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卷】北京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预测卷三 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押题卷】北京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预测卷三 统编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北京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预测卷
1.(2024春 延庆区期末)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八达岭长城脚下乡亲们的回信,掀起了同学们了解长城的热潮。下面是同学们撰写的调查报告的初稿,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在报告的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学回信精神,做长城儿女”十个字作为标题。
第一部分 调查目标
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走访等活动,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历史文化,弘扬长城精神。
第二部分 溯源
长城,最初的功能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建立平衡与秩序。长城以南,多雨多暑,人们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廓以治①长城以北,大漠之间,或烈日炽热,或朔风凛(liè),其人畜牧网鱼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历史像是要刻意标注这迥然不同,于是长城诞生了。
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开始修建长城。长城以南,因为这道边墙的护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横空出世;长城之外,原本分散的游牧部落,面对无法突破的壁垒,不得不结盟,草原上第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②匈奴,悄然崛起。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营建、修(qì)、使用过长城。
(2)请你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汉字的书写作出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A.“炽热”意为温度高,极热,“炽”读作“zhì”。
B.“凛(liè)”意为刺骨的寒冷,“liè”写作“洌”。
C.“悄然”意为寂静无声,“悄”读作“qiǎo”。
D.“修(qì)”是指修理(建筑物),“qì”写作“茸”。
(3)请你判断文段中①②处的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2.(2024春 延庆区期末)
第三部分 探因
【原因一: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长城,既是一条建设民族融合的纽带,又是一道防御工事。从秦长城到明长城,这一不断修建、加固、拓展的特殊的防御工事体系,多次发挥阻击外敌、保卫边疆的作用。同时,它也一直在为看似“边缘”的地带带来活力:人口集聚、区域开发、物资流转、文化传播、生活方式改易等,多民族之间的交融持续有序展开。长城内外,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无论是以战争还是和平的方式,都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动因。
【原因二:_____】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长城的形象往往联系着国家的兴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沉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抚今追昔,都有盛唐的豪迈与壮美。“长城万里英雄事,应笑穷儒饱昼眠”,长城与秦汉守边名将的英雄事迹相对照,更显出南宋诗人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悲怆现实。每有思乡之情、报国之志,人们就会想起长城,想起它的雄壮与苍凉,想起世世代代发生在长城脚下的英雄故事。无论是太平盛世时的自豪,还是风雨飘摇时的悲愤,长城始终寄寓着厚重深沉的家国情怀。
(1)文段中画线句有两处存在问题,请你加以修改。
(2)同学们要根据文段内容提炼出长城是中华民族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填写在上面的横线处,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家国情怀的精神象征
B.民族危亡的精神象征
C.朝代更迭的形象写照
D.中华儿女的形象写照
3.(2024春 延庆区期末)
第四部分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绵延①,点缀山河,沉淀伟大民族②跨越千年,③兴衰,凝聚永恒长城精神。
作为长城儿女,我们要____,续写新时代的长城故事。
(1)请你结合文段内容,补全结语中的对联。正确的一项是    
A.①万里 ②精神 ③阅览
B.①万里 ②气魄 ③阅尽
C.①天地 ②精神 ③阅尽
D.①古今 ②气魄 ③阅览
(2)请你用上“嘱托”“守护”“弘扬”三个词,在文段的横线处写一句话,补全文段的内容。
4.(2024春 丰台区期末)默写,完成问题。
(1)万里赴戎机,    。(《木兰诗》)
(2)在《游山西村》中,常用来形容在困境中坚持,终将迎来转机的诗句是“①    ,②    ”。
(3)古人常借花木表达情志。韩愈以拟人化的手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杨花榆荚无才思,①    ”;龚自珍借“落花”自喻,表达自己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②    ,③    ”。
5.(2024春 丰台区期末)阅读《望岳》,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一位同学对诗歌进行了梳理,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内容概括 理解与赏析
首联:望泰山横跨齐鲁大地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的①    。
颔联:赏泰山神奇秀丽之景 “②    ”字将大自然写得仿佛有情一般。
颈联:观层云涌起,飞鸟归林 “决眦”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目不转睛的神态。
