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5月)课堂作业调测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5月)课堂作业调测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5月)课堂作业调测卷
1.(2025八下·柯桥月考)下列图示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2.(2025八下·柯桥月考)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O2验满 B.收集O2
C.检查气密性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3.(2025八下·柯桥月考)火炬的燃料常为丁烷(分子式为C4H10)。下列关于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 ③丁烷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构成 ④丁烷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组成 ⑤丁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4.(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所示,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用该装置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及试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装置便于控制进入锥形瓶内稀盐酸的量
B.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C.装置中的干燥剂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D.该装置中的棉花可用滤纸片代替
5.(2025八下·柯桥月考)我国新型反潜巡逻机的机尾安装着一个叫做“磁异探测器”的“棍子”,它能将潜水艇经过海域的地磁场强弱的变化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从而发现潜水艇的存在。磁异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与下列哪一器件的工作原理相似?(  )
A.指南针 B.电动机 C.电磁继电器 D.发电机
6.(2025八下·柯桥月考)某化学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做甲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乙实验中最后天平不平衡,此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丙实验的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仍成功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该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产生气体
D.进行丁实验时,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理论上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
7.(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所示为”磁悬浮抗震屋”,其在房屋的基座上增加了磁悬浮设备,当地震来临时,在短时间内房屋就会自动脱离地面悬浮在空中从而减小危害。据此分析房屋悬浮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为(  )
A. B.
C. D.
8.(2025八下·柯桥月考)为验证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产生氧气,小金将如图所示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试管内气体,出现复燃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变量是有无金鱼藻
B.选水生植物金鱼藻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便于观察和收集气体
C.该实验证明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同时也能吸收二氧化碳
D.该实验若在无光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完全相同
9.(2025八下·柯桥月考)有一种“可呼吸二氧化碳”电池,放电时吸收二氧化碳,充电时放出二氧化碳。已知放电时金属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单质和碳酸钠。下列有关此反应涉及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3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
B.碳酸钠的化学式:Na
C.碳酸根离子:
D.金属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
10.(2025八下·柯桥月考)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白雾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11.(2025八下·柯桥月考)下列途径中,不属于排放二氧化碳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12.(2025八下·柯桥月考)为探究氮对绿色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表中未列出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且适宜)。下列对该探究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大豆苗/株 营养液 叶片的生长情况
甲 50 完全营养液 叶片正常
乙 50 缺氮的完全营养液 叶片发黄
A.该实验遵循了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
B.该实验的变量是叶片是否发黄
C.该实验遵循了单一变量的原则
D.该实验结论是植物的生长需要氮
13.(2025八下·柯桥月考)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右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20 a 16 14
A.物质X可能为催化剂 B.该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C.表中a的待定值为10 D.参加反应的物质Z的质量为20g
14.(2025八下·柯桥月考)下列关于电磁的四幅图说法错误的是()
A.甲图导体通电后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B.乙图的温度报警器,若将温度计上端的金属丝向下调整,报警温度降低
C.丙图是电动机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D.丁图中麦克风的原理和发电机相同
15.(2025八下·柯桥月考)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块状大理石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取二氧化碳并探究其部分性质。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
A.关闭装置①的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液体顺利滴下,说明装置漏气
B.装置①中盐酸浓度过大,会使得反应无法顺利进行
C.将燃烧着的火柴伸入装置②中部,火柴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已收集满CO2
D.将气体通入③中,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不能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H2CO3
16.(2025八下·柯桥月考)有下列这些物质:①氢气
②氨气 ③铜 ④氦气 ⑤冰水混合物
⑥洁净的空气 ⑦氯化钠 ⑧碘酒 ⑨澄清石灰水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填序号)
17.(2025八下·柯桥月考)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梗。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使燃烧更剧烈。
18.(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以及胸腔和肺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甲图表示   状态(选填“吸气”或“呼气”),此时膈的顶部下降,胸廓容积扩大。
(2)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丙图中a、b、c三个部位的气体压强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19.(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所示,当电源开关接通后,会发现小磁针的北极向   (填“左或“右”)偏转,这说明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   ;同时发现可移动的A、B两螺线管相互   (填“靠近”或“远离”)
20.(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点和E点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   ;
(2)该植株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   段,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
21.(2025八下·柯桥月考)两辆小车分别绑上一块磁铁,甲车右端紧靠乙车左端,松开时,甲、乙两车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如图1所示。
(1)该现象说明:同名磁极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
(2)如图2所示是某一磁体周围的部分磁感线,磁感线   (选填“是”或“不是”)客观存在的。若在b点放置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则小磁针静止时,其N极指向   (选填“P”或“Q”)处。
22.(2025八下·柯桥月考)已知在一密闭容器中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图示中共有3种原子 B.图示中共有3种分子
(2)该化学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填序号)。
A.原子种类 B.原子个数 C.分子种类
23.(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温度自动报警器的原理图。制作水银温度计时在玻璃管中封入一段金属丝,电源的两极分别与水银和金属丝相连。
(1)该水银温度计在电路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
(2)当温度达到   ℃时,接通控制电路,电磁铁产生磁性,使工作电路中的   (填“绿”或“红”)灯亮。
24.(2025八下·柯桥月考)小科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是否有关”的实验中,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用电磁铁接线柱a、c接入电路甲、乙之间,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到某位置。用电磁铁下端吸引大头针,记录电磁铁接入电路的线圈匝数n和被吸引大头针的个数N,然后断开开关S;
②将电磁铁接线柱a、b接入电路甲、乙之间,闭合开关S。用电磁铁下端吸引大头针,再次记录线圈匝数n和被吸引大头针的个数N,断开开关S。
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用   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2)请写出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问题:   ;
(3)请你针对(2)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的措施:   ;
(4)本实验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和下列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相同的是____。
A.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B.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C.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25.(2025八下·柯桥月考) 为解决在缺氧环境下的吸氧问题,小金查阅资料得知:过碳酸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受热易分解,他用过碳酸钠(Na2CO4)和二氧化锰(MnO2)为原料,用饮料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制氧机,如图甲所示。
(1)用过碳酸钠(Na2CO4)制取氧气的原理有两步反应,请写出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①Na2CO4+H2O=Na2CO3+H2O2;②   。
(2)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是    ,写出人体内细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3)图甲装置中一个是制氧仓,放入制氧剂后可产生氧气;另一个是加湿仓,则    瓶是制氧仓(选填“A”或“B”)。
(4)如图乙所示为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的关系,为了使制氧机出氧流量保持平稳,反应装置中的水位线,夏季和冬季需设置不同,请分析原因    。
26.(2025八下·柯桥月考)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将C18O2和CO2分别通入含小球藻的H2O和H218O中,迅速收集产生的氧气(如图所示)。
(1)18O和16O互为   原子,H218O和H2O以及CO2和C18O2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此可以用来示踪物质变化情况。
(2)该实验是为了研究   。
(3)该实验必须在   条件下进行。
(4)制备含有较多小球藻的液体时,需在盛有小球藻的液体中加入   (填“无机盐”或“无机盐和有机物”),并置于适宜环境下培养。
27.(2025八下·柯桥月考)五一长假,小明和爸妈一起外出旅游,如图甲所示是某宾馆床头柜上的开关示意图,如图乙所示是其控制的电路,其中S1为旋钮开关,单独控制台灯的通断和亮度;S2为单独控制电视插座的开关。请将图乙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28.(2025八下·柯桥月考)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相关实验,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9.(2025八下·柯桥月考)电热水器金属内胆出水口加接一段曲长管道,在电热水器漏电且接地线失效时,能形成“防电墙”,保障人的安全。如图所示,当热水器漏电且接地线失效时,其金属内胆与大地间电压为220V,由于曲长管道中水具有电阻(简称“隔电电阻”),因而人体两端的电压不高于20V。若发生漏电事故:
(1)隔电电阻和人体的连接方式是   (选填“串联”或“并联”);
(2)人体电阻为1800Ω,若此时加在人体两端电压恰好为20V,计算隔电电阻的阻值。
30.(2025八下·柯桥月考)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所示。
由资料一可知:
(1)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为    。
(2)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____(填标号)。
A.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3)【资料二】氢气是21世纪正在开发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使用氢能源能有效减少CO2的排放。我国科学家研究的一种储氢、释氢材料为固体AlH3,其中释放氢能原理是利用AlH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Al(OH)3和氢气。
由资料二可知:
释放氢能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生成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
(4)释氢材料AlH3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符号代表事物的标志。
【解答】A、这是一个C60分子结构模型;
B、这一个电路模型;
C、这是一个密度模型;
D、这是一个剧毒品标志,不属于模型。
故答案为:D。
2.【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验满的操作方分析;
B、根据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分析;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炽热的熔融物分析.
