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课件 (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项脊轩志》课件 (共26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归有光
解释题目
项脊轩:书斋名,是作者家中一丈见方的斗室。
命名缘由:①追念祖先。其远祖归道隆曾居住在太仓项脊泾。
②言其窄小,如颈背之间,故名。
③自号项脊生,项脊是撑起一个人的重要部位,归有光也立下了通过读书撑起家族荣耀的志愿,想要成为家族中的顶梁柱。
“志”为文体的一种,散文的一种。与“记”有相似之处,但二者还是有着明显区别。“记”通常用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等。“志”则大都用来记录人物事迹,如墓志、人物志等。
《项脊轩志》名为记“物”,内容则以记“人物事迹”为主,故以“志”为名。
【背景知识】《项脊轩志》分两次写成。前三段写于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当时归有光18岁,作者于明世宗嘉靖十八年(1539),又为这篇散文增添了补记。
【思考】章前后两部分虽写于不同时期,时间跨度大,但形散神聚,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这是由于作者善于用线索将生活琐事串联起来。试分析本文有哪两条线索。
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作者把经过选择的看似零散的材料集中到项脊轩里来,用这一小屋的历史把物境、人事和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等等,有序地贯穿起来,用自己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使这些本来互不关联的东西产生内部联系,使“形”“神”得到和谐统一。
一间老屋 借一阁以寄三世之遗迹。
——清·梅曾亮
两种情感 三个女人 四件琐事 项脊轩


先妣
先大母
亡妻
诸父异爨
老妪忆母
追忆大母
回忆亡妻
本文文眼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疏通文意:第一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室内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可以容纳一个人居住。这座百年老屋,(屋顶墙头上的)泥土从上边漏下来,雨水也往下流;我每次移动书桌,环视四周没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屋子又朝向北方,不能被阳光照到,白天过了中午(屋内)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在院子四周砌上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植兰花、桂树、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家中的书摆满了书架,我安居室内,吟诵诗歌,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听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庭院、台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时常飞下来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树影摇动,美丽可爱。
第一段:写项脊轩修缮前后的不同情况,以及作者在这里生活读书的情趣。
——喜(改建之喜、读书之喜、休闲之喜、赏月之喜)。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狭小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破漏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阴暗
修葺前
修葺后
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不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日影反照,
室始洞然。
明亮
杂植兰桂
万籁有声
庭阶寂寂
桂影斑驳
幽雅安静
多可喜
对比
修 缮
表达作者对项脊轩的喜爱之情;引出下文对项脊轩相关内容的描述。
疏通文意:第二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然而我住在这里,有许多值得高兴的事,也有许多悲伤的事。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在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分家后,)东家的狗对着西家叫,客人越过厨房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不久后又砌成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待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去世的母曾经来过这里。老婆婆常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隔着门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了,老婆婆也哭了。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时,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读书长久没有成就功名,这孩子取得成就,指日可待了!”过了一会儿,祖母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朝见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会用到它!”瞻视回顾旧日事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第二段: 从项脊轩的变化写到对亲人的思念。——悲。
一“悲”:诸父异爨
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庭。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隔阂、淡漠与远离,家族没落,分崩离析。
补充: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往往杂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忽(却谋划甚微)。俎豆(祭祀盛食物用的礼器)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俊,以易新荐之品者(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而归氏几于不祀矣。——归有光《家谱记》
二“悲”:幼年丧母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秭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扣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
温婉慈爱的母亲形象,传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补充:
归母周桂出身大家,父亲是太学生,周家家境殷实。据《先妣事略》可知,“以指叩门扉”时为1506年,母亲18岁,已生女淑静1岁,又身怀六甲,腹中孕有光,即将临盆。听到女儿哭,母亲随即“以指叩门扉”已属不易,问寒问食,慈爱溢于言表。自1505年至1512年,周桂孕生七胎,殇、流产各1人,哺育5个孩子。1513年,因病卒,时年26岁。
三“悲”:思念祖母/科举不利
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长号不自禁
祖母的殷殷期盼。这“长号”中有对祖母的深切思念之情,也包含他自觉有负祖母重托的悲恸,饱含仕途、人生失意的慨叹。
补充:
归氏世著(居于)吴,自唐天宝迄于同光,以文学仕宦者不绝于世。自宋、元至国朝,仕多不遂(成功)。然时有倜傥豪侠之夫,肥马轻裘(生活富裕阔绰),驰骛(奔走)乡里,往往为郡守县令所宾礼。至今吾县人犹传“县家一令,不如归氏一信”。盖亦盛矣!——《震川先生大全集·余集》
思考:文章第二段共写了哪几件事?这几件事都是写“悲”的,其在情感的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文章第二段共写了三件事:叔伯分家,大家庭崩溃;妪忆母亲,触动失母之悲;追念祖母,长号不自禁。
这三件事在情感的表达上不一致。写分家时,说“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只在客观的记叙中寄寓深深的感叹。忆母亲时,则“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情动于衷,却只是有泪无声,含蓄而有节制。思祖母时,则“令人长号不自禁”,如汹涌的潮水,直泻而出,完全失去了控制。由压抑转为外露,由平稳渐趋强烈,感情的抒发层次清楚,感情的发展脉络清晰。
疏通文意:第三段(写了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轩的东边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闭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吧。
第三段:写作者闭门读书的情景,以及小轩多次遭火未焚之事。是对悲的进一步补充。
疏通文意:第四段(写什么?哪一种感情贯穿其中?)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我作了这篇文章之后,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她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有时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来转述她的小妹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小阁楼,那么,什么叫小阁楼呢?”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项脊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它的格局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这之后我多年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第四段:回忆和亡妻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
思考:本段是后来补写的,就全文而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这一段能否删去?
