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6)古诗阅读——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暑假作业1.【甲】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乙】台城刘禹锡台城①六代竞豪华,结绮②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注】①台城:六朝时期的皇城。②结绮:与“临春”都是陈后主建造的穷极奢华的楼阁。阅读上面的两首诗,补全下面的对话。小文:《台城》让我想到了本学期学过的《泊秦淮》,这两首诗都属于怀古诗。小语:是的。这两首诗都运用了(1)_________的手法。其中《泊秦淮》表面上写歌女,实际上讽刺了(2)_________。《台城》用“(3)_________”一句,交代了结绮、临春成野草的原因,含蓄地表达了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悲愤之情。2.对这首诗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A.首句写景,二句叙事、写景连用。两用“笼”字说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为下句“商女”、“亡国恨”、“犹唱后庭花”作了铺垫。B.诗中描绘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诗人的忧愁和伤感。C.商女热衷歌唱《玉树后庭花》靡靡之音,诗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无知,又抒发了自己忧时伤世之感慨。D.全诗表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语言清新洗炼,化用典故,是古诗中的优秀诗篇。3.阅读下面古诗词,完成小题。【甲】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乙】二月四日作陆游早春风力已轻柔,瓦雪消残玉满沟。飞蝶鸣鸠俱得意,东风应笑我闲愁。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诗第二句的意思是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见旭日东升。B.乙诗借轻柔风力、消残之雪、飞蝶鸣鸠描写了早春时的景色。C.甲诗中的“浮云”和乙诗中的“飞蝶鸣鸠”都借指奸邪小人。D.甲诗首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乙诗结尾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4.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甲】游山西村陆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农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乙】泗州①东城晚望秦观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②人语夕霏间。林梢一抹青如画,应是淮流转处山【注解】①泗州:旧城在淮水边上。又称泗州临淮郡,在今江苏省盱眙县西北,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已沉入洪泽湖。②舳舻(zhú lú):指船。舳,船后舵;舻,船头。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甲】首联写农家招待客人。一个“足”字,体现了“丰年”的富足,也表达了农家款待的盛情;“莫笑”二字,刻画出了诗人对农村淳朴民风的赞赏。B.【甲】【乙】两首诗充满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C.【乙】“渺渺”一词既扣住诗题中的“晚望”,又与下句中的“夕霏”相应,写出辽阔苍茫的意境。D.【乙】诗人借助所闻“舳舻人语”,烘托出傍晚时分东城郊外的热闹繁华,赋予全诗浓郁的生活气息。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题。登幽州台歌(唐 陈之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5.本诗先写诗人登上幽州台,顿生感慨;接着以“悠悠”形容“_________”;最后用“_________”一词直接抒发诗人心绪,表达内心慨叹。6.诗歌表达了诗人登高望远时怎样的思想情感?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约客赵师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7.如果请你为“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一句拍摄短视频,你会展现出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描述。8.诗歌最后一句中的“闲”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分析其妙处。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甲)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乙)己亥杂诗(其五)(清)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9.对(甲)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了送行的地点和友人要赴任的地方。一个“辅”字形象地写出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气势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阔。B.颔联表达诗人虽然要跟朋友分别,但自己同样在宦海中沉浮,表现了依依不舍的感伤之情。C.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是这首诗的中心句。