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8张PPT)第1讲 种群及其动态1.种群的概念在一定的 内,同种生物 形成的集合。 知识点一 种群的特征[自主学习]空间范围所有个体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①适用范围: 。②取样关键: 。 ③常用取样方法: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随机取样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 3.种群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单位体积标记重捕各年龄期雌雄1.深挖教材。(1)年龄结构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近期一定能保持稳定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自主检测]提示:不一定,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取决于年龄结构,还受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2)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为何要强调“随机”取样?样方多少会影响调查结果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应做到随机取样。调查时若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就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2.热图导析。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据图分析。(1)图中①~⑤分别代表种群的什么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春运期间,影响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人口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3)科学家在指定区域内释放出200万只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不育伊蚊,对该区域伊蚊的种群密度有何影响,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提示:①~⑤分别代表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年龄结构既影响出生率又影响死亡率,但性别比例只影响出生率提示:迁入率和迁出率提示:种群密度会降低。感染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不育伊蚊与雌蚊交配后,无法产生后代降低出生率,从而降低种群密度1.种群数量增长方式知识点二 种群数量的变化[自主学习]空间气候Nt=N0λt食物环境容纳量2.种群数量的波动爆发赤潮下降消亡下图表示的是种群数量增长中的两个经典曲线,据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自主检测](1)图甲中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何时出现了环境阻力?曲线a、b哪条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调查某地乌鸦连续2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该种群数量的倍数,请思考以下问题。①前4年种群数量应为增大、减小还是基本不变? 。 b曲线的形成过程中始终存在环境阻力,此类曲线更符合自然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际情况 基本不变(因λ=1)②第9年调查乌鸦的年龄结构,最可能表现为何种类型?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③第16年至20年乌鸦种群数量将如何增长?为什么? 。 稳定型。第10年时,种群的λ=1,说明第10年种群数量与第9年相同,因此第9年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J”形增长,因为λ>1,且λ为定值1.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1)图解。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深度讲解](2)析图。①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密度越大,一定范围内种群个体数量越多,即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②出生率及死亡率、迁入率及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与死亡率及迁入率与迁出率的差值为正值时,种群数量增加;反之,种群数量减少。③年龄结构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间接影响种群密度和种群数量的,是预测种群密度(数量)未来变化趋势的重要依据。而性别比例则是通过影响出生率而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2.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及判断(1)图示类型示例。①模式图。②曲线图。③柱形图。(2)判断方法:无论何种图形,均应注意各年龄段个体数目的比例。增长型中的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稳定型中的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衰退型中的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3.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1)样方法。注:这里的N1、N2等指的是样方的种群密度,而不是指样方的个体数量。(2)标记重捕法。①调查对象:适用于活动范围广和活动能力强的动物。②注意事项:调查期间无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标记物对所调查动物生命活动无影响,不能太过醒目,不易脱落。③调查程序。④误差分析。(3)黑光灯诱捕法。对于趋光性昆虫,还可以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的方法调查种群密度。[考向预测](一)考查种群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素养目标:生命观念)1.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关系的模型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注:“+”表示促进或增加,“-”表示抑制或减少。A.①②③④分别指的是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B.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特征⑤,进而影响种群数量C.“三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⑥D.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②会下降D 【解析】由图可知,①②③④⑤⑥分别指的是死亡率、出生率、迁出率、迁入率、年龄结构、性别比例,A错误。