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真题汇编】核心考点 诗词鉴赏(含解析)-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期末真题汇编】核心考点 诗词鉴赏(含解析)-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下册语文统编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核心考点 诗词鉴赏
一.古诗词赏析(共38小题)
1.课内阅读。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天门”指的是     ,“楚江”指的是     。
(3)这首诗描写了     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     之情。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表示最高级别,“百千”表示很多。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3.课内阅读。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枫桥夜泊》是     代诗人     写的。
(2)诗的前两句写了     、    、    和     四种景物,表达了诗人     之感。
4.古诗鉴赏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度”的意思是    
A.程度
B.法制、法度
C.度过、越过
D.计算
(2)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凉州词》是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一带)。
B.《凉州词》表达了诗人看到西北壮阔风光后的喜悦之情。
C.“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
D.王翰也曾写下《凉州词》,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5.阅读《守株待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下面问题。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字的意思。
株:   
走:   
冀:   
(2)下列对“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因释/其耒/而守株
B.因/释其耒/而守株
C.因/释其耒而/守株
D.因释/其/耒而守株
(3)《守株待兔》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节日是    
A.端午节
B.清明节
C.重阳节
D.中秋节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千古名句是哪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6)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请选择你家乡的一种传统节日,向外地朋友介绍一下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    
6.诗词鉴赏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这首词的作者是清代的    ,“长相思”是     。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夜深千帐灯”点明军帐之多,说明行军队伍庞大。    
B.词中叠用两个“一程”,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军的艰辛,又凸显词的韵律之优美。    
C.“风一更,雪一更”强调风刮了整整一更,雪下了整整一更。    
7.对比阅读
【材料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材料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两首诗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美景,第一首描写的是     季,第二首描写的是     季。
(2)写出两首诗中动态描写的诗句:
①   
②   
(3)用自己的话描绘两首古诗中动态描写的画面。
①   
②   
8.品读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诗人     。
(2)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四句诗分别写了云、雨、    、    四种景物。作者用“    ”写出云的来势,用“    ”描绘雨的特点。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这首诗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古诗词,作答(1)﹣(4)题。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春夜喜雨》题目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     。
(2)表现春雨细腻轻盈特点的诗句是     ,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中描绘了一幅春雨润泽大地的画面。
B.“知时节”赋予了春雨人的生命和情感。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喜爱春雨之情。
D.“花重锦官城”中“重”的读音是chóng。
(4)朗读这首诗适宜用     语气朗读。
A.激昂
B.高亢
C.赞美
D.陶醉
10.古诗词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出了初夏时节的景物:    的梅子,饱满的     ;     ,稀稀落落的     。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借     衬托出乡村生活的     。《宿新市徐公店》从静景写到     ,使画面变得生动。
11.古诗文阅读,完成小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十五夜”指的是     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     的习俗。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射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第三句“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
D.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3)读着这首诗,你还想起了哪些与明月、思乡有关的诗句,请写一句:
   
12.古诗对比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两首诗的共同点是    
A.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都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C.都有鲜明的季节特点
D.都衬托出诗人远大的志向
(2)两位诗人都对眼前的景物进行了描写。王安石在湖阴先生家的庭院里看到了     、    、    、    ;坐在窗前的杜甫则看到了     、    、    、    、    、    和万里船。
(3)两位诗人在写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不同的感情。王安石表达的感情是     ;看到眼前的美景,杜甫的心情是     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和杜甫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B.王安石和杜甫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
D.《元日》《望岳》是王安石的主要诗作。
(5)读下面的诗句,你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句写出画面的内容。
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13.古诗对比阅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这两首诗都是     。
A.思乡诗
B.送别诗
C.边塞诗
D.散文诗
(2)《从军行》前两句描绘了     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     、    、    、    、    等,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3)《从军行》后两句表达了战士们     的豪情壮志。
(4)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塞下曲》前两句描写的是敌军溃逃,后两句描写的是将军准追敌的场面。
B.《从军行》“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百战”“穿金甲”突出了战斗的频繁、激烈。
C.《塞下曲》中景物的描写,对于烘托战场的气氛起了很好的作用。
D.《从军行》通过对边塞美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快乐的从军生活。
(5)两首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
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天地。
绿,是播种的颜色,绿是希望的颜色,
又是走向成熟的颜色。
到了夏季,绿变得更浓更深。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
生命在炽热骤雨中争斗。
于是,凉风起,秋天到了。
枫叶如丹,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丹,是收获的颜色,丹是成功的颜色,
又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
绿与丹,打扮着天地。
为人间,演化出五彩斑斓。
(1)诗中“绿”代表着     、    、    ,“丹”代表着     、    、    。
(2)对诗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填序号)
A.自然界中到处充满生命。
B.生命的成长充满着艰辛和奋斗。
C.生命的价值在于运动。
D.生命中既有幸福,也有苦难。
(3)这首诗歌颂的是:    (填序号)
A.生命
B.绿与丹
C.播种与收获
D.希望与成功
15.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代)的     ,是一首     诗。
(2)阅读古诗,思考并完成下列填空。
①诗中“    ”一词形容开采石灰石非常艰难。
②加点词“等闲”的意思是     ;“浑”的意思是     。
(3)诗人写石灰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高尚品质?请简要分析。
1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
【材料二】
江南春 波渺渺
(宋)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日满汀洲人未归。
[1]柳依依:化用《诗经小雅采薇》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芳草远:化用《楚辞招隐士》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萎。”
[3]蔡:一种水生植物
[4]汀州:水中的小块陆地
(1)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江南春”是这首词的     。前四句通过描写     、依依杨柳、孤寂村落、    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画。
(3)同样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景色,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不同?   