D.尾联,承接上联进一步慰友人,希望朋友摆脱离愁,满怀信心踏上新的征程,点出“送”的主题。10.(甲)(乙)两诗都写到“天涯”,但两位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说说他们各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11.对下面两首古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晚春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A.《钱塘湖春行》结构安排巧妙,前两联先写观景处所,再写所见之景,后两联先景,再写处所,首尾呼应。B.《晚春》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人生哲理,劝慰人要珍惜大好春光,珍惜光阴。C.两首诗都用拟人手法,《钱塘湖春行》中的“争”和《晚春》中的“斗”都展现出草、树的生机与活力。D.《钱塘湖春行》对西湖春天之美的热爱溢于言表;《晚春》一反暮春常见的伤感,情绪乐观向上,极富新意。12.阅读下面的古诗,选出鉴赏有误的一项(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A.“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隐忧。B.“满”字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C.诗中“折柳”是指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是作者借柳枝表达思乡以及依依不舍之情。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13.阅读古诗,完成小题。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以动衬静,表现诗人狂野奔放的情怀。B.“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拟人手法,把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C.本诗以人物心情和所写景物的特征为出发点,营造出清幽、典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D.这首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匠心独运,达到了“诗中有画”的超高境界。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借古讽今;那些只知寻欢作乐,不以国事为重的达官贵人;只缘一曲后庭花解析:第一空:《泊秦淮》是诗人夜泊秦淮时触景感怀之作,诗人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那些不从中汲取教训而醉生梦死的晚唐统治者,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无比关怀和深切忧虑的情怀。《台城》是诗人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通过对陈后主的奢侈荒淫生活以及六朝繁华景象转瞬即逝的描写,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两首诗歌都借慨叹陈后主荒淫误国的历史事件,以达到托古讽今的目的。综上分析可知,这两首诗都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第二空: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两岸历来是达官贵人们享乐游宴的场所,诗人夜泊于此,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又想到唐朝国势日衰,当权者昏庸荒淫,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看起来是在指责商女,实则借陈后主因追求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讽刺晚唐那些醉心歌舞享受,不理政事,最终国破的统治者。第三空:台城位于六朝故都金陵,是一时繁华的六朝金粉所在地的核心。南朝最后一名皇帝陈后主在台城营造了结绮、临春、望仙三座高达数十丈的楼阁,整天倚翠偎红,不理朝政,还自谱新曲《玉树后庭花》,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最终以隋朝大军攻取金陵而做了亡国之君。此诗可能作于宝历年间,当时大唐帝国已走向衰落,年过半百的诗人在历经宦海浮沉之后,写下《金陵五题》组诗,《台城》就是其中一首。“只缘一曲后庭花”中“缘”的意思是“因为”,最后两句的翻译为:如今千门万户的楼阁长满了野草,只因陈后主那曲《玉树后庭花》。由此可知结绮、临春成野草的原因便是“(只缘)一曲后庭花”,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统治者荒淫误国的悲愤之情。2.答案:C解析:C.有误,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实际上批判的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达官显贵。故选C。3.答案:C解析:C.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甲诗“不畏浮云遮望眼”意思是:不害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其中的“浮云”借指奸邪小人;乙诗“飞蝶鸣鸠俱得意”意思是:飞舞的蝴蝶,鸣叫的鸠鸟都快活起来。其中“飞蝶鸣鸠”指自然界的生物,并非“借指奸邪小人”。故选C。4.答案:D解析:D.错误,在《泗州东城晚望》中,诗人借助所闻 “舳舻人语”并非烘托出傍晚时分东城郊外的热闹繁华,恰恰相反,这首诗营造的是一种静谧、空灵的氛围。结合首句“渺渺孤城白水环”,描绘了一座渺小的孤城被白水环绕的景象,给人一种孤寂、清冷之感。“舳舻人语夕霏间”,虽然有船上传来的人语声,但在夕阳的暮霭中,这声音更显悠远、宁静,而不是热闹繁华。“林梢一抹青如画”,进一步强化了画面的宁静与优美,那一抹青色如画卷般,充满了诗意的宁静。