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3)《大战中的插曲》(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3)《大战中的插曲》(含答案)

资源简介

(13)大战中的插曲——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基础预习
【作者简介】
聂荣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为中国革命、建设和国防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其代表作多为与军事活动相关的记录、回忆等内容。他的写作风格质朴平实,以真实记录事件为主,通过亲身经历的讲述来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的重要场景和深刻内涵。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百团大战之后的时期。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战况激烈。在这样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发生了八路军拯救日本小姑娘的事件,这件事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促使作者将其记录下来。此事件体现了在战争中,八路军所秉持的人道主义精神,与日本法西斯的残暴形成鲜明对比,也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人民虽处于战争状态,但民间友好情谊依然有存在的可能,这种情谊在后来的岁月里更是发展成为促进中日友好的重要因素。
【文体知识】
本文属于回忆录性质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其特点是通过具体的事件、人物的言行等来表达中心思想,通常有明确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要求所叙述的内容真实、具体,能够让读者清晰地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或观点。
【文题解读】
“大战中的插曲”这个题目,“大战”明确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激烈的战争期间,这里指的是百团大战。“插曲”则形象地表明了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件事相对于整个大战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偶然发生的小事件,但这个小事件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它不仅展现了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在后来对中日友好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所以是大战中一段值得记录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插曲”。
【结构思路】
文章开篇点明战时生活不只有激烈的战斗场面,也有曲折有趣的事情,引出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接着详细叙述了在进攻井陉煤矿战斗中发现并救助两个日本小女孩的经过,包括对小女孩情况的介绍、对如何安置她们的考虑等。然后讲述了把小女孩安顿在指挥所后的一些细节,如照顾她们饮食、询问名字等。之后又说明了送小女孩回去的安排以及给日本官兵写信的原因和信的内容。最后讲述了这件事后续的影响,如多年来的牵挂、在1980年引起的反响以及对中日友好关系的促进等。整体思路清晰,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完整地叙述了这一“插曲”的全过程。
【行文线索】
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拯救日本小姑娘”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从发现并救助两个日本小女孩开始,到对她们的安置考虑、在指挥所的照顾、送回的安排以及后续这件事所产生的影响等,都是围绕着这一核心事件展开叙述的,通过这一线索将各个情节有机地串联起来,使文章层次分明,逻辑连贯。
练习自测
1.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拯救(zhěng) 井陉(jíng) 襁褓(qiǎng) B.殒命(yǔn) 频繁(pín) 哺育(fǔ)
C.颠簸(bǒ) 辗转(zhǎn) 彷徨(páng) D.沟壑(hè) 幡然(pān) 菩萨(pú)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轰鸣 激烈 扫荡 刀光箭影 B.拘束 惨庝 抚养 孤苦伶仃
C.携手 野蛮 无辜 横征暴敛 D.感概 盈眶 兵戎 背井离乡
3.根据语意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中国抗日战争___________,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不仅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前途和命运,值得铭记,并永载史册。
①持续时间最长 ②付出代价最大 ③开始时间最早 ④抗击日军最多
A.③④①② B.①③④② C.③①④② D.①④②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2019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4周年纪念活动,全国各地举办了纪念大会、文艺演出、书画联展等活动,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B.中国人民挺立起凛然正义的铮铮铁骨,筑成中华民族新的长城,依靠全民抗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C.《松花江上》《长城谣》……这些经典的抗战歌曲曾响彻中华大地。激昂的歌声、慷慨的歌词,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
D.针对美国以维护“国家安全”为名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损害中国正当权益,中国在2018年4月5日正式向世贸组织起诉美国。
