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3)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3)文言文阅读(含答案)

资源简介

(3)文言文阅读——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
臣光曰: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毁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秦纪二》,有删改)
材料二
燕太子丹欲报秦仇。秦亦日出兵山东,祸且及燕。丹患之,问其太傅鞠武。其意固不独自快其私仇,亦以存燕也。武告以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自是合从旧局。而太子曰:“太傅之计,旷日持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武已默会其意,在得一士入秦,以行其劫与刺矣,故进田光。光转进荆轲。其血脉针线,固皆归劫与刺之一路矣。光谓太子曰:“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臣精已消亡矣。”语荆卿曰:“今太子闻光盛壮之时,不知吾形已不逮也。”看光此语,其少年为一刺客无疑,而太子之所求于光者可知矣。光自知力不能为,而进荆卿自代,偿以一死,明己之所以辞太子者,非惜其死,而虑事之不成也。及太子之告荆卿则曰:“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诚得勇士劫秦王,得反侵地。不可,因而刺杀之。彼秦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是太子遣荆卿之意,不专重在劫与刺,而仍归于合从;不过借劫与刺以为合从地耳。其节次布置,皆以合从始终,中间更添遣荆轲刺秦王一段过脉。较之鞠武之计,曲折反多。而谓武计“旷日持久,心惛然,恐不能须臾”,非其质矣。此一片苦心密计,即对鞠武时有难言者。特其所遭燕、秦时势,非复信陵辈之世,而才亦稍逊之。然其一念存燕之心,未可没也。
(节选自钟惺《隐秀轩集》,有删改)
1.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彼秦大将擅兵A于外B而内有乱C则君臣D相疑E以其间F诸侯G得合从H其破秦必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祀,指无人奉祀,若“召公之庙”最终无人奉祀,则表明燕国亡国。
B.“则国家安如磐石”中的“安”与成语“安之若素”中的“安”意思不同。
C.顾,却、反而,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意思相同。
D.固,必、一定,与《师说》“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中的“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认为君王应当任用贤才,按照礼制确立为政之道,用仁德安抚百姓,以信义结交邻国。
B.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当时应选择励精图治,让燕国变得安稳强盛,而不是谋划刺杀秦王。
C.田光向燕太子丹举荐荆轲,并以死表明他并不是因为怕死而推辞,而是担心耽误大事。
D.钟惺认为燕太子丹之所以苦心密计刺秦王,是因为时势已变,他自知才能不如信陵君一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
(2)诸侯服秦,莫敢合从。诚得勇士劫秦王,得反侵地。
5.请简单概括司马光与钟惺在评价燕太子丹时的观点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光惶恐再拜,重辱示谕,益知不见弃外,收而教之,不胜感悚。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材料二: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王安石变法》)
6.文中画框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勾选相应位置。
盘庚不忍胁A以威刑B故勤劳C晓解D其卒也E皆化而从之F非谓废弃G天下人之言
7.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再,两次,与《鸿门宴》“再拜献大王足下”的“再”意思相同。
B.顾,难道,与《促织》“成顾蟋蟀笼虚”的“顾”意思不同。
C.之,助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何厌之有”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
D.以,把,与《六国论》“以有尺寸之地”中的“以”意义和用法均不同。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马光巧借先王之政中的赊贷之事,与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作了对比,批评了后者新政的不妥之处。
B.司马光认可王安石“辟邪说,难壬人”这一说法,同时也担心王安石被阿谀奉承的奸佞小人蒙蔽。
C.司马光并未认同王安石不愿媚俗的见解,劝说王安石对于天下不同的意见,要适度地明察和采纳。
D.皇帝不认可孙固对王安石的看法,仍然让王安石担任参知政事,后来采纳了王安石移俗立法的建议。
9.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与王介甫书》)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谏太宗十思疏》)
10.唐介、孙固均对重用王安石提出异议,请概括他们的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材料一:
襄子围于晋阳中①,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 难一》)
材料二:
陈人有武臣,谓子鲋曰②:“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朦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
[注]①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②子鲋:孔鲋,孔子八世孙。
11.材料二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韩非书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
12.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
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
