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核心考点 文言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共40小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注释:①恻:怜悯。②苟:假如,如果。③徒:白白地。④《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⑤得:能够。⑥资:费用。(1)解释加点的字。①凡得学者 ②过书舍而泣 ③吾徒相教 ④欲书可耳 (2)翻译句子。①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本文中的老师有着怎样的精神? (4)从邴原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精神?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华还金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沐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华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华迎谓曰:“求尔金耶?”为⑥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①为谢,却不受。[注释] 以:因为。②遗:丢失。③度:估计,思考。④复:再。⑤尔:你,你的。⑥为:替,给。⑦铤:同“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与群儿戏水滨 ②其人果号而至 (2)翻译下列句子。华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3)其人“号”是因为 ,其人“喜”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即可)(4)通过这个小故事,你从王华身上学到什么品质?3.短文阅读。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垢:责骂。胡:为什么。(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B.使侄录之(录音)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2)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的人。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才华横溢D.自以为是(3)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4)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4.附加题。熟读精思(宋)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①,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②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要多诵④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注释:①整顿几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②详缓:仔细从客。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④诵:读。(1)文中与“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意思相近的句子是什么?(2)短文中,告诉我们读书要努力做到哪些要求?(请至少写两点)(3)“自晓其义也”中加点字最恰当的解释是 。A.破晓B.晓得C.报晓D.揭晓5.文言文阅读。鲁①人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③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⑥,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⑦中截⑧而入。”遂⑨依而截之。世之愚者,莫之及也。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手拿着。③亦:也。④俄:一会儿,不久。⑤老父:老人。⑥圣人:才智过人的人。⑦以锯:用锯子。⑧中截:从中间断开。⑨遂:于是,就。(1)下列对“计无所出”中“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打算B.办法C.计划D.笔记(2)文中的“老父”给“执长竿入城者”想出的办法是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俄有老父至。 (4)你想对文中的鲁人和老父说些什么? 6.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意思是: (2)这个课文片段,体现了怎样的语言风格?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3)杨氏之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7.阅读下面的语段,联系课文,完成练习。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填海》)(1)精卫填海的起因是什么?精卫填海的过程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3)有同学说:“精卫太勇敢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也有同学说:“大海广阔无边,精卫这样做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写出你的看法。8.阅读。看杀卫玠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①,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②。玠先有赢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注释】①下都:指京都建康(原名建邺)。西晋旧都洛阳,所以后来称新都为下都。②堵墙:墙壁,比喻人多而密集。(1)中国的造字文化极有智慧:“赢”的意思是有余利,比赛获胜,“赢”是指一种寄生蜂,据此推测“赢”在文中的意思是 A.公羊的角撞到篱笆被缠住了,引申为困顿、衰弱。B.生病(2)翻译句子。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 (3)东晋南北朝时期,卫玠因长相出众和才气过人而备受追捧。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何合理“追星”?请说清你的观点和两点理由。 9.文言文阅读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②长山朱氏。既长③,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④解衣就寝⑤。或夜昏怠,辄⑥以水沃⑦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注释:①孤:指年幼丧父。 ②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③长:指长大成人 ④未尝:未曾 ⑤寝:睡觉 ⑥辄(zhé):就 ⑦沃:冲洗(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中勾出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母贫无依 (①依靠 ②依恋)或夜昏怠 (①有的人 ②有时)(2)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再/适长山/朱氏B.辄/以水/沃面C.遂大/通六经/之旨(3)翻译句子。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4)从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语段1】《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语段2】《弈秋败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之也。(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B.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C.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D.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2)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解释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通国之善弈者也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①善: 思援弓缴而射之 根据课下注释及语境: 弓缴:弓箭 ②援: 非弈道暴深 字典释义: ①凶狠;残酷②急躁 ③突出;显露④突然 ③暴: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②情有暂暗,笙猾之也。(4)下列有关学习的论述,与两则选文主旨不相同的一项是 A.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C.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D.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11.课内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及其日中如探汤 ②孔子不能决也 (2)阅读短文,用文中的语句完成表格。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小儿甲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小儿乙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 ②短文紧扣“辩”字,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具有论辩性。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和“孰为汝多知乎”中“为”的读音相同,意思也相同。 12.小古文阅读。黄生借书说(节选)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1)选出加点词的正确解释。①汗牛塞屋 (充满 堵)②非独书为然 (但是 这样)(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3)文中作者的观点是“ ”。(用原文回答)(4)围绕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三种人的事例作证明,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A.天子B.富贵人C.黄生D.祖父积、子孙弃者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甲】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乙】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③绝编: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使串起《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思援弓缴而射之(引,拉)B.