5.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洛迪和约》使意大利半岛享受了半个世纪的珍贵和平。城邦间的大规模冲突停止,较量从刀光剑影的战场转向外交、庆典和赞助文化艺术。
②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抓作风建设一刻也不能松懈,“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
③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键盘上的“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提笔忘字”蔚然成风,这实在令人担忧。
④进入2018年,新一轮人才抢夺暗潮涌动,城市抢人战已从“隔空争夺”升级到“上阵肉搏”,各大城市以千金买骨的气魄,纷纷向人才抛出橄榄枝。
⑤在莫言看来,乡愁诗人余光中对中国古典文学运用纯熟,作品处处可看到汉赋、唐诗、宋词的雪泥鸿爪,这是真正高明的继承。
⑥“大眼睛”苏明娟能够从一个贫穷山村的农家女孩脱胎换骨,完成人生的华丽转身,离不开好心人的帮助,更离不开自己的勤奋。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⑤
6.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字。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起于何时?长期以来,由于受“西方中心论”的影响,外国学者大都认为起始于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近年来,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这其中又有三种主要观点:一种主张起始于1931年九一八抗战,认为日本对中国东北的占领是全球战争冲突的开始;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七七抗战,认为中国是第一个对抗轴心国的国家,比英法早2年,比美国早4年;还有一种主张起始于1937年八一三淞沪会战,认为这次会战是中日双方主力部队第一次大规模正面作战。国内学者大多倾向于把1931年九一八抗战确定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我们认为,把九一八抗战作为起点符合历史事实,是基于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法西斯性质得出的结论,也是基于日本自此以后持续扩大侵略的战争行为得出的结论,更是基于从那时起武装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中国军民的壮举得出的结论。
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
1980年春,日本著名的《读卖新闻》头版头条刊登了大标题为《美穗子姐妹,中国元帅聂荣臻想念你们》的文章,立刻吸引了日本人民的目光,当然也①_________,美穗子决定:②_________!1980年7月的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人民大会堂大厅里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他们是来记录美穗子面谢救命恩人这一历史时刻的。1980年,中日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开始升温。“将军救孤女”这样一段将流芳千古的佳话,③_________。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就拍摄了记录美穗子访华的电影《美穗子探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铭记历史,就要勿忘国耻。没有哪一个站起来的国家会丢掉自己的历史。从成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到确认英烈名录,再到整理抗战档案,捍卫民族记忆,牢记伤痛历史。这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世人看清侵略者的罪行,为了铭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为了凝聚知耻而后勇的力量。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任何对历史的美化、篡改,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淡忘历史、轻视历史。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就有可能让悲剧重演。
着眼当下,我们要珍惜现在①_________的和平。我们必须看到,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是英烈用无数鲜血换来的,它既是发展的必要环境,也是世界人民的共同企盼。纵观世界,战争的土壤没有被彻底消除,地缘与安全冲突加剧。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 ),防止战争②_________。
开创未来,就要创造新的更大奇迹。最深的悼念是铭记,最高的致敬是奋进。民族复兴的伟业未竟,中华崛起的使命在肩,正值青年的我们③_________。让历史照亮未来,就要让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新征程上熠熠生辉,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更好地弘扬,实现前人未曾实现的梦想,创造前人未曾创造的奇迹。这是对历史的最好告慰。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10.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为了凝聚全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强大力量
B.正是为了凝聚全世界谋发展、求和平、促合作的强大力量
C.正是凝聚了全世界谋发展、求和平、促合作的强大力量
D.正是凝聚了全世界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强大力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一直以来,抗战题材的影视剧作品热度不减。《太行山上》《亮剑》等优秀影视作品再现抗战历史,得到观众高度评价。①__________,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分析、市场检验的作品。观众对优秀抗战剧的需求非常大,而作为大众艺术的影视剧,为普通观众提供了了解抗战历史的渠道,甚至成为人们进一步钻研历史、发现真知的钥匙。因此,只有创作出尊重历史真实的优秀抗战剧②,__________,进而帮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寻求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