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
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
1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
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
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
D.子鲋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子鲋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
1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15.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烛之武退秦师》)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节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
16.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B.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C.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D.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
17.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伯,春秋时期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一,今天欧洲仍有这样的称谓。
B.礼,指礼节、仪式等道德规范,先秦有《周礼》《仪礼》《礼记》等流传于后世。
C.寡人,指寡德之人,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后来成了他们的谦称。
D.执事,指做事情,主持工作,也指办事的官吏,后来也用于表示对对方的敬称。
18.下列对甲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烛之武顾全大局。面对郑国危亡的局面,他放下不被重用的个人恩怨,毅然担负起出使秦国的重任。
B.烛之武反客为主。他对秦穆公说,灭亡郑国是让秦赔上自己的邻国来增加晋国的势力并削弱自己。
C.烛之武富于谋略。他一面向秦穆公许诺,愿为秦国提供好处;一面利用秦、晋矛盾,施行离间之计。
D.烛之武不辱使命。他在国家危亡之时出使,不卑不亢,从容辞令,说服秦国退兵护郑,不失本国尊严。
1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0.请结合乙文中的观点分析秦穆公退兵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周公旦者,周武王弟也。自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入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①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其后武王既崩,成王少,在襁褓之中。周公恐天下闻武王崩而畔,周公乃践阼代成王摄行政当国。管叔及其群弟流言于国曰:“周公将不利于成王。”周公乃告太公望、召公奭曰:“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三王之忧劳天下久矣,于今而后成。武王蚤终,成王少,将以成周,我所以为之若此。”于是卒相成王,而使其子伯禽代就封于鲁。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
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诰》。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上,二年而毕定。诸侯咸服宗周。
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往营成周洛邑,卜居焉,曰吉,遂国之。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扆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匔匔②如畏然。
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周公在丰,病,将没,曰:“必葬我成周,以明吾不敢离成王。”
周公既卒,成王亦让,葬周公于毕③,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成王乃命鲁得郊、祭文王。鲁有天子礼乐者,以褒周公之德也。
(节选自《史记 鲁周公世家》,有删节)
注:①箕子,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地。②匔匔,恭敬的样子。③毕,地名。
21.下列对文中画框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B.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C.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D.告纣之罪于天/释箕子之囚/封纣子/武庚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遍封功臣/同姓戚者
2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衅社,是指杀牲取血以祭社神,“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
B.襁褓,本义是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可指婴幼儿时期。
C.践阼,本义是走上庙寝堂前主阶,后来引申为帝王登基、即位。
D.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见群臣皆面南而坐。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周公才华横溢。建典章制度。作《大诰》为兴师东伐作战前动员,恐成王淫佚,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
B.周公尊贤重士。在洗头时,多次捉起头发,吃饭时多次吐出口中的食物,怕失去了天下的贤人。
C.周公高瞻远瞩。虽然天下安定了,但周朝的官吏制度还未安排得当,于是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
