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第二十四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题
语文参考答案
【答案】D【解析】“书法家是书法作品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错,书法作品是书法家 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
【答案】D【解析】“要比和书家之间产生共鸣得到的审美体验丰厚”错,文中没有将 二者进行比较。
【答案】A【解析】A 项意在强调书法法则的重要性。
【答案】①材料一用作例证,证明情绪会影响书法家书写状态的观点;②材料二作引 证,印 证书法家看到大自然会触景生情的观点。
【答案】①作品中蕴含着颜真卿的个性,彰显着他的忠义和爱国;②作品中融入颜真 卿悲愤的情绪,饱含他炽烈的情感;③作品艺术感染力强,使观者产生情感共鸣,获得审美 体验。
6. D.【解析】“体现了农人对雪的依赖及雪与丰收之间的必然联系”错,文中谭四爷的俗语体现的是农人对雪的朴素信仰与美好期许,但“必然联系”表述绝对化。原文提到“铁定的好收成”是农人的主观愿望,而非客观必然。
7. C.【解析】“又通过客观写实的笔法展现雪对生命与文化的多重意义”错,文章大体以写实的方式写现实中的气候反常,而在写雪对生命与文化的多重意义方面则主要采取了虚写的方式,如故乡雪景的回忆、古诗中的雪的联想、雪至后的丰收图景的想象等。
8、经历的情感变化:(1)暖冬无雪的反常天气让作者心生疑虑,感觉冬天失去了应有的样子,担忧自然秩序出现紊乱,内心充满焦灼。(2)怀念向往:通过这些古诗与往事,表达出对雪的深深怀念与向往之情。(3)沉静释然:意识到要允许一切事情发生,学会接受自然的变化,以一种更加平和、释然的心态去面对无雪的现实。(4)欣喜满足:雪到来时,感受到了生命与丰收的希望,内心充满了欣喜与满足。(每答对1点得1分)
9、(1)表层意蕴:①作者认为冬天就应该下雪,这是季节的规律,等待一场雪体现了对这种自然规律的尊重和敬畏。②雪与庄稼的收成紧密相关,等待雪是对传统农耕文化中雪与丰收关系的一种认同和依恋。
(2)深层意蕴:①雪在文中被赋予了纯净、诗意与希望的象征意义。在现实中,作者因暖冬而心生疑虑和焦灼,雪成为了她对抗这种浮躁现实的理想化载体,是一种精神寄托。②雪承载着万物孕育的使命,隐喻了自然与人类生命的共生关系,体现了作者对生命的哲思。③“等待”一场雪,就像人生中面对各种不确定性,要学会接纳,这是一种人生隐喻,呼应了苏轼“允许遗憾”的豁达态度。 (每答对1点得2分,其他合理解析也可酌情给分。)
10.【答案】BEH
11.【答案】C 【解析】材料中“错”意思是处理,动词;“偭规矩而改错”的“错”意思是举措,名词。
12.【答案】D【解析】有心建桥的并非相关官员,而是旁观的上人和君子。
13.【答案】(1)只把拖欠赋税的老百姓的名字在集市中张贴,老百姓都高兴地去交税,不扰民赋税就足够。(本句4分,“民逋赋者”2分,“趋之”“扰”各1分)
(2)远近的人都从各方奔来聚集到一起,运来木头,拉来泥土。每天都有一千多人,花了二十多天建成。(本句4分,每个分句各1分)
14.【答案】①相同之处:不扰民生。②材料一中杨万里不准官史下乡催讨赋税。③《种树郭橐驼传》中柳宗元认为官员“好烦共令”,小吏旦暮而来都是繁政扰民的行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考取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进士,任赣州司户官,又调任永州零陵县县丞。这时张浚被贬谪到永州,闭门谢客,杨万里三次拜访都没有见到,便写了一封信极力请求,张浚才见他,并以“正心诚意”之学相勉励,杨万里终身信服其教导,并把自己读书的房子取名为“诚斋”。
张浚入相,在朝廷上推荐杨万里。杨万里被升任为临安府教授,未赴任,父亲死居丧。后改任隆兴府奉新县知县,他不准催讨赋税的官吏下乡扰民,只把拖欠赋税的老百姓的名字张贴在集市中,老百姓都高兴地去交税,不扰民赋税就足够。
材料二:“秀江桥”三个大字,是焕学尚书谢谔写下的。桥在什么时候开始建造?淳熙丁未年冬天聚集下役,已酉年秋天筹集工料。谁建造的?县尹李景和,邑士丁南隐、承奉郎谢岘。
秀江以前没有桥,船夫垄断渡河之事来获取利益,过路的人深受其苦。发动这次劳役,是因这年江西洪水泛滥,百姓面有菜色。提举常平使者陆洸听说此事,得到诏书要救济赈施百姓。陆公奉命处理此事,从周边乡里招来修养高洁的士人,让有志于帮助百姓并且肯为陆公效力的人来监管这件事。这时临江军新喻县的军士和百姓联名上书禀告县尹:“丁南隐可以承担此事。”县尹准备了书信、礼物,三次到丁南隐门前请他出任,丁南隐到任后,和县尹一起对常平使者说:“因饥荒挨饿的百姓没有变得更少,仓库里的粮食却没有变得更多,将用什么来周济百姓?官员有不用直接赈济却能帮助百姓的办法,百姓得到看着不像恩惠的恩惠,我认为应当像范文正那样在饥荒时发起劳役,可以吗?”使者说:“好。”县尹,丁南隐、谢岘便聚集起德高望重的人宣告此事。工正等六百人都说:“好。”
这时雇佣百姓作为工人,制造小船作为桥梁。远近的人都从各方奔来聚集到一起,运来木头,拉来泥土。每天都有一千多人,花了二十多天建成。桥建成以后,回望这座桥,就像鸥鸟泛于清波之上正要飞翔,从桥上经过,就像乌鹊在银河上架起桥梁不会被淹没。来来往往渡河的人将深渊看作土丘,将冰、水看作炭火,将惊涛骇浪看作平坦大道。县里的人记下了这次建桥,请求我为此事作一篇记文。
以前人们看到冬天涉水而过的人心中悲痛,看到春天溺水的人就感到惶恐。但是,船夫垄断摆渡一事,心中没有动摇怜悯,或许是因为要从中谋利;相关官员处在周济百姓的位置却不能推行政策,或许因其属于利益牵涉者;旁观的士人和君子有心建桥却力不能及,或许是因为身居低位。现在陆公任用李景和,李景和身居高位且没有利益牵连;李景和任用丁南隐、谢岘,二人不在该处理此事的位置却没有推辞,丁南隐、谢岘雇佣受饥荒的百姓,百姓从中受益没有人有怨言。受饥荒的百姓获利,但船夫却开始不能获利,只有船夫不再获利,百姓们才能有更大的好处。是使百姓的利益更大难呢,还是让其持久更难呢?收益很大却不持久,百姓的利益不会再次成为船夫的利益吗?这就还不知道了。