(4)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17.古诗鉴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
C.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富有感染力。
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2)请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18.阅读。
忆秦娥 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②,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③漫道④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此时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攻克了娄山关。②烈:凛冽。③雄关:指娄山关。④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题目是“    ”。
(2)联系全词,“马蹄声碎”中的“碎”意思是    
A.不完整
B.说话唠叨
C.杂乱
D.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零块
(3)为了渲染红军急速而又坚毅地向娄山关前进的英勇姿态,作者写到的景物主要有西风、    、    、    、    、    和     。
(4)用自己的话说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思。
(5)“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     ,夕阳鲜红,色若     。我也能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残月     ,绿草     。
(6)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A.悲伤
B.悲壮
C.消沉
D.欢快
19.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判断对错。
赠汪伦
[唐]   
    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    ,
不及汪伦送我情。
(1)《赠汪伦》是汪伦赠给朋友的诗。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20.古诗词鉴赏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端午节是农历的     ,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     。
(2)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选择至少两个写下来吧。    
21.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
(2)把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3)下列与这首诗说明的道理相符的一项是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2.回忆古诗,按要求做题。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作者是     。
(2)请根据句子表达的情感,用“/”给诗句划出恰当的朗读节奏。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
②大儿锄豆溪东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白发谁家翁媪   
②最喜小儿亡赖   
(4)这首词哪一个字表现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哪一个字表现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5)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23.阅读回答各小题。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    ,
鱼戏莲叶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写的是我国的     美丽景色。
(3)“莲叶何田田”中“田田”的意思是    
①莲叶像一块块的水田,一片又一片。
②莲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4)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的江南
    的荷叶
    的小鱼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妻子”的意思是     。
A.爱人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和孩子
D.儿子和女儿
(3)诗中,对诗人进行神态描写的诗句是     。
A.初闻涕泪满衣裳
B.白日放歌须纵酒
C.便下襄阳向洛阳
D.漫卷诗书喜欲狂
(4)下列对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神态描写写出了诗人的惊喜,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渴望已久的心情。
B.诗中写妻儿,是在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自己无比喜悦的心情。
C.“即从”与“穿”表现了诗人想要马上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
D.这首诗充分抒发了普通百姓对战争的厌恶,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25.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箸笠,绿菱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诵读古诗《渔歌子》,回答下列问题。
(1)《渔歌子》的体裁不是     ,而是     。作者是     代的    。
(2)《渔歌子》前两句点明的时间是     ,正是     上市的时节,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     和     ,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3)《渔歌子》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生动地表现了     ,我还知道描写春天的诗句:    ,    。
26.活动过程中,金小文向大家推荐了下面这首诗,你能读懂吗?
观书
【明】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①寻芳客,未信我庐②别有春。
【注释】①金鞍玉勒:饰金的马鞍,饰玉的马笼头。此处泛指马鞍和马龙头的贵美。②庐,这里指书房。
(1)这首诗首联中把书比作了     ,每日从早到晚和自己形影相伴。你想把书比作     ,因为     。
(2)颈联“活水源流随处满”中诗人于谦巧妙化用了朱熹《观书有感》中富有哲理性的诗句:   
(3)你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哪些读书乐趣呢?    (多选)
A.读书如与故友朝夕相伴、忧乐与共。
B.读书可以荡涤心胸,使人心无杂念。
C.读书可使人增长新知,令人心旷神怡。
D.读书使人品德美好、高雅,自得其乐。
(4)请你联系诗句的某一处,并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写一写读书带给你的乐趣。
27.默写古诗,并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
   
   
   
   
这首古诗是    代诗人    所作。不仅赞美了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景象,还揭示了人生哲理,其中后两句诗的意思是    。
28.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的“吟”,吟诵,是     。
(2)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千锤万凿出深山
锤:    。凿:    。
(3)为下面的诗句划分节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样的思想感情?   
29.古诗赏析。
中秋月【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1)对“暮云收尽溢清寒”的“溢”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充满而流出来
B.过分
C.古代重量单位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中的“银汉”与“皎皎河汉女”中的“河汉”意思不同。
B.本诗与《十五夜望月》都描写了农历八月十五的月夜。
C.这首诗由景入情,抒发了作者与亲人团聚的喜悦。
(3)下列诗句与“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A.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B.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0.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长征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解释词语。
天翻地覆:   
(2)诗句中的“霸王”指的是     。
(3)这首诗的前四句着重于     ,后四句主要是     ,颈联是全诗的     。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1.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古诗赏析。
春日
晁冲之
阴阴①溪曲绿交加,小雨翻萍上浅沙。
鹅鸭不知春去尽,争随流水趁②桃花。
[注释]①阴阴:草木阴阴。②趁:追逐。
(1)这首诗通过描绘     、细雨翻萍、    的春日景象,构成了一幅优美而完整的画面。
(2)三、四句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2.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习题。
暮云牧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宋]苏轼
(1)这首词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     。
A.端午节
B.中秋节
C.清明节
D.重阳节
(2)诗中的“玉盘”指的是     ,你积累的哪首古诗词中也用了这个比喻?请写下来:    ,    。
33.默写《望天门山》,注意书写美观,不写错别字。
   
这首诗的作者被称为“    ”。读了这首诗,我的眼前仿佛浮现出这样的景象:有巍巍的     ,滔滔的     ,还有     ,真是太壮观了!
34.古诗阅读。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     。
(2)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请写出两个关于清明节的习俗。
   
35.古诗阅读。
甲: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节选自陶渊明《饮酒》)
乙: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身如受风竹,掩冉众叶惊。俯仰各有态,得酒诗自成。
(节选自苏轼《和陶饮酒》)
(1)任务一:用自己的话尝试翻译甲诗中划横线的部分。    
(2)甲乙两诗都能够品味出悠然之意。请各用一个字来作为本诗的题眼(能够概括中心主旨和情感),并说明理由。
甲:    理由:    ;
乙:    理由:    。
36.(一)课内阅读。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1)解释诗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陂:    ②漪:   
(2)这首诗中直接描写乡野黄昏景物的诗句是    
(3)诗中描写了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景色?   
(4)这首诗中“衔”“横”二字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5)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后两句描写了牧童横骑牛背,信口吹笛,表现出牧童怎样的情致?   
