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1.(2022五下·瓯海期末)前往温州龙舟运动中心的路上,小科发现附近一片农田里生活着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
(1)请写出上面生物之间一条食物链:   。
(2)下列现象或行为不会引起农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是(  )。
A.冬天下雪 B.人类大量捕杀青蛙 C.过度践踏田园
(3)冬天,农田里的青蛙冬眠,以适应寒冷的环境。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请举2个例子:①   ;②   。
(4)“浙里问学”课堂上,老师带同学们对常见动物进行了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鲸鱼是鱼类 B.蜻蜓是昆虫 C.蝙蝠是鸟类
2.(2022五下·瓯海期末)小科回家研究了“绿豆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实验设计如下:
组别 1 2 3 4
种子环境 不加水、温暖处 少量水、温暖处 少量水、真空、温暖处 少量水、寒冷处
实验结果 不发芽 发芽 不发芽 不发芽
(1)第2组和第3组是为了验证绿豆种子发芽和(  )之间的关系。
A.光照 B.空气 C.水分
(2)第1组和第2组是为了验证绿豆种子发芽和水分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  )条件相同。
A.水分和光照 B.水分和空气 C.温度和空气
(3)通过上述实验,发现绿豆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有   、   、   。
(4)以上是小科设计的对比实验,关于实验过程,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B.为了公平,每个组只放1粒绿豆种子
C.在同一实验中,若自己组的数据与其他组不一致时,再次实验,收集证据
(5)小科将实验中已经发芽的绿豆移植到花盆里,继续探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并设置了对比实验(见右图)。他通过实验发现阳光下的绿豆苗的茎和叶有什么特点 (  )。
A.茎粗壮、叶绿色 B.茎粗壮、叶黄色 C.茎倒伏、叶绿色
(6)如果用如图的式子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字母a、b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
A.氧气、养料 B.氮气、养料 C.二氧化碳、养料
(7)小科仔细观察农田中的蚯蚓,发现蚯蚓一般都生活在树荫下或潮湿泥土中,说明蚯蚓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A.阴暗、潮湿 B.明亮、潮湿 C.阴暗、干燥
(8)小科看着农田里的生态系统,便回家自己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下面步骤正确的是(  )。
A.准备玻璃瓶一种水草一放鱼虾
B.准备玻璃瓶一铺沙装水一放鱼虾一种水草
C.准备玻璃瓶—铺沙装水—种水草—放鱼虾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生物灭绝了,不会影响依赖于这种生物的其他生物
B.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但生物的生长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C.当环境改变时,动物不会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环境变化
3.(2022五下·瓯海期末)龙舟最初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传统龙舟用坤甸木来做,可以浸在水里长年不腐,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标准赛龙舟也已经逐渐更换为玻璃钢化合物材质。登舟比赛队员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以及划手多人。
(1)下面三种船,在船的发展史中最晚出现的是(  )。
A.独木舟 B.帆船 C.竹筏
(2)龙舟从最初单木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你认为龙形船的优点有(  )。
A.载重量小 B.稳定性不强 C.船体材料易得
(3)当龙舟比赛结束,参赛队员返回地面之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龙舟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
B.龙舟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小
C.龙舟受到的浮力不变
(4)龙舟的外形基本是船首尖而上翘,船底平坦。这样设计的好处是(  )。
A.减小阻力,增加稳定性
B.增加美观度,增大载重量
C.节约材料,增大空间
(5)龙舟在行驶过程中,向左偏离航向,为了能保持正向航行,舵手应使船舵(  )。
A.向左偏转 B.保持正向 C.向右偏转
(6)龙舟比赛中划手用臂力划桨,同时腰腹也用力,划桨时身体尽量往前伸,龙舟速度才能快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划手划桨只靠肌肉用力
B.划手划桨只靠关节活动
C.划手划桨靠骨、关节和肌肉共同配合完成
(7)龙舟划手排两队,左右两边队员人数相等。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体重轻的要坐船头,让船头翘起来减小阻力
B.左边队员的体重加起来一定要重于右边队员的体重
C.如果把船身造大一些,可以让船行驶更快
(8)龙舟比赛中,龙舟运动员们拼尽全力,创造佳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控制身体的活动
B.比赛过程中,呼吸加速,心脏跳动变快
C.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所以不会疲劳
(9)小科想要做个自己的龙舟,请帮他设计一下。材料:黄瓜、小刀、勺子等。
①设计龙舟。
黄瓜小龙舟:(图文结合) 哪些设计能让小龙舟稳定地浮在水面上以及能承受一定的重量
