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84张PPT)《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一部分课前导入《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从西汉到清末,中国至少发生过321次大型瘟疫,但每一次瘟疫的到来,中医都不曾缺席,在这次新冠肺炎防治中,中医依然逆行而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医疗专家驰援外国时,还带去了中药莲花清瘟和金花清感。中医是中国的国粹,也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许多优秀的中医人才正在尽力传承它。《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有些蚊子体内,有种叫疟原虫的单细胞。它们会在蚊子咬人的时候,跟着进入人体。它们在人体里各种搞破坏,让我们觉得冷。冲啊同时我们体内的免疫细胞,也会赶过来消灭它们,这会让我们觉得热。这种让人忽冷忽热打摆子的病,就是疟疾。喂!哪儿来的盲流子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其名字取自《诗经:小雅》中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博士生导师。《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感动中国给予屠呦呦的颁奖词: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今有嘉宾,德音孔昭。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屠呦呦颁奖词青蒿素的发现,为世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抗疟药,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本文根据屠呦呦2011年接受拉斯克奖时的演讲及同年发表于《自然医学》杂志的论文编写而成。阅读提醒:阅读时,请关注小标题,把握各部分主要信息并划分层次。《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第二部分走近课文初读文章结合文章里的小标题,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概述提取青蒿素一事介绍科研的关键阶段简介中药医学的贡献总分总一般特殊个别一般《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初读课文,完成青蒿素药物研制过程表格:时间青蒿素药物研制过程20世纪60年代20世纪70年代发现青蒿素的提取物有一定的抗疟效果,并通过查阅古籍低温提取中性提取物(发现提取)开展临床试验,以身试险确认青蒿素提取物对人体的安全性,并奔赴海南开展治疗工作。(临床试验)分离提纯得到抗疟有效成分,将其命名为“青蒿素”。(分离提纯)1972年将分离出来的天然成分变成药物。(制成药物)1973年《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你认为屠呦呦成功研发出青蒿素并使其成为治疗疟疾有效药的个人因素是什么?毕业于药学系,在中药研究所工作。疟疾重新肆虐,国家启动了抗击疟疾的523项目。研究过程中收集了大量药方,进行尝试和验证。个人志向敢于担当勇于探索《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④广泛阅读相关文献,具备深厚的学术功底。⑤担任志愿者,亲身试验新药的效果。⑥与其他科研单位合作,获得相关技术支撑。⑦继续研究创新,加入羟基,提高药效。不断学习甘于奉献善于协作创新进取你认为屠呦呦成功研发出青蒿素并使其成为治疗疟疾有效药的个人因素是什么?《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①团队通力合作。在“抗疟”之路上,屠呦呦并不是孤军奋战。研究工作是“523”项目团队以及无数科研人员团结合作完成的。②中医药学是个巨大的医药宝库,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历代医籍、老中医等相关文献尤其是东晋名医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为其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③国家提供研究平台。国家启动“523项目”抗击疟疾,为屠呦呦提供了研究平台。除了屠呦呦个人,成功研发出青蒿素的其他原因还有什么?本文设立多个小标题有什么作用?发现青蒿素的抗疟疗效从分子到药物影响世界发展与超越中医药学的贡献①每个小标题能够体现不同的内容,让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②每个小标题能简要概括具体语段的核心内容,具有突出强调的作用。屠呦呦身上,有怎样的人格魅力?① 敬畏好奇、热忱医学的浓厚兴趣。屠呦呦有着对医学研究的热忱,并将好奇转化为热衷,积极投身于医学工作中。② 治病教人、造福人类的责任意识。屠呦呦从小立志治病救人,一生以自己的知识和努力为无数饱受疟疾病痛之苦的人们带来了生的希望。③ 埋头苦干、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面对新药的临床试验很难开展等多重困难,坚持研究和实验,终于研究出人类抗击疟疾的“有效武器”。④ 吃苦耐劳、甘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查阅大量医药典籍,不辍研究,勇于成为试验新药疗效的志愿者。“奎宁的发现,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秘鲁历史上对金鸡纳树的利用。”写作特点:“在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抗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列举数字,真实客观地反映了研究过程的艰难。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中心主旨:本文通过对青蒿素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将得到有效利用 ,造福全人类。中心主旨:第三部分课外拓展课外拓展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演讲词主要有以下特点课外拓展(1)针对性。演讲词所提出的问题应是听众所关注的问题,所讲内容的深浅也应符合听众的接受水平。演讲既要注意当时的时代气氛,又要了解演讲的具体场合。(2)鲜明性。演讲的内容必须表明自己的主张,阐明自己的见解。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表扬什么,批评什么,均应做到立场鲜明、态度明确,不能含糊。(3)条理性。要使讲话易被听众听清、听懂,就要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否则,所讲内容虽丰富、深刻,但散乱如麻,缺乏逻辑性,亦会影响讲话效果。演讲词(4)通俗性。演讲的语言,应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句子不要太长,修饰不要太多,不宜咬文嚼字,要合乎口语,具有说话的特点。同时,也应该讲究文采,以便雅俗共赏。(5)适当的感彩。演讲既要冷静地分析,又要有诚挚热烈的感情,这样才能使讲话既有说服力,又有鼓动性。