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兰亭集序》课件 (共2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0.1《兰亭集序》课件 (共29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被誉为中国散文经典。
解 题
①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山阴(今浙江绍兴市)城西南郊名胜。
②集:诗集
③序:一种文体。
【文体知识——序】
序,即书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古文体的一种,同“跋bá”是一类文体。列于卷首叫“序”,附于卷末叫“跋”。其作用在于推荐介绍某人的著作,说明写作过程、写作目的、主要内容或说明一些同本书有关的事情等,帮助读者更好地去阅读或理解此书。
分类
内容
书序/诗序/文序:说明编写的情况、目的、介绍内容。如《琵琶行并序》
赠序:临别赠言,勉励、推崇、赞许,如《送东阳马生序》。
宴集序:古人饮宴,常一同赋诗,集结成册,再推举一人作序。如《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初三,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共42人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集会,饮酒赋诗一共写下了37首诗,最后由王羲之作序一篇,总述其事。
作者:可分为自序和他序。
癸丑( )
会稽山( )
修禊事( )
激湍( )
流觞( )
骋怀( )
ɡuǐ
kuài jī

tuān
shānɡ
chěnɡ
hái


jiē dào
shānɡ
正音诵读
放浪形骸( )
趣舍万殊 ( )
一契( )
嗟悼( )
彭殇( )
找出文中最能概括作者情感起伏变化的三个字
初读课文
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描述当日雅集上王羲之的情感变化。
(第1、2段)
(第3段)
(第4段)
赏兰亭,探情感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可乐也,所乐者何?
修禊和流觞曲水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信可乐也,所乐者何?
永和九年,是癸丑年,三月初,(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为了做禊事。众多的贤才都来到这里,年少的和年长的都聚在这里。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岭,茂密的树林,高高的竹子,还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围绕在四周,引清流激湍来作为使酒杯流动的曲水,大家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盛大的音乐演奏,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也足够用来畅快地叙述深远高雅的情思。
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和风温和舒畅。仰首观览浩大的宇宙,俯看观察繁多的自然界万物,用来纵目观赏,开畅胸怀,足够来(让人)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快乐啊!
作者说这次聚会“信可乐也”,你认为“乐”在何处?

良辰:暮春之初,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美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佳朋: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乐事:流觞曲水,一觞一咏、畅叙幽情
赏心: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游目骋怀、视听之娱
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四美具,二难并”。“四美具”指的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二难并”指主客难得在一起,指人才聚集。
谢灵运说过:“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岂不痛哉,所痛者何?
人与人相交往,很快便度过一生。有的人在室中晤谈,互相倾吐心里话;有的人把情怀寄托在所爱好的事物上,言行不受拘束,狂放不羁。虽然人们各有各的爱好,取舍各也不相同,性格的安静和躁动也不同,但当他们对所接触的感到欣喜时,一时感到自得,(感到)高兴和满足,不知道老年将要到来;等到他们(对于)所喜爱或得到的已经厌倦,感情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感慨随着这种变化而有所不同了。以前所喜欢的,转瞬间,已经成为旧迹,尚且不能不因它而引起心中的感触,况且寿命长短,听凭造化,终究归结于消灭!古人说:“死生毕是一件大事。”怎么能不让人悲痛呢!
叔本华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
席慕蓉写道:“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因为太过专注,太过忘我,最美的时光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悄然逝去了。
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人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那场在许多年以后也能想起的日落,倒也不见得是有多好看,就是莫名觉得还挺难忘的。
目标不外是幻影,当你拥有它时,它即失去魅力,愿望和需求必须再重新以更新的姿态出现。没有这些轮替则人便会产生空虚、厌倦、乏味、无聊。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在这个世界上,
没有一样东西是恒久不变的,
没有一样东西是永远固定的。
一切都在波动,一切都在跳荡;
一切都显得短暂匆忙,狂欢得意。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史铁生的感慨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情感把握

