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酒泉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甘肃省酒泉市四校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卷(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历史期中考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 75 分钟,满分 10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1.《尚书·夏书·五子之歌》记载:夏朝“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成王
曾反复告诫康叔:“古人有言曰:‘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今惟殷坠厥命,我其可不大监抚于时 ”上
述内容表明
A.民本思想在先秦时已有体现
B.先秦时期君主专制制度受到挑战
C.周天子欢迎百姓对自己监督
D.原始民主遗风推动夏朝长治久安
2.《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及元狩元年(公元前 122 年)……骞(张骞)因盛言大夏在汉西南,慕中国,
患匈奴隔其道,诚通蜀,身毒国(古印度)道便近,有利无害。于是天子(汉武帝)乃令王然于、柏始昌、
吕越人等,使间出西夷西,指求身毒国。”汉武帝派人“指求身毒国”
A.是古代中印直接交往的史证 B.旨在联合身毒国扼制匈奴
C.导致佛教由此路线传入中国 D.利于西南丝绸之路的探索
3.宋代张载认为,宇宙万物都来自同一个“气”。因此,世人和万物都是一体,“乾称父,坤称母,予兹
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一思想
A.阐述了天下为公的内涵 B.蕴含了天人合一的理念
C.明确了格物致知的方向 D.体现了唯心主义的色彩
4.“万里茶道”是 17—19 世纪,晋商从福建武夷山一带采茶贩卖到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的一条商
业通道,后经扩展直抵欧洲,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文化价值。俄国人将其称为“伟大的中俄茶叶之
路”。这说明当时
A.清朝闭关政策发生转变 B.中外联系密切交流广泛
C.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 D.中西海路交流逐渐衰落
5.1915——1918 年《新青年》第Ⅰ卷至第 5 卷, “社会主义”一词共出现 34 次;1919 年《新青年》第 6
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 104 次;1919—1922 年出版的《新青年》第 7 卷至第 9 卷,“社会主义”一词
出现共达 88 次。这一变化反映出
A.革命运动促进思想启蒙深入 B.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C.国内思潮深受国际局势影响 D.马克思主义逐步中国化
6.刻有《汉谟拉比法典》的石柱上端,有一幅国王汉谟拉比站在“太阳和正义之神”沙马什面前接受象
征王权权标的浮雕。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
A.集中各国法律之大成 B.维护奴隶主利益性质
C.建立种姓制度的意图 D.宣扬君权神授的思想
7.亚历山大大帝去世后,雅典这个昔日的“希腊的学校”,在“希腊化世界的学校”亚历山大里亚(位于
埃及)面前,确实“稍逊风骚”。在亚历山大里亚,东西地中海的学者、艺术家都蜂拥而来,竞芳斗艳,
甚至还有来自印度的佛教僧侣。这反映了当时
A.欧洲文化的一体化 B.古希腊文化地位的下降
C.文化中心逐渐东移 D.欧亚非文化开始融合
8.496 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皈依基督教,赋予基督教会多项特权。756 年,加洛林王朝君主丕平为酬谢
教会助其掌权,将罗马周围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建立“教皇国”,并使教会介入世俗权力。上述内容表

A.王权与教权并立局面的形成 B.当时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C.基督教会受到封建王权控制 D.教会控制人们的精神生活
9.下面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搜集的一些材料。根据材料内容,可以看出该历史兴趣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701 年,日本文武天皇将《尚书》《论语》等作为太学或国学的必修课程
10 世纪,高丽王朝的科举考试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中心
11 世纪,越南李朝建立,推崇儒学和科举
A.亚洲政治一体化的趋势 B.东西方文明的相互借鉴交融
C.亚洲各国封建进程加快 D.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
10.14 世纪,小乘佛教传入柬埔寨,改变了柬埔寨众多宗教平分秋色的局面,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用于
书写小乘佛教经典的印度巴利文也传入柬埔寨。这一局面的形成反映了
A.佛教在东南亚逐渐本土化 B.文化融合推动柬埔寨发展 C.佛教传播压制原有的宗教 D.古印度文化影响力的扩展
