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北京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预测卷1.(2024春 北京期末) 夏日的北京,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学校以“花树北京”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探究北京市“市花”“市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感“海选”之势经过多年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美化首都的群众运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市民种花、种草、植树、爱花、爱树已①____。当时54个国内知名城市都已选定了市花,唯独首都北京的市花没有着落。据《首都绿化》一书记载,在这个大背景下,安居乐业的京城老百姓议花谈树【甲】评红点绿,自发地讨论市花市树,热情之高,兴趣之浓,出乎意料。“京城无处不飞花”【乙】但哪种花有姿格获此株荣呢?1985年,《北京日报》等新闻单位开展了首都市花、市树大讨论,引起市民的②____关注,先后收到来信来稿近3000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市政府决定广泛发动群众评选首都的市花、市树,在当年称得上京城花卉树木的一次“海选”。1987年3月12日,经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最终选出月季、菊花作为北京市市花,国槐和侧柏作为北京市市树。(1)有同学查到一段资料,但对加点字词的读音或书写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着落”中的“着”应读为“zháo”。B.“记载”中的“载”应读为“zǎi”。C.“姿格”应写为“资格”。D.“株荣”应写为“殊荣”。(2)【甲】【乙】两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3)依据上下文,在①和②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A.①流行一时 ②广泛B.①蔚然成风 ②广泛C.①蔚然成风 ②广博D.①流行一时 ②广博2.(2024春 北京期末)按要求回答问题。赏“姊妹花”之姿月季花色繁多,花型丰富,花姿优美,又被叫做花中皇后。北京种植月季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因月季花开三季,月月花红,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北京人视其为祥卉,寄托其“幸福”“希望”之意广植于庭院中、甬路旁。菊花品种多样,花开时热烈烂漫。北京地区有关菊花的记载则始于宋辽时期,每到_____(节日),人们便结伴登高赏菊。菊花象征着顽强,代表顽强不屈的精神,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古人还用它来比拟自己高洁的情操。之所以选定姊妹花当市花,是因为选月季的占多数,但喜爱菊花的人也有相当的数量,如果这两种花只取一个,必然会有许多群众因此而感到遗憾。更主要的是,这两种花【甲】花形美观、花期长,各自的盛花期可以互相衬托,为城市美化添彩,【乙】能很好地适应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能在城乡广大地区生长。这两种花卉不仅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外形而被选为北京市的市花,而且它们也发扬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既……又……B.虽然……但是……C.因为……所以……D.不仅……还……(2)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节日名称是 (3)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错误,请你进行修改。3.(2024春 北京期末)按要求回答问题。品“兄弟树”之韵老话说:“家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招财。”国槐生命力旺盛,在哪都能种,还被视为吉祥祥瑞的象征。侧柏苍劲有力,四季长青,既能象征中华民族勇敢顽强、不畏强暴和勤劳朴素的品质,又能象征首都庄严雄伟的气质。对于老百姓来说,柏树是吉祥昌瑞的“神柏”。它们尽管身经数朝,历尽沧桑,可至今仍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国槐和侧柏在北京的街道上、院落里随处可见。行走在北京城中,总能看到它们青葱浓烈的翠色,感受到绿色北京的魅力,它们也因此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兄弟树”。(1)请用正楷将书法作品中的字抄写在田字格中。(2)有同学想用一副对联表现北京夏日市花市树的风采,请你根据上联帮他选出合适的下联 上联:佳木多奇秀,两行青绿下联:______A.芳菲尽幽香,芳香四溢B.芳菲尽幽香,一路芬芳C.盛夏走花路,一路芬芳D.盛夏走花路,芳香四溢4.(2024春 平谷区期末)默写。(1)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2)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4)“梅花”以其冰肌玉骨、凌寒留香为世人所敬重,请你从古诗文中找出两句描写梅花的诗句: , 。(课内课外均可。)5.(2024春 平谷区期末)阅读《望岳》,完成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阅读这首诗,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却句句都在抒发自己所望之景、所望之情,于泰山巍峨秀丽的景色中,彰显杜甫的“狂”。