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10)综合训练——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暑假作业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材料一: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不仅跃居世界第一,在世界遗产类型上也有了新的突破。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同意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此次申报中,大运河分别选取了各个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大运河河道遗产共27段,运河相关遗产共计58处,河道总长度1011千米。它的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大型系列遗产申报策略的成功。2014年,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申遗,更标志着中国申遗工作走向世界,中国取得了跨国合作申遗工作的成功。在取得辉煌成绩的同时,中国应该怎样继续将世界遗产事业推向深入?在谈到这个问题时,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认为,中国整个申遗工作,应该向着有利于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所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展示中华文明内在的精神追求的方向发展。他说:“实际上,我们一直将向世界展示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这个方针作为我们申遗工作的指南和方向。”另一方面,他也指出,申遗成功并不意味着工作就此结束,更重要的是通过申报,我国要提高对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要把申遗作为抓手,以此提高全国对文物作用和意义的认识”。中国已成为活跃的世界遗产大国,也是世界遗产保护理念和实践创新的积极参与者。今天,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事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中国也必将会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之路,履行守护全人类精神文明的神圣使命。(摘编自李思达《守护全人类精神文明走向繁荣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材料二:文物古迹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对象,保护的目的是真实、全面地保存并延续其历史信息及全部价值。保护的任务是通过技术的和管理的措施,修缮自然力和人为造成的损伤,制止新的破坏,所有保护措施都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即原真性。不改变文物原状可以包括保存现状和恢复原状两方面的内容。必须保存现状的对象有:古遗址,特别是尚留有较多人类活动遗迹的地面遗存,经过重大自然灾害后遗留下有研究价值的残损状态或在重大历史事件中被损坏后有纪念价值的残损状态等。对恢复原状的对象也做出了限定,包括文物古迹坍塌、掩埋、污损、荒芜以前的状态,有实物遗存足以证明为原状的少量的缺失部分;虽无实物遗存,但经过科学考证和同期同类实物比较,可以确认为原状的少量缺失的和改变过的构件等。尽管原真性的概念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总在不断发展,但是我们追求原真性的意义在于我们对遗产本身价值和意义的理解。今天,我们把遗产看作人类共同的财产,我们认为我们的子孙后代应该有权力享受文化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遗产。因此,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客观地、历史地看待和认识遗产,把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所有的历史信息原原本本地传给我们的后代。(摘编自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材料三:戈壁风沙是莫高窟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强大的敌人。直至1984年敦煌研究院成立初期,在莫高窟参观的游客都需要戴着大檐帽或撑伞,遮挡从窟顶掉落的沙子。《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要彻底消灭这千年强敌,就得掌握其活动规律。为此,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顶部建设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全自动气象站,完整地捕捉到了风沙活动轨迹,然后采取措施将风沙危害降到最低。