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期末核心考点 古诗词赏析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1.(2024春 松山区期末)阅读回答问题。从军行唐 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1)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结合第一、二两句,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诗句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海畔风吹冻泥裂 湖边、寒风、裂开的冻泥 ② 表现边塞天气寒冷、条件艰苦的特点,衬托行军将士们③梧桐叶落枝梢折 ① 枝梢断裂声(2)在拍摄第三、四句时,有同学选择笛声作为配乐,联想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凄凉哀婉的笛声,请问《从军行》中的横笛声是否也是这种感情基调?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2.(2022春 金塔县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3.(2024秋 东区期末)比较阅读《竹里馆》和《书事》,完成下列各题。竹里馆唐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书事唐 王维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注释:①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A.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从题材上看,两首诗都是写幽居之情趣。B.《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C.《书事》中的“阁”字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流露出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D.《书事》中青苔本是静景,诗人化静为动,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写出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让人感受到深院的幽静。(2)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4.(2024秋 枣强县期末)古诗文阅读。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中的“浩荡”二字用得极好,请赏析它的好处。(2)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5.(2024秋 凉州区期末)古诗阅读。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对杜甫《春望》一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作者当时被叛军掳至长安。B.首联抓住了“破”和“深”两个形容词,描绘了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C.颈联中“抵万金”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家书难得的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战争早日平息的迫切心情。D.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角度赏析。6.(2024秋 仁和区期末)阅读《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第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首联写农家招待客人。一个“足”字,体现了“丰年”的富足,也表达了农家款客的盛情。“莫笑”二字,则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C.颈联写乡俗民事,对村民的服饰、行为和习俗的描写,展现出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诗句中的“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请简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7.(2024秋 北川县期末)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钟山即事【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1)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8.(2024春 渭滨区期末)阅读《登幽州台歌》,完成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本诗先写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顿生感慨;接着以“悠悠”描绘① ;最后用“② ”一词直接抒发诗人心绪,表达内心慨叹。(2)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请从下面诗句中任选其一,说说本诗和所选诗句分别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怎样的思想情感。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9.(2024春 凉山州期末)(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题。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10.(2024春 都昌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问题。旅宿[唐]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③愁眠。远梦归侵晓④,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注释】①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②断雁:失群之雁,即孤雁。③警:警觉、惊醒。④侵晓:天快亮的时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无良伴”“自悄然”写出诗人独宿旅馆、无人相伴的孤寂的心情。B.