②测试龙舟。
龙舟做好了,小科将龙舟放入水槽。他将一个钩码放入龙舟,调整其在龙舟中的位置,使其稳定;接着将两个钩码同时放入龙舟,调整其在龙舟中的位置,使其稳定。
本实验研究的是   对龙舟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后的记录如下:
实验后的记录如下:
  钩码放置的位置
一端 中间 两端
一个钩码 不稳定 稳定 —
两个钩码 不稳定 稳定 稳定
分析表格,当一个钩码放置在龙舟   位置时,龙舟稳定,不侧翻。当两个钩码均匀地放置在龙舟的   时,龙舟稳定,不侧翻。
得出结论:龙舟受力   ,龙舟不易侧翻。
4.(2022五下·瓯海期末)随着杭州亚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温州地区也进入了亚运时间。温州市民为提升亚运会环境品质,开展行动方案“美丽温州”。
(1)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   、   、   三个圈层。地球的内部运动引起了火山和   。
(2)现在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有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噪声污染等。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会引起   ;建筑工地不分昼夜地打桩会造成   ;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有利于减少   。(选填序号)
(3)下列关于地球上水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水
B.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
C.江河湖泊等淡水资源在全球淡水资源中的占比很大
(4)下列行为中,属于“节水新招”的是(  )。
A.开着水龙头刷牙
B.将洗过手的水烧开喝
C.在马桶水箱里放一个500毫升装满水的塑料瓶
(5)下列能源均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太阳能、风能 B.太阳能、天然气 C.地热能、石油
(6)下列不属于资源再利用的是(  )。
A.厨余垃圾用来堆肥 B.塑料袋随意丢弃 C.旧衣服回收再利用
(7)城中湖是“城市的心肺”,下列做法既能发展城中湖经济,又能保护环境的是(  )。
A.为了保护环境,关闭所有渔业养殖业
B.湖周边工厂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湖中
C.建立观鱼通道,适度发展旅游产业
(8)下列(  )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常用办法。
A.减量化 B.资源化 C.以上都是
(9)给下列生活垃圾分类。
①无汞电池 ②塑料瓶 ③香蕉皮 ④废油漆 ⑤旧报纸 ⑥中药药渣 ⑦菜叶 ⑧餐巾纸 ⑨旧衣服 ⑩废日光灯管 碎陶瓷 过期药品
5.(2022五下·瓯海期末)探秘温州龙舟运动中心后,小科同学准备自制一些小冰块,为炎热的夏日增加一抹凉爽。制作方法:①将清水烧开至沸腾;②冷却开水;③冷却后倒入冰块模具并放入冰箱冷冻。
水的变化。
(1)在加热过程中,小科发现水中产生了很多气泡,这些气泡实际上是(  )。
A.小水珠 B.水蒸气 C.小冰晶
(2)在加热过程中,小科发现热水壶喷嘴上方有白雾。这些白雾实际上是(  )。
A.小水珠 B.水蒸气 C.小冰晶
(3)小科用温度计测量,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大约是100℃。继续加热,我们发现温度(  )。
A.继续上升 B.急速上升 C.保持不变
6.(2022五下·瓯海期末)热量的传递。
(1)烧水壶的底部是金属材质,因为金属属于(  )。
A.热的良导体 B.热的不良导体 C.无法判断
(2)(  )能正确反映热水壶底部金属片中热的传递过程(黑点为热水壶加热点)。
A. B. C.
(3)(  )能正确反映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黑点为热水壶加热点)。
A. B. C.
(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称为(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7.(2022五下·瓯海期末)开水的冷却。
(1)室温30℃,小科将开水倒在大杯中冷却,但是凉得太慢了。于是小科又拿了一个装有冷水的盆子,将装有热水的大杯子放到盆子中(冷水未漫过大杯子),右图是两者温度变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盆子中的冷水接下来温度还会继续升高
B.大杯子中的热水和盆子中的冷水在10分钟后温度将保持不变
C.大杯子中的热水和盆子中的冷水在10分钟后温度将下降,直至室温
(2)在前10分钟,盆子中的冷水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
8.(2022五下·瓯海期末)冰块的冷藏。
小科想制作一个保温杯来冷藏冰块,以便外出游玩时使用。他在观察家用保温杯结构后,找了身边一些材料制作保温杯。
(1)将大、小两个塑料瓶剪去瓶口,然后套在一起(见右图),最适合用来填充在两个瓶子间的物质是(  )。
A.铝 B.铁 C.泡沫塑料
(2)家用保温杯金属盖里面,有一层柔软的橡胶垫。小科也想设计一个有橡胶垫的杯盖,这是因为橡胶垫(  )。
A.可以减缓热量传递 B.能够产生热量 C.牢固耐用
(3)小科将冰块放入保温杯来测试保温杯的保温性能,为了快速检测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可以将保温杯放在(  )。
A.阴凉的室内 B.冰箱冷藏室 C.60℃热水中
(4)小科要测试保温杯的保温性能,他分别测量了冰块在室温下和冰块在保温杯中的温度变化,如下表。
冰块温度变化记录表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室温下 - 10℃ -6℃ -3℃ -1℃ 0℃ 1℃ ……
保温杯中 - 10℃ -10℃ -9℃ -9℃ -8℃ -7℃ ……
通过对比,发现:   。
(5)请你对小科制作的保温杯提1条改进建议: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绿豆苗→蚜虫→白鹭鸟
(2)A
(3)蜥蜴断尾;松鼠储存食物
(4)B
