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4)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4)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资源简介

(4)古代诗歌鉴赏——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独不见
沈伦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①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②?
【注】①丹凤城:指长安。②流黄: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此指帷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郁金堂”“玳瑁梁”描绘女主人公的闺房之美,“海燕双栖”以梁上海燕的双栖同少妇独居应用公作对照,兴起下文离愁别绪。
B.“十年”突出夫妻分离时间之久远,“辽阳”表明他们空间距离之阻隔;本诗的三四句在时空的转换中加重了情感的分量。
C.“白狼”两句写因为征人杳无音讯,所以思妇彻夜难眠感觉秋夜漫长,凸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思念与担忧。
D.“谁谓”两句写幸好有照在“流黄”上的月光给了思妇以安慰,让她减轻了因思念丈夫而带来的愁绪。
2.《说“木叶”》一文中作者以“木叶”为对象,从意象的角度探讨了古诗的暗示性,试结合文中观点分析本诗中“木叶”意象的暗示性。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苦笋
陆游
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看到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受风雨磨炼。
4.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思王逢原①三首(其三)
王安石
百年相望济时功,岁路何知向此穷。鹰隼②奋飞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
中郎③旧业无儿付,康子④高才有妇同。想见江南原上墓,树枝零落纸钱风。
【注】①王逢原:王安石的连襟和好友,英年早逝。②鹰隼(sǔn):泛指凶恶的鸟。③中郎:汉末蔡邕曾任中郎将,博学多才却无子嗣。王逢原亦无子。④康子:战国时齐隐士黔娄,其妻贤惠,共守贫困。王逢原妻亦颇贤惠。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人对王逢原怀有极大的期待,不想英才陨落,期待与现实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
B.诗歌巧用典故,“无儿付”与“有妇同”对比,突出了王逢原逝世之后的悲凉。
C.诗歌以景作结,诗人想象王逢原墓上之景,意境悲凉,情感上回扣诗题之“思”。
D.全诗熔景、事、情于一炉,表达了对故友的深切思念,意蕴丰富,真挚感人。
6.王安石在《寄王逢原》一诗中说:“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请据此并结合本诗,谈谈你对本诗颔联情感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下题。
夜坐(其二)
龚自珍
沉沉心事北南东,一睨人材海内空。
壮岁始参周史①席,髫年②惜堕晋贤风。
功高拜将成仙③外,才尽回肠荡气中。
万一禅关④砉然破,美人如玉剑如虹。
【注】①周史:原谓周朝的史官,老子李聃即曾任周王朝的柱下史,此处诗人以贤者在下位的老子自况。②髫(tiáo)年:幼童时期。③拜将成仙:拜将,这里指韩信得到登坛拜将的殊荣;成仙,这里暗指张良在功成名就后,转而追求神仙修炼之术。④禅关:喻指清王朝所施行的严苛思想统治和束缚人才的种种清规戒律。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睨人材海内空”与诗人的《已亥杂诗》中“万马齐喑究可哀”异曲同工,都表现了人才不得重用的悲哀。
B.“壮岁”“髫年”两句先言壮年再言幼年,颠倒时序,强调自己之所以身居类似老子的高位,得益于早年葆有的魏晋风骨。
C.颈联巧借典故,表达自己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此刻只能将才华寄托在诗文之中。
D.本诗抒情兼以议事,刚柔并济,兼融壮怀与哀怨;语言精练又意蕴丰富,如“惜”“外”“万一”等词就值得反复咀嚼。
8.这首诗和庄子的《庖丁解牛》都用到了“砉然”这一象声词,但在文中的作用却有很大不同,请结合两个文本简要分析。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骑,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中音。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和甫咏雪
王安石
奔走风云四面来,坐看山垄玉崔嵬。
平治险秽非无德,润泽焦枯是有才。
势合便疑包地尽,功成终欲放春回。
寒乡不念丰年瑞,只忆青天万里开。
【注】此诗写于王安石新法强力推行之时。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礼,字和甫。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寒风凛冽,阴云密布,下句写诗人坐看雪落山垄,玉山崔嵬,意境雄浑开阔。
B.颔联写雪能平治险恶之所,滋润枯竭之地,尽显才德,也表明此刻诗人心情极度低落怨愤。
C.颈联写大雪过后,世界变成白皑皑的一片,而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变得美好。