颔联借助寒灯、断雁等意象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托物寄情,含蓄蕴藉。C.诗人借“思旧事”来写自己难以入眠的原因,为下文抒情作铺垫。D.尾联色调清丽明快,诗人跳出乡愁,转而艳羡“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2)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诗中“旅馆”“寒灯”“① ”“归梦”“② ”等意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11.(2024春 高阳县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咏煤炭于谦凿开混沌①得乌金②,藏蓄阳和③意最深。爝火④燃回春浩浩,洪炉⑤照破夜沉沉。鼎彝⑥元⑦赖生成力⑧,铁石犹存死后心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注释:①混沌:指未开发的煤矿。②乌金:指煤炭。③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这里借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④爝(jué)火:小火,火把。⑤洪炉:大火炉。⑥鼎彝:原烹饪工具。⑦元:同“原”,本来。⑧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⑨古人以为铁石蕴藏在地下可以变成煤炭。意思是说: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予人类。(1)请分析画线句“白日斜”的作用。(2)这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己亥杂诗》以 自喻,《咏煤炭》以 自喻,都抒发了 。12.(2024春 东台市期末)阅读回答问题。维扬怀古[明]曾荣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玉树①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注释】①玉树:曲名,即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1)请从炼字的角度,品析第三联中“处处”“年年”的妙处。(2)诗歌最后一联中,诗人说汴堤柳“最是多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作品分析。13.(2024春 民勤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寻幽居不遇庄翱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1)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14.(2024春 益阳期末)根据要求,赏析诗歌。木兰诗《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任选角度,赏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表达效果。15.(2024春 扶绥县期末)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双袖龙钟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你知道这两句妙在哪里吗?期末核心考点 古诗词赏析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古诗词赏析(共15小题)1.(2024春 松山区期末)阅读回答问题。从军行唐 陈羽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注】①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1)小文同学想将这首诗歌的意境用抖音微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请你结合第一、二两句,帮他完成下面的脚本设计。诗句 画面内容 画面声音 预期表达效果海畔风吹冻泥裂 湖边、寒风、裂开的冻泥 ② 表现边塞天气寒冷、条件艰苦的特点,衬托行军将士们③梧桐叶落枝梢折 ① 枝梢断裂声(2)在拍摄第三、四句时,有同学选择笛声作为配乐,联想到李白《春夜洛城闻笛》中凄凉哀婉的笛声,请问《从军行》中的横笛声是否也是这种感情基调?结合本诗内容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梧桐叶落、树梢折断 湖畔狂风声 勇往直前、英勇无畏、昂扬坚强。(2)我认为这首诗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笛声传达的感情不同。这首诗前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恶劣来衬托出行军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最后一句用红旗借指队伍,在风雪中勇攀高山、一往无前,整个画面渲染了一种壮志豪情的崇高精神,因此这里的笛声应该是一种高亢嘹亮、激情满怀的笛声。【分析】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意思是“湖海之滨冷风吹得泥土冻裂,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据此可知第二句的画面内容应该是“枯桐叶飘落了,树枝折下来”。第一句中应该有的声音是“湖海之滨冷风”的声音。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进而衬托出将士们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2)本题考查诗歌比较阅读。“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人物登场了,而且极富有戏剧性。“横笛”就是竹笛,亦称横吹,是军中常用的乐器。一缕激越的笛声给风雪严寒、苍凉凄寂的旷野带来令人欣喜的生气,但闻其声而不见其人。循声寻觅,纵目望去,只见一队边防战士擎着鲜艳的红旗正顶着风寒,在皑皑的白雪中奋力攀登,勇往直前。这画面是何等的生机勃勃,何等的壮美动人。所以这里的“笛声”应该是高昂嘹亮的。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据此理解作答。答案:(1)梧桐叶落、树梢折断 湖畔狂风声 勇往直前、英勇无畏、昂扬坚强。(2)我认为这首诗与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笛声传达的感情不同。这首诗前两句通过描写环境的恶劣来衬托出行军将士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最后一句用红旗借指队伍,在风雪中勇攀高山、一往无前,整个画面渲染了一种壮志豪情的崇高精神,因此这里的笛声应该是一种高亢嘹亮、激情满怀的笛声。译文: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却看不见人,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2.