俯仰一世,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之痛
世事无常之痛
往事不再之痛
生死难测之痛
作者极言其“痛”,那么,“痛” 的根源是什么?
明确: 痛 — 生命短暂,世事无常
作者的情感是如何由“乐”转“痛”的 ?
两种生活态度
两种生活感受
两件人生痛事
由聚会盛况引出人生感慨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取诸怀抱,悟言一室(静)
因寄所托,放浪形骸(躁)
欣其所遇,老之将至
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向之所欣,已为陈迹
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世事多变
往事不再
生死难测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悲夫!
(我)每当看到古人(对死生)发生感慨的原因,像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一次不对着这些文章叹息哀伤,在心里不能明白为什么会这样。(我)本来就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虚妄之谈。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可悲啊!所以(我)一个一个记下当时与会的人,记录下他们所作的诗,即使时代变了,世事不同了,但引起人们感慨的原因,他们的思想情趣是一样的。后世的读者,也将会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感慨。
悲什么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古人、今人、后人无不悲:“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生死难测”。
“悲夫”——这是人类永恒的悲伤啊!
文中第3段的“痛”与第4段的“悲”有区别吗?
痛——个体生之无常,死之无奈
悲——人类代代皆痛,永无休止
比一比
千古同悲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你认为这种生死观有哪些可贵之处?
(1)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长短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2)可贵之处:他既不因为要面对苦痛而去回避人必有一死的现实,也不因这样的自然规律无法逃避而“活在当下”;他敢于直面现实,并承担直面现实的痛苦。因为认识到死亡的痛苦,所以他珍视如兰亭集会这样的欢乐,看重生机勃勃的自然;因为认识到一切终将消逝,所以他并不沉溺于各种快乐之中,而是用哲人的目光审视它们;因为认识到生死之叹贯串古今,所以他寄望后人能与兰亭诸贤心灵相通。因为有了痛苦,所以珍惜欢乐;因为有了痛苦,所以思考生命;因为有了痛苦,所以寄情未来。
情感变化



人生苦短、光阴易逝
美好易散、命运无常
生死无奈
良辰美景
赏心乐事
吾辈痛死生
前人后人亦如此
由个体之痛转入
人类无以解脱的悲
在论及作者的宇宙观、人生观时,同学们的意见不一。有人认为,作者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慨叹不已,情调低沉,思想消极;有人认为,作者积极的情绪蕴含其中,整体思想仍然是积极乐观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作者的思想仍然是积极乐观的。
①第1、2段中,作者对这次集会环境的描述素淡雅致,摄其神韵,这些都体现出作者快乐的心情,以及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②第3段中,虽然作者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大发感慨,但字里行间暗含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正因为作者对人生忧患有清醒的认识,才可扬长避短,在有限的人生中创造无限的价值。
③第4段中,作者在尽述古人、今人、后人慨叹人生无常的同时,批判了庄周“一死生”“齐彭殇”的虚无主义,这当然是积极的。
那些王羲之教我们的事
承认悲伤:生命短暂、快乐易逝,这确实让人难过。
拒绝虚无:别用“反正都会死”当借口,认真活出精彩。
创造价值:写诗、画画、做自己喜欢的事,让生命留下痕迹。
【主旨归纳】
这篇书序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抒发了欢乐有尽,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强调了生死问题,表明了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
“之”的用法和意义
1.动词
①往,到……去。《为学》:“吾欲之南海。”
②求得。《兰亭集序》:“及其所之既倦。”
2.代词
①指示代词,相当于“这个”“这”“这种”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②人称代词,相当于“他”“它”“它们”“他们”“你”“您”等。《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
3.助词
①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修饰、领属的关系,相当于“的”。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般不译。
③定语后置的标志。《劝学》:“引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宾语前置的标志。《师说》:“句读之不知”
⑤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词 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⑥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③仰观宇宙之大  ④足以极视听之娱
⑤夫人之相与  ⑥不知老之将至 
⑦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⑧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⑨向之所欣  ⑩每览昔人兴感之由 
不能喻之于怀  后之视今 
士大夫之族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教考衔接 2023年潍坊一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次的“次”指行列、队列,与《兰亭集序》中“列坐其次”的“次”含义相同。
B.伏,在此表示下对上的谦敬,与《孔雀东南飞》中“伏惟启阿母”的“伏”相同。
C.膏粱,此指富贵之家,与《红楼梦》中“寄言纨挎与膏粱”的“膏粱”含义相近。
D.起家,此指从家中征召出来,授以官职,与“白手起家”中的“起家”含义不同。
A“列坐其次”的“次”是旁边的意思。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