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来控制性别比例(⑥),进而影响种群数量,B错误。“三孩政策”的实施有利于调整年龄结构(⑤),而性别比例基本不变,C错误。若通过调控环境条件使某动物的性成熟推迟,则出生率会下降,D正确。(二)考查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素养目标:科学思维)2.(2024年福建福州一模)去除取样法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运用该方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将每次捕获数量作为y值,先前捕捉积累数量作为x值,得到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x+b,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据图可估算动物种群的数量约为-a/b只B.适用于调查个体小、不易标记的动物种群C.不宜在种群的繁殖期或迁徙期开展调查D.在调查期间无需将种群中所有个体捕尽A【解析】去除取样法通过连续捕捉并不放回环境的方法,随着捕捉次数的增加,种群数量逐渐减少。当单次捕获数降到0时,捕获的总累积数就等该种群的总个体数,根据一元线性回归方程y=ax+b,当y=0时,x=-b/a,此时x值即为种群的总数量,A错误;运用去除取样法时,每次捕获的动物不放回环境,随着连续捕捉,种群数量逐渐减少,适用于个体小、不易标记的动物种群,B正确;繁殖期或迁徙期种群数量变化较大,不适合进行调查,C正确;去除取样法的原理是通过捕捉数量的变化来估算总数量,不需要将种群中所有个体捕尽,D正确。1.种群增长的“J”形曲线和“S”形曲线的比较种群数量的变化[深度讲解]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①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②气候适宜;③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④无迁入、迁出 ①食物、空间有限;②不断变化的自然条件;③有种内竞争和种间竞争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增长模型种群增长速率项目 “J”形曲线 “S”形曲线K值 无 有联系两种增长曲线的差异主要是环境阻力不同,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不同。因而有以下关系:“J”形增长 “S”形增长环境阻力按自然选择学说,就是在生存斗争中被淘汰的个体数2.对“S”形增长曲线的解读3.对K值(环境容纳量)的解读(1)K值不是一成不变的。K值会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当环境遭到破坏时,K值会下降;当环境条件状况改善时,K值会上升。(2)K值并不是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是环境容纳量,即在保证环境不被破坏的前提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3)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会在K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K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调节机制使种群数量回到一定范围内。4.K值与K/2的应用[考向预测](一)考查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特点(素养目标:科学思维)1.自然条件下,种群的增长曲线有“J”形曲线和“S”形曲线。下图是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以及在a点之后的三条变化曲线图。λ表示当年的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J”形增长的种群中,其λ值的大小与种群密度无关B.不考虑迁入和迁出,AB段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C.a点之后,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最大的是ⅠD.捕捞经济性鱼类时,捕捞之后的剩余量应在K/2左右B【解析】“J”形增长的种群中,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和其他竞争物种等条件下,不受密度制约,其λ值的大小与种群密度无关,A正确;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因素,AB段种群的数量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B错误;K值又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越大,说明环境条件越优越,据图可知a点之后,三条曲线对应环境的优越程度最大的是Ⅰ,C正确;捕捞经济性鱼类时,由于K/2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种群数量恢复最快,所以捕捞后剩余量应在K/2左右,D正确。(二)考查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应用(素养目标:科学思维)2.下列关于图中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时,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D【解析】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二者的差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加,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正确;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在t1时种群数量为在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错误。“S”形曲线的解读和分析三图对比分析解读:(1)t1之前,种群数量小于K/2值,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种群增长速率逐渐增大,当种群数量为K/2值时,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达到最大值。(2)t1~t2,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3)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1.实验原理(1)用液体培养基培养酵母菌,种群的增长速率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自然界中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3)计算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的方法——显微计数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实验理论]2.实验流程3.血细胞计数板及相关计算(1)血细胞计数板(如下图所示)。血细胞计数板由一块厚玻璃片特制而成,其中央有两个计数室。每个计数室划分为9个大方格(如上图A所示),每个大方格的面积为1 mm2,加盖玻片后的深度为0.1 mm。