37.古诗词。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    。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把上面的词补充完整。
(2)这首词描写的是     季节,从     、    、    这些事物中可以看出来。
(3)人在愉悦的情境之下,也会赋予身边事物以情感。读这首词,让我们自然地想起那则“    ,近水远山皆有情”的对联来。
38.阅读《稚子弄冰》,完成练习。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①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②    。
敲成玉磬    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①稚子:小孩子。②钲:古代行军时用的打击乐器,形状像钟。
(1)查字典,给画线的字注音。
(2)“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A.夸张
B.比喻
C.拟人
(3)根据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核心考点 诗词鉴赏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古诗词赏析(共38小题)
1.课内阅读。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李白  。
(2)“天门”指的是  天门山  ,“楚江”指的是  长江  。
(3)这首诗描写了  天门山一带  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之情。
【答案】(1)唐 李白;
(2)天门山 长江;
(3)天门山一带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分析】《望天门山》参考译文:
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碧绿江水滚滚东流到这里,又回旋向北流去。两岸青山互相对峙美景难分高下,一只小船从西边落日的地方悠悠驶来。
【解答】(1)考查作家及其作品。《望天门山》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
(2)考查诗歌词句理解。天门中断楚江开:长江犹如巨斧,劈开天门雄峰。“天门”指的是天门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楚江”指的是长江。因为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考查诗歌情感主旨。《望天门山》描写了诗人舟行江中顺流而下远望天门山的情景: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显示了一种动态美。全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故答案为:
(1)唐 李白;
(2)天门山 长江;
(3)天门山一带 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2.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表示最高级别,“百千”表示很多。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答案】(1)C;
(2)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分析】《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译文:不远万里奔赴战场,翻越重重山峰就像飞起来那样迅速。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月光映照着战士们的铠甲。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胜利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得到的赏赐有千百金还有余。天子问木兰有什么要求,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骑上千里马,回到故乡。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意揣摩选项正误。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意思: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这句主要是运用了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表达出战争的残酷与艰辛。赏析有误。故选:C.
(2)本题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的心愿。
故答案为:
(1)C;
(2)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3.课内阅读。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枫桥夜泊》是  唐  代诗人  张继  写的。
(2)诗的前两句写了  月落  、 乌啼  、 江枫  和  渔火  四种景物,表达了诗人  愁闷  之感。
【答案】(1)唐 张继;
(2)月落 乌啼 江枫 渔火 愁闷。
【分析】《枫桥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乱后,诗人张继途经寒山寺时,写下的一首羁旅诗。
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根据课内所学作答即可。
(2)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诗的前两句写了月落、乌啼、江枫和渔火四种景物,表达了诗人愁闷之感。月落 乌啼 江枫 渔火 愁闷。
故答案为:
(1)唐 张继;
(2)月落 乌啼 江枫 渔火 愁闷。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4.古诗鉴赏
凉州词(其一)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春风不度玉门关”中“度”的意思是  C 
A.程度
B.法制、法度
C.度过、越过
D.计算
(2)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凉州词》是唐代曲名,起源于凉州(今甘肃一带)。
B.《凉州词》表达了诗人看到西北壮阔风光后的喜悦之情。
C.“柳”和“留”谐音,所以古人常在别离的时候折柳相赠表示留念。
D.王翰也曾写下《凉州词》,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希望早日结束战争。
【答案】(1)C;
(2)B。
【分析】《凉州词》参考译文:
黄河好像从白云间奔流而来,玉门关孤独地耸峙在高山中。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杨柳曲》去埋怨春光迟迟不来呢,春风根本吹不到玉门关外。
【解答】(1)考查诗歌词句理解。春风不度玉门关:原来玉门关一带春风是吹不到的啊!度:度过、越过。故选C。
(2)考查文学常识、诗歌词句理解、诗歌情感主旨。A、C、D正确。B.有误。此诗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悲壮苍凉之中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气,表现了戍边征人有家难回和渴望得到关怀的哀怨。故选B。
故答案为:
(1)C;
(2)B。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5.阅读《守株待兔》《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回答下面问题。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字的意思。
株: 树桩。 
走: 跑。 
冀: 希望。 
(2)下列对“因释其耒而守株”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A.因释/其耒/而守株
B.因/释其耒/而守株
C.因/释其耒而/守株
D.因释/其/耒而守株
(3)《守株待兔》使我们明白了什么道理? 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节日是  C 
A.端午节
B.清明节
C.重阳节
D.中秋节
(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千古名句是哪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6)传统节日习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请选择你家乡的一种传统节日,向外地朋友介绍一下这个节日的风俗习惯。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答案】(1)树桩。
跑。
希望。
(2)B;
(3)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C;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6)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分析】《守株待兔》译文:
有一个宋国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折断了脖子死了。于是这个宋国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兔子当然不可能再得到,他自己反倒成了宋国的一个笑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参考译文:
独自远离家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每逢重阳佳节就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
【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兔走触株”的意思是:兔子奔跑时撞到树桩上,撞断了脖子死去。株:树桩。走:跑。“冀复得兔”的意思是: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冀:希望。
(2)考查了文言断句。结合句意理解,“因释其耒而守株”的意思是:于是这个宋国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所以,停顿的划分是:因/释其耒/而守株。故选B。
(3)考查了情感主旨。《守株待兔》改编自《韩非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从“九月九日”可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描写的节日是重阳节。故选C。
(5)考查了对诗句的理解。诗中用于表现远在他乡的游子逢年过节便会深深地思故乡亲人的千古名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两句诗紧切题目,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
(6)考查了思维拓展。根据积累作答即可,例,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故答案为:
(1)树桩。
跑。
希望。
(2)B;
(3)不要把一件偶然发生的事情,看成是会不断发生的事情,对意外的收获不要存有侥幸心理。
(4)C;
(5)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6)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吃月饼、玩花灯、赏桂花、饮桂花酒等民俗。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6.诗词鉴赏
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这首词的作者是清代的 纳兰性德  ,“长相思”是  词牌名  。
(2)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夜深千帐灯”点明军帐之多,说明行军队伍庞大。  √ 
B.词中叠用两个“一程”,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和行军的艰辛,又凸显词的韵律之优美。  √ 