【知识点】昆虫;食物链、食物网;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1)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产者;害虫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捕食害虫,是次级消费者;蛇则以青蛙为食,成为三级消费者。这条食物链体现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形成的能量传递关系。
(2)冬天下雪是自然气候现象,农田生态系统可通过自身调节适应(如作物休眠、土壤保墒),一般不会打破生态平衡。A正确。
(3)① 大雁南飞:冬季北方寒冷,食物匮乏,大雁集群飞往南方温暖地区越冬,待春季再北返,这是通过迁徙适应气候和食物资源的变化。② 松鼠储存食物:秋季松鼠会收集松子、坚果等囤积在树洞或地洞,冬季食物稀缺时依靠储备生存,这种行为帮助其度过食物短缺的季节。
(4)蜻蜓符合昆虫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和两对翅,属于昆虫纲。B正确。
2.【答案】(1)B
(2)C
(3)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4)B
(5)A
(6)C
(7)A
(8)C
(9)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叶的作用;观察蚯蚓的活动;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1)第 2 组和第 3 组的实验设计中,水分(少量水)和温度(温暖处) 均保持一致,唯一变量是空气条件:第 2 组处于正常空气环境,种子发芽;第 3 组处于真空环境(缺乏空气),种子不发芽。由此可验证绿豆种子发芽与空气的关系,故选 B。
(2)第 1 组(不加水、温暖处)和第 2 组(少量水、温暖处)的实验中,水分是变量。为确保单一变量原则,需保证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均为 “温暖处”,保持一致;空气环境未作特殊处理(默认相同)。
(3)通过实验可知,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第 2 组在温暖处发芽,第 4 组寒冷处不发芽,证明温度不可或缺。充足的水分:第 1 组不加水不发芽,第 2 组少量水发芽,说明水分是必要条件。足够的空气:第 2 组有空气发芽,第 3 组真空环境不发芽,验证空气为必需因素。
(4)每组只放 1 粒种子存在偶然性,可能因种子自身问题影响结果,应放置多粒(如 5-10 粒)以排除偶然误差,保证实验公平。B正确。
(5)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条件。阳光下的绿豆苗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足够养分,因此茎秆生长粗壮,叶片因叶绿素充足呈现健康的绿色。
(6)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产出氧气和养料的过程。
(7)蚯蚓的生活环境特点可通过观察得出。“树荫下” 对应阴暗环境,说明其不喜强光,适合在避光处生存;“潮湿泥土” 直接体现其对潮湿环境的偏好,因蚯蚓需湿润体表辅助呼吸,干燥环境会导致其生理活动受阻。B 中 “明亮” 与树荫环境矛盾,C 中 “干燥” 与潮湿泥土不符,故选 A。
(8)生态瓶制作需遵循科学顺序。先铺沙装水,构建基底与水环境,沙层可稳定生态瓶并提供微生物栖息场所;再种水草,水草需扎根沙中,且先种植可让其提前适应环境,为后续生物提供氧气和食物;最后放鱼虾,若先放生物再种植,鱼虾活动可能扰动水草根系。A 缺少铺沙装水且顺序混乱,B 先放鱼虾后种水草会影响植物生长,故选 C。
(9)环境(如光照、水分)影响生物生长,同时生物也能改变环境,如蚯蚓疏松土壤、植物蒸腾作用调节气候。B正确。
3.【答案】(1)B
(2)C
(3)B
(4)A
(5)C
(6)C
(7)A
(8)C
(9)图略;根据自己的设计回答;钩码放置的位置;中间
【知识点】制作小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1)船的发展史大致顺序为:竹筏和独木舟是早期原始工具,利用自然材料(竹子、单根原木)简单加工而成,出现时间最早。帆船依赖帆篷与风力驱动,需掌握木材拼接、帆索系统设计等技术,其出现晚于直接利用自然材料的竹筏和独木舟。因此在三种船中,帆船属于更晚发展阶段的产物,故选 B。
(2)独木舟依赖单根巨大原木,材料获取受限;木板船可利用多块普通木材拼接,材料来源更广泛,符合 “船体材料易得” 的特点,故选 C。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参赛队员返回地面后,龙舟的总质量减小,重力随之减小。由于龙舟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故浮力也减小。浮力减小意味着排开水的体积(即浸入水中的体积)需相应减小。A 中体积变大与浮力增大矛盾,C 中浮力不变与重力减小不符,因此选 B。
(4)船首尖而上翘:尖形设计可减少航行时水的阻力,使龙舟更易破水前进;上翘结构能避免船头埋入水中,降低航行阻力。船底平坦:增大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使船体在水中受力更均匀,从而增加稳定性,减少侧翻风险。B 中 “增大载重量” 与平坦船底设计关联不大,载重量主要取决于船体容积;C 中 “节约材料”“增大空间” 并非该外形设计的核心目的,故选 A。
(5)龙舟向左偏离时,需通过舵面调整改变水流对船尾的推力方向。船舵向右偏转后,右侧水流受阻,流速减慢,压强增大,左侧水流流速快、压强小,形成向右的推力差,推动船尾向右、船头向左回正,从而纠正航向。若舵向左偏转(A),会加剧向左偏离;保持正向(B)无法调整航向,故选 C。
(6)人体运动的基本原理是肌肉收缩牵拉骨骼,通过关节活动实现动作,划桨时臂力、腰腹用力均需骨、关节和肌肉的共同配合,故选 C。
(7)船头翘高可减少航行时水对船头的阻力,体重轻的队员坐船头能避免船头因过重下沉,符合流体力学设计。A正确。
(8)尽管心脏在跳动间隙有短暂休息,但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中,心脏持续高频收缩舒张,仍会因负荷过大而疲劳,甚至可能影响泵血效率,该说法忽略了生理极限。C正确。
(9)龙舟做好了,小科将龙舟放入水槽。他将一个钩码放入龙舟,调整其在龙舟中的位置,使其稳定;接着将两个钩码同时放入龙舟,调整其在龙舟中的位置,使其稳定。本实验研究的是载重量对龙舟稳定性的影响。当一个钩码放置在龙舟中间位置时,龙舟稳定,不侧翻。当两个钩码均匀地放置在龙舟的中间或两端时,龙舟稳定,不侧翻。得出结论:龙舟受力均匀,龙舟不易侧翻。