尾联:叹泰山之高,众山皆小 “会当”写出了诗人③    。
(2)《望岳》是青年杜甫的代表作,《读杜心解》评价本诗:“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以下诗句体现出的诗人心胸气魄与本诗最相近的一项是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2024春 房山区期末)阅读《活板》,完成问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选项中每组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唐人尚未盛为之/礼尚往来 始印五经/每字为一印
B.瞬息可就/一蹴而就 字平如砥/坦荡如砥
C.此印者才毕/毕生心血
更互用之/即更刮目相待
D.以纸帖之/昨夜见军帖
殊不沾污/殊途同归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翻译:先设置一块铁板,将松脂、蜡和纸灰一类东西一层层覆盖在铁板的上面。
理解:排版的第一步是将松脂、蜡、纸灰一类东西按顺序覆盖在铁板上。这一步非常重要,直接关乎印刷的质量。
【乙】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翻译: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可以很快刻制,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
理解:这里说明了遇到生僻字没有准备时的解决办法,由此可以看出,发明者考虑。
周详,思维缜密。
(3)根据《活板》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闽广①多种木绵,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②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③,民食不给,因谋树艺④,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⑤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按间,振掉成剂⑥,厥⑦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⑧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⑩。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
(取材于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
【注】①闽广:今福建两广一带。②松江府:今上海吴淞江以南。③硗(qiāo)瘠:坚硬贫瘠。④因谋树艺:于是计划发展种植业。⑤踏车椎弓:脚踏轧棉车和弹棉花用的弹椎、弹弓。⑥振掉成剂:通过手工振抖把棉花弹好。⑦厥:相当于“其”。⑧捍:轧棉。⑨帨:佩巾。⑩家既就殷:家产不久就趋于殷实。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利用“①    ”的优势,解决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黄道婆在乌泥泾 ②    ,使当地百姓由“③    ”变为“家既就殷”。他们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7.(2024春 北京期末)危急时刻,方显人性光辉。请从你读过的名著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他在危急时刻显现出的人性光辉。(100字左右)
8.(2024春 平谷区期末)阅读《三木小记》,完成问题。
三木小记
梁衡
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②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只为看花,不为结果。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竟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景,大哭三日,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正是此意。
③昨夜风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时候的山野记忆。怕有半个多世纪没有邂逅过这种味道了。七分甜,二分酸,还有一分难言说。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就算是应季的桃子,也是未熟时就摘了下来,留出了运输的时间,等到了你的嘴里,白马非马,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桃子经过化肥农药的变性,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还有冷藏后的冻馁,它在强颜欢笑,以一个疲惫之身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本真的桃子,便以为它就是这个样子。而眼前的这一树桃,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正当那些桃汁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④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最好吃的桃在树下,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⑤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都是些富贵之木。一年一年,秋有红叶春有花,一团锦绣无尽时。
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紧紧地吸抓在坡塄上。叶扁而薄,花小而碎,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细,它却有一握之粗,十分强壮。大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可惜它生错了地方,这个院里几乎没有人认识它。
⑦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晒干备用。它枝细叶干,木坚而韧,是引火的好材料。当然它还能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粮的粮仓、盖房的篱笆、担土送肥的箩筐,小至孩子们的背篓、灶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无论是敲着黑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脑壳,都很应手。这都因了它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