然而有一段时间,③__________。一些情节离谱、趣味庸俗、审美粗糙的抗战“雷剧”让人大跌眼镜。这些剧目或是罔顾历史事实,或是违背常识常理,或随意戏说解读历史。缺乏历史厚重感的抗战剧,极大地扰乱了观众对真实历史的认知,尤其是会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清历史本源、正文艺视听,必须严把制作关、审核关、播放关,推动相关影视剧创作迈向更高水准。
1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12.简要概括上文第二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民族的尊严。杨靖宇、赵尚志、左权等英雄的名字,我们__________。纪念抗战胜利,就是要记住这些英灵。
战争的硝烟虽已散去,但是沉痛的历史不能遗忘。从1931年到1945年,大半个中国被践踏,930余座城市被占领,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人或伤或亡……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 )。在南京,侵华日军入城烧杀淫掠,犯下了__________的滔天罪行;在重庆,侵华日军对山城进行大轰炸,制造了__________的“六五”重庆大隧道窒息惨案。如今,面对一切否认侵略战,我们都争性质的言行,不论讲得如何__________应当予以坚决抵制。血染的抗战历史,不容任何人和机构随意篡改、美化、恶搞。
13.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B.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以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C.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以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证了民族的尊严。
D.在长达14年的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无数英雄烈士视死如归、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用鲜血和生命保障了民族的尊严。
1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耳熟能详 罄竹难书 骇人听闻 振振有词
B.耳濡目染 擢发难数 骇人听闻 理直气壮
C.耳濡目染 罄竹难书 耸人听闻 振振有词
D.耳熟能详 擢发难数 耸人听闻 理直气壮
15.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由一组组数据浓缩着
B.一组组数据把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浓缩着
C.一组组数据浓缩着侵华日军带给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
D.中华民族的巨大灾难是侵华日军带来的,一组组数据浓缩着这些灾难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文本一:
大战中的插曲(节选)
聂荣臻
战时的生活,并不都是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场面,也常常遇到一些曲折有趣的事情。这些事情留给人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时间虽然过去了几十年,但一想起来,好像并不遥远。百团大战中,我们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故事,就一直留在我的记忆之中。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
在进攻井陉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部队从战火里救起她们的时候,那个不满周岁的女孩伤势很重,经过我们的医务人员及时抢救和治疗,她脱离了危险。前线部队不能带着两个孩子参加战斗,他们请示我如何处理,我答复他们:立刻把孩子送到指挥所来。
当时,我的想法是,孩子是无罪的,应当很好地安置她们。至于究竟怎样办,我考虑,或是由我把她们养起来,或是把她们送回去。我想,如果养起来,激烈的战事不知何时结束,边区的环境不仅艰苦,而且敌人“扫荡”频繁,部队经常转移,照顾两个小孩子,将有不少困难。再说,两个孤苦伶仃的孩子留在异国他乡,大的五六岁了,已经开始懂事,留下来她很可能会伤感的。她们失去了父母,只剩姐妹二人,不在本国的土地上,将来也会给她们造成痛苦。送回去,爸爸妈妈虽然死了,她们家里总还会有亲戚朋友可以照应吧。想来想去,我决定还是把她们送回去。
半天工夫,部队就派人把两个孩子送到了我的指挥所。我先抱起那个受伤的婴儿,看到伤口包扎得很好,孩子安详地睡着,我嘱咐医生和警卫员,好好护理这个孩子,看看附近村里有没有正在哺乳期的妇女,赶快给孩子喂喂奶。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我听这个名字差不多,像日本女孩子的名字,日本的女子很多都叫什么子什么子的。其实,这个小姑娘叫美穗子。她1980年来我国探望的时候,对我说,在日本话中,“兴子”的发音和“死了”的发音相近,当时她很小,问她叫什么名字,她不知道怎么回答,只知道说“妈妈死了”,翻译就由此认为她叫“兴子”了。
文本二:
太行的松柏九州的樱①
孙滋溪 姜维朴
这里是百团大战的一个侧面,
井陉煤矿一片火海浓烟。
侵略者妄想用疯狂的屠杀把人民征服,
在血洗的土地上建立恐怖的强权。
炮火再猛也挡不住英勇的老三团,
孩子的哭声却震动了战士的心弦。
啊,年轻的母亲已被夺走了生命,
赶快抢救孤儿脱离危险。
不满周岁的妹妹得到中国母亲照看,
四岁的姐姐却不吃不眠惊恐不安。
怎样才能使幼小的心灵感到温暖?
这件特殊的任务落到战士封奇书的面前。
难怪十七岁的小封有些畏难,
谁听说八路军战士当起日本儿童保育员?
语言不通,又不懂生活习惯,
病倒了孩子,责任可怎么承担……
首长的叮咛使小封勇挑重担,
小姑娘的哭声把战士的心震撼,
尽管一句话也不相通,
从那悲伤的目光,战士领会了万语千言。
兴子啊,乖孩子,快擦干泪水,
叔叔一定把你送到妈妈身边,
喝下这杯冲好的奶粉,
老炊事班长还为你准备了早点。
也许“妈妈”一语触动了伤痛,
小姑娘的哭声更难以收敛。
首长和同志们都来看望,
会说日语的王干事好不容易把姑娘劝转。
兴子啊兴子,请唱一支歌吧,
让叔叔的心稍稍放宽。
你看这美丽的土地已经洒满了中华儿女的血泪,
为什么又把日本人民的苦难增添?