因此,每个大方格的容积为0.1 mm3。另外,中央大方格以双线等分为25个中方格(如上图B所示)。每个中方格又等分为16个小方格,供细胞计数用。(2)计算方法。①在计数时,先统计(图B所示)5个中方格中的总菌数,求得每个中方格的平均值再乘以25,就得出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然后再换算成1 mL菌液中的总菌数。②设5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则0.1 mm3菌液中的总菌数为(A/5)×25×B。已知1 mL=1 cm3=1 000 mm3,1 mL菌液的总菌数=(A/5)×25×10 000×B=50 000A·B。4.影响实验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改进办法[方法透析](1)显微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算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数目。(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3)结果最好用记录表记录,如下所示。时间/天 1 2 3 4 5 6 …数量/个 (4)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诊断小练] (一)实验原理知识1.(2024年广东茂名期末)下列有关“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调查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常用方法是抽样检测法B.在计数室内滴入酵母菌培养液后须缓缓盖上盖玻片,以免产生气泡C.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可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D.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B【解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中,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逐个计数非常困难,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A正确;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应先放置盖玻片,在盖玻片的边缘滴加培养液,待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吸去多余培养液,再进行计数,B错误;为使酵母菌分布均匀,保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时,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C正确;K值是指一定环境条件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增加酵母菌的接种量不会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K值,D正确。(二)实验结果的分析2.(2024年广东深圳期末)某同学完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图1为利用血细胞计数板(1 mm×1 mm×0.1 mm)通过显微镜观察时,实验第6天对酵母菌培养液稀释100倍后的统计结果。图2为培养液中的酵母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1培养液中酵母菌的种群密度约为5×108个/mLB.计数前用台盼蓝染色,可使活菌计数结果更科学C.取样时为避免吸到底部的死菌,滴管应轻轻吸取避免溶液晃动D.图2中de段发生的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C【解析】图1的培养液中,中格中酵母菌数为20,共包括16个小格,稀释倍数为100,故酵母菌的数量约为20÷16×400×104×100=5×108个/mL,A正确;台盼蓝可将死细胞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被染色,因此计数前用台盼蓝染色,可使活菌计数结果更科学,B正确;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C错误;据图2可知,de段酵母菌数量减少,原因可能与营养物质的消耗、pH的改变等有关,D正确。1.(2024年贵州卷)酵母菌W是一种产果胶酶工程菌。为探究酵母菌W的果胶酶产量与甲醇浓度(Ⅰ<Ⅱ<Ⅲ)的关系。将酵母菌W以相同的初始接种量接种到发酵罐,在适宜条件下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发酵罐中接种量越高,酵母菌W的K值越大B.甲醇浓度为Ⅲ时,酵母菌W的果胶酶合成量最高C.72 h前,三组实验中,甲醇浓度为Ⅱ时,产果胶酶速率最高D.96 h后,是酵母菌W用于工业生产中收集果胶酶的最佳时期C 【解析】K值与接种量无关,与空间、资源等因素有关,A错误;由图可知,甲醇浓度为Ⅱ时,酵母菌W的果胶酶合成量最高,B错误;72 h前,三组实验中,甲醇浓度为Ⅱ时,产果胶酶速率最高,即相应曲线的斜率最大,C正确;据图可知,96 h后,果胶酶的产量下降,因此收集果胶酶的最佳时机应在96 h之前,D错误。2.(2024年浙江卷)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研究人员对洞庭湖周边某水域捕获的1 178尾野生黄鳝进行年龄及性别的鉴定,结果如下表。生长期 体长/cm 尾数 雌性 雄性尾数 比例/% 尾数 比例/%Ⅰ龄 ≤30.0 656 633 96.5 8 1.2Ⅱ龄 30.1~50.0 512 327 63.9 116 22.7Ⅲ龄 50.1~55.0 6 2 33.3 4 66.7Ⅳ龄 ≥55.1 4 0 0.0 4 100.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B.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C.随年龄增长雄黄鳝数量逐渐增加D.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约为1∶1B【解析】由表中信息可知,该黄鳝种群幼年(Ⅰ龄期)的个体多,老年(Ⅳ龄期)的个体少,说明该黄鳝种群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A错误;由题意“黄鳝从胚胎期到产卵期都是雌性,产卵过后变为雄性”可推知,种群中雄黄鳝的平均年龄大于雌性,B正确;分析表中信息可知,Ⅱ龄期雄黄鳝数量最多,Ⅰ龄期、Ⅲ龄期和Ⅳ龄期雄黄鳝数量非常少,C错误;表中信息显示,各年龄期雌性个体的总数明显大于雄性性个体的总数,说明该黄鳝种群的雌雄比例不是1∶1,D错误。3.(2024年全国卷)用一定量的液体培养基培养某种细菌,活细菌数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其中Ⅰ~Ⅳ表示细菌种群增长的4个时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B.Ⅱ期细菌数量增长快,存在“J”形增长阶段C.Ⅲ期细菌没有增殖和死亡,总数保持相对稳定D.Ⅳ期细菌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有营养物质匮乏C【解析】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增殖方式,细菌是原核细胞,进行二分裂,所以培养基中的细菌不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增殖,A正确;Ⅱ期由于资源充足,细菌经过一段的调整适应,种群增长可能会短暂出现“J”形的增长,B正确;Ⅲ期细菌的增殖速率和死亡速率基本相等,总数保持相对稳定,C错误;Ⅳ期培养基中营养物质含量减少和代谢废物积累,细菌种群数量会下降,D正确。