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语 文 九 年 级 学 业 水 平 调 研 试 卷2025.5一、积累运用(共 20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 题。(共 5 分)①当下文化多元碰撞,一些人对本土传统文化睥睨而视。②有人吐槽传统刺绣针法复杂,有人嫌弃传统戏曲冗长,有人抱怨传统榫卯耗时,有人贬低传统诗词格律束缚。③非遗传承人老李对此不 xiè 置辩,在他眼中,刺绣一针一线绣出的是 ▲ ,戏曲一唱一念演绎的是 ▲ ,榫卯一楔一卯架构的是 ▲ ,诗词一字一句蕴藏的是 ▲ 。④他深信,真正 ▲ (领略/领悟/领会)传统文化精髓的人,自会珍视其无可替代的价值。1.(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2 分)睥 ▲ 睨 不 xiè ▲ 置辩(2)结合语境,从第④句中的括号内选择一个最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1 分): ▲2.将下列词语依次填入第③句中的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2 分) 【 ▲ 】A.民族审美 历史沧桑 匠心智慧 文化灵魂B.历史沧桑 民族审美 文化灵魂 匠心智慧C.文化灵魂 匠心智慧 历史沧桑 民族审美 D.匠心智慧 文化灵魂 民族审美 历史沧桑龙城中学九(1)班开展“清明雅韵”朗诵活动,请你参与活动,完成 3-5 题。3.活动前,班级委托你邀请曹老师担任活动嘉宾,时间定在 4 月 1 日下午第三节课,你会对曹老师怎么说?(3 分)▲4.活动中,曹老师出了一句上联,请你结合清明文化,补全下联。(3 分)上联:柳绿桃红,又是一年春景好下联:风清雨润, ▲5.活动后,小龙写了一段感言想发布在班级公众号上,但有一些错误,请你修改。(4 分)A 同学们的朗诵都栩栩如生,将清明诗词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B《清明》、《寒食野望吟》等诗歌,仿若带我们穿越时空,感受古人对清明的独特情感。C 我认为,这次朗诵会不仅丰富了我们课余生活,还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认识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 ①A 句中有成语使用不当,应把 ▲ 改为: ▲②B 句中“《清明》、《寒食野望吟》”标点误用,可改为: ▲③C 句语序有误,应改为: ▲④C 句“抛砖引玉”语言不得体,应改为: ▲6.默写。(共 5 分)⑴忽如一夜春风来, ▲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⑵ ▲ ,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⑶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 ▲ 。(诸葛亮《出师表》)⑷《十五从军征》体现老兵离家之久,侧面揭露汉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 , ▲ 。二、阅读理解(共 45 分)(一)阅读古诗,完成题目。(共 3 分)剑客行九年级语文 第 1 页 (共 6 页)宋·陆游我友剑客非常人,袖中青蛇①生细鳞。腾空顷刻已千里,手决风云惊鬼神。荆轲专诸何足数,正昼入燕诛逆虏。一身独报万国仇,归告昌陵②泪如雨。【注释】①青蛇:指宝剑。②昌陵:宋太祖陵墓。7.诗歌常引用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来丰富内涵、增强效果,这种写法叫用典。请联系全诗,分析画线句用典的表达作用。(3 分) ▲ (二)阅读两段文言文,完成 8~11 题。(12 分)【甲】史称扁鹊饮上池水,故能洞见脏腑,其所治病无不立起。然扁鹊常有,而上池水不常有。则凡号为医者,脉之名义,可不讲之有素乎!上古神农、黄帝、岐伯、鬼臾区①等,神明天纵,何可几及。降至叔世②,即有人才高识妙,可以仰窥圣域,亦须精求典籍,学以博而渐通心以疑而启悟。如此则借证有资,力省功倍。所谓将登泰岱,舍径奚③从。(选自《多读书论》,有改动)【乙】北魏王珪问博士李先曰:“天下何物最益人神智?” 先曰:“莫若书。” 荆公④诗曰:“物变有万殊,心思才一曲。夫著一能读书之心,横于胸中则锢滞,有我其心已与古人天渊悬隔矣,何自而得其快活之妙哉?” 吕东莱《解尚书云》:“书者,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精神,心术尽寓其中。