【解答】A、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集气瓶,A错误;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短导管是进气管,长导管是出水管,B正确;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烧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装置不是密闭空间,长颈漏斗会漏气,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错误;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瓶底应放少量的水,为了防止生成的熔融物炸裂瓶底,D错误。
故答案为:B。
3.【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宏观描述强调种类;微观描述时不仅要强调种类,还要强调个数。
【解答】由丁烷的化学式可知:①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②丁烷是由丁烷分子构成的;⑤丁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③丁烷分子是由碳、氢两种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④1个丁烷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4.【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B.根据实验现象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滤纸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A. 注射器可对滴加液体的速率进行控制,借助推压注射器活塞的操作,能对进入锥形瓶的液体量实施控制,A正确;
B. a 和 d 呈现红色,b、c 未变色,且 d 比 a 更早变红,这一现象印证了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B正确;
C. 由于装置内的干燥剂不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C错误;
D. 鉴于滤纸同样具备吸水性,装置里的棉花能够用滤纸片替换,D正确。
故答案为:C。
5.【答案】D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电子设备最终将磁信号转换为变化的电流;因此是一个发电机,其原理为电磁感应,据此分析即可做出判断。
【解答】由题意分析可知,磁异探测器,能将潜艇经过海域引起的磁场强弱变化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属电磁感应现象,与发电机的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D。
6.【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A、做甲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因为无论红磷是否完全反应,装置内外的物质灭火交换,天平都保持平衡,选项正确;
B、乙实验中,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减小,所以最后天平不平衡,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仍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选项正确;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生成气体,所以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正确;
D、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由于镁条与氧气结合产生氧化镁质量增加,则生成物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7.【答案】D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和磁感线
【解析】【分析】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作用的,磁感线如下图
【解答】A. 房屋自动脱离地面悬浮在空中,说明房屋与地面是相互排斥的,图中表示的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A错误
B.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图中磁感线错误,B错误
C. 图中磁感应错误,且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不符合题意,C错误
D.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符合题意,D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解答】A.实验变量为有无光照;
B.上方的试管便于收集氧气;
C.无法说明二氧化碳是否吸收,无对照实验;
D.无光条件下不会产生氧气。
故答案为:B
9.【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A、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3CO2,A正确;
B、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Na2CO3,B错误;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但碳酸根离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整体带2个单元位的负电荷,可表示为,C错误;
D、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金属钠是单质,钠元素的化合价应为0,表示为,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B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化学变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B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C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且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11.【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生物的呼吸作用原理分析;
B.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
C.根据化石燃料燃烧的原理分析;
D.根据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原理分析。
【解答】A.生物的呼吸作用是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A错误;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B正确;
C.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与氧气结合产生二氧化碳,是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C错误;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能够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D错误。
故答案为:B。
12.【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的设立旨在排除其他因素干扰,或明确实验研究对象对结果的影响。具体操作是构建一组对照实验,除改变原实验条件外,其余条件维持一致,随后将其结果与原实验结果比对,通过观察差异来验证某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真实影响。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含: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规划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论证、进行评估以及开展交流合作。
含氮无机盐可推动植物细胞分裂与生长,促使植株长势旺盛、枝叶葱郁。若植物缺乏氮元素,会出现株型矮化、叶片发黄现象,严重时叶脉颜色会变为淡棕色。
【解答】A. 实验中设置两组大豆苗,数量相同但培养条件各异,通过观察叶片生长差异得出结论,该设计符合实验对照原则,故 A 正确;
B. 此实验的变量为营养液中是否含氮,故 B 错误;
C. 实验除营养液含氮量不同外,其余条件均保持一致且适宜,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故 C 正确;
D. 实验结果显示,甲组营养液含氮时叶片生长正常,乙组缺氮时叶片发黄,这表明植物生长需要含氮无机盐,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B。
13.【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2)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a的数值;
(4)Z的质量的变化量为参加反应的质量。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X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X可能为催化剂,故A正确;
X的质量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20g+20g+20g=a+16g+14g,解得:a=30g,故C错误;
比较可知,Y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Z和Q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因为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那么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B错误;
参加反应的物质Z的质量为为:30g-20g=10g,故D错误。
故选A。
14.【答案】A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解析】【分析】(1)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
(2)该图为电磁继电器,故据其原理分析即可判断。
(3)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
(4)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即发电机原理。
【解答】A.此图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故A错误。
B.若将温度计上端的金属丝向下调整,水银柱上升时会更早接通报警电路,所以报警温度降低,故B正确。
C.该图中有电源,当开关闭合后,通电线圈会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故丙图是电动机的主要结构示意图,故C正确。