D.周公心怀天下。武王去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担忧周朝天下不稳,待成王长大后又还政成王。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之所以弗避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
②葬周公于毕,从文王,以明予小子不敢臣周公也。
25.汉代贾谊评价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请结合文段,概括周公有哪些“大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匡章曰:“陈仲子岂不诚廉士哉?居於陵,三日不食,耳无闻,目无见也。井上有李,螬①食实者过半矣,匍匐往,将食之,三咽,然后耳有闻,目有见。”
孟子曰:“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充仲子之操,则蚓而后可者也。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抑亦盗跖②之所筑与?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树与?抑亦盗跖之所树与?是未可知也。”
曰:“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③,以易之也。”
曰:“仲子,齐之世家也。兄戴,盖禄万钟。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而不食也,以兄之室为不义之室而不居也,辟兄离母,处于於陵。他日归,则有馈其兄生鹅者,己频蹙曰:‘恶用是鹢鹢④者为哉?’他日,其母杀是鹅也,与之食之。其兄自外至,曰:‘是鹢鹢之肉也。’出而哇之。以母则不食,以妻则食之;以兄之室则弗居,以於陵则居之,是尚为能充其类也乎?若仲子者,蚓而后充其操者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夫孟子之非仲子也,不得仲子之短矣。仲子之怪鹅如吐之者,岂为在母不食乎?乃先谴鹅曰:“恶用鹢鹢者为哉?”他日,其母杀以食之,其兄曰:“是鹢鹢之肉。”仲子耻负前言,即吐而出之。而兄不告,则不吐;不吐,则是食于母也。谓之“在母则不食”,失其意矣。使仲子执不食于母,鹅膳至,不当食也。今既食之,知其为鹅,怪而吐之。故仲子之吐鹅也,耻食不合己志之物也,非负亲亲之恩,而欲勿母食也。
然则仲子有大非,孟子非之,不能得也。夫仲子之去母辟兄,与妻独处于陵,以兄之宅为不义之宅,以兄之禄为不义之禄,故不处不食,廉洁之至也。然则其徒于陵归候母也,宜自赍食而行。鹅膳之进也,必与饭俱。母之所为饭者,兄之禄也。母不自有私粟以食仲子,明矣,仲子食兄禄也。伯夷不食周粟,饿死于首阳之下,岂一食周粟而以污其洁行哉?仲子之操近不若伯夷而孟子谓之若蚓乃可失仲子之操所当比矣。
(节选自王充《论衡·刺孟》)
【注】①螬:金龟子的幼虫。②盗跖:传说是春秋时期的率领盗匪数千人的大盗。③纑:麻线。④鹢鹢:鹅叫声。
26.材料二中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
仲子之操A近B不若伯夷C而孟子谓之D若蚓乃可E失F仲子之操G所当比矣。
27.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诚,实在,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诚能见可欲”中的“诚”意思相同。
B.“是鹢鹢之肉”与“故仲子之吐鹅也”两句中的“之”用法不同。
C.使,如果,与《阿房宫赋》中“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使”意思相同。
D.“然则仲子有大非”与“孟子非之”两句中的“非”用法及含义都不相同。
2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匡章说陈仲子住在於陵,三天没有进食,耳不能听,目不能视,后来吃了被金龟子的幼虫吃掉了大半的李子才恢复视觉和听觉,是个廉洁之士。
B.孟子认为,陈仲子不愿吃不义之食,不愿住不义之室,但他在於陵所住的房子、所吃的粮食,是由廉洁之士还是不法之徒建造、种植的还未可知。
C.王充不赞同孟子认为陈仲子吐掉鹅肉是因为不吃他母亲做的东西的观点,他认为陈仲子是耻于吃了不符合自己志向的东西所以才将鹅肉吐掉。
D.王充认为,陈仲子不愿意吃哥哥的粮食,所以他去看望母亲时,自己准备了粮食,但他母亲做饭时却用的是他哥哥的粮食,因此陈仲子还是吃了他哥哥的禄米。
29.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齐国之士,吾必以仲子为巨擘焉。虽然,仲子恶能廉?
(2)是何伤哉?彼身织屦,妻辟纑,以易之也。
30.材料一中说“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荀子·劝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二者所起作用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EH
解析:“于外”是“擅兵”的后置状语,A处不能断开。“君臣相疑”是“擅兵于外而内有乱”的结果,且“则君臣相疑”句意完整,故应在C、E两处断开。“以其间”是“诸侯得合从”的状语,中间不可断,而“其破秦必矣”是前面一系列事情的结果,故应在H处断开。
2.答案:C
解析:“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的“顾”意为“但,只是、不过”,与文中加粗的“顾”意思不同。
3.答案:D
解析:“他自知才能不如信陵君一辈”错误,材料二中的“特其所遭燕、秦时势,非复信陵辈之世,而才亦稍逊之”是钟惺对燕太子丹的评价,是钟惺认为燕太子丹的才能稍逊于信陵君一辈,并非燕太子丹自己认为才能不如他们。
4.答案:(1)触犯它的会被碰碎,冒犯它的会被烧焦,即便有强横凶暴的国家,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
(2)诸侯顺从秦国,不敢合纵(抗秦)。如果能有勇士胁迫秦王,就能让秦王归还侵夺的土地。
解析:【参考译文】
材料一
臣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不能忍受一时的怨恨而去冒犯如狼似虎的秦国,虑事轻率,谋划浅薄,挑起怨恨,招致祸患,使召公的宗庙忽然无人奉祀,罪过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而评论的人中有人说太子丹贤明,这难道不过分吗?治理国家的人,应按照才能委任官职,按照礼制确立为政之道,凭借仁德安抚百姓,凭借信义结交邻国;因此官职由有才干的人担任,政事得到礼教的节制,百姓感怀君王的恩德,周围的邻国因他恪守信义而亲近友善。如果像这样,那么国家会像巨石一样安稳,像火焰一样势盛。触犯它的会被碰碎,冒犯它的会被烧焦,即便有强横凶暴的国家,还有什么可害怕的呢!太子丹放弃这条路不走,反而用有着万辆战车的大国宣泄个人的愤怒,施展盗贼般的谋略,(最终)功业尽毁,自己被杀,国家变为废墟,不也让人感到悲哀吗?