观书者不求其心之所在夫何益?然欲求古人之心,必先求吾心,乃可见古人之心。” (选自《荆川稗编》,有改动)注释:①神农、黄帝、岐伯、鬼臾区:上古医术极其精湛的人。②叔世:衰乱的时代。③奚:哪里。④荆公:指王安石。8.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可不讲之有素乎(向来)/天下缟素(白色的生绢)B.何可几及(比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比得上)C.何物最益人神智(更加)/有所广益(好处)D.心术尽寓其中(寄托)/寓逆旅(住)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5 分)⑴所谓将登泰岱,舍径奚从。 ▲⑵然欲求古人之心,必先求吾心,乃可见古人之心。 ▲10.分别结合甲乙两文具体内容,谈谈对你的人生启示。(3 分)结合甲文: ▲结合乙文: ▲11.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甲文作者认为只要心中有疑问,就能自然领悟医学的精妙之处。B.乙文“观书者/不求其心之所/在夫何益”这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是对的。C.甲文侧重讨论读书与成为良医的联系,乙文重点论述了书籍对人神智的益处。D.甲乙两文都认为读书对个人的认知成长有重要作用,都倡导一种深入思考的读书方式。(三)学校话剧团拟将下面小说改编成话剧,请你参与活动,完成 12~15 题。(共 11 分)九年级语文 第 2 页 (共 6 页)好游戏玩不长[意大利]伊塔洛·卡尔维诺①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在玩打仗的游戏。②那里有一处干涸的溪流,岸边全是芦竹,河床上都是些灰黄的磐石。乔瓦尼诺在一片流着沙的河滩上做出扑到前面去袭击敌军的动作,然后手捂着胸口就地倒下来。③“红十字!” 他叫道,“你是红十字的!快过来!没看见我受伤了吗?”④到那时为止一直扮演敌方机枪的赛来内拉,跑向他去,在他的额头上碾压上一张薄荷的树叶,充作膏药。⑤乔瓦尼诺猛地蹦起来,横向拿着芦竹跳开了,胳膊伸得老开。“轰炸机!轰炸机对准目标了!嗖……轰隆!” 然后就把一手的白砾石撒到赛来内拉的身上来。⑥后来,他们又玩起了骑兵巡逻队的交锋。乔瓦尼诺撕开他芦竹上的叶鞘,攥在合拢的双手里,并发出一种刺耳的嘶嘶声。正是那嘶嘶声作响时,出现了三个真正的士兵。⑦两个孩子,大气不敢出一声地,拖着芦竹尖,靠到一名战士身边。他正躺在草地上,举着步枪,而头盔、肩包、干粮袋、行军水壶、手榴弹、防毒面具是一个压在另一个之上地堆在他身上,就像是一场由不同物件构成的雪崩,把他给埋没了。那个士兵,从地上把脸转向孩子,他的眼睛是灰色的,充满忧郁,唇间含着一片樱桃叶。孩子们蹲伏在他身边,芦竹被他们戳在身前,和战士的步枪平行。乔瓦尼诺说:“你们在打仗吗?”⑧士兵在地上蹭了蹭下巴,张开嘴唇,吹走了那片樱桃叶,什么也没说。⑨“对不起,我们能到那下头去吗?”乔瓦尼诺壮着胆子问。那个士兵应该是做了个类似于耸肩膀的动作。孩子们赶紧踮着脚尖地跑掉了。⑩在一段斜坡上,坐着一位将军,用望远镜看着什么。他在膝盖上一张摊开的地形图上指指画画的,喘着粗气地跟他的参谋部长说着什么,还有一些军官屈着双腿,坐在他脚下的草丛里。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一动不动地待在将军背后,使芦竹直挺挺地立正着。 “啊呀……敌人的炮火。”将军说,“全部击中了我们的人……啊呀……”他长满红 毛的短小手指在地图上摩挲着,就像是肥大的毛毛虫。 参谋部的军官们在将军周围表现出很活跃的模样。 “什么时候能看到葡萄园,你们看见敌军的侦察所没有?”将军说。 “这在地图上标出来了,将军先生,”一位军官热情地说,“‘农居区’……” 但将军没有看地图,而是继续指着一个土丘,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知道,那是养蚕人保乌洛老头的家。 “这是第一个要轰掉的目标。”将军说。一个摆弄测角器的军官就报了一串数据。 此时,将军在地图上画上一个叉。忽然,远处响起一声爆炸。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惊跳起来。 “这两个家伙在这里干什么?”一个声音说道,同时孩子们感到自己的领子被揪了 起来。 “是谁把这些孩子丢在作战区的?” 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用猫一般的一跳,逃脱了那些手掌,直到他们气喘不过来的时候,才停了下来。