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7)文言文阅读——七年级语文统编版(2024)暑假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小语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诗文。【甲】木兰诗(节选)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乙】孙权劝学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丙】木兰从军木兰者,古时一民间女子也。少习骑①,长而益精。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②。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③,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嘻!男子可为之事女子未必不可为。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节选自《木兰从军》)注:①骑:骑马。②当行:在征发之列。③驱驰:策马疾驰。1.释其词·走进文本: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加粗词语 方法提示 解释(填写文字)见往事耳 课内积累 ①见:____________少习骑 使用词典选择义项:①练习;②习惯;③熟悉。 ②习:____________度黑山 关联教材:关山度若飞 ③度:____________长而益精 关联成语:精益求精 ④益:____________2.品其诗·理解内容:下列对《木兰诗》有关诗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的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角度描写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运用互文的手法写出战况激烈和战争持久。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确数。3.读其文·明确句读:请用“/”标出文中画波浪线语句的停顿处。(标两处)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4.明其义·疏通文意: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余观夫木兰从军之事因益信。5.取其精·分析手法:甲乙丙三篇古诗文在详略安排上都独具匠心,请结合语段内容分别加以说明。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甲]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乙]不二斋①张岱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②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窗墙高于槛③,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④如玻璃、云母⑤,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⑥连床;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⑦成碧。余解衣盘礴⑧,寒暑未尝轻出。(有删改)[注]①不二斋:张岱旧日读书、休憩的屋舍。②翠樾(yuè):绿荫。③槛:栏杆。④晶沁:亮光透入。⑤云母:一种造岩矿物,呈现六方形的片状晶形。⑥栋:这里指屋子。⑦面:这里指墙壁。⑧盘礴:这里指舒展两腿而坐。6.借助词义推断方法提示,解释句子中的加粗词语。文言语句 词义推断方法提示 释义但有绿天 课内迁移:无他,但手熟尔。(《卖油翁》) (1)___________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查词典:①平常的,普通的;②从前的、旧的(做法),常规;③永久,持久;④遍及(《古代汉语词典》) (2)___________(只填序号)充栋连床 成语联想:充耳不闻 (3)___________7.请用“/”为[乙]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余于左设石床竹几惟之纱幕以障蚊虻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2)余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9.请你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完成人物对话。小文:居室环境与闲居生活常能表现出一个人的志趣。刘禹锡和张岱的志趣不相近。刘禹锡身居陋室是对境况的一种抗争,表现了其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志趣;张岱过着惬意的闲居生活,他的志趣更多地体现为闲情逸致。小语:我倒认为他们志趣相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朱司农①载上尝分教黄冈,时东坡谪居黄。公往见,遂为知己。自此,时获登门。偶一日谒至,典谒②已道名,而东坡移时不出。欲留,则伺候颇倦;欲去,则业已通名。如是者久之,东坡始出,愧谢久候之意,且云:“适了些③日课,失于探知。”坐定,他语毕,公请曰:“适来先生所谓‘日课’者何?”对云:“钞《汉书》。”公曰:“以先生天才,开卷一览可终身不忘,何用手钞也?”东坡曰:“不然。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公离席,复请曰:“不知先生所钞之书肯幸教否?”乃命老兵就书几上取一册。公视之,皆不解其意。东坡云:“足下试举题一字。”公如其言,东坡应声辄诵数百言,无一字差缺。凡数挑,皆然。公降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他日,以语其子新仲曰:“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注释】①司农:管钱粮的官。②典谒:传达人员。③了些:了结。10.解释下列句中加粗词。①尝分教黄冈__________②如是者久之__________③适了些日课__________④凡三经手钞矣__________11.下列加粗“之”的用法、意义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愧谢久候之意。