成为一位科学家是无数有志青年的梦想,对物理的探究更是许多年轻的学子孜孜以求的,我们来看一下加来道雄的成长道路,或许能得到一些启发。1.学习本文的结构方式和说明方法;(重点)2.探讨文中表现的思想内涵;3.学习作者的科学探究精神,培养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兴趣。(难点)加来道雄(Michio Kɑku),美籍日裔理论物理学家,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获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哲学博士学位,后任纽约城市大学城市学院理论物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超越爱因斯坦和超空间》(与特雷纳合著)《量子场论》《超弦论》。著作《超越时空》被称为“20世纪人类的伟大智力壮行”。 这篇文章题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属于人物简介类说明文。不同的是,它没有全面地去介绍自己的年龄、籍贯、学历、经历、性格、品质、特长等,而是紧紧抓住并围绕对自己成长过程有重要作用的两件童年趣事,说明好奇心、遐想、向往是怎样促使自己去学习研究的。一、注字音刨根( ) 撒手人寰( ) 湮没 ( )惊诧( ) 栅栏( ) 畏葸( )斑斓( )目眩( ) 杜撰( )páohuányānchàzhàxǐlánxuànzhuàn初读感知:1.本文在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提示】文章的题目是“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因此,叙述的顺序主要是历时性的。而“童年的两件趣事”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共时性的叙述。这样的结构安排,使文章既脉络清晰,又重点突出。结构如图: 1.默读课文,回答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哪些事?结构脉络①童年:看鲤鱼听故事②成年:建加速器三件事1.默读课文,回答这篇文章一共写了几件事?分别是哪些事?结构脉络鲤鱼世界的幻想 (想象)爱因斯坦故事(乐趣) 童年青年 建立实验室 成年 理论物理学家(探索精神)2.精读课文,结合文本分析,作者为何要写这三件事?或者说这三件事分别给以作者什么教育启示?)教育历程事件 目的(教育启示)看鲤鱼听故事建加速器世界存在未知部分;我们要存在好奇和探究刨根究底,坚决奉献不畏艰难,理论支持,家人支持理解,实践动手3.齐读课文,请同学们齐读16-18段,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够成功建造加速器?3.作者想通过“鲤鱼科学家”对世界的认识说明什么? 说明“自以为是”的人类和“鲤鱼科学家”有相似之处。(1)人类“一生就在我们自己的‘池子’里度过”,只要“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的自然存在,就“拒绝承认”。(2)“科学家发明像力这样一些概念……”,是因为他们只愿意承认“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不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3)“不能在实验室里便利地验证”的理论,他们就加以“鄙视”,表现出思想上的保守和固执。4.爱因斯坦的故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第12段准确而有力的表现爱因斯坦和他的理论的神秘和伟大,作者被爱因斯坦献身科学的精神所震撼,同时,这也激发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探究热情。5、作者在进行电子感应加速器的过程中体现出哪些品质?16段:年轻人与成年人对比写出科学研究要不迷信权威,冲破约束,勇于克服困难。17段:艰苦枯燥的实验工作体现出他对科学的热爱,写出一个科学工作者严谨、务实、重视实践的素质。18段:妈妈摇头困惑不解起到了反衬做作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兴趣,毅力、恒心使作者走向成功。三、讨论分析6.本文并不是简单地叙述成长的故事,而是具有深刻的科学精神内涵,你认为哪些方面的“教育”对成为优秀科学家最为重要 (1)想象力:科学是需要想象力的,想象力能带来创造力。作者正是从对鲤鱼世界的想象中,认识到人类观察空间的局限性,间接感悟到高维空间存在的可能。由感性的想象上升到理性的创造,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乐趣:科学不应该是枯燥的,而应该是充满乐趣的。探寻自然的奥秘,对真正的科学工作者来说,是和自然做的近似于捉迷藏的“游戏”,也是人生的“境界”。“游戏”使他们乐此不疲,充满激情,不受外界的诱惑和干扰;而“境界”使他们不顾功利,不畏强权,只求真理。 (3)实验探索精神:有了想象力,有了乐趣,那只是成为科学家的最基础的因素,不去踏踏实实地做实验,就不能得到基本数据,假说就不能确立。一味地空想,不去做基础工作,不可能到达真理的彼岸。7.从全文来看,加来道雄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离不开他身上的哪些品质 丰富的想像力浓厚的兴趣热爱阅读刨根究底的探索精神大胆实验的精神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加来道雄标题解读非物理学知识被动接受→主动探究《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通过对童年的两件趣事的回忆,用生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自己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的心路历程。对鲤鱼世界的遐想和对爱因斯坦未竞事业的向往启迪作者走上科学探索之路。这启示读者:要想在科学事业上取得成功,必须具有想象力和实验精神等基本素质。主题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1901—1972),我国著名建筑学家,清华大学教授,广东省新会县人。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后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1928年回国。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后主持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主要建筑作品有:纽约联合国大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扬州鉴真和尚纪念堂等,并参与北京市城市规划与建设。主要著作《清室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写作背景本文发表于1954年1月。建国初期,随着北京新城建设的开展,古城的城墙和城门也随之面临被拆除的命运。为此,梁思成奔走呼告,然而,他的呼吁无济于事,城墙被拆了,能代表老北京的城楼和牌坊也被拆除了......影视资源\【最东方】与梁思成林徽因再走一次寻唐之路,寻找中国木结构古建筑\1.梁思成林徽因-0927(Av712356973,P1).mp4阅读文本,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梳理文章行文思路。