C.“风一更,雪一更”强调风刮了整整一更,雪下了整整一更。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长相思》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上片描写跋涉行军与途中驻扎,夹杂着颇多无奈情绪;下片叙述夜来风雪交加,搅碎了乡梦,倍觉惆怅。
译文:
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外面正刮着风、下着雪,惊醒了睡梦中的将士们,勾起了他们对故乡的思念,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
【解答】(1)考查文学常识。“长相思”是词牌名,作者是清代的纳兰性德。
(2)考查诗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AB.正确。
C.错误。词的下阙描绘风刮了一更又一更,雪下了一更又一更的风雪交加的景象。
故答案为:
(1)纳兰性德 词牌名;
(2)A.√
B.√
C.×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7.对比阅读
【材料一】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材料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两首诗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美景,第一首描写的是  春  季,第二首描写的是  秋  季。
(2)写出两首诗中动态描写的诗句:
①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用自己的话描绘两首古诗中动态描写的画面。
① 春天到了,解冻的泥土融化,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暖和的沙洲上睡着了。 
② 皎洁的月光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答案】(1)春 秋;
(2)①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①春天到了,解冻的泥土融化,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暖和的沙洲上睡着了 ②皎洁的月光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分析】考查了对古典诗词的翻译。分析时要根据时代背景资料,和诗词表达的含义,结合已有的知识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到。
【解答】(1)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两首诗写了两个不同季节的美景,第一首描写的是春季,第二首描写的是秋季。
(2)考查了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①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绝句》。这首诗中动态描写的诗句是: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这首诗中动态描写的诗句是: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考查了诗歌翻译。
①“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首诗描写的画面是:春天到了,解冻的泥土融化,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暖和的沙洲上睡着了。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首诗描写的画面是:皎洁的月光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故答案为:
(1)春 秋;
(2)①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3)①春天到了,解冻的泥土融化,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成双成对的鸳鸯在暖和的沙洲上睡着了 ②皎洁的月光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
【点评】注意理解诗句要大致清楚诗写的是什么,体会这首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的感情和想法是什么。
8.品读古诗。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宋  代诗人  苏轼  。
(2)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四句诗分别写了云、雨、 风  、 水  四种景物。作者用“ 翻墨  ”写出云的来势,用“ 跳珠  ”描绘雨的特点。
(3)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4)这首诗融情于景,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闲适开朗、淡然豁达的感情。 
【答案】(1)宋 苏轼;
(2)风 水 翻墨 跳珠;
(3)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闲适开朗、淡然豁达的感情。
【分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苏轼谪居杭州期间创作的一组七言绝句。共有5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译文: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结合课内的学习可知,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苏轼。
(2)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四句诗分别写了云、雨、风、水四种景物。作者用“翻墨”写出云的来势,用“跳珠”描绘雨的特点。
(3)考查了诗句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答案。
(4)考查了作者思想感情的感悟。结合诗歌内容可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闲适开朗、淡然豁达的感情。
故答案为:
(1)宋 苏轼;
(2)风 水 翻墨 跳珠;
(3)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闲适开朗、淡然豁达的感情。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9.阅读古诗词,作答(1)﹣(4)题。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春夜喜雨》题目中,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  喜  。
(2)表现春雨细腻轻盈特点的诗句是  随风潜入夜  , 润物细无声  。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诗中描绘了一幅春雨润泽大地的画面。
B.“知时节”赋予了春雨人的生命和情感。
C.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喜爱春雨之情。
D.“花重锦官城”中“重”的读音是chóng。
(4)朗读这首诗适宜用  C  语气朗读。
A.激昂
B.高亢
C.赞美
D.陶醉
【答案】(1)喜;
(2)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3)D;
(4)C。
【分析】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春天植物萌发生长的时候。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雨夜中田间小路黑茫茫一片,只有江船上的灯火独自闪烁。天刚亮时看着那雨水润湿的花丛,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
【解答】(1)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结合诗歌内容可知,此诗运用拟人的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故表达诗人情感的字是“喜”。
(2)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意思是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落下,无声地滋润着春天万物。这句诗表现了春雨细腻轻盈的特点。
(3)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C正确。D.有误,“花重”中“重”读“zhòng”,意思是沉重。故选D。
(4)考查学生对诗歌朗读语气的理解。阅读诗歌可知,朗读这首诗适宜用赞美的语气朗读。故选C。
故答案为:
(1)喜;
(2)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3)D;
(4)C。
【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10.古诗词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1)《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写出了初夏时节的景物: 金黄  的梅子,饱满的  杏子  ;  雪白的麦花  ,稀稀落落的  菜花  。
(2)“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借  景物  衬托出乡村生活的  寂静  。《宿新市徐公店》从静景写到  动景  ,使画面变得生动。
【答案】(1)金黄 杏子 雪白的麦花 菜花;
(2)景物 寂静 动景。
【分析】《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译文: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白天长了,篱笆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变得越来越短,没有人经过;只有蝴蝶和蜻蜓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宿新市徐公店》译文:在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小路旁边的树上花已经凋落了,而新叶却刚刚长出,还没有形成树阴。儿童们奔跑着,追捕那翩翩飞舞的黄色蝴蝶。可是蝴蝶飞到黄色的菜花丛中后,孩子们就再也分不清、找不到它们了。
【解答】(1)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可知,诗句写出了初夏时节的景物:金黄的梅子,饱满的杏子;雪白的麦花,稀稀落落的菜花。
(2)考查诗句意思的理解。“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借景物衬托出乡村生活的寂静。《宿新市徐公店》从静景写到动景,使画面变得生动。
故答案为:
(1)金黄 杏子 雪白的麦花 菜花;
(2)景物 寂静 动景。
【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11.古诗文阅读,完成小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十五夜”指的是  中秋节  节的夜晚,中国历代有  中秋节赏月  的习俗。
(2)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第一句中的“地白”,是在描写庭院中的地面在皎洁月光照射下,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
B.第二句“冷”字描写了秋夜露珠的清冷,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
C.第三句“人尽望”写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
D.诗的最后一句写“秋思落谁家”,一个“落”字,用得十分妥帖新奇,给人以动的形象感觉,仿佛愁思在随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
(3)读着这首诗,你还想起了哪些与明月、思乡有关的诗句,请写一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1)中秋节 中秋节赏月;
(2)C;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分析】译文:
庭院地面雪白树上栖息着鹊鸦,秋露点点无声打湿了院中桂花。今夜明月当空世间人人都仰望,不知道这秋日情思可落到谁家?