(杨万里《新喻县新建秀江桥记》)
1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词内容的能力。B.“刚游罢绍兴蓬莱阁”错。“小蓬莱”指烟雨楼,因其“风景似越之蓬莱阁”,故称,与“绍兴蓬莱阁”无关,所以“刚游罢绍兴蓬莱阁”说法错误。
16.【答案】都是设想死者复生重回故地,《扬州慢》是假想杜牧会惊讶于扬州城的沧桑巨变,本词则反用丁令威感叹之词,假想范成大魂归故地当不会有物是人非之叹,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称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用典的修辞手法的能力。《扬州慢》词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写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此处用典,是假想杜牧重回故地,会惊讶于扬州城的沧桑巨变。本词中“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悼念忘年交的诗友范成大:范老仙逝多年,几时会像丁令威那样化鹤而归?尽管人间沧桑,世事交替,而山川城郭未必不是依然如故。此处反用丁令威感叹之词(典故),假想范成大魂归故地当不会有物是人非之叹,表达对故人的怀念与称颂。可见,二者都是设想死者复生重回故地,但表达的情感不同。
姜夔《虞美人·括苍烟雨楼》的完整译文如下:
括苍山的烟雨楼,是石湖居士范成大建造的。这里的风景与越州的蓬莱阁相似,但山势环绕、峰岭高峻秀美更胜一筹。我瞻仰居士题写的匾额,并吟咏他创作的《虞美人》,因而也作一首同题词。
(烟雨楼的)栏杆如苍龙脊背般曲折耸立,三面环绕着高插云天的翠绿山峰。我刚游历过东方的小蓬莱阁,但若不见此楼烟雨朦胧的景致,绝不应当归去。
如今回望来时的山路,却只见一片迷蒙。老仙(范成大)驾鹤西去何时能归?只怕山川城郭依旧,而人事已非。
创作背景 :此词作于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姜夔登临已故挚友范成大修建的烟雨楼时,触景生情,既有对景色的赞叹,也暗含对故人的追思。
关键意象解析 :
“苍龙背” :比喻山势如龙脊般蜿蜒雄奇。
“老仙鹤驭” :化用丁令威化鹤归辽的典故,暗示范成大去世。
风格特点 :姜夔词风清空骚雅,此词通过烟雨迷蒙的景致,寄托物是人非的怅惘,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
【答案】(1)故吾不害其长而已 非有能硕茂之也(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3)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其间旦暮闻何物 杜鹃啼血猿哀鸣|想见读书头已白 隔溪猿哭瘴溪藤)
18. ② 修改为“每次叹气都由一次深深的吸气和一次舒缓悠长的呼气组成”或“每次叹气都包括一次深深的吸气和一次舒缓悠长的呼气”;
⑥ 修改为“而且,不仅我们人类会叹气,所有哺乳动物都会”。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②句式杂糅,“包括……”和“由…… 组成”两种结构杂糅在一起。修改为“每次叹气都由一次深深的吸气和一次舒缓悠长的呼气组成”或 “每次叹气都包括一次深深的吸气和一次舒缓悠长的呼气”。
⑥句“我们人类不仅会叹气,所有哺乳动物都会”语序不当,关联词“不仅……也”前后主语不同,“不仅” 应放在“我们人类”前面,修改为“不仅我们人类会叹气,所有哺乳动物都会”。
甲:与寻常呼吸相比 乙:从而导致大脑缺氧
【解析】甲处:根据后文“叹息所进行的呼吸更深、更重,一次叹息差不多能达到寻常呼吸两倍的进气量”,可知是将叹息与寻常呼吸作比较,所以此处应填“与寻常呼吸相比”。
乙处:根据前文“身体会不自觉地处于应激紧张状态,不仅全身肌肉紧绷,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甚至会不自觉的长期屏息或浅呼吸”以及后文“因憋气而缺氧的大脑逐渐恢复正常”,可知此处是说长期屏息或浅呼吸会导致大脑缺氧,所以应填“从而导致大脑缺氧”。
①“爆”改为“暴” ②“防”改为“妨”
【解析】①“爆击”意思是横向爆破或轰炸;“暴击” 常表示突然的、猛烈的打击,此处“暴击”更符合语境中生活带来强烈冲击的意思。 ②“不防”意思是不防备;“不妨” 表示可以这样做,没有什么妨碍,在这里是建议人们在面对重压时可以长叹,故改“防”为“妨”。
A处:指生理上的呼吸。 B处:指连续或不间断的状态。 C处:指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解析】A处:“先深深地吸一口气”,结合语境可知,这里的“一口气”指的是吸气动作中吸入气流,故此处指生理上的呼吸。
B处:“再用嘴慰藉而畅快地将肺中的废气一口气吐出去”,此处“一口气”指的是从肺部呼出气体时连续的状态,故此处指连续或不间断的状态。
C处:“让自己能松上一口气”,这里的“一口气”并非实指气体,而是一种形象的说法,表示在压力之下通过叹气缓解紧张,故此处指心理上的紧张状态。
①预防抑郁症,多叹气的人抑郁症发病率更低。②有益肺健康,能激活肺泡功能,调节呼吸系统。③缓解身体应激状态,缓解紧张、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
【解析】①从“与那些叹气少的人相比,多叹气的人反而抑郁症发病率更低”可提取出“预防抑郁症,多叹气的人抑郁症发病率更低”。
②根据“这不仅能使肺部充满空气,让我们获取更多新鲜空气,还能让肺部那些平时用不到的肺泡也能得到充分地激活。因此,一些研究者将叹息称为‘呼吸系统的重置器’”,得出 “有益肺健康,能激活肺泡功能,调节呼吸系统”。