11.新航路开辟后,美洲逐渐成为世界上族群混合程度很高的地区,印第安人、欧洲白人、非洲黑人以及
其他混合血统的人,共同生活在这里。非洲、亚洲、大洋洲也都有族群混合现象。这表明新航路的开辟
A.推动了人口的迁移 B.带来了文化的冲突 C.加速了商品的流动 D.导致了疾病的传播
12.在美式英语中,一些单词来自印第安语,如落叶松、玉米饼、亚利桑那等;还有一些单词来自非洲黑
人语言,如搬运、秋葵等。这种现象体现了美国
A.社会普遍接受外来文化 B.一贯奉行种族平等政策
C.文化的多样性和连续性 D.文化呈现出多元的特征
13.18 世纪.英国流行印度的印花棉布,推动棉布取代传统的毛织品;房屋装饰使用来自中国的瓷器、漆
器、屏风、壁纸;茶从上层社会的奢侈品成为普通大众消费品。这反映出当时英国
A.文化交流消除等级差别 B.商业贸易改变生活方式 C.工业革命提高国民收入 D.殖民扩张推动商品输出
14.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英、法等宗主国从非洲殖民地征召大量黑人士兵前往欧洲战场同德军作战。这些
黑人士兵在杀死德军士兵前,一直将这些白人的生命看成是神圣的,现在也不过是“一介草芥”。英、
法等宗主国征召黑人士兵参战的行为客观上
A.使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B.反映了英法军队缺员严重
C.推动民族民主意识的传播 D.开阔了非洲人的国际视野
15.1939 年,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发表《埃及文化的前途》一文,他强调古典文化对于埃及的必要性,
认为应该把民族的历史、地理、宗教、古典文学等纳入教学内容中。即使是在埃及创办的外国学校,也
不例外。塔哈·侯赛因的主张
A.根本意图是复兴古典文化 B.旨在推动埃及的民族复兴
C.反映走上独立道路的自豪 D.明确提出了民族自决原则
16.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17 次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下图为世界遗产标
志,中间的方形代表人类的创造物,外围圆圈代表自然。据此可知,文化和自然遗产
A.内含相同的社会价值 B.得到各国的有效保护
C.具有相互依存的关系 D.逐渐摆脱了民族属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不仅仅是中华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也是与异质文化交流的过
程。……中国文化向西方传播最早的是物质文化。从公元前 138 年张骞出使西域,正式开辟通往西方的
道路,经过东汉时期班超、班勇父子的苦心经营,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中西方的陆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
着丝绸之路,经过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断流向西方,直到罗马 随着中国丝绸等物品长期大量的流入,
中国的养蚕、丝织技术也开始向西方传播。唐宋时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开辟和蒙古军队对西方
的军事征服,中西人员往来频繁,中西关系更加紧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汇。这个时期西传的中国文化,
除了物质文化外,主要是中国的科学技术,特别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了西方。……哥伦布、达·
伽马、麦哲伦开辟的历史性的航线对中西海路交通产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进入了一个新
时期。这个时期传入西方的中国文化主要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理论观念。
——摘编自李丽华《浅析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材料二 唐朝统治者具有“华夷一家”的观念,与很多国家和地区保持友好往来。来到唐朝的各国使者、
商人、教徒、艺人等络绎不绝,日本派遣的“遣唐使”就达 13 次。佛教盛行,景教、祆教、拜火教也在
唐朝得到尊重。外国人还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在唐朝入仕为官。据韩愈记载:“岭之南,其州七千……外国
之货日至,珠、香、象、犀、玳瑁、稀世之珍,溢于中国,不可胜用。”唐朝在广州设置了管理对外贸易
机构市舶司,并在长安、扬州等地为来华经商的波斯、阿拉伯侨民设有“蕃坊”特区,发展为繁华商业
区。
——摘编自李庆新《唐代广州贸易与岭南经济社会变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文化西传的变化。(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时期对外交流密切的原因。(6 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书院是我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民间教育组织形式,唐代始有其名,宋代是书院发展的黄金时期,比
如宋代有四大书院之称的应天书院、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和嵩阳书院。书院的主持人多为名师宿儒,
他们既热衷于从事培养人才的教育教学工作,又积极从事学术理论的研究与传播。书院课程内容完全是
