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4 古诗三首《山行》山 行唐.杜牧(在)山上行走作家名片: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文学家。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主要作品:《阿房宫赋》《江南春》《泊秦淮》《过华清宫》等。作者介绍山 行唐.杜牧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想一想: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读一读寒山石径小组合作:读一读,说说古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圈出来,在小组内交流分享。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远上寒山石径斜,句意:一条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伸向深秋时节的山峦。向山的远处伸展。深秋时节的山。石头小路。字面意思为“歪斜,不正”。这里指山间小路弯弯曲曲。白云生处有人家。句意:在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居住。生,产生,生出。指飘浮着白云的地方。停车坐爱枫林晚,句意: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深秋时节,傍晚的枫树林美景。因为傍晚时候的枫树林霜叶红于二月花。句意: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春花还要红艳。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还红山 行唐.杜牧远上 寒山 石径斜,白云 生处 有人家。停车 坐爱 枫林晚,霜叶 红于 二月花。////////读一读思考:1.诗人为什么停下车子不走了? 你能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吗?2.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哪句诗?霜叶红于二月花梨花白于腊月雪。小拓展:请你尝试模仿“霜叶红于二月花” 的句式描述下面图片中的景物。《山行》写的是诗人杜牧在( )所看到的( )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 )构成的秋色图,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美景的( )之情。山间深秋时节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喜爱我会填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跟随着古代诗人一起去品味晚秋的景致吧!背景简介古时候,有一个人叫刘景文,他是一个有学问、不怕困难的人。他已经50多岁了,却还是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整天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他的好朋友苏轼就邀刘景文到他家里做客,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苏轼很想帮刘景文树立信心。于是,便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希望刘景文能找回自信,取得成功。这首诗的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引入新课苏轼(1037—1101),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词开豪放一派。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并称“三苏” 。赠刘景文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读出节奏课文讲解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赠送)(相赠)(刘海)(姓刘)理解词义课文讲解思考:诗中写出哪些景物?请圈出来。荷花、残菊、霜赠/刘景文 [宋] 苏 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理解词义荷尽已无擎雨盖,(盖子)(瓶盖)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理解词义菊残犹有傲霜枝。(秋菊)(菊花)(残忍)(凶残)诗意: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课文讲解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理解词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理解句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作者所写的秋景有何特点?诗意: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的景是在这橙黄橘绿的时节啊!理解句子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作者所写的秋景有何特点?特点:深秋的景色虽然萧瑟冷落,但更是硕果累累的时节,显露出勃勃的生机。赠刘景文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歌赏析秋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赠刘景文宋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诗歌赏析这首诗告诉我们一个什么人生哲理?只有严酷的环境才能锻炼人,才能检验、识别一个人的风骨。小结菊有菊不可替代的风韵,荷有荷无法言说的魅力,苏轼赞美了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激励着人们乐观向上。老师把这首诗最后的一句改写了一下送给大家: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读书黄金时。4.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 梧叶 送寒声,江上 秋风 动客情。知有 儿童 挑促织,夜深 篱落 一灯明。作者词解译文古诗讲解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夜 书 所 见〖宋〗叶 绍 翁ti o多音字多音字挑水、挑担挑明挑战挑灯夜战1. 爸爸挑了一担柿子去卖。2. 我要挑战:挑50斤的大米。3. 妈妈说,挑灯夜读会伤害眼睛的。4. 弟弟要挑战自己:不挑食、不浪费。5. 古代没有自来水,只能挑水喝。tiāotiǎotiǎotiǎotiāotiāotiāoǎ赠送、送礼送别、送客送行、送信雪中送炭关( 关门、开关、关于 )送( 送别、送上 、运送)赠送ǎ送:古代火种十分珍贵,把火种送给别人表示十分深厚的情谊。夜书所见【宋】叶绍翁作者词解译文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文学家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代表作《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古诗讲解赏析诗歌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夜晚书:写下所见:所看到的夜书所见:在夜里写下所看到的诵读诗歌:什么季节?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秋季夜 书 所 见〖宋〗叶 绍 翁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思考: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点什么?夜 书 所 见〖宋〗叶 绍 翁萧 萧 梧 叶 送 寒 声,江 上 秋 风 动 客 情。知 有 儿 童 挑 促 织,夜 深 篱 落 一 灯 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作者词解译文书:写夜书所见:在夜里把自己看到的景物写下来。萧萧:风吹梧桐叶发出的声音梧叶:梧桐叶知:知道挑:用细长的物体拔弄。促织:蟋蟀蛐蛐篱落:篱笆所见:所看到的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古诗讲解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作者词解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知道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古诗讲解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体会到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作者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朗诵古诗,思考问题: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想起了自己的家乡。作者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无奈、思念家乡的心情。古诗讲解品读诗歌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