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4)别了,“不列颠尼亚”——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基础预习【作者简介】周婷、杨兴是新华社记者。他们以新闻工作者的视角,客观、准确地记录重大历史事件,其写作风格注重事实呈现,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传达重要信息。代表作即本篇《别了,“不列颠尼亚”》,该作品在记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时刻上具有重要意义。【写作背景】1997年7月1日,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香港回归洗刷了民族百年耻辱,对中国的统一大业以及国际地位等方面都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者作为新华社记者,肩负着记录这一伟大历史时刻的使命,创作了这篇新闻作品。【文体知识】这篇课文属于新闻特写。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新闻体裁。它的特点是:聚焦于一点,集中笔力,突出表现某一特定的场景、人物或事件,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在写作上注重细节描写,以生动的细节展现新闻事件的关键环节,使读者能如临其境般感受新闻现场。【文题解读】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拟人化,仿佛它是一个要与香港告别的主体。“不列颠尼亚”号在这里象征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别了”一词简洁而有力地传达出英国殖民统治结束、撤离香港的这一核心内容,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香港回归祖国怀抱的欣慰之情,让读者从题目就能直观感受到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庄重与喜悦。【结构思路】文章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清晰地展现了英国撤离香港的全过程。首先从英国的告别仪式在港督府拉开序幕写起,记录了港督旗帜降下、港督离开港督府等场景;接着描述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以及港岛的第二次降旗仪式;然后着重描写了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这一最为关键的时刻,包括米字旗降下、五星红旗升起以及防务交接等重要环节;最后写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完整地呈现了英国撤离香港这一历史性事件的始末。练习自测1.易错字音①( )千载难逢 ( )载歌载舞②( )欺上蒙下 ( )蒙蒙细雨③( )咬文嚼字 ( )过屠大嚼④( )不塞不流 ( )塞翁失马 ( )敷衍塞责2.下面文段空白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______《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______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______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______香港防务。A.随着 执行 移交 管理 B.伴着 行使 移交 接管C.随着 行使 转交 接管 D.伴着 执行 转交 管理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日本政府自从悍然宣布购买钓鱼岛以来,中国各地爱国民众以不同的方式对日本政府的丑恶行径予以强烈的谴责和声讨。B.5月17日为世界电信日,中国移动香港举行新闻发布会展示用5G手机通过5G网络,成功接通香港首个本地及跨境语音通话及视频通话。C.基于公共交通安排及市民安全,香港特区政府宣布,原定于10月1日晚上8时在维多利亚港举行的国庆烟花汇演将会取消。D.据统计,香港每年的人民币流量约在190亿元上下,但如果把掌握在香港居民和其他机构手中的人民币计算进去,总量应该早已跃过千亿元了。4.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为警示行业弊端,洛阳房天下发起“洛阳地产人关心的十大问题”大调查,旨在避免积羽沉舟,扶持行业健康发展。②一女子因琐事欲跳楼寻短见,民警和消防员苦心孤诣地对该女子进行劝说,缓解女子的情绪,最终将其劝下,成功解救。③我一直认为,在某种程度上,科学家行云流水的想象力、活跃的创新思维,基本决定了其远大科研目标的实现。④职业劝募人和其他推销员一样,应该要有专业素养和职业规范,应该进退有度,不死缠烂打,更不能占据“道德制高点”去募捐。⑤该巷风貌古朴,姓氏驳杂,不足400户居民,竟存在159个不同的姓,经这里继续南迁的族姓,曾回来寻根问祖的人不绝如缕。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开放倒逼改革深化,要素自由流动的束缚持续打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一个大国释放出举世瞩目的活力奇迹。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④⑤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7时45分,广场上( )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 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 )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 )在南海的夜幕中。5.依次填文中括号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灯光 注目 终了 消逝B.灯火 瞩目 终结 消失C.灯光 瞩目 终结 消逝D.灯火 注目 终了 消失6.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邮轮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B.“立其诚”即坚持真实性。可以说包括三层含义:一是名实一致,二是言行一致,三是表里一致。C.要制伏“三害”,要把它们从兰考土地上像送瘟神一样驱走,必须进行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付出高昂的代价。D.淘气的孩子们去听窗,学会了这两句话,就给两位神仙加了新外号:三仙姑叫“前世姻缘”,二诸葛叫“命相不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血浓于水、同气连枝,香港从来同祖国①__________。回归后,香港同祖国内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流合作进一步深化。