③由“当我们处于这些状态时,身体会不自觉地处于应激紧张状态…… 而叹气之后,随着新鲜氧气的涌入,因憋气而缺氧的大脑逐渐恢复正常,我们的应激状态也得以缓解”,总结出“缓解身体应激状态,缓解紧张、焦虑、压力等负面情绪”。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典型的二元思辨类材料作文。从主题上看,材料的中心词是“精致”和“粗粝”。材料和写作提示均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二者皆可为写作内容,但最好是兼顾二者,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并很好地展开辩证思考。本次作文有两个需要特别注意的关键点:
首先是核心概念的界定。“粗粝”的本义是指糙米,泛指粗劣的食物。其本质属性是粗糙的、未被加工的、原始的、质朴的、本真的、不细腻不精巧的、不刻意造作的状态等,可以引申为生命原始的状态、真实的面貌、生命力的坚强坚韧、不事修饰的洒脱、不刻意做作的从容等;甘于物质生活上的粗粝,指物质生活上面学做减法,安贫乐道,追求内心简单而纯粹的孔颜之乐;或是人生中,艰苦奋斗,拒绝安适,磨砺自我,砥砺自我。“精致”的本义是指精巧、细致或有情趣、情致、美好,可以引申为形容非常注重生活品质、活得很细致,可以指享受物质生活上的优渥、考究,还可以指精神上追求闲适舒缓的生活,富有情调、追求诗意、热爱生活,认真对待生活、不苟且、不将就,追求仪式感等。
其次是参透中心话题蕴含的事理。“生活的精致”与“生命的粗粝”二者既对立又统一,可谓是相反相成:精致的生活态度让我们获得对待生命中粗粝的勇气。正是因为生命中的粗粝,才让我们分外珍视生命中的美好,学会精致地生活。物质生活上不要追求精致,不妨多一点粗粝;精神生活上不要粗粝空虚,不妨多一点精致。
此外,如果学生能学会辩证分析,如“精致不等于造作空虚,盲目追求物质享受;粗粝不等于粗劣、粗糙、迟钝、麻木,远离诗意生活”等,同时适当联系现实中的不少人活成了“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不少人追求安于享乐的小资情调等不良社会风气,更有利于加深对话题的理解,同时增强文章的现实针对性。
【例文1】
精致与粗粝,生活的两种追求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猛,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有些人追求着精致的生活,注重细节和品味;而另一些人则赞赏生命中的粗粝,追寻简单和真实。这两种追求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对于那些追求精致生活的人来说,他们注重细节、讲究品味。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打造一个舒适、美观的家居环境。他们喜欢收集艺术品、品味美食、享受高雅音乐等。这种精致的生活方式给人带来了愉悦感和满足感,让人感受到一种高尚和优雅。
然而,在这个物质丰富但心灵空虚的时代,也有很多人开始赞赏生命中的粗粝之美。他们不再盲目追求奢华与名利,而是更加关注内心情感和纯真体验。他们喜欢在大自然中漫步、沉浸在阳光下阅读书籍或者与朋友聚会。他们享受简单的快乐,追求真实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的宁静。
精致与粗粝并不是对立的两种追求,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选择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求来平衡这两种生活方式。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些精致的享受来放松身心,让自己更加愉悦;而有时候,我们也需要一些粗粝的体验来感受生命的真实和纯净。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生活中应该追求一个平衡点。过于追求精致可能会让人变得浮躁和功利,忽略了内心情感的真实需求;而过于追求粗粝则可能导致生活质量下降,错失了一些美好的体验。因此,在追求生活品质时,我们应该注重细节和品味,但同时也要保持内心纯净和真实。
总之,无论是追求精致还是赞赏粗粝,在当下社会都有其合理性和价值所在。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且在不同的时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调整。生活中的精致与粗粝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人生。
【例文2】
精致与粗粝的生活态度
近年来,社会发展迅猛,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也日益多样化。有些人钟情于追求生活上的精致,注重细节和品味;而另一些人则更加赞赏生命中的粗粝,强调真实和本真。这两种不同的生活态度在当下社会中并存,并各自拥有着自己的价值。
从某种意义上说,追求生活上的精致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逐。那些钟情于细节和品味的人们,他们注重穿着得体、饮食讲究、居住环境舒适等方面。他们通过追求高品质的物质享受来提升自己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种生活态度可以激发个体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感知能力,培养审美能力和品位,使个体更加独立自主地选择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快乐。
