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青玉案·元夕【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词作的背景知识,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风格;2、分析并欣赏辛弃疾的词作技巧,提高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教学重难点】重点:辛弃疾的词作风格、词作背景及词中的意境描绘。难点:词作中的意象、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通过播放古筝曲《元夕》,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节日氛围,进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二、新课讲授1、知人论世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2、写作背景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3、解题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即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5、初读词作播放音频,明确词句节奏。三、全文赏析1、词作译文上阕: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动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落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下阕:盛装的妇女们都戴着元宵节应景的绚丽饰品,各个姿态盈盈、笑着走过去了,只有衣香暗中飘散。我在汹涌的人潮里找寻她千百次却总是不见踪影,突然回头一看,她竟然在灯火幽暗的角落还未归去。2、感知词作上阕: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下阕:描写万人丛中寻觅意中人。3、研读词作(1)“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这两句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生动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2)“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明确: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后者的可贵。(3)下阕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明确:一是写盛妆的富家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4)“那人”是个怎样的人?明确:“那人”是一个孤高脱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丽女子。(5)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美人用意是什么?明确:她既是作者的志同道合者,也是作者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作者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6)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反衬(或对比、衬托、烘托)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四、课文小结1、词作主旨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2、拓展延伸(1)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阕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2)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迷惘、执著、顿悟(共21张PPT)青玉案 · 元夕辛弃疾新课导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居士,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人。南宋官员、将领、文学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作者简介辛弃疾的一生,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起义南归时期。曾率领2000多人起义抗金,后投奔耿京为首的抗金农民义军。辗转任职时期。南归后,在历任地方官期间为北伐积极做好准备,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和政治才干,但遭到主和派的打击,被罢职。被贬家居,反复起用时期。被罢职,闲居在信州上饶(今江西省上饶市)前后近20年。到了晚年,朝廷情势危急,被起用,但仍然得不到信任,最后含恨辞世。作者简介该词作于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当时强敌压境,国事日衰,而南宋统治阶级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以粉饰太平。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写作背景青玉案 · 元夕青玉案:词牌名,调名取于东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诗句。解 题元夕:阴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即元宵节,此夜称元夕或元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元夕——辛弃疾词作译文-上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动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落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词作译文-下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盛装的妇女们都戴着元宵节应景的绚丽饰品,各个姿态盈盈、笑着走过去了,只有衣香暗中飘散。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在汹涌的人潮里找寻她千百次却总是不见踪影,突然回头一看,她竟然在灯火幽暗的角落还未归去。感知词作上阕:描写了元宵佳节的热闹场面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灯火璀璨宝马雕车香满路。富贵人家出游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欢闹场面感知词作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富家女子的观灯情态所寻觅的意中人下阕:描写万人丛中寻觅意中人。这两句用了比喻(暗喻)的修辞手法。前句把繁多的灯火比作千树花,后句把满天的烟花比作似雨点般落下的星星生动形象的渲染了元宵之夜张灯结彩、烟花怒放的喜庆景象。“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研读词作研读词作“宝马雕车香满路”“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这两句用了借代的手法。“香”“暗香”均是借体香来指代那些打扮得花枝招展,争相去看灯、戏耍的女子这样写含蓄又生动,这些女子的欢闹与下文在“灯火阑珊处”的“那人”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后者的可贵。一是写盛妆的富家女子,二是写作者心中关切的“那人”。研读词作“那人”是一个孤高脱俗、傲然不群独在“灯火阑珊处”的美丽女子。下阕写了元宵佳节哪两种人?“那人”是个怎样的人?她既是作者的志同道合者,也是作者一种理想人格的化身。寄寓了词人在政治上的失意苦闷的心情,表达作者不愿跟统治者(“当权者”或“时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作者塑造这样一个美人用意是什么?研读词作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反衬(或对比、衬托、烘托)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那人”的孤寂。表达作者耐得冷落寂寞、不趋流俗、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研读词作本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沉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词作主旨拓展延伸梁启超谓“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认为本词有所寄托,可谓知音。本词下阕写不幕荣华,甘守寂寞的一位美人形象。美人形象便是寄托着作者理想人格的化身。作者追慕的是一个不同凡俗,自甘寂寞,而又有些迟暮之感的美人。这反映的正是他自己在政治失意后,宁愿闲居,不肯同流合污的品格。梁启超以为最后三句"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衡馆词选》),你同意他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 )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没有登高望远,难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寻求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求索,不会有瞬间的顿悟。拓展延伸拓展延伸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经历的三种境界:迷惘执著顿悟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青玉案·元夕》教案.docx 《青玉案·元夕》课件.ppt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