目前,人为因素对敦煌壁画带来的持续性影响主要是数量众多的游客。游客的参观会造成石窟内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浓度大幅上升,由二氧化碳和水产生的酸性气体会引起壁画颜料的变色,为缓解游客参观对敦煌壁画的破坏,敦煌研究院在石窟内安装了二氧化碳和湿度监测、控制设备,实时监控相关数据,一旦某个石窟内的环境超标,监测中心的报警装置就会发出警报。敦煌研究院还提出了“数字敦煌”的新理念,该理念使游客在数字影院中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欣赏石窟的全部内容,有力地缓解了石窟的压力。相对于石窟的整体保护而言,科学技术更是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的制胜法宝。在进行壁画保护与修复时,要利用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对壁画进行无损检测,全方位了解石窟中那些肉眼看不见的信息。比如通过仪器的检测和实验室分析,我们了解到各种壁画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可溶盐,根本性的解决办法是将这些可溶盐“搬运”出来。文物保护工作者根据病害情况,先是在没有图像的位置钻一个小孔,然后将灌浆灌入所需位置,由于灌浆是水性的,在灌注进去后水分会溶解盐分,在干燥的过程中,会被壁画层表面的脱盐板吸引、吸收,盐分就这样从地仗层中“搬运”出来,然后用棉纸去除壁画表面盐分,地仗层的空隙也被灌浆完全填补,这就是在壁画修复中被广泛应用的空鼓灌浆脱盐技术。经过70年的发展,敦煌壁画保护技术突飞猛进,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壁画文物保护的佼佼者。凭借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莫高窟再次从敦煌走向世界。(摘编自王新春《中国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典范莫高窟:凭借科技再次走向世界》)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除世界遗产总数居世界第一外,中国世界遗产类型也处于世界前列,中国不但有大型系列遗产,还有跨国合作遗产。B.原真性指的是文物古迹的原状,坚持原真性原则不松懈不动摇,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和实践都有重要意义。C.材料三引用《孙子兵法》中的“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为了说明在保护莫高窟文物过程中防风防沙的必要性。D.“数字敦煌”能使游客在数字影院中欣赏石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游客多、酸性气体多对壁画产生的破坏。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是中国世界遗产事业取得辉煌成绩的有力证明。B.中国申遗工作的推进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华文明内在的精神追求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提高我国对文化遗产的管理水平。C.敦煌研究院通过全自动气象站,掌握了敦煌莫高窟一带风沙的活动规律,解决了莫高窟文物的最大威胁风沙问题。D.空鼓灌浆脱盐技术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可溶盐对敦煌壁画的损害,且对壁画伤害小,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壁画修复中。3.根据材料二,下列做法符合文物古迹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的一项是( )A.相关部门把出土的周代青铜器擦亮,最大限度地恢复到最亮的状态。B.晋侯鸟尊出土时尾巴有缺失,修复师做的补配品保留了修复痕迹。C.山东曲阜孔庙重建早已不复存在的城墙,以保护古迹、重现历史。D.某地修复古城遗址,用砂浆抹平残缺的城墙,用水泥硬化残损的路面。4.材料三的语言生动、具体、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5.我国的世界遗产在申报、保护方面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文本一:地洞卡夫卡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离洞口千把步远的地方,有一处上面覆盖着一层可移动的苔藓,那才是通往洞内的真正入口处。在盖着苔藓的那个幽暗的地方,正是我的致命之所在。我经常梦见野兽用鼻子在地洞口贪婪地来回嗅个不停,也许有人会认为,我可以把洞口堵死,上面覆以一层薄薄的硬土,下面填上松软的浮土,这样我就用不着费多大气力,每次进出,只要挖一次洞口就行了。但那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防备万一,我必须具备随时一跃而出的可能性,为了谨慎行事,我必须做好随时能够冲出去的准备。我安安稳稳地住在我的地洞的最里层,与此同时,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我在自己的地洞,自有谙熟所有途径和方向的长处,盗贼会很容易地成为我的牺牲品和美餐。