D.图中麦克风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即和发电机的原理是相同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5.【答案】B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从装置①分液漏斗内液体不受气压影响可顺利滴下的角度分析;
B、基于装置①中盐酸浓度过高会导致生成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氢气体的情况分析;
C、针对验满时需将燃烧的火柴置于装置②集气瓶瓶口的操作分析;
D、考虑到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时,无法通过石蕊变色证明 CO2与水反应的情形分析。
【解答】A、由于分液漏斗上端与锥形瓶通过导管连通,无论锥形瓶内气压如何,液体均可顺利滴下,因此无法通过止水夹的开关判断装置是否漏气,该选项说法错误。
B、装置①中若盐酸浓度过大,虽反应能正常进行,但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混有氯化氢气体,该选项说法错误。
C、将燃烧的火柴放在装置②的集气瓶瓶口,若火柴熄灭则证明 CO2已集满,该选项说法错误。
D、气体通入③中时,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能直接证明 CO2与水反应生成 H2CO3,因为挥发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生成盐酸也可能使石蕊变红,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6.【答案】⑥⑧⑨;①③④;②⑤⑦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氮气等,纯净物有固定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组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氢气.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水。
【解答】属于混合物的是⑥洁净的空气⑧碘酒⑨澄清石灰水,因为它们都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属于单质的是①氢气、③铜、④氦气,它们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的是②氨气,⑤冰水混合物、⑦氯化钠,因为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氯化钠和氨气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故答案为:⑥⑧⑨;①③④;②⑤⑦
17.【答案】(1)着火点低
(2)提供氧气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容易发生燃烧,
(2)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则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故答案为:(1)着火点低;(2)提供氧气。
18.【答案】(1)吸气
(2)a【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下降。
【解答】(1)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的顶部下降,胸廓容积扩大。
(2)呼气时膈肌舒张,肋骨间肌肉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被排出,因此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
故答案为:(1)吸气(2)a19.【答案】左;磁场;靠近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根据安培定则判断两个螺线管的极性,然后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和两个螺线管之间靠近还是远离。
【解答】左边:线圈上电流从上到下,那么右手握住螺线管,四个手指指尖向下,大拇指指向右侧,因此右端是N极,左端是S极;
右边:线圈上电流线圈上电流从上到下,那么右手握住螺线管,四个手指指尖向下,大拇指指向右侧,因此右端是N极,左端是S极;
因为左边螺线管左端是S极,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小磁针的N极向左偏转;
因为左边螺线管右端是N极,右边螺线管左端是S极,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A、B两个螺线管相互靠近。
故答案为:左;磁场;靠近
20.【答案】(1)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
(2)BF;E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图中AB和FG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E点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是相等,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变大到D点达到最大。
【解答】 (1) C、E两点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量相同,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是相等的;
(2) AB段和FG段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保持不变,可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BF段,由于D点光合作用强度最高,E点时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为零,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相等,而E点以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的强度,有机物开始减少,所以植物累积有机物最多的点时E。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 ; (2)BF ;E 。
21.【答案】(1)排斥
(2)不是;Q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和磁感线
【解析】【分析】(1)根据小车的移动方向确定受到磁力的方向即可;
(2)磁感线并不存在,是人为引入的,用于描述磁场的分布。当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
【解答】(1)根据图1可知,两个N极靠近时小车反向运动,则受到排斥力,那么得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2)如图2所示是某一磁体周围的部分磁感线,磁感线不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图2可知,磁感线从左向右,那么b点的磁场方向指向Q点,则在b点放置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则小磁针静止时,其N极指向Q处。
22.【答案】(1)A
(2)A;B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以及原子的种类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解答】(1)由图示可知,图示中共有3种原子、4种分子,故选A;
(2)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与原子个数没有改变,而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个数没有改变,故选AB。
故答案为:(1)A;(2)AB。
23.【答案】(1)开关
(2)80;红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1)在基本电路中,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2)根据图片确定电路被接通时对应的温度,根据电磁铁产生磁场确定衔铁的位置变化,进而确定此时接通的灯泡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水银柱上升到80℃时,水银柱与上方的导线接通,此时有电流产生,则图中水银温度计控制电路的通断,相当于电路中的开关。
(2)根据图片可知,当温度达到80℃时,液面和金属丝相连,控制电路接通。控制电路接通衔铁被吸下,此时红灯接入电路中,红灯亮。
(1)图中水银温度计控制电路的通断,相当于电路中的开关。
(2)[1]据图可知当液面和金属丝相连时,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此时温度达到80℃,控制电路接通。
[2]控制电路接通衔铁被吸下,此时红灯接入电路中,红灯亮。
24.【答案】(1)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2)一是电路图中没有电流表,二是没有控制两次实验的电流大小相同
(3)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并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 P,使电流表的示数与步骤①中相同
(4)B
【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依据转换法的原理,电磁铁磁性强弱可通过观察其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多少来判断。
(2)(3)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需控制电流大小一致,仅改变线圈匝数。
(4)从多次实验的目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答】(1)实验中采用转换法,通过吸引大头针数量来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即将磁性强弱转化为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便于观察比较。
(2)实验步骤存在两处问题:步骤②的电路图中未接入电流表,且未控制两次实验的电流大小相同。因为探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需保证电流、铁芯等因素相同,仅改变线圈匝数。
(3)改正措施为:在步骤②中将电磁铁接线柱 a、b 接入电路甲、乙之间后,闭合开关 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 P,使电流表示数与步骤①相同,再用电磁铁下端吸引大头针,记录线圈匝数 n 和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N。
(4)本实验多次操作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对比各选项:A 选项伏安法测定值电阻多次实验是为取平均值减小误差;B 选项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多次实验是为得出普遍规律,与本实验目的一致;C 选项测量小石块密度多次实验是为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吸引大头针的数目;(2)一是电路图中没有电流表,二是没有控制两次实验的电流大小相同;(3)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并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 P,使电流表的示数与步骤①中相同;(4)B。
