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探界者”钟扬》课件(共42张PPT)+教案+随堂练习(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探界者”钟扬》课件(共42张PPT)+教案+随堂练习(含答案)

资源简介

课题:“探界者”钟扬
【教学目标】
1、分析把握文章的线索和中心,概括主要内容;
2、体会本文表现人物的方法和通过事例、言行表现人物特点的手法;
3、学习钟扬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高尚无私的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分析概括人物主要事迹;
2、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写人的手法。
难点:学习本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学习钟扬的工作态度和爱国情怀。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说这句话的人已经长眠于地下,但他采集的种子却在孕育着崭新的生命。
这是生长在海拔4000到5000的青藏高原上砂石地里的花,叫藏波罗花,它虽然生长在极差的自然环境里,但是却开放的鲜艳美丽。它的花语是永不凋零,顽强拼搏,象征人坚韧不拔、衷心不变的精神。看到这种花,我们就会立刻想到他——
二、新课讲授
1、人物简介
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2、作者简介
叶雨婷,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在采访前期,我与部门主任堵力老师策划沟通了一周多。在采访和写作中,我发现钟扬是一个很多面的人,他是少年天才、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我曾去过他的家和多处工作地点,见到并采访了60多位与他相关的人,收集到了几十万字的文字材料。在庞大的采访素材中,我筛选出这些‘小故事’,希望用它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钟扬。”
3、文体知识——人物通讯
4、题目
提问:“探界者”具有什么含义?
5、梳理字词
三、赏析课文
1、文章结构
1-3 总述:简述钟扬的身份及生命历程
分述事迹:英雄少年→寻求生之所爱
种子达人→献身于种子事业
科学队长→普及科学知识
“接盘”导师→悉心培养学生
生命延续→探寻生命边界
2、深入探究-总述
开头用拟南芥引出钟扬的作用:
结构上,从与人物一生主要贡献相关的植物入手,引出主人公;
内容上,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
主题上,用拟南芥象征并赞扬钟扬的普通、质朴、顽强。
3、深入思考-“英雄”少年
写了钟扬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胁迫”妻子结婚。
(1)第6段 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贬词褒用,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应作者给予他的“探索者”的评价。
(2)第7-9段 母亲、妻子的回忆
侧面烘托钟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特点。
(3)第10-17段 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
使人物形象真实的立在读者面前,也突出了人物的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又照应上文“不安分的人生”。
4、深入思考-种子达人
写了钟扬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
(1)第20段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与对工作的“不将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2)第25段 “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他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他的工作热情,又展示出他性格的幽默风趣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3)第27段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惊险,指工作环境,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惊喜,指工作有收获,能采集到珍贵的种子样本。
(4)第29段典型事例 采集到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
表现了他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艰辛、不懈努力。
5、深入思考-科学队长
写了钟扬热爱科普。
(1)第31-32段 “自生命诞生以来……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这是钟扬为上海自博馆撰写的一段文字……
表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语言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科学而严谨。
(2)第34-36段 钟扬对建设自博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引用设计部主任的话
侧面表现了钟扬对自然科学普及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他的责任与担当。
(3)第37段 和上海科技馆合作,有过很多身份
体现了钟扬对科普工作的热情,突出了他对科普事业的热爱。
(4)第40-41段 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一位同学就深受他的感染……钟扬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做科普?他的学生认为,与其说科普,不如简单地说是他愿意教人。
钟扬在科普工作中什么都干,什么都做得令人肃然起敬,并归结到钟扬的育人上,侧面突出他的工作热情和才华以及对人的影响。
6、深入思考-“接盘”导师
写了钟扬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
(1)第47-48段 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
