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决胜中考河南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古诗词曲40首(九年级下册)分册梳理及训练 课件(共9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决胜中考河南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二 古诗词曲鉴赏-课标古诗词曲40首(九年级下册)分册梳理及训练 课件(共90张PPT)

资源简介

(共90张PPT)
第一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专题二 古诗词曲鉴赏
课标古诗词曲40首分册梳理及训练
九年级下册
01
第5首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2021)
02
第6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03
第7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04
第8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05
第9首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06
第10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07
第11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08
第12首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09
第13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第5首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2021)
原文 译文 鉴赏
塞下秋 来风景 异,衡 阳雁去 无留 意。 秋天到了,西北边 疆的风景和中原地 区不同,北方的大雁 向南方的衡阳飞 去,毫无留恋之 意。 炼字:“异”字,统领全篇景物的特点,突出
塞下秋景与中原地区的不同,从侧面反映了
边塞生活的艰苦,为下文勾勒西北边境肃杀
凄凉的秋景做铺垫。
修辞:拟人。把大雁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
出了西北边塞的荒凉寒冷,表现守边将士戍
边的艰辛。
原文 译文 鉴赏
四面边 声连角 起,千 嶂里, 长烟落 日孤城 闭。 从四面八方传来的 边塞特有的声音随 着号角一起响起, 层峦叠嶂里,长烟 直上,夕阳西下 时,孤零零的一座 城,城门紧闭。 炼字:“闭”字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
间的孤城,在夕阳西下时,城门紧闭的情
景,凸显了一种肃杀、寂寥的气氛,同时点
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画面:选景典型生动,动静结合。边声嘈
杂,号角呜咽,千嶂、落日、孤城,展现了
边塞特异风光,渲染了浓厚悲凉气氛,为下
阕的抒情蓄势。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浊酒一 杯家万 里,燕 然未勒 归无 计。 饮一杯浊酒,不由 得想起万里之外的 家乡,但未能像窦 宪那样战胜敌人, 勒石燕然,归乡之 日无法预计。 情感:写将士思归,但功业未成而不能返家
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守边将士的建功立业之
志和思乡之情。
表现手法:对比。“一杯”与“万里”对比悬
殊,表达了守边将士的思乡之情。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羌管悠 悠霜满 地,人 不寐, 将军白 发征夫 泪。 羌笛声悠扬,夜深 霜重,出征的将士们 夜深无法安睡,出 征的士兵都已满头 白发,无不因思乡 落泪。 写法:借景抒情。通过“霜满地”的描述,渲
染出萧瑟肃杀的气氛,更添愁思与悲凉之
感,为下文的“人不寐”做铺垫。
修辞:互文。写将军和征夫都因功业未成,
难以归家而哀伤流泪,蕴含了词人思乡忧
国、壮志难酬的情怀。
续表
上阕写塞外秋景,景中有情;下阕抒发边关将士的愁情。
全词意境苍凉悲壮,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感情抑郁诚挚,借景
抒情和直抒胸臆相结合,抒发了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怀。
借用“燕然勒功”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将士们渴望建
功立业又思乡怀家的矛盾心理。
满分闯关练
1.(教材思考探究)《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镇守西北边陲时军中生活的
真实写照。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情景,并说说这首词表
达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①情景:秋天到了,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江南不同,大雁又飞回衡阳
了,一点也没有停留的意思,黄昏时军中号角一吹,周围的边声也随之而起,
层峦叠嶂里暮霭沉沉,山衔落日,孤零零的城门紧闭着,饮一杯浊酒,不由
得想起万里之外的家乡,未能像窦宪那样战胜敌人、刻石燕然,不能早作归
计。悠扬的羌笛声响起来了,天气寒冷,霜雪满地,深夜了,将士们都不能
安睡,将军和出征的士兵都已满头白发,无不因思乡而落泪。②思想感情:
表达了词人及守边将士思念家乡,而又感叹功业未立的复杂情感。
2.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一项是( )(2分)
D
A.“塞下秋来风景异”一句着一“秋”字统领全部景物,点出季节为秋季,突
出塞外之景的特点。
B.“长烟落日孤城闭”写的是因前方战事失利,守边将士紧闭城门等待援兵
的情景,说明了战斗之惨烈。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和征夫们都难以入睡,运用了夸张的
手法,这白头和眼泪是爱国之情、乡思之愁。
D.这首词上片写景,景中含情:雁去,孤寂;边声,凄厉;长烟落日,空
旷;孤城紧闭,寂寥。这些景物都隐含着作者的情感体验。
3.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请谈谈羌
笛在《渔家傲·秋思》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所传达的情感有何不同?