叔叔把河滩上的弹坑变成“大水库”,
叔叔捉来鱼儿和兴子游玩……
悲伤和恐惧从孩子心头慢慢消逝,
阵阵笑声响起在古月河②畔。
初升的朝阳多么明媚,
遍地的野花向小姑娘点头召唤。
叔叔帮你捕一对蝴蝶,
好带给小妹妹做个纪念。
蝴蝶啊,你可懂得小姑娘的心愿,
你快把女儿的笑声送到妈妈耳边;
蝴蝶啊,你还要告诉小妹妹,
好心的叔叔会帮助我们团圆。
这一夜小姑娘睡得十分香甜,
她梦见八路军叔叔领着爸爸妈妈和小妹妹来到古月河边。
叔叔在灯光下飞针走线,
抢在秋风之前让姑娘换上新衣衫。
一身中国衣裳是这样可体,
小姑娘心里更觉得温暖,
低低地用日语向叔叔问候,
叔叔只顾把姑娘梳洗打扮。
一日三餐,叔叔给小姑娘端汤喂饭,
在叔叔身边的小姑娘越觉得饭菜香甜。
每等到姑娘把饭菜吃完,
老炊事班长笑声朗朗,满面皱纹都舒展。
眼看小姑娘恢复了健康,
同志们都把小封夸赞,
姑娘也好像明白大家的心意,
“叔叔!叔叔!”用中国话连声呼唤。
为什么古月河今天分外明亮?
为什么钻天的杨树奏着欢快的乐章?
为什么小姑娘的歌声那样动听?
啊!原来是叔叔带领她去把妹妹探望。
小妹妹长得又白又胖,
见了姐姐咿咿呀呀地拍着手掌。
姐姐一遍一遍地把妹妹亲吻,
中国妈妈止不住眼角闪着泪光。
太行山的初秋天高日朗,
聂司令员凯旋归来把小姐妹探望,
温暖的怀抱,香甜的梨汁……
一对异国孤儿仿佛回到了父母身旁。
山村早已夜阑人静,
独有这里亮着灯光。
伟大的胸怀波涛激荡,
苍劲的笔锋写下盖世华章。
司令员的信汇聚了千山万水的控诉、反抗,
一副挑筐担起了多少正义的力量。
让那些罪恶的心在挑筐前战栗吧,
而苦难的人民——从太行山到九州岛却看到了无限的希望!
巍巍的太行山啊,请闪开你的山梁,
让我们把远离的小姑娘再仔细看望。
滚滚的滹沱河啊,慢一点奔流,
你那满含血泪的波涛可曾谱下这友谊的篇章……
【注】①文本二根据刊登于1980年5月29日《人民日报》的报道《日本小姑娘,你在哪里?》编写。②古月河,位于河北平山县古月村附近。
1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三人称展开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
B.文本一中聂荣臻照顾孤女,给孩子找哺乳期妇女、拿来梨子给孩子吃、用小勺喂稀饭等细节,表现了聂荣臻将军的深明大义、宽广胸怀。
C.文本二中兴子从难以收敛地哭泣到睡得十分香甜的转变,表现了兴子内心从恐惧悲伤到感恩的心理变化。
D.文本二中看着姐姐亲吻妹妹,中国妈妈止不住眼角闪着泪光的一幕,表现了战争中亲情和人性的美好。
1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二中“火海浓烟”和“天高日朗”形成对比,写出了日本侵华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和八路军取得胜利后人民的美好生活。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本一和文本二中还有不少。
B.文本二中的“兴子啊”“蝴蝶啊”“太行山啊”等带有强烈的呼告色彩,不仅自然而然地把读者带入充满温情的氛围中,也体现了作者对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热烈颂扬。
C.文本二采用四行诗体的形式,在简约的字句中叙述故事,增添细节描写;同时,作者也抒发了热烈的情感,在关键之处喊出高昂的主题语句,让读者充分感受到正义的力量。
D.文本二标题中的“松柏”和“樱”带有浓厚的象征意味。“松柏”象征着以聂荣臻为代表的八路军将士,“樱”则象征着纯真美好的日本小姑娘。二者并立,美感交互,意蕴深长。
18.文本一为什么要在叙述事件前交代两个日本小姑娘的遭遇?