首联以自问自答突出了泰山的 ① ,于独特的风景中表现诗人心中的“狂”。颔联一个“钟”字运用 ② 手法妙笔生花,着重描写泰山 ③ 的特点。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狂”笔。颈联细望泰山,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震荡,暗示诗人狂妄之志即将喷薄而出。(2)阅读这首诗,结合链接材料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意蕴。【链接材料】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传统士人家族,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当任兖州司马。杜甫少年时期亲眼看到玄宗封禅泰山的仪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的杜甫虽名落孙山却依旧怀揣着昂扬意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踌躇满志,怀抱出将入相的幻想,开始漫游各地。6.(2024春 东城区校级期末)阅读《活板》,完成问题。活板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②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镕B.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C、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D.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一板已自布字(2)请从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②不用,则以纸帖之。(3)下面对活板之“活”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甲】活板的“活”体现在字印数目活。分析:“每一字皆有数印”,所有的字都储备二十多个字印,只要想用都可以找到。【乙】活板的“活”体现在拆板之活。分析:“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4)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节选自《后汉书 蔡伦传》)【注释】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②契:刻的文字。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毕昇制作活字的材料是“① ”;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同样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② ”和“③ ”的缺陷。活字和蔡侯纸都具有 ④ 的优点,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7.(2024春 延庆区期末)《海底两万里》不仅是一部关于海洋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科学与勇气的探险之作。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其中某一个方面的理解。(100字左右)8.(2024春 丰台区期末)阅读《江南的菱角》,完成问题。江南的菱角①江南遍地湖塘,处处沟港。菱角这种水生草本植物便在这浅水里、池沼中顺水而生,逐水而长。②细雨纷纷的清明过后,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那淡绿的四方叶子,一片片、一轮轮,环绕着菱蕊。几场风雨过后,菱苗快速生长,织成翠毯,将湖塘沟港的整个水面盖得满满的,挤挤挨挨不留一丝缝儿。③夏天,菱角开花了。朵朵淡白色的小花,开在浅浅的水中,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风姿各异,形态万千。清晨的微风吹来,点点白花在水上轻轻摇曳。④九月是菱角成熟的季节,每天一大早,菱角的清香就会弥漫整个集市。到湖区岸边走一走,随处可见忙碌的采菱人。乡村里家家户户的姑娘小嫂们,都头戴围巾,穿红着绿,趁着早晨的清凉,趁着露水未干去采菱。她们拨开那些绿色的菱叶,就看见一颗颗青绿色或紫红色的菱角,像一个个小元宝似的呈现在眼前了。这时,她们灵巧的双手在藤蔓间上下翻飞,一颗颗菱角便很快跳进菱船里堆了起来。⑤她们把菱角采回家后,放进大盆里,然后往盆里倒水。这样做既可以清洗菱角,又可以区分菱角的成熟度。这时,大多数菱角都沉在水底,而有一些就浮在水面上。浮在水面上的是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剥开后,就露出白色的菱肉,鲜嫩可爱。咬上一口,一股甜香就在嘴里弥漫开来。沉在水底的自然是老菱,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煮熟的菱角闻起来有一股清香,咬开坚硬的黑色外壳,挤出白中透黄的菱肉吃上一口,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无论生的还是熟的菱角,那丝丝甘甜中都浸润着水的灵气。⑥美味的菱角让人们对种菱采菱充满了向往。幼时求学,读到古诗词里有很多描写采菱的佳作。“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采菱的动人情景令人神往。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飘悠,这是多美的画面、多好的诗情!⑦然而,对于水边长大的孩子来说,我儿时的生活并没有采菱诗中描摹的那样美好。