但我正在变老,有许多同类比我更强,而且我的敌人多得不可胜数。而且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的地洞除了大道以外,还有几条很狭窄的、但相当安全的小道。它们使我与外界保持联系,向我提供自由呼吸的空气。这些路本来是鼹鼠筑成的,我因势利导,把它们引进了我的地洞里,我通过这些途径可以嗅得很远,使我得到保护。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动物经由这些途径来到我跟前,成了我的食物。我的地洞的最大优点是宁静。我可以在我的通道上蹑着脚走好几个钟头,有时听到个把小动物的声音,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或者泥土掉落的沙沙声,它告诉我什么地方需要修缮了;除此以外便是寂静。洞内通道上每隔一百米的地方,辟一个圆形的小广场,在那里我舒舒服服地蜷曲着身子,一边休息,一边使自己暖和暖和。不知是由于过去的习惯,还是这座家屋确实存在着危险,唤起我的警觉,使我常常有规律地从酣睡中惊醒。缜密地考虑到极端危险的情况,我还在洞穴的近中心处修建了一个中央广场。我利用地洞来贮藏我的食物:凡是洞内抓获而目前还不需要的一切,和外面猎获的全部,我统统把它们堆放在这里。场地之大,半年的食物都放不满。于是我把东西一件一件铺了开来,在其间漫步,同时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地洞的复杂性确实也向我提供了采用多种防御办法的可能性。后来,我觉得将存粮稍加分散,利用某些小广场来分批贮藏,似乎更为周到些。于是我决定约每隔两个广场设一个预备储粮站,或者每隔三个设一正储粮站,每隔一个设一副储粮站,如此等等。再则,为了迷惑敌人,我划出几条道路不堆贮藏品。不久,我跑离洞口,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这一回,我在外面一连几天几夜。在守护期间,我没有看见任何人在靠近入口的地方搜寻过,这对己对敌都是一种幸运,因为要不然,我会为了我的地洞不顾一切地朝他的喉咙扑过去。诚然,也出现过一些兽类,我不敢接近它们,只要远远预感到它们在,我便立即警觉,拔腿就跑。有时甚至产生这样幼稚的想法:压根儿就不回地洞,而就在这里的洞口附近住下,专门观察洞口以打发日子。假如我有某个值得信赖的人,可以把观察哨的任务交给他,那我就可以放心地下地洞去了。但是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只能孑然一身。后来,我又重新回到了我的洞穴。我和地洞这样相依为命,不管我遇到多大恐惧,我都能泰然自若地留在这里,无须设法说服自己,打消一切顾虑,把入口打开。我只要清闲地等着就完全够了。因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把我们永远分开。(节选自《卡夫卡荒诞小说》,有删改)文本二:20世纪后半期,空间在人文社会科学各个领域成为关注的焦点与核心的概念。文学叙事的空间维度日益受到叙事学界的关注,空间叙事研究得到迅速发展。自古希腊时期,西方对空间的研究已涉及“虚空”“处所”和“广延”这三个概念。文学叙事中的空间主要可以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物质空间是以物质形态呈现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物体,也包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本身。心理空间是一个内部的、主观的空间,是人的知觉、情感和意识对外部世界染色、过滤、变形、编辑后所建构的空间,也是人的内心对外部世界的投射。社会空间是人际空间,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建构与结构化。(节选自方英《论小说中的空间叙事—以〈地洞〉为例》)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我造好了一个地洞,似乎还蛮不错”一句,表明地洞已经做好,是“我”完美的栖居场所、无需加工。B.小说提到“我”想象对敌人攻击的场面,虽然“我”的动作残忍,但足以体现“我”捍卫地洞的决心。C.小说没有清楚地交代故事的发展脉络,而是淡化了故事情节,这样的处理可能会带来情节发展的不确定性。D.小说运用了拟人化的艺术手法,将小动物拟化为具象的人,并以第一人称“我”的自叙自白,增强了可读性。7.下列与文本一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洞内世界”“洞外世界”和《变形记》中的“虫的世界”“人的世界”一样,都属于叙事空间。B.有形的“地洞”和“我”内心无形的“地洞”,与《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有形和无形的“套子”有异曲同工之处。C.整篇小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相似,超越了人类生活的表象,传达出人类对“安宁”生活的追求。D.地洞象征每个人都可能在劫难逃的某个“困境”,地洞的象征义跟钱钟书《围城》里“围城”的象征义相同。8.请概括并分析文本一中“我”对己对人的心态。9.被称为“现代主义之父”的卡夫卡善于在叙事上下功夫,请结合文本二,分析空间叙事在文本一中的体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文侯受子夏经艺,客段干木①,过其闾,未尝不轼也。