A.何陋之有 B.水陆草木之花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D.牡丹之爱1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标两处。时东坡谪居黄13.翻译下列句子。(1)东坡尚如此,中人之性岂可不勤读书邪?(2)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14.本文和《卖油翁》都讲述了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学了本文后,你从苏东坡身上学到了哪些读书方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晨入园林,种植蔬果,刈草,灌花,莳①药。归来入室,闭目定神。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知己聚谈,勿及时事,勿及权势,勿臧否人物,勿争辩是非。或约闲行,不衫不履,勿以劳苦徇②礼节。小饮勿醉,陶然而已。诚然如是,亦堪乐志。(节选自沈复《浮生六记》)【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③,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节选自归有光《项脊轩志》,有删改)【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选自刘禹锡《陋室铭》)【注释】①莳:栽种。②徇:遵循,顺从。③渗漉:从小孔慢慢漏下。1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1)勿臧否人物( )(2)以当南日( )(3)斯是陋室( )(4)可以调素琴( )16.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字,与“无丝竹之乱耳”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B.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C.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17.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诚然如是,亦堪乐志。(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18.根据《陋室铭》的内容,你认为甲、乙两文的作者能否与刘禹锡成为朋友?请说明理由。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欧阳修《卖油翁》)乙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②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③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选自袁枚《子不语·卷十四》)【注释】①堵:墙。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③取势:摆好姿势。④纵:放开。19.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释担而立 释:放下B.睨之久而不去 睨:瞪眼睛C.咳嗽不绝声 绝:断,停止D.傲之曰 傲:傲气,傲慢20.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我酌油知之 以拳打砖墙B.以杓酌油沥之 老人鼓腹纵之C.而钱不湿 负蒜而归D.但微颔之 但见杨双膝跪地21.翻译下列句子。(1)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2)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22.乙文中的杨二相公与甲文中的陈尧咨有什么共同点?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孙云球①,字文玉,居虎丘。母董如兰,通文艺,云球幼禀风慧,年十三为县学生,父殁,家坠丧乱,常卖药得资以供母。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尝以意造自然晷,定昼夜,晷刻不违分秒。又用水晶创为眼镜,以佐人目力。有老少花、远近光之类,随目对镜不爽毫发,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天台文康奇患短视,云球出千里镜相赠,因偕登虎丘试之,远见城中楼台塔院若接几席,天平、灵岩、穹窿②诸峰崚嶒苍翠,万象毕见,乃大诧且喜曰:“神哉,技至此乎。”云球笑曰:“此未足以尽吾奇也。”又出数十镜示之。如存目镜,百倍光明,无微不瞩;万花镜,能视一物化为数十;其余幻容镜、夜明镜种种,神明不可思议。著《镜史》一帙,今坊市依法制造,遂盛行于世。其母序之曰:“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选自《吴县志》,有删改)【注】①孙云球(约1630﹣1662),苏州人。②天平、灵岩、穹窿都是苏州的山名。23.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幼禀夙慧(具有)B.不爽毫发(差错)C.万象毕见(完成)D.无微不瞩(看见)24.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亲去世后,卖药、制镜成了孙云球维持生计的手段。B.孙云球的千里镜效果好,用来望远,景物清晰如在眼前。C.“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激发了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D.孙云球的《镜史》,对制镜行业的发展有不小的推动作用。2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②神哉,技至此乎。26.孙云球母亲说“岂吾子之初心哉”,孙云球的“初心”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回答。27.在“中国智造”的主题征文活动中,有同学写道,“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随后他以孙云球和《核舟记》中王叔远的“奇巧”为论据来证明观点。这两个论据的选择是否妥当?为什么?