因为,那时候每家沟塘里的菱角都要一物多用:它的叶剁碎煮熟了可以喂猪;它的茎拔掉根须炒熟后是餐桌上的美味;而果实则要由母亲装在竹篮篾篓里,拎去集市上换回油盐纸笔。这段生活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些心酸,却要感恩菱角帮我们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因此,我对菱角始终怀有一份美好的感情。⑧菱角,栖身于湖塘沟港,叶片儿紧贴水面,只通过一根长长的茎,始终把根扎在淤泥里。水涨,它平展舒放,随之而高;水落,它缩茎卷叶,随之而降。菱角总是低调地把果实藏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到了深秋,菱角老熟了,要是主人忘了收割,它便默默地脱离茎叶,沉入水底,没入淤泥之中,来年再化作一汪新绿。(取材于黄海的同名文章)(1)文章先描写菱角在不同时节的生长姿态:清明过后,① ;夏天,② ;九月,菱角成熟,像一个个小元宝。然后写③ 。最后写我对菱角美好的感情与赞叹。(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⑥段引用诗句有何妙处。(3)阅读全文,说说在作者笔下,江南的菱角有哪些美好之处。9.(2024春 房山区期末)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爱莲说》等文章,请你模仿这几篇文章的写法,自拟题目,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请自拟的题目,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北京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预测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1.(2024春 北京期末) 夏日的北京,繁花似锦,绿树成荫,学校以“花树北京”为主题,开展了一场探究北京市“市花”“市树”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感“海选”之势经过多年全民义务植树、绿化美化首都的群众运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北京市民种花、种草、植树、爱花、爱树已①____。当时54个国内知名城市都已选定了市花,唯独首都北京的市花没有着落。据《首都绿化》一书记载,在这个大背景下,安居乐业的京城老百姓议花谈树【甲】评红点绿,自发地讨论市花市树,热情之高,兴趣之浓,出乎意料。“京城无处不飞花”【乙】但哪种花有姿格获此株荣呢?1985年,《北京日报》等新闻单位开展了首都市花、市树大讨论,引起市民的②____关注,先后收到来信来稿近3000件。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市政府决定广泛发动群众评选首都的市花、市树,在当年称得上京城花卉树木的一次“海选”。1987年3月12日,经北京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最终选出月季、菊花作为北京市市花,国槐和侧柏作为北京市市树。(1)有同学查到一段资料,但对加点字词的读音或书写有疑问,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A.“着落”中的“着”应读为“zháo”。B.“记载”中的“载”应读为“zǎi”。C.“姿格”应写为“资格”。D.“株荣”应写为“殊荣”。(2)【甲】【乙】两处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C A., ,B., !C.、 ,D.、 。(3)依据上下文,在①和②横线处依次填入词语都正确的一项是 B A.①流行一时 ②广泛B.①蔚然成风 ②广泛C.①蔚然成风 ②广博D.①流行一时 ②广博【答案】(1)A(2)C(3)B【分析】(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A.有误,“着落”中的“着”读作“zhuó”。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用法。“议花谈树”“评红点绿”是句子内部的并列成分,二者之间应该用顿号;“京城无处不飞花”是分句之间的停顿,应该用逗号。故选:C。(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流行一时:某种事物在某一时刻很流行。蔚然成风:形容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风气(多指好的)。根据“种花、种草、植树、爱花、爱树”的提示,选“蔚然成风”恰当。广博:学识、胸怀等宽广博大。广泛:比通常情况有更大的权力、能力、范围或余地。根据“关注”的提示,选“广泛”恰当。故选:B。【解答】答案:(1)A(2)C(3)B2.(2024春 北京期末)按要求回答问题。赏“姊妹花”之姿月季花色繁多,花型丰富,花姿优美,又被叫做花中皇后。北京种植月季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因月季花开三季,月月花红,且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北京人视其为祥卉,寄托其“幸福”“希望”之意广植于庭院中、甬路旁。菊花品种多样,花开时热烈烂漫。北京地区有关菊花的记载则始于宋辽时期,每到_____(节日),人们便结伴登高赏菊。菊花象征着顽强,代表顽强不屈的精神,它是花中四君子之一,拥有顽强的生命力,古人还用它来比拟自己高洁的情操。之所以选定姊妹花当市花,是因为选月季的占多数,但喜爱菊花的人也有相当的数量,如果这两种花只取一个,必然会有许多群众因此而感到遗憾。更主要的是,这两种花【甲】花形美观、花期长,各自的盛花期可以互相衬托,为城市美化添彩,【乙】能很好地适应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和自然环境,能在城乡广大地区生长。