(2分)
[答案] 《渔家傲·秋思》中借羌笛声抒发边关将士壮志难酬和思乡忧国的情
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借“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表现了送别的热
烈隆重。
4.有些同学在默写时会把“衡阳雁去无留意”中的“雁”写成“燕”,请向他们
解释为什么这里用“雁”字。(4分)
[答案] ①北雁南飞是塞外秋天特有的景象,用“雁”更符合地域和时令特点。
②大雁是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寄寓着思乡之情,用“雁”更能传达出作者
的情感。
第6首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原文 译文 鉴赏
老夫聊发 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 裘,千骑 卷平冈。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 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 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 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 上穿着貂皮做的衣服。骑 马的随从像疾风般席卷平 坦的山冈。 炼字:“狂”字统摄全词,奠定了全
词豪迈纵情的感情基调,表现了词
人的雄健豪放、潇洒磊落。
含义:“狂”是这首词的词眼。它既
是词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也是
词人内在感情的高度概括。
原文 译文 鉴赏
老夫聊发 少年狂, 左牵黄, 右擎苍, 锦帽貂 裘,千骑 卷平冈。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 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 犬,右臂托着苍鹰,头上 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身 上穿着貂皮做的衣服。骑 马的随从像疾风般席卷平 坦的山冈。 内容:写词人和同僚们出猎时装备
齐全、一身猎装,刻画了他们器宇
轩昂、威风凛凛的形象。
炼字:“卷”字极言行走之快,人数
众多,出猎场面之壮观,表现出出
猎者的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修辞:夸张。“千骑”运用夸张的修
辞手法,表现了出猎场面的宏大,
出猎队伍的威武。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为报倾城 随太守, 亲射虎, 看孙郎。 为我报知全城百姓,随我 出猎,我要像当年孙权一 样,亲自射杀猛虎。 修辞:用典。化用“孙权射虎”的典
故,词人以孙权自比,展现了自己
打猎时情绪高昂、精神抖擞的形
象,表现出词人的少年狂气
(或英雄气概)。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酒酣胸胆 尚开张。 鬓微霜, 又何妨! (我)喝酒酣畅,胸襟开 阔,胆气豪壮。(虽然) 鬓角稍白,(但)又有什 么关系呢! 写法:衬托。以“鬓微霜”衬托“少
年狂”,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的英
雄本色。
语气:反问。表现出词人壮志未已
的英雄本色。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持节云 中,何日 遣冯唐? 朝廷什么时候派遣冯唐到 云中来赦免魏尚呢? 修辞:用典。词人化用“冯唐出使”
的典故,以魏尚自许,抒发自己希
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报效
国家的豪情壮志。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会挽雕弓 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那时我)终将拉满饰以 彩绘的弓使之呈现满月的 形状,瞄准西北,射向侵 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 修辞:用典。运用“射天狼”的典
故,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关心国
家命运、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作用:卒章显志。通过勾勒一个挽
弓劲射的英雄形象,生动地表达了
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
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续表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词人为朝
廷效命的坚定决心,并委婉地表达出期盼朝廷重用自己的愿望。
“亲射虎,看孙郎”引用典故,以孙权自比,写词人为回报
人们倾城而出观看太守狩猎的盛情,要亲自挽弓射虎,浓墨重彩地描绘出
猎场面,突出表现了词人的少年狂气。
感情纵横奔放,词中一连串表动态的词,如发、牵、擎、
卷、射、挽、望等,生动形象。全词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
不乏慷慨激愤之情,气势恢宏,充满阳刚之美。
满分闯关练
1.(2024·平顶山模拟)下面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C
A.“左牵黄,右擎苍”刻画出词人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着苍鹰的出猎雄姿。
B.“鬓微霜,又何妨”反问语气强烈,表达了词人仍然渴望报效朝廷的心愿。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词人以冯唐自比,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
D.从题材、情感、艺术形象、语言风格方面来看,都体现了苏轼豪放的词风。
2.(2024·商丘模拟)诗词注重炼字,往往一字传神。请简要分析上片中“狂”
“卷”两个字的妙处。(4分)
[答案] “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
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由实而虚,进一步写词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希
