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押题预测】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期末核心考点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押题预测】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期末核心考点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期末核心考点 文言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
1.(2023春 乌鲁木齐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陋室铭    
②有仙则名    
③谈笑有鸿儒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对文章简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唐朝文学家,著名诗人。从他的诗歌《秋词(其一)》和《陋室铭》一文,我们可以感悟到刘禹锡豪迈的气质。
B.文章短小精悍,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C.文章运用了起兴、白描、夸张和用典等表现手法,凸显“陋室不陋”;但句式不够整齐,韵律感不强,削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陋室铭》是中国古典散文的精品,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观点鲜明、感情真挚。
(4)作者心目中的“陋室不陋”,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5)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表达效果。
2.(2024春 罗湖区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①,灌之溉之,蓬蓬如偃②盖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③岫岭④之间,干⑤青云,凌碧霄,矫矫⑥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如何也?嘻!士君子之失身⑦于人,亦犹是尔。
(王晫《松喻》)
【注】①节:树木枝干交接处。②偃(yǎn)盖:车盖或伞盖。③夫(fú):代词,那些。④岫(xiù)岭:山峰。⑤干:冲。⑥矫矫:威武的样子。⑦失身:失节。
(1)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盎 有人移之盆盎 据形索义:“盎”(àng)是形声字,形旁是“皿”。 A推测“盎”的意思与     有关
凌 凌碧霄 语境推测:①冰凌。②侵犯,欺压。③杂乱,交错。④升,登上。 B     (填序号)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4)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3.(2024秋 河间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持就火炀之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就:①靠近;②观赏;③成就。 A就:   
若止印三二本 关联教材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B止:   
有奇字素无备者 联系成语解释 素不相识 C素: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B.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C.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梦溪笔谈》是古代笔记体裁著作,可谓集古人之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古人的创造智慧。
4.(2024秋 故城县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活板》一文)
【乙】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选自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
【注】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
(1)读准字音,既要关注生僻字,还要关注多音字。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字平如砥   
至今宝藏   
(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为板本”中“板本”指版印书籍,是相对于抄本而言的。
B.“布衣毕昇”中“布衣”指平民,因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C.“有奇字素无备者”中“奇字”指奇形怪状不规范的字。
D.“性精微”中“精微”是精细谨慎的意思,是对张衡性格的概括。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B.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C.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D.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持就火炀之。
(5)【甲】【乙】两文中,从活版印刷和地动仪的发明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活板“活”在何处?(答出两点即可)地动仪“神”在哪里?
5.(2024春 都昌县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陈谏议①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②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③,不见是马,因诘④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⑥,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⑦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⑧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释】①谏议:官职名称。②啮:咬。③厩(jiù):马圈,马棚。④诘:责问,迫问。⑤遽(jù):迅速,急忙。⑥贵臣:朝中重臣。⑦蓄:蓄养。⑧戒:告诫。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不见是马:   
③而偿其直: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3)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和陈谏议在教育子女上有什么不同?
6.(2024春 北京期末)阅读《爱莲说》,完成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草木之花/何陋之有
B.可爱者/不可救药
C.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
理解: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莲清香洁净的形象,而且体现出莲傲然不群、凛然不可侵犯的君子气质与品格。
【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理解:菊花清高,喻避世隐者;莲花高洁,喻花中君子;牡丹艳丽,喻富贵俗人。作者通过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
(3)阅读古诗《咏菊》,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荷花。
《爱莲说》中,菊是隐逸者的象征;《咏菊》中,菊有“①    ”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②    手法,表达了对所写之物(“莲”“菊”)的③    之情。
7.(2024春 宝坻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钱太守
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②谷间出,人赍③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④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父老辛苦!”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将作大匠: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②若耶:山名。③赍(jī):携带。④明府:对太守的尊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未尝识朝政    
②至夜不绝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
(3)请结合原文分析,刘宠是一个怎样的人。
8.(2024春 渝北区期末)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普①少习②史事,寡学术,及为相③,太祖④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⑤,国⑥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⑦,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⑧,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 赵普传》)
【注】①普:赵普,北宋开国功臣之一,曾任宋朝宰相。②习:熟悉,通晓。③为相:当宰相。④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⑤私第:自己的住宅。⑥阖:关。⑦竞曰:整日。⑧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大官之死也称薨。
(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蒙辞以军中多务”的“辞”,查字典解释有:①讼辞,口供;②言辞,文辞;③推托;④告别,“辞”在本句中的意思是“④告别”。
B.“见往事耳”的“耳”,由课文《狼》“止增笑耳”之“耳”,迁移得知为“罢了”。
C.“寡学术”的“寡”,由成语“寡廉鲜耻”的释义,联想推测为“少”。
D.“阖户启箧取书”的“箧”,根据形旁“ ”,推测是与竹子相关的器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3)下列选项中对两文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从赵普的治学经历可以看出:读书不怕晚,只要肯努力,任何时候都来得及。
D.赵普主要研读的文章只有《论语》二十篇,却能在临政时“处决如流”,充分证明熟读精思的重要性。
(4)根据内容,简要分析吕蒙和赵普两人在治学经历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9.(2024春 龙江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乙】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而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③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袁枚《卖蒜老叟》,有修改)
[注释]①堵:墙。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③纵:放开。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③旁睨而揶揄之    
④招叟至前    
(2)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B.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C.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D.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4)结合文本说说卖油翁和卖蒜叟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答出两点。
10.(2024春 金水区期末)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活板》)
【乙】
近世又有铸锡作字①,以铁条贯之作行②,嵌于盔③内界行④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
(节选自王祯《农书 造活字印书法》)
【注】①铸锡作字:用金属锡铸造活字。②贯之作行:穿连制成行列。③盔:钵盂一类的容器。④界行:一般指行格界线,本文指印版上的边栏、边框。
【丙】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①。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②,故王祯《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③。
(节选自金简《武英殿聚珍版从书》)
【注】①权舆:开始。②周章:周折,苦心。③易以木版:用木活字代替了泥活字。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A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结合语境推断    
B持就火炀之 知识迁移:就着灯光看书    
C率多印坏 查阅字典:①直率;②一律,一概;③标准,条例。(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  
(2)下列对甲文中画线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大意是字印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变得坚固。
B.“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大意是用一块平板按在字印上面,那(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了。
C.“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大意是每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大意是毕昇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们得到,直到今天仍然被看作珍宝。
(3)甲文是如何围绕活字印刷“活”的特点进行介绍的?