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细微声音的描写,展现出一种宁静、淡远的意境,而非热闹繁华;故选D。5.答案:空间的辽阔无限;怆然解析:“悠悠”意为“长久、遥远”。从“念天地之悠悠”可知,“悠悠”描绘的是“天地”这一空间概念,表现的是空间的辽阔、无限、遥远。从诗歌来看,前两句写所见之景,后两句表达情感,“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指伤感地涕泪流洒,“怆然”一词更是体现了诗人孤独寂寞苦闷的情绪。6.答案:陈子昂登台眺望,由个人遭遇想到宇宙无穷而生命短暂,悲从中来,叹人生短暂,感报国之志不得施展,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抒发了壮志难酬、生不逢时的慨叹。解析:“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登上幽州台,想到自己之前没有遇到像燕昭王那样求贤若渴的明君(前不见古人),往后看,也看不到未来有这样的君主(后不见来者)。他将自己的个人遭遇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时间的维度上,他感到自己的孤独和失落。“念天地之悠悠”,诗人看到天地的广阔无垠,空间如此辽阔,而自己的生命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是如此的短暂。他胸怀报国之志,却没有施展的机会,只能“独怆然而涕下”,独自悲伤落泪。他悲叹自己生不逢时,在这样一个没有贤君的时代,自己的才华无法得到施展,壮志难酬,内心充满了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情感是诗人在登高望远时,由眼前之景触发,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而产生的。7.答案:[示例]江南的夏季阴雨连绵,家家户户都在雨中静默着,池水上涨,涨满青草的池塘边上,蛙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解析:这句诗描绘了黄梅时节的特定环境。“黄梅时节”点明了时间,此时江南地区阴雨连绵;“家家雨”突出了雨的普遍,到处都在下着雨。“青草池塘”描绘了地点和景色,长满青草的池塘边;“处处蛙”表明青蛙众多,到处都能听到蛙鸣声。在拍摄短视频时,要抓住这些关键元素,展现出江南梅雨季节的独特氛围,那种湿润、静谧又充满生机的感觉。示例:镜头缓缓拉开,展现江南水乡的村落,蒙蒙细雨如丝如缕,笼罩着每一户人家。镜头切换到长满青草的池塘边,雨水滴落在水面,泛起层层涟漪,一群群青蛙或蹲在荷叶上,或藏在草丛里,欢快地鸣叫着。8.答案:“闲”意为空闲,无事可做,恰如其分地表现了诗人焦急等待客人到来而客人却迟迟不到的无聊和无奈。解析:在《约客》中,“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描绘了诗人与友人相约,可直到半夜友人还未出现的情景。“闲”字意为空闲,无事可做。诗人在等待友人的过程中,时间一点点过去,已至夜半,友人却爽约未到。此时,他百无聊赖,只能随意地敲着棋子,看着灯花掉落。这一“闲”字,生动地刻画出诗人在等待时那种焦急又无奈的心境,将他因友人失约而产生的无聊情绪恰如其分地展现出来,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等待时的寂寞与失落。9.答案:B解析:B.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意思是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这两句诗主要是通过两人处境相同,来宽慰对方,减轻离别的伤感,并非主要表现依依不舍的感伤之情。所以B选项赏析有误;故选B。10.答案:(甲)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阻隔,消除孤独和苦闷,表现了友谊的超时空性。(乙)诗抒发了离别时的忧伤和逃离樊笼的轻松愉快之情,更抒发了自己虽然离开官场,却依然心系国家命运,不忘报国之情。解析:(甲)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相隔天涯的距离说成仿佛近在比邻。在常人眼中,友人分别,相隔天涯是极为遥远的距离,会带来孤独和苦闷。但诗人认为,只要彼此是知己,心灵相通,那么空间的阻隔就不再是问题。这种表述超越了一般离别诗的伤感,表现出诗人对友情的坚定信念,强调真挚的友情可以克服空间的限制,具有超时空性,体现出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感。(乙)诗:“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浩荡离愁”直接表明诗人离开京城时内心充满了离别的忧伤,“白日斜”的景象更增添了一种日暮途穷的伤感氛围。“吟鞭东指即天涯”,写出诗人马鞭向东一挥,便要远离京城,奔赴天涯,有一种远离官场、逃离樊笼的轻松之感。而“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以“落红”自比,即使自己如落花般离开官场,也要化作春泥去呵护花朵,这里的“花”象征着国家和社会,表明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却依然心系国家命运,想要为国家贡献力量。所以(乙)诗既抒发了离别时的忧伤和逃离樊笼的轻松愉快之情,更重要的是抒发了诗人虽离开官场,却始终不忘报国的拳拳之心。11.答案:C解析:C.“几处早莺争暖树”意为:几只早出的黄莺争栖向阳的暖树;故《钱塘湖春行》中的“争”写出了早莺的动作,而不是草、树;故选C。12.答案:C解析:C.诗中“折柳”指的是《折柳曲》,本项“一种代表风俗的行为”有误。故选C。13.答案:A解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我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弹琴”“长啸”这两种行为都是高雅的、是脱俗的,故这一联诗表现的是一种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形成的氛围是幽静的,不是狂野奔放的,A错误,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