望得到朝廷重用,杀敌卫国的壮志豪情。一个“卷”字,极言打猎队伍行走之
快,人数之多,出猎场面的壮观,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
3.(2024·商丘模拟)苏轼的“鬓微霜,又何妨”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中的“可怜白发生”都抓住“白发”这一细节,请简要分析这一
细节分别表现两位词人怎样的心境?(2分)
[答案]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苏轼并不在意自己的
衰老,依然希望朝廷能够重新重用自己,让自己有机会建功立业。《破阵
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可怜白发生”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4.(2024·许昌模拟)《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的“生子当如孙仲谋”和
本诗中的“亲射虎,看孙郎”都提到了孙权,但二者的写作目的却不相同,
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4分)
[答案] 示例:“亲射虎,看孙郎”写出苏轼决心像孙权一样亲自射杀猛虎,
体现了词人的狂放和豪兴。“生子当如孙仲谋”写出辛弃疾对孙权的热情赞
颂,表达了词人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意的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
第7首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南宋·辛弃疾
原文 译文 鉴赏
醉里挑 灯看 剑,梦 回吹角 连营。 带着醉意挑亮灯芯观看 宝剑,梦中回到连在一 起的众多军营, (那里)接连响起号角 声。 炼字:“醉”字蕴含了词人壮志难酬的无
奈与悲愤,“梦”字蕴含了词人渴望杀敌
报国的壮烈情怀。
写法:虚实结合。实写词人酒醉后灯下
“看剑”,虚写“梦回”军营生活,描绘出
一幅词人曾经历过而今失去的军旅生活
之景。
原文 译文 鉴赏
八百里分 麾下炙, 五十弦翻 塞外声,沙 场秋点 兵。 把酒食分给部下 享用,乐器演奏 出悲壮粗犷的军 乐,这是秋天在战 场上检阅军队 (的场景)。 炼字:①“分”“翻”两个动词,动感强烈,有
力地烘托出一种紧张的气氛和豪迈的气势。
②“秋”字点明了时节,为战士出征增添肃杀
的气氛,展现出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
将军形象。③“点”字突出肃穆威严的战地氛
围,展现了一位豪气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
形象。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八百里分 麾下炙, 五十弦翻 塞外声,沙 场秋点 兵。 把酒食分给部下 享用,乐器演奏 出悲壮粗犷的军 乐,这是秋天在战 场上检阅军队 (的场景)。 画面:动静结合。前两句描写军营,用“分”
“翻”,重在描绘热烈的动;后一句刻画主
帅,则如电影镜头运行中的一个突然定格,
突出的是一种威严的静。动静相衬,摄人心
魄。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马作的卢 飞快,弓 如霹雳弦 惊。 战马像的卢马那 样跑得飞快,弓 弦像震雷一样惊 响。 修辞:比喻。把弓弦声比作雷声,形象生动
地描写出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
画面: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生动地再现
了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刻画了一位杀敌报
国、冲锋陷阵的将军形象。
描写方法:运用侧面描写,以马快弦急烘托
战斗的激烈和顺利,刻画出将士们意气风
发、英勇无畏的形象。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了却君王 天下事, 赢得生前 身后名。 可怜白发 生! 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博得了生前和死后为国立功的美名。可惜的是, (壮志未酬)我已生出斑斑白发! 情感:表现了词人想要收复国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及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炼字:“了却”是“了结,完成”的意思,现实无奈,终于在梦中“了却”了收复失地这一夙愿,言语中充满意气昂扬的欣慰之情。“可怜”是“可惜”的意思。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了却君王 天下事, 赢得生前 身后名。 可怜白发 生! 替君主完成收复北方失地的国家大事,博得了生前和死后为国立功的美名。可惜 的是,(壮志未酬)我已生出斑斑白发! 一方面表明之前描述的情景只是对年轻时的经历的追忆;另一方面写出词人已两鬓染霜,理想难以实现,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和悲愤之情。
续表
这首词追忆了词人当年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词人渴望
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也表达了其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满分闯关练
1.(2024·信阳模拟)下列诗(词)句和“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描写的场景不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D
A.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李贺《雁门太守行》)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D.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其一)]
