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 单项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 [2024南京二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而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这表明,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 )A. 需要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规律B. 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C. 为建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坚实基础D. 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2. [2024江苏高考]通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并把这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把自己建立的王朝视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正统,这种团结统一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各民族的共识。材料表明( )①大一统理念逐步清除了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②大一统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的表现 ③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 ④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3. [2024扬州期中]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是( )A. 民族区域自治B. 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C. 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D. 多元一体4. [2024常州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各有关方面坚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援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西藏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口支援有利于( )A. 发展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B. 实现各民族的同步富裕C.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 保障自治区行使自治权5. [2024浙江高考]浙江省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建立对口支援关系以来,一批批援青干部、各类专业人才奔赴高原,有机枸杞、沙棘原浆、唐古拉藏羊……众多高原特色产品走进了浙江市场。“浙人入青,青货入浙”( )①加强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②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③保障了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 ④奠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6. [2024威海期末]下图是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的部分内容。内蒙古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22〕14号)要求,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方案。根据上图信息可以推断出( )①我国各民族间形成平等和谐的关系 ②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 ③自治区政府对本区事务拥有自治权 ④民族自治地方接受中央政府统辖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7. [2024泰州阶段练习]2012—2022年,我国民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民族地区的内生动力极大增强,仅铁路一项,民族八省区增加了1.58万公里。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以上材料说明( )A.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基本前提和基础B. 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地区加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C. 多元一体格局体现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最重要特点D. 各民族共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8. [2024盐城期末]自江苏省新一批对口援疆工作启动以来,盐城援疆组依托“小援疆”模式,通过“十团挂十镇”“百企联百村”“千人帮千户”3个层面,动员社会力量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乡(镇)、村(社区)结对共建,重点支持打造村级民族团结“远教示范广场”。这一举措( )①彰显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②表明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础 ③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④有利于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9. [2024扬州期末]扬州开展对口援疆工作以来,全力推进民生援疆、产业援疆、智力援疆、文化润疆,为伊犁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扬州智慧和扬州力量。扬州对口援疆工作( )①巩固了平等团结共富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②充分体现了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 ③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④保证了少数民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权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10. [2024南通期末]黄河流域内蒙古段区位独特,面积广阔,资源能源富集。推动内蒙古自治区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和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支撑。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累计统筹中央和自治区各类财政资金551.21亿元,有力保障了黄河的长治久安。内蒙古自治区的做法说明( )A. 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B. 民族自治机关依法享有经济自治权C.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国家安全D.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国家统一为基础11. 一百多年来,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团结奋斗的结果,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显著的精神标识。百年奋斗历史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奋斗开创未来;能团结奋斗的民族才有前途,能团结奋斗的政党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下列做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的是( )①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 ②在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③保障民族地区的人大、人民法院等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④坚决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12. [2024常州阶段练习]党和政府根据民族工作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专业院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A. 是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基础和关键B. 体现了各族人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平等性C. 是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D. 是保障少数民族干部行使自治权的重要举措13. [2024湖南开学考]65年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掀起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使西藏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实现了历史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思想,确立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西藏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阶段。这说明( )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进步发展的根本制度保障 ②党的领导为西藏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③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西藏发展的重要因素 ④民主改革改变了西藏人民的命运,为西藏发展创造了条件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14. [2024扬州阶段练习]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于2024年5月6日至8日在广西调研。他表示,要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切实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这需要( )A. 用中华优秀文化浸润宗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B. 持续维护民族地区的大局稳定,实现民族自治地方的高度自治C. 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 坚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增强民族凝聚力15. [2024镇江期末]某县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题,组织开展宗教场所“法律明白人”法律知识培训会,发放《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专题展》《法律进寺庙》宣传册120余份。培训会围绕宪法、民法典、刑法、国家安全法以及《宗教事务条例》等内容,以构建“和谐寺庙”为重点,不断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该活动( )A.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社会稳定B. 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C. 表明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D. 贯彻党的宗教方针政策,防止外国势力干预支配16. [2024扬州期末]某市在全市范围内持续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暨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月活动,积极营造“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的良好氛围。这类活动( )A. 体现了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B. 旨在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C. 是促进宗教性质转化的内在要求D. 是我国鼓励公民信仰宗教的体现二、 非选择题(请运用所学知识对所提问题进行简明扼要的分析和说明)17. [2024扬州期中]2023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西藏自治区党委始终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这个核心目标,不断深化区情认识,统筹考虑社会历史基础、资源禀赋和国家的战略定位要求,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性地确定发展的重点、发展的方式,不照搬其他地区的模式,全面铺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壮阔征程。