4.【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地震
(2)②;④;①
(3)B
(4)C
(5)A
(6)B
(7)C
(8)C
(9)②⑤⑨⑧ 、③⑥⑦、①④⑩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地球的内部结构;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火山和地震。其中,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内部岩浆活动等运动,会导致火山喷发,板块挤压、碰撞等则引发地震。
(2)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会引起②水污染,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等进入水体,破坏水质;建筑工地昼夜打桩造成④噪声污染,机械施工产生的高分贝声响干扰环境;推行公共自行车利于减少①大气污染,可降低机动车使用量,减少尾气排放。
(3)受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全球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差异显著,如非洲、中亚等地区因降水少或人口密集,缺水问题突出。B正确。
(4)在马桶水箱中放置装满水的塑料瓶,可减少单次冲水量(瓶中水量约 500 毫升),通过减少无效水量消耗实现节水,是常见的家庭节水妙招。
(5)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风能由大气流动产生,二者均属于可再生能源,能源供应可持续且对环境友好。A正确。
(6)塑料袋随意丢弃不仅会造成白色污染,还未对其材质进行回收或二次利用,属于浪费资源且污染环境的行为。B正确。
(7)建立观鱼通道可利用城中湖自然景观发展旅游经济,“适度发展” 能避免过度开发;同时旅游产业的规范管理可促进环境维护,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8)通过减少垃圾产生量,从源头降低垃圾处理压力,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基础措施。将垃圾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既能减少填埋量,又能创造经济价值,是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向。两者均为解决垃圾问题的核心手段,且常结合使用,因此 “以上都是” 为正确答案。
(9)可回收物:②塑料瓶、⑤旧报纸、⑨旧衣服(可回收再利用)。厨余垃圾:③香蕉皮、⑥中药药渣、⑦菜叶(易腐烂的生物质废弃物)。有害垃圾:①无汞电池、④废油漆、⑩废日光灯管、 过期药品(含有毒有害物质)。其他垃圾:⑧餐巾纸、 碎陶瓷(难以回收且无危害的废弃物)。
5.【答案】(1)B
(2)A
(3)C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水加热至沸腾时,液态水受热汽化,变为气态水蒸气。气泡是水蒸气在水中聚集形成的,上升到水面后破裂,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
(2)热水壶喷嘴喷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冷后迅速液化成无数细小的液态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 “白雾”。这是水蒸气从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
(3)水沸腾时会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液态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的能量用于使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而非升高温度。
6.【答案】(1)A
(2)B
(3)B
(4)A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金属内部存在自由电子,受热时电子运动加剧,能快速传递热量,因此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烧水壶底部用金属材质,可高效将火源热量传导至水,加快加热速度。
(2)金属作为热的良导体,热量传递方式为热传导,特征是:从加热点(黑点)向四周均匀扩散,离加热点越近温度越高,越远温度越低。热传递路径呈辐射状或同心圆状,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逐步传导。
(3)水属于液体,热传递主要通过对流实现,特征为:加热点(黑点)附近的水受热升温,密度减小而上升,周围较冷的水密度大则下沉填补,形成循环流动的对流环。热传递路径呈现动态的水流循环,而非单纯的辐射扩散。
(4)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振动和碰撞传递,金属中自由电子丰富,导热性强,如铁锅加热时热量从锅底传导至边缘。A正确。
7.【答案】(1)C
(2)热量从高温物体(热水)传到低温物体(冷水),低温物体(冷水)温度会升高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从图中可知,10 分钟后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趋于一致(达到热平衡),此时两者不再有热量交换,温度将保持稳定,故C正确。
(2)在前 10 分钟,盆子中的冷水温度升高,是因为热传递的基本规律:热水温度高于冷水,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大杯中的热水)通过杯壁传导至低温物体(盆子中的冷水)。冷水吸收热量后,分子热运动加剧,内能增加,表现为温度升高。这一过程持续到两者温度趋于一致(热平衡)时停止。
8.【答案】(1)C
(2)A
(3)C
(4)冰块在保温杯中融化速度更慢
(5)设计一条背带,便于携带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冷藏冰块需要减少外界热量传入,因此填充物需为热的不良导体。泡沫塑料内部有大量空气孔隙,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有效阻隔热传导和对流,延缓冰块融化。