2.(2024·信阳模拟)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抒发了作者渴望杀敌报国、恢复山河、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和壮志
难酬的悲愤心情。
3.(2024·外国语中学模拟)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常常通过描绘梦境来抒发自己
的情感和人生理想。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谈谈辛弃疾为什么借助梦境来
表现主题?(4分)
[答案] 辛弃疾渴望能统帅兵马驰骋沙场,收复失地,却受到朝廷投降政策
的压制,无法在现实中实现,于是他就幻化出梦境,虚写高昂的军营生活、
激烈的战斗场面等,借以展示自己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和壮志
难酬的悲愤。
4.这是一首“壮词”,词人在结尾却发出了“可怜白发生”的慨叹,两者是否
矛盾?请结合内容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 不矛盾。词人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收复失地,统一国家,甚至在梦
里都念念不忘抗金的战斗生活,但由于朝廷的腐朽无能,他的理想难以实
现。当梦醒回到现实,他看到自己鬓边新生的白发,不由得发出壮志难酬
的慨叹。
第8首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原文 译文 鉴赏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 佳节。为篱 下黄花开 遍,秋容如 拭。 我在京城小住时 日,转眼间就又 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 都已盛开,秋天 的景色仿佛擦拭 过一般明净。 内容:(第三句)化用陶渊明“采菊东篱
下”和李清照“人比黄花瘦”的诗句来写秋
色,以此来表明词人冲破家庭牢笼后兴
奋而又愁苦的心理。把陶渊明和李清照
表现不同思想的诗句混用在一起,来表
达自己初离家庭时的矛盾心情,别具匠
心。
原文 译文 鉴赏
小住京华, 早又是中秋 佳节。为篱 下黄花开 遍,秋容如 拭。 我在京城小住时 日,转眼间就又 到了中秋佳节。 篱笆下面的菊花 都已盛开,秋天 的景色仿佛擦拭 过一般明净。 炼字:“小住”表面是说时光匆匆,转眼
又是中秋,深层次上指词人并未把京城
当作安身之处,表现词人不安于现状、
不想无所作为的革命情怀。“又”体现出
词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也体现出词人
长期被压制的无奈、不平之气。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四面歌残终 破楚,八年 风味徒思 浙。 当年的楚汉之争 以项羽四面楚歌 失败而告终,一 个人思念浙江故 乡那八年的生 活。 修辞:用典。用“四面楚歌”的典故来形
容当时中国被列强进逼,前途危殆的处
境,也暗指自己久困夫家的境况。
内容:(第二句)指词人在浙江时表面
上过着贵妇的生活,实则处于被奴役的
地位。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苦将侬强派作 蛾眉,殊未 屑! (老天)苦苦地、 强硬地将我分派成 女子,我很不甘心 做女子! 内容:写词人不仅对命运不公表示
愤慨,更对自己既定性别不屑。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身不得,男儿 列,心却比,男 儿烈。 今生我虽然不能身 为男子属类,但是 我的心,要比男子 的心还要刚烈。 写法:对比。将女儿身与男儿心作
对比,表明自己不甘雌伏的巾帼英
雄情怀。
情感:将身与心的巨大反差呈现出
来,抒发自己虽为女子却坚持抱负
和追求的情感。
句式:“身”与“心”音近,“列”与
“烈”音同,音调上收到韵律和谐、
往复唱叹的效果。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算平生肝胆, 因人常热。俗 子胸襟谁识 我?英雄末路 当磨折。 想想平日,我的一 颗心,常为别人而 热。那些俗人,心 胸狭窄,怎么能懂 我呢?英雄在无路 可走的时候,难免 要经受磨难挫折。 情感:写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不为
一般凡夫俗子所理解的处境,以及
姑且把这些看作英雄失意本应遭遇
的挫折磨难的豪迈气概。
语气:问句。突出表现了词人知音
难觅的苦闷。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莽红尘何处觅 知音?青衫 湿! 莽莽人世,到哪里 才能觅到知音呢? 眼泪打湿了我的衣 襟。 修辞:用典。借用白居易“江州司马
青衫湿”,抒发了知音难觅的孤独、
失意之情,也真实地反映了词人未
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命
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这首词通过层层表述,曲折地反映了革命者参加革命前复
杂矛盾的心情,表达了词人济世救民的凌云壮志。
续表
满分闯关练
1.(2024·郑州模拟)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B
A.上片开头点明了写作的地点和时间,“京华”这里指北京。
B.词中“四面歌残终破楚”中运用的典故是刘邦的汉军兵败垓下一事。
C.“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中的“蛾眉”借指女子。
D.“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运用短句,节奏明快,音调铿锵,
是词人一代巾帼英雄的生动写照。
2.(2024·洛阳模拟)本词格调高昂激越,请任选一角度赏析“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2分)
[答案] ①句式:这一组三字短句简短有力,写出了词人虽生为女儿身,心
却比男儿还刚烈的性情。②内容:通过身与心的对比与反衬,写出了词人
不是男儿却胜似男儿的豪迈气概,表现出“鉴湖女侠”的“竞雄”精神。
3.(2024·洛阳模拟)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
浙”。(2分)
[答案] 示例一:用典。用西楚霸王项羽垓下被围的“四面楚歌”的典故来形
容当时中国被列强进逼、前途危殆的处境,也暗指自己久困夫家的境况。
示例二:对偶。将家国危难和自身感叹巧妙地结合起来,形成对偶,句式
整齐、优美。