这两种花卉不仅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外形而被选为北京市的市花,而且它们也发扬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1)在文中【甲】【乙】两处填入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D A.既……又……B.虽然……但是……C.因为……所以……D.不仅……还……(2)文中横线处应填入的节日名称是 重阳节 (3)文中画线句有两处错误,请你进行修改。【答案】(1)D(2)重阳节(3)①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丽的外形”对调;②将“发扬”改为“体现”。【分析】(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和“”在语意上存在递进关系,故【甲】【乙】两处应填入表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A.表并列关系;B.表转折关系;C.表因果关系;D.表递进关系。故选:D。(2)本题考查文化常识。根据文化常识积累,重阳节有登高赏菊的习俗。(3)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文中画线句语序不当,应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丽的外形”对调;搭配不当,应将“发扬”改为“体现”。【解答】答案:(1)D(2)重阳节(3)①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美丽的外形”对调;②将“发扬”改为“体现”。3.(2024春 北京期末)按要求回答问题。品“兄弟树”之韵老话说:“家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招财。”国槐生命力旺盛,在哪都能种,还被视为吉祥祥瑞的象征。侧柏苍劲有力,四季长青,既能象征中华民族勇敢顽强、不畏强暴和勤劳朴素的品质,又能象征首都庄严雄伟的气质。对于老百姓来说,柏树是吉祥昌瑞的“神柏”。它们尽管身经数朝,历尽沧桑,可至今仍是枝繁叶茂,生机盎然。国槐和侧柏在北京的街道上、院落里随处可见。行走在北京城中,总能看到它们青葱浓烈的翠色,感受到绿色北京的魅力,它们也因此被市民亲切地称为“兄弟树”。(1)请用正楷将书法作品中的字抄写在田字格中。(2)有同学想用一副对联表现北京夏日市花市树的风采,请你根据上联帮他选出合适的下联 B 上联:佳木多奇秀,两行青绿下联:______A.芳菲尽幽香,芳香四溢B.芳菲尽幽香,一路芬芳C.盛夏走花路,一路芬芳D.盛夏走花路,芳香四溢【答案】(1)古柏永垂青(2)B【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书写。解答时,将“古柏永垂青”用正楷正确、规范、工整地抄写即可。(2)本题考查对联常识。根据对联常识,对联的.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上联中“两行”是数量词,“芳香”是名词,故可排除AD选项。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中“秀”是仄声,“香”是平声,“路”是仄声,故可排除C选项。故选:B。【解答】答案:(1)古柏永垂青(2)B4.(2024春 平谷区期末)默写。(1) 朔气传金柝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2)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3) 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刘禹锡《陋室铭》)(4)“梅花”以其冰肌玉骨、凌寒留香为世人所敬重,请你从古诗文中找出两句描写梅花的诗句: 墙角数枝梅 , 凌寒独自开 。(课内课外均可。)【答案】(1)朔气传金柝(注意“柝”的书写)(2)何人不起故园情(3)苔痕上阶绿 (注意“痕”的书写)(4)示例: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解答】答案:(1)朔气传金柝(注意“柝”的书写)(2)何人不起故园情(3)苔痕上阶绿 (注意“痕”的书写)(4)示例: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5.(2024春 平谷区期末)阅读《望岳》,完成问题。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阅读这首诗,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却句句都在抒发自己所望之景、所望之情,于泰山巍峨秀丽的景色中,彰显杜甫的“狂”。首联以自问自答突出了泰山的 ① 高远绵延 ,于独特的风景中表现诗人心中的“狂”。颔联一个“钟”字运用 ② 拟人 手法妙笔生花,着重描写泰山 ③ 神奇秀丽 的特点。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他“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狂”笔。颈联细望泰山,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震荡,暗示诗人狂妄之志即将喷薄而出。(2)阅读这首诗,结合链接材料理解尾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深刻意蕴。【链接材料】 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传统士人家族,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当任兖州司马。杜甫少年时期亲眼看到玄宗封禅泰山的仪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的杜甫虽名落孙山却依旧怀揣着昂扬意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踌躇满志,怀抱出将入相的幻想,开始漫游各地。