然而,在这个看似完美无缺、以外表为导向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新审视生活中的粗粝。他们更加注重真实和本真,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感。这种生活态度不仅关注外在的表象,更注重内心的情感体验和精神层面的满足。他们可能选择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方式,通过与大自然接触、品味纯粹食物、享受简单乐趣等来找回内心的宁静与平衡。
精致与粗粝这两种生活态度并非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共同存在的。在当下社会中,我们应该摒弃偏见和刻板印象,理解并尊重不同人群对于生活的追求。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并从中获得满足和快乐。
无论是追求生活上的精致还是赞赏生命中的粗粝,最重要的是保持真实和本真。无论选择怎样的生活态度,我们都应该坚持自我,并且用心去感受和体验每一个瞬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总之,在当下社会中,人们对于生活态度有着各种不同的选择。无论是追求生活上的精致,还是赞赏生命中的粗粝,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我们应该尊重并理解这些不同的选择,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真实与本真,以过上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例文3】
精致与粗粝,生活的双重美学
如今,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越发多样化,有些人钟情于生活上的精致细腻,而另一些人则赞赏生命中的粗粝。本文将从个人立场出发,探讨这两种追求所代表的不同美学,并呼吁大家在选择中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方式。
追求生活上的精致
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审美观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他们注重品味、讲究细节,在饮食、居住、娱乐等方面追求高品质。这种追求体现了当代人对于优雅、舒适和独特个性的向往。
首先,在饮食方面,追求生活上的精致意味着对于食材和烹饪技艺都有更高要求。他们喜欢品尝各式各样新奇美食,注重营养搭配和口感创新。他们还喜欢在用餐环境中体验高品质的服务和独特的氛围。
其次,在居住环境方面,他们追求简约而不失优雅的家居风格。他们喜欢选购高质量的家具和装饰品,注重色彩搭配和空间布局,力求打造一个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最后,在娱乐休闲方面,他们也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他们喜欢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如音乐会、画展等;也喜欢阅读经典文学作品或者品味高质量的电影、音乐作品。这些活动让他们从精神上获得满足感,并且与身边志同道合的人交流分享。
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尽管生活上的精致受到了广泛关注,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对于生命中的粗粝情有独钟。他们认为真实和纯朴才是生活中最美好、最珍贵的东西。
首先,在饮食方面,这些人更倾向于传统美食和家常菜。他们喜欢那些朴实无华却有着浓郁味道的食物,这些食物让他们回忆起童年的味道和家庭的温暖。
其次,在居住环境方面,他们更喜欢简单而自然的装修风格。他们追求朴素、实用和舒适,不追求奢华和繁杂。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感受到了真实和平静。
最后,在娱乐休闲方面,他们更喜欢亲近大自然。他们喜欢徒步旅行、露营、钓鱼等户外活动,享受大自然给予的宁静和纯粹。
生活上的精致与生命中的粗粝都有其美好之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和偏好,在选择时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做出合理抉择。无论是追求精致还是赞赏粗粝,重要的是能够找到内心真正喜欢并且适合自己的方式。只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并且在其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阶段性测试题
语 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说到书法,你一定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中华民族最具特色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每个读书人都是书法的创作者,他们借此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字如其人”说的不是人的外表,而是性情、修养、审美这些无形的东西,其中性情又是最主要的。所谓性情,性是个性,情是情绪。唐代书法家孙过庭有一本用草书写的理论著作《书谱》,他在书中提出,书法艺术本质上就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也就是说,书法作品是用来传达一个人的个性和情绪的,这才是书法艺术的灵魂。