(2)橡胶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其内部结构疏松、空气含量高,能有效阻碍热量通过传导和对流的方式散失(或传入)。在保温杯盖中添加橡胶垫,可增强密封性能,同时减少杯内与外界的热交换,延长保温(或保冷)时间。
(3)检测保温杯的保温性能需创造明显的温差环境。将保温杯置于 60℃热水中时,外界温度远高于杯内冰块温度,若保温杯隔热效果好,冰块融化速度慢;反之则融化快,能快速通过冰块融化程度判断保温性能。
(4)通过对比可知:保温杯能显著延缓冰块升温速度,保温性能良好。室温下冰块 10 分钟从 - 10℃升至 1℃,升温明显;而保温杯中冰块 10 分钟仅升至 - 7℃,温度上升缓慢。这是因为保温杯的隔热材料减少了外界热量传入,使冰块融化(升温)过程大幅减缓,体现了其有效阻隔热传递的作用。
(5)(合理即可)建议在两层塑料瓶之间填充更厚的泡沫塑料或添加空气夹层。泡沫塑料作为热的不良导体,增加其厚度可进一步阻隔热量传导;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添加空气夹层能通过减少对流和传导来增强保温效果,从而让保温杯的保温性能更好,更利于冰块的冷藏。
1 / 1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2022-2023学年五年级第二学期科学期末测试卷
1.(2022五下·瓯海期末)前往温州龙舟运动中心的路上,小科发现附近一片农田里生活着多种生物,这些生物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系。
(1)请写出上面生物之间一条食物链:   。
(2)下列现象或行为不会引起农田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的是(  )。
A.冬天下雪 B.人类大量捕杀青蛙 C.过度践踏田园
(3)冬天,农田里的青蛙冬眠,以适应寒冷的环境。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做出适应环境变化的行为 请举2个例子:①   ;②   。
(4)“浙里问学”课堂上,老师带同学们对常见动物进行了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鲸鱼是鱼类 B.蜻蜓是昆虫 C.蝙蝠是鸟类
【答案】(1)绿豆苗→蚜虫→白鹭鸟
(2)A
(3)蜥蜴断尾;松鼠储存食物
(4)B
【知识点】昆虫;食物链、食物网;维护生态平衡;生态系统
【解析】【分析】(1)在该农田生态系统中,水稻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是生产者;害虫以水稻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青蛙捕食害虫,是次级消费者;蛇则以青蛙为食,成为三级消费者。这条食物链体现了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形成的能量传递关系。
(2)冬天下雪是自然气候现象,农田生态系统可通过自身调节适应(如作物休眠、土壤保墒),一般不会打破生态平衡。A正确。
(3)① 大雁南飞:冬季北方寒冷,食物匮乏,大雁集群飞往南方温暖地区越冬,待春季再北返,这是通过迁徙适应气候和食物资源的变化。② 松鼠储存食物:秋季松鼠会收集松子、坚果等囤积在树洞或地洞,冬季食物稀缺时依靠储备生存,这种行为帮助其度过食物短缺的季节。
(4)蜻蜓符合昆虫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三对足和两对翅,属于昆虫纲。B正确。
2.(2022五下·瓯海期末)小科回家研究了“绿豆种子发芽条件”的实验,实验设计如下:
组别 1 2 3 4
种子环境 不加水、温暖处 少量水、温暖处 少量水、真空、温暖处 少量水、寒冷处
实验结果 不发芽 发芽 不发芽 不发芽
(1)第2组和第3组是为了验证绿豆种子发芽和(  )之间的关系。
A.光照 B.空气 C.水分
(2)第1组和第2组是为了验证绿豆种子发芽和水分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  )条件相同。
A.水分和光照 B.水分和空气 C.温度和空气
(3)通过上述实验,发现绿豆种子发芽所必需的条件有   、   、   。
(4)以上是小科设计的对比实验,关于实验过程,下列描述错误的是(  )。
A.对比实验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B.为了公平,每个组只放1粒绿豆种子
C.在同一实验中,若自己组的数据与其他组不一致时,再次实验,收集证据
(5)小科将实验中已经发芽的绿豆移植到花盆里,继续探究“绿豆苗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并设置了对比实验(见右图)。他通过实验发现阳光下的绿豆苗的茎和叶有什么特点 (  )。
A.茎粗壮、叶绿色 B.茎粗壮、叶黄色 C.茎倒伏、叶绿色
(6)如果用如图的式子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那么字母a、b分别代表的物质是(  )。
A.氧气、养料 B.氮气、养料 C.二氧化碳、养料
(7)小科仔细观察农田中的蚯蚓,发现蚯蚓一般都生活在树荫下或潮湿泥土中,说明蚯蚓喜欢生活在(  )的环境中。
A.阴暗、潮湿 B.明亮、潮湿 C.阴暗、干燥
(8)小科看着农田里的生态系统,便回家自己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瓶,下面步骤正确的是(  )。
A.准备玻璃瓶一种水草一放鱼虾
B.准备玻璃瓶一铺沙装水一放鱼虾一种水草
C.准备玻璃瓶—铺沙装水—种水草—放鱼虾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种生物灭绝了,不会影响依赖于这种生物的其他生物
B.环境影响着生物的生长,但生物的生长也会影响周围的环境
C.当环境改变时,动物不会做出相应的改变来适应环境变化
【答案】(1)B
(2)C
(3)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适宜的温度
(4)B
(5)A
(6)C
(7)A
(8)C
(9)B
【知识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叶的作用;观察蚯蚓的活动;光合作用
【解析】【分析】(1)第 2 组和第 3 组的实验设计中,水分(少量水)和温度(温暖处) 均保持一致,唯一变量是空气条件:第 2 组处于正常空气环境,种子发芽;第 3 组处于真空环境(缺乏空气),种子不发芽。由此可验证绿豆种子发芽与空气的关系,故选 B。