【答案】(1)①高远绵延 ②拟人 ③神奇秀丽(2)“奉儒守官”的家族培养他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责任感。虽杜甫进士不第,仍昂扬意气,踌躇满志,始终怀有出将入相的理想。所以才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分析】《望岳》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代的浪漫与激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紧紧围绕诗题“望岳”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后是俯望。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意思是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首联以自问自答突出了泰山的高远绵延。“造化钟神秀”意思是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此句中的“钟”是聚集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妙笔生花,着重描写泰山神奇秀丽的特点。(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意思是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结合链接材料“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传统士人家族,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父亲杜闲当任兖州司马。杜甫少年时期亲眼看到玄宗封禅泰山的仪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可知,“奉儒守官”的家族培养他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责任感。结合“当时的杜甫虽名落孙山却依旧怀揣着昂扬意气‘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踌躇满志,怀抱出将入相的幻想,开始漫游各地”可知,虽杜甫进士不第,仍昂扬意气,踌躇满志,始终怀有出将入相的理想。所以才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种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答案:(1)①高远绵延 ②拟人 ③神奇秀丽(2)“奉儒守官”的家族培养他积极的入世精神和责任感。虽杜甫进士不第,仍昂扬意气,踌躇满志,始终怀有出将入相的理想。所以才有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译文: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6.(2024春 东城区校级期末)阅读《活板》,完成问题。活板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②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火烧令坚 用讫再火令药镕B.持就火炀之 瞬息可就C、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则以一平板按其面D.自冯瀛王始印五经 一板已自布字(2)请从两个画线句中任选一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②不用,则以纸帖之。(3)下面对活板之“活”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乙 【甲】活板的“活”体现在字印数目活。分析:“每一字皆有数印”,所有的字都储备二十多个字印,只要想用都可以找到。【乙】活板的“活”体现在拆板之活。分析:“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4)阅读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永兴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节选自《后汉书 蔡伦传》)【注释】①秘剑:皇家用的刀剑。②契:刻的文字。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毕昇制作活字的材料是“① 胶泥 ”;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突破点同样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② 缣贵 ”和“③ 简重 ”的缺陷。活字和蔡侯纸都具有 ④ 方便实用、造价低廉 的优点,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答案】(1)C(2)①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②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3)乙(4)①胶泥;②缣贵;③简重;④方便实用、造价低廉。【分析】译文: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链接材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永元(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秘剑(皇宫专用的剑器)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方法被后世效仿。