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格物穷理,求实慎取
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五人墓碑记》。
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等。
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文体裁,如《核舟记》《病梅馆记》。
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如《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记:古代一种散文体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写人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知识补充
通读全文,明确读音,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蠡(lǐ) 函胡(hán hu)
磬(qìng) 桴(fú)
铿(kēng) 硿(kōng)
鹘(hú) 磔(zhé)
噌(chēng) 吰(hóng)
罅(xià) 窾(kuǎn)
镗(tāng) 鞳(tà)
射(yì)
读
一
游因——质疑
提出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
脉络结构
二
游历——察疑
记叙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名由来的经过。
三
游感——释疑
写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表明写作意图。
议论
记叙
议论
逐段赏析
郦道元认为石钟山是怎样命名的?
李渤认为石钟山又是因为什么命名?
作者对两人的说法持何种态度?
读第一段,思考:
①《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qìng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焉:兼词,于此。
以为:认为。
鼓:名作动,激荡,掀动。
搏:撞击,拍打。
洪:大。
是:这。。
虽:即使。
鸣:使……发出声音。
《水经》说:“鄱阳湖的湖口有一座石钟山(在那里)。”郦道元认为石钟山下面靠近深潭,微风激荡波浪,水和石头互相拍打,发出的声音好像大钟一般。这个说法,人们常常怀疑它。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更何况是石头呢!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得双石【于潭上】:状后,得:找到。
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清越:清脆悠扬。
桴fú:鼓槌chuí。
腾:传播。
之:代词,代“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后。
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代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位置,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定语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这种现象就叫做定语后置。
石之铿然有声者:特征“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为学一首示子侄》)
“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fú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kēng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得双石【于潭上】:状后,得:找到。
函胡:同“含糊”,重浊模糊。
清越:清脆悠扬。
桴fú:鼓槌chuí。
腾:传播。
之:代词,代“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尤:更加。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后。
名:名作动,命名。
到了唐代李渤才访寻石钟山的旧址,【在潭上】找到两块山石,敲击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重浊模糊,北边那块山石的声音清脆悠扬,鼓槌停止了(敲击),声音还在传播,余音慢慢地消失。他自己认为找到了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但是这个说法,我更加怀疑。敲击后能发出响亮声音的石头,到处都这样,但唯独这座山用钟来命名,为什么呢?
人 物 得名由来 作者态度
作者依据
郦道元
李 渤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人常疑之
今以钟磬置水中,
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而此独以钟名,
何哉?
思考: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作者对这两种说法的态度及依据。
点明游览的地方和心中的疑惑,为下文写作者探访石钟山的行动和发表议论做铺垫。
逐段赏析
第二段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作者首先简单交代自己游览石钟山的原因,再详写夜游石钟山,探求石钟山命名奥秘的经过。作者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有何作用?
苏轼实地考察,有没有遇难而退?
结果如何?
读第二段,思考:
适:到……去。
赴:赴任、就职。
固:本来。
②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kōng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乘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的德兴县的县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人们所说的石钟山。庙里的和尚让小童拿着斧头,在乱石中间选择了一两处敲打它,硿硿地响。我本来就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至暮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hú,闻人声亦惊起,磔磔zhé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独自和苏迈乘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侧面耸立,有千尺高,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像要攻击人;山上宿巢的隼,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间发出“磔磔”的声响;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又咳嗽又大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的声音)。
心动:内心惊恐。
而大声发于水上:状后。于,从。
焉:代词,那里
罅xià:裂缝。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chēnɡ hónɡ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xià,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我正内心惊恐想要回去,却(听到)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噌吰的声音像敲钟击鼓响个不停。船夫很惊恐。我慢慢地察看发声的地方,原来山下都是石头洞穴的裂缝,不知道它们的深浅,细微的水波涌进那里,波浪激荡冲击就形成这种声音了。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kuǎn坎镗鞳tānɡtà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向:从前,先前。
作:兴起,翻译为演奏。
焉:语气词。
船回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一块大石头挡在水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并且有很多窟窿,把清风水波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吰的声音互相应和,好像在演奏音乐。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之:代下文典故。
……者,……也:判断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是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组成动宾短语或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用以叙述情况或说明问题的。在古代汉语中,通常也是这样。但是,在文言文中,宾语在一定的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边,构成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宾语前置结构。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但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无、未、莫、弗”等否定词表示。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秦人没有空暇时间来哀怜自己。
②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
保护人民而称王,没有人能够抵御他。
③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美)。
④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
但是丈夫不知道这件事。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yì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之:代下文典故。
……者,……也:判断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于是(我)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吰的声音,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啊;窾坎镗鞳的声音,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代的人(称这座山为石钟山)没有欺骗我啊!”
白天:寺僧演示――
暮夜:夜泊绝壁――
思考:苏轼的实地考察分几个阶段?作者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尝试找出一个字概括,并分析原因。
“笑”
“笑”
(不信,不屑)
(自信,自得)
余固笑而不信也。
因笑谓迈曰
这里的“笑”是作者对李渤说法的“尤疑”的笑,正因为作者不相信李渤的说法,所以他对寺僧的做法、对小童的举动都感到好笑。
两个阶段
这里的“笑”是作者会心的笑、得意的笑。苏轼夜“乘小舟,至绝壁下”亲身探访、考察,了解了石钟山命名的真正由来,为自己的收获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水石相搏说 声源 声音
微波-山下石穴罅 噌吰如钟鼓不绝
风水-中流之大石 有窾坎镗鞳之声
思考:经实地考察,作者认为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是什么?