表明他的质朴、仁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2)第50段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引用钟扬的话,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了他对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
(3)第52段 钟扬的学生、一位博士生的回忆
表明钟扬对学生的关爱,不怕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4)第53段 钟扬的学生们“各显神通”
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学生的成功烘托钟扬教育的成功。
7、深入思考-生命延续
(1)生命延续指:学生延续探索之路;种子某一天会生根发芽。
(2)第54-55段 线虫的实验证明,改变基因是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的,但代价是丧失生育能力。
钟扬的回答表明,如果要放弃工作来实现长寿,那对他来说,这样的长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此引出钟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3)第61段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中这样写道。
引用钟扬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眼中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自我。
(4)第61段 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工作安排
表现了钟扬对待工作的“时不我待”的拼命精神。
(5)第62-64段 钟扬未完成的愿望很多……“……他对我说,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必须这样。”
表现了在钟扬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更重要。
(6)第71段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对钟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8、探究人物精神品质
英雄少年——不安分(坚定乐观)
种子达人——“钟大胆”(爱岗敬业)
科学队长——愿意教人(热心科普)
“接盘”导师——“暖”(担当关爱)
生命延续——先锋者(牺牲忘我)
9、题目解读
如何理解“探界者”,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
“探界者”的含义:探学习工作之界、探植物学之界、探科普之界、探教书育人之界、探生命之界。这些充分体现了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四、课堂小结
1、文章主旨
《“探界者”钟扬》这篇人物通讯报道了植物学家钟扬援藏16年,备尝艰辛,为国家种质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的事迹,突出他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不懈追求的奉献精神。真是“探寻生命边界,事迹感动中国!”
2、写法探究
文章结构:倒叙手法;小标题的形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刻画人物:正侧面结合的手法;概述事迹;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
3、拓展延伸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钟扬的颁奖词: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观看《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钟扬(共42张PPT)
“探界者”钟扬
叶雨婷
1 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
你可知,一粒袁隆平教授培育的杂交水稻种子,让我国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你可知,仅仅20多株被西方“植物猎人”引进的我国野生猕猴桃枝条,撑起了新西兰经济的支柱产业?
你可知,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收集有全世界最多的豆科植物种子,一旦全球变暖,英国将占据粮食作物的基因优势?
“一个基因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可以造福万千苍生。”说这句话的人已经长眠于地下,但他采集的种子却在孕育着崭新的生命。
新课导入
这是生长在海拔4000到5000的青藏高原上砂石地里的花,叫藏波罗花,它虽然生长在极差的自然环境里,但是却开放的鲜艳美丽。它的花语是永不凋零,顽强拼搏,象征人坚韧不拔、衷心不变的精神。看到这种花,我们就会立刻想到他——
2 新课讲授
人物简介
钟扬生前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2017年9月25日,钟扬在赴内蒙古为民族干部授课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
作者简介
叶雨婷,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作者简介
叶雨婷,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在采访前期,我与部门主任堵力老师策划沟通了一周多。在采访和写作中,我发现钟扬是一个很多面的人,他是少年天才、种子达人、科学队长、接盘导师,在历时一周的实地采访中,我曾去过他的家和多处工作地点,见到并采访了60多位与他相关的人,收集到了几十万字的文字材料。在庞大的采访素材中,我筛选出这些‘小故事’,希望用它们还原出一个真实的钟扬。”
文体知识
人物通讯
写作背景
2017年9月25日,著名植物学家、复旦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西藏大学教授钟扬在去内蒙古城川民族干部学院为民族地区干部讲课的出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年仅53岁。钟扬不幸离世的消息令学界深感悲痛,许多学者和记者纷纷以各种形式撰文纪念这位良师益友。本文就是中国青年报记者撰写的一篇报道。
题 目
“探界者”
具有什么含义?