4.(2024·南阳模拟)结合作品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青衫湿”抒发了词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4分)
[答案] “青衫湿”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诗句,寄寓颇深。词人泪湿衣
裳,表达了知音难遇的情怀,也充满了没能冲出家庭、走向社会、参与革
命斗争的忧郁和感慨。
第9首 十五从军征 《乐府诗集》
原文 译文 鉴赏
十五从军 征,八十 始得归。 十五岁就应征去 参军,八十岁才 退伍回到故乡家 中。 修辞:夸张。极写从军之久,暴露出封建社
会兵役制度的极端不合理,为下文进一步写
老兵的悲惨境遇做铺垫。
炼字:一个“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多年
来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
给全诗笼上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彩。
原文 译文 鉴赏
道逢乡里 人:“家中 有阿谁?” “遥看是君 家,松柏冢 累累。” 路上碰到一个乡里的 邻居,问:“我家里 还有什么人?”“且看 远处,那是您家,现 在已是松树遮蔽,坟 墓众多。” 描写方法:①语言描写。写老兵在归
乡途中与乡里人的对话,老兵的问话
表现出其想了解家中情况的迫切愿
望,乡里人的回答则令人心痛不已。
②(后两句)远景描写。写出了庭院
因无人打扫而荒凉破败的景象。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兔从狗窦 入,雉从梁 上飞。中庭 生旅谷,井 上生旅葵。 野兔从给狗出入 的墙洞出入,野 鸡在屋梁上乱 飞。院子里长着 野生的谷子,井 台上生长着野生 的葵菜。 写法:白描。抓住“兔”“雉”“谷”“葵”这四
种事物,描绘出一幅荒凉破败的家中景
象,写出了家中空无一人的悲惨情形。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摄取了井边、中庭
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从侧
面表现征人从军时间之久,以悲凉的景象
烘托老兵心中的悲哀,揭露了封建社会兵
役制度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饴阿谁。 用杵臼捣去谷物的 皮壳,拿来做饭, 摘下葵叶,拿来做 菜羹。菜羹和饭一 会儿都做好了,却 不知送给谁吃。 内容:以“旅谷”煮饭,以“旅葵”做
羹,做好了却不知将饭与羹送给谁,
暗示主人公的孤苦伶仃。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 张望,老泪纵横洒 落在征衣上。 描写方法:细节描写。出门张望和老
泪纵横两处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苦
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具体真实,将
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
致。
续表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在外征战多年的老兵返乡途中与到家之
后的种种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的怨恨
与同情。
满分闯关练
1.(2024·郑州模拟)全诗并没有控诉战争之语,却能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诗人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示例一:“松柏”和“冢”暗指主人公家破人亡,侧面表现了主人公盼
望与家人团聚,但愿望落空的失望、痛苦之情。示例二:“兔”“雉”“旅谷”
“旅葵”四种景物表现出主人公家中荒凉破败、杳无人迹的现状,平淡中体
现出主人公内心的无言之痛。
2.(2024·周口模拟)在学习这首诗歌时,李雷不理解主人公为何不自己赶快
回到家中,还要询问乡里人。请你结合诗句向他解释。(2分)
[答案] 示例:李雷,“家中有阿谁”这一句恰切地表达了主人公对家人的关
切,也表现了乡里人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归人时惊喜、心疼、同情等复杂的
心情。如果只写主人公的急切,人物形象就显得不够丰满立体。
3.(2024·周口模拟)诗歌结尾主人公流下了泪,这泪水包含了怎样复杂的情
感?(2分)
[答案] 示例:这泪水包含了主人公对亲人逝去的悲痛、对家园颓败的辛酸、
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4.(2024·洛阳模拟)简析“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
葵”一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运用白描手法,描写“兔”“雉”窜飞、“旅谷”“旅葵”乱长的情景,描
绘出家中空无一人、荒凉破败的景象,侧面表现出主人公从军时间之久,
烘托出老兵心中的悲哀。
第10首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
原文 译文 鉴赏
北风卷地 白草折, 胡天八月 即飞雪。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 草吹折,塞北一带 的天空八月就纷扬 落雪。 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卷”是正面描写,写出了北风怒吼的气
势;“折”是侧面描写,写出了风狂暴肆虐
的情态。采用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突出了风势之猛烈。
炼字:“即”字表明冬雪来得格外早,“飞”
字描写出雪飘之状,与“卷”字照应,流露
出诗人的惊奇之感。
原文 译文 鉴赏
忽如一夜 春风来, 千树万树 梨花开。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 风吹来,千树万树 的梨花盛开。 修辞:比喻。以梨花喻冬雪,新颖别致,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花洁白、鲜润的特
点,给人以春意盎然的感受,表现了诗人
化苦为乐、积极乐观的心态。
炼字:“忽”字不仅写出大雪来得急骤,边
塞气象变化万千的神奇,还传达出诗人赏
雪时惊喜的心情。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散入珠帘湿罗 幕,狐裘不暖 锦衾薄。将军 角弓不得控, 都护铁衣冷难 着。 (雪花)飘进用珍珠缀成的 帘子里,打湿了丝绸制作的 帐幕,狐皮大衣不保暖,织 锦被都显得单薄了。将军和 镇守边疆的长官的大弓 (冻得)不能拉开,铠甲冰 冷得难以穿上。 描写方法:侧面描写。把视