(4)学过《活板》后,你和小郑就活字印刷在古代社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讨,结合乙、丙两则材料,对研讨中的问题进行回应。
问题研讨
小郑:活字印刷优势突出,我却发现它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
你:是的,由于①    ,阻碍了它的发展。
小郑:这是技术方面的因素,还有其他方面可能影响吗?
你:②    ,我们可以就这个方面查阅资料。
11.(2024春 顺德区期末)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链接材料】
吕蒙来到吴国,孙权劝他好好研究学问,于是他博览群书,并以《易经》为主,常在孙权身边谈经论道。有时还唱得酩酊大醉。一日,他在睡梦中,忽然背诵《易经》一部,一会后惊醒,大家都问他怎么回事儿。吕蒙说:“我刚才在梦中见到了伏羲、文王和周公,他们跟我谈论国家兴亡之事,天地宇宙之理,观点都十分精辟绝妙。他们可不是空发议论,仅仅背诵原文而已呀。”此后,众人都知道了吕蒙说梦话诵《易经》这件事。
(1)下列加点字词理解是否正确(正确打√,错误打×),错误的请修改。
①见往事耳:往事,古义是“历史”,今义是“过去的事情”。
判断     ,修改: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卿”是谦辞,是“我”的意思。
判断     ,修改:   
③但当涉猎:“但”解释为“只”,与“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的“但”相同。
判断     ,修改:   
(2)根据提示,填入相应内容。
成语的意思精辟,大都来源于古代寓言、历史故事、古代文学作品或民间口头口语。例如“扑朔迷离”出自《木兰诗》,比喻事物错综复杂;“①    ”出自《孙权劝学》,突出②    ;“③    ”出自《卖油翁》,突出做事得心应手。
(3)按要求完成表格内容。
劝说技巧 建立信任;了解对方;运用事例;注意身份与语气……
劝说智慧 孙权劝学,首先指出吕蒙“当涂掌事”的身份不可不学;接着提出“但当涉猎,见往事耳”的①    ;最后现身说法,指出学习的可能性,言语之间充满对吕蒙的②    之情,又不失上级的身份,使吕蒙积极求学。
学以致用 小顺同学认为自己基础差,不可能学好文言文。请你结合选文内容与链接材料,用所学技巧劝说小顺好好学习文言文。 小顺同学,③   
12.(2024春 灵川县校级期末)阅读。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活板》)
【乙】
钱氏①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②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③,六幕④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服其精练。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 梵天寺木塔》)
【注】①钱氏:指五代割据江浙的吴国的吴越王及其子孙。 ②喻皓:五代末、北宋初著名建筑工匠,浙江杭州一带人。③弥束:全部紧束。④六幕:文中指立方体的上、下、左、右、前、后六个面。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第二板已具    
②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③乃以瓦布之    
④人皆服其精练    
(2)用“/”给下列内容断句。(断一处)
用 讫 再 火 令 药 熔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②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甲文的活板突出“活”。比如“    ”,可以看出字是“活”的;     ,可以看出字印数目是“活”的;“更互用之”,可以看出印刷是“活”的。乙文的木塔则求“稳”。喻皓采用     的方法解决了木塔不稳定的问题。从毕昇的发明和喻皓的方法中,你可以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精神。
13.(2024春 东莞市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
兰之味,非可逼而取①也。盖在有无近远续断之间,纯以情韵胜。氲氲②无所,故称瑞③耳。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即善绘者以意取似,莫能肖也。其真文王、孔子、屈原之徒,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者耶?