【解答】(1)考查了对传统节日的辨析。结合诗词内容可知,“十五夜”指的是中秋节。中国历代有中秋节赏月的习俗。
(2)本题是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要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从写作手法、表达效果、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诗词内容可知,A、B、D正确。C错误,句中的“人尽望”是指人望月,即人都在赏月,不是说明月当空,庭院中明如白昼,各种景物、人都可以清楚清楚地看到。故选C。
(3)考查了诗句的积累与运用。结合自己的诗歌积累,写出一句与明月、思乡有关的诗句即可,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故答案为:
(1)中秋节 中秋节赏月;
(2)C;
(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点评】诗歌鉴赏就是对诗歌以及诗歌里面的句子进行简要的文学赏析。在鉴赏的时候可以从每句诗的字、词入手,找出诗句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再分析诗歌作者想要抒发的感情,最好联系诗歌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综合分析。
12.古诗对比阅读。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1)两首诗的共同点是  B 
A.都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都运用了拟人、对偶的修辞手法
C.都有鲜明的季节特点
D.都衬托出诗人远大的志向
(2)两位诗人都对眼前的景物进行了描写。王安石在湖阴先生家的庭院里看到了  茅檐  、 花木  、 田地  、 山水  ;坐在窗前的杜甫则看到了  黄鹂  、 翠柳  、 白鹭  、 青天  、 西岭  、 积雪  和万里船。
(3)两位诗人在写景的同时,还流露出不同的感情。王安石表达的感情是  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看到眼前的美景,杜甫的心情是  高兴、快乐  的。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A.王安石和杜甫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B.王安石和杜甫都属于“唐宋八大家”。
C.李白与杜甫合称“李杜”。
D.《元日》《望岳》是王安石的主要诗作。
(5)读下面的诗句,你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画面?请任选一句写出画面的内容。
①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了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答案】(1)B;
(2)茅檐 花木 田地 山水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西岭 积雪;
(3)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高兴、快乐;
(4)C;
(5)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了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分析】《书湖阴先生壁》这首诗是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屋壁上的。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绝句》是南宋夏元鼎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夏氏此诗的后二句,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极为有名,被不少的戏剧、小说作者所引,又被编入《增广贤文》,并为人常在口头引用。
【解答】(1)考查了修辞手法。《书湖阴先生壁》中“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运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了拟人和对偶的修辞手法。故选B。
(2)考查了古诗的景物描写。《书湖阴先生壁》译文:茅草房庭院经常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成垄,都是主人亲手栽种。庭院外一条小河保护着农田,并且环绕着农田;两座大山打开门来为人们送去绿色。《绝句》译文: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根据译文即可得出答案。
(3)考查古诗主旨。《书湖阴先生壁》表达了作者对美丽的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绝句》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根据主旨即可得出答案。
(4)考查了文学常识。A.有误,王安石是现实主义诗人。B.有误,杜甫不是唐宋八大家之一。C.正确。D.有误,《望岳》作者是杜甫。故选C。
(5)考查了诗歌的形象意境。在理解翻译的基础上,把诗句写的优美生动。
故答案为:
(1)B;
(2)茅檐 花木 田地 山水 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西岭 积雪;
(3)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高兴、快乐;
(4)C;
(5)一条溪流环抱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仿佛推开了屋门,把那翠色送到了眼前。
【点评】学习古诗可以采取“四步走”的方法:
一、初读古诗,知其概貌。从读入手,大体了解、感知全诗写的是什么内容;对不懂的字词,可以借助字典来解决。
二、再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要从词到句、从句到篇连起来,由部分到整体把全诗的意思弄清楚。
三、诵读古诗,品味诗境。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要通过诵读,咀嚼诗味,想像诗的意境。
13.古诗对比阅读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塞下曲
[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这两首诗都是  C  。
A.思乡诗
B.送别诗
C.边塞诗
D.散文诗
(2)《从军行》前两句描绘了  苍凉的边塞  的景象,描写的景物有  青海湖  、 长云  、 雪山  、 孤城  、 玉门关  等,勾勒出戍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3)《从军行》后两句表达了战士们  渴望建功立业  的豪情壮志。
(4)下面对诗句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塞下曲》前两句描写的是敌军溃逃,后两句描写的是将军准追敌的场面。
B.《从军行》“黄沙”突出了战场的环境特点,“百战”“穿金甲”突出了战斗的频繁、激烈。
C.《塞下曲》中景物的描写,对于烘托战场的气氛起了很好的作用。
D.《从军行》通过对边塞美丽景色的描绘,表现了戍边战士快乐的从军生活。
(5)两首诗的最后两句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什么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两首古诗通过对戍边生活、边塞生活的描写和刻画,都抒发了一种爱国情怀,表现了将士们誓死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答案】(1)C;
(2)苍凉的边塞 青海湖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3)渴望建功立业;
(4)D;
(5)两首古诗通过对戍边生活、边塞生活的描写和刻画,都抒发了一种爱国情怀,表现了将士们誓死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分析】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咏志诗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要在充分诵读古诗,结合注释及课内学习,在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的基础上完成。王昌龄《从军行》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卢纶的《塞下曲》写寂之夜,乌云遮月,天边大雁惊飞,单于的军队想要趁着夜色悄悄潜逃。正想要带领轻骑兵一路追赶,大雪纷纷扬扬落满了身上的弓刀。
【解答】(1)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结合“黄沙百战穿金甲”“欲将轻骑逐”可知,两首诗都是边塞诗,故选C。
(2)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前两句的意思是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描绘的是边塞的景象,刻画了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象。
(3)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诗歌后两句的意思是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表达了战士们渴望建功立业豪情壮志。
(4)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D有误,“孤城”“百战”“穿金甲”表现了边塞生活的凄凉,表达了戍边战士的艰苦。
(5)考查对是个情感的理解。两首古诗通过对戍边生活、边塞生活的描写和刻画,都抒发了一种爱国情怀,表现了将士们誓死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故答案为:
(1)C;
(2)苍凉的边塞 青海湖 长云 雪山 孤城 玉门关;
(3)渴望建功立业;
(4)D;
(5)两首古诗通过对戍边生活、边塞生活的描写和刻画,都抒发了一种爱国情怀,表现了将士们誓死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点评】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作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诗并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
1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题。
春天,绿的世界;秋天,丹的天地。
绿,是播种的颜色,绿是希望的颜色,
又是走向成熟的颜色。
到了夏季,绿变得更浓更深。
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
生命在炽热骤雨中争斗。
于是,凉风起,秋天到了。
枫叶如丹,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丹,是收获的颜色,丹是成功的颜色,
又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
绿与丹,打扮着天地。
为人间,演化出五彩斑斓。
(1)诗中“绿”代表着  播种  、 希望  、 成熟  ,“丹”代表着  收获  、 成功  、 新生命  。
(2)对诗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填序号)
A.自然界中到处充满生命。
B.生命的成长充满着艰辛和奋斗。
C.生命的价值在于运动。
D.生命中既有幸福,也有苦难。
(3)这首诗歌颂的是: A  (填序号)
A.生命
B.绿与丹
C.播种与收获
D.希望与成功
【答案】(1)播种、希望、成熟,收获、成功、新生命;
(2)B;
(3)A。
【分析】《绿与丹》这篇诗歌,叙述生命的成长充满着艰辛和奋斗,对生命进行了赞美。
【解答】(1)考查“绿“与”丹”的含义。从“绿,是播种的颜色,绿是希望的颜色,又是走向成熟的颜色。”知道“绿”代表播种、希望、成熟;从“丹,是收获的颜色,丹是成功的颜色,又是孕育着新生命的颜色。”知道“丹”代表收获、成功、新生命。
(2)考查了对诗文中句子“生命在蝉鸣蛙噪中翕动,生命在炽热骤雨中争斗”的理解,这句话表现了生命中充满艰辛奋斗。
(3)考查对主旨的理解,本诗写生命中充满艰辛奋斗,但依旧为人间演化五斑斓,表现对生命的赞美。
故答案为:
(1)播种、希望、成熟,收获、成功、新生命;
(2)B;
(3)A。
【点评】对于诗歌的理解,不但要理解其表面意思,还要通过重点词句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深刻含义和思想感情。理解诗歌主题。
15.阅读。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明代  (朝代)的  于谦  ,是一首  托物言志  诗。