(2022春 金塔县期末)阅读下文,完成小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1)赏析“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答案】(1)“家家雨”指家家户户都笼罩在雨中即到处在下雨,“处处蛙”指夜晚蛙声四起。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江南黄梅时节乡村雨夜的清新宁静和生机勃勃的氛围。(2)体现了作者无聊、孤寂而焦躁惆怅的感觉,通过“闲敲”体现出来。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分析】《约客》是南宋诗人赵师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该诗描写诗人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夏夜独自期客的情景,其采用写景寄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内心含而不露的寂寞之情,情景交融、清新隽永、耐人寻味。【解答】(1)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用“家家雨”指家家户户都笼罩在雨中即到处在下雨,“处处蛙”指夜晚蛙声四起。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江南黄梅时节乡村雨夜的清新宁静和生机勃勃的氛围。(2)本题考查分析作者情感的理解。注意抓住诗中关键词语,“不来”,说明朋友没有来,作者是独自一人,再著一“闲敲”,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就将诗人内心的“寂寞”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答案:(1)“家家雨”指家家户户都笼罩在雨中即到处在下雨,“处处蛙”指夜晚蛙声四起。作者给我们营造了江南黄梅时节乡村雨夜的清新宁静和生机勃勃的氛围。(2)体现了作者无聊、孤寂而焦躁惆怅的感觉,通过“闲敲”体现出来。棋子本不是敲的,但用来敲打,正体现了孤独中的苦闷。参考译文:梅子黄时,家家都被笼罩在雨中,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上,传来阵阵蛙声。时间已过午夜,已约请好的客人还没有来,我无聊地轻轻敲着棋子,震落了点油灯时灯芯结出的疙瘩。3.(2024秋 东区期末)比较阅读《竹里馆》和《书事》,完成下列各题。竹里馆唐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书事唐 王维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注释:①阁:同“搁”,阻止,延滞,停下来。(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B A.从体裁上看,两首诗都是五言绝句,从题材上看,两首诗都是写幽居之情趣。B.《竹里馆》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叹惋惆怅的心境。C.《书事》中的“阁”字别有趣味,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淡淡两句,把读者带到一片宁静的小天地中,流露出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D.《书事》中青苔本是静景,诗人化静为动,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写出仿佛流动于整个空间的苍苔翠色,让人感受到深院的幽静。(2)两首诗歌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竹里馆》当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寂寞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书事》诗人借写幻觉,表现出色彩奇妙的运动。前两句写眼前景而传心中情。末两句变平淡为活泼,别开生面,引人入胜。通过苍苔翠色,反衬出自己空寂的心境。诗人写物象的色彩,不仅能写出它的浓淡、深浅、明暗,写出不同色彩的映衬、对照,还能写出色彩的动静,甚至将色彩拟人化,使它具有性灵。再以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从而巧妙地表达自己新奇独特的感受,透露自己内心的感情奥秘。【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ACD.正确B.有误,诗人独自在竹林里独坐、弹琴、长啸。可以看出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能力。《竹里馆》“独坐、弹琴、长啸”等词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出他淡泊的心态。《约客》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主人耐心地而又有几分焦急地等着,本来期待的是约客的叩门声,但听到的却只是一阵阵的雨声和蛙声,比照之下更显示出作者焦躁的心情。同时,全诗通过对撩人思绪的环境及“闲敲棋子”这一细节动作的渲染,既写了诗人雨夜候客来访的情景,也写出约客未至的一种怅惘的心情,可谓形神兼备。《书事》前两句,写眼前景传心中情。用一“阁”字,仿佛是轻阴迫使小雨停止,虽是白昼,诗人也懒得去开那院门。淡淡两句,诗人好静的个性和疏懒的情调在笔墨间自然流露。三、四句变平淡为活泼,深院景致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经小雨滋润后的青苔,青翠鲜亮,使人感到周围的一切景物都映照了一层绿光。作者运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情,创造了一个物我相生、既宁静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意境。答案:(1)B(2)《竹里馆》写诗人在夜间的竹林中“独坐、弹琴、长啸”,表现出他淡泊的心态。《书事》作者运用移情和拟人手法,化无情之景为有情之物。诗中透露出对清幽生活的陶醉之情。译文:竹里馆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书事细雨初停,天尚微阴。尽管在白昼,还是懒得开院门。坐下来静观苍苔,那可爱的绿色简直要染到人的衣服上来。4.(2024秋 枣强县期末)古诗文阅读。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1)“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中的“浩荡”二字用得极好,请赏析它的好处。(2)请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答案】(1)“浩荡”词义是浩浩荡荡,将无形的离愁具体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了离愁的广阔无边,表现出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无限愁绪与感慨。