⑧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持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名斗气。而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屈身相让。一日,廉颇突然觉悟,便背着一把荆条准备让对方用荆条抽身来解气的,但相如宽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将相和。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抽在了千万人的心上。从此,“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明磊落的象征。
⑨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总有一种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些华贵的牡丹、玉兰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
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之后,坊间又多爱莲花。我却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柔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威严自重。它来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它植根青史,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古风。
小摊上的实心竹
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他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
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了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
虚心待人人人归,
实心做事事事成。
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
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
(选自梁衡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正如作家梁衡所言:世界是一个有机体,物人相通,见物思情,缘物推理。请你阅读文章,据此填写横线上的内容。
①   
②看到生于富贵之木中的荆条有多种用途,深感其出贫瘠而益增其间,入富贵而不改其韧
③   
(2)阅读第⑨段,结合相关内容,请你说说画横线的这段话表达的妙处。
(3)阅读全文,说说第①段画曲线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9.(2024春 东城区校级期末)寻常的日子有了你,平淡变得有趣;困境中有了你,艰难变得顺利;成长中有了你,狭隘变得豁达,迷茫变得坚定……你,是一个人,一本书,抑或是一株植物,一处风景……请以“你在,就心安”为题,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抄写下来,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北京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预测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1.(2024春 延庆区期末)2024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八达岭长城脚下乡亲们的回信,掀起了同学们了解长城的热潮。下面是同学们撰写的调查报告的初稿,请你参与完成相关任务。
(1)在报告的封面上用正楷字书写“学回信精神,做长城儿女”十个字作为标题。
第一部分 调查目标
通过查找资料、实地走访等活动,带动更多人了解长城历史文化,弘扬长城精神。
第二部分 溯源
长城,最初的功能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在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建立平衡与秩序。长城以南,多雨多暑,人们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廓以治①长城以北,大漠之间,或烈日炽热,或朔风凛(liè),其人畜牧网鱼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历史像是要刻意标注这迥然不同,于是长城诞生了。
春秋战国之际,各诸侯国,开始修建长城。长城以南,因为这道边墙的护佑,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统一王朝——秦,横空出世;长城之外,原本分散的游牧部落,面对无法突破的壁垒,不得不结盟,草原上第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②匈奴,悄然崛起。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营建、修(qì)、使用过长城。
(2)请你对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汉字的书写作出判断,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C 
A.“炽热”意为温度高,极热,“炽”读作“zhì”。
B.“凛(liè)”意为刺骨的寒冷,“liè”写作“洌”。
C.“悄然”意为寂静无声,“悄”读作“qiǎo”。
D.“修(qì)”是指修理(建筑物),“qì”写作“茸”。
(3)请你判断文段中①②处的标点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B 
A.①; ②:
B.①; ②——
C.①, ②——
D.①, ②:
【答案】(1)学回信精神,做长城儿女
(2)C
(3)B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解答时,将“学回信精神,做长城儿女”用正楷字正确、规范、工整地书写即可。
(2)本题考查汉字字音字形。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字词积累。
A.有误,“炽热”中的“炽”应读作“chì”;
B.有误,“凛(liè)”应写作“凛冽”;
C.正确;
D.有误,“修(qì)”应写作“修葺”。
故选:C。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长城以南,多雨多暑,人们耕稼以食,麻桑以衣,宫室以居,城廓以治”和“长城以北,大漠之间,或烈日炽热,或朔风凛(liè),其人畜牧网鱼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是并列分句,故①处应填分号;“匈奴”是对“草原上第一个强大的部落联盟”作出的解释说明,故②处应填破折号。