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文侯由此得誉于诸侯。(节选自《史记·魏世家》)材料二:上欲废太子,立戚夫人子赵王如意。吕后恐,乃使建成侯吕泽劫留侯,强要曰:“为我画计。”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汉十二年,上从击破布军归,疾益甚,愈欲易太子。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起去,罢酒。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材料三:论者或曰:“魏文式段干木之闾,秦兵为之不至,非法度之功。虽全国有益,非所贵也。”夫法度之功者,谓何等也?养三军之士,明赏罚之命,严刑峻法,富国强兵,此法度也。六国之亡,皆灭于秦兵。六国之兵非不锐,士众之力非不劲也,然而至于破亡者,强弱不敌,众寡不同,虽明法度,其何益哉?使童子变孟贲②之意,孟贲怒之,童子操刃与孟贲战,童子必不胜,力不如也。孟贲怒,而童子修礼尽敬,孟贲不忍犯也。秦之与魏,孟贲之与童子也。夫力少则修德,兵强则奋威。秦以兵强,威无不胜。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高皇帝议欲废太子,吕后患之,子房教以敬迎四皓而厚礼之,太子遂安。夫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也。(节选自王充《论衡·非韩》)[注]①段干木:战国初魏国名士。②孟贲:战国时勇士。10.材料一画框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勾选相应位置。魏君贤A人B是礼C国人D称仁E上下F和G合H未可图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同“宴”,指宴饮,成语有“新婚燕尔”,其中的“燕”字意思与此相同。B.怪,以……为怪,意动用法,与《师说》中“不耻相师”的“耻”用法相同。C.为寿,向尊长敬酒并祝长寿,《鸿门宴》“沛公奉卮酒为寿”的礼仪与此相同。D.式,同“轼”,指扶轼,与《周亚夫军细柳》“改容式车”的“式”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曾经师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他崇礼敬贤,在诸侯之中享有美誉。每次乘车经过名士段干木居住的里巷时,他一定会行礼致意。B.汉高祖想废掉太子,改立赵王如意,吕后为此十分恐慌,派人强行要留侯出主意,留侯认为如请到汉高祖景仰已久的四位贤人,将会对太子有利。C.四位贤人表示太子仁孝爱士,汉高祖打消了废太子的念头,希望他们好好辅助太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D.王充认为,假如有儿童持刀与孟贲相斗,儿童肯定不能取胜;如果儿童对孟贲恭敬有加,孟贲就不忍心伤害,魏国与秦国的情况正与此相类似。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儿游乎?(2)却军还众,不犯魏境者,贤干木之操,高魏文之礼也。14.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润州二首(其一)杜牧向吴亭①东千里秋,放歌曾作昔年游。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大抵南朝皆旷达,可怜东晋最风流。月明更想桓伊②在,一笛闻吹出塞愁。[注]①向吴亭:在润州丹阳县南(今属江苏)。②桓伊:东晋将领、名士,“江左第一”吹笛好手。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由眼前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追忆往昔,一景一情,写诗人初上亭来的所见所感,并点出时间、地点、事由。B.“放歌”二字可见当年酣舞狂歌的赏心乐事,此时旧地重游,怡逢高秋季节,神往中隐含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欢快。C.全诗把数百年间的人事勾连起来,让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浑然一体,用一“愁”字作结,给人悠悠不已之感。D.前人评价杜牧的诗“气俊思活”,是说其诗挥洒自如,在时空上及情感的表达上跳跃性极大,此诗便是这一评价的例证。16.这首诗的颔联、颈联的手法历来为人所称道,请结合诗句进行赏析。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的发言,国家由中等国家变为小国,成就也仅仅是“足民”,还特意强调“___________,___________”,更是主动表达了谦逊的态度。(2)王安石《桂枝香》描写江边景致,以“______________”,写日落之江天;以“______________”,状夜之洲渚,真可谓“画图难足”。(3)《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月色清冷,衣物单薄、人情冷暖,尽管如此,诗人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泛舟在无边的洞庭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哈尔滨在这个冬天异常爆红,300多万人在元旦假期里( )地造访这座魅力之城,感受着当地独有的异国风情和冰雪文化。