材料二
燕太子丹想要报秦国的仇。秦国他日也要向崤山以东发兵,灾祸将要波及燕国。太子丹担心这件事,问他的太傅鞠武。太子丹的意图本来就并非只是报私仇逞一时之快,也是为了保存燕国。鞠武告诉太子丹向西与三晋结盟,向南联合齐国、楚国,向北与单于讲和,由此可形成从前的合纵局面。但太子丹说:“太傅的计谋,耗费时间,拖得太久,心里愁闷,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鞠武已经暗中领会了太子丹意图,那就是(希望)得到一位义士进入秦国,来实施他胁迫刺杀(秦王)的计划,所以举荐了田光。田光转而举荐了荆轲,这件事的发展脉络,必是全部指向胁迫刺杀这条路。田光对太子丹说:“现在太子您听说的是我身体健壮时的事,不知道我的精力已经衰微殆尽了。”(田光)告诉荆轲:“现在太子丹听说的是我身体健壮时的事,不知道我的身体已比不上之前了。”看田光的这些话,他年轻时肯定是一位刺客,那么太子丹求田光做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了。田光知道自己的能力做不到,就举荐荆轲代替自己,用自己的死酬报太子丹,表明自己推辞太子丹的原因,不是怕自己死去,而是担心大事不能成功。等到太子丹告诉荆轲(自己的计划)时则说的是:“诸侯顺从秦国,不敢合纵(抗秦)。如果能有勇士胁迫秦王,就能让秦王归还侵夺的土地。(如果)不行,就趁机刺杀他。他们秦国的大将在秦国外掌握兵权而秦国内部发生祸乱,那么君臣就会互相猜疑,在这期间诸侯各国得以合纵,就一定能够打败秦国。”这就可见太子丹派遣荆轲的意图,不单是着重在于胁迫刺杀秦王,而仍旧归向合纵;不过是借胁迫刺杀秦王来达到合纵的目的罢了。他的次序安排,自始至终都是以合纵为目的,中间又增添了派遣荆轲刺杀秦王这一段事作为过渡。比起鞠武的计策,反而更曲折。而他所说的鞠武的计谋“耗费时间,拖得太久,心里愁闷,恐怕连片刻也等不及”,并不是他真实的想法。他这一番苦心密计,就是面对鞠武时也有无法表达的东西。只是他遭逢的燕国、秦国当时的态势,不再是信陵君那辈人的时代了,而他的才能也略微比信陵君那辈人差。但他一心想着保存燕国的心意,是不可隐没的。
5.答案:①司马光认为燕太子丹只是为了泄愤而派荆轲刺杀秦王,行事轻率,缺少谋划;②钟惺认为燕太子丹不只是为了报私仇,也是为了保存燕国,其爱国之心不可隐没。
解析:根据“司马光与钟惺在评价燕太子丹时的观点有何不同”,可确定本题答题区间为材料一中的“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罪孰大焉”“丹释此不为……社稷为墟,不亦悲哉”,以及材料二中的“燕太子丹欲报秦仇……亦以存燕也”“特其所遭燕、秦时势……然其一念存燕之心,未可没也”,由此分点作答即可。
6.答案:BDF
解析:句意:盘庚不忍心用威刑强迫他们,所以苦口婆心地劝解他们,最终他们都被感化并跟随了他。这并不是说盘庚废弃了天下人的意见。“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是状语后置句,其后B处断开;“故勤劳晓解”的主语是“盘庚”,“其”是下句主语,故D处断开;“其卒也皆化而从之”中的“也”是句中的小停顿,即“读”此处不停顿,“从之”是动宾结构,后面F处断开。故选BDF。
7.答案:C
解析:A.正确。句意:我惶恐向您拜两次。/拜两次献给大王。B.正确。难道;/回头看,看。句意:难道只把这一件事作为首要任务吗?/成名回头看到蟋蟀笼子空空的。C.错误。代词,他们;/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义。句意:只是您暂时还没有察觉他们罢了。/有什么满足的呢?D.正确。介词,把;/连词,才。句意:会把什么放在首位?/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故选C。
8.答案:C
解析:C.“未认同王安石不愿媚俗的见解”说法不对,由原文“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可知,原文也表达了认同。故选C。
9.答案:(1)况且只要贤才在位政事就能推行,您如果能选择优秀官吏并委以重任,弊端自然就能革除。
(2)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查百姓,用威严和愤怒震慑百姓,最终也只是让百姓苟且免于刑罚却不会感怀仁德。
解析:(1)“举”,立,推行;“诚”,如果;“去”,革除。
(2)“董”,督查;“振”,震慑;“苟”,苟且。
10.答案:(1)唐介:①王安石做事不切实际,思想古板迂腐;②受重用必会变法,让天下陷入困扰。
(2)孙固:王安石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
解析:(1)唐介:①由原文“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可知,王安石做事不切实际,思想古板迂腐;②由原文“若使为政,必多更变……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可知,受重用必会变法,让天下陷入困扰。
(2)孙固:由原文“安石狷狭少容”可知,王安石心胸狭隘,无容人之量。