思考:文中苏轼亲自实地考察并发现了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他认为这证明了“古之人不余欺也”。请结合全文,分析苏轼得出这一论断的逻辑思路。
①首先说明古书上的记载:“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这是古人描述的钟声的特点,也是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是认识的前提。
②然后苏轼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并且两者相应,“如乐作焉”。这表现了水声如钟,符合人们对钟声的共识,所以,石钟山应是以声得名。
③最后得出这与古人郦道元的说法“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相合的观点,进而得出“古之人不余欺也”这一论断。
【手法】
①夸张—侧立千尺
②比喻摹状—如猛兽奇鬼
比喻摹声—若老人咳且笑、如钟鼓不绝
③拟声词直接摹声—磔磔、噌吰、窾坎
④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大石侧立,栖鹘惊起
④高低结合—山上栖鹘;山谷鹳鹤
⑤侧面烘托—心动、大恐
【作用】
①描绘出一幅阴森恐怖、冷清凄厉的石钟山夜景,有形有声,有动有静,有高有低,十分逼真,引人入胜,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
②着力渲染阴森可怖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亲身探访的不易,为下文批评“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埋下伏笔。
③说明石钟山得名的原因长期未被弄清楚,就是因为环境艰险。
思考:夜游石钟山,作者是怎样描写月夜绝壁下的情景的?有何作用?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
逐段赏析
作者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后,悟出了什么道理?
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读第三段,思考:
③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殆:①大概,恐怕。【殆有神护者】
②危险【知彼知己者,百战不殆】
③几乎,接近 【敌人伤亡殆尽】
④同“怠”,懈怠、懒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莫:没有人。
言:记载。
所以:……的原因。
考:敲击
是以:因此
任何事情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就凭主观想象来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郦道元所看到、听到的,大概和我相同,但是记载它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坐小船在夜里停泊在悬崖绝壁的下面,所以没有人能够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真相);渔夫和船工虽然知道(石钟山命名的真相)却不能用文字记载。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石钟山得名由来)的原因。然而知识浅薄的人竟然用斧头敲击石头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认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讥笑李渤的浅陋。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以反问的方式表示充分肯定的意思,点明了全篇的主旨,强调“目见耳闻”进行实地考察的重要,反对主观臆断,草率盲从。
思考:作者在探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后,悟出什么道理?
郦道元―→ 言之不详 (“叹”之“简”)
士大夫―→ 不肯夜泊
渔工水师―→ 不能言之
陋者―→考击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笑”之“陋”)
思考:在作者看来,世人为什么不能准确知道石钟山得名的由来?作者对以上做法各持什么态度?
游因——质疑
郦说——人常疑之
李说——余尤疑之
游历——察疑
夜游见闻
大石侧立
栖鹘惊飞
鹳鹤怪叫
水声轰鸣
肯定“水石相搏说”命名
游感——释疑:事不目见耳闻
不可臆断有无
议论为主
提出问题
叙议结合
解决问题
集中议论
抒发感想
艺术特色: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总结
思考:林云铭在《古文析义》中评价本文“篇中辩驳过而叙事,叙事过而议论,议论过而断制,按节而下,其起落转换,融成一片,无迹可寻”。文章是如何把记叙和议论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
①以议论带出记叙。文章开篇引述郦道元和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以及对这两种说法的怀疑,引出下文实地考察的过程。
②以记叙为议论张本。游记虽然有对过程的交代,有景物描写,还有气氛的渲染,但重心始终只有一个,就是考察石钟山得名的真正原因。文章记叙游览的过程,也就成了实证的过程。
③以议论作结,交代写作意图。在记叙考察的基础上,文章又从个别升华到一般,让人领悟到了一个普遍的真理。这样文章把抽象的道理寓于生动的记叙之中,将记叙、议论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既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又给人以美的享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说服力。
①要有敢于质疑和求实的精神。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本来就有一个过程,后人对苏轼说法的怀疑、察疑、释疑,正是和苏轼的不迷信古人,不轻信旧说,不主观臆断,而自愿亲身实地观察的精神一致。
②没有一成不变的真理。世间万物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持续考证,是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孜孜不倦的探索,证明真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③避免认识上的片面性。苏轼选择“暮夜月明”时进行考察,这个时间段不适合全面观察,细致考察。人们看问题、认识事物往往带有片面性,不可避免地有各自的局限,只有从不同方向、多个方面了解事物,纵观全貌,才能对事物有正确的、全面的认识。
思考:苏轼写《石钟山记》的意图是“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这说明“事不目见耳闻”,不能“臆断其有无”。但后人考证认为,苏轼的说法也不正确。那么,学习这篇文章的意义是什么呢
素材积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苏轼在《石钟山记》中写自己亲自夜泊小舟于绝壁下,获得石钟山之音的来源,并由此感慨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深刻地批判主观臆断的作风,认为凡事要“耳闻目睹”,充满了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充分说明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身临其境,才有真切感受。
适用角度:“追求真理”“敢于怀疑”“亲身实践”“勇于调查”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