19.文本二保留了文本一喂饭、吃梨的真实细节,也虚构了文本一中没有的捉鱼、捕蝴蝶的细节,请分析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
2.答案:C
解析:
3.答案:C
解析:“中国抗日战争从1931年开始到1945年结束……历史丰碑”这个句子中,“从1931年开始”照应“开始时间最早”;“经历了14年艰难曲折的历程”照应“持续时间最长”;“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照应“抗击日军”;“是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反侵略战争的历史丰碑”照应“付出代价”。
4.答案:B
解析:A项,搭配不当,应将“纪念活动”改为“纪念日”。C项,“不仅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同样也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语序不当,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应为“不仅在述说着昨天的故事,同样也在唱响着当今的时代主旋律”。D项,成分残缺,应在“中国正当权益”后面加上“的行为”。
5.答案:B
解析:①刀光剑影:隐约显现出刀的闪光和剑的影子。形容环境充满了凶险的气氛。此处使用正确。②人心向背:指人民大众的拥护或反对。此处使用正确。③蔚然成风:指一件事情逐渐发展、盛行,形成一种良好风气。此处感彩不当。④千金买骨:用重金去买良马的骨头。比喻求贤若渴。此处使用正确。⑤雪泥鸿爪:大雁在雪泥上踏过留下的爪印。比喻往事遗留的痕迹。此处不合语境。⑥脱胎换骨: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此处不合语境。
6.答案:许多外国学者认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起点在中国,他们的观点主要分为三种,而国内学者大多认为起点是九一八抗战。
解析:第一个句号之前的内容是过去学者的观点,不符合新闻报道的时效性特征,不是重要内容。中间部分主要讲外国学者的三种主要观点。剩下的内容主要是阐释中国学者的观点及理由。这样,综合以上分析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7.答案:①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②到中国去面谢救命恩人;③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
解析:第①处,从“立刻吸引”“当然也”和后面的“美穗子”可以判定,此处所填语句的基本内容是“引起了美穗子的注意”。第②处,从后面的内容可以判定美穗子的决定应该是当面感谢聂荣臻元帅。第③处,从前文的“聚满了各大媒体的记者”和后文的“例如,中央相关新闻媒体”,可以推断此处应填“是任何一个新闻媒体都不会放过的”之类的内容。
8.答案:①来之不易;②卷土重来;③意气风发
解析:①结合后文“今日的和平与繁荣,是英烈用无数鲜血换来的”和历史可知,当下的和平是得之不易的,可填“来之不易”。来之不易:得来不容易。②由前文“战争的土壤没有被彻底消除,地缘与安全冲突加剧”可知,语境是说要防止战争再次出现,可填“卷土重来”。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③由前文“民族复兴的伟业未竟,中华崛起的使命在肩”可知,此处应填形容“正值青年的我们”积极昂扬的状态的成语,可填“意气风发”。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昂扬。
9.答案:从设立抗战胜利纪念日,到整理抗战档案,再到确认英烈名录,我们捍卫民族记忆,牢记伤痛历史。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搭配不当,“成立抗战胜利纪念日”搭配不当,可将“成立”改为“设立”;二是语序不当,应先“整理抗战档案”,再“确认英烈名录”;三是成分残缺,句子缺少主语,应在“捍卫民族记忆”前加上“我们”。
10.答案:A
解析:“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之间有先后的逻辑关系,应是先和平,再发展,再合作,据此排除B、C两项;由前面“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的理念”和后面“防止……”可知,括号中的句子应表明某种目的,排除D项。故选A。
11.答案:①一部好的抗战题材影视剧;②才能满足观众欣赏抗战剧的需求;③抗战剧质量参差不齐
解析:第①处,由前文的“《太行山上》《亮剑》等优秀影视作品再现抗战历史,得到观众高度评价”和后文“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分析、市场检验的作品”可知,此处要填写的应是“一部好的抗战题材影视剧”之类的内容。第②处,由前文“只有创作出尊重历史真实的优秀抗战剧”和后文“进而帮助他们了解历史真相,寻求民族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心”可知,此处填写的关联词应与“只有”呼应,填写的内容应是优秀的抗战剧对观众的积极影响,再结合前文“观众对优秀抗战剧的需求非常大”等内容可知,此处可填写“才能满足观众欣赏抗战剧的需求”。第③处,由前文“然而……”可知该处填写的内容和上文形成转折关系,再结合后文“一些情节离谱、趣味庸俗、审美粗糙的抗战‘雷剧’让人大跌眼镜”等内容可知,此处可填写“抗战剧质量参差不齐”。