(2)阅读古诗,思考并完成下列填空。
①诗中“ 千锤万凿  ”一词形容开采石灰石非常艰难。
②加点词“等闲”的意思是  平常  ;“浑”的意思是  全  。
(3)诗人写石灰的目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高尚品质?请简要分析。
【答案】(1)明代 于谦 托物言志;
(2)①千锤万凿;
②平常 全;
(3)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表达了诗人不避千难万险、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品质。
【分析】《石灰吟》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又是一位廉洁、正直的清官。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和不同流合污情。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青白(就像石头的颜色那样青白分明,现在多用“清白”)长留人间。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的积累。《石灰吟》这是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2)考查内容的理解。①结合“千锤万凿出深山”可知答案。
②考查字词的理解。句意为:它把熊熊烈火的焚烧当作很平常的一件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等闲:平常;浑:全。
(3)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把握。诗人运用象征手法,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石灰只是个象征体,由此可知,作者写石灰吟的目的是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结合“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可知,表达了诗人不避千难万险、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品质。
故答案为:
(1)明代 于谦 托物言志;
(2)①千锤万凿;
②平常 全;
(3)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表达了诗人不避千难万险、不怕牺牲、坚守高尚情操的品质。
【点评】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读懂诗歌。
1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 多少楼台烟雨中  。
【材料二】
江南春 波渺渺
(宋)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江南春尽离肠断,日满汀洲人未归。
[1]柳依依:化用《诗经小雅采薇》诗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2]芳草远:化用《楚辞招隐士》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萎萎。”
[3]蔡:一种水生植物
[4]汀州:水中的小块陆地
(1)将材料一补充完整。
(2)材料二中“江南春”是这首词的  词牌名  。前四句通过描写  烟波渺渺  、依依杨柳、孤寂村落、 斜阳杏花  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画。
(3)同样是描写江南春天的景色,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表达的情感上有何不同? 材料一表达了杜牧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材料二中写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4)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评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若作十里,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你同意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对,即使作十里,也未必听得着,看得见。千里之中,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无村无酒旗,四百八十寺多在烟雨中,这是出自文学艺术典型概况的需要。 
【答案】(1)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2)词牌名 烟波渺渺 斜阳杏花;
(3)材料一表达了杜牧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材料二中写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4)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对,即使作十里,也未必听得着,看得见。千里之中,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无村无酒旗,四百八十寺多在烟雨中,这是出自文学艺术典型概况的需要。
【分析】材料一中《江南春》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绝,这首诗四句均为景语,有众多意象和景物,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各具特色。该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颇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译文:江南大地鸟啼声声绿草红花相映,水边村寨山麓城郭处处酒旗飘动。南朝遗留下的四百八十多座古寺,无数的楼台全笼罩在风烟云雨中。
材料二中《江南春 波渺渺》是宋代名臣寇准创作的一首词。此词前四句写景,以景寄情;后两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点破伤春怀人的题旨。全词以清丽宛转、柔美多情的笔触,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交融,暗寄了词人如美人迟暮般的感慨。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以上四句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凄凉和感伤。前面作者花了很大力气,连续四句都是写景,实际上就是为了说出“江南春尽离肠断”这一层意思。因为有了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这句直抒胸臆之语,才显得情深意挚。接着又写“蘋满汀洲人未归”,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译文:烟波渺渺,垂柳依依,芳草萋萋蔓延至天际,远处斜横着几间茅屋,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中又飞舞着片片杏花。江南的春天已经过去,离人愁思萦绕;汀州长满了蘋花,心上人还未回还。
【解答】(1)根据课本填写原文即可。
(2)考查了对词牌名这一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材料二这首诗的大意理解。前四句写了“烟波渺渺,垂柳依依,芳草萋萋蔓延至天际,远处斜横着几间茅屋,在夕阳余晖的映照中又飞舞着片片杏花。”
(3)考查了两首诗的主旨思想的理解。材料一中,该诗以轻快的文字,极具概括性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颇有气魄的江南春画卷,呈现出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出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千百年来素负盛誉。表达出杜牧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材料二中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到她的青春年华正在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4)考查了对诗歌的理解能力。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对,即使作十里,也未必听得着,看得见。千里之中,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无村无酒旗,四百八十寺多在烟雨中,这是出自文学艺术典型概况的需要。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为:
(1)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2)词牌名 烟波渺渺 斜阳杏花;
(3)材料一表达了杜牧对风景依旧,物是人非的感慨。材料二中写的是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4)我认为这种意见不对,即使作十里,也未必听得着,看得见。千里之中,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无村无酒旗,四百八十寺多在烟雨中,这是出自文学艺术典型概况的需要。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17.古诗鉴赏。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C 
A.《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的于谦。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写出了开采和烧制石灰石之难。
C.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语言也富有感染力。
D.“清白”一语双关,既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喻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
(2)请写出“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的意思。并说说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 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诗人借石灰不顾一切只求洁白的特点来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石灰吟》参考译文: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灰石,把烈火焚烧(自己)看作是很平平常常的事。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能将清白留在人世间。
【解答】(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A、B、D正确。
C.有误。《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故选C。
(2)考查诗歌翻译、诗歌情感主旨。浑:全。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人间:人世间。故“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此句一语双关,诗人借石灰不顾一切只求洁白的特点来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故答案为:
(1)C;
(2)即使粉身碎骨也毫不惧怕,只要把高尚气节留在人世间。诗人借石灰不顾一切只求洁白的特点来表明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点评】学生平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就要对诗歌的相关内容加强记忆,尤其是诗文中的重要语句。在记忆、背诵的同时,也要理解意思,并能在生活中运用。
18.阅读。
忆秦娥 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②,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③漫道④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长征途中,此时毛泽东指挥中央红军攻克了娄山关。②烈:凛冽。③雄关:指娄山关。④漫道:徒然说,枉然说。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忆秦娥  ”,题目是“ 娄山关  ”。
(2)联系全词,“马蹄声碎”中的“碎”意思是  C 
A.不完整
B.说话唠叨
C.杂乱