11.答案:CEG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非子在他的书中说,孔子赞赏赵襄子的做法,以此来强调“礼”的根本,然后在书中批驳孔子的看法,难道不像是真的吗?“韩非书云”的意思是“韩非在他的书中说”,其后应跟“说”的具体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来说明“礼”的重要,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对孔子的话加以批驳,这就是“然后难之”,故“引以张本”后、“然后难之”后都应断开。同时,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12.答案:B
解析: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D项,现代汉语中“诬蔑之辞”指以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名誉的话,含有恶意构陷的意味,贬义色彩浓烈。而材料二“信诬说以疑圣”中的“诬说”是针对韩非而言的,韩非主观上并没有诬蔑陷害之意。
13.答案:C
解析:相关信息来自材料二,对应的语句是:“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原文的大意是:世人说到高一定指称苍天,说到低必然会指称深渊。那些好事之徒、穿凿附会之辈,必定从经书中寻章摘句为自己提供依据,援引圣贤来显示自己的高明,它们想借此让愚昧民众相信自己的话,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材料中的“自辅”是指通过引经据典来佐证自己的观点;“自贤”是指通过攀附圣贤、援用圣贤来彰显自己的贤能,故选项中“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理解错误。“以上天作比”“以深渊作比”“争取民众的信任”等表述也不准确。另外,将“好事而穿凿者”等同于“世人”,也有范围扩大之嫌。
14.答案:(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
(2)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解析:(1)骄侮,高傲轻慢。唯,副词,只有。是以,因此,所以。先,名词活用作动词,以……为先,放在前面。(2)一隅,一小部分、一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
15.答案: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
解析: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鲋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鲋批驳韩非“实诈”的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鲋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
参考译文
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群臣没有不对我有骄傲轻慢之意的,只有高赫没有失去君臣间的礼节,因此把他放在前面。”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
材料二:陈郡有个武臣,对孔鲋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圣人了。”孔鲋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大体说说其中的一方面,先生您细察一下它是否真实。”武臣说:“好。”孔鲋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因此我对韩非这样的小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渊,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
16.答案:D
解析:句意: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从句法结构和断句的标志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是并列关系,句式应对称,应各自独立,“厚”后面不应停顿,排除AC;“如涕唾”是“像鼻涕唾沫”,是介宾结构,是“弃晋”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
17.答案:C
解析:“古代的诸侯、君主在失德后的自称”理解错误,“寡人”即为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中国古代讲究“以德治国”,“以德配天”,就是说君主、诸侯王的权位是上天赋予的,但上天只会把天下给有德的人,君主、诸侯王如果失德就会失去尊贵的权位,所以君主、诸侯王就谦称自己是“寡人”。
18.答案:B
