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2)《长征胜利万岁》(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年高一语文暑假作业(12)《长征胜利万岁》(含答案)

资源简介

(12)长征胜利万岁——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
基础预习
1.作者作品
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2.写作背景
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红军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后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因为张国焘坚决南下而反对中央的“北上路线”,冒险度过大草地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又被迫分裂。1935年9月17日,攻占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哈达铺。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起县),标志着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吴起镇不仅由此成为了党中央与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奠基大西北、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3.文体简介
回忆录是一种自传体作品,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回忆录的写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客观地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联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首要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4.了解“吴起镇”
吴起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约前400年)屯兵驻守而得名。1935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长征落脚点而名播中外。该镇历史悠久,胜利山因“割尾巴”战役而闻名天下,新窑院设有毛主席纪念馆,是革命老区,历史重镇。
练习自测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黔驴技穷(qín) 窑洞(yáo) 追剿(jiǎo) 闽南(mǐn)
B.千钧雷霆(tíng) 堵截(jié) 寒噤(jīn) 寒喧(xuān)
C.熙熙嚷嚷(rǎng) 削弱(xuē) 娄山(lóu) 嶂碍(zhàng)
D.疲惫不堪(bèi) 豪绅(shēn) 跋涉(bá) 歼灭(jiān)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3周年美术作品创作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了《十送红军》等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这种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人民军队不仅铸造了伟大的长征精神丰碑,而且谱写了长征这样的伟大英雄史诗。
C.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
D.9月11日,“革命理想高于天”雕塑落成暨湘江战役红军烈士祭奠仪式,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举行。
3.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短短半月时间,来自全国各地的百人团及选手俨然成了一个大家庭,场上答题争冠激烈比拼,场下交换微信互诉衷肠,并利用录制间隙自发举行戏曲大合唱。
②冷空气真是加班加点地制造寒冷,周一开始,大风再次归来,降温明显,让出门的市民浑身不寒而栗,充分感受到严冬的残酷无情。
③也许我们曾经自怨自艾过自己的身世,也曾经因为某些方面的失败而怨天尤人,但请别忘了:生活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是公平的,我们应该感谢生活。
④利用人脸识别技术,能通过前端抓拍机上传的抓拍人脸图片对在逃人员进行实时比对报警,并及时通知现场安保人员,让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⑤尽管各国的植树节没有统一规定的日期,但许多人自发走到义务植树的行列中,栽种一片新绿;就连各国政要也都身体力行,用实际行动呼吁大家保护绿色家园。
⑥在“魅力中国城”竞演活动中频频被提及的茂名浪漫海岸是一个以“爱”与“浪漫”为主题的度假区,不少新人在这里的蓝天白云与海岸的见证下义结金兰,许下爱情的诺言。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⑥
4.下列诗词中,不含借代的一项是( )
A.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B.又恐春风归去绿成阴,玉钿何处寻。
C.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D.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报告文学脱胎于新闻,强调真实,但又不同于新闻,作者可以对所涉及的事件和人物进行合理的艺术加工,也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B.《大战中的插曲》是选自《聂荣臻回忆录》的一个章节,其中“大战”指历史上著名的“百团大战”,“插曲”的意思是“比喻连续进行的事情中插入的特殊片段”,在文中指拯救两个日本小姑娘的故事。
C.《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被鲁迅评价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作者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
D.《长征胜利万岁》是一篇回忆录,亦是一篇语言通俗易懂、叙事结构清晰的抒情散文。文章没有使用过多的修饰语,也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而是多用口语、白话,甚至直接引用毛主席的讲话,多是直接抒情,朴实无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标题是大众了解新闻内容的重要途径,与传统新闻标题严肃、权威、高冷的形象迥然相异,部分新闻媒体的微信公众号呈现出轻松、幽默甚至搞怪的形象。
为吸引大众阅读,部分新闻的标题会采用如下方式:(一)设置悬念:激发受众好奇心理。悬念是一种设置空白点的叙事技巧,它利用“抑制”和“拖延”等艺术手法在故事情节安排上不断地留下疑窦,以催生受众强烈的好奇心和急切的心理期待,从而引起他们对故事发展及人物命运的热切关怀和浓厚兴趣。(二)真情呼告:构造面对面场景。呼告指行文时对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它)说起话来。包括两种类型:一是直呼文中的人或物并与其进行对话;二是把不在场的读者或受众当作面对面的亲朋好友进行直接交流。(三)诉诸接近:唤起受众的亲切感。新闻诉诸两种接近性:一是题材上的接近,即主要报道紧贴民生的社会新闻和实用知识。如“人民日报”公众号除新闻外,固定栏目还有“关注”“健康”“夜读”等等,其内容涵盖范围非常广泛。二是用语上的接近,即偏爱口语和流行的网络用语。
种种方法使新闻褪去原来的严肃表情,换上了喜形于色的率真面孔,从而让人感到新闻从遥不可及的圣洁高坛走入了触手可及的凡尘俗世。
6.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辗转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纪念刘和珍君》)
B.吴起镇披着灿烂的阳光在欢迎我们。我们在蓝莹莹的天空下,列队进入了这个镇子。(《长征胜利万岁》)
C.那时候每到夜间,田里的活儿干完了,老百姓开会啦,上夜校啦,锣鼓喧天,闹得可热火。可是,现在呢,鸦雀无声。(《党费》)
D.困难,重重的困难,像一副沉重的担子,压在这位新到任的县委书记的双肩。(《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7.请根据材料内容,分析下列新闻标题为吸引大众所采取的方式及效果。
(1)71位有梦想的同学,人民日报社正在找你!