不能删去。这一部分补记婚后与项脊轩有关的一段生活,通过把妻子生前来轩的情趣与妻子死后项脊轩的室坏不修的悲凉相对比,表现作者丧妻前后欢乐和悲痛的感情,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切怀念之情。这部分与前一部分虽然写于不同时期,但都是围绕项脊轩写家庭生活琐事,抒发自己或喜或悲的感情,仍是紧扣了文眼。前后格调一致,情感贯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思考:“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在世时,和作者之间一定有过很多甜蜜的对话,为什么作者偏偏对这一句记忆犹新呢?
补充:
妻子魏氏的父亲为光禄寺典簿,伯父是“当世名儒”庄渠先生。魏氏一族在当地是声名显赫的大家族。魏孺人“少长富贵家”,嫁到归家后却并没有抱怨生活清贫,而是“甘淡薄,亲自操作”,就连回娘家看望父母时,也从不向娘家提起自己的困难,直到生了病,娘家派人来探视,才惊讶地发现归家“其贫如此也”。
妻子以作者及其书房为荣,带给作者被崇拜与仰慕的快乐,而且,妻子把自己娘家的温暖又重新注入作者寂寞的生活里,所以作者在文章中特别记录了这句话。
疏通文意:第五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她亲手种植的,如今已经高高挺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从文意来看,写到“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也可以收束全篇,不料下文又起波澜,转而写庭中一棵亭亭如盖的枇杷树。请分析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①文章结尾,贵有余味。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使文章达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看到枇杷树,就似乎看到了妻子的音容笑貌,就似乎听到了妻子的欢声笑语。言简意丰情深,耐人寻味。
②结尾托物寓情,以乐景衬哀情。通过描写当年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如今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可现在物虽在而人已逝去,从侧面烘托了作者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对亡妻的深深怀念之情。
③同时又点到“庭”,与题目“项脊轩志”相照应。
项脊轩志
多可喜

多可悲
(承上)
修葺前:
狭小、破漏、阴暗
修葺后:
不漏、明亮、幽雅
(启下)
1、诸父异爨
2、悼念亡母
3、怀念祖母
补记
1、回忆亡妻
2、借树忆妻
本文的线索:一条是项脊轩的兴废变迁,一条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全文以作者青年时代朝夕所居的书斋项脊轩为经,以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为纬,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也表达了作者对于三位已故亲人的深沉怀念。作者借一轩以记三代之遗迹,睹物怀人,悼亡念存,叙事娓娓而谈,用笔清淡简洁,表达了深厚的感情。
归有光的记叙散文,多写家庭生活琐事,生活面比较狭窄,缺乏现实内容。即以本篇而论,抒发的只是一个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喜和悲,主要是悲——悲家庭失和,家族衰败,仕途失意,母逝妻亡……总之,悲封建时代一个不得志的知识分子身世命运的不幸,全篇充满了一种低沉的感伤情调。他的眼光仅局限于一室一家而未及于天下大事;他所梦想和追求的,不过是读书、中举、富贵,以实现先大母的期望;他时而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时而又陷入不可自拔的悲哀。应该说,这样的胸怀、理想和情趣,即使在封建士大夫中也是并不高明的。但是尽管如此,在明中叶那个理学统治人们的头脑,社会上作伪成风,文坛上以雕琢为工、以剽窃为能事的时代,像这样平易自然、质朴清新、感情真挚、毫不装腔作势的文章,无疑是给当时的文坛吹来一股新鲜空气,透露出一线生机。这就有它的价值和不可否认的历史进步意义。同时,它在艺术表现上的某些经验,仍可作为我们今天创作时的借鉴。