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吾室之内,或栖于椟①,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②,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节选自陆游《陆游筑书巢》)【注释】①椟(dú):木柜、木匣,这里指书橱。②觌(dí):相见。28.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乃亦大笑 蒙乃始就学B.或陈于前 尝射于家圃C.此非吾所谓巢者邪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D.可以调素琴 以我酌油知之29.下列句子中,加粗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案牍之劳形A.何陋之有 B.而乱书围之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但微颔之30.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 )A.【甲】文托物言志,以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对高洁情操的追求。B.【甲】文作者在结尾处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表明只要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陋室”就不陋。C.【甲】文中“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D.【乙】文中陆游一生酷爱读书、藏书,他把他自己的居室命名为“书巢”,可是别人并不理解他为何把居室命名为“书巢”。31.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A)。自冯瀛王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B)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潘土,用讫再火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宝藏。(沈括《梦溪笔谈》)[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人(C)。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③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范晔《后汉书》)[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②书契:书籍文契。③缣(jiān)帛:按书写需要裁好的丝织品。④造意:发明、创造。32.请参考表格提示的释义方法,解释句中加粗的词。原文例句 释义方法(供参考) 解释加粗词持就火炀之 [字源探究] 炀(yáng)形声字。“火”表意,其形像火焰,表示用火熔化金属;“易(yáng)”表声,“易”是“陽(阳)”的本字,表示用阳光般明亮的火来熔化金属,而金属被熔化后则红红地发亮。声旁简化。本义是熔化金属。义项:①熔化金属。②火旺。③烘烤 (1)__________更互用之 [查阅字典] 更(gēng)①交替、轮换。1②经过,经历。③抵偿。④古代夜间计时的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gèng ⑤另,另外。⑥更加。 (2)__________瞬息可就 [参考成语]一蹴而就 (3)__________为后世法 [课内迁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4)__________33.请将“也”“之”“则”还原到文章内。34.请为[乙]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用“/”标示,限两处)。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威称“蔡侯纸”。35.请翻译下列句子。(1)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2)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36.“活板”和“造纸术”的发明改进,为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杰出贡献。[甲]文的活板相较于雕版突出“活”的特点,比如“每字为一印”,可以看出字印是“活”的;“密布字印”可以看出排版是“活”的;蔡伦改进“造纸术”则是在原材料的选择上,弥补了“(1)______________”的缺陷。从两文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发明家的共同特点是(2)______________。(第一空用原文回答,第二空用自己的话回答)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了解;(2)练习;(3)越过;(4)更加。解析:(1)课内积累:“见往事耳”,意思是了解历史。见:了解。(2)使用词典选择义项:“练习”指反复学习、实践,以求熟练。“习惯”指长时期养成的不易改变的动作、生活方式、社会风尚等。“熟悉”指知道得清楚。根据三个义项可确定选①练习。句意:从小练习骑马。(3)关联教材:“关山度若飞”,意思是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度:越过。据此,“度黑山”中“度”可理解为“越过”。句意:翻越黑山。(4)关联成语:“精益求精”,意思是已经很精致了,还要更加精致。益:更加。据此,“长而益精”中“益”可理解为“更加”,句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更加精深。2.答案:D解析: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意思是:给木兰记了最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虚指,表示数量多,并非确数;故选D。3.答案: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解析:先梳理句子的大意,结合语法,分清层次,然后断句,反复诵读加以验证。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句意:木兰更换男装,到集市购买马鞍,代替父亲从军。