(2)第 1 组(不加水、温暖处)和第 2 组(少量水、温暖处)的实验中,水分是变量。为确保单一变量原则,需保证其他条件相同:温度均为 “温暖处”,保持一致;空气环境未作特殊处理(默认相同)。
(3)通过实验可知,绿豆种子发芽必需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第 2 组在温暖处发芽,第 4 组寒冷处不发芽,证明温度不可或缺。充足的水分:第 1 组不加水不发芽,第 2 组少量水发芽,说明水分是必要条件。足够的空气:第 2 组有空气发芽,第 3 组真空环境不发芽,验证空气为必需因素。
(4)每组只放 1 粒种子存在偶然性,可能因种子自身问题影响结果,应放置多粒(如 5-10 粒)以排除偶然误差,保证实验公平。B正确。
(5)阳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关键条件。阳光下的绿豆苗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足够养分,因此茎秆生长粗壮,叶片因叶绿素充足呈现健康的绿色。
(6)光合作用是植物吸收水和二氧化碳,产出氧气和养料的过程。
(7)蚯蚓的生活环境特点可通过观察得出。“树荫下” 对应阴暗环境,说明其不喜强光,适合在避光处生存;“潮湿泥土” 直接体现其对潮湿环境的偏好,因蚯蚓需湿润体表辅助呼吸,干燥环境会导致其生理活动受阻。B 中 “明亮” 与树荫环境矛盾,C 中 “干燥” 与潮湿泥土不符,故选 A。
(8)生态瓶制作需遵循科学顺序。先铺沙装水,构建基底与水环境,沙层可稳定生态瓶并提供微生物栖息场所;再种水草,水草需扎根沙中,且先种植可让其提前适应环境,为后续生物提供氧气和食物;最后放鱼虾,若先放生物再种植,鱼虾活动可能扰动水草根系。A 缺少铺沙装水且顺序混乱,B 先放鱼虾后种水草会影响植物生长,故选 C。
(9)环境(如光照、水分)影响生物生长,同时生物也能改变环境,如蚯蚓疏松土壤、植物蒸腾作用调节气候。B正确。
3.(2022五下·瓯海期末)龙舟最初是单木舟上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后来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传统龙舟用坤甸木来做,可以浸在水里长年不腐,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标准赛龙舟也已经逐渐更换为玻璃钢化合物材质。登舟比赛队员包括舵手、锣手、鼓手各1人以及划手多人。
(1)下面三种船,在船的发展史中最晚出现的是(  )。
A.独木舟 B.帆船 C.竹筏
(2)龙舟从最初单木雕刻龙形的独木舟,发展为木板制作的龙形船,你认为龙形船的优点有(  )。
A.载重量小 B.稳定性不强 C.船体材料易得
(3)当龙舟比赛结束,参赛队员返回地面之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龙舟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大
B.龙舟浸入水中的体积变小
C.龙舟受到的浮力不变
(4)龙舟的外形基本是船首尖而上翘,船底平坦。这样设计的好处是(  )。
A.减小阻力,增加稳定性
B.增加美观度,增大载重量
C.节约材料,增大空间
(5)龙舟在行驶过程中,向左偏离航向,为了能保持正向航行,舵手应使船舵(  )。
A.向左偏转 B.保持正向 C.向右偏转
(6)龙舟比赛中划手用臂力划桨,同时腰腹也用力,划桨时身体尽量往前伸,龙舟速度才能快起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划手划桨只靠肌肉用力
B.划手划桨只靠关节活动
C.划手划桨靠骨、关节和肌肉共同配合完成
(7)龙舟划手排两队,左右两边队员人数相等。下列说法合理的是(  )。
A.体重轻的要坐船头,让船头翘起来减小阻力
B.左边队员的体重加起来一定要重于右边队员的体重
C.如果把船身造大一些,可以让船行驶更快
(8)龙舟比赛中,龙舟运动员们拼尽全力,创造佳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脑控制身体的活动
B.比赛过程中,呼吸加速,心脏跳动变快
C.心脏在两次跳动的间隙都有短暂的休息,所以不会疲劳
(9)小科想要做个自己的龙舟,请帮他设计一下。材料:黄瓜、小刀、勺子等。
①设计龙舟。
黄瓜小龙舟:(图文结合) 哪些设计能让小龙舟稳定地浮在水面上以及能承受一定的重量
②测试龙舟。
龙舟做好了,小科将龙舟放入水槽。他将一个钩码放入龙舟,调整其在龙舟中的位置,使其稳定;接着将两个钩码同时放入龙舟,调整其在龙舟中的位置,使其稳定。
本实验研究的是   对龙舟稳定性的影响。
实验后的记录如下:
实验后的记录如下:
  钩码放置的位置
一端 中间 两端
一个钩码 不稳定 稳定 —
两个钩码 不稳定 稳定 稳定
分析表格,当一个钩码放置在龙舟   位置时,龙舟稳定,不侧翻。当两个钩码均匀地放置在龙舟的   时,龙舟稳定,不侧翻。
得出结论:龙舟受力   ,龙舟不易侧翻。
【答案】(1)B
(2)C
(3)B
(4)A
(5)C
(6)C
(7)A
(8)C
(9)图略;根据自己的设计回答;钩码放置的位置;中间
【知识点】制作小船;船的载重量
【解析】【分析】(1)船的发展史大致顺序为:竹筏和独木舟是早期原始工具,利用自然材料(竹子、单根原木)简单加工而成,出现时间最早。帆船依赖帆篷与风力驱动,需掌握木材拼接、帆索系统设计等技术,其出现晚于直接利用自然材料的竹筏和独木舟。因此在三种船中,帆船属于更晚发展阶段的产物,故选 B。
(2)独木舟依赖单根巨大原木,材料获取受限;木板船可利用多块普通木材拼接,材料来源更广泛,符合 “船体材料易得” 的特点,故选 C。
(3)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物体所受浮力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参赛队员返回地面后,龙舟的总质量减小,重力随之减小。由于龙舟漂浮时浮力等于重力,故浮力也减小。浮力减小意味着排开水的体积(即浸入水中的体积)需相应减小。A 中体积变大与浮力增大矛盾,C 中浮力不变与重力减小不符,因此选 B。
(4)船首尖而上翘:尖形设计可减少航行时水的阻力,使龙舟更易破水前进;上翘结构能避免船头埋入水中,降低航行阻力。船底平坦:增大与水面的接触面积,使船体在水中受力更均匀,从而增加稳定性,减少侧翻风险。B 中 “增大载重量” 与平坦船底设计关联不大,载重量主要取决于船体容积;C 中 “节约材料”“增大空间” 并非该外形设计的核心目的,故选 A。
(5)龙舟向左偏离时,需通过舵面调整改变水流对船尾的推力方向。船舵向右偏转后,右侧水流受阻,流速减慢,压强增大,左侧水流流速快、压强小,形成向右的推力差,推动船尾向右、船头向左回正,从而纠正航向。若舵向左偏转(A),会加剧向左偏离;保持正向(B)无法调整航向,故选 C。