温公尝言(曾经)C.迨能倍诵乃止(等到)D.或在马上(有的人)(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②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4)根据选文内容,请说说你从弈秋弟子的学习态度和司马光的学习方法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14.课内文言文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1)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字音和字义,填序号。A.zhīB.zhìC.智慧D.知道知(音: 义: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音: 义: )也。(2)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B.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C.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3)五年1班开展了读书、学习情况调查,针对出现的问题,你结合上面古文中的内容提出建议。出现的问题 改进建议(古文原文)有的孩子总是空想,不愿意花时间读书、学习。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有的孩子阅读时,不记不背。写作文时,语言不丰富。 有的孩子在学习上总是不懂装懂,所以成绩一直不佳。 15.阅读。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藏于常羊脂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战斗之神,是勇猛将士的象征;干,盾;戚,大斧。②帝:皇帝。(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①帝断其首 A.首先B.第一,最高的C.头②操干戚而舞 A.掌控,控制B.抓在手里,拿C.做(事),从事(2)对“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就把刑天的乳头当做眼睛,把刑天的肚脐眼当做嘴巴,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对着刑天舞蹈。B.刑天把自己的乳头当做眼睛,把肚脐眼当做嘴巴,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对着天空乱劈乱舞。(3)你认为“刑天”与“精卫”都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下面哪个选项合理。 A.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B.无私奉献的精神C.吃苦耐劳的精神16.古文阅读杨亿巧对 寇莱公①在中书②。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③杨大年④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当时担任宰相。③会:适逢,恰巧。④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水底日为天上日 ②因请其对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说明。 17.文言文阅读。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 【注释】①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②殆:疑惑。(1)“故”字在词典中的解释有:①故意,有意;②缘故,原因;③原来的,从前的,旧的。“温故而知新”中的“故”应选第 种意思。(2)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①温故而知新。 ②学而不思则罔。 (3)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多选)A.三个人一起走路,每个人都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B.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在。C.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多向他人虚心学习。(4)《论语》告诉我们很多读书的方法,除了上述读书方法外,孔子还告诉我们:“ , 。”苏轼告诉我们:“ , 。”18.阅读。月攘①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①攘:偷、窃取(1)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意思。①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②或告知曰 ③然后已 ④请损之 A.每天B.减少C.停止D.有人(2)用现代文翻译下面的句子。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3)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说说你的看法。19.文言文阅读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①,施②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③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注释]①牖:窗户。②施:延伸。③还:掉转。(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①施尾于堂 ②弃而还走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叶公喜欢龙。 (3)叶公“弃而还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叶公好龙”这个成语通常用来讽刺什么? 20.阅读。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誉之曰: ②其人弗能应也: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两项的是 A.誉之曰B.陷子之盾C.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3)联系上下文,写出文中画“ ”句子的意思。翻译: (4)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21.阅读下列文段,并完成练习。《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孰为汝多知乎? (2)两小儿辩斗时,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有不同的依据。根据短文内容,补全下面的思维导图。(3)从两小儿辩日的角度我明白 ,从“孔子不能决也”的角度我明白 A.学无止境,再博学的人也会有不知道的事情,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我们应坦率承认。B.知识是不分年龄的,只有多听取小孩子意见,才能有所进步。C.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得到的结论就不一样。22.咏雪(节选)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①,与儿女②讲论文义。俄而③雪骤④,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注释】①内集:家庭聚会。 ②儿女:指侄子辈。 ③俄而:不久,不一会儿。 ④骤:急速,大。(1)给下列加点字词选择正确的意思。1)未若柳絮因风起 。A.不如B.假若2)撒盐空中差可拟 。A.模拟B.比拟(2)翻译句子。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2)白雪纷纷何所似? (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公大笑乐”是谢太傅对他哥哥儿子胡儿的嘲笑。B.文中以对话的形式来表现人物。C.文章中兄长的女儿非常有才气。D.本文营造了一种轻松、温馨、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4)根据情境,把对话补充完整。 盐的颜色和下落的姿态跟雪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飘舞飞扬时,无论是颜色还是姿态都跟雪不太相似,因此我觉得“撒盐空中”这个比喻好。我觉得还是“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好。 23.文言文阅读。伯牙鼓琴伯牙鼓琴, 。方鼓琴而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 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1)请将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2)结合“红日灼灼”“明月皎皎”,仿照课文再写 2 句。①伯牙鼓琴,志在红日,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②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3)请写出两个形容伯牙琴技高超的成语 、 (4)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的原因是(用原文作答)24.文言文阅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口漫浪涌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尝”的意思是 。“漫浪”的意思是 。(2)翻译划线句子的大意。(3)古人谈读书的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25.阅读展馆资料,完成练习。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索:找到。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垢:责骂。胡:为什么。(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B.使侄录之(录音)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并写下来。(3)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26.小古文阅读。北人食菱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②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③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日土产,此坐④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菱:菱角,水生植物,果实有硬壳。②并:连同。③护:掩饰。④坐:因为。(1)根据学习积累,我知道这些字词的意思和读音:或: (意思)夫: (读音)(2)判断下列说法正误。正确打“√”,错误打“×”。①关于菱的产地,“北土亦有此物”。 ②关于菱的吃法,“须去壳”。 ③关于菱的生长,“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3)读了故事,我们可以用哪一句劝一劝这个北方人 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B.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D.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7.阅读理解自相矛盾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1)联系上下文,理解加点字的意思。①物莫能陷也: ②不可同世而立: (2)下列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不可/同世而立B.楚人/有/鬻盾与矛者C.于物无/不陷也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3)这个故事告诫人们 。28.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欧阳询观古碑 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袭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注】①欧阳询:唐代著名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②索靖:晋代书法家。③布:铺开、展开。④裘:皮衣。⑤因:于是。(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唐欧阳询尝行: ②晋索靖所书: ③良久而去: ④数百步复反: (2)读文章,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用原文填空。见古碑→ →下马伫立→ →宿其旁(3)翻译句子。唐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29.正午牡丹欧阳公①尝得一古画牡丹丛,其下有一猫,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肃吴公②与欧公姻家,一见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③而色燥,此日中时花也。猫眼黑睛④如线,此正午猫眼也。有带露花则房敛⑤而色泽。猫眼早暮则睛圆,日渐中狭长,正午则如一线耳。”此亦善求古人笔意也。【注】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正肃吴公:指吴育,谥号正肃。③披哆(chǐ):文中指花朵完全开放,花瓣散开。④睛:眼珠,文中指瞳孔。⑤房敛:花冠收紧。(1)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 。A.这就是善于模仿古人的笔意。B.这也就是善于研究、揣摩古人作画的笔意。(2)丞相正肃吴公能一眼指出古画画的是“正午牡丹”,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 ;二是 。(用原文语句回答)(3)作画者将“正午牡丹”画得惟妙惟肖,吴育也一眼指出古画画的是“正午牡丹”,可见他们都 。30.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①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对音乐有极高的造诣。②炳烛:点燃火把。(1)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恐已暮矣: (2)结合上下文,写出文章中划线句子的意思。(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1.读历史故事。王泰让枣 王泰幼时,祖母集诸孙侄,散枣于床上。群儿皆竞之,独泰不取。问其故,对曰:“争取乃非义①,当由祖母赐之。”由是中表②异之③。(选自《梁书 王泰传》)【注释】①非义:不合道理。②中表:指亲戚。③异之:认为他与别的孩子不一样。(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意思。①祖母集诸孙侄 A.集市B.召集C.集体②问其故 A.原因B.故事C.故意(2)由《王戎不取道旁李》中的“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我能想到“群儿皆竞之,独泰不取”的意思是 。(3)请在文中用“ ”画出王泰不取床上枣的原因,并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王泰是一个怎样的孩子?(4)读完这个小故事,小丽想用自己的话把它讲给同桌听,下面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可以用卡片提示讲述内容。B.讲故事时要逐字逐句熟练背下来。C.讲完后询问同桌的建议。D.使用恰当的语气和肢体语言让讲述更生动。32.司马光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1)读一读下面两个句子,用“/”画一画停顿。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②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2)用“_____”画出故事的起因,用“ ”画出故事的经过和结果。(3)从“众皆弃去”可以知道当时别的小朋友 ,从“光持石击瓮破之”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个 的孩子。33.真阅读,巧答题。画蛇添足楚有祠①者,赐其舍人②卮③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注释:①祠:古代贵族每年四季祭祀祖先,各有名称,春祀叫做“祠”。②舍人:战国和秦汉时期,王公贵族的门客称舍人。③卮:古代盛酒的器皿。(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引酒且饮之(拿;举)B.数人饮之不足(够)C.我能为之足(的)D.终亡其酒(丢失)(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34.古文阅读。师旷论学①晋平公②问于师旷③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④矣。”师旷曰:“何不炳⑤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⑥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⑦行乎?”平公曰:“善哉!”【注释】①本文选自《说苑》,作者西汉刘向。②晋平公:春秋时晋国的国君。③师旷:春秋时代晋国乐师。④暮:晚。⑤炳:点燃。⑥盲臣:瞎眼的臣子。师旷是盲人,故自称是“盲臣”。⑦昧:昏暗。(1)选择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解释。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向 在) ②恐已暮矣(恐怕 惊恐) ③盲臣安敢戏其君乎(嬉戏 戏弄) ④善哉(好 善于) (2)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①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3)读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35.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完成下列各题。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1)用“/”给句子标出朗读停顿。记亦不能久也。(2)请解释文中加点字词的意思。谓: 漫浪: 急: (3)此文是朱熹关于读书的论述,他的观点是 。关于读书,孔子还说:“学如不及,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 。”(4)你从此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36.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题。截竿进城[魏晋]邯郸淳 鲁有执①长竿入城门者,初②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③有老父④至,曰:“吾非圣人,但⑤见事多矣!何不以⑥锯中截而入?”遂⑦依而截之。(选自《笑林》)【注释】①执:握,持。②初:起初。③俄:一会儿。④老父:对老年人的尊称。⑤但:只,仅。⑥以:用。⑦遂:于是,就。(1)对“初竖执之”中“之”字的理解,正确的是哪一项? A.的B.往,去C.他,指鲁人D.它,指长竿(2)鲁人拿着长竹竿无法进城门,下列哪一幅图符合“老父”给鲁人的建议? A.B.C.D.(3)关于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A.做人做事要多思考,不能墨守成规,不知变通。B.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多,偶尔出鬼点子取乐也行。C.虚心求教也应积极动脑筋,不能盲目听从他人意见。D.做事不能只凭经验下结论,不要自作聪明、好为人师。37.请认真阅读小古文,并完成相应的习题。 张僧繇①于金陵②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③,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注释】①张僧繇(yóu):南北朝时期梁朝吴郡人,中国古代著名画家。②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③诞:虚妄,荒唐。(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A.画/四龙/于壁,不点睛。B.不点睛者/皆在。C.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D.人以为/诞,因点/其一。(2)下列“之”的用法与文中画线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是 A.光持石击瓮破之B.诸儿竞走取之C.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D.有一牧童见之(3)“人以为诞,因点其一”这句话的意思是: 。(4)请你为这个故事写一个题目: 。像这样用来表示技艺高超的词语我还知道“ ”。38.阅读理解。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有 (多选)A.孔君平诣其父(拜访)B.乃呼儿出(就,于是)C.为设果(摆放,摆设)D.果有杨梅(果然)(2)杨氏之子招待客人的做法是: 。从中可以看出他 的性格特点,也从侧面体现出他的父亲是一个 的人。(3)文中的画线句是对“ ”这句话的回应,我能用自己的话写出画线句的意思: 。(4)孔君平听完杨氏之子的应答后,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发挥想象写一写。 39.阅读。子罕辞玉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1)联系上下文,“子罕辞玉”的“辞”的意思是“ ”;“子罕弗受”的“弗”的意思是“ ”;“故敢献之”的“之”是指“ ”。(2)“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的意思是: 。(3)作者在文中褒扬的是谁?褒扬了他怎样的精神?40.文言文阅读。兄弟争雁昔①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②”其弟争曰:“舒雁烹宜,翔雁燔③宜。”竟斗而讼④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选自刘元卿《应谐录》)【注释】:①昔:以前,昔日。②烹:烧煮。③燔(fán):烤。④讼(sòng):裁决。⑤社伯:古代二十五家为一社。