他们来到一个地方,那里的芦竹丛围出了一种又长又密的屏障,芦竹丛间,里头翠绿外头淡绿的叶鞘随着漾起的风窸窣作响。 “这里,”乔瓦尼诺说,“我们有用来做武器的了。”但是,回到他们心中的愉悦 感却被稍稍遮蔽住一些。 他们扔掉了陈旧的武器,在芦竹地里走起来。“你看我的多漂亮啊……”“但我的九年级语文 第 3 页 (共 6 页)更高……”但好像没有一根能跟以前的比,就算把它们想成长矛,想成冲锋枪,或者是飞机都不能带来任何满足感了。 芦竹地倏地到了头。过了芦竹地后,是天空和大海。岸上是陡峭的狭窄田地,那里有笔直的苇子,接着就是海边滚圆的石头,海面又一浪接一浪地升了起来,一直涌到天边。 他们坐在地上,头垂着,缓缓地扯起一簇簇的草。先前玩打仗的游戏很有意思,但现在,他们的脑袋里总想起那个唇间含着叶子的士兵那忧伤的眼神,想起将军抹掉了农舍 的那毛茸茸的手指…… (选自《伊塔洛·卡尔维诺短篇小说集》,有删改) 12.小于发现小说中经常采用儿童叙述视角,请结合学过的《孔乙己》,并联系文章内容, 和他一起进行整理、探究。(3 分)篇 名 儿童叙述视角 探究结果《孔乙己》 以一个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 吻,讲述了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连“我”这 样的小孩子也瞧不起孔乙己,可 见当时社会的① ▲ 。通过乔瓦尼诺和赛来内拉的儿童视 表现儿童视野里的成人世界,有 《好游戏玩不长》 角,看到了② ▲ ,美好的芦竹地…… 美好也有破坏,表达了作者③▲。13.第⑧段士兵“什么也没说”,小雯想在此处给士兵设计几句台词,请你联系上下文合理想象,写一段 50 字左右的独白。(3 分) ▲14.第 段是小说的环境描写,小于认为在剧本中无法表现,可以删去。对此你怎么看 请说明理由。(3 分) ▲15.小于和小雯对剧情的删减和演员指导有些分歧,请你选出正确的一项:(2 分)【▲ 】 A.为剧情紧凑,开头两个孩子的游戏场景可以删减掉一些,如扮演轰炸机情节。 B.关键情节不可删,如士兵身上堆满各种装备的场景、将军指挥轰炸养蚕人房子这些情节。C.在表演玩打仗游戏时,饰演乔瓦尼诺的演员应慢悠悠地倒下,嬉笑地喊“红十字”。D.将军饰演者应声音洪亮,果断有力,眼神坚定地看着远方,要展现将军的英勇和担当。 (四)小于和小雯整理了一组关于“美”的文本和图片,请你参与探究,完成 16-19 题。(共 13 分)【文本一】苏轼《寒食帖》:这纸《寒食帖》,诗意苦涩,虽也苍劲沉郁、幽咽回旋,但放在苏东坡三千多首诗词中, 算不上杰作。然而作为书法作品,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却力透纸背,使它成为千古名作。这张帖,乍看上去,字形并不漂亮,很随意,但随意正是苏东坡书法的特点。通篇看去,《寒食帖》起伏跌宕,错落多姿,一气 呵成,迅疾而稳健。苏东坡将诗句中心境和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连,浑然天成。其结字亦奇,或大或小,或疏或九年级语文 第 4 页 (共 6 页)密,有轻有重,有宽有窄,参差错落,恣肆奇崛,变化万千。我们细看,“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 两句中的 “花” 与 “泥” 两字,是彼此 牵动,一气呵成的。而由美艳的 “花” 转入泥土,正映照着苏东坡由高贵转入卑微的生命历程。眼前的海棠花,红如胭脂,白如雪,让苏东坡想起自己青年时代的春风得意,但 转眼之间,风雨忽至,把鲜花打入泥土。而在此时的苏东坡看来,那泥土也不再肮脏和卑微。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这个意义上说,貌似朴素的泥土,也是不凡的。 从这两句里,可以看出苏东坡的内心已经从痛苦的挣扎中解脱出来,走向宽阔与平静。饱经忧患的苏东坡,在四十六岁上忽然了悟艺术之美的极境,竟是纷华剥蚀净尽以后,那毫无伪饰的一个赤裸裸的自己。艺术之难,不是难在技巧,而是难在不粉饰、不卖弄,难在能够自由而准确地表达一个人的内心处境。【文本二】梵高《农鞋》:鞋具磨损的内部那黑洞洞的敞口,凝聚着劳动步履的艰辛。这硬邦邦、沉甸甸的破旧农鞋里,聚积 着那寒风料峭中迈动在一望无际的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步履的坚韧和滞缓。鞋皮上沾着湿润而肥沃的泥土。暮色降临, 这双鞋在田野小径上踽踽独行。在这鞋具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表征着大地 在冬闲的荒芜田野里的朦胧冬眠。