自古书籍大多是用竹简编成的,那些用来写字的绸缎布匹叫做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没有人不用这种纸,所以,天下人都(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用火/用火烤;B.靠近/完成;C.把;D.自从/自己。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①中重点词语有:以,用;冒,覆盖。句意为: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②中重点词语有:则,用;帖,做标志。句意为: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3)本题考查对字的理解。甲.有误,“只要想用都可以找到”不准确,文章中没有提到。乙.正确。故选:乙。(4)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阅读甲文可知,毕昇制作活字的材料是胶泥,活字印刷术的字印“活”,排版“活”,印刷“活”,字印数目“活”,选用字印“活”,生僻字做法“活”,拆版“活”,充分体现了“活”的优势;乙文中“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的意思是“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都对人来说很不方便”,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弥补了“缣贵而简重”这一缺陷。甲文中,活字印刷术制作字印的原材料是胶泥,乙文中纸的原材料是树皮、麻头、破布、鱼网等,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而且非常便宜,由此可以概括其共同点是:方便实用、造价低廉。答案:(1)C(2)①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②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3)乙(4)①胶泥;②缣贵;③简重;④方便实用、造价低廉。7.(2024春 延庆区期末)《海底两万里》不仅是一部关于海洋的冒险故事,更是一部关于科学与勇气的探险之作。请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其中某一个方面的理解。(100字左右)【答案】只有敢于挑战、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南极,“鹦鹉螺号”被困在厚厚的冰层下,船上极度缺氧。面对生死关头,尼摩船长带领全体船员轮流用工具砸开底部厚达10米的冰盖,最终成功脱险。这件事充分展现了危机中尼摩船长的勇气。【分析】《海底两万里》故事发生在1866年,当时海上出现一头所谓的独角鲸怪兽,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受邀参加抓捕活动,落入水中,却和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 兰一起上了鹦鹉螺号潜艇,跟随尼摩船长周游海底的故事。【解答】本题考查名著情节。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其中某一个方面的理解。如:这是一部有着丰富有趣的科学知识的作品。尼摩船长从大海中提炼出纳、开采出煤,利用海洋发电,为“鹦鹉螺号”提供热、光和动力;借助阿龙纳斯教授的视角,介绍了各种各样的珊瑚、长须鲸和抹香鲸的不同习性、奇异的海藻等知识。因此科学性是这本书的显著特点之一。答案:只有敢于挑战、勇往直前,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南极,“鹦鹉螺号”被困在厚厚的冰层下,船上极度缺氧。面对生死关头,尼摩船长带领全体船员轮流用工具砸开底部厚达10米的冰盖,最终成功脱险。这件事充分展现了危机中尼摩船长的勇气。8.(2024春 丰台区期末)阅读《江南的菱角》,完成问题。江南的菱角①江南遍地湖塘,处处沟港。菱角这种水生草本植物便在这浅水里、池沼中顺水而生,逐水而长。②细雨纷纷的清明过后,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那淡绿的四方叶子,一片片、一轮轮,环绕着菱蕊。几场风雨过后,菱苗快速生长,织成翠毯,将湖塘沟港的整个水面盖得满满的,挤挤挨挨不留一丝缝儿。③夏天,菱角开花了。朵朵淡白色的小花,开在浅浅的水中,有的打个盹,有的伸个腰,有的斜露半个头,风姿各异,形态万千。清晨的微风吹来,点点白花在水上轻轻摇曳。④九月是菱角成熟的季节,每天一大早,菱角的清香就会弥漫整个集市。到湖区岸边走一走,随处可见忙碌的采菱人。乡村里家家户户的姑娘小嫂们,都头戴围巾,穿红着绿,趁着早晨的清凉,趁着露水未干去采菱。她们拨开那些绿色的菱叶,就看见一颗颗青绿色或紫红色的菱角,像一个个小元宝似的呈现在眼前了。这时,她们灵巧的双手在藤蔓间上下翻飞,一颗颗菱角便很快跳进菱船里堆了起来。⑤她们把菱角采回家后,放进大盆里,然后往盆里倒水。这样做既可以清洗菱角,又可以区分菱角的成熟度。这时,大多数菱角都沉在水底,而有一些就浮在水面上。浮在水面上的是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剥开后,就露出白色的菱肉,鲜嫩可爱。咬上一口,一股甜香就在嘴里弥漫开来。沉在水底的自然是老菱,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煮熟的菱角闻起来有一股清香,咬开坚硬的黑色外壳,挤出白中透黄的菱肉吃上一口,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无论生的还是熟的菱角,那丝丝甘甜中都浸润着水的灵气。⑥美味的菱角让人们对种菱采菱充满了向往。幼时求学,读到古诗词里有很多描写采菱的佳作。“棹动芙蓉落,船移白鹭飞。荷丝傍绕腕,菱角远牵衣”,采菱的动人情景令人神往。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飘悠,这是多美的画面、多好的诗情!⑦然而,对于水边长大的孩子来说,我儿时的生活并没有采菱诗中描摹的那样美好。