4.(2023年广东卷)某地区蝗虫在秋季产卵后死亡,以卵越冬。某年秋季降温提前,大量蝗虫在产卵前死亡,次年该地区蝗虫的种群密度明显下降。对蝗虫种群密度下降的合理解释是 ( )A.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B.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出生率下降D.非密度制约因素导致死亡率上升C【解析】气温对种群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无关,因此被称为非密度制约因素;蝗虫原本就会在秋季死亡,降温使它们死亡前没有产生后代,导致出生率下降,所以C正确,A、B、D错误。A组 基础巩固练1.(2024年广东茂名三模)两栖动物的皮肤裸露,不能长时间离开水环境生活,其体表黏液及排泄物会携带自身的DNA片段释放到环境中。通过水环境样本的采集、检测与分析,能实现对两栖动物的调查和监测。对水环境中DNA的监测,不适合用于研究 ( )A.调查种群的年龄结构 B.调查区域中的物种丰富度C.发现濒危物种 D.估算区域中的遗传多样性(本讲对应学生用书P393~395)A2.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的增长速率B.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固定不变的C.在鱼类养殖中,在接近K值时进行捕捞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D.在“S”形曲线中,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解析】在种群“J”形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A错误;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即K值)是相对稳定的,并不是固定不变的,B错误;在鱼类养殖中,捕获后种群数量保持在K/2有利于该种群的可持续发展,C错误;在“S”形曲线中,种群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少,种群密度不同时可能具有相同的种群增长速率,D正确。3.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也是青藏高原特有的濒危物种。近年来藏羚羊种群数量逐渐增加,濒危程度连降两级,在2016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由“濒危”降至“近危”。下图是西藏藏羚羊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影响可能是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B.藏羚羊种群数量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规律C.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不能直观反映种群的现状D.提高出生率是增加藏羚羊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C【解析】滥捕滥猎导致西藏藏羚羊种群数量减少,人为影响可能是藏羚羊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A正确;据图可知,藏羚羊种群数量整体表现出先降低再升高的规律,B正确;种群的分布和数量变化能直观反映种群生活的现状,C错误;直接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提高出生率是增加藏羚羊种群数量的重要途径,D正确。4.如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使K值提高B.bc段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D.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的增长受环境阻力的制约B【解析】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生存环境改善,K值会提高,A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然在不断增长,bc段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错误;在a到c的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逐渐增多,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C正确;曲线X是“J”形曲线,曲线Y是“S”形曲线,曲线Y表明种群数量增长受到食物、空间、天敌等因素的限制,D正确。5.研究人员连续若干年对我国特有物种攀枝花苏铁进行了实地考察,调查了四川攀枝花苏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为干扰可改变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B.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C.调查攀枝花苏铁种群密度时,出现的最大值即为K值D.泽兰入侵可能占据攀枝花苏铁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种子的萌发C【解析】人类活动会使群落的演替向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A正确;出生率小于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迅速下降的直接因素,B正确;K值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因此调查攀枝花苏铁种群密度时,出现的最大值不是K值,C错误;泽兰入侵后,攀枝花苏铁的种群数量迅速下降,据此可推知:泽兰入侵可能占据攀枝花苏铁的生存环境,影响其种子的萌发,D正确。6.假设某些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如图中a、b1、b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空间充足,种群数量增长一定如曲线a所示B.当某害虫种群数量达到K/2时,进行杀虫效果最佳C.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该种群生存环境变得恶劣D.据曲线b1推测,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不再发生变化C【解析】a为“J”形增长曲线,是在食物和空间充裕、气候适宜、无天敌或其他竞争物种等理想条件下的动态变化,A错误;K/2时害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害虫数量增长最快,此时进行杀虫不利于防治虫害,对于害虫的防治越早越好,B错误;b1曲线的K值大于b2曲线的,若曲线b1变成曲线b2,说明种群的生存环境变得恶劣,如天敌侵害或环境骤变等,C正确;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种群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并非不再变化,D错误。7.(2024年广东三模)荧光假单胞菌野生型菌落为平滑型(SM),突变后可产生皱缩型(WS)和模糊型(FS)菌落。