寻找这句话中的动词,分别是“易”“市”“代”,充当谓语动词,且这些动作都是木兰发出的,因此,共同主语是“木兰”。根据一个句子不能同时存在两个谓语的原则和限断两处的要求,应在“市”“代”两字前断。故断为: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4.答案: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后就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解析: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基本原则是“留、替、调、补、删”。翻译句子时还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省略句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语有:余:我;夫:引起下文的论述;事:事情;因:于是、就;益信:更加相信。5.答案:甲文详写木兰从军前的准备、回家后的欢乐情景以及换装的过程,略写战争的过程,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爱国爱家的形象。乙文详写孙权劝学的过程和吕蒙学有所成的情节,略写吕蒙学习的过程,突出了孙权善于劝学、吕蒙知错能改、学有所成的特点。丙文详写木兰从军的缘由和征战的过程,略写木兰回家后的情景,突出了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形象。解析:【甲】文详写部分:由“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可知,诗文详写从军前的准备:通过描述木兰准备行装、告别家人的情景,展现了木兰的决绝与深情。由“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可知,诗文详写了木兰回家后的欢乐情景以及换装的过程:通过家人迎接木兰的热闹场面,以及木兰恢复女儿身的细节描写,突出了木兰回归家庭后的喜悦与温馨。略写战争的过程:仅用“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等简短语句概括了战争的残酷与木兰的英勇,将重点放在了木兰的个人经历与情感上。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深明大义、爱国爱家的形象,使读者更加关注木兰作为个体的成长与变化。【乙】文详写部分:由“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可知,详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通过孙权与吕蒙的对话,展现了孙权的耐心与智慧,以及他对吕蒙的期望与要求。由“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可知,详写了吕蒙学有所成的情节:通过鲁肃对吕蒙才略的惊讶与赞叹,以及吕蒙的自信回应,突出了吕蒙知错能改、学有所成的转变。略写吕蒙学习的过程:仅用“蒙乃始就学”一句带过,没有具体描写吕蒙如何刻苦学习、如何取得进步。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孙权善于劝学、吕蒙知错能改的特点,使读者更加关注人物性格的转变与成长。【丙】文详写部分:由“其父名在军书,与同里诸少年皆次当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兰乃易男装市鞍马代父从军”可知,详写了木兰从军的缘由:通过描述木兰父亲年老多病、无法从军的情况,以及木兰毅然决然代父从军的决定,展现了木兰的孝顺与勇敢。由“溯黄河,度黑山,转战驱驰,凡十有二年,数建奇功”可知,详写了征战的过程:通过“溯、度、转战驱驰、十有二年、数建奇功”等词句,详细描绘了木兰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与卓越战功。略写木兰回家后的情景:与【甲】文不同,【丙】文对木兰回家后的情景没有进行具体描写,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木兰的勇敢坚毅与忠孝两全的形象上。这样的详略安排突出了木兰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形象,使读者更加关注木兰作为巾帼英雄的传奇经历与高尚品质。参考译文:【甲】不远万里奔赴战场,飞一样跨过一道道的关隘,越过一座座的山峰。夜晚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寒冷的月光照在将士们的铠甲上。将士们身经百战有的为国捐躯,有的转战多年得胜归来。胜利归来朝见天子,天子坐在殿堂论功行赏。给木兰记了很大的功勋,赏赐了很多的财物。天子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说不愿做尚书郎,希望能骑着千里马,快马加鞭送我回故乡。父母听说女儿回来了,互相搀扶着到城外迎接她;姐姐听说妹妹回来了,对着门户梳妆打扮起来;弟弟听说姐姐回来了,忙着霍霍地磨刀杀猪宰羊。开我东阁、西阁的门,坐在我的床上。脱去打仗时穿的战袍,穿上以前的女儿装,面对窗户和镜子梳理像云一样柔美的头发,额上贴上花黄。出门去见一起打仗的伙伴,伙伴们都很吃惊,征战同行这么多年,竟然不知木兰是个女子。【乙】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我只是让你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你说军务繁多,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觉得获益颇多。”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讨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军事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在吴下时没有才学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应当用新的眼光看待,大兄你知晓事情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好友后离开了。【丙】木兰是古时候的一名民间女子。从小练习骑马,随着年龄的增长技术更加精深。(正碰到皇帝招兵,)她的父亲的名字也在名册上,和同村的许多年轻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亲因年老多病而不能胜任,木兰就改换男装,在集市给马买马鞍,替父亲出征。逆黄河而上,翻越黑山,骑马转战共十余年,多次建立功勋。