D.完整的东西破坏成零片零块
(3)为了渲染红军急速而又坚毅地向娄山关前进的英勇姿态,作者写到的景物主要有西风、 大雁  、 霜月  、 马蹄声  、 喇叭声  、 苍山  和  残阳  。
(4)用自己的话说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思。
(5)“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是说青山起伏,宛如  大海  ,夕阳鲜红,色若  鲜血  。我也能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残月  如钩  ,绿草  如茵  。
(6)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  B 
A.悲伤
B.悲壮
C.消沉
D.欢快
【答案】(1)忆秦娥 娄山关;
(2)C;
(3)大雁 霜月 马蹄声 喇叭声 苍山 残阳;
(4)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5)大海 鲜血 如钩 如茵;
(6)B。
【分析】《忆秦娥 娄山关》是现代革命家、文学家毛泽东于1935年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从内到外勾勒出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
译文: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晓月当空,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不要说群山起伏像铁般难以逾越,而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重振旗鼓向前,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
【解答】(1)考查文学常识。结合“忆秦娥 娄山关”可知答案为:这首词的词牌名是“忆秦娥”,题目是“娄山关”。
(2)考查字词解释,《忆秦娥》里“马蹄声碎”中“碎”的意思是“凌乱”,生动地刻画出急行军时的景象,故选C。
(3)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可知答案。
(4)考查诗句的理解。“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思是: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5)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句子仿写。“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苍山”比作“大海”,“残阳”比作“鲜血”,通过对苍山和残阳的描写,表达了红军战士为中国革命义无反顾,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题干中景物即可,仿写时注意。
(6)考查对诗词感情基调的掌握。《忆秦娥 娄山关》是毛泽东写于1935年的一首慷慨悲烈、雄沉壮阔的词。此作通过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以景入情,情中有景,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因此感情基调是悲壮的。故选B。
故答案为:
(1)忆秦娥 娄山关;
(2)C;
(3)大雁 霜月 马蹄声 喇叭声 苍山 残阳;
(4)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5)大海 鲜血 如钩 如茵;
(6)B。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19.把古诗补充完整,并判断对错。
赠汪伦
[唐] 李白 
 李白  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 深千尺  ,
不及汪伦送我情。
(1)《赠汪伦》是汪伦赠给朋友的诗。 ×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汪伦的深厚情谊。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译文:李白坐上小船刚要离开,忽听岸上传来踏歌之声。
桃花潭水即使深有千尺,也比不上汪伦相送之情。
【解答】(1)考查了对作者的了解,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赠别诗,故错误。
(2)考查了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辨析,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素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故正确。
故作案为:
李白 李白 深千尺
(1)×;
(2)√。
【点评】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首先要了解所学古诗的历史背景,了解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这样有助于了解本诗的思想感情。其次,要紧扣诗题,了解内容,学习古诗时,要学会理解题目,然后紧紧扣住题目,这样才能想到作者想写的内容。最后,要自己反复朗读,自己体会作词中的诗意,这样在体会到诗词诗意的基础上,朗读出诗句中的感情并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首词或诗并体会作者写这首诗时的感受。
20.古诗词鉴赏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1)端午节是农历的  五月初五  ,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  屈原  。
(2)你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选择至少两个写下来吧。  我知道端午节的习俗有食粽、拴五色丝线、挂艾草菖蒲等。 
【答案】(1)五月初五 屈原;
(2)我知道端午节的习俗有食粽、拴五色丝线、挂艾草菖蒲等。
【分析】《端午》参考译文:
端午节从什么时候开始?又为什而设立?前人传说是为了纪念楚国大夫屈原。可笑即使那浩浩荡荡的汨罗江水,也不能洗去忠直之士的冤屈。
【解答】(1)考查节日风俗。端午节是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由“万古传闻为屈原”可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2)考查节日风俗。端午节的习俗有拜神祭祖、打午时水、食粽、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
故答案为:
(1)五月初五 屈原;
(2)我知道端午节的习俗有食粽、拴五色丝线、挂艾草菖蒲等。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21.古诗赏析。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 只缘身在此山中  。
(1)这首诗的作者是  宋  代的  苏轼  。
(2)把诗句补充完整,并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出结论。 
(3)下列与这首诗说明的道理相符的一项是  C 
A.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B.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C.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答案】(1)宋 苏轼;
(2)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出结论。
(3)C。
【分析】《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解答】(1)考查了文学常识。根据诗歌内容可知,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
(2)考查了诗歌默写和诗句理解。默写诗歌时,要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局者往往不如局外人视角全面,看得更加清晰;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出结论。
(3)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题西林壁》先描写了看到的庐山景色,然后阐述了道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故对这首诗歌说明的道理相符的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故选C。
故答案为:
(1)宋 苏轼;
(2)要想知道事物的全局面貌,就应该摆脱主观成见,通过全面观察来得出结论。
(3)C。
【点评】学习诗歌时要求能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通过反复自读,体会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且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
22.回忆古诗,按要求做题。
清平乐 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  清平乐  ,作者是  辛弃疾  。
(2)请根据句子表达的情感,用“/”给诗句划出恰当的朗读节奏。
①醉里吴音相媚好
②大儿锄豆溪东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白发谁家翁媪 老妇人。 
②最喜小儿亡赖 表示对小孩的喜爱。 
(4)这首词哪一个字表现了小儿的无拘无束、天真可爱?哪一个字表现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卧”字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亡赖”表现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5)读“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说说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
 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 
【答案】(1)清平乐 辛弃疾。
(2)①醉里/吴音/相媚好,
②大儿/锄豆溪东。
(3)①老妇人。
②表示对小孩的喜爱。
(4)“卧”字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亡赖”表现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5)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
【分析】《清平乐 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忙于编织鸡笼。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解答】(1)考查作家作品。《清平乐 村居》是宋代大词人辛弃疾的词作。这首词的词牌名是“清平乐”,词题是“村居”。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
(2)考查诗歌朗读。①在“醉里吴音相媚好”结合意思: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可知朗读的节奏是:醉里/吴音/相媚好。
②“大儿锄豆溪东”的意思是:大儿子在溪东边的豆田锄草。可知朗读的节奏是:大儿/锄豆溪东。
(3)考查字词的解释。①“白发谁家翁媪”的意思是: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媪:老妇人。
②“最喜小儿亡赖”的意思是: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亡赖”即“无赖”的意思,贬义褒用,表示对小孩的喜爱。
(4)考查了对字词的赏析。结合诗词内容可知,“卧”字确实使用十分巧妙,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结合内容理解,从“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可知,写了最令人喜爱的是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这里是“顽皮”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小孩无忧无虑,天真活泼的神态。流露出了作者对小孩的喜爱之情。
(5)考查诗歌内容。结合“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意思可知,含有醉意的吴地方言,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老人是谁家的呀?