梳理字词
拟南芥(jiè) 黄冈(ɡānɡ) 毛坯房(pī) 屋脊(jǐ) 调侃(kǎn)
悲怆(chuàng) 撰写(zhuàn) 奇葩(pā) 负荷(hè)
戛然而止(jiá):形容声音突然中止。
开门见山:比喻说话写文章直截了当。
雷厉风行: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格而迅速。也泛指做事情声势大而行动快。
跌宕起伏(dàng):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也比喻音乐音调忽高忽低和故事情节的曲折。
烫手山芋:比喻有好处而想得到、但又有麻烦不好处理的事物。
包罗万象 有目共睹 各显神通
3 赏析课文
分述事迹
英雄少年
种子达人
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
生命延续
1-3 总述:简述钟扬的身份及生命历程
寻求生之所爱
献身于种子事业
普及科学知识
悉心培养学生
探寻生命边界
文章结构
深入探究
开头用拟南芥引出钟扬的作用:
总述
结构上,从与人物一生主要贡献相关的植物入手,引出主人公;
内容上,切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点;
主题上,用拟南芥象征并赞扬钟扬的普通、质朴、顽强。
深入探究
写了钟扬考入中科大,进入中科院工作,“胁迫”妻子结婚。
“英雄”少年
第6段 开始了他“不安分”的人生。
贬词褒用,点明他不安于现状,勇于开拓进取,也照应作者给予他的“探索者”的评价。
深入探究
“英雄”少年
第7-9段 母亲、妻子的回忆
侧面烘托钟扬勤奋好学、勇于进取的特点。
第10-17段 穿插钟扬与妻子的婚事的描写
使人物形象真实的立在读者面前,也突出了人物的雷厉风行的性格特点,又照应上文“不安分的人生”。
深入探究
写了钟扬不讲究住房,致力于采集种子。
种子达人
第20段 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
对生活品质的“不讲究”与对工作的“不将就”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其任劳任怨、无私奉献。
深入探究
种子达人
第25段 “作为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成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他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他的工作热情,又展示出他性格的幽默风趣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深入探究
种子达人
第27段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惊险,指工作环境,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
惊喜,指工作有收获,能采集到珍贵的种子样本。
深入探究
种子达人
第29段典型事例 采集到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
表现了他为我国的科研事业而不畏艰辛、不懈努力。
深入探究
写了钟扬热爱科普。
科学队长
第31-32段 “自生命诞生以来……伴随着物种灭绝与衰落的悲怆。”这是钟扬为上海自博馆撰写的一段文字……
表现了他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而且语言与他的身份相符合,科学而严谨。
深入探究
科学队长
第34-36段 钟扬对建设自博馆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引用设计部主任的话
侧面表现了钟扬对自然科学普及所做的贡献,体现了他的责任与担当。
深入探究
科学队长
第37段 从2001年起,钟扬开始和上海科技馆合作。他有过很多身份,有时是评审专家,有时是科学顾问,有时是科普活动主讲人,有时是标本捐赠人。他时不时会出现在科技馆或者自博馆的各个角落,每一次,都带着特定的任务过来。
体现了钟扬对科普工作的热情,突出了他对科普事业的热爱。
深入探究
科学队长
第40-41段 来自上海市实验学校的一位同学就深受他的感染。
在钟扬的鼓励下,同学们在学校创立了“学与做科学社”,帮社团撰写舞台剧脚本,利用零碎时间帮助同学们排练。
钟扬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做科普?他的学生认为,与其说科普,不如简单地说是他愿意教人。
钟扬在科普工作中什么都干,什么都做得令人肃然起敬,并归结到钟扬的育人上,侧面突出他的工作热情和才华以及对人的影响。
深入探究
写了钟扬敢于接收转导师学生。
“接盘”导师
第47-48段 负责接收“转导师学生”
表明他的质朴、仁爱、责任心和担当精神。
深入探究
“接盘”导师
第50段 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很宝贵,你不能因为外表看上去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这种子以后能长得很好。”
引用钟扬的话,把培养学生比喻为采集种子,表现了他对教育工作的强烈的责任感。
深入探究
“接盘”导师