哈!男子可以做的事情女子未必不可以做,我看到木兰从军的事情后就更加相信这个道理了。6.答案:(1)只是,仅;(2)③;(3)堆满(或:塞满,充满)解析:7.答案: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解析: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句子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的意思是:我在屋子的左边放了张石床,并摆上竹几和蚊帐,以防蚊虫。“余于左设石床竹几”是主谓结构,应在“几”后停顿;“帷之纱幕”是动宾结构,此处省略了介词“以”(纱幕),属于状语后置,应在“幕”后停顿。因此断句为: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帷之纱幕/以障蚊虻。8.答案:(1)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的人,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2)我解衣舒展两腿而坐,无论寒暑都不曾轻易走出这里。解析:9.答案:示例一:刘禹锡爱“调素琴,阅金经”,张岱“图书四壁,充栋连床”,可见两人都有高雅的情趣;两人对居室环境的清幽都颇为自得,有着相同的审美情趣(或:刘禹锡认为陋室不陋,张岱把书斋命名为“不二斋”,两人都有不随流俗的志趣)。示例二:两人都很享受清幽宁静的居室环境。刘禹锡不愿丝竹乱耳、案牍劳形,乐于与高雅之人交往;张岱沉醉在不二斋中,读书赏景,寒暑不轻易出门。可见,两人都喜欢高雅脱俗的生活。解析:①在居室环境方面,由[甲]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可知,刘禹锡的陋室有着自然清新之美;由[乙]文“高梧三丈……腊梅补之”“方竹数竿,潇潇洒洒”可知,张岱的不二斋环境清幽雅致。可见,他们都注重营造一种充满自然气息、宁静美好的居住氛围。②在生活情趣方面,由[甲]文“调素琴,阅金经”可知,刘禹锡喜欢这种高雅的休闲方式,体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由[乙]文“图书四壁”可知,张岱沉浸在书籍的世界中,同样展现出他对知识和文化的热爱以及高雅的生活品位。③在志趣方面,由[甲]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可知,刘禹锡认为品德高尚才是居所最重要的,不随波逐流,不在乎物质的简陋,注重自身的修养和德行;由[乙]文“解衣盘礴,寒暑未尝轻出”可知,张岱愿意在不二斋解开衣服随意而坐,寒暑天不轻易出去,不被外界的喧嚣所干扰,独善其身,享受这份宁静与自在。可见,他们都有着不迎合世俗、坚守内心追求的品质。综上,他们志趣相近。[参考译文][乙]不二斋张岱不二斋,屋旁有株三丈高的梧桐,绿荫浓密,围墙的西面是空的,(我)就在这里种上蜡梅,只有绿荫,夏日的暑气进不到屋里。后窗的墙比(窗外的)栏杆还高,(它后面)是数竿竹子,潇潇洒洒。(院子中间)阳光照射下来,(我)抬眼看去,亮光透入像玻璃、云母,(我)觉得自己一直坐在清凉的世界里面。四面墙皆是书,屋子里面的书一直堆到了床上。我在屋子的左边放了张石床,并摆上竹几和蚊帐,以防蚊虫。(在屋里可以)看到窗外的绿荫透过蚊帐照进来,把墙壁染成了绿色。我解衣舒展两腿而坐,无论寒暑都不曾轻易走出这里。10.答案:①曾经;②这样;③每天;④总共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的意思。①句意:曾经在黄冈担任司农。尝:曾经。②句意:(他)像这样犹豫了很久。是:代词,这样。③句意:我刚才在做(了结)每天的功课。日:名词作状语,每天。④句意:一共抄了三次了。凡:总共。11.答案:B解析:例句句意:对他等了很久表示歉意。之:助词,的。A.句意: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助词,表示强烈的反问,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B.句意: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之:结构助词,的;C.句意:长兄你知晓事情怎么这么晚呢?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句意:对于牡丹的喜爱。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故选B。12.答案:时/东坡/谪居黄解析: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本题句子的大意是:当时苏东坡被贬谪在黄冈。再根据句首状语后需断句,主谓之间需断句的原则,可知断句为:时/东 坡 /谪 居 黄。13.答案:①苏东坡尚且是这样,天资一般的人难道能不勤奋读书吗?②康肃生气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箭术!”解析:翻译时,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本题重点词:(1)尚:尚且。中人:天资一般的人。岂:难道。(2)忿然:生气的样子。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射:箭术。14.答案:熟能生巧;①坚持每天读书;②利用减字的方法来抄书,以此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解析:《卖油翁》通过卖油翁自钱孔滴油技能的描写及其对技能获得途径的议论,说明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本文通过苏东坡抄《汉书》三次的故事,说明多抄多读才能有好记忆,因此,本文和《卖油翁》都讲述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根据文章中的“日课”可知,苏东坡每天都看书学习,这告诉我们要坚持每天读书;根据“某读《汉书》到此凡三经手钞矣。初则一段事钞三字为题;次则两字;今则一字”可知,我们也可以利用减字的方法来抄书,以此锻炼自己的记忆能力。参考译文:朱载上曾经在黄冈担任司农,当时,苏东坡被贬谪在黄冈(做团练副使)。朱载上去拜访苏东坡,于是(两人)成为知心朋友。从此以后,(朱载上)经常到苏东坡府上去。有一天,他去拜访苏东坡,传达人员已经通报了姓名,但苏东坡很长时间没有出来。(朱载上)想留下,可是等候得很疲倦;想离开,又已经通报了姓名。(他)像这样犹豫了很久,苏东坡才出来,对他等了很久表示歉意,并且说:“(我)刚才在做每天的功课,对你的探访没有发觉。”(两人)坐定,说完了其他的话,朱载上请求说:“刚才先生所说的‘每天的功课’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抄《汉书》。”