社伯是一社之长。(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①昔人有睹雁翔者 ②其弟争曰 ③舒雁烹宜 ④已而索雁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3)读了这则寓言,你受到了什么启示?请简要阐述。核心考点 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文言文阅读(共40小题)1.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邴原泣学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注释:①恻:怜悯。②苟:假如,如果。③徒:白白地。④《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⑤得:能够。⑥资:费用。(1)解释加点的字。①凡得学者 能够 ②过书舍而泣 经过 ③吾徒相教 白白地 ④欲书可耳 想要 (2)翻译句子。①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伤感,所以哭泣。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本文中的老师有着怎样的精神? 老师有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 (4)从邴原身上,我们能够学到什么精神? 能够学到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 【答案】(1)①能够; ②经过; ③白白地; ④想要。(2)①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伤感,所以哭泣。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3)老师有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4)能够学到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分析】参考译文:邴原从小失去父亲。七八岁时,他路过私塾禁不住号啕大哭起来。老师问:“小朋友你为什么要哭?“邴原说:“失去了父亲的人容易悲伤,贫穷的人容易伤感。凡是能进学堂的人,他们都有父母,可我从小死了父亲,没条件上学。我一方面羡慕他们有父母照顾,另一方面羡慕他们有学习的机会。看看他们,想想自己,心中就十分悲伤,所以忍不住哭了。“塾师听了邴原的话,悲伤地说:“(你)想要读书,就去读吧!“邴原说:“(我)没有钱交学费。“,塾师于是对他说:“如果你真想读书,我就不收你学费。“邴原从此就入了学读书。一个冬天过去了,邴原就会背《孝经》《论语》。【解答】(1)本题考查字义的理解,可以联系课内学习积累,学会迁移;依据前后语境推断;通过给字组词的方法等方法帮助理解字义。解释完后放回语境中去检验。(2)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翻译。可以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的直译,同时要结合语句的意思进行意译,保证语句的通顺,两种方法相结合。(3)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把握。通过对老师的“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这一言行来体会人物的品质。(4)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与把握。在阅读时,就要从人物邴原的语言、行动来体会其身上表现出来的品质。故答案为:(1)①能够; ②经过; ③白白地; ④想要。(2)①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伤感,所以哭泣。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3)老师有着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精神。(4)能够学到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王华还金王华六岁,与群儿戏水滨,见一客来沐足,以①大醉,去,遗②所提囊。取视之,数十金也。华度③其醒必复④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少顷,其人果号而至,华迎谓曰:“求尔金耶?”为⑥指其处。其人喜,以一铤①为谢,却不受。[注释] 以:因为。②遗:丢失。③度:估计,思考。④复:再。⑤尔:你,你的。⑥为:替,给。⑦铤:同“锭”。(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①与群儿戏水滨 戏耍 ②其人果号而至 到 (2)翻译下列句子。华度其醒必复来,恐人持去,以投水中,坐守之。(3)其人“号”是因为 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 ,其人“喜”是因为 金子失而复得 。(用自己的话即可)(4)通过这个小故事,你从王华身上学到什么品质?【答案】(1)①戏耍;②到;(2)他估计那人酒醒后一定会回来找,又担心被别人拿走,就把金子扔到水里,自己坐着守在那里。(3)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 金子失而复得。(4)从王华身上,我学到了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分析】参考译文:王华六岁的时候,和一群孩子在水边玩耍。看见一个客人来洗脚,因为喝得大醉,离开时把随身带的一个袋子遗失了。王华拿起一看,里面有几十两金子。他估计那人酒醒后一定会回来找,又担心被别人拿走,就把金子扔到水里,自己坐着守在那里。过了一会儿,那个人果然哭叫着找来了。王华迎上去说:“你在找你的金子吗?”然后给他指了地方。那人很高兴,拿出一根金条来感谢王华,王华推辞不接受。【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①句意为:和一群孩子在水边玩耍。戏:玩耍。②句意为:那个人果然哭叫着找来了。至:到。(2)考查句子翻译。重点词:度:估计。思考。复:又,再。恐:担心。以:把。句意为:他估计那人酒醒后一定会回来找,又担心被别人拿走,就把金子扔到水里,自己坐着守在那里。(3)考查内容的理解。其人“号”是因为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其人“喜”是因为金子失而复得。(4)考查人物形象。王华在六岁时,与朋友们在溪边玩耍时,发现一位醉酒的男士遗失了钱袋。王华没有将钱据为己有,而是将钱袋放入水中,自己坐在岸边看护,直到男士酒醒后找回钱袋。当男士拿出钱作为感谢时,王华拒绝了,展现了他的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故答案为:(1)①戏耍;②到;(2)他估计那人酒醒后一定会回来找,又担心被别人拿走,就把金子扔到水里,自己坐着守在那里。(3)担心找不到他的金子 金子失而复得。(4)从王华身上,我学到了拾金不昧和助人为乐的品质。 【点评】在古诗和文言文中,词语的词性往往会影响其含义。可以利用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词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3.短文阅读。草书大王 张丞相好书而不工。当时流辈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罔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也?”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垢其侄曰:“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注释】流辈:人们。自若:像自己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得句:得到佳句。险波处:书法中笔画怪异的地方。垢:责骂。胡:为什么。(1)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喜欢)B.使侄录之(录音)C.侄罔然而止(迷惑不解的样子)D.执所书问曰(写的字)(2)通读全文,你觉得张丞相是一个 D 的人。A.满腹经纶B.能说会道C.才华横溢D.自以为是(3)用自己的句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 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 (4)你觉得这则故事中该责怪的人是谁?为什么? 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参考译文:张丞相喜欢草书但写得不工整,当时的人们都讥笑他,丞相还是原来的样子,不变常态。有一天丞相得到佳句,拿起笔快速写下,纸上满篇像龙蛇飞动,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抄录到笔画怪诞的地方,侄子迷惑的停下来,拿着书写的字问丞相:“这是什么字?”丞相仔细看了很久,自己也认不出。责骂侄子道:“你为什么不早点问?以至于我已经忘记了!”【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A、C、D正确。B.有误。根据译文“让侄子帮他抄录下来”可知“录”译为:抄录。(2)考查了形象分析。根据“丞相自若也”“汝胡不早问,至于忘之。”可知张丞相是一个自以为是的人。故选D。(3)考查了句子翻译。根据积累逐字翻译即可: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4)考查了拓展延伸。根据“张丞相熟视久之,亦不自识”可知该责怪的人是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改正。故答案为:(1)B;(2)D;(3)张丞相看了很久,也不认识纸上写的字。(4)张丞相自己。他写字不够工整,被人讥笑还不改正。【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4.附加题。熟读精思(宋)朱熹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①,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②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要多诵④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注释:①整顿几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②详缓:仔细从客。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④诵:读。(1)文中与“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意思相近的句子是什么?(2)短文中,告诉我们读书要努力做到哪些要求?(请至少写两点)(3)“自晓其义也”中加点字最恰当的解释是 B 。A.破晓B.晓得C.报晓D.揭晓【答案】(1)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2)①熟读;②精思;(3)B。【分析】参考译文:只要读书时,必须先整理几案,将其擦拭干净,摆放端正;将书册整齐放好,端正身体,正对书册详观,字要看分明。读书时,定要字字读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勉强背诵,只要一遍遍地多读,自然能熟练,长久不忘。古人说:“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是书读得熟了,无须老师讲解,就知道它的意思了。【解答】(1)考查了诗文词句理解。文中与“读书千遍,其义自见”意思相同的一句话是: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回答。(3)考查字词解释。句意为:就知道它的意思了。晓:晓得。故选:B。