科研人员在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培养野生型,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1所示;在液体培养基中振荡培养野生型,其种群增长曲线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静置培养时,增大荧光假单胞菌的接种数量会增大SM的K值B.静置培养后期,SM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可能与细胞密度过大有关C.振荡培养时,WS第4天后在竞争中占有优势并会保持S形增长D.SM在振荡培养时的突变和适应不利于物种生存B【解析】静置培养时,增大荧光假单胞菌的接种数量不会增大SM的K值,但会使达到K值的时间提前,A错误;静置培养后期,因细胞密度过大、营养物质消耗、代谢产物积累等因素导致SM种群数量下降,B正确;WS第4天后在竞争中占有优势,但第7天后种群数量下降,并不会保持S形增长,C错误;SM在振荡培养时的突变和适应利于物种生存,D错误。B组 能力提升练8.生物大体上可分为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如图两种曲线分别表示这两类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图中虚线与横坐标成4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K对策生物在X点和S1点之间的种群数量大致呈“S”形增长B.K对策生物在X点种群数量可能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C.r对策生物在Y点之前种群数量大致呈“J”形增长D.推测老鼠应该属于K对策生物,老虎属于r对策生物D【解析】K对策生物在X点和S1点之间的种群数量增长率先增大后减小,大致符合“S”形增长曲线特点,A正确;X点是不稳定平衡点,在该点之后种群数量可能会呈“S”形增长,也可能会急剧下降,B正确;r对策生物在Y点之前,增长率维持增长且大于0,大致符合“J”形增长曲线的特点,C正确;r对策生物的个体较小,繁殖能力较强,但寿命较短,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比如老鼠,K对策生物的个体大,个体繁殖率低、寿命长,比如老虎,D错误。A【解析】K值(环境容纳量)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维持的最大数量,不等于种群的最大数量,A错误;K值时种群数量稳定,此时个体数量多,种内竞争最剧烈,且出生率等于死亡率,B正确;(K-N)/K的变化曲线中,N表示种群数量,K是环境容纳量,(K-N)/K=1-N/K,可代表种群增长的未利用空间,C正确;t1时是K/2,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每次都在接近t1时捕鱼,并保持剩余量在K/2,可获得最大的可持续捕捞量,D正确。10.科学家研究某区域中田鼠的种群数量变化,得到该种群在数年内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曲线,如图所示(其中R=出生率/死亡率)。在不考虑迁入迁出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区域中田鼠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分布B.该田鼠种群增长方式为“S”形增长,c点时种群密度最小C.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D.若不考虑其他因素,仅由图可知,a、b两点时对应的种群的年龄结构分别为增长型和衰退型C【解析】某区域中的田鼠属于一个种群,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属于群落的特征,A错误;据图分析可知,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先大于1后小于1,说明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大于0,后小于0,则d点时种群密度最小,B错误;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田鼠种群数量在a~d之间经历了先上升后下降,其中c~d期间一直在下降,C正确;图中a、b两点年龄结构都是增长型,D错误。11.下列关于“S”形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增长较快B.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C.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D.在t1时控制有害生物最有效D【解析】t0~t1之间种群数量小于K/2,由于资源和空间相对充裕,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且二者的差值逐渐加大,种群增长速率不断增大,因此种群数量增长较快,A正确;t1~t2之间,由于资源和空间有限,随着种群密度增大,种内竞争不断加剧,天敌数量也在增加,虽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但二者的差值逐渐减小,所以种群增长速率下降,B正确;t2时,种群数量达到K值,此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增长速率为0,C正确;在t1时种群数量为K/2,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因此若在t1时进行有害生物防治,不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较低水平,D错误。C组 压轴培优练12.(2024年广西模拟预测)为了研究和保护我国某自然保护区内的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研究人员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等技术获得了该保护区内某些野生哺乳动物资源的相应数据。回答下列问题:(1)研究人员对保护区内的灰松鼠群体中某年出生的所有个体进行逐年观察,并统计了这些灰松鼠的存活情况,结果如图1。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不能构成一个种群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与标记重捕法相比,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调查方法的优点有 (答出两个方面)。 种群是指同一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所观察的这些灰松鼠不是全部个体对野生动物的不良影响小;调查周期短,操作简便(3)图2是科研人员对甲、乙、丙三个地区的雪豹种群数量特征进行调查的结果。图中Ⅰ、Ⅱ、Ⅲ、Ⅳ分别对应大(9~13龄)、中(5~8龄)、小(1~4龄)、幼(<1龄)四个年龄等级(雪豹最长寿命13年左右)。请预测此后一段时间, 地区雪豹种群数目将增加。甲、乙、丙三个地区的群落中的每种生物都占据着相对稳定的 ,有利于不同生物充分利用环境资源,这是 之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丙生态位物种之间及生物与环境(4)图3表示某地区雪豹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b~c段时间该种群数量变化最可能是 。如果在d时间,少量雪豹从其他地区迁入该地区,则该地区雪豹的K值 (填“增大”“减小”或“基本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先增加后减少基本不变K值是由环境资源量决定的,与迁入率无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