(选自张大复《梅花草堂集》)
【注①取:这里是嗅取(兰的香味)。②氲氲:弥漫飘忽。③瑞:吉,善。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词语 理解词义的方法提示 解释
自李唐来 字形溯源法:“自”甲骨文写为,正像鼻子的样子,“鼻子”就是它的本意,但很少用。当时有一种很流行的说法是鼻子是人的面部最突出的部位,可以假借来表达“自己”。后来,“自”又引申为“开始”的意思。《说文解字注》也提到“今义从也、己也、自然也,皆引申之义”。 A    
陶后鲜有闻 参考成语法:鲜为人知、寡廉鲜耻 B    
宜乎众矣 查阅词典法:①合适;②应当;③无怪。 C     (填序号)
即善绘者 课内迁移法:陈康肃公善射 D    
(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体兼彩而不极于色令人览之有余而名之不可
(4)下面是七(9)班弘毅同学整理的阅读笔记,请将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篇名 《爱莲说》 《梅花草堂集》
“物”的特点 中通外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    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志”的象征 ①    高洁傲岸、非凡脱俗 美名远扬 高洁傲岸、非凡脱俗
主旨 本文借花写人,表达了作者③    的生活态度。 本文借人写花,将兰比作“文王、孔子、屈原之徒”,让我们领悟到兰④    的品性。
14.(2024春 天河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节选自沈括《活板》)
【乙】
大红色。其质红花饼一味,用乌梅水煎出,又用碱水澄数次。澄得多次,色则鲜甚。凡红花最忌沉、麝①,袍服与衣香共收,旬月之间,其色即毁。凡红花染帛之后,若欲退转②,但浸湿所染帛,以碱水、稻灰水滴上数十点,其红一毫收转,仍还原质。所收之水藏于绿豆粉内,放出染红,半滴不耗。染家以为秘诀,不以告人。
(节选自宋应星《天工开物》)
[注]①沉、麝:沉香、麝香。②退转:还原本色。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持就火炀之/瞬息可就
B.若止印三二本/若欲退转
C.更互用之/即更刮目相待
D.有奇字素无备者/可以调素琴
(2)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的划线句子。
①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澄得多次,色则鲜甚。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对古代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发明者、工序和主要特点做了清晰说明。
B.甲文介绍了活字印刷全过程:刻字、拆版、制版、印刷,其中刻字和拆版是详写。
C.乙文对当时大红色染料的生产、贮存以及如何恢复帛的原色等技术进行了记载。
D.两篇选文都是说明文,分别介绍了活字印刷术和大红色制色工艺,语言简洁准确。
(4)甲、乙两文都体现了传统工艺“活”的特点,请从两文中各选一例分析。
15.(2024春 金寨县期末)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乙】余忆年少时,住西湖。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一日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兴正浓,忽有大雨倾盆而至,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少时,雨过天晴,波澜不惊,湖天一色。荷花为雨所洗,鲜妍明媚,袅娜多姿,清丽雅致,实为花中仙子也。李太白诗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余以为妙绝。
——《夏日赏荷》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词。
①亭亭净植   
②不可亵玩焉    
③少时,雨过天晴    
④余以为妙绝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实为花中仙子也
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忽有大雨倾盆而至
C.荷花为雨所洗/余以为妙绝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湖中荷花尽作飘摇之态
(3)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每至夏日,临湖赏荷,便欣然忘食。
(4)赏荷,可品其神美。【甲】文称莲为“    ”,借赞美莲花的可爱来歌颂君子的坚贞气节,表现作者     的生活态度。【乙】文赞荷为“    ”。通过描写荷花的美丽动人来表达作者     之情。
期末核心考点 文言文阅读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文言文阅读(共15小题)
1.(2023春 乌鲁木齐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词。
①陋室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②有仙则名  出名,有名 
③谈笑有鸿儒  大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对文章简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唐朝文学家,著名诗人。从他的诗歌《秋词(其一)》和《陋室铭》一文,我们可以感悟到刘禹锡豪迈的气质。
B.文章短小精悍,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C.文章运用了起兴、白描、夸张和用典等表现手法,凸显“陋室不陋”;但句式不够整齐,韵律感不强,削弱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D.《陋室铭》是中国古典散文的精品,描写、叙述、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生动形象、观点鲜明、感情真挚。
(4)作者心目中的“陋室不陋”,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5)请从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划线句子表达效果。
【答案】词类活用
1.名:名词活用动词,出名。例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有灵气。例句: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了芳馨。例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例句:无丝竹之乱耳
5.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例句:无案牍之劳形
6.上:方位名词作动词,蔓上。例句:苔痕上阶绿
7.绿:形容词作动词,变绿。例句:苔痕上阶
【分析】参考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会有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台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之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弦管奏乐的声音扰乱耳朵,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的呢?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歌颂陋室的文字。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②句意:有了神仙就会有名气。名:出名,有名。
③句意: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之人。鸿:大。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句中重点字词:斯,这。惟,只。吾,我,这里是指(陋室铭)的铭文。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句意: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句中重点字词:语气助词,的。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乱耳,扰乱双耳。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乱,扰乱。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形,形体、身体。句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形伤神。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句式上《陋室铭》是骈散结合,使文章节奏明快、语言错落有致,读来抑扬顿挫,和谐悦耳,在听觉上给人音乐的美感。
故选:C。
(4)本题考查选文内容的理解。做题时结合句子理解来回答。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也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树立榜样,意在自勉,更表现出了作者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5)本题考查句子赏析。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突出了主题。
答案:
(1)①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陈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②出名,有名 ③大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形伤神。
(3)C
(4)①环境“不陋”:“苔痕”蔓延到台阶,绿意满眼;草色映入珠帘,室内生机盎然;②交友高雅:来往朋友都是博学鸿儒,没有一个文盲野夫;③做事高雅:朋友们一起弹琴吟唱、诵经修行;没有公文案牍劳神伤情,非常惬意。(从景、人、事三个方面答题,意思到即可。)
(5)这一句描写了“苔痕”“草色”青绿、鲜艳的特点,渲染了陋室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氛围,衬托了作者高洁傲岸、超凡脱俗的思想情怀,烘托了“惟吾德馨”“陋室不陋”的主题。
2.(2024春 罗湖区期末)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有人移之盆盎,置之华屋之内,屈其枝,缚其节①,灌之溉之,蓬蓬如偃②盖焉。非不取悦于人,然以视夫③岫岭④之间,干⑤青云,凌碧霄,矫矫⑥郁郁于严霜积雪者,相去如何也?嘻!士君子之失身⑦于人,亦犹是尔。
(王晫《松喻》)
【注】①节:树木枝干交接处。②偃(yǎn)盖:车盖或伞盖。③夫(fú):代词,那些。④岫(xiù)岭:山峰。⑤干:冲。⑥矫矫:威武的样子。⑦失身:失节。
(1)请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字词 出处 方法 释义