由执教的山长、主讲教师确定,除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经典外,部分书院还教授关于农田、
治民、水利、算术、以及军事等一些实用技能型知识。书院的资金主要来自官府的赐田和赐币以及民间
捐输,也有部分来自书院自营收入。随着书院影响力的扩大,政府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书院的官学
化色彩愈加严重,从书院走出的学生主要还是参加科举。同治、光绪年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已经
与科举合为一体的书院,也一并成为历史。
———摘编自刘河燕《宋代书院的课程内容及特点分析》等
材料二 宋代的毕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15 世纪 40 年代,德国工匠谷登堡在中国活字印刷和油墨技
术的基础上,创造出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并把造酒用的压榨机改装成了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
作,从而提高了质量和效率,使得文字信息的机械化生产和大量复制成为可能。谷登堡的印刷术标志着
印刷时代的新纪元。1455 年,谷登堡用他的活字印刷方法印刷了第一批拉丁文《圣经》,这个事件标志着
西方进入了一个信息迅速、廉价传播的时代。
——摘编自李磊、魏明《外国新闻史名词解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6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谷登堡的技术成就及其对文化发展的意义。(8 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拿破仑战争促进了被占领国和地区的民族觉醒。拿破仑掌握法国执政权后,“用不断的战争来代
替不断的革命”。1805 年,拿破仑击溃了第三次反法同盟,进而占领了莱茵河左岸及一些附属小国。同
时,拿破仑在征服意大利的时候,不仅消除了一切封建权力的遗迹,还剥夺了教堂和寺院募集某些苛捐
杂税的权力。……拿破仑战争不仅通过战争手段将法国的资产阶级思想传播到了波兰、荷兰和西班牙等
附属国,还将《拿破仑法典》带到了所有的被占领国和地区。
——摘编自许丹《论拿破仑战争对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
材料二 这一社会差异的严重性在俄国赢得对拿破仑大军的巨大胜利之后变得明显。1815 年至 1818 年间,
一支俄国占领军驻扎在法国。当他们回到俄国时,发现沙皇的独裁是无法容忍的……起义不幸地失败了。
当时俄国人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于西欧普遍的生活环境。那时存在的是处于社会底层的、被束缚的、无
生气的农奴群众,即通常所说的“黑民”与处于社会顶端的贵族和宫廷。因而,种种改革和十二月党人
所向往的西方式社会皆得不到群众的支持。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拿破仑战争是如何“促进被占领国和地区的民族觉醒”的。(6 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拿破仑大军
对欧洲政治文化的影响。(8 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人类迁徙与多元文化的形成紧密相关(内容详见下表),对世界历史发展影响深远。
迁徙族群 时间范围 主要影响区域 文化影响
印欧人 公元前 2000—前 1000 年 欧洲、印度 影响语言体系形成,如希腊语、拉丁语; 带来吠陀文化,形成种姓制度
阿拉伯人 7—8 世纪 中东、北非、伊比利亚 半岛 传播伊斯兰教,促进文化融合,如《一千 零一夜》
欧洲人 15 世纪末起 美洲 欧洲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北美洲形成独 特音乐风格,中南美洲宗教文化融合
华人 19 世纪中叶起 东南亚、北美洲等 传播中华文化,在东南亚影响商业文化, 在北美洲形成唐人街文化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 21 世纪》
请根据上述内容,运用所学知识,选取某一族群的迁徙,围绕“人类迁徙与多元文化的形成”的主题,
展开论述。(要求:自拟题目,史论结合,观点正确,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表述清晰,不得抄袭材料。
)(12 分)2024一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
历史期中考试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1.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夏朝统治者和周朝统治者都认识到人民对于政权统治的重要性,均体
现了民本思想,A项正确。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先秦时期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制度,排除B项:C项是对题干
中周成王告诚康叔时提到的“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片面解读,与题目主旨不符,予以排除:题干材料旨
在说明民本思想的重要性,D项与题目主旨不符,予以排除
2.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汉武帝派造王然于等人从“西夷西”(我国西南部)出发,探明前往身毒