今天,伟大祖国繁荣昌盛,活力香港②__________。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祖国始终是香港的坚强后盾。”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每当香港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祖国都③__________,帮其化解问题、渡过难关。“‘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祖国强大了,香港抵御风浪、战胜挑战的底气更足了,探索发展新路向、寻找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的机遇更多了。制定实施香港国安法,修改完善香港选举制度,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祖国一直为香港④__________。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8.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改成整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0.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回答问题,每空不超过6个字。记者要采写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新闻,就要注意选择新闻角度。但现实中,有些新闻记者在采写新闻时,不顾事实本身的性质如何,只用心于揣摩编辑心理,投其所好定角度;有些记者采访的事实无个性、无特点,角度千篇一律,是“你用我用大家用”的角度;有的记者采用想当然的办法,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有些则完全不顾及事实自身的内在联系,不顾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有机联系,表面看来好似在对事实进行挑选,实则却是对事实进行歪曲,夸大甚至虚构。上述材料中有些记者选择新闻角度时出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做法,表现形式虽然各异,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它们都歪曲了事实,把事实弄得面目全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弹指一挥间,香港回到祖国怀抱已有20多年。时序更替中,“一国两制”从伟大构想变成生动现实,取得举世公认的成功。“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也是香港回归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制度,是行得通、办得到、得人心的。“一国两制”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但创新不能为“出新”而“出新”,更应该符合实际情况,①_________。契合具体情境。“一国两制”的创新是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必须注意两点。一是坚定不移,确保不会变、不动摇。“一国两制”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了的,符合国家、民族根本利益,得到香港、澳门居民一致拥护。因此,②_________,没有任何理由改变!二是全面准确,确保不走样、不变形。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将为香港、澳门创造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一国”是根,根深才能叶茂;“一国”是本,本固才能枝荣。在具体实践中,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一国”意识,在“一国”的基础上,实现“两制”关系的和谐相处、相互促进。也就是说,“一国”原则愈坚固,③_________。1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2.文中画框的句子使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新华社香港2021年6月3日电 香港将于2021—2022学年起在中四(相当于内地高一)年级推行“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着重培养学生国民身份认同。教育界人士认为,新课程能更有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国家发展。香港特区政府教育局于4月宣布,优化高中4个核心科目的课程,其中通识科改名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简称“公民科”),由“‘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和“互联相依的当代世界”3个主题组成。公民科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和国民身份认同,学生须学习国家发展历程、宪法、香港基本法和法治。特区政府教育局于6月2日向学校发出通函,并将《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及评估指引》上传教育局官方网页供学校采用。1.用一句话归纳上述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个字。2.针对上述文字所反映的现象,写一段评述性文字,不超过100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它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关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推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宜。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材料二:《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1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推卸责任为目的的美国白皮书,当然适合在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尚未到达华盛顿的时间发表。B.司徒雷登“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行为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C.