故选:B。
【解答】答案:
(1)学回信精神,做长城儿女
(2)C
(3)B
2.(2024春 延庆区期末)
第三部分 探因
【原因一:民族融合的历史见证】
长城,既是一条建设民族融合的纽带,又是一道防御工事。从秦长城到明长城,这一不断修建、加固、拓展的特殊的防御工事体系,多次发挥阻击外敌、保卫边疆的作用。同时,它也一直在为看似“边缘”的地带带来活力:人口集聚、区域开发、物资流转、文化传播、生活方式改易等,多民族之间的交融持续有序展开。长城内外,不同民族间的交流融合,无论是以战争还是和平的方式,都是推动历史进程的重要动因。
【原因二:_____】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长城的形象往往联系着国家的兴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苍凉沉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抚今追昔,都有盛唐的豪迈与壮美。“长城万里英雄事,应笑穷儒饱昼眠”,长城与秦汉守边名将的英雄事迹相对照,更显出南宋诗人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悲怆现实。每有思乡之情、报国之志,人们就会想起长城,想起它的雄壮与苍凉,想起世世代代发生在长城脚下的英雄故事。无论是太平盛世时的自豪,还是风雨飘摇时的悲愤,长城始终寄寓着厚重深沉的家国情怀。
(1)文段中画线句有两处存在问题,请你加以修改。
(2)同学们要根据文段内容提炼出长城是中华民族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因,填写在上面的横线处,你认为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家国情怀的精神象征
B.民族危亡的精神象征
C.朝代更迭的形象写照
D.中华儿女的形象写照
【答案】(1)示例:长城,既是一道防御工事,又是一条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
(2)A
【分析】(1)本题考查病句辨析与修改。
根据“建设”用词不当,“一条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一道防御工事”语序不当,应改为:长城,既是一道防御工事,又是一条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材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长城的形象往往联系着国家的兴衰”“无论是太平盛世时的自豪,还是风雨飘摇时的悲愤,长城始终寄寓着厚重深沉的家国情怀”可知,该段论述的是长城是家国情怀的精神象征。
故选:A。
【解答】答案:
(1)示例:长城,既是一道防御工事,又是一条促进民族融合的纽带。
(2)A
3.(2024春 延庆区期末)
第四部分 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强调,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保护好、传承好这一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绵延①,点缀山河,沉淀伟大民族②跨越千年,③兴衰,凝聚永恒长城精神。
作为长城儿女,我们要____,续写新时代的长城故事。
(1)请你结合文段内容,补全结语中的对联。正确的一项是  B 
A.①万里 ②精神 ③阅览
B.①万里 ②气魄 ③阅尽
C.①天地 ②精神 ③阅尽
D.①古今 ②气魄 ③阅览
(2)请你用上“嘱托”“守护”“弘扬”三个词,在文段的横线处写一句话,补全文段的内容。
【答案】(1)B
(2)示例: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
【分析】(1)本题考查补写对联。
第①空:根据“绵延”可知,空内应填写一个表示长度的词,与“跨越千年”相呼应,同时符合长城作为一条长龙的形象。“天地”不是表示长度的词语,“古今”表示时间的跨度,因此填写“万里”最为合适。
第②空:根据“沉淀伟大民族”可知,空内应填写一个与“精神”相对应的词,表达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沉淀下来的伟大的品质,因此“气魄”是最恰当的选择。
第③空:根据“兴衰”可知,空内需要填写一个表示时间跨度或历史进程的词,与“跨越千年”相对应,同时能够涵盖历史的兴衰变迁。“阅览”通常指看书或参观,与“兴衰”搭配不够贴切,因此“阅尽”最为贴切。
故选:B。
(2)本题考查补全句子。
根据题干要求和材料内容可知,句子需要结合文段内容和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精神,表达作为长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同时用上“嘱托”“守护”“弘扬”三个词。示例: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守护好这万里长城,不断弘扬它所代表的坚韧与勇气。
【解答】答案:
(1)B
(2)示例: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守护好长城,弘扬长城文化
4.(2024春 丰台区期末)默写,完成问题。
(1)万里赴戎机,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2)在《游山西村》中,常用来形容在困境中坚持,终将迎来转机的诗句是“① 山重水复疑无路  ,② 柳暗花明又一村  ”。
(3)古人常借花木表达情志。韩愈以拟人化的手法,从花草树木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杨花榆荚无才思,① 惟解漫天作雪飞  ”;龚自珍借“落花”自喻,表达自己依然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② 落红不是无情物  ,③ 化作春泥更护花  ”。
【答案】(1)关山度若飞
(2)①山重水复疑无路 ②柳暗花明又一村(注意“疑”“柳暗”的书写)
(3)①惟解漫天作雪飞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 ③化作春泥更护花(注意“惟”“作”“落红”的书写)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关山度若飞
(2)①山重水复疑无路 ②柳暗花明又一村(注意“疑”“柳暗”的书写)
(3)①惟解漫天作雪飞 ②落红不是无情物 ③化作春泥更护花(注意“惟”“作”“落红”的书写)
5.(2024春 丰台区期末)阅读《望岳》,完成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一位同学对诗歌进行了梳理,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内容概括 理解与赏析
首联:望泰山横跨齐鲁大地 以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的① 高大  。