25.【答案】(1)2H2O22H2O+O2↑
(2)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B
(4)反应物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应物的浓度低,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浓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原理分析;
(2)根据肺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呼吸作用的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加湿仓、制氧仓的特点进行分析;
(4)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1)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为氧气和水,方程式为:2H2O22H2O+O2↑;(2)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肺,人体内细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加湿仓氧气要通过长管进入水中,充分接触润湿后再由短管导出,因此A瓶为加湿仓,图中B瓶为制氧仓,放入制氧剂后可产生氧气;
(4)如图丙所示为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的关系,为了使制氧机出氧流量保持平稳,反应装置中的夏季和冬季的水位线需设置不同,原因是反应物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应物的浓度低,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浓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2)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B;(4)反应物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应物的浓度低,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浓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26.【答案】(1)同位素
(2)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是来源于二氧化碳还是来源于水
(3)有光
(4)无机盐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同位素
【解析】【分析】所谓光合作用,指的是绿色植物借助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解答】(1)18O 与16O 这两种氧原子,质子数相等但中子数有别,它们互称同位素原子;
(2)该实验对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氧原子加以标记,以此追踪物质变化情况,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究竟源自哪种物质,最终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水;
(3)由于氧气是小球藻经光合作用产生的,所以此实验必须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开展;
(4)小球藻属于藻类植物,其所需的有机物能够通过自身光合作用制造。除了有机物,植物生长还离不开无机盐。故而,在制备富含小球藻的液体时,要在盛有小球藻的液体中添加无机盐,然后将其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培养。
故答案为:(1)同位素;(2)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是来源于二氧化碳还是来源于水;(3)有光;(4)无机盐。
27.【答案】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
【解析】【分析】开关接火线的原因是:将开关断开,整个电路与火线断开,用电器不再带电。
【解答】开关控制台灯,则开关与灯串联,开关接在火线上;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并联,可知插座与灯并联,两孔插座“左零右火“,开关仍接火线,如图所示

28.【答案】(1)1.0;1.6
(2)解:设68.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3.4 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从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其在反应前后质量与化学性质均保持不变的角度进行分析;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同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由此可知,完全反应后,质量减少的部分即为生成气体的质量;
(2)结合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以及(1)中所算出的氧气质量,便能进一步计算出参与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随后运用质量分数公式完成计算。
【解答】(1)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8g+1.0g-67.4g═1.6g;
故答案为:(1)1.0; 1.6 。
(2)解:设68.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3.4 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29.【答案】(1)串联
(2)解: ,R隔=18000Ω。
【知识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如果用电器相互影响,则为串联;如果不相互影响,那么它们并联。
(2)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据此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1)隔电电阻的作用是减小通过人体的电流,保护人体的安全,即它与人体相互影响,则隔电电阻与人体的连接方式为串联。
(2)隔电电阻与人体串联,
隔电电阻两端的电压为:U隔=U总-U人=220V-20V=200V;
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得到:;

解得:R隔=18000Ω。
30.【答案】(1)碳替代
(2)A;C
(3)AlH3+3H2O=Al(OH)3+3H2↑;氢氧化铝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氢气中氢气的化合价为0价
(4)10%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针对到 2050 年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为碳替代这一情况展开分析。
(2)基于碳中和是指 CO2排放量与减少总量相等的定义进行分析。
(3)就 AlH3与 H2O 反应生成 Al (OH)3和氢气的反应过程进行分析。
(4)围绕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展开分析。
【解答】(1)从图一能够看出,到 2050 年,碳替代是对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
(2)A. 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 符合题意;
B.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大规模开采可燃冰无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 不符合题意;
C.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严禁乱砍滥伐,能够增强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C 符合题意;综上,选择 AC。
(3)AlH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Al (OH)3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AlH3+3H2O=Al (OH)3+3H2↑;氢氧化铝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氢气中氢气的化合价为0价;
(4)AlH3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碳替代;(2)AC;(3)AlH3+3H2O=Al (OH)3+3H2↑;氢氧化铝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氢气中氢气的化合价为0价;(4)10%。
1 / 1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柯桥区联盟学校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科学(5月)课堂作业调测卷
1.(2025八下·柯桥月考)下列图示不属于模型的是(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
【解析】【分析】模型指通过模型来揭示原型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符号代表事物的标志。
【解答】A、这是一个C60分子结构模型;
B、这一个电路模型;
C、这是一个密度模型;
D、这是一个剧毒品标志,不属于模型。
故答案为:D。
2.(2025八下·柯桥月考)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O2验满 B.收集O2
C.检查气密性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氧气验满的操作方分析;
B、根据氧气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分析;
C、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炽热的熔融物分析.
【解答】A、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集气瓶,A错误;
B、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短导管是进气管,长导管是出水管,B正确;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烧瓶外壁,若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装置不是密闭空间,长颈漏斗会漏气,无法检查装置的气密性,C错误;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瓶底应放少量的水,为了防止生成的熔融物炸裂瓶底,D错误。
故答案为:B。