(2)金价“越等越贵”,今年还要“狂飙”数百美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长征胜利结束距今已经数十年,人们仍对长征A______________,世界上的许多人都记住了长征,长征将在人们的记忆中继续长征下去。
中国革命是用“小米加步枪”打出来的,因而,与之相匹配的不可能是坦克或机械化装备,而只能是打着绷带、穿着草鞋的脚板。①红军战士心怀坚强的信念,②蔑视一切艰难险阻,③用脚板来丈量革命的长度与宽度。④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⑤这种丈量即使不如轮子转得快速,⑥却显得十分实用、十分奏效,⑦也十分成功。
用草地的淤泥、雪山的坚冰、大渡河铁索上的热血踩出来的中国革命的脚印中蕴含的艰辛与悲壮不是其他的惨烈可以相比的。长征是人的意志力、忍耐力的集中体现,长征是纯体力的长征。在路上有艰险、身后有追兵的夹击下,红军经历B______________,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脚是可信赖的保障。它在每一方向、每一空间上的移动,都跟革命有关,都跟一种希望的萌生有关。尽管许多人在前行的路上倒下了,但更多的人踩着他们的脚印继续前行。“二万五千里”,这是中国革命的脚板从起点到终点踩出的距离,也是无数C______________的工农红军用热血铺成的距离。
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9.文中画框部分出现了两个“长征”,请解说其意义有何不同。
10.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粗词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B.陆羽是唐朝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著有《茶经》,对中国茶业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圣”。
C.消息传开,聂将军收到了一大批来自日本各地的电报和书信,日本人民称他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D.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11.文中第二段画横线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12.最近几年,为了缅怀革命先烈、传承长征精神,很多地方都在举行重走长征路的活动,参与者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徒步行走,体验长征。甲、乙两名学生针对“重走长征路有没有意义”展开辩论。请你站在乙的角度,对下面的甲的话进行反驳。(100字左右)
甲说:重走长征路没有意义。时代已经不同了,不必再去吃那些苦,很多参与徒步行走的人就是在作秀。
1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万里长征路,每一步都非常艰难。敌人在围追堵截中,红军一次又一次突入重围,杀开血路。是什么,让红军_____________、一往无前?答案,写在那连绵的雪山上;答案,写在那无尽的草地里;答案,写在这支队伍每个人的心中。这是一条____________之路,也是一条通往胜利之路;这是一条荆棘遍布之路,也是一条开创新局之路。长征,是改变中国命运的伟大远征。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宝贵财富。
八十余载光阴荏苒,长征的一个个细节在历史长河中未有褪色而愈发鲜明。那一张张英气勃勃、坚毅自信的鲜活面孔,那一页页波澜壮阔、____________的壮美史诗,那一项项____________、光耀千秋的辉煌业绩,那一曲曲可歌可泣、豪情万丈的英雄赞歌,将永远被人们铭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伟大的长征精神激励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
1.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敌人在围追堵截中,红军一次又一次杀开血路,突入重围。
B.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红军一次又一次突入重围,杀开血路。
C.敌人在围追堵截中,红军一次又一次突出重围,杀开血路。
D.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红军一次又一次杀开血路,突出重围。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前赴后继 筚路蓝缕 荡气回肠 彪炳日月
B.前仆后继 薪火相传 荡气回肠 彪炳史册
C.前赴后继 薪火相传 惊心动魄 彪炳日月
D.前仆后继 筚路蓝缕 惊心动魄 彪炳史册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一旦要“爬雪山”“过草地”,就一定还有“娄山关”“腊子口”
B.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必然还要“爬雪山”“过草地”,必然还有“娄山关”“腊子口”
C.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可能还要“爬雪山”“过草地”,可能还有“娄山关”“腊子口”
D.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不仅还要“爬雪山”“过草地”,而且还有“娄山关”“腊子口”
1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忆秦娥·娄山关[注]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1935年2月,红军与敌军为争夺娄山关展开激斗,最终取得胜利。这首词即写于攻克娄山关之后。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红军紧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绘战争。
B.“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这两句极为精练传神,不但交代了红军进攻娄山关的时间、环境,而且营造了一种壮烈的抒情氛围。
C.“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用字十分精妙。
D.这是一首雄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2.请简要赏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两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的初心可还记得清?红军书写在长征路上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
《伟大的转折》选择深入植根于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时间。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
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人类战胜邪恶所表现的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如制作不够精致、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长征渐行渐远,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任重道远。
(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
材料二:
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
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百余年,又何尝不是一场始终“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
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向前推进。
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精神懈怠的危险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
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