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团结一心、艰苦奋斗。2023年全区主要经济指标中多个指标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其中地区生产总值2 392.67亿元,比2022年增长9.5%,增速较2022年提高8.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 900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 924元,增长9.4%。(1) 结合材料并运用《政治与法治》的相关知识,阐述西藏自治区取得新进步、建设现代化的原因。(2) 高一某班拟举办以“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写一份策划书。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②指出活动的目的、意义,并设计至少两个有特色的活动形式;③总字数在100字左右。课题2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 A 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必须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这表明,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需要揭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演进规律,A正确。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而不是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前提,排除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排除C。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排除D。2. C 大一统理念有利于实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但不能清除我国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①错误。通观中国历史,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团结统一,并把这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这说明大一统的历史传统是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的表现,②正确。这种团结统一的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成为各民族的共识,这说明大一统奠定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③正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且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排除④。3. D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A不符合题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是我国各民族的分布格局,B不符合题意。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处理民族关系的方针,C不符合题意。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是多元一体,D符合题意。4. A 援藏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西藏自治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说明对口支援有利于发展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A符合题意。要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富裕,而不是实现同步富裕,B错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早已经建立,C错误。对口支援与保障自治区行使自治权无关,D不符合题意。5. A 援青干部、各类专业人才入青海,促进青海的发展,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青海众多特色产品进入浙江市场,有利于促进浙江与青海的交流交往交融,①②正确。材料强调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保障民族自治地方依法行使自治权无关,排除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各族人民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真正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实现了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为建设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排除④。6.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我国已经形成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排除①。材料没有体现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②不符合题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可以推断出自治区政府对本区事务拥有自治权,③正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数字政府建设的指导意见》,制定《内蒙古自治区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可以推断出民族自治地方接受中央政府统辖,④正确。7. D 材料未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统一的关系,A不符合题意。国家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B错误。多元一体格局体现了我国民族格局的最重要特点,且这与材料主旨无关,C错误。少数民族面貌、民族地区面貌、民族关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和广度前所未有,这说明各民族共同发展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D正确。8. D 材料不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与题意无关。材料不涉及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之间的关系,②与题意无关。9. C 应该是巩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①错误。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而不是少数民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权,且对口援疆工作与行使自治权无关,④错误。10. C 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且材料不涉及各民族共同繁荣,排除A。材料不涉及民族自治机关依法享有经济自治权,排除B。内蒙古自治区累计统筹中央和自治区各类财政资金551.21亿元,有力保障了黄河的长治久安,这说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国家安全,C正确。材料不涉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国家统一的关系,排除D。11. C 积极推动民族自治地方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①正确。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而不是其居住的地区,②错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是自治机关,享有自治权,不包括人民法院,③错误。坚决反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民族问题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坚定不移维护国家尊严,④正确。12. B “是增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基础和关键”夸大了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的作用,A错误。党和政府通过专业院校教育以及社会实践等多种渠道,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促进了民族地区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各族人民享有政治权利的平等性,B符合题意。坚持党的领导是推动我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C错误。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而不是少数民族干部行使自治权,D错误。13.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根本制度保障”说法错误,①错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掀起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说明党的领导为西藏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③不符合题意。“西藏掀起波澜壮阔的民主改革……当前,西藏经济社会全方位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的发展阶段”,说明民主改革改变了西藏人民的命运,为西藏发展创造了条件,④符合题意。14. C 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需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正确。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A错误。民族自治地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行使民族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才有高度自治权,B错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排除D。15. A 某县组织开展宗教场所“法律明白人”法律知识培训会,不断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这体现了该活动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维护社会稳定,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不断推动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并没有强调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B不符合题意。材料并没有涉及法治的重要性,C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防止外国势力干预支配,D不符合题意。16. A 材料体现了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A符合题意。应该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而不是与社会主义相适应,B错误。宗教的性质是唯心主义,没有发生转化,C错误。我国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但不鼓励公民信仰宗教,D错误。17. (1) ①坚持党的领导,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的根本保证。②始终紧紧围绕改善民生这个核心目标谋发展,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调动人民群众投身于西藏建设的积极性。③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化区情认识,立足资源禀赋,把国家的统一领导和民族区域自治有机结合起来,走有西藏特点的发展道路。④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方针。在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各民族和衷共济,助力西藏取得历史性成就。(2) 示例:①主题:“民族团结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活动策划书。②活动目的、意义:增进同学们对民族方针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识,增强民族团结意识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动员同学们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贡献力量。③活动形式:举办各民族同学联谊活动、举办民族团结成就展、召开民族团结主题班会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