国(古印度)的道路,这有利于对西南丝绸之路进行相关探索,D项正确。题干反映汉武帝派出使者寻找前
往身毒国的道路,而非直接与身毒国进行交往,排除A项:B项是对“患匈奴隔其道”等信息的错误解读,与
题目主旨不符,予以排除:结合相关史实可知,佛教传入中国的陆上路线是从印度经中亚传入中国的新疆,
然后再深人中国内地,这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C项。
3.B解析】据“世人和万物都是一体”及所学可知,张载强调天与人之间在宇宙本体论层面的统一,这
蕴含了大人合一的理念,故B项正确:大下为公是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材料主旨与此不符,排除A
项:格物致知是指推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材料主旨与此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张载的思想体现了唯
物主义色彩,排除D项。
4.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里茶道”是中俄两国通过陆路进行茶叶贸易的通
道,这说明在17一19世纪,中外陆路贸易得到发展,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7世纪至鸦片战争爆发
前,清刺的闭关锁国政策基本没有发生改变,排除A项:“万里茶道”密切了中俄两国的经贸往来和文化交
流,这不能充分体现中外联系密切交流广泛,B项说法不准确,予以排除:“万里茶道”属于陆路贸易,没有涉
及海路的贸易交流情况,排除D项。
5.A【解析】根据材料“1919年《新青年》第6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104次”“1919一1922年出版的
《新青年》第7卷至第9卷,‘社会主义'一词出现共达88次”和所学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无产阶
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因此“社会主义”频率出现高涨,说明的是革命运动促
进思想启蒙深人,A项正确:五四运动标志若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五四运
动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没有突出国际局势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只能说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
播,不涉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信息,排除D项。
6.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汉漠拉比法典》浮雕上的相关场景,体现了国王汉漠拉比手中的权杖
米自神灵,这反映了《汉谟拉比法典》中的君权神授思想,D项正确。题干不能反映《汉漠拉比法典》集中了
各国法律的精华.排除A项:《汉漠拉比法典》维护奴隶主利益表现为以法律的形式维护奴隶主对奴隶的各
项特权,这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体现,排除B项: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社会制度,排除C项。
7.C【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来自东西方的学者在此汇聚,说明当时的文化
中心从希腊的雅典东移到了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C项正确。欧洲文化一体化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
料所述为雅典文化地位的下降而非古希腊,排除B项:题干反映在希腊化时代,欧亚非文化在亚历山大里亚
汇合,“开始”“融合”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D项。
8.A【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克洛维和不平的帮助下,基督教会通过“教皇国”建立教权,并逐渐介
入世俗权力,同当时的世俗王权形成王权与教权并立的局面,A项正确。题干没有体现中世纪的欧洲教权
凌驾于王权之上,排除B项:C项与题目主旨不符,予以排除:D项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体现,予以排除。
9.D[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在8一11世纪的日本、高丽和越南三国.对于中国的儒学经典和官员选
拔方式(科举制)十分推崇,由此可以推知历史兴趣小组所搜集材料的主题应是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
响,D项正确。“亚洲政治一体化的趋势”在题于中没有相关体现,排除A项;日本、高丽、越南都是东方文
明的代表性国家,“东西方文明间相互交融”说法错误,排除B项:亚洲国家的封建化进程表现为政治上实
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经济上实行土地私有制等方面,这在题干中没有相关体现,排除C项。
①第1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