第52段 钟扬的学生、一位博士生回忆道,实验室里有很多学生是钟老师从少数民族地区招进来的。“这些同学由于底子薄,知识基础与上海本地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刚开始都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联系了钟老师。钟老师总是鼓励他们报考自己的研究生,他说,‘读我的研究生基础差一点没关系,我帮你补,你只需要有一颗热爱植物学的心’。”
表明钟扬对学生的关爱,不怕学生底子薄、基础差,努力帮助学生成长。
深入探究
“接盘”导师
第53段 钟扬的学生们“各显神通”,有做科学研究的,有做科普的,有自己创业的。
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以学生的成功烘托钟扬教育的成功。
深入探究
生命延续指:学生延续探索之路;种子某一天会生根发芽。
生命延续
第54-55段 线虫的实验证明,改变基因是可以控制生命的长短的,但代价是丧失生育能力。
钟扬的回答表明,如果要放弃工作来实现长寿,那对他来说,这样的长寿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由此引出钟扬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深入探究
生命延续
第61段 “在一个适宜生物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环境中,不乏各种各样的成功者,他们造就了生命的辉煌……总是需要一些先锋者牺牲个体的优势,以换取整个群体乃至物种新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遇……”钟扬发表的《生命的高度》一文中这样写道。
引用钟扬的话,进一步阐述了他眼中的生命的意义就是奉献自我。
深入探究
生命延续
表现了钟扬对待工作的“时不我待”的拼命精神。
第61段 西藏大学的老师展示了钟扬2017年6月24日的工作安排
第62-64段 钟扬未完成的愿望很多……
“……他对我说,自己的时间太短了,必须这样。”
表现了在钟扬心目中,工作、愿望比生命更重要。
深入探究
生命延续
第71段 “任何生命都有结束的一天,但我毫不畏惧,因为我的学生会将科学探索之路延续下去,而我们采集的种子,也许会在几百年后的某一天生根发芽,到那时,不知会完成多少人的梦想。”对于生命的意义,钟扬这样说。
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对钟扬来说,生命的意义就是拓展生命的高度和广度。
英雄少年——
种子达人——
科学队长——
“接盘”导师——
生命延续——
人物形象
不安分(坚定乐观)
“钟大胆”(爱岗敬业)
愿意教人(热心科普)
“暖”(担当关爱)
先锋者(牺牲忘我)
探究人物精神品质
题目解读
“探界者”的含义:
探学习工作之界
探植物学之界
探科普之界
探教书育人之界
探生命之界
这些充分体现了钟扬把工作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
如何理解“探界者”,体现了怎样的精神境界?
4 课堂小结
文章主旨
《“探界者”钟扬》这篇人物通讯报道了植物学家钟扬援藏16年,备尝艰辛,为国家种质库收集数千万颗植物种子的事迹,突出他心系科学、情系祖国、胸怀人类,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不懈追求的奉献精神。真是“探寻生命边界,事迹感动中国!”
写法探究
文章结构:
刻画人物:
倒叙手法
小标题的形式,简明扼要,重点突出
正侧面结合的手法
概述事迹
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
拓展延伸
超越海拔六千米,抵达植物生长的最高极限。跋涉十六年,把论文写满高原。倒下的时候,双肩包里藏着,你的初心、誓言和未了的心愿。你热爱的藏波罗花,不求雕梁画栋,只绽放在高山砾石之间。
《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钟扬的颁奖词:
拓展延伸
观看《感动中国2018年度人物颁奖盛典》钟扬
拓展延伸



赏《“探界者”钟扬》随堂练习
【阅读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题。
种子达人
2000年,钟扬辞去武汉植物研究所的工作来到复旦大学。
那年5月钟扬报到时,学校还没有过渡房,临时给他找了一套系里别的老师提供的毛坯房。他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连煤气、热水器都没有的房子,洗着冷水澡住了半年。
尽管钟杨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他的足迹延伸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从他到复旦大学的第二年起,钟扬就开始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2009年,钟扬正式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据统计,在这十几年间,他和同伴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占到西藏高等植物的1/5。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钟扬为什么要收集种子?