颔联:赏泰山神奇秀丽之景 “② 钟  ”字将大自然写得仿佛有情一般。
颈联:观层云涌起,飞鸟归林 “决眦”形象地写出了诗人目不转睛的神态。
尾联:叹泰山之高,众山皆小 “会当”写出了诗人③ 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
(2)《望岳》是青年杜甫的代表作,《读杜心解》评价本诗:“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以下诗句体现出的诗人心胸气魄与本诗最相近的一项是  D 
A.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B.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王维《竹里馆》)
C.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答案】(1)①高大 ②钟 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2)D
【分析】《望岳》是杜甫前期的诗歌,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景象,热情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首联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得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大自然把神奇秀美的景色都集中于泰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直抒胸臆,这是化用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这一名言。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更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激励人们在人生路上克服困难勇攀高峰,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从中可知,表达了诗人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本诗表达诗人远大的志向和广阔的胸襟。
A.有误,描绘了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在景物和节令的描绘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B.有误,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
C.有误,此句刻画了诗人欣喜若狂的形象,抒发诗人无法抑制的胜利喜悦与还乡快意,表现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怀;
D.正确,诗人在描写景物中,表现了诗人高瞻远瞩的雄心,含有深刻的理趣,掌握了正确的观点和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故选:D。
答案:
(1)①高大 ②钟 ③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
(2)D
译文:
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神奇自然会聚了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隔出清晨的黄昏。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圈。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6.(2024春 房山区期末)阅读《活板》,完成问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选项中每组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B 
A.唐人尚未盛为之/礼尚往来 始印五经/每字为一印
B.瞬息可就/一蹴而就 字平如砥/坦荡如砥
C.此印者才毕/毕生心血
更互用之/即更刮目相待
D.以纸帖之/昨夜见军帖
殊不沾污/殊途同归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做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乙】 
【甲】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翻译:先设置一块铁板,将松脂、蜡和纸灰一类东西一层层覆盖在铁板的上面。
理解:排版的第一步是将松脂、蜡、纸灰一类东西按顺序覆盖在铁板上。这一步非常重要,直接关乎印刷的质量。
【乙】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翻译:有些生僻字平时没有准备的,可以很快刻制,用草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
理解:这里说明了遇到生僻字没有准备时的解决办法,由此可以看出,发明者考虑。
周详,思维缜密。
(3)根据《活板》及下面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闽广①多种木绵,纺绩为布,名曰吉贝。松江府②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③,民食不给,因谋树艺④,以资生业。遂觅种于彼。初无踏车椎弓⑤之制,率用手剖去子,线弦竹弧置按间,振掉成剂⑥,厥⑦功甚艰。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乃教以做造捍⑧弹纺织之具,至于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各有其法,以故织成被褥带帨⑨。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⑩。未几,妪卒,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
(取材于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
【注】①闽广:今福建两广一带。②松江府:今上海吴淞江以南。③硗(qiāo)瘠:坚硬贫瘠。④因谋树艺:于是计划发展种植业。⑤踏车椎弓:脚踏轧棉车和弹棉花用的弹椎、弹弓。⑥振掉成剂:通过手工振抖把棉花弹好。⑦厥:相当于“其”。⑧捍:轧棉。⑨帨:佩巾。⑩家既就殷:家产不久就趋于殷实。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利用“① 活  ”的优势,解决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黄道婆在乌泥泾 ② 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教人们制造先进的纺织工具)  ,使当地百姓由“③ 民食不给  ”变为“家既就殷”。他们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答案】(1)B