盎 有人移之盆盎 据形索义:“盎”(àng)是形声字,形旁是“皿”。 A推测“盎”的意思与  器皿(容器、盆、碗等)  有关

凌碧霄 语境推测:①冰凌。②侵犯,欺压。③杂乱,交错。④升,登上。 B  ④  (填序号)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士君子之失身于人,亦犹是尔。
(3)请用“/”给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4)托物言志是中国古代文人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
【答案】(1)①器皿(容器、盆、碗等)。
②④
(2)①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艳。
②贤士君子(或读书人)失节于他人,也像这(松树)一样啊。
(3)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4)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寄予了作者对君子人格的肯定和追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志趣。乙文通过歌颂于逆境中顽强生长的松树来赞美君子的正直品格。
【分析】翻译: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就很多了。

松树的特点是挺直向上。即使几尺高,也是直直的样子。有人将它移栽到盆中,放到华美的屋内,弯曲它的枝干,绑缚它的枝节,施肥灌溉,繁盛的样子像撑开的伞,这样并非不招人喜欢。但是看那些山谷山岭之间,直插青天,凌驾蓝天,茂盛葱郁(地生长)在严霜积雪中的松树,(它们之间)相差多少啊!唉!贤士君子失节于人,也如同这(松树)一样啊。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含义。
①句意:有人将它移栽到盆中。盎,器皿(容器、盆、碗等)。
②句意:凌驾蓝天。凌,升,登上。故选:④。
(2)本题考查翻译。
①重点词:独,唯独;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句意: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艳。
②重点词:犹,还;是,这。句意:贤士君子(或读书人)失节于他人,也像这(松树)一样啊。
(3)本题考查断句。
句意:松树的特点是挺直向上。即使几尺高,也是直直的样子。故可断为: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答案: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甲文:作者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以及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作者以菊、牡丹和莲分别象征隐士、富贵者和君子,通过对比突出了自己对莲花所代表的君子品质的推崇,表现出作者在污浊的社会环境中坚守自我、追求高尚人格的志趣。
乙文:作者以松树在自然环境中挺直向上、威武郁郁的形象,与被移栽到花盆中、屈枝缚节的松树进行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坚守气节、不随波逐流、保持独立人格的崇尚。同时,以士君子失节于人如松树被屈枝缚节作比,告诫人们不应为了取悦他人而失去自己的气节,体现了作者对正直、有气节的人生志趣的追求。
答案:
(1)①器皿(容器、盆、碗等)。
②④
(2)①我只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而不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妖艳。
②贤士君子(或读书人)失节于他人,也像这(松树)一样啊。
(3)松之性直上/虽数尺/自亭亭也。
(4)甲文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寄予了作者对君子人格的肯定和追求,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志趣。乙文通过歌颂于逆境中顽强生长的松树来赞美君子的正直品格。
3.(2024秋 河间市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活板
沈括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加点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
持就火炀之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 就:①靠近;②观赏;③成就。 A就: 靠近 
若止印三二本 关联教材 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B止: 同“只” 
有奇字素无备者 联系成语解释 素不相识 C素: 平时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D 
A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B.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C.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②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4)《梦溪笔谈》是古代笔记体裁著作,可谓集古人之智。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古人的创造智慧。
【答案】(1)A靠近。B同“只”。C平时。
(2)D
(3)①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②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4)毕昇解决了雕版印刷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改进印刷技术,体现活的优势。字活,每字为一印;排版活,密布字印;印刷活,更互用之;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做法活,奇字旋刻;拆板活,火令药镕。这就是古人的创造智慧。
【分析】【参考译文】
用雕板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根本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A句意: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就:靠近。
B句意:如果只印两三本。止:同“只”。
C句意: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素:平时。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故断为:其印/为余群从/所得。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以,用;冒,混合。句意: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②重点词:帖,帖标签;帖,标签。句意: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4)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和“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可知,北宋平民毕昇解决了雕版印刷效率低且不易修改的难题,他发明活字印刷术,革新了印刷技术。“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充分发挥印刷“字活”的优势;“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则表现“排版活”的优势;“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表现“印刷活”的优势;“每一字皆有数印……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表现“字印数目活”的优势;“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则表现了活字印刷“做法活”的优势。综上可知,这便是活字印刷术中蕴含的古人智慧。
答案:
(1)A靠近。B同“只”。C平时。
(2)D
(3)①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
②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4)毕昇解决了雕版印刷效率低不易修改的难题,改进印刷技术,体现活的优势。字活,每字为一印;排版活,密布字印;印刷活,更互用之;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做法活,奇字旋刻;拆板活,火令药镕。这就是古人的创造智慧。
4.(2024秋 故城县期末)阅读【甲】【乙】两文,完成问题。
【甲】活板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梦溪笔谈》中的《活板》一文)
【乙】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①,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容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
(选自李昉《太平御览》有改动)
【注】①穹隆: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
(1)读准字音,既要关注生僻字,还要关注多音字。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字平如砥 dǐ 
至今宝藏 cánɡ 
(2)下列对两个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皆为板本”中“板本”指版印书籍,是相对于抄本而言的。
B.“布衣毕昇”中“布衣”指平民,因古代平民不能穿锦绣,故称“布衣”。
C.“有奇字素无备者”中“奇字”指奇形怪状不规范的字。
D.“性精微”中“精微”是精细谨慎的意思,是对张衡性格的概括。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C 
A.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B.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C.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D.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持就火炀之。
(5)【甲】【乙】两文中,从活版印刷和地动仪的发明来看,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令人赞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活板“活”在何处?(答出两点即可)地动仪“神”在哪里?