线从帐外逐渐转入帐内,选
取居住、睡眠、拉弓、穿衣
等日常活动来表现寒冷,写
出了边塞的严寒令人难以忍
受,从侧面反映出边塞将士
生活的艰苦。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瀚海阑干百丈 冰,愁云惨淡 万里凝。 沙漠纵横交错 (结了)百丈 冰,愁云暗淡无 光万里凝滞。 炼字:“愁”“惨”既写出了边地环境,又
引出了送别氛围。
修辞:夸张。写出了天气的奇寒无比,
展现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浓重的奇寒
景象,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也
对下文的欢乐场面起到了反衬作用。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中军置酒饮归 客,胡琴琵琶 与羌笛。 在主将的营帐里 摆设酒席宴请归 客,演奏起胡 琴、琵琶,吹起 了羌笛。 内容:用颇具西域特色的乐器齐鸣饯别
友人,写出了送别的热烈与隆重,渲染
出边塞军中宴饮苍凉的氛围。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纷纷暮雪下辕 门,风掣红旗 冻不翻。 时过黄昏,纷纷 扬扬的大雪积满 领兵将帅的营 门,风拉住红 旗,冻得红旗在 风中难以飘动。 炼字:“掣”字拟人化,真实地描绘出红
旗冻住,北风也难以吹动的情状,从侧
面表现边塞雪之大、天之寒。
色彩:在满眼洁白的世界中,出现了一
面红旗,一白一红,相互映衬,画面生
动,色彩鲜明。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轮台东门送君 去,去时雪满 天山路。 在轮台东门外送 您离去,分别时 大雪已覆盖了天 山上的路。 炼字:一个“满”字精妙传神,不仅写出
了诗人在送别友人之时漫天飞雪堵住山
路的情景,更突出了诗人对友人前行之
路无限的担忧和牵挂。
情感:表现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
情和隐隐的担忧与牵挂之情。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山回路转不见 君,雪上空留 马行处。 山峰、道路迂回 曲折,已经看不 见您的身影,雪 地上只留下马行 过的蹄印。 炼字:“不见”表现了诗人久久伫立,极
目远送的情态。“空”字写出了边塞空旷
苍凉之景,表明了处境的恶劣,表现了
诗人依依惜别和无限惆怅的心情。
情感:诗人伫立在风雪中,遥望友人远
去,表现出依依不舍和无限惆怅之情。
这首诗以“雪”为线索,生动地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的
奇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依依惜别之情。
续表
满分闯关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C
A.“千树万树梨花开”与“未若柳絮因风起”都通过新奇的比喻来描绘雪景,
“乐雪”之情溢于言表。
B.“胡琴”“琵琶”“羌笛”三种具有边塞特色的乐器给军中饯别的宴饮增添了
一种苍凉悲壮的豪气。
C.“风掣红旗冻不翻”,雪大风紧却冻不翻红旗,这一生动而反常的细节反
衬出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
D.这首诗分别描写了送别前、饯别时、临别时、送别后的雪景,在不同的
时空转换中,蕴含离愁别绪。
2.若将这首诗拍摄成微电影,你认为在拍摄最后两句诗时应呈现怎样的特
写镜头?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答案] 示例一:我认为应特写迂回曲折的山峰、道路。正是因为这样的空
间布局,诗人才会看不见远去的友人。示例二:我认为应特写雪地上留下的
马蹄印。这样的镜头既突出边塞的空旷苍凉,也给人以留白之感,意蕴十足。
3.(2024·濮阳模拟)岑参借辕门雪地送别友人的故事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
你能从中感受到怎样的时代精神?(4分)
[答案] 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和热烈的送别场景,体现了盛唐时
期昂扬奋发、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诗人以雄奇的比喻和丰富的想象,展
现了盛唐王朝国力强盛、繁荣昌盛的壮丽景象,同时也传达出诗人乐观开
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种时代精神,体现了盛唐时期人们的自信、
豪迈和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4.(2024·安阳模拟)假如岑参有微信,他写完此诗后发布到朋友圈,一位朋
友点赞并留言:“岑兄此诗奇峭飒爽,‘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二句奇情逸发,令人心神一快。”请你谈谈“奇”在何处。(4分)
[答案] 此二句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奇贴切。“忽
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
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诗中灵活运用多种修辞,使语言鲜明形象。
第11首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南宋·辛弃疾
原文 译文 鉴赏
何处望神 州? 满眼风光 北固楼。 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 原地区呢?在北固楼 上,满眼都是美好的 风光。 修辞:设问。通过一问一答,反映了词
人登临远望,由眼前美景引发家国之
思,表达对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
怀念。
原文 译文 鉴赏
千古兴亡 多少事? 悠悠。不 尽长江滚 滚流。 从古到今, (在这片土地上)发 生过多少国家兴亡的 大事呢? (不知道。)往事绵 延不绝,如同这无尽 的长江水滚滚东流。 修辞:①设问。由登临北固亭望神州风
光引发联想,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
家兴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②比