朱载上说:“凭您的天赋,打开书看一遍就可以终身不忘,为什么还要抄书呢?”苏东坡说:“不是这样的。我读《汉书》到现在一共抄了三次了。开始是一段诗抄三个字为题;后来抄两个字;现在是一个字。”朱载上离开座位,又请求说:“不知道能不能把您抄的书给我看一看呢 ”(苏东坡)就让身边的老兵到书桌上拿来一册书。朱载上一看,一点都不明白其中的意思。苏东坡说:“请您试着说标题上的一个字。”朱载上就按苏东坡的要求说了一个字,苏东坡就应声背诵了几百个字,没有一个字差错缺漏。(朱载上)又挑了几处,都是这样。他感叹了很久,说:“先生真有像李白那样的才学啊!”另一天,(朱载上)把(这件事)告诉了他的儿子朱新仲说:“苏东坡尚且是这样,天资一般的人难道能不勤奋读书吗?”15.答案:赞扬和批评;通“挡”,挡住;这;不加装饰的解析: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尤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现象。(1)句意:不要评论他人的好坏。臧否:赞扬和批评。(2)句意:用来挡住南面的阳光。当:通“挡”,挡住。(3)句意:这是简陋的屋子。斯:这。(4)句意: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素:不加装饰的。16.答案:B解析:“无丝竹之乱耳”中“之”的用法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A.已而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之”为动词,意为“到、往”,与例句不同;B.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之”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余从师”为主谓结构),与例句完全相同;C.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亭记》)“之”为助词,意为“的”,表修饰关系,与例句不同;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马说》)“之”为语气助词,无实义,起补足音节作用,与例句不同;故选B。17.答案:(1)如果确实能像这样(做),也可以娱乐志趣。(2)(和我)说笑、交往的都是博学的人,没有无学问的人。解析: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1)重点词语:诚然:确实如此。如是:像这样。堪:足以、值得。乐志:使情志快乐。(2)重点词语:鸿儒:博学的人。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往来:交往的人。18.答案:刘禹锡提到自己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沈复“时读快书”“时吟好诗”“临古帖”,归有光“借书满架,偃仰啸歌”,他们都是有学识的文人,因此可以和刘禹锡成为朋友。解析:需结合《陋室铭》中刘禹锡的交友标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分析甲文沈复、乙文归有光是否具备与之成为朋友的条件。关键在于从甲、乙文中找出能体现两人学识、志趣的语句,与刘禹锡的“鸿儒”标准对照分析。一、分析沈复(甲文作者)与刘禹锡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根据甲文“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临古帖,抚古琴,倦即止”的内容分析可知,沈复日常以读书、吟诗、临帖、抚琴为乐,展现出高雅的文学艺术修养和文人志趣。这与刘禹锡《陋室铭》中“谈笑有鸿儒”所追求的“与博学多才之人交往”的标准相符。沈复的学识与情趣足以跻身“鸿儒”之列,故能与刘禹锡成为朋友。二、分析归有光(乙文作者)与刘禹锡成为朋友的可能性。根据乙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内容分析可知,归有光在简陋的项脊轩中遍览群书,且能静心感受自然之声,体现出其学识渊博与精神追求的纯粹。刘禹锡在《陋室铭》中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强调品德与学识的重要性,归有光虽居陋室却专注学问,符合“鸿儒”的特质。此外,“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一句,更显其对生活中诗意的体察,与刘禹锡的文人雅趣相通,故具备成为朋友的条件。结论:甲文沈复与乙文归有光均为有学识、有雅趣的文人,符合刘禹锡“鸿儒”的交友标准,因此能够与刘禹锡成为朋友。示例:根据甲文“时读快书,怡悦神气,时吟好诗,畅发幽情。临古帖,抚古琴”的内容分析可知,沈复以读书、吟诗、临帖、抚琴为乐,尽显文人雅趣与学识修养,符合刘禹锡“谈笑有鸿儒”的交友标准。从乙文“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及“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的描写可见,归有光潜心向学、体察诗意,虽居陋室却志趣高洁,与刘禹锡“惟吾德馨”的精神追求相通。因此,沈复与归有光均堪称“鸿儒”,能与刘禹锡成为朋友。参考译文:【甲】早晨进入园林,种植蔬菜瓜果,割草,浇灌花木,栽种药材。回来进入房间,闭上眼睛安定心神。有时读令人愉快的书,使精神愉悦;有时吟诵好诗,抒发内心的幽情。临摹古人的字帖,弹奏古琴,疲倦了就停止。知心朋友聚会交谈,不涉及时事,不涉及权势,不评论他人好坏,不争论是非对错。有时相约悠闲地散步,不穿正式的衣服鞋子,不因为怕劳苦而屈从于礼节。小酌不喝醉,快乐满足就好。果真能这样,也足以使自己的情志快乐。【乙】项脊轩,是过去的南阁子。屋子只有一丈见方,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百年老屋,泥土漏下,雨水往下滴;每次移动桌案,环顾四周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太阳过了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微修理了一下,使它不从上边漏雨。在前面开了四扇窗户,在庭院周围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的阳光,阳光反射,室内才明亮起来。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添了光彩。