3.(2025八下·柯桥月考)火炬的燃料常为丁烷(分子式为C4H10)。下列关于丁烷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 ②丁烷由丁烷分子构成 ③丁烷分子由碳、氢两种元素构成 ④丁烷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组成 ⑤丁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的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答案】B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进行分析:①宏观意义:a.表示一种物质; b.表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②微观意义:a.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b.表示该物质的分子构成;进行分析判断即可;宏观描述强调种类;微观描述时不仅要强调种类,还要强调个数。
【解答】由丁烷的化学式可知:①丁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的;②丁烷是由丁烷分子构成的;⑤丁烷分子是由碳原子和氢原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的,③丁烷分子是由碳、氢两种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④1个丁烷分子是由4个碳原子和10个氢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4.(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所示,a、d为浸有紫色石蕊试液的湿润棉花,b、c为用紫色石蕊试液浸过的干燥棉花(固定玻璃管的装置未画出)。用该装置来探究CO2的制取和性质,下列关于该实验装置及试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该装置便于控制进入锥形瓶内稀盐酸的量
B.利用该装置可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及二氧化碳能与水发生反应
C.装置中的干燥剂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D.该装置中的棉花可用滤纸片代替
【答案】C
【知识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及用途;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装置的特点来分析;
B.根据实验现象以及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来分析;
D.根据滤纸的作用来分析。
【解答】A. 注射器可对滴加液体的速率进行控制,借助推压注射器活塞的操作,能对进入锥形瓶的液体量实施控制,A正确;
B. a 和 d 呈现红色,b、c 未变色,且 d 比 a 更早变红,这一现象印证了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且二氧化碳可与水反应生成碳酸,B正确;
C. 由于装置内的干燥剂不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C错误;
D. 鉴于滤纸同样具备吸水性,装置里的棉花能够用滤纸片替换,D正确。
故答案为:C。
5.(2025八下·柯桥月考)我国新型反潜巡逻机的机尾安装着一个叫做“磁异探测器”的“棍子”,它能将潜水艇经过海域的地磁场强弱的变化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从而发现潜水艇的存在。磁异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与下列哪一器件的工作原理相似?(  )
A.指南针 B.电动机 C.电磁继电器 D.发电机
【答案】D
【知识点】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电子设备最终将磁信号转换为变化的电流;因此是一个发电机,其原理为电磁感应,据此分析即可做出判断。
【解答】由题意分析可知,磁异探测器,能将潜艇经过海域引起的磁场强弱变化转化为强弱变化的电流,属电磁感应现象,与发电机的原理相同。
故答案为:D。
6.(2025八下·柯桥月考)某化学学习小组用如图所示实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做甲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
B.乙实验中最后天平不平衡,此现象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C.丙实验的反应在敞口容器中进行仍成功验证了质量守恒定律,原因是该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产生气体
D.进行丁实验时,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理论上生成物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
【答案】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之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之和,是因为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总个数不变。
【解答】A、做甲实验时,若取用红磷的量不足,对实验的结果没有影响,因为无论红磷是否完全反应,装置内外的物质灭火交换,天平都保持平衡,选项正确;
B、乙实验中,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气体逸散到空气中,反应后剩余物质的质量减小,所以最后天平不平衡,但反应属于化学变化,仍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选项正确;
C、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此反应不消耗气体也不生成气体,所以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选项正确;
D、如果在燃着的镁条上方罩上玻璃罩,使生成物全部收集起来称量,由于镁条与氧气结合产生氧化镁质量增加,则生成物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条的质量,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7.(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所示为”磁悬浮抗震屋”,其在房屋的基座上增加了磁悬浮设备,当地震来临时,在短时间内房屋就会自动脱离地面悬浮在空中从而减小危害。据此分析房屋悬浮的磁感线分布情况为(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和磁感线
【解析】【分析】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作用的,磁感线如下图
【解答】A. 房屋自动脱离地面悬浮在空中,说明房屋与地面是相互排斥的,图中表示的是异名磁极相互吸引,A错误
B.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图中磁感线错误,B错误
C. 图中磁感应错误,且异名磁极相互吸引,不符合题意,C错误
D. 同名磁极相互排斥,符合题意,D正确
故答案为:D
8.(2025八下·柯桥月考)为验证绿色植物在光照下能产生氧气,小金将如图所示装置放在阳光下一段时间,用带火星木条检验试管内气体,出现复燃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实验中起对照作用的变量是有无金鱼藻
B.选水生植物金鱼藻作实验材料的优点是便于观察和收集气体
C.该实验证明植物在光照下产生氧气的同时也能吸收二氧化碳
D.该实验若在无光条件下进行,实验结果完全相同
【答案】B
【知识点】植物的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植物在光照条件下,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氧气和有机物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解答】A.实验变量为有无光照;
B.上方的试管便于收集氧气;
C.无法说明二氧化碳是否吸收,无对照实验;
D.无光条件下不会产生氧气。
故答案为:B
9.(2025八下·柯桥月考)有一种“可呼吸二氧化碳”电池,放电时吸收二氧化碳,充电时放出二氧化碳。已知放电时金属钠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生成碳单质和碳酸钠。下列有关此反应涉及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3个二氧化碳分子:3CO2
B.碳酸钠的化学式:Na
C.碳酸根离子:
D.金属钠中钠元素的化合价:
【答案】A
【知识点】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离子的书写与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A、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3个二氧化碳分子表示为3CO2,A正确;
B、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Na2CO3,B错误;
C、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但碳酸根离子是由多个原子组成的离子,整体带2个单元位的负电荷,可表示为,C错误;
D、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金属钠是单质,钠元素的化合价应为0,表示为,D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5八下·柯桥月考)下列有关燃烧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放出大量热,产生大量白雾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四氧化三铁
【答案】B
【知识点】氧化反应;燃烧与灭火;化学变化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A错误;
B、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B正确;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C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的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氧化铁,且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D错误。
故答案为:B。
11.(2025八下·柯桥月考)下列途径中,不属于排放二氧化碳的是(  )
A.生物的呼吸作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
【答案】B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
【解析】【分析】A.根据生物的呼吸作用原理分析;
B.根据光合作用的原理分析;
C.根据化石燃料燃烧的原理分析;
D.根据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原理分析。
【解答】A.生物的呼吸作用是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A错误;
B.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氧气,属于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径,B正确;
C.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碳与氧气结合产生二氧化碳,是释放二氧化碳的过程,C错误;
D.微生物的氧化分解能够消耗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D错误。
故答案为:B。