(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爱国热情。【分析】这首绝句是清代诗人龚自珍写的组诗《己亥杂诗》中的第五首,抒写诗人离京的感受。首联诗人以天涯、日暮、天涯等渲染出一片浩荡的离愁;尾联以落花为喻,从落花化作春泥展开联想,以落花自比,把自己变革现实的热情和不甘寂寞消沉的意志移情落花,然后代落花立言,向春天宣誓,倾吐了深曲的意旨,抒发了自己虽然远离朝廷,但是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主义精神。【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要求赏析“浩荡离愁白日斜”一句中的“浩荡”二字的好处。“浩荡”词义是浩浩荡荡,“浩浩荡荡”原本用来形容江河水势大,这里用来形容离愁,将无形的离愁具体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离愁的广阔无边,表现出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无限愁绪与感慨。(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要求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一句。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它腐烂后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这与诗人虽然远离官场,但是仍然国家前途命运,希望为国家效力的壮志相似,显然是以落花自喻,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更加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爱国热情。答案:(1)“浩荡”词义是浩浩荡荡,将无形的离愁具体化,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离愁的广阔无边,表现出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无限愁绪与感慨。(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落花自喻,表现了诗人超凡脱俗的宽广胸怀,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志的爱国热情。译文: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离开北京,马鞭向东一挥,感觉就是人在天涯一般。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不是无情之物,它化成了春天的泥土,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5.(2024秋 凉州区期末)古诗阅读。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对杜甫《春望》一诗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C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作者当时被叛军掳至长安。B.首联抓住了“破”和“深”两个形容词,描绘了城池残破不堪,乱草丛生的景象。C.颈联中“抵万金”运用借代的手法,写出家书难得的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战争早日平息的迫切心情。D.全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字字千钧,吟之更觉有味,请从修辞手法和情感角度赏析。【答案】(1)C(2)①情感: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一句借景生情,移情于物,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②修辞手法: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分析】《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凄凉。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爱国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ABD.正确。C.有误,颈联中“抵万金”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家书难得的现实,也表达了作者希望战争早日平息的迫切心情。故选:C。(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解答此题需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再结合主题分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这两句的含义可以这样理解:“我”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泪落潸然;“我”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人内心痛苦,遇到乐景,反而引发更多的痛苦,杜甫继承了这种以乐景表现哀情的艺术手法,并赋予更深厚的情感,获得更为浓郁的艺术效果。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联通过景物描写,借景生情,移情于物。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答案:(1)C(2)①情感:诗人痛感国破家亡的苦恨,越是美好的景象,越会增添内心的伤痛。这一句借景生情,移情于物,以乐景写哀情,表现了诗人忧伤国事,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②修辞手法:花无情而有泪,鸟无恨而惊心,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花鸟是因人而具有了怨恨之情。“感时”“恨别”都浓聚着杜甫因时伤怀,苦闷沉痛的忧愁。译文: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6.(2024秋 仁和区期末)阅读《游山西村》,按要求回答第问题。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1)下面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C A.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被黜官退居山乡所写,诗中赞美了山西村山好、水好、人也好的动人情景。