【答案】(1)dǐ
cánɡ
(2)C
(3)C
(4)把它拿到火上烘烤。
(5)活板的“活”在:①印刷“活”:“一板……一板……”“更互用之”,统筹用板,提高效率;②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以便一板当中多次出现使用;③选用“活”:“木格贮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④做法“活”:奇字“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⑤拆版“活”:“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
地动仪“神”在发生地震时,地震所在方向的龙丸就会掉落,就知道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
【分析】参考译文:
【甲】活板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非常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乙】
张衡性情精细谨慎,有精巧的技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它的盖子像天空一样中央高高拱起,上面用篆文作装饰;外面刻有八条龙,嘴里衔着一颗铜丸,(龙首)的下面有铜铸的蟾蜍张着嘴(准备)接铜丸。它的发动机关都隐藏在形似酒杯的容器中,周边看不出边际,就像一个整体。地动仪的机关一发,龙就突出铜丸,蟾蜍张开口接住铜丸,声音于是振动传播,工作人员发觉后,立即观察机器,其余的七条龙头没有吐出铜丸,就知道地震从哪边发出,配合默契就像神仙一样,观看的人没有一个不叹服地动仪的神奇美丽。从古代以来,不曾有过。
【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
“字平如砥”的“砥”读作“dǐ”。
“至今宝藏”的“藏”读作“cánɡ”。
(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在句中含义。
ABD.正确;
C.有误,意为: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奇字:写法特殊,或生僻、不常用的字;
故选:C。
(3)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
句意为:(他)制作的地动仪,用精铜制成,直径八尺,样子像倾斜的酒杯。故断句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
故选:C。
(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
重点词语:就,靠近;炀,烤。句意:把它拿到火上烘烤。
(5)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活字印刷术的“活”体现在:①字印“活”。“每字为一印”,取用灵活;②排版“活”。“密布字印”,随时排用;③印刷“活”。“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统筹用板,提高效率;④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以便一板当中多次出现时使用;⑤选用“活”。“木格贮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⑥做法“活”。奇字“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⑦拆版“活”。“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
根据乙文中的“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可知地动仪地动机发,能准确判断地震方向。
答案:
(1)dǐ
cánɡ
(2)C
(3)C
(4)把它拿到火上烘烤。
(5)活板的“活”在:①印刷“活”:“一板……一板……”“更互用之”,统筹用板,提高效率;②字印数目“活”:“每一字皆有数印”,以便一板当中多次出现使用;③选用“活”:“木格贮之”,放在不同的木格中,便于灵活取用;④做法“活”:奇字“旋刻之”,随时可以增补;⑤拆版“活”:“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可灵活拆版,重复使用。
地动仪“神”在发生地震时,地震所在方向的龙丸就会掉落,就知道那个方向发生地震了。
5.(2024春 都昌县期末)阅读下面两个文言语段,完成下面问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陈谏议①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②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③,不见是马,因诘④仆:“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矣。尧咨者,陈谏议之子也。谏议遽⑤召子,曰:“汝为贵臣⑥,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⑦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⑧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
【注释】①谏议:官职名称。②啮:咬。③厩(jiù):马圈,马棚。④诘:责问,迫问。⑤遽(jù):迅速,急忙。⑥贵臣:朝中重臣。⑦蓄:蓄养。⑧戒:告诫。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 
②不见是马: 这 
③而偿其直: 同“值”,价值,价钱 
(2)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
(3)从甲、乙两文看,诸葛亮和陈谏议在教育子女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1)①增长
②这
③同“值”,价值,价钱
(2)①用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②家里的手下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3)甲文侧重点在于学习与做人方面,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以家书形式传递一片拳拳爱子之心;乙文侧重为人处世需遵仁守义的修养,陈谏议是以儿子平时做的事情为切入点,及时发现错误教导他改正,颇具言传身教之风。
【分析】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行为操守,依靠宁静来修养身心,依靠节俭来培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