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材料三:
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只有29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
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亲自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多次因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蕴含着红色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
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
1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因而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
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才能消除精神懈怠的危险,在新时代阔步前行。
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依靠人民群众,才能建立政权,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D.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想要走好未来的路,就要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
16.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中最关键的一段时间,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的成长。
B.《伟大的转折》用艺术再现历史,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
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
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
17.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进漳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
B.近日,电影《红色往事》在共青团江西省委“创在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
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给我上了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说。
D.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扎实推进,四川省阿坝州委书记刘坪率州级领导干部前往红原县、松潘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沿着红军在阿坝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吸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
18.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19.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项,“黔”应读“qián”:B项,“噤”应读“jìn”,寒喧—寒暄;C项,熙熙嚷嚷一熙熙攘攘,嶂碍—障碍。
2.答案:D
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由中央美院等单位最新创作的《十送红军》等12幅宏幅巨制及部分写生稿”。B项,不合逻辑,“不仅……而且…”表递进关系,将“不仅”“而且”后面的内容对调。C项,成分残缺,“成为鼓舞中国人民不断攻坚克难、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中“成为”的宾语中心词残缺,可在其后加“的精神动力”。
3.答案:B
解析:①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此处使用正确。②不寒而栗:形容非常恐惧。望文生义。③自怨自艾:本义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不能带宾语。④无所遁形: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形迹、身影,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此处使用正确。⑤身体力行:亲自参与实践。此处使用正确。⑥义结金兰:原指朋友间感情投合,后来用作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此处用错对象。
4.答案:C
解析:借代是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事物的一种修辞手法,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事物。A项用“衣冠”来代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及卿大夫的礼冠,用来代指皇帝。B项中的“绿”,用颜色来代指树叶。D项中的“烽烟”代指战争。只有C项没有使用借代。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记忆与理解的能力。D项中,错误之处在于“抒情散文”。《长征胜利万岁》并非抒情散文,而是叙事散文。本文以杨成武为第一视角,记述了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召开全军干部会议等事件。因此,本文以叙事为主要目的。故选D。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辨析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标题”比作“新闻的眼睛”。
A.反语,“文明人”“伟大”是反语,讽刺开枪射杀学生的反动派的丑恶行为。
B.拟人,将吴起镇人格化,赋予人的动作“欢迎”。
C.对比,将过去的热闹和现在的安静进行对比。
D.比喻,将“困难”比作“沉重的担子”。
故选D。
7.答案:(1)真情呼告。直接呼唤“有梦想的同学”,构造出一种面对面交流的场景,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亲切感和参与感。
(2)诉诸接近。使用通俗或流行的“越等越贵”“狂飙”,提醒“金价”的波动,让读者感到新闻内容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语句(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
(1)方式:根据“呼告指行文时对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二是把不在场的读者或受众当作面对面的亲朋好友进行直接交流”,结合标题中的“梦想的同学正在找你”,可知该标题采用的是真情呼告的方式。
效果:直接呼唤“有梦想的同学”,以直接对话的方式,构造出一种和对方面对面交流的场景,自然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亲切感和参与感,使读者感受到被关注和重视,从而激发他们的兴趣和阅读欲望。
(2)方式:根据“一是题材上的接近,即主要报道紧贴民生的社会新闻和实用知识”“二是用语上的接近,即偏爱口语和流行的网络用语”,标题中的“金价”反映了紧贴民生的题材,“越等越贵”“狂飙”分别是口语和流行语,可知该标题采用的是诉诸接近的方式。
效果:题材上,“金价”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许多人关注黄金价格的波动,因为它直接影响到投资和消费;用语上,“越等越贵”和“狂飙”是口语、流行用语,这种接近性让读者感到新闻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紧密相连,从而激发阅读兴趣,使标题更具亲和力和吸引力。
8.答案:A念念不忘;B千难万险;C前赴后继