B.首联写农家招待客人。一个“足”字,体现了“丰年”的富足,也表达了农家款客的盛情。“莫笑”二字,则道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C.颈联写乡俗民事,对村民的服饰、行为和习俗的描写,展现出村民勤劳俭朴的品质。诗句中的“春社”是一种庆祝活动,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D.全诗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充满生活气息,语言自然质朴,意境清新。(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描写山西村优美的环境,突出曲折幽深的特点,后成为充满生活哲理的千古名句。请简析其中所蕴含的哲理。【答案】(1)C(2)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分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歌,首联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颔联描绘山村风光,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颈联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的淳朴可爱。尾联写出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正误的辨析。注意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写作手法等综合分析判断。ABD.正确;C.有误,古代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春社日,拜祭社神,祈求丰收。所以颈联写的是村民祭祀祈年,满怀着丰收的期待,并不是“表达了农民丰收后的喜悦”。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与掌握。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好像前方没有道路。但却过一座的山头,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村庄,这句诗既写景,又蕴含了哲理,当人生陷入某种困境时,如能锲而不舍,继续前进,往往会豁然开朗,发现一片新天地。据此可作答。答案:(1)C(2)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崭新境界)译文:不要笑农家腊月里酿的酒浊而又浑,在丰收屿年景里待客菜肴非常丰繁。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担心无路可走,柳绿花艳忽然眼前又出现一个山村。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村民们衣冠简朴古代风气仍然保存。今后如果还能乘大好月色出外闲游,我一定拄着拐杖随时来敲你的家门。7.(2024秋 北川县期末)认真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钟山即事【宋】王安石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1)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钟山春景的“幽”?(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诗是王安石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反映的是幽闲意境,抒写了诗人神离尘寰、心无挂碍的超脱情怀,但字里行间也蕴含着的孤独、寂寞和政治上失意的心情。解答本题时,要全面理解诗歌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解答】(1)本题考查诗中景物的特点,要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幽”就是静的意思。整首诗提到了“涧水”、“竹”、“花草”、“茅檐”、“鸟”这些景物,其中应该有声音的是“涧水”和“鸟鸣”,但诗中却说“涧水无声”、“一鸟不鸣”。所以诗中的钟山春景是幽静的。(2)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一般要通过景物描写,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全诗所写景物都是幽静的,可见诗人的内心也是宁静的。“茅檐相对坐终日”的意思是: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一个“终日”就可见诗人的休闲。茅檐下终日观赏钟山的春景也可以体现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答案:(1)“无声”(或“涧水无声”)、“不鸣”(或“一鸟不鸣”)(2)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译文:山涧中的流水,静悄悄的,绕着竹林流淌。竹林西畔,那繁花绿草,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摇晃。我坐在茅屋檐下,整天看着这明媚的春光;夕阳西下,耳边听不到一声鸟鸣,山中显得格外的静寂幽旷。8.(2024春 渭滨区期末)阅读《登幽州台歌》,完成问题。登幽州台歌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1)本诗先写诗人登上幽州台俯仰古今,顿生感慨;接着以“悠悠”描绘① 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最后用“② 怆然 ”一词直接抒发诗人心绪,表达内心慨叹。(2)文学评论家刘勰曾说:“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请从下面诗句中任选其一,说说本诗和所选诗句分别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怎样的思想情感。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②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答案】(1)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2)《登飞来峰》中,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高俯仰古今,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苦闷的悲愤之情。《登鹳雀楼》诗人登高远望,由越向上攀登所见之景越开阔壮美,引发了昂扬向上的情感。