《别了,司徒雷登》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呼吁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拒绝美国的救济。D.“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励中国人继续奋斗。1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于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直接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材料一论述了三个原因,包含主、客观两方面。B.材料二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C.司徒雷登看见了大群中国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主义者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起讲革命的现象。D.材料二论述告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的结论。16.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C.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D.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17.根据材料二,简述“别了,司徒雷登”有哪些含义。18.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根据材料简述《别了,司徒雷登》是如何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的。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①z i/zài;②mēng/méng;③jiáo/jué;④sāi/sài/sè解析:2.答案:B解析:“随着”侧重跟随,“伴着”侧重陪伴。“执行”侧重实行(政策、计划),“行使”侧重使用(职权)等。“移交”是把事务转移给有关方面或交给接手的人,“转交”是把东西交给另一方。“管理”是照管并约束的意思,“接管”是接收并管理的意思。3.答案:B解析:A项,语序不当,“日本政府”应移到“自从”之后;C项,“基于公共交通安排及市民安全”成分残缺,应为“基于……的考虑”;D项,成分赘余,“约在190亿元上下”中“约”和“在……上下”语意重复,应删除其中一个。4.答案:B解析:①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的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使用正确。②苦心孤诣: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此处应用“苦口婆心”。③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不能用于形容想象力,不符合语境。④进退有度:前进、后退都有规律,有标准,合法度。使用正确。⑤不绝如缕:多形容局面危急或声音、气息等低沉微弱、时断时续。使用对象错误,可用“络绎不绝”。⑥举世瞩目:全世界都在关注某人或事。形容人或事非常重要。使用正确。5.答案:B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正确运用。理解词语要理解词语的基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辨析词语的感彩和语体色彩;辨析常见的同义词、多义词、反义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意义;联系生活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句子中有关生词和新生词语在语境中的恰当意义。6.答案:C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帮助人们确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理解书面语言。要做到结合语境,准确规范的使用标点。常考的标点符号有9种:问号、顿号、逗号、分号、冒号、括号、引号、书名号以及破折号。本题着重考查引号,应了解引号的用法并结合语句辨析。7.答案:①休戚与共;②朝气蓬勃;③有求必应;④保驾护航解析:第①处,语境说的是香港同祖国是一体的,荣辱与共,故可填“休戚与共”之类的成语。休戚与共:彼此共同承受幸福与灾祸。第②处,根据“活力香港”可知,此处说的是香港充满生机与活力,故可填“朝气蓬勃”之类的成语。朝气蓬勃:形容充满了生气和活力的样子。第③处,语境说的是香港需要帮助时,祖国随时都会伸出援手,故可填“有求必应”之类的成语。有求必应:只要有人请求就一定应允。第④处,语境是说香港的良好发展离不开祖国的支持和保护,故可填“保驾护航”之类的成语。保驾护航:比喻为某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护。8.答案:从抵御亚洲金融风暴到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从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到开通港珠澳大桥解析:分析画框部分可知,内容上,“抵御亚洲金融风暴”与“国际金融危机的应对”一组,“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与“港珠澳大桥成功通车”一组;结构上,宜采用“动宾式”,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开通港珠澳大桥”等。然后用“从……到……”的句式连接同组短语,从而组成整句。9.答案:①比喻:将祖国比作“根”“本”,将香港比作“叶”“枝”,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祖国对于香港的重要性。②对偶: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强调了香港和祖国的关系。解析:首先,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祖国比作“根”“本”,把香港比作“叶”“枝”,以“根”“本”与“叶”“枝”的关系表明祖国繁荣昌盛,香港才能发展得好,形象生动地突出了祖国对于香港的重要性。再者,本句还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一国’是本”对“‘一国’是根”,“本固才能枝荣”对“根深才能叶茂”,句式整齐,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强调了香港对祖国的依附关系。10.答案:投编辑所好;千篇一律;强加观点;歪曲夸大虚构解析:这是一道压缩语段的题目,压缩语段有拟写新闻标题(或一句话新闻)、提取关键词、概括并评价材料的内容、下定义等几种类型。