解析:“烛之武反客为主”理解错误,结合文本内容“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分析可知,围绕着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离间晋国的联合行动,他先坦言郑国亡定了,接着指出,若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因为秦、郑相隔遥远,晋、郑却是近邻,灭掉郑国无形中增加了晋国的土地和实力,而相对削弱了秦国,这不能不让秦穆公对伐郑是否将损害自己的利益有所疑问,从自己利益出发,秦国不会帮助晋国成就霸业而使自己国力相对削弱。没有“反客为主”,而是完全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
19.答案:(1)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它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之后,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2)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去。(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
解析:(1)“厌”,满足;“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阙”,使动,侵损、削减;“焉”,哪里。(2)“惟”,只;“退”,使……撤退;“置戍”,设置戍守;“移”,改变。
20.答案:吕祖谦认为,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就是利益关系,诸侯国之间因有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为利益不同而背弃。秦穆公退兵的原因就是因为利益。
解析:乙文是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一文的节选。从“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可知作者认为诸侯国之间的结盟或争斗,其根本原因是一个“利”字。即为共同利益而合作,也会因为利益的不同分道扬镳,甚至干戈相向。乙文中“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正是这个道理。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出兵讨伐(或“攻打”)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城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工夫就在(郑国)将要灭亡的时候保全了郑国,不只是使秦国军队撤兵,并且又得到秦国帮助设置戍守才离开,(秦国)改变得多么快啊!烛之武一席话就让秦穆公背叛了晋国而亲近郑国,舍弃强大的援军,而依附弱小的国家;抛弃(与晋国)旧日的恩情,招来(晋国)新的怨恨;舍弃成功,触犯危险。不是(烛之武所说的)利益与危害深深击中了秦穆公的心,怎么能像这样呢?秦穆公与晋国,相互结交很长时间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盟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所说)的利益,抛弃晋国(都)如同鼻涕唾沫,对于郑国又有什么(不能抛弃的)呢?如果哪天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明白秦穆公一定会很快转变去寻求那更大的利益了!
2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向上天昭布纣之罪状。把箕子从囚禁地中释放出来。给商纣王儿子武庚封地,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的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封”的对象是“武庚”,所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傅”的宾语是“之”,“之”后断开,排除B。故选C。
2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社’在古代常指五谷神”错误。“社”是指土地神。故选A。
23.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他厘定了官吏职责,天下的百姓为此很高兴”错误。由原文“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可知,应该是制定了《立政》,使百姓便利,所以天下百姓很高兴。故选C。