①在疫情之后的首个雪季,②人们冰雪游压抑已久的需求得以释放,③大批游客在约零下20多度的寒冷天气吃着冰棍,④徒手抚摸冰雕,⑤打雪仗,⑥欣赏北方冬季的独特体验。游客谢先华说:“我们这些南方小土豆都没有看过那么多雪,这一切都很有新鲜感。”“南方小土豆”是哈尔滨人对南方游客的昵称,用来形容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他们打造的冰雪大世界,不仅让国人( ),甚至火爆国外;他们在车站玩快闪,开音乐会;他们用无人机升起人工月亮,在大街上牵来飞马助兴;他们甚至把鄂伦春族人请来现场表演驯鹿……以重工业著称的,在20世纪80年代前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中国十大城市之列,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发展的城市之一——哈尔滨,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但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哈尔滨没有化解经济结构的矛盾,经济发展陷入寒冬。哈尔滨今年成为网红城市,让人想起去年以烧烤爆红的山东淄博。淄博在去年“五一”后并没有成功把“流量”转化为“留量”,这令不少人担心,③_____________,短暂的冰雪旅游热只是( ),无法对当地经济振兴发挥长期作用。但专家指出,冰雪是哈尔滨( )的优质资源,而相对不具唯一性的烧烤,冰雪旅游是哈尔滨的强项,不容易被复制。18.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语言简洁。20.下列各句中的“我们”与文中加粗处的“我们”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贸易谈判中,葛经理诚恳地说:“宁可我们吃点亏,也不能让你们受累。”B.张老师下课时说:“我们今天的课后作业就是预习《红楼梦》的第五回。”C.泰戈尔曾经说过,当我们真正热爱这世界时,才算真正生活在这世上。D.妈妈语重心长地对小明说:“要记住,我们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21.请将文中画框的句子改写成几个短句,可以改变语序,适当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第一段画线部分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有一首名诗写道:“林子里有两条路,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它改变了我的一生。”他本是锦衣玉食的富家少爷,家里有“鸦飞不过的田产”,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抛家舍业,选择了走上救国救民的道路。他说:“为我们子子孙孙争得幸福的生活,就是献出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他叫彭湃,牺牲于1929年。他幼年受尽磨难,成年后被派往苏联学习机械,由于国家核动力专业急需人才,他服从祖国需要选择改行,硬是在一穷二白的情况下搞成了核潜艇,被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他叫彭士禄,彭湃烈士之子,于2021年去世。一百多年的时光,两代人的选择,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就此写一篇议论文。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A项,“中国世界遗产类型也处于世界前列”于文无据,原文说的是“在世界遗产类型上也有了新的突破”。B项,从原文中的“尽管原真性的概念在国际文化遗产保护中总在不断发展”可知,原真性的概念是不断发展的,所以对原真性原则的坚持并非不可动摇。C项,“是为了说明在保护莫高窟文物过程中防风防沙的必要性”错,引用《孙子兵法》中的句子是为了说明“要彻底消灭这千年强敌,就得掌握其活动规律”。2.答案:C解析:C项,“解决了莫高窟文物的最大威胁风沙问题”错,原文说的是“然后采取措施将风沙危害降到最低”。3.答案:B解析:A项中的做法抹杀了时间痕迹,一味求新,严重损害文物的历史、艺术价值。C项中的“重建”可说明城墙不是少量缺失。D项属于典型的破坏性修复。4.答案:①将戈壁风沙比喻成敌人,生动地点出了风沙对敦煌文物的危害,“要彻底消灭这千年强敌”,又表明了治理风沙的态度和决心。②把科学技术比喻成“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的制胜法宝”,形象地表明了科技在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中的作用。③“将这些可溶盐‘搬运’出来”,用“搬运”一词来解释复杂的空鼓灌浆脱盐技术,表达更形象,便于读者理解。解析:作答时要先找出材料三中体现这些语言特点的内容,然后进行具体分析。“戈壁风沙是莫高窟文物保护面临的最强大的敌人”“要彻底消灭这千年强敌”“科学技术更是敦煌壁画保护与修复的制胜法宝”等句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这些可溶盐‘搬运’出来”等句用简明易懂的词语解释复杂的科学技术。根据这些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得出答案。5.