(6)人体运动的基本原理是肌肉收缩牵拉骨骼,通过关节活动实现动作,划桨时臂力、腰腹用力均需骨、关节和肌肉的共同配合,故选 C。
(7)船头翘高可减少航行时水对船头的阻力,体重轻的队员坐船头能避免船头因过重下沉,符合流体力学设计。A正确。
(8)尽管心脏在跳动间隙有短暂休息,但长时间高强度运动中,心脏持续高频收缩舒张,仍会因负荷过大而疲劳,甚至可能影响泵血效率,该说法忽略了生理极限。C正确。
(9)龙舟做好了,小科将龙舟放入水槽。他将一个钩码放入龙舟,调整其在龙舟中的位置,使其稳定;接着将两个钩码同时放入龙舟,调整其在龙舟中的位置,使其稳定。本实验研究的是载重量对龙舟稳定性的影响。当一个钩码放置在龙舟中间位置时,龙舟稳定,不侧翻。当两个钩码均匀地放置在龙舟的中间或两端时,龙舟稳定,不侧翻。得出结论:龙舟受力均匀,龙舟不易侧翻。
4.(2022五下·瓯海期末)随着杭州亚运会的脚步越来越近,温州地区也进入了亚运时间。温州市民为提升亚运会环境品质,开展行动方案“美丽温州”。
(1)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它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   、   、   三个圈层。地球的内部运动引起了火山和   。
(2)现在地球面临的环境问题有①大气污染;②水污染;③固体废弃物污染;④噪声污染等。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放会引起   ;建筑工地不分昼夜地打桩会造成   ;推行公共自行车交通有利于减少   。(选填序号)
(3)下列关于地球上水资源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目前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冰川水和深层地下水
B.地球上的水资源分布不均衡,许多国家和地区严重缺水
C.江河湖泊等淡水资源在全球淡水资源中的占比很大
(4)下列行为中,属于“节水新招”的是(  )。
A.开着水龙头刷牙
B.将洗过手的水烧开喝
C.在马桶水箱里放一个500毫升装满水的塑料瓶
(5)下列能源均属于可再生能源的是(  )。
A.太阳能、风能 B.太阳能、天然气 C.地热能、石油
(6)下列不属于资源再利用的是(  )。
A.厨余垃圾用来堆肥 B.塑料袋随意丢弃 C.旧衣服回收再利用
(7)城中湖是“城市的心肺”,下列做法既能发展城中湖经济,又能保护环境的是(  )。
A.为了保护环境,关闭所有渔业养殖业
B.湖周边工厂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至湖中
C.建立观鱼通道,适度发展旅游产业
(8)下列(  )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常用办法。
A.减量化 B.资源化 C.以上都是
(9)给下列生活垃圾分类。
①无汞电池 ②塑料瓶 ③香蕉皮 ④废油漆 ⑤旧报纸 ⑥中药药渣 ⑦菜叶 ⑧餐巾纸 ⑨旧衣服 ⑩废日光灯管 碎陶瓷 过期药品
【答案】(1)地壳;地幔;地核;地震
(2)②;④;①
(3)B
(4)C
(5)A
(6)B
(7)C
(8)C
(9)②⑤⑨⑧ 、③⑥⑦、①④⑩
【知识点】地球上的水;地球的内部结构;垃圾的处理;垃圾分类与回收;可再生资源、不可再生资源
【解析】【分析】(1)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火山和地震。其中,地壳是地球的表面层,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内部岩浆活动等运动,会导致火山喷发,板块挤压、碰撞等则引发地震。
(2)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放会引起②水污染,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等进入水体,破坏水质;建筑工地昼夜打桩造成④噪声污染,机械施工产生的高分贝声响干扰环境;推行公共自行车利于减少①大气污染,可降低机动车使用量,减少尾气排放。
(3)受气候、地形等因素影响,全球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差异显著,如非洲、中亚等地区因降水少或人口密集,缺水问题突出。B正确。
(4)在马桶水箱中放置装满水的塑料瓶,可减少单次冲水量(瓶中水量约 500 毫升),通过减少无效水量消耗实现节水,是常见的家庭节水妙招。
(5)太阳能来自太阳辐射,风能由大气流动产生,二者均属于可再生能源,能源供应可持续且对环境友好。A正确。
(6)塑料袋随意丢弃不仅会造成白色污染,还未对其材质进行回收或二次利用,属于浪费资源且污染环境的行为。B正确。
(7)建立观鱼通道可利用城中湖自然景观发展旅游经济,“适度发展” 能避免过度开发;同时旅游产业的规范管理可促进环境维护,实现经济与环保的双赢。
(8)通过减少垃圾产生量,从源头降低垃圾处理压力,是解决垃圾问题的基础措施。将垃圾转化为可利用资源,既能减少填埋量,又能创造经济价值,是垃圾处理的重要方向。两者均为解决垃圾问题的核心手段,且常结合使用,因此 “以上都是” 为正确答案。
(9)可回收物:②塑料瓶、⑤旧报纸、⑨旧衣服(可回收再利用)。厨余垃圾:③香蕉皮、⑥中药药渣、⑦菜叶(易腐烂的生物质废弃物)。有害垃圾:①无汞电池、④废油漆、⑩废日光灯管、 过期药品(含有毒有害物质)。其他垃圾:⑧餐巾纸、 碎陶瓷(难以回收且无危害的废弃物)。
5.(2022五下·瓯海期末)探秘温州龙舟运动中心后,小科同学准备自制一些小冰块,为炎热的夏日增加一抹凉爽。制作方法:①将清水烧开至沸腾;②冷却开水;③冷却后倒入冰块模具并放入冰箱冷冻。
水的变化。
(1)在加热过程中,小科发现水中产生了很多气泡,这些气泡实际上是(  )。
A.小水珠 B.水蒸气 C.小冰晶
(2)在加热过程中,小科发现热水壶喷嘴上方有白雾。这些白雾实际上是(  )。
A.小水珠 B.水蒸气 C.小冰晶
(3)小科用温度计测量,水在加热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大约是100℃。继续加热,我们发现温度(  )。
A.继续上升 B.急速上升 C.保持不变
【答案】(1)B
(2)A
(3)C
【知识点】水的蒸发;凝结;水的三态变化
【解析】【分析】(1)水加热至沸腾时,液态水受热汽化,变为气态水蒸气。气泡是水蒸气在水中聚集形成的,上升到水面后破裂,水蒸气逸散到空气中。
(2)热水壶喷嘴喷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遇冷后迅速液化成无数细小的液态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 “白雾”。这是水蒸气从气态变为液态的液化现象。