24.答案:①我不避嫌疑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②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明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①“所以”,……的原因;“摄”,代理;“畔”,背叛;“无以”,没法;“告”,向……交代。②“从”,伴随;“以”,来;“明”,表明;“臣”,意动用法,以……为臣。
25.答案:①辅佐武王灭商。②平定叛乱。③还政成王。④建章立制。
解析:由原文“武王十一年,伐纣,至牧野,周公佐武王,作《牧誓》。破殷,人商宫。已杀纣,衅社,告纣之罪于天”可知,周公辅佐武王灭商;由原文“管、蔡、武庚等果率淮夷而反。周公乃奉成王命,兴师东伐,作《大浩》。遂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收殷余民。宁淮夷东土,二年而毕定”可知,周公平定了叛乱。由原文“成王长,能听政。于是周公乃还政于成王,成王临朝。周公之代成王治,南面倍依以朝诸侯。及七年后,还政成王,北面就臣位,匍匍如畏然”可知,周公还政于成王。由原文“周公归,恐成王壮,治有所淫佚,乃作《多士》《毋逸》,以诫成王。天下已安,周之官政未次序,于是周公作《周官》,官别其宜。作《立政》,便百姓,百姓说”可知,周公建章立制。
[参考译文]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文王还在世时,旦作为儿子非常孝顺,忠厚仁爱,胜过其他兄弟。到武王即位,旦经常佐助辅弼武王,处理很多政务。武王十一年,讨伐商纣王,军队到达牧野,周公佐助武王,发布了动员战斗的《牧誓》。周军攻破殷都,进入商王宫。杀了商纣王以后,举行衅社之礼,向上天与殷民昭布纣王之罪状,把箕子从囚禁中释放出来,给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封地,命管叔、蔡叔辅助他,以承续殷的祭祀,遍封功臣、同姓及亲戚。将周公旦封在少吴之墟曲阜一带,也就是鲁公。周公没有去自己的封国,而是留在朝廷辅佐武王。
后来武王去世,成王幼小,尚在襁褓之中。周公怕天下人听说武王去世而背叛朝廷,就登位替成王代为处理政务,主持国家大权。管叔和他的诸弟在国都中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周公就告诉太公望、召公爽说:“我不避嫌代理国政的原因,是怕天下人背叛周室,没法向我们的先王太王、王季、文王交代。三位先王为天下之业忧劳甚久,现在才刚成功。武王早逝,成王年幼,完成稳定周朝的大业,是我这样做的原因。”于是(周公)最终辅佐成王,而命其子伯禽代自己到鲁国受封。周公告诫伯禽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在全天下人中我的地位不算低了。但我却洗一次头要多次握起头发,吃一顿饭多次吐出正在咀嚼的食物,起来接待贤士,这样还怕错失天下贤人。你到鲁国之后,千万不要因有国土而骄慢于人。”
管叔、蔡叔、武庚等人果然率领淮夷之人造反。周公乃奉成王之命,举兵东征,写了《大诰》。于是诛杀管叔,杀掉武庾,流放蔡叔。收服殷之遗民。平定淮夷及东部其他地区,两年时间全部完成。诸侯都顺服周王朝。成王七年三月,周公去洛邑营造成周京城,并进行占卜,得卦象大吉,于是就以洛邑为国都。
成王长大,能够处理国事了。于是周公就把政权还给成王,成王临朝听政。过去周公代替成王治天下时,面向南方,背对宸壁(屏风),接受诸侯朝拜。七年之后,还政于成王,周公面向北站在臣子之位上,仍谨慎恭敬如履薄冰。
周公归国后,怕成王年轻,为政荒淫放荡,就写了《多士》《毋逸》,用来告诫成王。当时天下虽已安定,但周朝的官职制度尚未安排得当,于是周公写了《周官》,划定百官职责。(周公还)写了《立政》,以利百姓,百姓欢悦。
周公在丰京患病,临终时说:“一定要把我埋葬在成周,以表明我不敢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也谦让,最后把周公葬于毕邑,伴随文王,来表明成王不敢以周公为臣。成王特准鲁国可以行郊祭天和庙祭文王之礼。鲁国有周天子一样的礼乐,是因为褒奖周公的德行啊。
26.答案:ACE
解析:句意:陈仲子的操行,似乎不如伯夷,但孟子却说他要变得像蚯蚓才行,这就弄错了陈仲子的操行该拿什么来跟他相比。“仲子之操”是句子的主语,可单独断开,A处断开;“近”是时间状语,修饰“不若伯夷”。“不若伯夷”是动宾结构,其后断开;且“而”作为连词,一般放在句首,其前断开,即C处断开;“若蚓乃可”是“谓之”的具体内容,中间不断开,E处断开。故选ACE。
27.答案:A
解析:A.错误。的确/果真。句意:陈仲子难道不真是一个廉洁的人吗?/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B.正确。助词,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你吃的)就是那呃呃叫唤的东西的肉啊!/所以陈仲子吐掉鹅肉。C.正确。句意:假使陈仲子执意不吃母亲做的东西。/假如六国各自爱他们的百姓。D.正确。名词,错误/动词,指责。句意:但是陈仲子有个大错误。/孟子指责他。故选A。
28.答案:D
解析:D.“所以他去看望母亲时,自己准备了粮食”错,原文“然则其徒于陵归候母也,宜自赍食而行”,这是作者的观点,认为陈仲子如果真的廉洁,他去看望母亲时应该自己带粮食。选项曲解文意。故选D。
29.答案:(1)在齐国的士人中,我一定把陈仲子看作是出类拔萃的人物。虽然如此,仲子怎么算得上是廉洁呢?