答案:①政府重视世界遗产申报,中国申遗工作非常积极,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②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时与国际接轨,在修缮过程中追求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③保护修复世界遗产的手段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注重结合高新科技,发展文物保护技术。解析:作答时,要仔细阅读三则材料,梳理概括与我国世界遗产申报、保护相关的内容,然后根据这些内容进行总结。材料一先介绍了我国世界遗产工作的总体概况,然后介绍如何将世界遗产事业推向深入,最后指出国家的态度,由此可概括出①。材料二主要介绍了文物古迹保护中的原真性原则以及我国的态度,由此可概括出②。材料三以敦煌莫高窟为例,介绍我国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与创新,由此可概括出③。6.答案:A解析:“地洞……无需加工”错误。文章的故事走向,后文的“我”一直在完善地洞。“完美”和“无需加工”都不符合故事后文的内容。7.答案:D解析:“象征义相同”错误。地洞确实象征着“困境”,但是这种困境是人们异化之后的“恐惧”困境,它与《围城》中的困境不同。《围城》的困境是“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它体现的是人们面对很多人和事的矛盾困境。8.答案:①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地洞,又不断地完善地洞,还在洞口守护地洞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②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解析:对己是过度自我保护的心态。“我”建造了地洞,入口处覆盖苔藓以防被人发现,这都是为了保护自己。又不断地完善地洞,建“安全的小道”“使我得到保护”;“设一个预备储粮站”准备充足的食物,“在洞口寻找一个合适的藏身之所,来守望着我的家门”,在洞口守护地洞,这些都体现了“我”的自我保护心态非常强烈。对他人是过度敌对敌视的心态。“敌人可能从某个地方慢慢地、悄悄地往里钻穿洞壁,向我逼近……威胁我的不仅有外面的敌人,地底下也有这样的敌人”,“我”想象了很多“敌人”,对待敌人也是很残忍:不一会儿这小动物也就在我的牙齿间安静下来了……玩赏着它们,悦目于其量之多,醉心于其味之杂;洞口也不敢设“观察哨”,“从地洞的内部完全信赖一个外面的什么人,我以为这是不可能的。我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我”对外界充满了疑惧与排斥,都体现我对外界的“敌视”心态。9.答案:①物质空间。文本一中建构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地洞。地洞里的暗道、广场、食物都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②心理空间。文本一通过“我”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小说一直在写“我”内心的恐惧,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③社会空间。文本一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除了敌人是对立关系外,连洞口放哨的人也不敢安排,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解析:文本二提到空间叙事分为物质空间、心理空间和社会空间三大类,依次分析材料一即可。物质空间。文本的地洞有入口,内部空间大,地洞里有暗道、广场、食物……这是作者建构的一个实实在在的物质空间,即体现了空间叙事中的物质空间;“我”这个动物也是物质空间的范畴,是这个物质空间的主宰。心理空间。文本一以“我”的角度叙事,用了大量语言来呈现“我”的所思所想,建洞,守洞,护洞,既是自我保护,也是“我”内心恐惧的体现。小说一直在写,时时刻刻担忧地洞会被外界攻击。这是通过“我”的心理空间来组织小说。社会空间。文本一中的人际空间是简单而不正常的,“我”与“敌人”是对立关系,就不会有正常的人际交往;而“我”又“找不到可以信赖的人”,和其他人也是隔膜的;这些体现了“敌对”的“异化”人际空间,以致“我”最后孑然一身。10.答案:CEH解析:11.答案:A解析:A项,“意思与此相同”错误。文中的“燕”同“宴”,意为宴饮、宴会;“新婚燕尔”中的“燕”同“宴”,意为安乐。二者意思不同。B项,解说正确,“不耻相师”的“耻”意思是以……为耻,和文中加粗的“怪”字用法相同。C项,解说正确。D项,解说正确,“改容式车”中的“式”同“轼”,意为“扶轼”,与文中加粗的“式”意思相同。12.答案:C解析:“四人本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这也是没有另立太子的一个因素”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留侯曰:‘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竟不易太子者,留侯本招此四人之力也”可知,这四人不是留侯亲自招来的,而是太子在其建议下派辩士请来的,而且汉高祖没有另立太子,是因为太子得到了四位贤人的帮助。13.