故答案为:(1)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2)①熟读;②精思;(3)B。【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5.文言文阅读。鲁①人锯竿入城 鲁①有执②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③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④有老父⑤至,曰:“吾非圣人⑥,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⑦中截⑧而入。”遂⑨依而截之。世之愚者,莫之及也。注释:①鲁:鲁国。②执:手拿着。③亦:也。④俄:一会儿,不久。⑤老父:老人。⑥圣人:才智过人的人。⑦以锯:用锯子。⑧中截:从中间断开。⑨遂:于是,就。(1)下列对“计无所出”中“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打算B.办法C.计划D.笔记(2)文中的“老父”给“执长竿入城者”想出的办法是 以锯中截而入 (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3)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俄有老父至。 不久,有一个老人来了。 (4)你想对文中的鲁人和老父说些什么? 我想对鲁人说:遇事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也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提出的建议。我想对老父说:做人不能自作聪明,不懂装懂。 【答案】(1)B;(2)以锯中截而入;(3)不久,有一个老人来了;(4)我想对鲁人说:遇事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也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提出的建议。我想对老父说:做人不能自作聪明,不懂装懂。【分析】这篇古文的意思是: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门的人,起初竖立起来拿着它,但不能进入城门,横过来拿着它,也不能进入城门,他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不久,有个老人来到这里说:“我虽然不是圣贤,只不过见到的事情多了,为什么不用锯子将长竿从中间截断后进入城门呢?”于是那个鲁国人依从了老人的办法将长竿子截断了。世界上已经没有比他们更愚蠢的了。【解答】(1)考查了字词解释。“计无所出”的意思是:实在是想不出什么办法来了。计:办法。故选B。(2)考查了古文内容理解。通过阅读翻译古文第②段中“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可知,文中的“老父”给“执长竿入城者”想出的办法是“以锯中截而入”。(3)考查了句子翻译。俄:一会儿,不久。至:到。故“俄有老父至”可翻译为:不久,有一个老人来了。(4)考查了拓展延伸。这则古文告诉人们一个道理:遇到任何事都要懂得变通,不能太死板,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从老人这个方面又看出了:凡事不能不懂装懂。“执竿者”做事不懂思考,墨守成规,不知变通。“老父”还不如执竿者,自作聪明,乱指挥,却把事情弄得更糟,给那人出了一个馊主意。因此,我想对鲁人说:遇事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也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提出的建议。我想对老父说:做人不能自作聪明,不懂装懂。故答案为:(1)B;(2)以锯中截而入;(3)不久,有一个老人来了;(4)我想对鲁人说:遇事要懂得变通,思维要灵活,不要片面与固执,也绝不能盲目地顺从别人提出的建议。我想对老父说:做人不能自作聪明,不懂装懂。【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6.课内阅读。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1)“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意思是: 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2)这个课文片段,体现了怎样的语言风格?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是杨氏之子以否定的形成,婉转地回答孔君平的疑问。既不失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这个课文片段,语言幽默,饶有风趣。 (3)杨氏之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结合课文内容写一写。 从杨氏子由“孔”姓想到了孔雀,并以否定的形成,婉转地回答孔君平的疑问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思维敏捷的孩子。 【答案】(1)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是杨氏之子以否定的形成,婉转地回答孔君平的疑问。既不失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这个课文片段,语言幽默,饶有风趣;(3)从杨氏子由“孔”姓想到了孔雀,并以否定的形成,婉转地回答孔君平的疑问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思维敏捷的孩子。【分析】这句古文的意思是: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解答】(1)考查了句子翻译。联系古文上下文可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的意思是: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2)考查了语言写作特点。联系古文上下文可知,“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是杨氏之子以否定的形成,婉转地回答孔君平的疑问。既不失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这个课文片段,语言幽默,饶有风趣。(3)考查了人物形象分析。联系古文上下文可知,从杨氏子由“孔”姓想到了孔雀,并以否定的形成,婉转地回答孔君平的疑问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思维敏捷的孩子。故答案为:(1)我可没听说过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2)“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是杨氏之子以否定的形成,婉转地回答孔君平的疑问。既不失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这个课文片段,语言幽默,饶有风趣;(3)从杨氏子由“孔”姓想到了孔雀,并以否定的形成,婉转地回答孔君平的疑问可以看出,杨氏之子是一个聪明、机智、思维敏捷的孩子。【点评】语文高年级对文言文的考查频率较高,不管做文言文有关的哪些题型,都需要读者先了解古文的意思,再理解古文的情感,最后根据古文意思和情感做题。7.阅读下面的语段,联系课文,完成练习。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填海》)(1)精卫填海的起因是什么?精卫填海的过程又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表现了女娃怎样的精神?(3)有同学说:“精卫太勇敢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也有同学说:“大海广阔无边,精卫这样做是白白浪费自己的精力。”写出你的看法。【答案】(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这句话刻画出精卫鸟英勇顽强的形象和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3)我认为“精卫太勇敢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因为从“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以看出,女娃溺水后化为精卫鸟,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衔木石填海这一艰难的行为。她虽弱小,但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出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执着,勇于向大海这一强大的对象发起挑战,努力去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分析】参考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泳,被溺死了,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口衔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解答】(1)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知答案。(2)考查句子翻译和人物性格。“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的意思是: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这句话刻画出精卫鸟英勇顽强的形象和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征服水患的强烈愿望和不畏艰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3)考查对人物(精卫)形象的分析和拓展延伸。我认为“精卫太勇敢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从“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以看出,女娃溺水后化为精卫鸟,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衔木石填海这一艰难的行为。她虽弱小,但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出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执着,勇于向大海这一强大的对象发起挑战,努力去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故答案为:(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2)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 这句话刻画出精卫鸟英勇顽强的形象和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3)我认为“精卫太勇敢了,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因为从“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可以看出,女娃溺水后化为精卫鸟,没有放弃,一直坚持衔木石填海这一艰难的行为。她虽弱小,但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展现出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和执着,勇于向大海这一强大的对象发起挑战,努力去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8.