(2)这有什么妨碍呢?他亲自编织草鞋,他的妻子绩麻,用这些去交换来的。
解析:(1)“于”,在;“巨擘”,领头的人物,出类拔萃的人物;“恶”,怎么。(2)“是”,这;“伤”,妨碍;“易”,交换。
30.答案:①材料一提到蚯蚓向上吃地面上的土,向下喝地下水,是说蚯蚓所求很少;而陈仲子吃的粮食、住的房屋不知道是什么人种植、建造的。将蚯蚓与陈仲子对比,用来说明陈仲子算不上廉洁之士。②《劝学》中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是用蚯蚓来说明学习的态度应该专一。
解析:①由“夫蚓,上食槁壤,下饮黄泉。仲子所居之室,伯夷之所筑与……是未可知也”可知,材料一提到蚯蚓向上吃地面上的土,向下喝地下水,是说蚯蚓所求很少;而陈仲子吃的粮食、住的房屋不知道是什么人种植、建造的。将蚯蚓与陈仲子对比,用来说明陈仲子算不上廉洁之士。②由“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可知,《劝学》中说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尘土,向下喝到地下水,是因为它心思专一。可见《劝学》是用蚯蚓来说明学习的态度应该专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匡章说:“陈伸子难道不实在是一个廉洁的人吗?他住在於陵,三天没有进食,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水井边有个李子,金龟子的幼虫已吃掉大半个了,他爬过去取来吃了;咽了三口之后,耳朵才能听,眼睛才能看。”
孟子说:“在齐国的士人中,我一定把陈仲子看作是最杰出的人物。虽然如此,仲子怎么算得上是廉洁呢?要推广仲子的所作所为,只有把人都变成蚯蚓以后才做得到。蚯蚓,吃地面上的干土,饮用地下的泉水。而仲子所住的房屋,是伯夷那样的廉洁之士建造的,还是盗跖那样的不法之徒建造的呢?仲子所吃的粮食,是伯夷那样的廉洁之士种植的,还是盗跖那样的不法之徒种植的呢?这些是无法得知的呀。”
匡章说:“这有什么妨碍呢?他亲自编织草鞋,他的妻子绩麻,用这些去交换来的。”
孟子说:“仲子,是齐国的世家大族。他的哥哥陈戴,在盖邑享有的俸禄高达万钟。他以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之禄而不肯食用,以为哥哥的房屋是不义之屋而不肯居住,他回避哥哥,远离母亲,住在於陵。有一天他回家,碰见有人送给他哥哥一只活鹅,他皱着眉头,说:‘要这种嘎嘎叫唤的东西干什么用?’另一天,他母亲把这只鹅杀了,给他吃。他哥哥从外面回来,便说:‘这就是那嘎嘎叫唤的东西的肉啊!’他便跑出门去吐了出来。因为是母亲的东西就不吃,却可以吃妻子的东西;因为是哥哥的房屋就不住,却可以住於陵的房屋,这还能称得上是推广廉洁的典范吗?像仲子那样的行为,只有先把人变成蚯蚓,而后才能推广啊!”
材料二:
孟子指责陈仲子,没有讲到他的短处。陈仲子厌恶鹅肉而吐掉它,难道是“因为母亲做的就不吃”吗?而是因为才刚刚谴责鹅说:“要这嘎嘎叫的东西干什么?”另一天,他母亲杀了鹅给他吃,他的哥哥说:“这是嘎嘎叫的东西的肉。”陈仲子耻于违背了前面说过的话,立即把它吐了出来。假如哥哥不告诉他,他就不会吐;不吐出来,就是吃了母亲做的东西。孟子说他“母亲做的东西就不吃”,这不符合陈仲子的意思。假使陈仲子执意不吃母亲做的东西,那么鹅肉端上来,他就不该吃。现在既然吃了,知道是那只鹅,才厌恶它而吐掉它。所以陈仲子吐掉鹅肉,是耻于吃了不符合自己志向的东西,而不是违背母子的恩情,想不吃母亲做的东西。
但是陈仲子有个大错误,孟子指责他时没能抓住。陈仲子离开母亲,避开哥哥,跟妻子单独住在於陵,是认为哥哥的房子是不义的房子,认为哥哥的俸禄是不义的俸禄,所以才不住不吃,真是廉洁到极点。那么他迁居於陵要回去看望母亲,就该自己带着粮食出行。鹅肉端上来,一定跟饭一起。母亲做的饭,是用他哥哥的禄米。母亲不会有自己的粮食给陈仲子吃,这是很明显的。陈仲子还是吃了他哥哥的禄米。伯夷不吃周朝的粮食,饿死在首阳山下,难道一吃周朝的粮食就会玷污他廉洁的操行吗?陈仲子的操行,似乎不如伯夷,但孟子却说他要变得像蚯蚓才行,这就弄错了陈仲子的操行所应该比较的对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