这双器具浸透着对面包稳靠性的默默无言的焦虑,以及那战胜了贫困的无言喜悦。这器具属于大地,它在农夫的世界里得到保存。【文本三】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是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作美育。美的对象,何以能陶养感情?因为它有两种特性:一是普遍,二是超脱。一瓢之水,一人饮了,他人就没得分润;容足之地,一人占了,他人就没得并立;这种物质上不相入的成例,是助长人我的区别、自私自利的计较的。转而观美的对象,就大不相同。名山大川,人人得而游览;夕阳明月,人人得而赏玩;公园的造像,美术馆的图画,人人得而畅观。齐宣王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陶渊明称“奇文共欣赏”,这都是美的普遍性的证明。植物的花,不过为果实的准备,而梅、杏、桃、李之属,诗人所咏叹的,以花为多。动物的毛羽,用来御寒,人固有制裘、织呢的习惯,然白鹭之羽、孔雀之尾,乃专以供装饰。宫室可以避风雨就好了,何以要雕刻与彩画?器具可以应用就好了,何以要图案?语言可以达意就好了,何以要特制音调的诗歌?可以证明美的作用,是超越乎利用的范围的。既有普遍性以打破人我的成见,又有超脱性以透出利害的关系,所以当着重要关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概,甚至有“杀身以成仁”而不“求生以害仁”的勇敢。这种是完全不由知识的计较,而由于感情的陶养,就是不源于智育,而源于美育。所以人不可不有一种普通职业,以应利用厚生的需要,而于工作的余暇,又不可不读文学、听音乐、参观美术馆,以谋知识与感情的调和。这样,才算认识人生的价值了。(选自《蔡元培美学文选》,有删改)16.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 分) 【 ▲ 】A.作者认为《寒食帖》字形随意,并不漂亮,在文学上的成就远高于书法上。B.从对《农鞋》的解读中,可见艺术作品的价值在于揭示生活的本质和人们的情感世界。九年级语文 第 5 页 (共 6 页)C.一个人如果缺乏美育,可能会感情推动力薄弱,对大自然的美景毫无兴趣。D.诗人歌咏花鸟虫鱼,动物用毛羽御寒,宫室器皿绘以图案,说明美具有超脱性。17.结合文本一和文本二,说说你对文本三中画线句的理解。(3 分)▲18.你们围绕本组文本的有关内容和写法展开了讨论。(4 分)小于:《寒食帖》和《农鞋》在传达情感和内涵方面有共同之处。你:是的,它们都流露出作者① ▲小雯: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是对艺术品的欣赏,但写法不同,文本一从整体到局部,结合苏轼的经历,由作品领会作者的情感精神。你:文本二则是② ▲19.大家对“美的对象”产生了探究兴趣。除了文中提到的文学、音乐、书画,请你再举一 类可以作为“陶养工具”的事物,并结合具体实例说明理由。(4 分)▲(五)名著阅读。(共 6 分)20.【析人物】 有人说,“好好的一个匡超人,一脚踏进儒林便成了畜生”。请从下面的回目中,选择一个事件,分析匡超人的这种变化。(2 分)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21.【谈感悟】大家围绕“读书对于人生的价值”这一话题在网上发帖交流。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仿照示例发帖。(4 分)小于:读《儒林外史》,看到荆元作为一个裁缝,每日替人家做活,寻得六七分银子, 剩下的时间就是弹琴写字,诸事由心,实在令我倍感亲近与渴慕。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升官发财,又或是像那些假名士、迂腐儒生一般欺世盗名?荆元不贪富贵,不伺候人颜色,自食其力,务实自在,这才是理想的人生。你:读《简爱》, ▲三、作文(55 分)22.距离,丈量着世间万象。空间上,远可隔万水千山,近能触咫尺之遥;心灵间,远是相视无言的陌生,近为心意相通的契合。远与近交织着情感的浓淡、认知的深浅,暗藏无数故事与哲思。请以“远与近”为题,写一篇文章。说明:①要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感悟,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少于 600 字; ④请勿透露考生个人信息。九年级语文 第 6 页 (共 6 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