(2)【乙】
(3)①活②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教人们制造先进的纺织工具)③民食不给
【分析】翻译: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瀛王时才开始(用雕版)印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庆历年间,有个平民叫毕昇,又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药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本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制作字模的原因,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有密,一沾水就会变得高低不平,再加上跟松脂、蜡等物粘在一起,(拆版时)拿不下来;不如用胶泥烧制的字模,印完后再用火一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掸,那些字模就会自己掉下来,一点也不会被药物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儿们得到,到现在还珍藏着。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不同,“唐人尚未盛为之”的“尚”是“还”的意思,“礼尚往来”的“尚”是“注重”的意思。“始印五经”的“印”是“印刷”的意思,“每字为一印”的“印”是“字印”的意思。
B 相同,“瞬息可就/一蹴而就”中“就”都表示完成。“字平如砥/坦荡如砥”中“砥”都指磨刀石。
C 不同,“此印者才毕”的“毕”是“完成”的意思,“毕生心血”的“毕”是“全、完全”的意思。“更互用之”的“更”是“交替”的意思,“即更刮目相待”的“更”是“重新”的意思。
D 不同,“以纸帖之”的“帖”是“用标签标出”的意思,“昨夜见军帖”的“帖”是“文书、告示”的意思。“殊不沾污”的“殊”是“根本”的意思,“殊途同归”的“殊”是“不同”的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翻译和句子的理解。
甲句翻译正确,但理解不准确。排版的第一步是在铁板上覆盖松脂、蜡和纸灰之类的东西,但这一步并非直接关乎印刷的质量,而是为了后续排版和印刷的顺利进行。乙句翻译和理解都正确。
故选:乙。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利用字是活的,可灵活排版和重复使用”的优势,解决了雕版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黄道婆在乌泥泾教百姓做造捍弹纺织之具及各种纺织之法,使当地百姓由“民食不给”变为“家既就殷”。他们都为社会的发展进步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答案:
(1)B
(2)【乙】
(3)①活②推广先进的纺织技术(教人们制造先进的纺织工具)③民食不给
7.(2024春 北京期末)危急时刻,方显人性光辉。请从你读过的名著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他在危急时刻显现出的人性光辉。(100字左右)
【答案】示例:我选择《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潜艇在大西洋遇到巨型章鱼袭击,被迫浮出海面。船长带领大家与章鱼展开血战,在尼德 兰即将被章鱼吞噬时,船长用斧头砍向章鱼,救下了尼德 兰。在危急关头,船长奋不顾身的举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人物和情节的把握。
【解答】从自己读过的名著作品中选择一个人物,结合名著内容说说他在危急时刻显现出的人性光辉即可。
示例:我选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朱赫来被捕,在匪兵押送朱赫来的途中,保尔猛扑过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沟里,冒死营救了朱赫来。在危急关头,保尔挺身而出,表现出舍己为人、英勇无畏的高尚品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答案:
示例:我选择《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潜艇在大西洋遇到巨型章鱼袭击,被迫浮出海面。船长带领大家与章鱼展开血战,在尼德 兰即将被章鱼吞噬时,船长用斧头砍向章鱼,救下了尼德 兰。在危急关头,船长奋不顾身的举动,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8.(2024春 平谷区期末)阅读《三木小记》,完成问题。
三木小记
梁衡
①“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物人相通,世界是一个有机体。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
在院里遇见一株桃树
②本来,这院里的树都是为美化环境而栽的,有很多碧桃,只为看花,不为结果。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竟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像一匹溜出了马厩的野马,逃脱了平时果园里整形、压枝之类的管束,身心舒畅,红果满枝头。龚自珍在《病梅馆记》里惋惜那些天真烂漫的梅花,被扭曲绑扎成奇形怪状的盆景,大哭三日,发誓要将它们全部松绑,放归大地,正是此意。
③昨夜风雨,桃子落了一地,我随便捡起一颗便是蜜汁横流,尝了一口,一下勾起小时候的山野记忆。怕有半个多世纪没有邂逅过这种味道了。七分甜,二分酸,还有一分难言说。因为平常吃的桃子都是商店里买来的,多是反季节的温室大桃,就算是应季的桃子,也是未熟时就摘了下来,留出了运输的时间,等到了你的嘴里,白马非马,已不是原来的味道。这桃子经过化肥农药的变性,加上路途遥远的疲劳,还有冷藏后的冻馁,它在强颜欢笑,以一个疲惫之身来满足你的口腹之欲。只不过因为你没有尝过最本真的桃子,便以为它就是这个样子。而眼前的这一树桃,既不是供人赏花的碧桃,也不是作为商品培养的肥桃。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正当那些桃汁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④原来世界上的事物,千好万好,自然最好;千变万化,美在一刹。最甜的瓜在地头,最好吃的桃在树下,蓦然回首忽相遇。
抬头看见一丛荆条
⑤这是一个干部大院。我每天散步时要经过一个小坡。坡顶上长满了凌霄、迎春、连翘、樱花、牡丹、玉兰,都是些富贵之木。一年一年,秋有红叶春有花,一团锦绣无尽时。
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坡顶上还有一丛荆条树。它黄褐色的枝干钻出地面,紧紧地吸抓在坡塄上。叶扁而薄,花小而碎,跻身在这些华木荣花之间显得很不协调。让我吃惊的是它的枝条。按常规应该只有筷子或者手指般粗细,它却有一握之粗,十分强壮。大概是它特别能吃苦的山野基因突然遇到了水饱肥足的条件,便发育得格外硕壮。可惜它生错了地方,这个院里几乎没有人认识它。