我们仿佛看到了这样的情境,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
故答案为:
(1)清平乐 辛弃疾。
(2)①醉里/吴音/相媚好,
②大儿/锄豆溪东。
(3)①老妇人。
②表示对小孩的喜爱。
(4)“卧”字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亡赖”表现出作者对小儿的喜爱之情。
(5)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悠闲自得的画面。
【点评】做此题要注意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靠细细揣摩,慢慢体会。通过朗读、感悟,才能体会得到。
23.阅读回答各小题。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 东  ,
鱼戏莲叶 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将古诗补充完整。
(2)这首诗写的是我国的  江南  美丽景色。
(3)“莲叶何田田”中“田田”的意思是  ② 
①莲叶像一块块的水田,一片又一片。
②莲叶长得层层叠叠,茂盛鲜亮,非常可爱。
(4)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
 美丽  的江南
 碧绿  的荷叶
 欢快  的小鱼
【答案】(1)东 西;
(2)江南;
(3)②;
(4)美丽 碧绿 欢快。
【分析】《江南》出自两汉时期的汉乐府,是一首采莲歌。诗歌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述,表现出人们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赞美了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的感情。
译文:
江南是采莲的好地方,莲叶层层叠叠繁茂葱翠,鱼儿在茂密的荷叶下嬉戏玩耍。鱼一会在莲叶的东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西边嬉戏,一会在莲叶的的南边嬉戏,一会又在莲叶的北边嬉戏。
【解答】(1)考查了古诗文默写填空。原文: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2)考查了诗歌形象意境。根据诗歌的标题和内容可知,诗歌写的是我国江南地区的美丽景色。
(3)考查了诗歌词句理解。结合译文理解后作答,田田:形容莲叶茂盛。故选②。
(4)考查了词语搭配。结合对诗歌中“江南”“荷叶”“小鱼”形象的理解,填上合适的形容词即可。示例:美丽的江南、碧绿的荷叶、欢快的小鱼。
故答案为:
(1)东 西;
(2)江南;
(3)②;
(4)美丽 碧绿 欢快。
【点评】俗话说“背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古诗的积累与背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24.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妻子”的意思是  C  。
A.爱人
B.妻子和儿子
C.妻子和孩子
D.儿子和女儿
(3)诗中,对诗人进行神态描写的诗句是  A  。
A.初闻涕泪满衣裳
B.白日放歌须纵酒
C.便下襄阳向洛阳
D.漫卷诗书喜欲狂
(4)下列对古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神态描写写出了诗人的惊喜,表达了诗人对收复失地渴望已久的心情。
B.诗中写妻儿,是在用妻儿的欢欣来衬托自己无比喜悦的心情。
C.“即从”与“穿”表现了诗人想要马上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
D.这首诗充分抒发了普通百姓对战争的厌恶,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又“歌”又“酒”,表达了诗人当时高兴的程度、军队收复失地,诗人即将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也为国家收复失地感到高兴,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答案】(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C。
(3)A。
(4)D。
(5)又“歌”又“酒”,表达了诗人当时高兴的程度、军队收复失地,诗人即将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也为国家收复失地感到高兴,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分析】古诗的译文为:剑外忽然传来收蓟北的消息,刚刚听到时涕泪满衣裳。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欣喜若狂。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心想着就从巴峡穿过巫峡,经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解答】(1)考查诗句划分朗读节奏。诗句的意思是回望妻子儿女,也已一扫愁云,随手卷起诗书,全家欣喜若狂。故诗句划分朗读节奏为: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考查了诗句词语的理解。诗句的意思是趁着明媚春光与妻儿一同返回家乡。可知答案。
(3)考查了写作手法。神态描写专指脸部表情,诗句中“涕泪”是神态描写。
(4)考查了古诗的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收复失地感到高兴,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诗句中没有普通百姓对战争的厌恶的描写。选项D错误。
(5)考查了古诗的主旨。写这首诗时诗人已经是一位老人,当听到收复失地的消息时,又要唱歌,又要喝酒,充分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心情,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故答案为:
(1)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2)C。
(3)A。
(4)D。
(5)又“歌”又“酒”,表达了诗人当时高兴的程度、军队收复失地,诗人即将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同时也为国家收复失地感到高兴,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点评】不论阅读的题型如何,都必须认真对待,正确的审题是正确答题的基础和前提。在审视阅读题时,应注意两点:一要看懂题干的字面义,重点词语要仔细推敲、体味;二要领悟题干的隐含义,明确命题要求和答题指向。
25.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箸笠,绿菱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诵读古诗《渔歌子》,回答下列问题。
(1)《渔歌子》的体裁不是  诗  ,而是  词  。作者是  唐  代的 张志和  。
(2)《渔歌子》前两句点明的时间是  春天  ,正是  鳜鱼  上市的时节,箬笠和蓑衣的颜色分别是  青  和  绿  ,给人秀丽、清新之感。
(3)《渔歌子》动静结合、意境优美,用词活泼,生动地表现了  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我还知道描写春天的诗句: 碧玉妆成一树高  , 万条垂下绿丝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