每个人的书写笔迹都是有个性的,所以才会有“笔迹学”这个学科。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只看笔迹,就差不多猜出是谁写的。字的个性背后,是人的个性,艺术风格是作者个性的流露。欧阳修曾经评价颜真卿的楷书说:“斯人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
个性通常是比较长期的、恒定的,情绪则跟某个当下的时刻有关。情绪的出现,往往都是基于某个机缘、某件事,是外在的条件激发了人的情绪。在情绪影响之下,书写往往会跟常态有所不同。比如王羲之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环境中,与大家一起欢聚在兰亭,品酒吟诗。在这种氛围里,王羲之兴致极高,心手双畅,写出书法名篇《兰亭集序》。
性情对书法艺术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构成了书法世界非常重要的一维——书法的灵魂。字写得中规中矩,符合法则,只是基础。明代流行的台阁体,其笔法与字法都符合法则,却不被书法界推崇,甚至常常被批评。究其原因,就在于它缺少独特性,没有灵魂。所以,评鉴、欣赏一个人的书法,既要外观,就是看外在的笔法、字法、章法等是不是符合法则;也要内观,就是看它流露出来的艺术家的内在精神气质有没有独特性。好的书法,不仅是笔墨的世界,还是书写者性情的世界。后一个世界,就是书法的灵魂。
(摘编自方建勋《中国书法通识》)
材料二:
书法作为自由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必然需要融入作者的审美情趣与情感。在艺术实践的时候,人与物、人与作品都可能会产生共鸣,从而表现出一定的情感转移,故而“移情”便成了书法艺术进行构思、创作、欣赏等系列过程中一种不可小觑的艺术转化手段。无论是外物的客观姿态对人情感的影响,还是人的主观情感移情于艺术作品,都有可能使艺术家在创作时产生诸多不可预见的审美效果。
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的心境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产生一定的情感表现。比如看到秋叶枯草,会让人产生如黛玉葬花般的伤感与悲寥;看到春暖花开,则会心胸激荡、兴致盎然。这些情形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笔下尤为平常,其实这些都是外物意象给人们带来的不由自主的移情体现,而由此带来的书家艺术创作中的情感变化亦是如此。
书家看到大自然中外物的某些色彩或形态变化,会不由得“触景生情”,产生艺术冲动,从而再付诸艺术创作。东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曾言:“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通过观天地与自然之形态变化,从而娱情。古代书家从观物到内心观照并从而得到审美移情的事例比比皆是。最典型的如王羲之通过养鹅、观鹅来写“鹅”,雷太简闻江声而笔法进,文与可见蛇斗而草书长,都是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观察、体验,进而感受自然界带给主体的一种情感体验,甚至是一种创作灵感或者创作冲动,并通过艺术家的筛选、提炼,转化为创作原动力。
“写字者,写志也。”不同性情的艺术家必然会在他所创作的书法作品中体现出他的性格、人品、素养,以及他当时的创作环境与心理动态。“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陈绎曾认为,书家在书写作品的时候,“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艺术家强烈的情绪在不自觉的移情过程中融入作品,从而让作品不断得到升华,使艺术作品展现出更强烈的感染力。反过来说,作品也通过它的表象特征与内在特质间接地展现了艺术家的精神之美。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
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是蕴含着一定的审美意象的。它的艺术形式、美感特质、感彩,要能传递出一定的审美信息,并且让观者愿意与作品接近,走进作品和作品对话,与书家间接对话,甚至感染到观者的情感,让观者感受到书家的审美情趣,感受到书家当初的创作状态与内心情感体验过程,最终使观者与作品、观者与书家之间产生情感共鸣,得到一致的审美体验,这是观赏者与书法作品之间的移情。甚至观者通过自身的移情,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与书家本人创作初衷完全不同也未可知。可以说,这是移情之移情的再造效果,是双重移情之后所产生的审美体验。
(摘编自吴胜景《书以移情一一论审美移情在书法艺术中的体现》)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书法作品不能只讲求笔法、字法、章法等法则,否则就会没有灵魂,台阁体正是因此而不被推崇。
B.中国古代文人笔下有很多伤春悲秋的诗句,是由于春去秋来等自然环境的变化引发了他们的移情。
C.“所谓‘字如其人’即是如此”的“此”,指的是书法家创作的作品能够展现出书法家的精神美。
D.书法家是书法作品和观者间的审美桥梁,能够让观者走进书法作品,感受书法家心中的审美情趣。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古代艺术家会将长期艺术实践中形成的一些独到见解整理成理论著作,使之留传于世,惠及后学。