D.尾联发表议论,寒乡之人不会念及兆示丰年的瑞雪,只盼望晴空万里带来的温暖。
10.好的咏物诗既能观照物象本身,更能言志抒怀。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①(节选)
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②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注]①诗人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封常清出兵西征,诗人作此诗壮行。②旄头:星宿名,古人认为旄头落预示胡兵覆灭。
1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标题点明了诗歌的写作缘由,其中“歌”字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出师西征的封大夫的赞颂之情。
B.第三、四句,突出时间和空间要素,交代了胡兵入寇、战争迫在眉睫的局势,为描写大军出征蓄势。
C.第四、六句,句式基本相同,相同位置的两个“在”字,不仅不显重复,反而写出两军对垒之势。
D.全诗通过典型场景,展现边塞风光,表现出征将士建功立业、杀敌报国的英勇气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12.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封大夫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月光对于思妇不是安慰,而是加深了她的愁绪。思妇因不胜其愁而迁怒于明月,无理而妙。
2.答案:①“木叶”本指秋天自然凋零的落叶,诗中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②“木叶”具有微黄、干燥和萧索飘零的特征,渲染了秋天萧瑟孤寂的氛围;
③以物见人,暗示了思妇的情感状态。“木叶”勾起了思妇在征夫远戍后独守空闺怅然若失的愁绪,以及袅袅不断的余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意象及情感的能力。“木叶”意象的暗示性可从内容和情感两个角度思考。
首先“九月寒砧催木叶”中的“木叶”指秋天自然凋零的落叶,结合“九月”和“寒”可知,这里描写的季节是秋季,“催”字写出秋风吹落秋叶的景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
其次,《说“木叶”》一文中说木叶的特征是“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干燥之感”“飘零之意”,因而“木叶”的意象能够渲染秋天萧瑟孤寂的氛围;“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寒砧催木叶”,造句十分奇警,分明是萧萧落叶催人捣衣而砧声不止,诗人却故意主宾倒置,以渲染砧声所引起的心理反响。事实上,正是寒砧声落叶声汇集起来在催动着闺中少妇的相思,促使她更觉内心的空虚寂寞,更觉不见所思的愁苦。夫婿远戍辽阳,一去就是十年,她的苦苦相忆,也已整整十年了。“木叶”勾起了思妇在征夫远戍后独守空闺怅然若失的愁绪,以及袅袅不断的余情。可见“木叶”以物见人,暗示了思妇的情感状态。
3.答案:C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词的意象,分析诗词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词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理解有误。“勿多取”指的是管束儿童要俭约正直,不贪不奢,不是指“不要过多取食”。
故选C。
4.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的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目要求;然后翻译并理解诗歌内容,根据要求找出相关诗句;再联系手法、结合关键词语,概括形象特点;最后根据要求,分点整理答案。
首先,审读题干可知,本诗采用联想手法,由物及人,要求分析概括苦笋与魏征二者的相似之处。然后,阅读诗歌结合内容进行分析。诗人先写见到一对洁白鲜嫩的苦笋的感受,不禁眼前一亮;进而三、四两句直接描写苦笋,并将其人格化,指出“耿介”是此物种的本性,“苦节”是与生俱来的。“耿介”指正直不阿,廉洁自持;“苦节”指俭约过甚,后以坚守节操,矢志不渝为“苦节”。肯定赞美苦笋品性后,诗人自然由此联想到唐朝宰相、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魏征,“我见魏征殊媚妩”一句是写唐太宗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所以,从本身外部特征来看,苦笋的“苦”便是魏征的“殊”,“苦”味并不爽口,而魏征的“殊”在于直言进谏,而其言行有时着实令人难以接受。从内在气质来看,诗人赞美苦笋气节便是唐太宗赞魏征“妩媚”,苦笋性情“耿介”,天生“苦节”,与魏征正直不阿,廉洁自持的品格均是受人赏识之处。最后,结合以上分析,分点概括二者相似之处即可。
5.答案:B
解析:“对比”错误。“无儿付”表达对友人才华无人传续的惋惜,“有妇同”侧面表现友人的德行,一怜惜一欣慰,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对比关系。
6.答案:①诗人对王逢原才华的赞美,将王逢原比为“凤凰”“骐麟”,可见他是“奇材”。
②诗人对奸邪小人横行的愤懑。诗人将奸邪小人比作鹰隼,认为他们是“异端”,“鹰隼奋飞”描摹了奸邪小人得意横行的状态。
③诗人对王逢原英年早逝、失去可以辅佐自己的战友的惋惜。用“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喻指英才陨落,无人辅助自己。