12.答案:因为抗战剧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缺乏历史厚重感,负面影响较大,所以有必要推动抗战影视剧创作迈向更高水准。
解析:第二段共有五句话,主要介绍了我国抗战影视剧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前四句分析抗战影视剧存在的问题及负面影响,从中可提炼出“抗战剧质量参差不齐,有的缺乏历史厚重感,负面影响较大”等内容。最后一句介绍解决该问题的办法,从中可提炼出“推动抗战影视剧创作迈向更高水准”等内容。将以上提炼的内容合并,采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述即可。
13.答案:B
解析:
语病 修改
成分残缺 可在“视死如归”前加“以”。
搭配不当 可将“保证”改为“捍卫”。
14.答案:A
解析: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能详尽地说出来。耳濡目染:形容听得多见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此处强调的是人们对那些为国牺牲的英烈们的名字非常熟悉,应用“耳熟能详”。罄竹难书: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形容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此处强调日军犯下的罪行数不胜数,两词均可使用。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耸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此处说的是日军制造的重庆大隧道惨案,应用“骇人听闻”。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理直气壮: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此处是在批判那些否认侵略战争性质的言行,应用“振振有词”。
15.答案:C
解析:根据上文“930余座城市被占领,4200万难民无家可归,3500多万人或伤或亡”等内容可知,所要填写的语句开头陈述的对象应该是“一组组数据”,排除A、D两项。B、C两项相比,C项语意表达更简洁,故选C。
16.答案:D
解析:A项,“第三人称”错,文中以“我”为叙事主体,应为“第一人称”。B项,“深明大义、宽广胸怀”错,表现的是聂荣臻将军的细心慈爱、和善亲切。C项,“感恩”错,此时的兴子在叔叔的爱护下,从悲伤和恐惧中走出来,在温情中安心入睡,“感恩”属于过度解读,也不符合孩子的心理。
17.答案:A
解析:“这样的景物描写”在文本一中没有出现,在文本二中也不多见。
18.答案:日本小姑娘的遭遇表明,日本侵华战争不仅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同时也使得日本人民深受其害,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控诉了日本侵华的罪行;而中国人民理智地救起日本战争遗孤,表现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解析:可从对日本侵华罪行的控诉和赞扬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两个角度入手作答。
19.答案:①文本二根据真实事件改编,选取有代表性的真实事件喂饭、吃梨,体现了文学作品“源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原则。②增加了虚构的捉鱼、捕蝴蝶等细节,表现了八路军战士封奇书的善良细致耐心和日本小姑娘的天真可爱。③虚实结合,通过写对小姑娘物质生活和精神层面的关照,深化了人道主义关怀的主题。
解析:文本二属于文学性作品,“一日三餐,叔叔给小姑娘端汤喂饭,/在叔叔身边的小姑娘越觉得饭菜香甜”“聂司令员凯旋归来把小姐妹探望,/温暖的怀抱,香甜的梨汁……”这是对生活细节的描写,体现了文学性作品的内容来源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叔叔捉来鱼儿和兴子游玩……”“叔叔帮你捕一对蝴蝶,/好带给小妹妹做个纪念”,捉鱼儿、捕蝴蝶等细节描写更符合孩子的天性,属于艺术的虚构。适当的艺术虚构有助于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主题。文本二这样写从物质和精神层面表现八路军战士对日本小姑娘无微不至的关爱,这种人道主义关怀超越了民族,给战争涂抹上了温暖而亮丽的色彩,深化了作品主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