“一个基因能够拯救一个国家,一粒种子能够造福万千苍生。”钟扬曾在一次公开演讲中这样介绍。
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作沟一个植物学家,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蒲公英,如果发现它开花并且结了种子,我会用手抓一把,一摊开里面一般有200颗。我最讨厌的植物是什么呢?椰子。那么大一颗,8000颗的样本,我们需要两台卡车把它们拉回来。”钟扬调侃道。
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杨却背着他经典的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
“那次,我们跟着钟老师去采集高山雪莲。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出发向更高的山地挺进时,钟老师出现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头痛欲裂,呼吸急促,全身无力,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这位同事回忆道。
大家都建议钟扬待在帐篷里,他却说:“我最清楚植物的情况,我不去的话,你们更难找。你们能爬,我也能爬。”最终,钟扬带着学生在海拔6000多米的珠峰北坡,采集到了被认为是世界上生长在海拔最高处的种子植物——鼠曲雪兔子,也攀登到了中国植物学家采样的最高点。
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1.钟扬生前是一名 学家,也是 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致力于生物的 研究和保护,率领团队在青藏高原为国家种质库收集了数千万颗植物 ;他艰苦援藏16年,足迹遍布西藏最偏远、最艰苦的地区,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 、学科 和科学 做出了重要贡献。
2.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
A.收敛(liǎn) 屋脊(jǐ) 毛坯(pī) 蒲公英(pu)
B.调侃(kǎn) 宽檐(yán) 贡嘎(gā) 跌宕起伏(dàng)
C.悲怆(chàng) 竣工(jùn) 婉拒(wǎn) 脑出血(xuě)
D.帐篷(zhàng) 奇葩(pā) 兜底(dōu) 烫手山芋(tàng)
3.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是因为他把自己的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心爱的“种子事业”上。
B.钟扬带领学生收集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多万颗种子,为中国植物种子库丰富了种质资源。
C.钟扬走进西藏,是出于生物学家的使命感: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种子的“宝库”。
D.钟扬不顾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采集种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其原因是他天生胆大。
4.下列对选段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钟扬收集种子,为祖国守护植物基因宝库,为人类建造种子的“宝库”,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
B.文中引用了钟扬收集到的种子的具体数字和在西藏特有植物中所占的比例,增加了通讯的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成就之高、贡献之大。
C.文中对钟老师双肩包、牛仔裤和宽檐帽的外貌描写,表现了钟扬生活的节俭。牛仔裤都“磨白了”,可见他长时间行走的情形,体现了他艰苦的工作状态及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
D.文中多次引用了钟扬说过的话,直接表现了钟扬的内心世界,更好地塑造了钟扬的形象,使文章更加真实、准确、可信。
5.钟扬作为科学家,他的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 画线句子“尽管钟扬对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却一点也不将就。”中,“不讲究”和“不将就”这对词语放在一起有什么作用?
7. 画线句子“钟扬在西藏大学理学院的一位同事说:‘每次和钟老师采种子都是惊险和惊喜并存。’”中,“惊险”和“惊喜”两词连用有什么效果?
【参考答案】
1. 植物 复旦 多样性 种子 培养 建设 研究
2.C(解析:悲怆chuàng,脑出血xuè。)
3.D(解析:“其原因是他天生胆大”有误,应是采集种子的初心与梦想使他不顾危险、奋然前行。)
4.A(解析:“其意义不在当下,而在未来”有误。)
5.①“他扎根西藏,努力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体现了他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②钟扬从主动到西藏采集种子再到成为中组部援藏干部十几年间,他已经成功地收集到了上千种植物的4000万颗种子,占到了西藏特有植物的1/5,但他并不满足于此,甚至冒着“生命危险”采集种子,体现了他永不止步的探索精神。③深深扎根艰苦环境,毫不畏惧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体现了他不畏艰辛的实干精神。
6.“不讲究”意思是不在乎,“不将就”意思是很在乎,两个词语音相近,意思却不同。钟扬不在乎的是个人生活品质,很在乎的是“种子”,这样以对比的手法突出强调了钟扬致力于科研的敬业奉献精神。
7.“惊险”和“惊喜”,虽都有“惊”字,表达的意思却截然不同。“惊险”写的是钟扬野外考察的恶劣环境,“惊喜”则写的是他丰硕的考察成果。两词连用,生动形象,具有幽默色彩。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