【分析】《登幽州台歌》:诗歌写登上幽州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山河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时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诗人慷慨悲壮的自我形象站到了画面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怆然:悲伤的样子。直接抒发诗人心绪,表达内心慨叹。(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解答此题需要理解两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表达。《登飞来峰》:公元1050年(宋仁宗皇祐二年)夏天,诗人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途经杭州时,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心怀壮志,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登幽州台歌》:这首诗写于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屡受击,心情郁郁悲愤。因此诗人登高俯仰古今,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苦闷的悲愤之情。《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的是自然景色,但开笔就有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写意,写得出人意料,把哲理与景物、情势溶化得天衣无缝。诗人受大自然震撼的心灵,悟出的是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能够催人抛弃固步自封的浅见陋识,登高放眼,不断拓出愈益美好的崭新境界。答案:(1)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怆然(2)《登飞来峰》中,诗人登高抒怀,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昂扬向上、勇于攀登的乐观精神,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登幽州台歌》中,诗人登高俯仰古今,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惆怅和孤寂苦闷的悲愤之情。《登鹳雀楼》诗人登高远望,由越向上攀登所见之景越开阔壮美,引发了昂扬向上的情感。译文: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自己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9.(2024春 凉山州期末)(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下题。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阅读分析能力。《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诗句的翻译表述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优美的语言翻译本句话即可,首先要求学生能够理解,然后从语言上修饰,把笛声飘扬的画面具体描绘出来即可。(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能力。本诗属于思乡诗,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表达了作者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答案示例:(1)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低迴呜咽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2)本诗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眷恋之情。诗歌翻译: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10.(2024春 都昌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问题。旅宿[唐]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寒灯思旧事,断雁②警③愁眠。远梦归侵晓④,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注释】①悄然:这里是忧郁的意思。②断雁:失群之雁,即孤雁。③警:警觉、惊醒。④侵晓:天快亮的时候。(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中的“无良伴”“自悄然”写出诗人独宿旅馆、无人相伴的孤寂的心情。B.颔联借助寒灯、断雁等意象渲染了孤寂凄凉的氛围,托物寄情,含蓄蕴藉。C.诗人借“思旧事”来写自己难以入眠的原因,为下文抒情作铺垫。D.尾联色调清丽明快,诗人跳出乡愁,转而艳羡“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2)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诗中“旅馆”“寒灯”“① 断雁 ”“归梦”“② 家书 ”等意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答案】(1)D(2)①断雁 ②家书【分析】《旅宿》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抒写旅况的索寞凄凉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首联破题,点明情境,首联言旅中独宿,黯然神伤,满是羁旅思乡之情。颔联融情于景,寒夜孤灯陪客,思念故乡旧年往事,失群孤雁的鸣叫使羁旅之人深愁难眠。颈联极言乡关的迢远,表现满怀的幽愁暗恨,语经千锤百炼。尾联用清丽明快的色调绘出家乡的美好风光,似乎从乡愁中跳出,实则描写了可望而不可即的梦想,内含的忧愁深长。全诗写得感情至深,含蓄蕴藉,真切动人。【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ABC.正确;D.有误,最后一联是用对比、反衬的手法写的。用沧江美景、渔人垂钓与诗人长途跋涉、行旅艰辛形成鲜明对比,反衬出诗人风尘仆仆难与家人团聚的愁绪,表达了诗人对家乡自由自在闲适生活的向往。故选:D。(2)本题考查意象筛选。根据“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意思“对着寒灯回忆起故乡往事;就像失群的孤雁警醒愁眠”,可提炼出“断雁”物象;根据“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家乡太远归梦到破晓未成;家书寄到旅馆已时隔一年”,可提炼出“家书”物象。答案:(1)D(2)①断雁 ②家书译文:旅馆里没有知心朋友,我独自静静地沉思凝神。对着寒灯回忆往事,孤雁的叫声,惊醒了凄寂梦魂。