概括材料的内容要区分材料的文体特征,注意有新闻类、叙述类、说明类、议论类和寓言类,新闻类注意提取新闻的要素时间、地点、事件、原因、结果,然后根据材料的性质确定重点,重点注意新闻中的导语;叙述类注意事件的过程;说明类注意提取物件的组成、作用,议论类注意提取论点,寓言类注意虚构的内容对应的生活中的真实现象。此题属于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注意语段中共四个分号,由此提出四个关键词“投其所好定角度”“千篇一律”“观点强加到别人身上”“对事实进行歪曲,夸大甚至虚构”即可得到答案。11.答案:①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的创新之举);②这样的制度必须长期坚持;③“两制”优势愈彰显解析:①处,根据前文“创新不能为‘出新’而‘出新’,更应该符合实际情况,契合具体情境”和“‘一国两制’是解决历史遗留的香港问题的最佳方案”可知、“一国两制”的创新显然是符合实际情况、契合具体情境的,故可填写“建立在国情的基础之上的”;符合中国国情又可称“中国特色”,也可填“中国特色的创新之举”。②处,根据前文“一是坚定不移,确保不会变、不动摇”和后文“没有任何理由改变”可知,语境是说必须坚定不移地长期实施“一国两制”方针,故可填“这样的制度必须长期坚持”。③处,根据前文“‘一国’原则愈坚固”可知,此处所填句子的句式应为“‘两制’……愈……”;由“在‘一国’的基础上,实现‘两制’关系的和谐相处、相互促进”可知,坚持“一国”原则能让“两制”和谐相处、互相促进,即优势更明显,故可填写“‘两制’优势愈彰显”。12.答案:①比喻:将“一国”原则比喻为“根”“本”,把“两制”比作“叶”“枝”,生动形象地突出了“一国两制”中“一国”原则的重要性。②对偶:形式上整齐匀称,内容上概括凝练,节奏感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解析:画框句子运用比喻手法,将“一国”比作“根”“本”,把“两制”比作“叶”“枝”,借助树木根深叶茂、本固枝荣的特征,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一国”原则的重要性,易于理解。这也是一组对偶句,上下句字数相同,句式一致,整齐匀称,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且内容凝练,概括性强,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3.答案:1.[示例]香港特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将于新学年起正式推行。2.[示例一]课程发展是一个持续改进与优化的过程,公民科旨在培养学生成为有识见、负责任的公民,认同国民身份,并具备世界视野,建立正面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进一步厘清科目宗旨,这是一个很有必要的学科。[示例二]公民科从“一国两制”、香港基本法,到国家发展以及当代世界的关系都有涉猎,较通识科更有系统。新课程旨在培育学生成为与时俱进,具备国家观念、香港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为国家发展作贡献。解析:1.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这是一段新闻材料,共有五句话。第1句是新闻的主要信息,介绍了新闻的主要事件,关键信息有“香港将于2021—2022学年起”“推行‘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据此概括出“香港特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将于新学年起正式推行”。第2句介绍新课程的作用,第3、4句介绍课程的具体内容,第5句介绍特区政府教育局发出通函和上传情况。根据字数的需要,第2~5句的信息可以作为次要信息删除。2.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准确、鲜明的能力。首先明确新闻事件,“香港特区‘公民与社会发展科’课程将于新学年起正式推行”,然后找到新闻材料里有关新学科的认识和评价的内容,提炼出观点,再结合现实进行评价和分析。如“着重培养学生国民身份认同”“新课程能更有系统地让学生认识国家发展”“重视培养学生正面价值观、积极态度和国民身份认同”等都可以作为基本观点进行评论。注意不可脱离新闻所反映的现象来谈,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C.“拒绝美国的救济”错,文章列举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是为了展现中国人的骨气,激励他们进行战斗,批判那些对美国抱有幻想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并不是呼吁他们拒绝美国救济。故选C。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错,应是主要通过中国挫败英、美等国对中国的一次次图谋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故选B。1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在材料一中,此句是客观说明中国的战略地位,不能体现“无限的豪迈和乐观”。故选A。17.答案:①告别司徒雷登个人。②告别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③告别帝国主义欺凌史。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标题含义的能力。①表层上,由“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可知:告别的是司徒雷登个人。②深层上,由……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可知:告别的是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③主旨上,由“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可知:告别的是帝国主义欺凌史。18.答案:①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②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③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①结合“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知,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②结合“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可知,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③结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可知,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