阅读。看杀卫玠 卫玠从豫章至下都①,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②。玠先有赢疾,体不堪劳,遂成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注释】①下都:指京都建康(原名建邺)。西晋旧都洛阳,所以后来称新都为下都。②堵墙:墙壁,比喻人多而密集。(1)中国的造字文化极有智慧:“赢”的意思是有余利,比赛获胜,“赢”是指一种寄生蜂,据此推测“赢”在文中的意思是 A A.公羊的角撞到篱笆被缠住了,引申为困顿、衰弱。B.生病(2)翻译句子。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 卫玠从豫章郡到建康时,人们都久仰其名,慕名而来,来看他的人太多,堵成一面人墙。 (3)东晋南北朝时期,卫玠因长相出众和才气过人而备受追捧。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如何合理“追星”?请说清你的观点和两点理由。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外貌和才能确实是人们社交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人的品质、性格、价值观等方面也同样重要。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外貌或才能而对其产生偏见或歧视,而是应该全面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其次,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外貌,但不应该过分追求这些方面的表现。一个人的才能和外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高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牺牲自己的其他方面的优点和特质。我们应该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不要盲目跟风或迎合别人的期望。最后,我们应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外貌和才能虽然是人们社交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们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世界,以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外貌和才能,不要将其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 【答案】(1)A。(2)卫玠从豫章郡到建康时,人们都久仰其名,慕名而来,来看他的人太多,堵成一面人墙。(3)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外貌和才能确实是人们社交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人的品质、性格、价值观等方面也同样重要。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外貌或才能而对其产生偏见或歧视,而是应该全面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其次,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外貌,但不应该过分追求这些方面的表现。一个人的才能和外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高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牺牲自己的其他方面的优点和特质。我们应该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不要盲目跟风或迎合别人的期望。最后,我们应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外貌和才能虽然是人们社交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们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世界,以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外貌和才能,不要将其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分析】参考译文:卫玠从豫章郡到建康时,人们都久仰其名,慕名而来,来看他的人太多,堵成一面人墙。卫玠本来就有弱症,身体不堪疲惫,终于重病而死。当时的人说是看杀卫玠。【解答】(1)考查字词的解释。“玠先有赢疾”的意思是:卫玠本来就有弱症。赢:衰弱。故选A。(2)考查句子翻译。“卫玠从豫章至下都,人久闻其名,观者如堵墙”的意思是:卫玠从豫章郡到建康时,人们都久仰其名,慕名而来,来看他的人太多,堵成一面人墙。(3)考查拓展延伸。结合“才貌”来谈即可。故答案为:(1)A。(2)卫玠从豫章郡到建康时,人们都久仰其名,慕名而来,来看他的人太多,堵成一面人墙。(3)首先,我们应该明确一点,外貌和才能确实是人们社交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一个人的品质、性格、价值观等方面也同样重要。因此,我们不应该仅仅因为一个人的外貌或才能而对其产生偏见或歧视,而是应该全面地了解和评价一个人。其次,我们应该鼓励人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外貌,但不应该过分追求这些方面的表现。一个人的才能和外貌是可以通过努力和学习来提高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牺牲自己的其他方面的优点和特质。我们应该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个性,不要盲目跟风或迎合别人的期望。最后,我们应该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外貌和才能虽然是人们社交交往中的重要因素之一,但它们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我们应该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世界,以及其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不同外貌和才能,不要将其作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背会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9.文言文阅读范仲淹 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②长山朱氏。既长③,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④解衣就寝⑤。或夜昏怠,辄⑥以水沃⑦面。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注释:①孤:指年幼丧父。 ②再适:第二次出嫁,即改嫁。 ③长:指长大成人 ④未尝:未曾 ⑤寝:睡觉 ⑥辄(zhé):就 ⑦沃:冲洗(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中勾出加点字的正确解释。母贫无依 ① (①依靠 ②依恋)或夜昏怠 ② (①有的人 ②有时)(2)下列句子中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B 。A.再/适长山/朱氏B.辄/以水/沃面C.遂大/通六经/之旨(3)翻译句子。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4)从文中可以看出,范仲淹是个怎样的人?【答案】(1)①;②;(2)B;(3)白天黑夜刻苦读书,五年没有脱下衣服睡觉休息。(4)范仲淹是一个懂事明理、刻苦读书、胸怀大志的人。【分析】参考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了长山朱氏。他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庭和身世,感动地哭着辞别母亲,离开到南都,进入学堂,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未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他发昏疲倦,就用冷水洗脸。他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太阳偏西才吃第二顿饭。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有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因此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母贫无依”意思是母亲家里贫困没有依靠。“依”是依靠的意思。“或夜昏怠”意思是又是夜里昏迷懈怠。“或”指“有时”;(2)考查断句。A.句意为:改嫁了长山朱氏。故可断句为:再适/长山朱氏;B.正确;C.有误,句意为:终于,他领会并精通了六经的要义。故可断句为:遂/大通/六经之旨。故选:B。(3)考查翻译句子。“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的意思是:白天黑夜刻苦读书,五年没有脱下衣服睡觉休息。(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根据“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可知以天下为己任,胸怀大志;根据“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日昃始食”可知,刻苦学习;根据“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继,日昃始食”生活俭朴。故答案为:(1)①;②;(2)B;(3)白天黑夜刻苦读书,五年没有脱下衣服睡觉休息。(4)范仲淹是一个懂事明理、刻苦读书、胸怀大志的人。【点评】本题为文言文阅读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作答时结合短文内容和题目要求,根据自己对短文的理解和题目考查要要求,抓住原文中重点段落和语句进行分析和思考,即可顺利作答。10.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各题。【语段1】《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语段2】《弈秋败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当弈之时,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非弈道暴深,情有暂暗,笙猾之也。(1)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B.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C.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D.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2)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词。解释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通国之善弈者也 联系课文解释词义: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 ①善: 擅长 思援弓缴而射之 根据课下注释及语境: 弓缴:弓箭 ②援: 拉 非弈道暴深 字典释义: ①凶狠;残酷②急躁 ③突出;显露④突然 ③暴: 太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②情有暂暗,笙猾之也。