(乙)宋人陈谏议家里有一匹劣马,性情暴躁,不能驾驭,踢伤咬伤了很多人。一天,他走进马棚,没看到这匹马,于是责问仆人:“那匹马怎么不见了?”仆人说是陈尧咨把马卖给商人了。陈尧咨是陈谏议的儿子。陈谏议马上召来儿子,说:“你是朝中重臣,家里周围的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你这是把祸害转嫁给别人啊!”(陈谏议) 赶紧命人去追商人牵回马,并把卖马的钱退给商人。他告诫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因此) 当时的人们称赞陈谏议有一种古代贤仁之风。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理解。
①句意: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广:增长。
②句意:没看到这匹马。是:这。
③句意:并把卖马的钱退给商人。直,同“值”,价值,价钱。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语:静,宁静;修身,修养身心;俭,节俭;养德,培养品德;以,表示目的,可译为“来”。句意:用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②重点词语:左右,身边的人;尚,尚且;制,制服;贾人,商人;安,怎么;蓄,蓄养。句意:家里的手下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教育子女侧重于学习与做人方面。他劝勉儿子勤学立志,强调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以家书的形式传递出拳拳爱子之心。而陈谏议在教育子女上侧重为人处世需遵仁守义的修养。他以儿子把劣马卖给商人这件事为切入点,及时发现错误并教导儿子改正,颇具言传身教之风。
答案:
(1)①增长
②这
③同“值”,价值,价钱
(2)①用宁静来修养身心,用节俭来培养品德。
②家里的手下人都不能制服这匹马,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3)甲文侧重点在于学习与做人方面,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以家书形式传递一片拳拳爱子之心;乙文侧重为人处世需遵仁守义的修养,陈谏议是以儿子平时做的事情为切入点,及时发现错误教导他改正,颇具言传身教之风。
6.(2024春 北京期末)阅读《爱莲说》,完成问题。
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C 
A.草木之花/何陋之有
B.可爱者/不可救药
C.香远益清/精益求精
D.宜乎众矣/因地制宜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 
【甲】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翻译:香气传得越远越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赏玩啊。
理解:这句话不仅写出了莲清香洁净的形象,而且体现出莲傲然不群、凛然不可侵犯的君子气质与品格。
【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对于菊花的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的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理解:菊花清高,喻避世隐者;莲花高洁,喻花中君子;牡丹艳丽,喻富贵俗人。作者通过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
(3)阅读古诗《咏菊》,并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咏菊
白居易
一夜新霜著①瓦轻,芭蕉新折败荷②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③初开晓更清。
[注]①著:附着。②荷:也称作蒲。③金粟:金粟一般的花蕊,这里指荷花。
《爱莲说》中,菊是隐逸者的象征;《咏菊》中,菊有“① 耐寒  ”的特点(用原文词语填空)。两首诗都运用了② 对比  手法,表达了对所写之物(“莲”“菊”)的③ 赞美  之情。
【答案】(1)C
(2)甲
(3)①耐寒②对比 ③赞美
【分析】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咏菊
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着在瓦上,芭蕉折断,荷叶倾倒。能够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的金色花蕊刚刚绽放,在清晨显得更加清新。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 不同,“草木之花”的“之”是“的”,“何陋之有”的“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 不同,“可爱者”的“可”是“值得”,“不可救药”的“可”是“可以,能够”;
C 相同,“香远益清”和“精益求精”的“益”都是“更加”的意思;
D 不同,“宜乎众矣”的“宜”是“应当”,“因地制宜”的“宜”是“合适”。
故选:C。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和理解的分析。
甲.正确。
乙选项理解有误,作者通过衬托手法,表达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和对追名逐利世态的鄙弃,而非对菊花的仰慕和喜爱之情。
故选:乙。
(3)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
《咏菊》中,菊有“耐寒”的特点。两首诗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对所写之物(“莲”“菊”)的喜爱之情。在《爱莲说》中,作者通过对莲的描绘和赞美,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咏菊》中,通过描绘菊花在秋霜中依然挺立开放,展现其耐寒的特性,表达作者对菊花的赞美喜爱。
答案:
(1)C
(2)甲
(3)①耐寒②对比 ③赞美
7.(2024春 宝坻区期末)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钱太守
刘宠任会稽太守,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朝廷征为将作大匠①,山阴县有五六叟,自若耶②谷间出,人赍③百钱以送宠,曰:“山谷鄙人,未尝识朝政。他守时,吏索求民间,至夜不绝,或狗吠竟夕,民不得安。自明府④来,狗不夜吠,民不见吏;年老值圣明,故相扶而送。”宠曰:“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父老辛苦!”叟奉以钱,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释】①将作大匠:主管土木工程的官员。②若耶:山名。③赍(jī):携带。④明府:对太守的尊称。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未尝识朝政  曾经 
②至夜不绝 断绝、停止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吾之政何能及公言邪?
(3)请结合原文分析,刘宠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1)①曾经;②断绝,停止。
(2)我的治理(政绩)怎么能比得上您说的(那么好)呢!
