和仰慕的辛苦,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漫长,但最终未能实现。因此,孔子感叹他不幸早逝,如今没有了,认为他不能和自己一同站至圣的境界,看到教化广泛施行的景象。如果不是这样,行为从自身发出,影响他人,言语从近处发出,却能被远处的人知晓。如果不谨慎行事,失败和耻辱就会随之而来。之后再想要不再犯同样的错误,这与圣人的道理不就相差太远了吗?然而孔子还愿意说“他大概接近了”,孟子还说“他具备了圣人的基本品质,只是还不够完善”呢?那么颜回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原因就在这里了。15.B16.①老来接连得子之欢。②面对孩子,诗人回忆起自己的青春岁月,流露出时光易逝、年老体衰之悲。③诗人仕途失意,常年流落异乡,生计堪忧,育儿不易,流露出对不如意的现实生活的悲慨。17.夫子哂之 敏于事而慎于言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弊在赂秦18.B19.甲:可它不怕冻 乙:菊芋还耐旱20.①原句按整体—局部—细节的视觉递进顺序,先写花的颜色,再写花瓣的形状、外观,接着写其触感,并通过触觉体验,使读者不仅“看到”更“感知到”花瓣的质地。②原句使用比喻手法,将花瓣聚集的景象比作姐妹们围坐闲谈,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增加了文本的文学性和趣味性。③原句多用短句描述,读起来朗朗上口,更富有韵律美,且与全文的风格更契合。21.①往来如梭 ②含苞待放22.①“苦象”改为“苦相”;②“蒙发”改为“萌发”;③“蛰服”改为“蛰伏”。23.例文:灵魂唤醒灵魂每次走进学校图书馆,我便感到仿佛被沉甸甸的书卷与无声的暗影所包围,似有无数眼睛在墨字之间无声窥探。我习惯性地远远躲开那位安静坐在角落的管理员老师,她总像一尊花白头发、沉静安然的塑像。我悄悄避开她的视线,如同避开所有书籍里陌生又直抵心灵的叩问——我那时固执地以为,灵魂的苏醒,如同书页间那悄然翻动的微尘,恐怕与我无涉。然而那个下午的雨却来得突然又绵长,窗外雨丝飘摇,窗内寂静无声。我正埋头于书本时,管理员老师竟悄然坐在了我对面。她只默默翻开书页,手中钢笔在纸上沙沙滑行,仿佛在编织一条无声的溪流。忽然,她停下笔,将一张纸条轻轻推到我面前,上面一行清逸小字如雨滴轻轻叩问:“你听见灵魂的声音了吗?”我心头一颤,疑惑而茫然地抬起眼睛,目光与她温和的视线相遇,那目光深处似乎蕴藏着某种无声的召唤。她微微一笑,又在我面前轻轻翻开泰戈尔的《飞鸟集》,接着以指尖轻轻点向那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我的目光不由自主停驻于那行诗,字句似一盏骤然点亮于混沌里的灯,刹那间将一室幽暗都化成了澄明。我仿佛第一次真正听见自己灵魂深处某种压抑许久的回响,如春雷般在胸膛中震动——原来灵魂并非沉寂,只待一声如春雨般的叩响,便自会萌发与苏醒。后来,我心中那扇紧闭的窗竟也渐渐打开了。我时常主动找老师交流书中那些令我怦然心动之处,她每每凝神聆听,微笑如灯,让每一次对话都成为思想之泉的汩汩流淌。告别之际,她再次递来一张纸条:“去唤醒另一颗心灵吧,像你的心被唤醒那样。”这行字如火焰一样烙入我的心底。后来,我也学着在课余为低年级学弟学妹们介绍心爱的书籍。当看到他们眼里也闪出如当初的我那般惊喜的光芒,我总不由自主忆起那个雨声淅沥的下午——原来灵魂被唤醒之后,便自然拥有了照亮他人的力量。走出图书馆,阳光明亮耀眼。我驻足回望,管理员老师伏案的身影在窗前仿佛被镀上了一圈圣洁的金边。我心中此时一片澄澈:原来每一个被唤醒的灵魂都如灯一盏,不仅能照彻自身的幽暗,更能将光热传递给下一个行经长夜的人。这世间万千灵魂间的彼此唤醒,终如星火相递,在亘古长夜中汇聚成永不熄灭的星河。而老师点燃的灯,此刻正在我手中静静燃烧,传递——这便是一颗灵魂所能发出的最温暖、也最永恒的回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