B.从材料一第三段的内容可以看出,书法家要想写出神来之笔往往需要某个机缘或者某件事的激发。
C.同一个书法家,在不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不同;不同的书法家,在相同状态下写的字意态也不同。
D.观者通过双重移情从书法作品中得到的审美体验,要比和书家之间产生共鸣得到的审美体验丰厚。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 ( )
A.卫铄《笔阵图》论书法线条:“横当如千里阵云,点当如高峰坠石。”
B.王羲之性格内敛,书法敦实含蓄;王献之外向不羁,书法放纵酣畅。
C.王宠受佛教思想影响,其书法显现出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平静自然。
D.苏轼在黄州寒食节所书《寒食诗帖》不自觉地流露出孤寂苦闷之情。
4.两则材料都提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作用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4分)
5.请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内容,简要分析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原因。 (6分)
安史之乱时,颜真卿兄颜杲卿父子平叛被俘,安禄山把宁死不屈的父子二人杀害。颜真卿找回侄子的部分尸骨,安葬时心中悲愤不已,写下了《祭侄文稿》。这幅书法作品用笔疾厉跌宕,字里行间血泪淋漓,虽秃笔而就、墨色干渴,但通篇气势惊天地、泣鬼神,令观者动容。颜真卿的创作情感之炽烈溢于墨间,忠义天性和爱国精神跃然纸上。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待一场雪
廖华歌
去冬没落一场雪,当然也没下一次雨。太阳像是迷了路,误闯进这个季节本该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天空总是澄澈蔚蓝得不见一丝云,每每艳阳高照。这样的暖冬令人心生疑虑和渴盼。
自己并非完全如农人那样为来年的收成忧思焦虑,亦非仅仅为了想满足一下雪里寻梅的诗情画意,而是确如民谣所说:好花不能连开仨月,好雨不能连下十天。面对暖冬,我也说不上哪儿出了问题。在北方,不下雪的冬天还叫冬天吗?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那场久远以前盛大纷飞的雪,莫非在奔来的路上遭遇了意外,不得不又退回到白居易的诗行中吗?高骈的《对雪》、刘义庆的《咏雪》、张岱的《湖心亭看雪》、施敬安的《题寒江钓雪图》……这些咏雪的美好诗词尽管给我以心灵的慰藉,给我全新的感受和无穷领悟,但终究无法与一场真实的雪相媲美,唯有雪才能使整个大地都温润、通明、亮堂起来。
在等待一场雪的日子里,时光仿佛被无限拉长。每天清晨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满怀渴念又忐忑惶恐地推开窗子,希冀能有皑皑白雪于深夜突然降临,那该是多么令人惊喜、欢欣、怡悦啊。这时刻,我脑海里没有任何私心杂念,满满都是庄严和敬畏,内心一直默念祈祷着,唯愿映入眼帘的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绝妙奇景,然而,希望越大,失望倍增,一次次望着窗外那似乎是一成不变的灰黄景色,我是那样怀念漫天飞舞的白雪,怀念雪天特有的喜乐情致和安适静好……
漫长干燥的冬季,偶尔也会刮起冷冽的风,但却依旧没有带来雪的消息,这滋养生命的甘霖,该不会健忘爽约吧?雪最懂得麦苗对它的依恋和痴爱,怎忍心轻易辜负?“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我执信,纷纷扬扬的大雪,一定正在飞来的途中,纵然跨越千山万水,它们也绝不会失信。有谁比雪更深知,大地上的万物急需它们的浇灌、滋润和孕生?
在我那偏远深山的故乡,雪给农人们带来的欢喜和幸福向来都是具体而实在的。庄稼人的皱纹分明是被厚厚的冬雪给熨平的,他们开怀的笑声更是漫天飞雪给点燃的,雪让他们踏踏实实吃下定心丸,变得神情自若从容泰然。每每大雪天,才真正是父老乡亲们最快乐开心的日子,他们放下总也忙不完的活计,安享围炉烤火,谈论着大雪带来的好年景,每个人心里无不洋溢着对丰收的期许和向往。村里年龄最大最受人尊敬的谭四爷,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头枕白馍睡。天下大雪,就是在给咱庄稼人下麦面,麦根喝足了水,铁定的好收成!那种来自骨子里对雪的醉心和喜爱,道出了全村人的心声。
雪天更是孩子们的最爱。在雪地上奔跑,堆雪人、打雪仗、滚雪球、摇下一树树落雪,手冻得通红却不知冷,更不肯停歇,对大人们的喊叫,根本不理睬,全当耳旁风。胖胖的喜贵老也跑不快,总被我们的雪团击中,被我们摇下的落雪灌满衣领。望着他咧嘴放声哭的模样,大家不仅不哄劝他,还发出阵阵得意的笑声。涕泪满脸的喜贵,便拿我们刚刚堆起的雪人发气,在他狠狠的“践踏”下,漂亮的雪人很快身首相异,委地而亡。我们斥责他,将更多的雪团投向他,喜贵这时却破涕大笑,为他成功报复手舞足蹈,这发自内心的胜利者的欢笑,让整个雪野都抖动起来。那天真、纯洁、欢跃、温馨的画面,已成为记忆里最暖的色调,永远温暖着我的生活和创作……
并非为什么具体的事,可我的心情却总也好不起来。寻思细想,应是因了太久地等待一场雪,把我等得焦灼疑虑了吧?环境对人的影响原来如此之大,可见数日阴雨连绵或整个冬天的阳光明媚,都无不令人怅然、隐忧,无法真正安静下来。人们总希望天遂人愿,该严霜雨雪就下,该阳光普照就照,风雨阴晴,顺应时序。可自然界千变万化,所有的气候都是大自然运行的产物,从来就没有随心所欲便能获取的幸福美好,天气也亦不例外。