乡关道路迢远,梦魂拂晓时才得归去,家人的书信要等来年方能寄到此地。沧江上月色含烟,风光是多么美好,钓鱼船就系在我家门前。11.(2024春 高阳县期末)阅读下面这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咏煤炭于谦凿开混沌①得乌金②,藏蓄阳和③意最深。爝火④燃回春浩浩,洪炉⑤照破夜沉沉。鼎彝⑥元⑦赖生成力⑧,铁石犹存死后心⑨。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注释:①混沌:指未开发的煤矿。②乌金:指煤炭。③阳和:原指暖和的阳光,这里借指煤炭所蓄藏的热能。④爝(jué)火:小火,火把。⑤洪炉:大火炉。⑥鼎彝:原烹饪工具。⑦元:同“原”,本来。⑧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⑨古人以为铁石蕴藏在地下可以变成煤炭。意思是说:铁石虽然变成了煤炭,但它依然造福予人类。(1)请分析画线句“白日斜”的作用。(2)这两首诗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己亥杂诗》以 落花 自喻,《咏煤炭》以 煤炭 自喻,都抒发了 都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甘愿为国为民尽心大的一腔热情和报国之心 。【答案】(1)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2)落花(落红) 煤炭 都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甘愿为国为民尽心大的一腔热情和报国之心【分析】《己亥杂诗》借“落红”展现虽离官场,仍心系国家的情怀;《咏煤炭》以煤自喻,描绘其功用与奉献精神,表达愿为百姓谋福的志向。二者皆托物言志,饱含深厚的家国情感。【解答】(1)本题考查词句赏析。在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里,“白日斜”是极为精妙的环境描写。从时间维度来看,它点明了诗人离开京城时已是夕阳西下的时刻。夕阳缓缓下沉,渐渐没入地平线,余晖洒在大地上,万物都被染上一层黯淡的色彩,这是一幅典型的黄昏将至的景象。这样的画面营造出一种日暮穷途的氛围,仿佛时光的流逝和前路的未知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压抑而又略带伤感的感觉。当时龚自珍被迫辞官,心中本就满是失意与愤懑,“白日斜”所描绘的情境与他的心境高度契合,烘托出他那如江水般浩荡且无尽的离愁。这种离愁不仅是对离开京城的不舍,更包含着对理想和抱负难以施展的无奈与惆怅。(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第一空:在《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花(落红)”自喻。落花从枝头飘落,看似生命终结,但它却甘愿化作春泥,滋养新花成长。就如同龚自珍虽离开官场,却依然心系国家,愿为国家和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第二空:《咏煤炭》全诗围绕煤炭展开描写,“凿开混沌得乌金”点明煤炭的来历,“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描绘其燃烧时带来温暖和光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直接表明煤炭甘愿为了百姓的温饱,不辞辛劳地走出山林。于谦以“煤炭”自比,将自己比作煤炭,表达自身的志向。第三空:龚自珍借“落红”表达即便处于困境,也不忘关心国家命运,愿意继续奉献的精神;于谦借“煤炭”表达希望百姓能吃饱穿暖,自己不辞辛苦也要奉献的愿望。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甘愿为国为民尽心尽力的一腔热情和报国之心。答案:(1)运用环境描写点明时间,写出了夕阳西下、黄昏将至的景象,渲染了日暮穷途的氛围,烘托了诗人心中的无限离愁。(2)落花 煤炭 都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甘愿为国为民尽心大的一腔热情和报国之心译文:《己亥杂诗》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随着西斜落日蔓延;挥鞭向东,此去便将奔赴天涯海角。飘落的花朵并非无情之物,即便化作春泥,也要守护培育来年的春花。《咏煤炭》凿开未开发的混沌之地,得到乌金(煤炭),它蕴藏着如太阳般深厚的热能。煤炭燃烧,似小火带来温暖春意,如大火炉照亮沉沉黑夜。鼎彝(祭祀等器具)本就依赖煤炭燃烧的力量铸就,铁石(煤炭前身)即便化为煤炭,仍存造福苍生的真心。只愿天下百姓都能饱暖,煤炭便不辞辛劳,从山林中走出奉献自身。12.(2024春 东台市期末)阅读回答问题。维扬怀古[明]曾荣广陵城里昔繁华,炀帝行宫接紫霞。玉树①歌残犹有曲,锦帆归去已无家。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最是多情汴堤柳,春来依旧带栖鸦!【注释】①玉树:曲名,即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1)请从炼字的角度,品析第三联中“处处”“年年”的妙处。(2)诗歌最后一联中,诗人说汴堤柳“最是多情”,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作品分析。【答案】(1)示例:“处处”“年年”两个叠音词,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角度,突出了宫苑到处一片衰败,年年荒凉如此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伤叹惋之情。(2)示例:说汴堤柳“多情”,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是用年年依旧逢春翻绿、停落栖鸦的汴堤柳反衬人世的无常,突出了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伤感。【分析】首联紧扣诗歌题目“怀古”二字,气势不凡,写出了往昔隋炀帝时的繁华景象一去不返,种种往事似在昨日,让人感叹不已。颔联中暗写王朝的灭亡。当日隋炀帝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继,锦帆过处,香闻十里。而此时却不知归处。颈联将视角转入宫内:宫苑内杂草丛生,落花飘零,满眼的破败与凌乱,哀怨伤感油然而生。尾联写只有那河堤的柳树,依旧为归来的乌鸦提供休憩的场所。整首诗弥漫着哀婉的忧伤,感叹物是人非,痛伤今非昔比。【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处处”写出了宫苑内到处草木丛生、荒凉破败的景象;“年年”写出了宫苑里长时间的荒凉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宫苑破败的感伤之情。“楼台处处迷芳草,风雨年年怨落花”寓情于景,在这样草木杂乱、凄冷风雨之中,感慨的是昔盛今衰的怀古之情。(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汴堤柳”春来依旧抽条吐绿,殷勤地为乌鸦提供栖息之所,与颈联中“楼台”衰败、“落花”哀怨的情状不同,所以说它“多情”;其实柳树本来无所谓“多情”,是诗人移情于物,赋予了柳树以人的情感,借此来抒发对岁月变迁、繁华逝去的感伤。