解析:《寄王逢原》中“力排异端谁助我,忆见夫子真奇材”二句可以看出王安石认为王逢原是“奇材”,可以辅助自己力排“异端”,王逢原去世之后,就无人可以辅助自己了而在本诗的颔联中,作者认为“鹰隼奋飞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此处说鹰隼能够展翅高飞,而凤凰却无法飞翔;骐麟得不到赏识而野马却受到重用。这是用比喻的手法来表达作者对真正人才得不到重用,好邪小人得意横行的现象的愤慨之情。而诗中将王逢原比为“凤凰”“骐麟”,正与“忆见夫子真奇材”中的“奇材”相呼应,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逢原才华的赞美之情。“力排异端谁助我”中,表达了作者对失去王逢原这位有才华而又与自己有着相同政治倾向的好友的惋惜之情,本诗中“凰羽短”“骐麟埋没马群空”即喻指英才陨落,暗示王逢原去世后无人辅助自己。
7.答案:B
解析:理解错误,此联用典意在表现诗人自幼即养成像晋代名士那样狂放、倨傲的性格,“壮岁”却不得不苟且偷生,担任“高位”理解有偏差。
8.答案:①庄子用“砉然”描述庖丁解牛之初,牛的皮肉筋骨轻快分离的声音,以合乎音乐的美妙节奏来表现庖丁技艺的纯熟。②本诗用“砉然”描述突破束缚的声音,表现渴望打破社会束缚、实现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强烈愿望。③本诗中“砉然”在结构上照应首联“沉沉心事”,引出下文“美人如玉剑如虹”。
解析:这首诗是龚自珍在夜深人静之时,独自坐着思考人生和社会问题所作。诗中的“沉沉心事北南东”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沉重和复杂,他对国家的前途、社会的现状以及个人的命运都深感忧虑。而“一睨人材海内空”则揭示了当时社会人才匮乏、人才被埋没的现状,诗人对此深感痛惜。诗人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才华,感叹自己虽然有着过人的才华和抱负,但却无法在社会中得到应有的认可和重用。虽有超出韩信居功拜将、张良功后“成仙”的理想抱负,却只能将自己的才华消耗在回肠荡气的诗词中了。然而,尽管面对困境和挫折,诗人并没有放弃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在诗的最后两句中,他表达了自己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期望和憧憬。他希望有一天能够打破现有的困境和束缚,实现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进步。这种期望和憧憬也体现在“美人如玉剑如虹”这一形象生动的比喻中,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追求。总的来说,《夜坐(其二)》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深度的诗,它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问题和困境,也展示了龚自珍个人对于命运和社会的无奈、反抗以及期望和追求。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龚自珍诗歌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9.答案:B
解析:“表明此刻诗人心情极度低落怨愤”错,应是暗示作者有改变现实、造福苍生的伟大抱负。
10.答案:①全诗句句贴近雪来写,表现雪的特质、功用、处境等,又通过对雪的描绘托物言志,言志抒怀。
②诗歌首句写雪的冰清玉洁,颔联写其清除污秽、滋润焦枯的作用,表达了诗人有像瑞雪一样惠济苍生的愿望,寄托了诗人治理积弊的伟大抱负。
③颈联写白雪覆盖世界,只待功成之时便放春归来,由雪的铺合之势、“功成身退”表现了诗人乐观的心态、改革成功的信心。
④尾联写寒乡之人只盼天晴而并不感念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百姓对变法的不理解以及对目光短浅的保守者的批判。
解析:“观照物象本身”意思是所写内容复合物的特征;“言志抒怀”是说思想情感有所寄托。本诗为托物言志诗。前两联借写雪的色彩、功用来表达诗人自己也要为国为民平治险秽的理想。领联的意思是大雪清除世界的污秽,功德圆满;大雪滋润焦枯的万物,普济众生。写雪能够“平治险秽”“润泽焦枯”,表明诗人有改革现实和惠济苍生的才能。颈联的意思是整个世界成了白皑皑一片,春天终会来到,一切都将会变得美好。表达了乐观的心态,对未来功业有成的信心。尾联写寒乡人不感念带来丰年的瑞雪,含蓄表达了百姓对王安石推行新法的不理解。诗人借此批评那些目光短浅、不理解新法的保守者。而诗人通过对“雪”的赞咏,寄托了自己治理积弊、改善民生、润泽苍生的伟大抱负。
11.答案:A
解析:A项,“其中‘歌’字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对出师西征的封大夫的赞颂之情”错,“歌”在这里表示诗歌的体裁是歌行体古体诗。
12.答案:①通过背景烘托,“吹角、羽书、单于、烟尘”展现了紧张的战争背景,烘托了封大夫保家卫国的豪情。②通过动作直接描写,“拥旄”一词展现出封大夫的威武雄壮。③用三军衬托,写士兵敲鼓使雪海奔腾,大呼使阴山震动,衬托出封大夫的勇武。
解析: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诗歌前六句,通过“吹角、羽书、单于、烟尘”等展现了紧张的战争背景,烘托了封大夫保家卫国的豪情。“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写出了上将手持符节率兵西征,黎明笛声响起大军起程的画面,通过动作直接描写,展现出封大夫的威武雄壮。诗歌最后两句用三军衬托,写士兵敲鼓使雪海奔腾,大呼使阴山震动,衬托出封大夫的勇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