蓦地,心头闪过一道光,苏东坡之语从遥远的岁月深处走来: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也。干枯悬浮的心顿时被温情暖意抚慰,慢慢湿润安定下来,面对宇宙万物,真正的强大,是允许一切事情发生,允许遗憾,允许不如人意……人生的剧本本来就是跌宕起伏出乎意料的,对一场雪的期盼何不如此?我很快沉静下来,开始静静地看书写作,静静地处理日常,静静地过好每一个今天……
宁静的忙碌中,天阴了,冷风飕飕地刮,呼应着天气预报,一场大自然酝酿的神秘之雪悄然而至。初时稀疏的雪花,在空中翩然起舞;继而密集的雪片飘飘洒洒,覆盖了整个天空;后来越下越大的雪粒,在天地间织出一片妙不可言的沙沙清音。
等雪,是在等一场考量;岁梦成真,丰收在望。我与故乡村人在电话里为雪而激情欢呼,而隔空共同庆贺,我分明听见麦节在雪被下急切地呼吸,看到兴高采烈的谭四爷笑得合不拢嘴,每一道皱纹里都盛满了称心如意,乡亲们在麦苗的痛饮声中,满眼都是滚滚的金色麦浪。村头的大榆树也乐得前仰后合,山风刚刚抖落掉它身上的积雪,新的落雪很快又堆满枝头,那高低不一的三枚鸟窝,似时光结出的奇异之果,果核正是蜷缩沉睡的鸟儿。无树不成村,故乡是千年大树托举起来的,大树是村庄的语言,村庄的地标,更是村庄繁衍不息的生命力的象征。雪天的大榆树下,聚集着欢乐不已的村民,他们抽烟、说笑、谈丰收、话年景,一个个欢天喜地,乐不可支,那热气腾腾的话语,使每一寸空气都流溢着无比的欣悦和幸福。
新年伊始,有雪入怀,诗意满盈。在这天地茫茫漫漫一片白的纯洁、安谧、静美中,感受着大自然的恩赐,倾听无数新芽嫩蕾急切欢快的跫音,诗人王计兵的《春天》格外令人温慰和至爱:生活给了我多少积雪,我就能遇见多少个春天 ……
(选自《中国艺术报》2025.02.24)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对“暖冬”疑虑不仅源于农人对收成的担忧,更因北方冬季缺少雪的覆盖而失去了季节应有的精神内核。
B. 文中引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等诗句,意在通过古诗意境反衬现实中无雪的遗憾与焦灼。
C. 作者回忆故乡雪天孩童嬉戏的场景时,既描写了天真烂漫的欢乐,也暗含对当下人与自然疏离的隐忧。
D. 谭四爷“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头枕白馍睡”的俗语,体现了农人对雪的依赖及雪与丰收之间的必然联系。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文章以“等待一场雪”为线索,串联起对古诗的联想、故乡的回忆、现实的思考与最终雪至的欣喜,结构严谨。
B. “太阳像是迷了路”,运用了拟人手法,既暗示了气候的反常,又赋予无雪的冬天这一自然现象以人类的迷茫感。
C. 文章通过农人、孩童、诗人等多个角度描写雪的作用,又通过客观写实的笔法展现雪对生命与文化的多重意义。
D. 结尾引用王计兵的诗句,既呼应前文对雪的期盼,又以“积雪”与“春天”的辩证关系升华了文章的主题意蕴。
8. 作者在等待雪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 文章标题“等待一场雪”蕴含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材料一:
杨万里,字廷秀,吉州吉水人。中绍兴二十四年进士第,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始见之。浚勉以正心诚意之学,万里服其教终身,乃名读书之室曰诚斋。
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宋史·杨万里传》)
材料二:
“秀江桥”三大字,焕学尚书谢公谔书也。桥作于何时?属役于淳熙丁未之冬,僝功于己酉之秋也。作之者谁?县尹李君景和、邑士丁君南隐、承奉郎谢君岘也。
秀江故无桥,舟子专波涛以为利,过者病之。兹役之兴也,是岁江西大浸,氓菜其色。提举常平使者陆公洸以闻,诏行振贷。公奉诏错事,旁招乡里修洁之士,志于氓而肯力于公上者董之。于是临江军新喻县之士民合词以告于县尹曰:“丁君某可。”县尹具书礼及门三请,君既至,与县尹言于常平使者曰:“饥民不加少,而廪粟不加多,将奚以周官有不周之周则氓受不惠之惠谓宜如范文正公兴役于饥岁可乎 ”使者曰:“诺。”县尹、丁君及谢君,属耆老而告之。工正等六百人皆曰:“诺。”
于是僦氓为工,造舟为梁。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桥成,溯而望者,若凫鸥之泛清波而将翔也;履而过者,若乌鹊之梁天汉而不没也。往来之济者视渊为陵,视冰为炭,视惊涛为坦涂。县人录其役,谒余记之。
夫见冬涉者其心恻,见春溺者其颡泚。然舟子专济人之役,而心不动焉,或利之也;有司居济人之位而政不及焉,或牵之也;士君子旁观动心而力不至焉,或不位焉者也。今陆公庸李君,李君位焉而莫之牵;李君庸丁君、谢君,丁君、谢君不位焉而莫之辞;丁君、谢君庸饥氓,饥氓利焉而莫之怨。夫惟饥氓利而舟子始不利,夫惟舟子不利而邦氓始大利。然邦氓之利大之难乎,抑久之难乎?大而不久,邦氓之利其不复为舟子之利乎未可知也。
(杨万里《新喻县新建秀江桥记》)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下文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 )
官有不周A之周B则氓受C不惠之D惠E谓宜如范文正公F兴役G于饥岁H可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正心诚意,《大学》提出的“八条目”之二,其中“诚意”为“正心”之前的步骤。
B.尹,指一些地方的行政长官,如府尹、河南尹、京兆尹,本文“县尹”即一县之长。
C.错,同“措”,与屈原《离骚》中“偭规矩而改错”的“错”的词性和意思都相同。
D.抑,意为“还是”,与《五代史伶官传序》的“抑本其成败之迹”的“抑”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材料一中杨万里在拜访被拒后写信力请才得见张浚,他信服张浚的教导,将自己的书房取名为“诚斋”。