——(选自《古诗文的艺术世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改)
明代文学家王世贞评价归有光的文章“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请结合文本,从语言的角度赏析《项脊轩志》这一特点。
①质朴/淡雅。作者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辞藻来恣意渲染,只是运用明净、流畅、质朴的语言,娓娓叙谈,真真实实地回忆,但质朴天然之中却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如刻画老妪“某所,而母立于兹”“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寥寥数语,老妪怀念“先妣”、忠心服侍小主人的神情无不呈现于读者眼前。
②凝练。如作者描述项脊轩的特点,“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是写其破旧,“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是写其狭小,“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是写其阴暗,寥寥数笔,一个破旧、狭小、阴暗的项脊轩就呈现在读者眼前。
③蕴藉/含蓄委婉。项脊轩在归有光心目中的意义非同寻常,因为这里留下过所挚爱和怀念的先大母、先妣、娇妻的足迹,有对自己过去的生活、爱情、等待和现在宁静而悲哀的回忆,文章处处有情又处处不直接抒情,将感情融注在叙事和描写之中。
①善于撷取生活中的细节和场面来表现人物。如: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班驳、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等。
②结构严谨、文脉贯通。围绕项脊轩来写,又用或喜或悲的感情作为贯通全文的“意脉”,使看似散漫无章的生活琐事就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③语言委婉含蓄,清新淡雅,感情浓郁真挚。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写作特点
敦刻尔克的海滩
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前夜,罗比憧憬着未来与塞西莉亚的幸福生活,微笑着对战友说:“明早七点叫醒我。”然而生活并不理会罗比对它的微笑。七点的大撤退前,败血症让他和幸福阴阳两隔,他死在了敦刻尔克的海滩上。
电影《赎罪》的结尾令人唏噓不已,生活未必理会个人的微笑或是哭泣。
天行有常,这四个字在任何时代都经得起考验。生活自有其运转准则,我们在某时某刻的笑与哭,都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生活应有的轨迹。下一秒生活所回应的是慈悲的幸福,还是冷酷的悲剧,都是生活本身所定,我们很难知其一二。
微笑往往解决不了生活的困境,哭泣也难以引发生活的怜悯。或许正是这样的现实激起了人类原发的颓丧,于是在飙升的抑郁症人数中我们得知,现代社会里有太多人因生活难改,堪堪陷入了虚无的精神荒原,在铁面的生活前失去了本该鲜活的情绪与自我选择的勇气,而后,为生活所奴役。
只是,生活不理会个体的哭笑,并不是为了将我们击垮在地,而是让我们在学会敬畏生活的同时,更加懂得自己尚有选择笑与哭的权利。《赎罪》
中最经典的镜头之一,就是罗比初次抵达敦刻尔克的海滩时长达五分钟的一镜到底。镜头之下,灰黄色的沉闷色调中,仍有士兵在齐颂圣歌,在面对海上朝阳祈祷未来;仍有年少的战士微笑着穿越海滩,庆贺着自己的存活。敦尔克是战争的失败,这是个体情绪无法改变的生活原貌,那些大笑着饮酒以及痛哭着拭伤的士兵都在告诉我们,生活不理会自己,自己却可以选择活得鲜活而分明。
我们每个人都曾是或者将是敦刻尔克沙滩上的士兵,是面对无力撼动的生活面貌时需要做出选择的个体。是跟着生活的步调沉沦,随波逐流,还是活得清晰,活出自己的歌哭笑泪,答案其实很明显。
其实我们人生的意义并不在于用自我情绪去改变生活,而在于,能在自有法则的生活前,活出小人物的嬉笑怒骂,也保有一份对自我生命的热爱与生存的神气。
在敦克尔克的沙滩上即便每个士兵都是战役的失败者,那每一个以自我意识活着的个体,其实都是自己生命的胜利者。敦刻尔克沙滩的景色之所以美,不是因为自然塑造的本貌,而是因为,每一个活得鲜明的人,都可以在那里看到自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