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4 唐诗三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

资源简介

教师姓名 单位名称 填写时间
学科 语文 年级/册 八年级(下) 教材版本 部编版
课题名称 第六单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难点名称 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博大的济世情怀
难点分析 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聚焦微观“人事、物景”,对重点词句进行品析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 八年级的学生,正是14岁左右的少男少女,他们成长在丰衣足食的年代,受经历和知识水平所限,对这首感慨个人经历、抒发社稷理想的古代诗歌达到深层次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情境诵读和想象,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2.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会济世情怀的现实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我们都会认为伟大诗人生前定会过着舒适安逸的生活,可事实远非如此,他几乎没有享受过一天好日子,在公元760年,诗人费尽周折在成都浣花溪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可到了八月,一阵狂风掀走了茅屋上的茅草,雨漏湿透,长夜难眠,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己的房屋被破了,肯定是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一首,他要歌颂的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通读全文,合作探究:同学们从诗中看出杜甫过着怎样的生活?诗歌中有哪些地方体现出来?Ppt展示:穷困潦倒(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老师觉得,秋风破屋也不是那么苦,把茅草捡回来不就完了吗?不过,那些茅草还能捡回来吗?小组合作探究(不能),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来呢?总结(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老师提出质疑:除了被大风刮走的茅草,还有吗?总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提出质疑:“归来倚仗自叹息”诗人为何是叹息而不是愤怒地痛骂呢?(因为无奈)那么诗人在叹息什么呢?(自己没用,家都保护不了,更保护不了国家,焦灼之后转为叹息)在背影里,有个词语叫“祸不单行”,此刻的杜甫正是祸不单行的时候,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情此景,诗人“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仅仅是因为雨吗?出示安史之乱背景,师生共同探究:杜甫有着雄心壮志,现在49岁的他,经历了半生流离颠沛,此时面对国家的动荡不安,自然环境的恶劣,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叹息。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同学们如果你像杜甫一样,国家动乱,自己家被毁了,你的愿望是什么?那杜甫是怎么想的呢?Ppt展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们来说一说杜甫的愿望,根据下面的句式来读一读。“老天啊,求您_________,那么我_________也愿意啊!” 教师总结:这是杜甫发自内心的呼唤,他的信念是非常坚定悲壮的,由此可见,杜甫是个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推己及人的济世情怀的人。 这位伟大的诗人,他并没有沉浸在个人的苦难中,而是牵挂着天下人的苦难,这种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和大公无私的宽广胸襟是值得我们敬佩。他被称之为诗圣,不仅仅是因为他诗写的好,更是他那份济世情怀感染者后世。 3、最后全班同学有感情的朗读全诗,感受诗人的救世情怀。同学们,杜甫的一生是悲凉的,但是他用自己的笔又为后人塑造出了一座丰碑,让人们看到了在苦难中不屈的意志与生命。他为生计奔忙,却没有忘记为天下苍生呐喊;他的茅屋残破了,却又树立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孟子也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也是我们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那些心怀天下、情系苍生的人,那些甘愿为世界大同而牺牲“小我”的人,才更令人内心温暖和倍感崇敬。
小结 2020年是个不平凡的一年,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突如其来,无数英雄勇赴险境,84岁高龄终南山院士挂帅专家组组长,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医院张定宇咬牙坚守岗位,各地援鄂医疗队不顾风险,“最美逆行”....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就在于他们挺身而出,勇担重任。从保家卫国到见义勇为,从救死扶伤到舍己为人,中国这片土地上从不缺乏英雄。为什么总有英雄不惧危险?支撑英雄壮举的,是为民担当、为国奉献的济世情怀。我们从自身做起,提升责任意识,忧国忧民情怀、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我们的社会就会更加和谐,我们的国家就能更加强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