B.材料二开头介绍了秀江桥修建的起始时间与几位主要的筑桥人,后对建桥的始末进行了详细的记述。
C.材料二中作者以浪漫主义笔法描绘了秀江桥建成后的形貌与作用,新喻县百姓不再惧怕江水惊涛了。
D.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建桥之前相关官员虽有心建桥却没有推行政策,这是因为他们属于利益牵涉者。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
(2)遐迩奔凑,运木挽土。日千其人,二十有奇。
14.材料一中杨万里的治理思想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的治理思想有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虞美人
姜夔
括苍烟雨楼,石湖居士所造也。风景似越之蓬莱阁,而山势环绕,峰岭高秀过之。观居士题颜,且歌其所作《虞美人》,夔亦作一解①。
阑干表立苍龙背,三面巉天翠。东游才上小蓬莱,不见此楼烟雨、未应回。
而今指点来时路,却是冥蒙处。老仙鹤驭几时归,未必山川城郭、是耶非②。
【注】①括苍:山名,在浙江处州。烟雨楼为范成大(石湖居士)任职处州时所建造。姜夔曾得到范成大许多帮助,两人交往甚密。本词作于开禧二年(1206),时范成大已去世十三年。蓬莱阁:在浙江绍兴。题颜:题写的匾额。②老仙鹤驭:古人讳称人死为“驾鹤归西”。《搜神后记》载,辽东人丁令威学道仙去,后化鹤归辽,有歌云:“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旧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起首两句写凭栏眺望之景,“苍龙背”喻山峦奇伟,“巉天翠”状峰岭峻拔挺秀,写景如画,与小序中的叙写相呼应。
B.刚游罢绍兴蓬莱阁,又来到括苍烟雨楼,两相比较,词人更钟情于烟雨楼烟雨迷蒙的特色,非领略此番景致不能尽兴。
C.过片两句回眸来时登山路径,只见迷蒙幽深模糊不清,暗合“烟雨”两字,既是对上阕结句的回应,也隐含人生况味。
D.因是终生难忘的知己长者,词人登临范成大生前所修建的烟雨楼时不免触景生情,作品记游写景亦含追念故人的感怀。
16.下阕结尾两句与姜夔《扬州慢》词中“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两句均为用典,艺术效果则同中有异,依据作品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表达郭橐驼并没有使树木长高长大的秘诀,只是不妨碍生长意思的句子是: ,

(2)《兰亭集序》中交代了在兰亭聚会的人是“ , ”,各路英才,老少皆有。
(3)自然界猿猴的啼叫常常会引发人们的悲思愁绪,这在唐宋诗词中屡见不鲜,如 ,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作为一种生活中常见的非语言行为,叹息往往被人们认为是负面情绪的表现。有人认为每天的叹息表达与亚临床抑郁症有关。但近期一项研究发现,与那些叹气少的人相比,多叹气的人反而抑郁症发病率更低。
不是说叹气不好吗,怎么听起来叹气反而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呢?这就要从叹息的本质说起了。此刻,让我们一起主动做一次叹息:先深深地吸( A )一口气,感受气流从鼻腔一路顺畅地流通至胸腔乃至腹腔,接着,再用嘴慰藉而畅快地将肺中的废气( B )一口气吐出去。①等等,这不就是一次深呼吸吗?其实,②每次叹气都包括一次深深的吸气和一次舒缓悠长的呼气组成,③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和肺部都在被悄悄激活。④从生理层面讲,叹气和普通呼吸、喘息一样,⑤只是我们为了应对特定场景的一种呼吸模式罢了。⑥而且,我们人类不仅会叹气,所有哺乳动物都会。
甲 ,叹息所进行的呼吸更深、更重,一次叹息差不多能达到寻常呼吸两倍的进气量,这不仅能使肺部充满空气,让我们获取更多新鲜空气,还能让肺部那些平时用不到的肺泡也能得到充分地激活。因此,一些研究者将叹息称为“呼吸系统的重置器”。
既然叹息是人体自然的生理行为,为什么我们又会将它和负面情绪联系起来呢?这就要说到叹息经常发生的场景了——你猜的没错,正是我们处于紧张、焦虑、压力、疲惫等“应激”状态时。当我们处于这些状态时,身体会不自觉地处于应激紧张状态,不仅全身肌肉紧绷,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情况下,我们甚至会不自觉的长期屏息或浅呼吸, 乙 。而叹气之后,随着新鲜氧气的涌入,因憋气而缺氧的大脑逐渐恢复正常,我们的应激状态也得以缓解。
与其说叹气是一种糟糕的信号,不如说是我们的身体在积极自救。假如你正在遭受生活的爆击,面对重压,不防长叹一声,让自己能松上( C )一口气。
18.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 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20.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处错别字,请找出来并加以改正。(2分)
2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都有“一口气”,请说说三者在表意上的不同。(4分)
22.假如你是社区医院呼吸科医生,将开设医学科普讲座,为广大居民普及叹息对身心健康的积极意义,请根据材料拟写讲解要点。(4分)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当下,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