因为,那时候每家沟塘里的菱角都要一物多用:它的叶剁碎煮熟了可以喂猪;它的茎拔掉根须炒熟后是餐桌上的美味;而果实则要由母亲装在竹篮篾篓里,拎去集市上换回油盐纸笔。这段生活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些心酸,却要感恩菱角帮我们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因此,我对菱角始终怀有一份美好的感情。⑧菱角,栖身于湖塘沟港,叶片儿紧贴水面,只通过一根长长的茎,始终把根扎在淤泥里。水涨,它平展舒放,随之而高;水落,它缩茎卷叶,随之而降。菱角总是低调地把果实藏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到了深秋,菱角老熟了,要是主人忘了收割,它便默默地脱离茎叶,沉入水底,没入淤泥之中,来年再化作一汪新绿。(取材于黄海的同名文章)(1)文章先描写菱角在不同时节的生长姿态:清明过后,① 菱苗浮出水面,四方叶子淡绿,环绕着菱蕊 ;夏天,② 淡白色小花,形态万千,风姿各异 ;九月,菱角成熟,像一个个小元宝。然后写③ 吃菱角: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菱肉鲜嫩欲滴;老菱角,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 。最后写我对菱角美好的感情与赞叹。(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第⑥段引用诗句有何妙处。(3)阅读全文,说说在作者笔下,江南的菱角有哪些美好之处。【答案】(1)①菱苗浮出水面,四方叶子淡绿,环绕着菱蕊。②淡白色小花,形态万千,风姿各异。③吃菱角: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菱肉鲜嫩欲滴;老菱角,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2)内容上,《采莲曲》中的描写涉及采菱的动人情景,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等画面,勾起读者对菱角的浪漫情感和向往之情。结构上,引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诗句,特别是来自南北朝时期的《采莲曲》,能够为整个文章营造一种古典的文学氛围。这有助于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深厚底蕴,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内涵。(3)对于作者来说,菱角首先是一种食物。菱角的叶蔓可喂猪,茎秆炒熟后成为大人餐桌上的菜肴,果实则能在集市上兑换生活必需品。在作者的儿时,每家沟塘里的菱角都要一物多用,充分展示了菱角在家庭中的多功能作用,为家庭度过了艰难时光提供了支持。其次,菱角成为了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见证了家庭的坚韧与努力,成为了生活的一种象征,寄寓着作者对菱角背后承载的家庭、生活、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激。【分析】文章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菱苗生长、菱角开花、菱角成熟、采食菱角,表达了对菱角的喜爱、对菱角低调内敛性格的赞美,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语言清新明快,简洁凝练。【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①空:根据第②段“菱苗欣欣然浮出水面,那淡绿的四方叶子,一片片、一轮轮,环绕着菱蕊”可概括:菱苗浮出水面,四方叶子淡绿,环绕着菱蕊。第②空:根据第③段“夏天来临后,菱角开花了。朵朵淡白色的小花,开在浅浅的水中,形态万千,风姿各异”可概括:淡白色小花,形态万千,风姿各异。第③空:根据第⑤段“沉在水底的自然是老菱,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放在锅里煮上一段时间,菱角就熟了。煮熟的菱角闻起来有一股清香的味道,用牙齿咬开坚硬的黑色外壳,白中透黄的果仁会让你口舌生津。挤出果仁吃上一口,便有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的感觉”可概括:吃菱角: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菱肉鲜嫩欲滴;老菱角,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2)本题考查引用的作用。回答时可以从内容与结构两方面分析。内容上,根据第⑦段“美味的菱角让人们对种菱采菱充满了向往”可知,这里引用南北朝时期文学家萧纲《采莲曲》中的诗句,意在说明菱角除了作为一种食物惹人喜爱,同时还在文化上具有丰富意味,与菱角有关的采菱的动人情景,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等,能够引发读者对种菱采菱的美好向往;结构上,引用古诗词可以为文章增色不少,通过与自身的描写相互呼应,营造出更加深刻的意境。《采莲曲》中的描写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女子采莲的情感抒发,为整个文章注入了一份深情款款的诗意。(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与主旨的理解。根据第⑤段“无论生的或熟的菱角,吃过之后,若细细品味,则不难发现,生长在水里的菱角,那丝丝甘甜中无不浸润着水的灵气和清香”可知,作者对菱角始终怀有一份美好的感情,是因为菱角十分美味可口,就有非常高的食用价值;根据第⑦段“美味的菱角让人们对种菱采菱充满了向往……采菱的动人情景令人神往。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飘悠,这是多美的画面,多好的诗情!”