⑦荆条是一种最普通的野生灌木。八岁以前我生长在农村,放学后的一项任务就是上山割荆条。背回家后连枝带叶弯成手臂粗、半尺长的“荆条把”,晒干备用。它枝细叶干,木坚而韧,是引火的好材料。当然它还能制作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大到屯粮的粮仓、盖房的篱笆、担土送肥的箩筐,小至孩子们的背篓、灶台上插筷子用的插兜。还有一个特殊的用途,就是充当乡村教师手中的教鞭。它挺直细长,无论是敲着黑板认字还是敲哪个顽皮学生的脑壳,都很应手。这都因了它柔韧、刚劲、能伸能屈的个性。
⑧后来,在书里读到了“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对荆条又有了新的认识。廉颇持功自傲,与蔺相如争名斗气。而相如则以国事为重,处处屈身相让。一日,廉颇突然觉悟,便背着一把荆条准备让对方用荆条抽身来解气的,但相如宽容大度地唱了一出将相和。荆条虽没有抽在廉颇的背上,却抽在了千万人的心上。从此,“负荆请罪”成了谦诚自责、光明磊落的象征。
⑨我每天还是照旧走过这个斜坡去散步,但是自从发现了头顶上方的这丛荆条,每过其下,总有一种上悬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味道。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些华贵的牡丹、玉兰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
⑩“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爱莲说》之后,坊间又多爱莲花。我却独爱这荆条出瘠贫而益增其坚,入富贵而不改其韧,柔条绕指可亲可近,长干如鞭威严自重。它来自山野,以布衣之身而执公卿之责;它植根青史,铜干铁枝尽显纯朴绵长的古风。
小摊上的实心竹
一日逛街,见竹一节,拇指粗细,三寸之长,拈之沉沉,并不空心。问之为何物,曰“实心竹”,不觉大奇。向来说竹,“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从未听过有什么实心之竹。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他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为保结实,便每隔尺许生一竹节,遂成现在这个模样。这就是达尔文说的,万物总是向最完善处进化。竹虽进化,但它不忘初心,留下了少许原始的实心之竹,藏在深山人未识。现在随着旅游商品的开发,它逐渐显身于世。竹本有许多可爱之处,现又加一实心之奇,不由人不动心。
现在摊上卖的实心竹是供人把玩的,类似人们手中转的核桃、玉件。但我觉得这节实心竹远比珠宝古玩更珍贵。你想,它为史前的孑遗之物,体积虽小却珍如恐龙。这三寸之物凝聚了一个物种的进化史,包含了竹子的前世今生。我取一根在手,润滑清凉,抚之如玉,嗅之如兰,古意悠远,初心依旧,色泽照人,于是买了几支。我和摊主说,他现在卖的只是裸竹,可依竹之虚实两性,于其身刻两行字:
虚心待人人人归,
实心做事事事成。
如此,游人买去,无论做纪念品还是赠送大小人物、政商民等,皆合口味。一握在手把玩乾坤,滋养精神,定能增价十倍。摊主听了,喜不自禁。
我说:“待明年再来,买你的有字之竹。”
(选自梁衡的同名文章,有删改)
(1)正如作家梁衡所言:世界是一个有机体,物人相通,见物思情,缘物推理。请你阅读文章,据此填写横线上的内容。
① 遇见一颗混进院里的桃树,没有人为干预结出原桃,体会出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②看到生于富贵之木中的荆条有多种用途,深感其出贫瘠而益增其间,入富贵而不改其韧
③ 看到在自然的竞争中竹子进化为空心,但深山仍藏有原始的空心竹,领悟到既要虚心做人,又要实心做事。 
(2)阅读第⑨段,结合相关内容,请你说说画横线的这段话表达的妙处。
(3)阅读全文,说说第①段画曲线的句子在文章中的作用。
【答案】(1)①遇见一颗混进院里的桃树,没有人为干预结出原桃,体会出自然的就是最好的。③看到在自然的竞争中竹子进化为空心,但深山仍藏有原始的空心竹,领悟到既要虚心做人,又要实心做事。
(2)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拿牡丹玉兰等名贵之木与卑微的荆条对比,突出了荆条的不被人重视。“挺立”“低垂”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荆条谦卑但挺拔自信,身处卑微但坚韧威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不居高位但心怀家国之人的赞美。
(3)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就会有所感悟,调动读者阅读兴趣,激发对主题的思考;概括内容,引领下文。
【分析】本文是一篇散文,主要叙写了与桃树、荆条、实心竹有关的事情,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悟。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结合“但今天从楼下路过时竟发现了一株果实累累的桃树,我怀疑是园林人进货时混进了一株真身”“它回归自然,吸取泥土之香,承受日月之华,酿造出了一颗颗真桃、原桃。正当那些桃汁液饱满,薄薄的皮都快要被撑破时,恰好来了一个幸运的我,看到了它们”,①概括为:遇见一颗混进院里的桃树,没有人为干预结出原桃,体会出自然的就是最好的。结合“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有竹之初本来也是实心,在山间与他木竞争,追探阳光,拔身比高,为节省体量,减少自重,渐成空心”“虚心待人人人归,实心做事事事成”,③概括为:看到在自然的竞争中竹子进化为空心,但深山仍藏有原始的空心竹,领悟到既要虚心做人,又要实心做事。
(2)本题考查句子分析。“散步的人们仍是围着那些华贵的牡丹、玉兰拍照留念,少有人注意到这丛卑微的荆条,也叫不出它的名字。然而它劲枝挺立,紫花低垂,静静立于华木之中,不以出身山野而自卑,却因曾登临庙堂而益刚,昂首坡上,威仪四方”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拿牡丹玉兰等名贵之木与卑微的荆条对比,突出了荆条的不被人重视。“挺立”“低垂”“不自卑”“昂首”等词,把荆条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荆条谦卑但挺拔自信,身处卑微但坚韧威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不居高位但心怀家国之人的赞美。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内容上:“所以才会见物思情,由物及理;才有艺术,才有哲学,才有朱子格物、达摩面壁。其实,我们不一定行万里、读万卷,只要稍微留心身边的一草一木,它就会对你微笑,开示出一点什么道理”写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就会有所感悟,调动读者阅读兴趣,激发对主题的思考。结构上: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引出下文的叙述内容。