12.(2025八下·柯桥月考)为探究氮对绿色植物生长的影响,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表所示的实验(表中未列出的其他条件完全相同且适宜)。下列对该探究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  )
组别 大豆苗/株 营养液 叶片的生长情况
甲 50 完全营养液 叶片正常
乙 50 缺氮的完全营养液 叶片发黄
A.该实验遵循了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
B.该实验的变量是叶片是否发黄
C.该实验遵循了单一变量的原则
D.该实验结论是植物的生长需要氮
【答案】B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实验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对照实验的设立旨在排除其他因素干扰,或明确实验研究对象对结果的影响。具体操作是构建一组对照实验,除改变原实验条件外,其余条件维持一致,随后将其结果与原实验结果比对,通过观察差异来验证某因素对实验结果的真实影响。
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包含:提出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规划实验方案、开展实验并采集数据、分析数据并论证、进行评估以及开展交流合作。
含氮无机盐可推动植物细胞分裂与生长,促使植株长势旺盛、枝叶葱郁。若植物缺乏氮元素,会出现株型矮化、叶片发黄现象,严重时叶脉颜色会变为淡棕色。
【解答】A. 实验中设置两组大豆苗,数量相同但培养条件各异,通过观察叶片生长差异得出结论,该设计符合实验对照原则,故 A 正确;
B. 此实验的变量为营养液中是否含氮,故 B 错误;
C. 实验除营养液含氮量不同外,其余条件均保持一致且适宜,遵循了单一变量原则,故 C 正确;
D. 实验结果显示,甲组营养液含氮时叶片生长正常,乙组缺氮时叶片发黄,这表明植物生长需要含氮无机盐,故 D 正确。
故答案为:B。
13.(2025八下·柯桥月考)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X、Y、Z、Q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右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20 20 20 20
反应后质量/g 20 a 16 14
A.物质X可能为催化剂 B.该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C.表中a的待定值为10 D.参加反应的物质Z的质量为20g
【答案】A
【知识点】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在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保持不变;
(2)一种物质生成多种物质的反应叫分解反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a的数值;
(4)Z的质量的变化量为参加反应的质量。
【解答】根据表格可知,X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保持不变,则X可能为催化剂,故A正确;
X的质量不变,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得到:20g+20g+20g=a+16g+14g,解得:a=30g,故C错误;
比较可知,Y的质量增大,为生成物;Z和Q的质量减小,为反应物。因为反应物有两种,而生成物只有一种,那么该反应为化合反应,故B错误;
参加反应的物质Z的质量为为:30g-20g=10g,故D错误。
故选A。
14.(2025八下·柯桥月考)下列关于电磁的四幅图说法错误的是()
A.甲图导体通电后小磁针发生偏转,说明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B.乙图的温度报警器,若将温度计上端的金属丝向下调整,报警温度降低
C.丙图是电动机的主要结构示意图
D.丁图中麦克风的原理和发电机相同
【答案】A
【知识点】通电直导线周围的磁场
【解析】【分析】(1)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
(2)该图为电磁继电器,故据其原理分析即可判断。
(3)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
(4)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就会产生感应电流,即发电机原理。
【解答】A.此图为奥斯特实验,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场,故A错误。
B.若将温度计上端的金属丝向下调整,水银柱上升时会更早接通报警电路,所以报警温度降低,故B正确。
C.该图中有电源,当开关闭合后,通电线圈会在磁场中受力转动,故丙图是电动机的主要结构示意图,故C正确。
D.图中麦克风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原理,即和发电机的原理是相同的,故D正确。
故答案为:A。
15.(2025八下·柯桥月考)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利用块状大理石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制取二氧化碳并探究其部分性质。下列说
法中,正确的是(  )
A.关闭装置①的止水夹,打开分液漏斗的旋塞,液体顺利滴下,说明装置漏气
B.装置①中盐酸浓度过大,会使得反应无法顺利进行
C.将燃烧着的火柴伸入装置②中部,火柴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已收集满CO2
D.将气体通入③中,紫色石蕊试液变为红色,不能说明CO2与水反应生成了H2CO3
【答案】B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从装置①分液漏斗内液体不受气压影响可顺利滴下的角度分析;
B、基于装置①中盐酸浓度过高会导致生成的二氧化碳混有氯化氢气体的情况分析;
C、针对验满时需将燃烧的火柴置于装置②集气瓶瓶口的操作分析;
D、考虑到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时,无法通过石蕊变色证明 CO2与水反应的情形分析。
【解答】A、由于分液漏斗上端与锥形瓶通过导管连通,无论锥形瓶内气压如何,液体均可顺利滴下,因此无法通过止水夹的开关判断装置是否漏气,该选项说法错误。
B、装置①中若盐酸浓度过大,虽反应能正常进行,但生成的二氧化碳会混有氯化氢气体,该选项说法错误。
C、将燃烧的火柴放在装置②的集气瓶瓶口,若火柴熄灭则证明 CO2已集满,该选项说法错误。
D、气体通入③中时,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不能直接证明 CO2与水反应生成 H2CO3,因为挥发的氯化氢气体溶于水生成盐酸也可能使石蕊变红,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B。
16.(2025八下·柯桥月考)有下列这些物质:①氢气
②氨气 ③铜 ④氦气 ⑤冰水混合物
⑥洁净的空气 ⑦氯化钠 ⑧碘酒 ⑨澄清石灰水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填序号)
【答案】⑥⑧⑨;①③④;②⑤⑦
【知识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纯净物只由一种物质组成,如氧气、氮气等,纯净物有固定组成,混合物没有固定组成。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氢气.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例如水。
【解答】属于混合物的是⑥洁净的空气⑧碘酒⑨澄清石灰水,因为它们都是由不同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属于单质的是①氢气、③铜、④氦气,它们都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的是②氨气,⑤冰水混合物、⑦氯化钠,因为冰水混合物中含有一种物质水,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氯化钠和氨气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故答案为:⑥⑧⑨;①③④;②⑤⑦
17.(2025八下·柯桥月考)火是文明的起源,人类取火的方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
(1)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   ,因而容易点燃。
(2)1830年发明了火柴,原理是将白磷、硫、KClO3、MnO2混合,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引燃火柴梗。推测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   ,使燃烧更剧烈。
【答案】(1)着火点低
(2)提供氧气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古人取火时,用火镰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引燃可燃物,艾绒是一种常用的引燃物,主要是它的着火点低,容易发生燃烧,
(2)摩擦后发生KClO3分解等一系列反应,能生成氧气,则KClO3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是提供氧气,使燃烧更剧烈。
故答案为:(1)着火点低;(2)提供氧气。
18.(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是人体吸气和呼气时胸廓与膈肌的状态,以及胸腔和肺的示意图,请回答问题:
(1)甲图表示   状态(选填“吸气”或“呼气”),此时膈的顶部下降,胸廓容积扩大。
(2)当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时,丙图中a、b、c三个部位的气体压强从小到大的顺序是   。
【答案】(1)吸气
(2)a【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包括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引起胸腔前后、左右及上下径均增大,胸廓容积扩大,肺随之扩大,造成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形成主动的吸气运动。呼气时,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时,肋骨与胸骨因本身重力及弹性而回位,结果胸廓缩小,胸廓容积缩小,肺也随之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形成被动的呼气运动,因此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内气压下降。
【解答】(1)甲图表示吸气状态,此时膈的顶部下降,胸廓容积扩大。
(2)呼气时膈肌舒张,肋骨间肌肉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收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气体被排出,因此a、b、c间的气压关系是a>c>b。
故答案为:(1)吸气(2)a19.(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所示,当电源开关接通后,会发现小磁针的北极向   (填“左或“右”)偏转,这说明通电螺线管周围存在   ;同时发现可移动的A、B两螺线管相互   (填“靠近”或“远离”)
【答案】左;磁场;靠近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根据安培定则判断两个螺线管的极性,然后根据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判断小磁针的偏转方向和两个螺线管之间靠近还是远离。