答案:(1)示例:“处处”“年年”两个叠音词,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角度,突出了宫苑到处一片衰败,年年荒凉如此的景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感伤叹惋之情。(2)示例:说汴堤柳“多情”,是诗人情感的外化,是用年年依旧逢春翻绿、停落栖鸦的汴堤柳反衬人世的无常,突出了物是人非、繁华不再的伤感。译文:往昔隋炀帝时的繁华景象一去不返,当日隋炀帝御龙舟幸江都,舳舻相继,锦帆过处,香闻十里,而此时却不知归处。宫苑内杂草丛生,落花飘零,满眼的破败与凌乱。只有那河堤的柳树,依旧为归来的乌鸦提供休憩的场所。13.(2024春 民勤县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寻幽居不遇庄翱满庭花落迷行路,绕院泉声写半山。向暮此中回首去,洞门深处鸟关关。(1)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的哪些特点?(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答案】(1)落花满径、依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2)对寻访不遇的遗憾惆怅(或失望)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分析】这首诗写出了朋友幽居之处落花满径、依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的特点,表达了对寻访不遇的遗憾惆怅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能准确把握描写的景物即可,一般用原诗词中的词语回答即可。即写出了落花满径、依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的特点.(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诗句描绘了清新幽静的自然之景,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寻访不遇的惆怅之情。答案:(1)落花满径、依山而居、清泉淙淙、鸟语声声。(2)对寻访不遇的遗憾惆怅(或失望)之情,对幽居生活的向往之情。译文:庭院里落花满径让人迷失路径,依山而居,听到清泉淙淙、鸟语声声。傍晚时分,向幽居的深处走去,只听见鸟鸣之声不绝于耳。深处只闻鸟语,未见人迹,见其幽深。14.(2024春 益阳期末)根据要求,赏析诗歌。木兰诗《乐府诗集》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任选角度,赏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表达效果。【答案】示例: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开”“坐”“脱”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生活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子装束的喜爱之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分析】《木兰诗》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讲述了一个叫木兰的女孩,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作官,只求回家团聚的故事,热情赞扬了这位女子勇敢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和英勇无畏的精神。【解答】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意思是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本句可从词语及修辞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从词语使用(或描写手法)看,“开”“坐”“脱”“著”“理”“帖”等动词,描写了木兰一连串的行动,属于动作描写;从修辞手法看,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木兰回到家中急切地恢复女孩的装扮,写出她对故居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儿妆的喜爱,表现她归来后情不自禁的喜悦,丰富了木兰的形象。据此作答,意对即可。答案:示例:诗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通过“开”“坐”“脱”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木兰对故居生活的亲切感受和对女子装束的喜爱之情,丰富了木兰的形象。参考译文:叹息声一声接着一声,木兰对着房门织布。听不见织布机织布梭的声音,只听见木兰在叹息。……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看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15.(2024春 扶绥县期末)古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1)“双袖龙钟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2)“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历来为人们所传颂,你知道这两句妙在哪里吗?【答案】(1)描绘了诗人思念长安亲人而泪流不止的样子。(2)这两句诗描述的是诗人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分析】《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解答】(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描绘了诗人思念长安亲人而泪流不止的样子。(2)本题考查重点诗句的赏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答案:(1)描绘了诗人思念长安亲人而泪流不止的样子。(2)这两句诗描述的是诗人托使者带平安口信以慰家人的场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参考译文: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的泪沾湿双袖模糊面容。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托你给我的家人报个平安。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