喻。把千古兴亡、国家盛衰的历史变迁
比作滚滚东流、悠悠不尽的长江水,生
动形象地抒发了词人对古往今来国家兴
衰之变化无常的无限感慨。
炼字:“悠悠”二字写出了时间的漫长久
远和词人思绪的无穷。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年少万兜 鍪,坐断东 南战未休。 孙权年轻时就统率千军万 马,占据东南一方,战斗 不息。 写法:衬托。词人热情歌颂孙权
不畏强敌,坚决抵抗,以此反衬
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
苟安。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天下英雄谁 敌手?曹 刘。生子当 如孙仲谋。 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对手 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 已。难怪曹操说:“生个 儿子就应当像孙权那 样。” 修辞:设问。用曹操的话,强调
孙权的雄才大略,流露出词人对
苟且偷安、毫无振作之气的南宋
朝廷的愤懑之情。
续表
这首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词人渴望像古
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
无作为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
生子当如孙仲谋:引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曹操曾
经与孙权对垒。“公见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
谋。刘景升(即刘表,字景升)儿子若豚犬(猪狗)耳!’”暗讽当时的朝
廷不如能与曹操、刘备抗衡的东吴,当朝皇帝也不如孙权。
满分闯关练
1.(2024·信阳模拟)下面诗(词)句与“不尽长江滚滚流”一句运用的手法最
接近的一项是 ( )(2分)
D
A.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D.九万里风鹏正举。[李清照《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2.(2024·信阳模拟)请从“悠悠”“滚滚”中任选其一,结合本词内容,分析叠
词的作用。(4分)
[答案] 示例一:“悠悠”一语双关,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漫长久远,也表现了
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富有音乐美。示例二:
“滚滚”写出了长江日夜不息奔流不止的状态,透露出词人面对历史兴亡的
无奈和伤感;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富有画面感。
3.(2024·南阳模拟)如果为这首词配背景音乐,背景音乐的感情基调应该是
下面哪一种?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2分)
①清新明丽 ②沉郁悲怆 ③慷慨激昂
[答案] 示例一:选择②。词的上阕写作者登楼远望,想到中原沦陷的故土,
引发怀古情思,有对北宋故国的留恋,也有对南宋岌岌可危局势的忧虑,透
露出无奈、伤感之情,情感基调沉郁悲怆,所以选择②。示例二:选择③。
词的下阕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暗示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
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气魄阔大,格调激昂,所以选择③。
4.(2024·南阳模拟)作者赞颂孙权的用意是什么?(2分)
[答案] ①借古讽今,正是为了反衬南宋统治者怯懦苟安,昏庸无能;②抒
发作者对南宋统治者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③含蓄地表达
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第12首 过零丁洋 南宋·文天祥
原文 译文 鉴赏
辛苦遭逢 起一经, 干戈寥落 四周星。 (我)历尽辛苦,遇到朝 廷选拔,因精通某一经籍 而通过科举考试得官,抗 元战事逐渐消歇,从起兵 抗元到被俘刚好四周年。 内容:写了个人和朝廷的两件大
事:一是诗人因科举而走上仕
途;二是在朝廷危难之时,诗人
起兵抗元,在频繁的战斗中度过
了四年。
原文 译文 鉴赏
山河破碎 风飘絮, 身世浮沉 雨打萍。 国家破败,大宋国势如风 中柳絮,失去根基,即将 覆灭,自己身世坎坷,如 同雨中浮萍,漂泊无根, 时起时沉。 修辞:比喻。将破碎的国家比作
风中飘散的柳絮,将自己坎坷的
身世比作雨中漂泊无依、时起时
沉的浮萍。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
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
了当时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抒
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惶恐滩头说 惶恐,零丁 洋里叹零 丁。 惶恐滩的惨败让我至 今依然惶恐,在零丁 洋里又感叹我孤苦无 依。 修辞:双关。诗人借“惶恐滩”与“零
丁洋”两个地名,暗示了形势的险恶
和作者境况的危苦,表达了对战争局
势的惶恐不安和对自身处境的自怜、
哀怨。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人生自古谁 无死?留取 丹心照汗 青。 自古以来人生在世有 谁能够躲避一死?我 要留一片爱国的丹心 映照史册。 修辞:反问。抒发了诗人愿意以死明
志、为国捐躯的决心与抱负。
炼字:“取”“照”两个字,简单、直
接、有力度,情感昂扬,充分表达出
诗人的英雄气节与生死观,具有震撼
人心的力量。
续表
诗人通过追忆抗元的艰难经历,表现了自己的忧国之痛和
愿意以死明志、舍生取义的豪情壮志。
汗青: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
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这里指史册。
满分闯关练
1.(2024·绥化中考)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2分)
C