(3)刘宠担任太守时废除苛刻的政令,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非常太平,可见他是一个治理有方,勤政爱民的官员;人们互相搀扶着也要来送他,给他钱,可见刘宠有仁爱之心,深受百姓爱戴;刘宠并不接收百姓们的相赠,但又不忍拒绝他们的好意,故只拿了一枚,可见他为官清正廉洁。
【分析】参考译文:
刘宠担任会稽太守,废除苛刻的政令,禁止非法的勾当,郡中很太平。朝廷征召他担任将作大匠。山阴县里有五六个老头,从若耶谷中走出来,每个人带着一百钱用来送给刘宠,说:“我们住在山谷里,见识少,不曾知晓朝廷政事。别的人担任太守时,官吏到民间索取(钱财)。一天到晚不停,有时狗叫一整夜,老百姓不得安宁。自从您来了,晚上狗也不再叫了,百姓也看不到官吏了。年纪老迈之时遇到如此贤明的官员,所以相互搀扶着来(给您)送行。”刘宠说:“我的治理(政绩)怎么能比得上您说的(那么好)呢!父老乡亲们辛苦了!”老人将钱捧着送给刘宠,刘宠不能推辞,于是从每个人那里选了一个铜钱收下了。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义。
①句意:不曾知晓朝廷政事。尝,曾经。
②句意:一天到晚不停。绝,断绝,停止。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句中重点词语有:之,的;政,政绩;何能,怎么能;及,比得上。句意为:我的治理(政绩)怎么能比得上您说的(那么好)呢!
(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从文中找出对该人物的描写,然后结合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即可。根据“除苛政,禁非法,郡中大治”可以看出,刘宠废除苛刻的政令,禁止官吏扰民等不法行为,使郡中秩序井然,老百姓安居乐业。根据“人赍百钱以送宠。宠不能辞,遂各选一钱受之”可以看出,刘宠为官廉洁,老翁们送钱给他,他盛情难却,挑选一枚做纪念。
答案:
(1)①曾经;②断绝,停止。
(2)我的治理(政绩)怎么能比得上您说的(那么好)呢!
(3)刘宠担任太守时废除苛刻的政令,禁止部属扰民等不法行为,郡中非常太平,可见他是一个治理有方,勤政爱民的官员;人们互相搀扶着也要来送他,给他钱,可见刘宠有仁爱之心,深受百姓爱戴;刘宠并不接收百姓们的相赠,但又不忍拒绝他们的好意,故只拿了一枚,可见他为官清正廉洁。
8.(2024春 渝北区期末)对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普①少习②史事,寡学术,及为相③,太祖④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⑤,国⑥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⑦,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⑧,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节选自《宋史 赵普传》)
【注】①普:赵普,北宋开国功臣之一,曾任宋朝宰相。②习:熟悉,通晓。③为相:当宰相。④太祖:指宋太祖赵匡胤。⑤私第:自己的住宅。⑥阖:关。⑦竞曰:整日。⑧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大官之死也称薨。
(1)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 
A.“蒙辞以军中多务”的“辞”,查字典解释有:①讼辞,口供;②言辞,文辞;③推托;④告别,“辞”在本句中的意思是“④告别”。
B.“见往事耳”的“耳”,由课文《狼》“止增笑耳”之“耳”,迁移得知为“罢了”。
C.“寡学术”的“寡”,由成语“寡廉鲜耻”的释义,联想推测为“少”。
D.“阖户启箧取书”的“箧”,根据形旁“ ”,推测是与竹子相关的器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3)下列选项中对两文内容理解有误的是  B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从赵普的治学经历可以看出:读书不怕晚,只要肯努力,任何时候都来得及。
D.赵普主要研读的文章只有《论语》二十篇,却能在临政时“处决如流”,充分证明熟读精思的重要性。
(4)根据内容,简要分析吕蒙和赵普两人在治学经历上有哪些相同之处。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能和谋略,不再是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另外的眼光看待,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分别了。
【乙】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太祖常劝说他要读书。赵普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等到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的人打开书箱看到里面的书籍,原来是一部《论语》。
【解答】(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
A.有误,“辞”在本句中的意思是“③推托”。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
①重点词:岂,难道;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句意: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重点词:归,回家;启,打开。句意: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
ACD.正确;
B.有误,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从侧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
故选:B。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通晓两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两文内容,从“蒙乃始就学”“太祖常劝以读书”中可知,他们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从“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中可知,读书后他们的学习和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据此回答即可。
答案:
(1)A
(2)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
②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读书。
(3)B
(4)成就都很大;原先学问都不多;都善于听取他人的忠告;读书后他们的处事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
9.(2024春 龙江县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选自欧阳修《卖油翁》)
【乙】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旁睨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而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③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袁枚《卖蒜老叟》,有修改)
[注释]①堵:墙。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③纵:放开。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尝射于家圃  曾经。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放下。 
③旁睨而揶揄之  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④招叟至前  到。 
(2)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B.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C.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D.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②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4)结合文本说说卖油翁和卖蒜叟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答出两点。