借来的书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高歌,有时静静地独自端坐,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能听到;庭院、台阶寂静无声,小鸟不时飞来啄食,人来了也不离开。农历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面墙壁,桂树的影子交杂错落,微风吹来,影子摇动,轻盈可爱。【丙】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就会灵验。这是简陋的房子,只因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来交谈的都是博学之人,交往的没有平民。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19.答案:B解析:B.句意:(卖油翁)斜着眼看了他很久都没有离开。睨,斜着眼看;故选B。20.答案:D解析:A.介词,凭借/介词,用;B.代词,代指葫芦/代词,代指杨二;C.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D.都是副词,意思是“只,只是”;故选D。21.答案:(1)陈尧咨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2)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击打老人的腹部。解析: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忿然,气愤的样子;安,怎么;轻,轻视。(2)故,特意;取势,摆好姿势;奋:举起,挥动。22.答案:共同点:都有超人的技艺;两人都恃技骄横,轻视别人;都能做到知错能改。解析:根据甲文“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可知,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与之相比,可见其射箭技艺高超。根据乙文“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可知,杨二相公精通拳术,每次到演武场传授枪棒功夫时,围观的人多得像一堵墙,侧面反映出他拳术技艺精湛,吸引众多人观看。根据甲文“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可知,当卖油翁表示对他射箭技艺只是觉得手熟而已时,陈尧咨很生气,认为卖油翁竟敢轻视他的射箭本领,体现出他恃技骄横、轻视别人的态度。根据乙文“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可知,杨二相公看到卖蒜叟嘲笑他后非常生气,向卖蒜叟展示自己能一拳把砖墙打进一尺多,并且傲慢地问卖蒜叟能否做到,这表明他仗着自己的拳术技艺,对卖蒜叟态度骄横、轻视。根据甲文“康肃笑而遣之”可知,陈尧咨在看到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艺,并听了卖油翁关于“唯手熟尔”的言论后,笑着将卖油翁送走,说明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态度有所转变,能够接受卖油翁的观点,做到了知错能改。根据乙文“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可知,杨二相公在尝试击打卖蒜叟却被制住,无法拔出拳头后,跪地叩头承认自己的错误,表明他认识到了自己之前的错误态度和行为,做到了知错能改。参考译文:【甲】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当时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凭借射箭的本领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只是微微点点头。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乙】南阳有个叫杨二的相公,精通拳术,每当他到演武场传授枪棒功夫的时候,围观的人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头,不停地咳嗽着,在旁边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杨二相公非常生气,把老头叫到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慢地对老头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头说:“你能够打墙,却不能打人。”杨二相公骂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埋怨我!”老头笑着说:“我已经到了快要死的年纪了,能够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又有什么可埋怨的呢!”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子。杨二相公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挥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相公双膝跪在地上,向老人磕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老人才鼓起肚子放开杨二,(杨二)已经跌到一座石桥外面了。老人慢慢地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别人自己的姓名。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万象毕见(完成)”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万物都看得清清楚楚。“毕”在此处的意思是“全、都”。故选C。2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C项说法错误,孙云球研制眼镜的热情是因为“云球精于测量,凡所制造,时人服其奇巧”,即出于自身的喜好,“闻者不惜出重价相购”只是说明孙云球研制眼镜的技艺高超。故选C。25.答案:①凡是(他)所制造的东西,当时的人(见了)都佩服他(技艺)奇妙精巧。②神奇啊,技艺竟到了这种地步。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①“凡”:凡是;“所制造”所制造的东西;“服”:佩服。②“神”:神奇;“至”:到了;“此”这种地步。落实这些重点词义,翻译通顺即可。26.