答案:(1)我寻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躲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什么自愿与我儿子交游呢?(2)秦国退兵,不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尊重段干木的操行,推崇魏文侯的礼义。解析:14.答案:①处境相似:太子和魏文侯均处于弱势。②方式(途径)相似:二人均重礼崇德,敬待贤士。③结果相似:二人成功保全自身或国家利益。解析:解答此题,可从施事主体、受事对象、施事方式、施事结果等角度出发,比较二者的相似之处。对比角度 原文内容及具体角度 有无相似施事主体 “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 太子 均处于弱势“魏文式段干木之间,却强秦之兵” 魏文侯受事对象 “上知此四人贤”“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衣冠甚伟”“太子敬厚四皓” 四皓 品行高洁,为贤者“魏文式段干木之闾”“贤干木之操” 段干木施事方式 “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敬厚四皓” 以礼相待,厚赠财物 重礼崇德,敬待贤士“客段干木,过其闾,未尝不轼也”“高魏文之礼也”“魏文式段干木之闾” 以礼相待,过其里巷时扶轼表示敬意施事结果 “消高帝之议” 让高帝取消废除太子的想法 成功保全自身或国家利益“却强秦之兵” 让强大的秦兵放弃攻打魏国【参考译文】材料一:魏文侯跟从子夏学习儒家经艺,以客礼接待段干木,经过他的里巷时,没有一次不扶着车前横木俯身以示敬意。秦国曾经想要攻打魏国,有人说:“魏国国君以这样的礼节尊重贤人,国中的人称颂他有仁德,上下和睦同心,不可以谋取。”魏文侯因此在诸侯中享有声誉。材料二:皇上(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戚夫人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很害怕,于是派建成侯吕泽胁迫留侯(张良),吕泽强行要挟他说:“为我出谋划策。”张良说:“回想皇上一直不能招来的,普天之下有四个人。现在您如果能够不吝惜金玉璧帛,让太子写一封信,言辞谦恭,赐乘安车,趁机派能言善辩的人去恳切邀请他们,他们应该会来。皇上知道这四个人贤能,这就是对太子的一种帮助。”汉高祖十二年,皇上从打败黥布叛军的前线回来后,病情更加严重,越来越想要更换太子。等到宫廷里举办宴会,摆下酒席,太子在一旁侍候。四位贤人跟随在太子身后,都八十多岁了,胡须和眉毛都白了,衣帽非常奇特。皇上觉得奇怪,问道:“他们几个是干什么的?”这四个人上前回答,各自报上自己的姓名。皇上听完大吃一惊,说:“我寻求先生们好几年了,先生们躲避我,现在先生们为什么自愿与我儿子交游呢?”这四个人都说:“您轻视读书人,喜欢谩骂他人,我们遵循道义,不能受辱,所以恐惧而逃跑并躲了起来。我们私下里听说太子仁爱孝顺,尊重爱惜士人,天下没有一个人不伸长脖子甘愿为他而死,所以我们就来了。”皇上说:“那就劳烦你们能够从始至终调教保护太子。”这四个人敬酒祝寿完毕,就小步快走退了下去。皇上起身离席而去,宴会就此结束。皇上最终没有更换太子,根本在于张良出主意请来的这四个人的功劳。材料三:议论者中有人说:“魏文侯经过段干木的里巷时扶轼表示敬意,秦军因此不去攻打魏国,并不是法令制度的功效。虽然这一行为在保全国家方面有好处,但也不值得推崇。”法令制度的功效,指的是什么呢?养活三军士兵,明确赏罚的法令,规范严厉的刑法,能使国家富裕,使军队强盛,这就是法令制度。六国灭亡,都被秦军所灭。六国的军队并非不精锐,士兵的力量并非不强劲,然而到了被打败灭亡的地步,这是因为强弱不能匹敌,人数的多少不一样,即使明确了法令制度,那又有什么用处呢?假使有儿童违背了勇士孟贲的心意,孟贲发怒,儿童持刀跟孟贲对打,儿童肯定不能取胜,是因为力量远远不如孟贲。要是孟贲发怒,而儿童讲究礼节对他非常恭敬,孟贲就会不忍心伤害他。秦国与魏国,就像孟贲与儿童一样。力量弱小就该讲究德行,军队强大就该发扬威力。秦国凭借军队强大,威力无穷,战无不胜。秦国退兵,不侵犯魏国领土,是因为尊重段干木的操行,推崇魏文侯的礼义。汉高祖议论想要废掉太子刘盈,吕后对此很担忧,张良教太子用谦恭的态度去迎请四位白发隐士,并送给他们丰厚的礼物,太子最终地位安稳了。太子敬重厚待四位白发隐士,来消除汉高祖废掉自己的想法,就像魏文侯经过段干木的里巷时扶轼表示敬意,使强大的秦军退兵一样。15.答案:B解析:B项,“隐含了诗人故地重游的欢快”错,表达的应是“故地重游的伤感”。16.答案:①颔联对比: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②颈联运用互文手法:东晋、南朝的士人,旷达风流曾为一时美谈,为后人所钦羡,作者巧妙地借先朝士人的生活情事生发感慨。③两联采用联想、想象(或虚实结合)手法:诗人由眼前的遗寺想到东晋、南朝,又由酒楼想到曾在这里嬉游过的先朝士人,览物而思古,充满着物是人非的无限哀婉之情。解析:题干中的“手法”二字提示应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这两联。看到颔联的“无马迹”“多酒楼”应考虑对比手法,前者意味着衰败,后者体现了繁盛,盛衰对比,体现了润州的变迁。颈联中的南朝和东晋,都是旷达风流的士人辈出的时代,据此,应考虑互文手法的运用。两联既写了眼前之景,又写了往昔之景,应考虑虚实结合手法的运用。17.答案:(1)如其礼乐,以俟君子(2)彩舟云淡,星河鹭起(3)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解析:18.