答案:
(1)①遇见一颗混进院里的桃树,没有人为干预结出原桃,体会出自然的就是最好的。③看到在自然的竞争中竹子进化为空心,但深山仍藏有原始的空心竹,领悟到既要虚心做人,又要实心做事。
(2)运用对比和拟人的修辞,拿牡丹玉兰等名贵之木与卑微的荆条对比,突出了荆条的不被人重视。“挺立”“低垂”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荆条谦卑但挺拔自信,身处卑微但坚韧威严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不居高位但心怀家国之人的赞美。
(3)关注身边的一草一木就会有所感悟,调动读者阅读兴趣,激发对主题的思考;概括内容,引领下文。
9.(2024春 东城区校级期末)寻常的日子有了你,平淡变得有趣;困境中有了你,艰难变得顺利;成长中有了你,狭隘变得豁达,迷茫变得坚定……你,是一个人,一本书,抑或是一株植物,一处风景……请以“你在,就心安”为题,写一篇文章。可写实,可想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要求:将作文题目抄写下来,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答案】
你在,就心安
在这个纷扰多变的世界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宁之地。对我而言,那片安宁之地,便是妈妈的陪伴。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世事如何变迁,只要妈妈在,我的心便能安定下来。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跌倒哭泣,是妈妈第一个跑来,用她温暖的手轻轻抚摸我的伤痕,用温柔的话语安慰我:“不怕,妈妈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一刻,所有的疼痛似乎都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只有妈妈怀抱中的温暖和安全感。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面对学习的压力和生活的挑战。每当夜深人静,台灯下是我埋头苦读的身影,而妈妈则在一旁默默地陪伴,或是织着毛衣,或是翻阅着旧相册,但从不言累。她的存在,就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知道,无论多晚,都有一个温暖的港湾等我归来。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惑。记得那次考试失利,我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妈妈,用她那充满智慧的话语开导我:“孩子,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试一次的勇气。妈妈相信,我的宝贝是最棒的,加油!”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鼓舞,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重新找回了前进的动力。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守护者,是我心灵的灯塔。你的笑容,是我最大的安慰;你的鼓励,是我前行的动力;你的陪伴,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只要你在,我的心就永远有归宿,就永远充满力量。
妈妈——你在,就心安。这份心安,是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不会改变的深情与依赖。感谢你,妈妈,因为有你,我的世界才如此美好,如此温暖。
【分析】本题考查命题作文写作。一、审题:题目“你在,就心安”富有诗意和哲理,关键在于理解“你”的含义以及“心安”的感受。这里的“你”可以是具体的人,如朋友、家人、老师;也可以是抽象的存在,如一本书、一株植物、一处风景等,它们给予人心灵的慰藉和力量。而“心安”则表达了一种内心的平静、满足和依靠感。二、立意:文章应围绕“你”的存在如何带来心灵的安定和力量展开,展现“你”对于个人成长、面对困境、日常生活等方面的积极影响。立意应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三、构思:可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入手,描述一个平凡却温馨的场景,引出“你”的存在让一切变得不同。描写与“你”相遇或相伴的几个关键时刻,如困境中的鼓励、成长路上的指引、迷茫时的启示等。使用具体事例和细节,展现“你”如何给予力量和安慰,让心灵得到安定。总结“你”的重要性,强调“你在,就心安”的主题,可以升华到对生活的感悟或对未来的展望。
【解答】
你在,就心安
在这个纷扰多变的世界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安宁之地。对我而言,那片安宁之地,便是妈妈的陪伴。无论岁月如何更迭,世事如何变迁,只要妈妈在,我的心便能安定下来。
记得小时候,每当我跌倒哭泣,是妈妈第一个跑来,用她温暖的手轻轻抚摸我的伤痕,用温柔的话语安慰我:“不怕,妈妈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那一刻,所有的疼痛似乎都烟消云散了,留下的只有妈妈怀抱中的温暖和安全感。
随着年岁的增长,我开始面对学习的压力和生活的挑战。每当夜深人静,台灯下是我埋头苦读的身影,而妈妈则在一旁默默地陪伴,或是织着毛衣,或是翻阅着旧相册,但从不言累。她的存在,就像一盏不灭的灯,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让我知道,无论多晚,都有一个温暖的港湾等我归来。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惑。记得那次考试失利,我心情沮丧到了极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是妈妈,用她那充满智慧的话语开导我:“孩子,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再试一次的勇气。妈妈相信,我的宝贝是最棒的,加油!”那一刻,我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鼓舞,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重新找回了前进的动力。
妈妈,你是我生命中的守护者,是我心灵的灯塔。你的笑容,是我最大的安慰;你的鼓励,是我前行的动力;你的陪伴,是我最宝贵的财富。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里,只要你在,我的心就永远有归宿,就永远充满力量。
妈妈——你在,就心安。这份心安,是无论岁月如何流转,都不会改变的深情与依赖。感谢你,妈妈,因为有你,我的世界才如此美好,如此温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