可知,作者对菱角始终怀有一份美好的感情,是因为菱角勾连起了水乡采菱动人、美丽的文化意蕴;根据第⑧段“那时候每家沟塘里的菱角都要一物多用:叶蔓要剁碎煮熟了喂猪;茎秆拔掉根须炒熟后是大人餐桌上的菜肴;而果实则要由母亲装在竹篮篾篓里,拎去集市上换回家用的油盐纸笔。现在回想起来虽然有些心酸,却要感恩菱角帮我们家度过了那段艰难的时光”可知,作者对菱角始终怀有一份美好的感情,是因为菱角为家庭度过了艰难时光提供了支持;根据第⑨段“菱角总是低调地把果实藏在不容易被人发现的地方。到了深秋,菱角老熟了,要是主人忘了收割,它便默默地脱离茎叶,沉入水底,没入泥土之中,来年再化作一汪新绿”可知,作者对菱角始终怀有一份美好的感情,是因为菱角具有像人一样默默奉献、低调谦逊的美好品质;作者之所以怀有对菱角的美好感情,既源于菱角的食用价值,也反映了对菱角背后承载的家庭、生活、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激。这种感情的建立与作者的成长历程和家庭经历密切相关。答案:(1)①菱苗浮出水面,四方叶子淡绿,环绕着菱蕊。②淡白色小花,形态万千,风姿各异。③吃菱角:嫩菱角,壳皮松脆,容易剥开,适合生食,菱肉鲜嫩欲滴;老菱角,外壳坚硬,更适合煮着吃,清透甘润、香醇细腻、唇齿留香。(2)内容上,《采莲曲》中的描写涉及采菱的动人情景,船摆、水荡、采菱女子清脆的歌声等画面,勾起读者对菱角的浪漫情感和向往之情。结构上,引用古代文学作品的诗句,特别是来自南北朝时期的《采莲曲》,能够为整个文章营造一种古典的文学氛围。这有助于让读者感受到历史的深厚底蕴,增添了文章的文学内涵。(3)对于作者来说,菱角首先是一种食物。菱角的叶蔓可喂猪,茎秆炒熟后成为大人餐桌上的菜肴,果实则能在集市上兑换生活必需品。在作者的儿时,每家沟塘里的菱角都要一物多用,充分展示了菱角在家庭中的多功能作用,为家庭度过了艰难时光提供了支持。其次,菱角成为了家庭生活中的一部分,见证了家庭的坚韧与努力,成为了生活的一种象征,寄寓着作者对菱角背后承载的家庭、生活、家乡情感的理解和感激。9.(2024春 房山区期末)本学期,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爱莲说》等文章,请你模仿这几篇文章的写法,自拟题目,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要求:请自拟的题目,作文内容积极向上,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答案】例文:难忘那盆吊兰我的窗外,有一盆吊兰。身上铺满了晶莹的属于它的水珠,阳光透过水珠的折射使它焕发光彩。七月份时,我回了趟老家,临走前帮吊兰浇了次水。到九月中旬,马不停蹄地赶回来时,窗外的吊兰早已打蔫了。泛黄的叶尖无力地垂着。我怜惜地摸着吊兰的叶片,一大片脆弱的叶颤魏魏地掉落。我叹了口气,疑心它可能活下来。在收拾东西的同时,随便给它浇了些水,那一盆光秃秃的吊兰散发着黯淡的光。第二天早上,原本繁茂的绿叶越发稀少得可怜:只剩下几条根在苟延残喘。估计是活不了了。我如此想着。心中已经开始挑下一代“继承者”。花鸟市场上有一盆紫罗兰,长势很旺。不,那一盆绿萝更好,而且可以净化空气。嗯,就买绿萝前几天再次回去时,我提了盆绿萝,可以替换那盆窗前的吊兰。推开玻璃窗后,嫩绿的吊兰枝条争先恐后地挤进窗口,推打着。错综的枝条爬进了窗口的栏杆中。令人吃惊!几个星期前还奄奄一息的吊兰居然变得生机盎然。我轻轻地放下绿萝,帮这盆拥有如此顽强生命力的吊兰浇水。水珠溅在吊兰上,阳光透过水珠,折射出斑斓的光,就在窗前的吊兰上。一棵吊兰在面对外界困难时都可以顽强地打败困难,以此用最大努力来挥发属于自己的光彩,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窗外的一课让我意识到在遇到环境所造成的困难时,我们应像吊兰一般展现出意志上的顽强,才会绽放生命中的光彩。那盆吊兰以及它身上的精神让我至今难忘。【分析】这是一篇材料作文。题干要求模仿《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爱莲说》等托物言志的文章,写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是写景或物,因此,可以选择那些有特殊意义的景或物来写,不管写哪一种景物,我们都可以运用托物言志或者借物抒情的手法来表现这景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品质,以及对自己的深刻影响。它或许是坚定了“我”追求梦想的信念,或许是洗净了“我”纷扰繁杂的内心,又或者是坚定了生命前行的步伐……生活中那些平凡的植景物,总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或思考,给我们某种启迪或力量。任选一种景物,可以以叙事为主,来表达主题。可以从生活中选材,材料可以是一件物品,还可以是风景以描写为主,多用修辞方法,使语言生动形象,给文章增加一些亮色。【解答】例文:难忘那盆吊兰我的窗外,有一盆吊兰。身上铺满了晶莹的属于它的水珠,阳光透过水珠的折射使它焕发光彩。七月份时,我回了趟老家,临走前帮吊兰浇了次水。到九月中旬,马不停蹄地赶回来时,窗外的吊兰早已打蔫了。泛黄的叶尖无力地垂着。我怜惜地摸着吊兰的叶片,一大片脆弱的叶颤魏魏地掉落。我叹了口气,疑心它可能活下来。在收拾东西的同时,随便给它浇了些水,那一盆光秃秃的吊兰散发着黯淡的光。第二天早上,原本繁茂的绿叶越发稀少得可怜:只剩下几条根在苟延残喘。估计是活不了了。我如此想着。心中已经开始挑下一代“继承者”。花鸟市场上有一盆紫罗兰,长势很旺。不,那一盆绿萝更好,而且可以净化空气。嗯,就买绿萝前几天再次回去时,我提了盆绿萝,可以替换那盆窗前的吊兰。推开玻璃窗后,嫩绿的吊兰枝条争先恐后地挤进窗口,推打着。错综的枝条爬进了窗口的栏杆中。令人吃惊!几个星期前还奄奄一息的吊兰居然变得生机盎然。我轻轻地放下绿萝,帮这盆拥有如此顽强生命力的吊兰浇水。水珠溅在吊兰上,阳光透过水珠,折射出斑斓的光,就在窗前的吊兰上。一棵吊兰在面对外界困难时都可以顽强地打败困难,以此用最大努力来挥发属于自己的光彩,而我们绝大多数的人都做不到。窗外的一课让我意识到在遇到环境所造成的困难时,我们应像吊兰一般展现出意志上的顽强,才会绽放生命中的光彩。那盆吊兰以及它身上的精神让我至今难忘。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