【答案】(1)①曾经。
②放下。
③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④到。
(2)B
(3)①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②老人慢慢地背着蒜头回去了,最终没有告诉别人他的姓名。
(4)①都身怀绝技。卖油翁将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杨二的拳头夹在卖蒜叟的肚子里动弹不得。
②都谦逊低调,不慕虚名。卖油翁将油穿过铜钱倒进葫芦里,自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蒜叟肚子能夹住人却不留名。
③都自信沉稳又不畏权贵。卖油翁面对愤怒的陈尧咨,笑着表演倒油技术;卖蒜叟笑着接受杨二相公的挑战。
【分析】参考译文:
【甲】康肃公陈尧咨擅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乙】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观看的人像一堵墙一样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能够用我的死成全你的名声,死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于是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奋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地背着他的蒜回去了,始终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含义。
①句意:曾经,(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尝:曾经。
②句意: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释:放下。
③句意: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睨: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④句意: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至:到。
(2)本题考查文言断句。
句意为: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故断句为: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①重点字词:亦,也;惟,只是;手熟,手法技艺熟练;尔,罢了。句意为: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②重点字词:徐徐,慢慢地;负,背着;卒,最终。句意为:老人慢慢地背着蒜头回去了,最终没有告诉别人他的姓名。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由甲文“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和乙文“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可知,两位老人都是身怀绝技的人。
由甲文“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和乙文“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可知,两位老人都是谦虚之人。
由甲文“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和乙文“叟笑而自缚于树,解衣露腹”可知,两位老人在面对权威时都是敢于面对且十分自信沉稳。
答案:
(1)①曾经。
②放下。
③斜着眼看,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④到。
(2)B
(3)①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②老人慢慢地背着蒜头回去了,最终没有告诉别人他的姓名。
(4)①都身怀绝技。卖油翁将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杨二的拳头夹在卖蒜叟的肚子里动弹不得。
②都谦逊低调,不慕虚名。卖油翁将油穿过铜钱倒进葫芦里,自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卖蒜叟肚子能夹住人却不留名。
③都自信沉稳又不畏权贵。卖油翁面对愤怒的陈尧咨,笑着表演倒油技术;卖蒜叟笑着接受杨二相公的挑战。
10.(2024春 金水区期末)阅读下面三个文段,完成问题。
【甲】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
(选自沈括《活板》)
【乙】
近世又有铸锡作字①,以铁条贯之作行②,嵌于盔③内界行④印书。但上项字样,难于使墨,率多印坏,所以不能久行。
(节选自王祯《农书 造活字印书法》)
【注】①铸锡作字:用金属锡铸造活字。②贯之作行:穿连制成行列。③盔:钵盂一类的容器。④界行:一般指行格界线,本文指印版上的边栏、边框。
【丙】
(毕昇)活字之法,斯其权舆①。然泥字既不精整,又易破碎。松脂诸物亦繁重周章②,故王祯《农书》所载活字之法,易以木版③。
(节选自金简《武英殿聚珍版从书》)
【注】①权舆:开始。②周章:周折,苦心。③易以木版:用木活字代替了泥活字。
(1)根据语境,参考方法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A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结合语境推断
 覆盖 
B持就火炀之 知识迁移:就着灯光看书
 靠近 
C率多印坏 查阅字典:①直率;②一律,一概;③标准,条例。(摘自《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填序号)  ② 
(2)下列对甲文中画线句大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大意是字印薄得像铜钱的边缘一样,每个字刻一个印,用火烧使它变得坚固。
B.“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大意是用一块平板按在字印上面,那(所有排在铁板上的)活字就平得像磨刀石了。
C.“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大意是每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印,用来防备它们在一版内有重复的。
D.“其印为余群从所得,至今宝藏。”大意是毕昇的字印被我的堂兄弟和子侄们得到,直到今天仍然被看作珍宝。
(3)甲文是如何围绕活字印刷“活”的特点进行介绍的?
(4)学过《活板》后,你和小郑就活字印刷在古代社会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讨,结合乙、丙两则材料,对研讨中的问题进行回应。
问题研讨
小郑:活字印刷优势突出,我却发现它在我国古代社会发展缓慢。
你:是的,由于① 字印材质不稳定,会出现易碎、难于上墨的情况;刻出来的字印可能不精细规整;活字的制作工序复杂、印刷的程序繁多  ,阻碍了它的发展。
小郑:这是技术方面的因素,还有其他方面可能影响吗?
你:② 经济角度,活字制作有一定难度,费人力又费时间,可能成本较高;政治思想方面,保守的封建思想可能束缚活字印刷的发展  ,我们可以就这个方面查阅资料。
【答案】(1)A.覆盖 B.靠近 C.②
(2)D
(3)①作者是结合活字印刷由制字到印刷的流程进行介绍的,处处体现“活”的特征。②“胶泥刻字”,“每字为一印”,字印活;③布字、炀板、平字,排版活;④两板互更,印刷活;⑤场板拂印,拆板活;⑥依韵帖之,贮存活。
(4)①字印材质不稳定,会出现易碎、难于上墨的情况;刻出来的字印可能不精细规整;活字的制作工序复杂、印刷的程序繁多。
②经济角度,活字制作有一定难度,费人力又费时间,可能成本较高;政治思想方面,保守的封建思想可能束缚活字印刷的发展。
【分析】参考译文:
【甲】
用雕版印刷书籍,唐朝人还没有大规模地这么做。从五代冯道开始用雕版印刷五经,以后的经典文献就都是雕版印刷的本子了。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然后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把它拿到火上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毕昇死后,他的字模被我的堂兄弟和侄辈取得,到今天还珍藏着。
【乙】
近代又用金属锡铸造活字,用铁条穿连制成行列,镶嵌在钵盂一类的容器内,做出印版上的边栏、边框,来进行印刷。但是上面的字模难以着墨,有很多地方会印坏了,因此,不能长久流行使用。
【丙】
活字印刷的方法,是从毕昇开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