(3)水沸腾时会吸收热量但温度保持不变,这是因为液态水达到沸点后,继续加热的能量用于使水从液态转变为气态,而非升高温度。
6.(2022五下·瓯海期末)热量的传递。
(1)烧水壶的底部是金属材质,因为金属属于(  )。
A.热的良导体 B.热的不良导体 C.无法判断
(2)(  )能正确反映热水壶底部金属片中热的传递过程(黑点为热水壶加热点)。
A. B. C.
(3)(  )能正确反映热在水中传递的过程(黑点为热水壶加热点)。
A. B. C.
(4)热在金属中的传递方式,称为(  )。
A.热传导 B.热对流 C.热辐射
【答案】(1)A
(2)B
(3)B
(4)A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金属内部存在自由电子,受热时电子运动加剧,能快速传递热量,因此金属属于热的良导体。烧水壶底部用金属材质,可高效将火源热量传导至水,加快加热速度。
(2)金属作为热的良导体,热量传递方式为热传导,特征是:从加热点(黑点)向四周均匀扩散,离加热点越近温度越高,越远温度越低。热传递路径呈辐射状或同心圆状,热量从高温区域向低温区域逐步传导。
(3)水属于液体,热传递主要通过对流实现,特征为:加热点(黑点)附近的水受热升温,密度减小而上升,周围较冷的水密度大则下沉填补,形成循环流动的对流环。热传递路径呈现动态的水流循环,而非单纯的辐射扩散。
(4)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原子或自由电子的振动和碰撞传递,金属中自由电子丰富,导热性强,如铁锅加热时热量从锅底传导至边缘。A正确。
7.(2022五下·瓯海期末)开水的冷却。
(1)室温30℃,小科将开水倒在大杯中冷却,但是凉得太慢了。于是小科又拿了一个装有冷水的盆子,将装有热水的大杯子放到盆子中(冷水未漫过大杯子),右图是两者温度变化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盆子中的冷水接下来温度还会继续升高
B.大杯子中的热水和盆子中的冷水在10分钟后温度将保持不变
C.大杯子中的热水和盆子中的冷水在10分钟后温度将下降,直至室温
(2)在前10分钟,盆子中的冷水温度为什么会升高
   。
【答案】(1)C
(2)热量从高温物体(热水)传到低温物体(冷水),低温物体(冷水)温度会升高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热传递的条件是存在温度差。从图中可知,10 分钟后热水和冷水的温度趋于一致(达到热平衡),此时两者不再有热量交换,温度将保持稳定,故C正确。
(2)在前 10 分钟,盆子中的冷水温度升高,是因为热传递的基本规律:热水温度高于冷水,存在温度差时,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大杯中的热水)通过杯壁传导至低温物体(盆子中的冷水)。冷水吸收热量后,分子热运动加剧,内能增加,表现为温度升高。这一过程持续到两者温度趋于一致(热平衡)时停止。
8.(2022五下·瓯海期末)冰块的冷藏。
小科想制作一个保温杯来冷藏冰块,以便外出游玩时使用。他在观察家用保温杯结构后,找了身边一些材料制作保温杯。
(1)将大、小两个塑料瓶剪去瓶口,然后套在一起(见右图),最适合用来填充在两个瓶子间的物质是(  )。
A.铝 B.铁 C.泡沫塑料
(2)家用保温杯金属盖里面,有一层柔软的橡胶垫。小科也想设计一个有橡胶垫的杯盖,这是因为橡胶垫(  )。
A.可以减缓热量传递 B.能够产生热量 C.牢固耐用
(3)小科将冰块放入保温杯来测试保温杯的保温性能,为了快速检测保温杯的保温性能,可以将保温杯放在(  )。
A.阴凉的室内 B.冰箱冷藏室 C.60℃热水中
(4)小科要测试保温杯的保温性能,他分别测量了冰块在室温下和冰块在保温杯中的温度变化,如下表。
冰块温度变化记录表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室温下 - 10℃ -6℃ -3℃ -1℃ 0℃ 1℃ ……
保温杯中 - 10℃ -10℃ -9℃ -9℃ -8℃ -7℃ ……
通过对比,发现:   。
(5)请你对小科制作的保温杯提1条改进建议:   。
【答案】(1)C
(2)A
(3)C
(4)冰块在保温杯中融化速度更慢
(5)设计一条背带,便于携带
【知识点】热传递;材料的导热性
【解析】【分析】(1)冷藏冰块需要减少外界热量传入,因此填充物需为热的不良导体。泡沫塑料内部有大量空气孔隙,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有效阻隔热传导和对流,延缓冰块融化。
(2)橡胶属于热的不良导体,其内部结构疏松、空气含量高,能有效阻碍热量通过传导和对流的方式散失(或传入)。在保温杯盖中添加橡胶垫,可增强密封性能,同时减少杯内与外界的热交换,延长保温(或保冷)时间。
(3)检测保温杯的保温性能需创造明显的温差环境。将保温杯置于 60℃热水中时,外界温度远高于杯内冰块温度,若保温杯隔热效果好,冰块融化速度慢;反之则融化快,能快速通过冰块融化程度判断保温性能。
(4)通过对比可知:保温杯能显著延缓冰块升温速度,保温性能良好。室温下冰块 10 分钟从 - 10℃升至 1℃,升温明显;而保温杯中冰块 10 分钟仅升至 - 7℃,温度上升缓慢。这是因为保温杯的隔热材料减少了外界热量传入,使冰块融化(升温)过程大幅减缓,体现了其有效阻隔热传递的作用。
(5)(合理即可)建议在两层塑料瓶之间填充更厚的泡沫塑料或添加空气夹层。泡沫塑料作为热的不良导体,增加其厚度可进一步阻隔热量传导;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添加空气夹层能通过减少对流和传导来增强保温效果,从而让保温杯的保温性能更好,更利于冰块的冷藏。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