(4)下列有关学习的论述,与两则选文主旨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C.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不成。D.今且要读书,须先定其心,使之如止水。【答案】(1)A;(2)①擅长;②拉;③太;(3)①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而是他的注意力暂时被分散了,是吹笙的声音使他分心了。(4)B。【分析】《学弈》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弈秋败弈》译文: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当他下棋的时候,有一个吹笙的人经过,他分心去听,结果在棋局即将围住对手而未能完成时,问他关于下棋的道理,他却不知道了。并不是下棋的道理太深奥,而是他的注意力暂时被分散了,是吹笙的声音使他分心了。【解答】(1)考查断句。句意为:有一个吹笙的人经过,他分心去听,结果在棋局即将围住对手而未能完成时,问他关于下棋的道理,他却不知道了。故可断句为:.有吹笙过者/倾心听之/将围未围之际/问以弈道/则不知也。故选:A。(2)考查字词解释。①句意为: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擅:擅长。②句意为: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援:拉。③句意为:并不是下棋的道理太深奥。暴:太。(3)考查句子的翻译。①重点词:惟:只。之:的。句意为: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重点词:情:注意力。暂:暂时。句意为:而是他的注意力暂时被分散了,是吹笙的声音使他分心了。(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ACD.相同;B.不相同,这两句诗强调了学习要勤奋刻苦。本文记叙两人学棋,一人因为专心而学有所成,一人因为心不静而学棋不成的故事,旨在说明学习需要专心,没有人能一心二用还学有所成。学习如果没有兴趣,心不在焉,就不能学有所成。只有心静且定,方能学有所成。并没有强调学习需要勤奋刻苦。故选:B。故答案为:(1)A;(2)①擅长;②拉;③太;(3)①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②而是他的注意力暂时被分散了,是吹笙的声音使他分心了。(4)B。【点评】文言文字词解释的答题技巧:1.根据上下文推断含义:在答题时,不要仅凭字面意思解释词语,而是要结合上下文推断词语的含义。上下文通常会提供一些线索或提示,帮助你理解词语的具体含义。2.利用语法结构判断词性:在古诗和文言文中,词语的词性往往会影响其含义。可以利用语法结构来判断词语的词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含义。3.注意诗文中的修辞手法:诗文中的修辞手法可能会影响词语的含义。要注意识别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这有助于理解词语的含义。4.结合背景信息理解:了解古诗或文言文的背景信息,如作者、写作时间、时代背景等,可以帮助你理解词语的含义和诗文的情感。5.注意一词多义现象:古诗和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要注意区分不同含义。对于不确定的词语,可以查阅工具书或参考相关资料,以便更好地理解词语的含义。6.合理推测:如果遇到不熟悉的词语,可以尝试着根据上下文和自己的知识背景进行合理的推测。推测时要注重上下文的逻辑和语法结构,以确保推测的合理性。11.课内阅读。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①及其日中如探汤 热水 ②孔子不能决也 决断,判定 (2)阅读短文,用文中的语句完成表格。人物 观点 现象 依据小儿甲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 及日中则如盘盂 远者小而近者大 小儿乙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 (3)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①本文选自《孟子 告子上》,题目为后人所加。 √ ②短文紧扣“辩”字,以人物对话的方式展开,具有论辩性。 √ ③“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和“孰为汝多知乎”中“为”的读音相同,意思也相同。 × 【答案】(1)①热水;②判决决断,判定;(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远者小而近者大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3)①√;②√;③×。【分析】参考译文:孔子到东方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辩,便问是什么原因。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近一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的时候离人远些,而到中午的时候距离人近。”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一样大,等到正午就小得像一个盘子,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感觉,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这不是近的时候感觉热而远的时候感觉凉吗?”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您的知识渊博呢?”【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①句意为:等到中午的时候像手伸进热水里一样热。汤:热水。②句意为:孔子不能判决(谁对谁错)。决:判决。(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根据短文中“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可知小儿甲观点;“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可知小儿乙观点;“日初出大如车盖,及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可知结论和依据。(3)考查汉字读音、多义字、文学常识、文言断句、内容理解。①正确。②正确。③有误,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这不是远处的看着小而近处的看着大吗?“为”的意思是“是”,读音为“wéi”。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呢?“为”通“谓”,意思是“说,认为”,读音为“wèi”。故读音不同,意思也不同。故答案为:(1)①热水;②决断,判定。(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远者小而近者大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近者热而远者凉;(3)①√;②√;③×。【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读懂文本,明确主旨,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并能灵活运用,要结合全文内容来体会作答。12.小古文阅读。黄生借书说(节选)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独书为然,天下物皆然。(1)选出加点词的正确解释。①汗牛塞屋 充满 (充满 堵)②非独书为然 这样 (但是 这样)(2)用自己的话说说画线句子的意思。(3)文中作者的观点是“ 书非借不能读也 ”。(用原文回答)(4)围绕这一观点,作者列举了三种人的事例作证明,下列不属于其中的是 C 。A.天子B.富贵人C.黄生D.祖父积、子孙弃者【答案】(1)①充满;②这样;(2)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3)书非借不能读也。(4)C。【分析】参考译文:书不是借来的就不能(认认真真地)去读。你没听说过那些藏书的人(是怎样读书)吗?《七略》《四库》,是天子的藏书,然而天子中读书的人有几个呢?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是富贵人家的书,然而富贵人中读书的有几个呢?其余那些祖辈和父辈收藏(的书籍),子辈孙辈随便丢弃的就不用说了。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①句意为:那些搬运起来使牛累得流汗,放在家里塞满了屋子的。塞:充满。②句意为: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然:这样。(2)考查句子翻译。非:不是。然:这样。皆:都。句意为: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3)考查内容的理解。结合“书非借不能读也”可知答案。(4)考查内容理解。结合“然天子读书者有几?”“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子孙弃者无论焉”可知,不属于这三种人的是作者自己。故选C。故答案为:(1)①充满;②这样;(2)不只读书是这样,天下的事物(也)都是这样。(3)书非借不能读也。(4)C。【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甲】学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乙】司马光好学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能倍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注释】①司马温公: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死后被封为“温国公”,故称司马温公。②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里借此指专心读书。③绝编:据《史记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使串起《周易》竹简的皮条断了好几次),后以“绝编”指勤奋读书。(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D A.思援弓缴而射之(引,拉)B.温公尝言(曾经)C.迨能倍诵乃止(等到)D.或在马上(有的人)(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两处)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 ②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读书时下的功夫多的人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 (4)根据选文内容,请说说你从弈秋弟子的学习态度和司马光的学习方法上获得了哪些启示。 ①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学有所成;②可以用背诵的方法学习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答案】(1)D;(2)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3)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读书时下的功夫多的人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4)①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学有所成;②可以用背诵的方法学习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分析】参考译文:【甲】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棋的人。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或是天鹅)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乙】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所以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自留下来,专心刻苦地读书,一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心才停止。(因为)读书时下的工夫多,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非常大!”【解答】(1)本题考查字词解释。A、B、C正确;D.有误,或在马上(有的人)——有时;故选:D。(2)本题考查断句。“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意思是“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群居讲习”指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是事件,“众兄弟”指别的兄弟,指人物,事件与人物中间停顿,先“既成诵”,再“游息”,有先后顺序,故停顿。(3)本题考查句子翻译。①“为”是因为的意思,“弗若”是不如别人的意思,“非然也”是不是这样的意思,故整句话的意思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答案是:不是这样的。②“收”是收获的意思,“远”是长远的意思,故整句话的意思是: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4)本题考查主旨理解。弈秋弟子中一人专心致志地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想着有大雁将要飞来,想要取来弓箭将它射下来,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要一心一意,才能有所成就。司马光刻苦学习,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休息了,他却苦读,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之。他熟读背诵学习,背诵地多了,收获也长远。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故答案为:(1)D;(2)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3)①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比别人差吗?说:不是这样的。②读书时下的功夫多的人收获大,(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生不忘;(4)①读书学习要专心致志,只有一心一意才能学有所成;②可以用背诵的方法学习知识,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点评】文言文翻译方法: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14.课内文言文阅读。古人谈读书(节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1)为下面句子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字音和字义,填序号。A.zhīB.zhìC.智慧D.知道知(音: A 义: D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音: B 义: C )也。(2)下面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 A.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B.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C.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3)五年1班开展了读书、学习情况调查,针对出现的问题,你结合上面古文中的内容提出建议。出现的问题 改进建议(古文原文)有的孩子总是空想,不愿意花时间读书、学习。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有的孩子阅读时,不记不背。写作文时,语言不丰富。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有的孩子在学习上总是不懂装懂,所以成绩一直不佳。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答案】(1)A D B C;(2)A;(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分析】这篇文言文选自《论语》,展示了孔子对读书和学习的态度。文中强调了求知的诚实态度,即“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清晰地表达了一种谦逊好学、不装懂的精神。同时,文章还表现出孔子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思想,提倡勤奋学习和不耻下问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学与思的对比,孔子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书本知识为基础的重要理念。这些观点不仅表明了古人对知识的追求,也对现代学习有积极的启示。【解答】(1)本题考查字音和字义辨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故带点的第一个“知”的音是“zhī”,选A,意思是知道,选D。带点的第二个“知”的音是“zhì”,选B,意思是智慧,选C。(2)本题考查断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是: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我”是主语,“非”是谓语,“生而知之者”是宾语,“非”和“生”之间断开;“敏以求之者”省略了主语“我”和谓语“是”,“敏”是状语,“以求之者”是宾语,其间断开。故断句为: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故选A。(3)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理解。“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结合题意可知,阅读时不记不背是不行的,会导致写作文时语言不丰富,故选: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结合题意可知,在学习上不能不懂装懂,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然会导致成绩一直不好。故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故答案为:(1)A D B C;(2)A;(3)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点评】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古书无标点,古人读书都要自己断句,常常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15.阅读。刑天舞干戚 刑天与帝争神。帝断其首,藏于常羊脂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注释)①本文选自《山海经海外西经》。刑天,上古神话传说中的战斗之神,是勇猛将士的象征;干,盾;戚,大斧。②帝:皇帝。(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①帝断其首 C A.首先B.第一,最高的C.头②操干戚而舞 B A.掌控,控制B.抓在手里,拿C.做(事),从事(2)对“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A.皇帝就把刑天的乳头当做眼睛,把刑天的肚脐眼当做嘴巴,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对着刑天舞蹈。B.刑天把自己的乳头当做眼睛,把肚脐眼当做嘴巴,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对着天空乱劈乱舞。(3)你认为“刑天”与“精卫”都体现了怎样的精神,下面哪个选项合理。 A A.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B.无私奉献的精神C.吃苦耐劳的精神【答案】(1)①C;②B;(2)B;(3)A。【分析】参考译文:刑天与黄帝争夺神位宝座。二者相斗,黄帝砍断刑天的首级,并把他葬于常羊之山。但刑天魂魄不灭,竟把乳头当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手执干戈,拿着盾和斧向天挥舞不止。【解答】(1)考查字词理解。①“帝断其首”的意思是:黄帝砍断刑天的首级。首:头。故选C。②“操干戚而舞”的意思是:手执干戈,拿着盾和斧向天挥舞不止。操:拿。故选B。(2)考查句子翻译。“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而舞”的意思是:刑天把自己的乳头当做眼睛,把肚脐眼当做嘴巴,一只手拿着盾牌,一只手举起大斧,对着天空乱劈乱舞。故选B。(3)考查了对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理解。精卫为了把东海填平,不辞辛苦从西山衔木石以堙于东海。刑天虽然断其头但魂魄不灭,竟把乳头当眼睛、肚脐当作嘴巴,手执干戈,拿着盾和斧向天挥舞不止。精卫填海和刑天舞干戚都体现了他们永不妥协、不屈不挠的斗争的精神。故选A。故答案为:(1)①C;②B;(2)B;(3)A。【点评】文言文的学习要多读、多背,多积累文言字词。只要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所有的题目也就和现代文的阅读相同了,所以平时学习中要会背课文,还要懂得文章的意思。16.古文阅读杨亿巧对 寇莱公①在中书②。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③杨大年④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当时担任宰相。③会:适逢,恰巧。④杨大年:即杨亿,当时的文学家。(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①水底日为天上日 是。 ②因请其对 于是。 (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恰巧杨亿来报告事情。 (3)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请结合文章的内容来说明。 对子中的“水底日”对“眼中人”,“为”对“是”,“天上日”对“面前人”。因此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好在对仗工整且通俗形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