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7.2《归园田居(其一)》课件 (共20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归园田居》
(其一)
陶渊明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五柳先生传》
新课引入
作者简介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隐逸之宗”。开创田园诗派,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地。
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饮酒》《归园田居》等。
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次退离仕途。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
归隐后愉悦的心情。
写作背景
田园诗指歌咏田园生活的诗歌,多以农村景物和百姓、牧人、渔夫等的劳动为题材。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第一个以田园景色和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了大量的诗歌创作的诗人。他的田园诗为中国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巧妙地将情、景、理三者结合起来描述农村风光和田园生活,诗歌风格清新、自然,描写细腻,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他开创的诗歌传统,被后代许多诗人继承和发扬。如唐代的王维、孟浩然、储光羲、韦应物、柳宗元等人,都是他的这一传统的继承者。而李白、白居易、辛弃疾、苏轼等大诗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陶渊明的影响。
田园诗
文体常识
1.听录音朗读,检测生字词。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shào

yú yìn yán
ài
fèi
fán
zhuō
新知学习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大意。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年轻时就没有适应世俗的情致,生来就喜爱大自然中山林等风物。错误地陷落到世俗的种种束缚中,转眼间远离田园已十余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受到约束的鸟儿怀念以前生活的树林,池子里的鱼儿思念原来嬉戏的深潭。我想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持守愚拙的本性回到田园耕种。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大意。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宅子四周有十几亩田地,还有草舍茅屋八九间。榆树、柳树荫盖着房屋后檐,争春的桃和李列满院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迷蒙隐约地看见远处的村舍,村落里飘荡着袅袅炊烟。深巷中传来了几声狗吠,桑树顶端有雄鸡不停啼唤。
2.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诗歌大意。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门户庭院内没有世俗繁杂琐事,静室里有的是余暇、空闲。久困于樊笼里毫无自由,我今日总算又归返林山。
3.“归园田居”诗眼是哪个字?

围绕“归”字,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原因)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感觉)
1.从何而归
官场
尘网
樊笼
误落尘网中
久在樊笼里
比喻,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表现出官场的不自由,表明诗人看透官场的污秽黑暗,内心压抑、痛苦,悔恨至极,表达了诗人对官场极大的厌恶。
重点研讨
2.为何而归?(原因)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个性和官场行事作风不符。
孤高傲世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2.为何而归?(原因)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比喻,把官场中的自己比作羁鸟、池鱼,通过“恋”“思”,表现出对现在官场生活的厌恶,对旧时田园生活的向往。
因有所“恋”、所“思”,所以最终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
原因: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3.归向何处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向自然
归园田居
——归向田园
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
诗人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勾勒这幅图景?
方宅
草屋
榆柳
桃李
村庄
炊烟
狗吠
鸡鸣
近景
远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
白描
动静结合
远近结合
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它源于古代的“白画”。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4.归去如何?(感觉)
表达了诗人厌恶官场,热爱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得自由和独立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格。
喜悦
宁静、闲适、怡然自得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如何看待陶渊明的归隐?
陶渊明用他的选择告诉我们,拒绝沉迷物欲,坚守精神,拒绝摧眉折腰,坚守气节,拒绝随波逐流,坚守本性。这便是陶渊明的选择展示给我们的人性之光。虽然命运无情地关闭了他的仕途之门、理想之门,但陶渊明却保有气节,保有本真,他为自己打开生活的另一扇窗,那就是归隐田园,进行文学创作,那官场上少了一位失意、叹息的官员,而文学史上多了一位伟大的诗人。
名家见解
袁行霈
陶渊明是中国士大夫精神上的一个归宿,许多士大夫在仕途上失意以后,或厌倦了官场的时
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于是,不为五斗米折腰也就成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用以保护自己出处选择的自由。而平淡自然也就成了他们心目中高尚的艺术境地。
作品展示
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确实令人向往,那柳绿,那桃红,那村落,那炊烟,那狗吠,那鸡鸣……勾勒出一幅恬静淡雅的田园图画。在那时的社会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都源于官场生活的黑暗。像陶渊明这种清高耿介之人自然会生出辞官归隐、躬耕田园的想法。
在当代中国,陶渊明尤其显出他的重大价值。陶渊明的独立人格以及追求自由的精神,感召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困境,冲破精神枷锁。陶渊明的真率人格,激励我们努力做真人、讲真话,回归生活的本真状态。陶渊明创造的田园诗,是美育的好教材。陶渊明的巨大的人文价值,应该成为人们自身修为、洗涤灵魂的良药;同时,也应该成为改变不良社会风气的一种精神资源。早在1600多年前,陶渊明就告诉我们: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田园风光,享受精神世界的美好,胜过一切物质本身。让我们坚守独立的人格,回归生活的本真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