【解答】左边:线圈上电流从上到下,那么右手握住螺线管,四个手指指尖向下,大拇指指向右侧,因此右端是N极,左端是S极;
右边:线圈上电流线圈上电流从上到下,那么右手握住螺线管,四个手指指尖向下,大拇指指向右侧,因此右端是N极,左端是S极;
因为左边螺线管左端是S极,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小磁针的N极向左偏转;
因为左边螺线管右端是N极,右边螺线管左端是S极,根据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可知,A、B两个螺线管相互靠近。
故答案为:左;磁场;靠近
20.(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为一昼夜中某作物植株对CO2的吸收和释放状况的示意图,根据图像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C点和E点处,植株处于何种生理活动状态   ;
(2)该植株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   段,植株积累有机物最多的是   点。
【答案】(1)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
(2)BF;E
【知识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图中AB和FG表示只进行呼吸作用,C、E点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量为0,说明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是相等,随着光照强度增强,光合作用速率变大到D点达到最大。
【解答】 (1) C、E两点二氧化碳吸收和释放量相同,说明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速率是相等的;
(2) AB段和FG段的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保持不变,可推测该植物接受光照的时间是曲线中的BF段,由于D点光合作用强度最高,E点时二氧化碳的吸收和释放为零,说明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相等,而E点以后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的强度,有机物开始减少,所以植物累积有机物最多的点时E。
故答案为: (1)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的量等于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的量 ; (2)BF ;E 。
21.(2025八下·柯桥月考)两辆小车分别绑上一块磁铁,甲车右端紧靠乙车左端,松开时,甲、乙两车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如图1所示。
(1)该现象说明:同名磁极相互   (选填“吸引”或“排斥”);
(2)如图2所示是某一磁体周围的部分磁感线,磁感线   (选填“是”或“不是”)客观存在的。若在b点放置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则小磁针静止时,其N极指向   (选填“P”或“Q”)处。
【答案】(1)排斥
(2)不是;Q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和磁感线
【解析】【分析】(1)根据小车的移动方向确定受到磁力的方向即可;
(2)磁感线并不存在,是人为引入的,用于描述磁场的分布。当小磁针静止时N极所指的方向就是磁场方向。
【解答】(1)根据图1可知,两个N极靠近时小车反向运动,则受到排斥力,那么得到:同名磁极相互排斥。
(2)如图2所示是某一磁体周围的部分磁感线,磁感线不是客观存在的。根据图2可知,磁感线从左向右,那么b点的磁场方向指向Q点,则在b点放置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小磁针,则小磁针静止时,其N极指向Q处。
22.(2025八下·柯桥月考)已知在一密闭容器中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原子)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
A.图示中共有3种原子 B.图示中共有3种分子
(2)该化学反应中,不发生变化的是____(填序号)。
A.原子种类 B.原子个数 C.分子种类
【答案】(1)A
(2)A;B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化学反应的实质
【解析】【分析】(1)根据分子结构模型以及原子的种类来分析;
(2)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解答】(1)由图示可知,图示中共有3种原子、4种分子,故选A;
(2)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与原子个数没有改变,而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分子个数没有改变,故选AB。
故答案为:(1)A;(2)AB。
23.(2025八下·柯桥月考)如图所示是一种温度自动报警器的原理图。制作水银温度计时在玻璃管中封入一段金属丝,电源的两极分别与水银和金属丝相连。
(1)该水银温度计在电路中的作用相当于一个   ;
(2)当温度达到   ℃时,接通控制电路,电磁铁产生磁性,使工作电路中的   (填“绿”或“红”)灯亮。
【答案】(1)开关
(2)80;红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1)在基本电路中,电源提供电能,用电器消耗电能,开关控制电路通断;
(2)根据图片确定电路被接通时对应的温度,根据电磁铁产生磁场确定衔铁的位置变化,进而确定此时接通的灯泡即可。
【解答】(1)根据图片可知,当水银柱上升到80℃时,水银柱与上方的导线接通,此时有电流产生,则图中水银温度计控制电路的通断,相当于电路中的开关。
(2)根据图片可知,当温度达到80℃时,液面和金属丝相连,控制电路接通。控制电路接通衔铁被吸下,此时红灯接入电路中,红灯亮。
(1)图中水银温度计控制电路的通断,相当于电路中的开关。
(2)[1]据图可知当液面和金属丝相连时,温度计的分度值是2℃,此时温度达到80℃,控制电路接通。
[2]控制电路接通衔铁被吸下,此时红灯接入电路中,红灯亮。
24.(2025八下·柯桥月考)小科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是否有关”的实验中,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①选用电磁铁接线柱a、c接入电路甲、乙之间,闭合开关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P到某位置。用电磁铁下端吸引大头针,记录电磁铁接入电路的线圈匝数n和被吸引大头针的个数N,然后断开开关S;
②将电磁铁接线柱a、b接入电路甲、乙之间,闭合开关S。用电磁铁下端吸引大头针,再次记录线圈匝数n和被吸引大头针的个数N,断开开关S。
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用   判断电磁铁磁性的强弱;
(2)请写出实验步骤中存在的问题:   ;
(3)请你针对(2)中存在的问题,写出改正的措施:   ;
(4)本实验进行了多次实验,其目的和下列实验多次实验的目的相同的是____。
A.伏安法测量定值电阻的阻值
B.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
C.测量小石块的密度
【答案】(1)吸引大头针的数目
(2)一是电路图中没有电流表,二是没有控制两次实验的电流大小相同
(3)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并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 P,使电流表的示数与步骤①中相同
(4)B
【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解析】【分析】(1)依据转换法的原理,电磁铁磁性强弱可通过观察其吸引大头针的数量多少来判断。
(2)(3)在探究电磁铁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需控制电流大小一致,仅改变线圈匝数。
(4)从多次实验的目的角度进行分析。
【解答】(1)实验中采用转换法,通过吸引大头针数量来判断电磁铁磁性强弱,即将磁性强弱转化为吸引大头针数量的多少,便于观察比较。
(2)实验步骤存在两处问题:步骤②的电路图中未接入电流表,且未控制两次实验的电流大小相同。因为探究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时,需保证电流、铁芯等因素相同,仅改变线圈匝数。
(3)改正措施为:在步骤②中将电磁铁接线柱 a、b 接入电路甲、乙之间后,闭合开关 S,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 P,使电流表示数与步骤①相同,再用电磁铁下端吸引大头针,记录线圈匝数 n 和吸引的大头针数量 N。
(4)本实验多次操作的目的是得出普遍规律。对比各选项:A 选项伏安法测定值电阻多次实验是为取平均值减小误差;B 选项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多次实验是为得出普遍规律,与本实验目的一致;C 选项测量小石块密度多次实验是为取平均值减小误差,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吸引大头针的数目;(2)一是电路图中没有电流表,二是没有控制两次实验的电流大小相同;(3)在电路中串联一个电流表,并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 P,使电流表的示数与步骤①中相同;(4)B。
25.(2025八下·柯桥月考) 为解决在缺氧环境下的吸氧问题,小金查阅资料得知:过碳酸钠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受热易分解,他用过碳酸钠(Na2CO4)和二氧化锰(MnO2)为原料,用饮料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制氧机,如图甲所示。
(1)用过碳酸钠(Na2CO4)制取氧气的原理有两步反应,请写出第二步的化学反应方程式:①Na2CO4+H2O=Na2CO3+H2O2;②   。
(2)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是    ,写出人体内细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    。
(3)图甲装置中一个是制氧仓,放入制氧剂后可产生氧气;另一个是加湿仓,则    瓶是制氧仓(选填“A”或“B”)。
(4)如图乙所示为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的关系,为了使制氧机出氧流量保持平稳,反应装置中的水位线,夏季和冬季需设置不同,请分析原因    。
【答案】(1)2H2O22H2O+O2↑
(2)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B
(4)反应物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应物的浓度低,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浓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知识点】气体装置的装配、连接、选择与气密性检查;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原理分析;
(2)根据肺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呼吸作用的原理进行分析;
(3)根据加湿仓、制氧仓的特点进行分析;
(4)根据图示信息进行分析。