解析:A处,结合前文“人们仍对长征”和后文“世界上的许多人都记住了长征”可知,人们没有忘记长征,故此处可填“念念不忘”之类的成语。念念不忘:牢记在心,时刻不忘。B处,结合前文“在路上有艰险、身后有追兵的夹击下”和后文“克服了意想不到的困难”等可知,长征过程中,红军经历了很多艰险,故此处可填“千难万险”之类的成语。千难万险:形容艰难险阻极多。C处,结合前文“尽管许多人在前行的路上倒下了,但更多的人踩着他们的脚印继续前行”可知,红军不怕牺牲,一个人倒下了,千万个人站起来,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这里填的成语修饰的是工农红军,故此处可填“前赴后继”之类的成语。前赴后继: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
9.答案:第一处“长征”是名词,指中国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第二处“长征”是动词,意为“长存”,形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将在人们的记忆中长久保存。
解析:对于本题来说,可从语法结构方面进行分析。前一个“长征”作主语,明显是名词;后一个“长征”作谓语,是动词。明确了词性之后,再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其各自的意义即可。
10.答案:C
解析:文中加粗词的引号标示特殊含义,“小米加步枪”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A项,标示突出强调。B项,标示特定称谓。C项,标示特殊含义。“活菩萨”在这里并不是指活着的菩萨,而是指具有菩萨一样的慈善心肠和宽广胸襟的人。D项,标示讽刺和反语。
11.答案:语句:①;修改为:红军战士心怀坚定的信念。
语句:⑤;修改为:这种丈量虽然不如轮子转得快速。
解析:语句①,搭配不当,“坚强的信念”应该改为“坚定的信念”;语句⑤,关联词使用不当,结合语境,应将“即使”改为“虽然”,和后文的“却”构成转折关系。
12.答案:重走长征路当然是有意义的。既不为吃苦也不为作秀,而是为了学习红军战士为实现革命理想,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这样的活动,我们更能理解长征的伟大意义。
解析:本题要求反驳甲的话。首先要阅读甲的话,明确己乙的立场是“重走长征路是有意义的”。然后要指出“重走长征路”的目的是什么,需要明确这个活动是一种实践,重在整个过程中体悟红军战士的精神。
13.答案:1.D
2.A
3.B
解析:1.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框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结构混乱,中途易辙,第一个分句中“敌人”作主语,话未说完,第二个分句中“红军”作主语,应将前半句改为“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中”,排除A、C两项;二是搭配不当,“突入重围”应改为“突出重围”,排除B项;三是语序不当,应先“杀开血路”再“突出重围”。故选D。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先看第一空:“前赴后继”指前面的人上去,后面的人就跟上去,形容奋勇前进,连续不断;“前仆后继”指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结合语境前后文内容可知,这里强调的是红军不怕困难、一往无前的精神,并未提到牺牲,选用“前赴后继”更恰当,排除B、D两项。再看第二空:“筚路蓝缕”形容创业的艰苦;“薪火相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结合语境可知,这里是说长征是一条艰苦的道路,用“筚路蓝缕”更恰当,排除C项。故选A。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根据后文语境“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及句式暗示,应选择表示非常肯定的语气的词“必然”,且前后两个分句应为并列关系,排除A、C、D三项。故选B。
14.答案:1.C;
2.①“雄关漫道真如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夺取娄山关的艰难。②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夺取娄山关后的豪迈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踏平艰难险阻的决心和勇气。
解析:1.“‘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错误,“咽”字表现了军号声低沉悲壮。
2.赏析词句,一般可从手法、内容、情感等角度进行分析。从手法的角度看,“如铁”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了夺取娄山关的艰难。从情感的角度看,“从头越”三个字凝结了奋发之情,表现了革命队伍跨越雄关、踏平险阻的坚强决心和无畏勇气。这两句词体现了红军战士夺取雄关后的豪迈之情。
15.答案:B
解析:A.因果关系错误,在材料一第三段中,“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与“成为……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应该是并列关系,而非因果关系;C.说法在文中没有依据,材料二第五段只是说“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D.说法绝对,“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是今天的年轻人亲自感受长征的一种做法。
16.答案:C
解析:逻辑关系错误,材料三第二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而C项却把年轻人重走长征路的意义安到此处,且偷换成了“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
17.答案:B
解析: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是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B.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与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时代意义无关。
18.答案:①运用比喻论证。在论证当今时期长征精神是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时,用“雪山”“草地”“金沙江”“大渡河”等喻指新时期无数个需要面临的挑战,论述了我们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的道理。②运用引用论证。引用诗词和名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引用毛泽东的话增加论证的可信度。③运用对比论证。文章无论是在开头提出观点时,还是在中间论述时,时时不忘用80多年前和今天进行对比,突出了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④采用总分总结构。开头先提出总论点——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然后从“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最后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
解析:材料二在论证上采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方式,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更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让读者通过语言感受到作者思想的力量。在论证结构上,采取总分总结构,形成思维的闭环结构,逻辑的力量更加凸显。
19.答案: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②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③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④坚定理想信念,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
解析:本题需要学生根据文本内容,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谈体会。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