A.诗的开头,作者回顾身世,意在暗示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大宋国势危亡如风中柳絮,自己一生坎坷如雨中浮
萍。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抒写了国破家亡的悲哀。
C.颈联“惶恐”“零丁”反复出现,渲染作战环境的险恶。
D.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
2.请说说尾联运用的抒情方式及表达的情感。(2分)
[答案] 示例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以死明志、为国捐躯
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示例二: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慷
慨陈词,直抒胸中正气,表现出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昂扬斗志。
3.(2024·信阳模拟)小文认为古诗词最讲究炼字,而颈联中“惶恐”“零丁”却
反复出现,有重复累赘之感。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 不赞同。“惶恐”“零丁”反复出现,既指出文天祥昔日带兵抗敌和现
在成为阶下囚等遭遇发生的地点,又巧妙地借用地名自然地抒发情感,写
出了当时形势的险恶和如今境遇的危苦,含义丰富,对仗工整。
4.(2024·信阳模拟)这首诗颔联表达的感情委婉而深沉,请从修辞的角度说
说作者是如何抒发这种情感的。(2分)
[答案]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风飘絮”来比喻南宋王朝破碎的山河
(无可挽回的败局),用“雨打萍”来比喻自己浮沉不定的身世,表达了对
国势危亡的担忧和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
第13首 山坡羊·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
原文 译文 鉴赏
峰峦如 聚,波涛 如怒,山 河表里潼 关路。 群峰众峦像是在这 里聚集,大浪巨涛 像是在这里震怒。 在潼关外有黄河, 内有华山,是为表 里,地势险要。好 一条潼关路。 炼字:“聚”不仅写出了山峦之多,而且化
静为动,生动地写出了潼关在重重山峦包
围之中;“怒”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的奔
腾澎湃之势。
原文 译文 鉴赏
峰峦如 聚,波涛 如怒,山 河表里潼 关路。 群峰众峦像是在这 里聚集,大浪巨涛 像是在这里震怒。 在潼关外有黄河, 内有华山,是为表 里,地势险要。好 一条潼关路。 修辞:拟人。把本来静态的山写活了,把
本来无情的水写得令人心潮澎湃,赋予
山、水以人的情感和动作,透露出作者极
不平静的心绪及吊古伤今的悲愤之情。
作用:“山河表里潼关路”暗示潼关历来为
兵家必争之地,为下文慨叹历史兴亡做铺
垫。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望西都, 意踌躇。 遥望长安,我 心潮起伏。 作用:承上启下。“望西都”紧承前三句,由
望四周山河、险要的潼关转望西都长安,“意
踌躇”生动地写出作者此时内心的不平静。引
出下面的怀古伤今之慨。
炼字:“踌躇”这里形容“心潮起伏”,表现作
者驻马潼关、思绪万千、徘徊不前的情态,
表达作者对世事沧桑的无限感慨。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伤心秦汉 经行处, 宫阙万间 都做了 土。 令人伤心的是 途中所见的秦 汉宫殿遗址, 昔日的万间宫 殿都已化作了 泥土。 内容:点出无限伤感的原因,后一句是由盛
到衰的过程的真实写照。
内涵:“伤心”不仅指对古都长安今非昔比的
现状的伤感,还指对百姓在战争中苦不堪言
的深切同情。
续表
原文 译文 鉴赏
兴,百姓 苦;亡,百 姓苦。 一朝兴起,老 百姓受苦;一 朝衰亡,老百 姓仍要受苦。 作用:该句是全曲之眼,是全曲主题的开拓
和深化,点明了主旨,是作者关心忧虑人民
疾苦情感的升华。
写法:直抒胸臆。表明作者忧心国计民生,
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的谴责和对劳动人民的
同情。
本曲描写了作者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的追念古代的情
怀,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广大
劳动人民所受苦难的同情。
续表
满分闯关练
1.(2024·金水区模拟)下列各句因“望”而生发的感慨与“望西都,意踌躇”最
接近的一项是 ( )(2分)
C
A.西北望,射天狼。
B.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C.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D.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2.(2024·平顶山模拟)元代方回评“怀古诗,见古迹而思古人其事,无他,兴
亡贤愚而已”,本小令与杜牧的《赤壁》同为怀古之作,但所见古迹不同,
引发的情感也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答案] 示例:张养浩借秦汉王朝的兴衰更替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人民
的同情,杜牧借周瑜赤壁之战的历史事件表达了对战争胜利条件的思考和
英雄无用武之地的不平。
3.(2024·金水区模拟)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2分)
[答案] 朝代兴起,必大兴土木,搜刮民脂民膏,劳役繁重,百姓不堪其苦,
深受其难;王朝灭亡,必定战乱频仍,自然民不聊生。
4.(2024·周口模拟)这是一首怀古小令,作者是怎样将写景、怀古、议论三
者有机结合起来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作者先描写潼关雄伟险要的形势,然后因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
墟而产生深沉的感慨,最后发表议论,得出结论:兴,百姓苦;亡,百姓
苦。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警醒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
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