【解答】(1)过氧化氢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为氧气和水,方程式为:2H2O22H2O+O2↑;(2)人体的呼吸器官主要是肺,人体内细胞呼吸作用的文字表达式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加湿仓氧气要通过长管进入水中,充分接触润湿后再由短管导出,因此A瓶为加湿仓,图中B瓶为制氧仓,放入制氧剂后可产生氧气;
(4)如图丙所示为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温度的关系,为了使制氧机出氧流量保持平稳,反应装置中的夏季和冬季的水位线需设置不同,原因是反应物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应物的浓度低,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浓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故答案为:(1)2H2O22H2O+O2↑;(2)肺;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能量;
(3)B;(4)反应物浓度相同时,温度越高,过碳酸钠分解制氧气的反应速率越大,夏季水位高,反应物的浓度低,通过控制反应物的浓度来控制反应速率。
26.(2025八下·柯桥月考)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利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将C18O2和CO2分别通入含小球藻的H2O和H218O中,迅速收集产生的氧气(如图所示)。
(1)18O和16O互为   原子,H218O和H2O以及CO2和C18O2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因此可以用来示踪物质变化情况。
(2)该实验是为了研究   。
(3)该实验必须在   条件下进行。
(4)制备含有较多小球藻的液体时,需在盛有小球藻的液体中加入   (填“无机盐”或“无机盐和有机物”),并置于适宜环境下培养。
【答案】(1)同位素
(2)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是来源于二氧化碳还是来源于水
(3)有光
(4)无机盐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同位素
【解析】【分析】所谓光合作用,指的是绿色植物借助叶绿体,利用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同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解答】(1)18O 与16O 这两种氧原子,质子数相等但中子数有别,它们互称同位素原子;
(2)该实验对二氧化碳和水中的氧原子加以标记,以此追踪物质变化情况,其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究竟源自哪种物质,最终得出结论: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源于水;
(3)由于氧气是小球藻经光合作用产生的,所以此实验必须在有光照的条件下开展;
(4)小球藻属于藻类植物,其所需的有机物能够通过自身光合作用制造。除了有机物,植物生长还离不开无机盐。故而,在制备富含小球藻的液体时,要在盛有小球藻的液体中添加无机盐,然后将其放置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培养。
故答案为:(1)同位素;(2)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元素是来源于二氧化碳还是来源于水;(3)有光;(4)无机盐。
27.(2025八下·柯桥月考)五一长假,小明和爸妈一起外出旅游,如图甲所示是某宾馆床头柜上的开关示意图,如图乙所示是其控制的电路,其中S1为旋钮开关,单独控制台灯的通断和亮度;S2为单独控制电视插座的开关。请将图乙中的电路连接完整。
【答案】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组成与连接
【解析】【分析】开关接火线的原因是:将开关断开,整个电路与火线断开,用电器不再带电。
【解答】开关控制台灯,则开关与灯串联,开关接在火线上;家庭电路中各用电器之间并联,可知插座与灯并联,两孔插座“左零右火“,开关仍接火线,如图所示

28.(2025八下·柯桥月考) 某兴趣小组为测定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进行相关实验,实验测得相关数据如图所示:
(1)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   g,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g。
(2)计算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案】(1)1.0;1.6
(2)解:设68.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3.4 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从二氧化锰作为催化剂,其在反应前后质量与化学性质均保持不变的角度进行分析;
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里,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同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由此可知,完全反应后,质量减少的部分即为生成气体的质量;
(2)结合过氧化氢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以及(1)中所算出的氧气质量,便能进一步计算出参与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随后运用质量分数公式完成计算。
【解答】(1)二氧化锰是催化剂,催化剂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故剩余的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g;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8g+1.0g-67.4g═1.6g;
故答案为:(1)1.0; 1.6 。
(2)解:设68.0 g过氧化氢溶液中含有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x=3.4 g
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该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
29.(2025八下·柯桥月考)电热水器金属内胆出水口加接一段曲长管道,在电热水器漏电且接地线失效时,能形成“防电墙”,保障人的安全。如图所示,当热水器漏电且接地线失效时,其金属内胆与大地间电压为220V,由于曲长管道中水具有电阻(简称“隔电电阻”),因而人体两端的电压不高于20V。若发生漏电事故:
(1)隔电电阻和人体的连接方式是   (选填“串联”或“并联”);
(2)人体电阻为1800Ω,若此时加在人体两端电压恰好为20V,计算隔电电阻的阻值。
【答案】(1)串联
(2)解: ,R隔=18000Ω。
【知识点】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如果用电器相互影响,则为串联;如果不相互影响,那么它们并联。
(2)在串联电路中,电压的分配与电阻成正比,据此列式计算即可。
【解答】(1)隔电电阻的作用是减小通过人体的电流,保护人体的安全,即它与人体相互影响,则隔电电阻与人体的连接方式为串联。
(2)隔电电阻与人体串联,
隔电电阻两端的电压为:U隔=U总-U人=220V-20V=200V;
根据串联电路中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得到:;

解得:R隔=18000Ω。
30.(2025八下·柯桥月考)阅读下列短文并回答相关问题。
【资料一】排入大气中的CO2越来越多,导致温室效应增强。减少CO2排放,实现碳中和,已成为全球共识。碳替代、碳减排、碳封存、碳循环是实现碳中和的四种主要途径。科学家预测,四种途径对全球碳中和的贡献率如图所示。
由资料一可知:
(1)到2050年,对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为    。
(2)碳中和是指CO2的排放量和减少总量相当。下列做法中,有利于实现此目标的是 ____(填标号)。
A.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的使用
B.大规模开采可燃冰
C.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
(3)【资料二】氢气是21世纪正在开发利用的一种清洁能源,使用氢能源能有效减少CO2的排放。我国科学家研究的一种储氢、释氢材料为固体AlH3,其中释放氢能原理是利用AlH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Al(OH)3和氢气。
由资料二可知:
释放氢能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生成物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    。
(4)释氢材料AlH3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答案】(1)碳替代
(2)A;C
(3)AlH3+3H2O=Al(OH)3+3H2↑;氢氧化铝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氢气中氢气的化合价为0价
(4)10%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针对到 2050 年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为碳替代这一情况展开分析。
(2)基于碳中和是指 CO2排放量与减少总量相等的定义进行分析。
(3)就 AlH3与 H2O 反应生成 Al (OH)3和氢气的反应过程进行分析。
(4)围绕氢元素的质量分数展开分析。
【解答】(1)从图一能够看出,到 2050 年,碳替代是对全球碳中和贡献最大的途径;
(2)A. 采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替代化石燃料的使用,能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A 符合题意;
B. 可燃冰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燃烧会产生二氧化碳,因此大规模开采可燃冰无法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B 不符合题意;
C.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严禁乱砍滥伐,能够增强植物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能力,C 符合题意;综上,选择 AC。
(3)AlH3与H2O发生反应,生成Al (OH)3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
AlH3+3H2O=Al (OH)3+3H2↑;氢氧化铝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氢气中氢气的化合价为0价;
(4)AlH3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答案为:(1)碳替代;(2)AC;(3)AlH3+3H2O=Al (OH)3+3H2↑;氢氧化铝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氢气中氢气的化合价为0价;(4)10%。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