答案:(1)争先恐后(络绎不绝);(2)叹为观止(大饱眼福);(3)昙花一现;(4)得天独厚解析:第一空,语境形容元旦假期人们争相都来哈尔滨,可用“争先恐后(络绎不绝)”。争先恐后:抢着向前,唯恐落后。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船只等来往频繁,连续不断。第二空,语境形容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让人赞叹,可用“叹为观止(大饱眼福)”。叹为观止:指赞美所看到的事物好到极点。大饱眼福:形容观赏到好的东西或者美丽景色而满足了视觉的享受。第三空,语境形容旅游热短暂的情景,可用“昙花一现”。昙花一现: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第四空,语境指冰雪是哈尔滨独特的自然资源,可用“得天独厚”。得天独厚:独具特殊的优越条件,也指所处的环境特别好,也指人的天赋、机遇非常好。19.答案:①个子矮小的南方人身着厚重羽绒服后的身形;②哈尔滨为吸引游客费尽了心思;③哈尔滨在冰雪融化后可能走上淄博的后路解析:①前面说哈尔滨冬天吸引了很多南方人来旅游,“南方小土豆”是哈尔滨人对南方游客的昵称,这是对南方人身形的形象形容,应填:个子矮小的南方人身着厚重羽绒服后的身形。②冒号后面是哈尔滨吸引游客的做法,可见其心思巧妙,此处为段首总括句,应填:哈尔滨为吸引游客费尽了心思。③前面说“淄博在去年‘五一’后并没有成功把‘流量’转化为‘留量’”,这里是说人们对哈尔滨冰雪热的担心,应填:哈尔滨在冰雪融化后可能走上淄博的后路。20.答案:A解析:A.与文中画线句子一致,都是指包含说话人在内的特定范围的人。B.指不包括说话人在内的特定范围的人(学生们)。C.泛指所有人。D.特指小明。故选A。21.答案:①哈尔滨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②它以重工业著称。③在20世纪80年代前,它的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中国十大城市之列。④它是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发展的城市之一。解析:长句变短句,首先抽出长句的主干,独立成句:哈尔滨,素有“共和国长子”之称。然后把修饰语独立出来,添加必要的成分,单独成句:把“以重工业著称的”变为“哈尔滨以重工业著称”;把“在20世纪80年代前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中国十大城市之列”变为“在20世纪80年代前,它的经济总量长期位居全中国十大城市之列”;把“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发展的城市之一”变为“它是新中国成立后重点发展的城市之一”。最后按照逻辑梳理句子顺序,注意句子之间的连贯和衔接。22.答案:②人们压抑已久的冰雪游需求得以释放;③大批游客在零下20多度的寒冷天气吃着冰棍;⑥享受北方冬季的独特体验。解析:②语序不当,“人们冰雪游压抑已久的需求”中“冰雪游”应直接修饰“需求”,改为“人们压抑已久的冰雪游需求”;③不合逻辑,“约”与“多”矛盾,删掉“约”;⑥搭配不当,“欣赏……独特体验”动宾不搭配,改为“享受……独特体验”。23.答案:略解析:[审题]这是一则材料作文题。材料是总分总结构。第1段指出选择改变人的命运。第2段讲述了彭湃烈士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抛家舍业,选择了救国救民的道路。第3段话讲述了彭湃烈士之子彭士禄服从祖国需要而改行,终成“中国核潜艇之父”。第4段指出彭湃父子两代人的选择的作用和意义: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从材料可以看出,题目的两个关键词是“选择”与“改变”。关于“选择”,从材料内容可知,这里的“选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选择,而是特指人生道路的选择。诗句说“我选择了行人稀少的那一条”,“行人稀少”意味着未知和艰难,彭湃、彭士禄父子两代人所做的都是这样的选择。关于改变,诗句说“它改变了我的一生”,材料末尾说“改变了他们自己,也改变了很多很多”。“改变了自己”是说使个人走上完全不同的另一条人生道路,“改变了很多”包括改变了环境和身边的人,甚至改变了国家命运和历史走向。整合起来,“选择”与“改变”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是因果关系,即因为“选择”所以“改变”;可以是条件关系,即只有“选择”才能“改变”;也可以是假设关系,即要想“改变”必须“选择”;等等。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材料中两位人物的“选择”都是出于祖国的需要,都是个人服从国家的英雄行为。而且,他们还是父子,是两代人在不同年代的“相同”选择,这说明材料的本质内涵是:前赴后继,代代相传,在决定人生道路时选择服从国家需要,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为国家民族做出了杰出贡献。题目要求文体是议论文,可以运用并列式结构谈“选择”与“改变”的关系,也可以运用层进式结构谈新时代高中生正面临着一次重要的人生选择,“我”的选择是什么,“我”准备改变什么。[参考立意]①人生选择,落子无悔;②选择勇往直前,改变人生,创造价值;③遵从本心的选择;④选择有价值的,改变可以改变的;等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