答案: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通读全文,结合人物的言行分析。结合“夫人有苦心,每不敢求人知,甚至有不欲为人所知者,故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可知,孙云球母亲认为人有苦心,常常不敢让人知晓,甚至有不想被人知道的,这种不敢让人知晓的苦心应该是其子现在没有从事的事业和家产。母亲认为没有恒产却有恒心的人,只有读书人才可以做到,由此可知孙云球身上有读书人的毅力和品质。结合“今吾子不得已,托一艺以给薪水,岂吾子之初心哉”可知,她认为现在儿子是不得已,依托一门手艺来赚取一些钱财,这并不是儿子的初心,由此推测孙云球的初心是古代读书人的心愿(理想)。27.答案: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恰当。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事例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题目要求能体现“制造向智造转型的关键,是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从历史看,中国制造并不缺乏这种智慧”的观点,事例应该是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才可以。然后具体分析两则事例,孙云球的发明,主要是对透镜成像原理的应用,有科技含量,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以他为例证明“中国智造”是妥当的。王叔远的核雕,是能于桃核上的雕镌,细如毫发,技艺精湛,虽也充满智慧,但属于艺术创造,以他为例不能体现科技的使用与创新,所以事例不恰当。28.答案:D解析: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A.相同,都是连词,于是、就;B.相同,都是介词,在;C.相同,都是语气词,表疑问;D.不同,连词,用来/介词,凭借、靠;故选D。29.答案:C解析: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分析辨别词义。“无案牍之劳形”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A.宾语前置的标志;B.代词,我;C.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D.代词,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种情况;故选C。30.答案:B解析:B.由“斯是陋室,惟吾德髻”可知,应该是,只要主人的品德高尚,就不觉得陋室简陋了,并非因为“环境清幽宁静,生活闲适”;故选B。31.答案:①于是就自己笑着说:“这不就是我所说的巢(书窝)吗?”②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变绿了;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到省略句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则,于是;辄,就;谓,说;邪,吗。此句为反问句,翻译时要注意翻译出反问语气。(2)上阶,蔓延到台阶上;绿,变绿;入,映入;青,染上青色。参考译文:【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乙】我屋子里,有的书堆在木箱上,有的书陈列在前面,有的书放在床上,抬头低头看着,四周环顾下来,没有不是书的。我饮食起居,生病呻吟,感到悲伤,忧愁,愤怒,感叹,不曾不与书在一起的。客人不来拜访,妻子儿女不相见,而刮风,下雨,打雷,落冰雹等(天气)变化,也都不知道。偶尔想要站起来,但杂乱的书围绕着我,好像积着的枯树枝,有时到了不能行走(的地步),于是就自己笑自己说:“这不是我所说的书窝吗?”于是邀请客人走近看(当时的情形)。客人刚开始不能够进入(屋子),进到屋中,又不能出来,于是(客人)也大笑着说:“这确实像书窝啊!”32.答案:(1)烘烤;(2)交替,轮换;(3)完成;(4)被解析:33.答案:(A)之;(B)则;(C)也解析:34.答案: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解析:句意: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根据语法结构分析,“帝善其能”是主谓结构;“自是莫不从用焉”,“自是”表示时间,“自”之前要停顿;“故”用于总结上文,表示结果,“故”之前要停顿。故应断句: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威称“蔡侯纸”。35.答案:(1)遇到生僻的字而平时又没有准备的,就马上将它刻出来,再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做成。(2)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来说,都很不方便。解析:36.答案:(1)缣贵而简重(2)充满高超智慧(或:“具有创造才能”“善于观察改进”等)解析:注意要求“用原文或自己的话回答”。(1)根据[乙]文“缣贵而简重……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可知,因为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来说,都很不方便,于是蔡伦选择了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纸的方法,从而弥补了“缣贵而简重”的缺陷。(2)根据[甲]文可知,唐五代时期,印刷书籍主要用雕版,笨重且不方便,比较耗费材料。于是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根据[乙]文可知,蔡伦发现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来说,都很不方便,于是发明了用树皮、麻头及破布、鱼网造纸的方法,改进了造纸术。由此可知,古代发明家都有高超的智慧,也善于观察生活,有创造才能。[参考译文][乙]蔡伦,字敬仲,桂阳(今湖南郴州)人。永元(汉和帝年号)九年,监督制作皇室用的剑以及各种器械,全都精密牢固,被后世的人效仿。自古书籍文契大多都编成竹简,那些用绸缎布匹写字的叫作纸。绸缎太贵而竹简太重,对人来说,都很不方便。蔡伦于是想出一种方法,用树皮、麻头以及破布、鱼网造成纸。元兴(汉和帝年号)元年,上奏皇帝。皇帝夸赞他的才能,从此都采用他造的纸,所以天下都说“蔡侯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