中国建筑的特征建筑体系明确:本文总体可分为四部分1 -2段:中国建筑体系及影响(总)3-13段: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分)14-17段: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文法和词汇)(递进)18-20段:各民族的建筑之间的“可译性”问题(总)。风格手法可译性具体特征总体特征立体构成平面布置结构方法斗拱举折举架屋顶色彩构件用材结构特征装饰特征第一部分 中国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一、 立体构成。单个的建筑自下而上一般是由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三个主要部分构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立体构成屋 顶房 屋台 基二、平面布局,一所房子由一个建筑群落组成,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整个建筑群有主有从,有“户外的空间”。群体建筑的平面布局特征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有主有从户外起居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二平面布局三、中国建筑的结构方法,即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的框架结构,并解释了中国建筑的力学原理,指出这与现代的结构原则上是一样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三结构方法四、斗拱的作用,先描述“拱”是“弓形短木”,斗是“斗形方木块”,它们组合起来称“斗拱”。它不但可“用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还具有装饰作用。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四斗拱五、“举折,举架”的作用,即为了形成屋顶的斜坡或曲面。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五举折(举架)六、介绍屋顶,指出它是“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并在与其他建筑体系的比较中,盛称“翘起如翼”的屋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骄傲。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六屋顶如鸟斯革如翚斯飞七、从着色方面介绍中国建筑的特征,指出“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不但在大建筑物中使用朱红色,而且还大量用彩绘来装饰木架部件。影视资源\故宫四季.mp4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七着色八、介绍中国建筑的装饰部件,大到结构部件、脊吻、瓦当,小到门窗、门环、角叶,都具有很鲜明的装饰形状或图案。故宫屋脊兽(cxm).pptx中国建筑的特征之八装饰九、说明中国建筑在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有色的琉璃砖瓦、油漆、木刻、石雕、砖雕等,无不尽显中国建筑的装饰特征。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九用材序号 介绍内容 组成要素 特点/作用 说明方法(一) 立体构成 台基、主体、屋顶 作诠释(二) 平面布局 建筑群落 左右呈轴对称,主要房屋朝南,建筑群有主从,有“户外空间”(三) 结构方法 主柱和横梁(架梁) 负重,与现代结构原则上一致(四) 斗拱 斗、拱 减少剪力,装饰(五) 举折、举架 梁木 创造屋脊弯曲面(六) 屋顶 瓦 装饰(七) 着色 朱红、彩绘 用色大胆(八) 构件 脊吻、门窗 高度装饰(九) 用材 有色琉璃、油漆、木雕、石雕、砖雕 装饰举例子 打比方列数字 打比方举例子 作比较摹状貌 \下定义\举例子摹状貌\下定义作比较 引用举例子 作比较举例子作诠释总体特征结构特征装饰特征(二)中轴布局(一)三个部分(三)木材结构(六)屋顶翘角(七)朱红屋身(八)构件装饰(四)运用斗拱(五)举折举架第二部分 中国建筑的风格、手法及各民族建筑的可译性问题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词汇文法文章大文章小品横额对联建筑的单个构件和因素中国建筑的规则和惯例建筑或建筑群宫殿、庙宇等山亭、水榭等影壁、牌楼等可译性 语言和文学 建筑学可以互相翻译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有很大不同法国凯旋门中国牌楼中国天坛罗马园亭“中国建筑的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一个东方古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这事实明显的代表为我们文化衰落消失的现象。”——梁思成这些年,有个词频繁出现,叫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并非无中生有,或者自欺欺人。文化自信需要见识,需要阅历,需要资源的累积,需要格局,需要思想,但更需要的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近似一种信仰,一种温和而坚定的信仰,这种信仰可以抗腐蚀,不管是顺境的名与利,还是逆境的贫困伤痛。《诗歌语言的丰富与含蓄》学习目标(核心素养):1、审美鉴赏与创造:梳理文中所说“木”与“树”的不同特征,品味诗词意象背后的暗示性。2、语言建构与运用: 体会所举诗句的意蕴,理解诗歌语言丰富与含蓄的特征。发现问题(1—3)分析问题(4—6)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相隔千里回顾全文思路“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思考:从3-6段找出“木”与“树”在艺术形象的领域的差别?木树相差无几概念上艺术形象上特点特点意境意境特征:饱满特征:联想原因:绵密干枯碧绿树叶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合作探究:一、本课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小组讨论课本67页第三题,以“柳”“月”“鸿雁”为例,试着分析它在具体诗句中的含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1.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2.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3.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4.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5.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6.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柳"与"留"二字谐音,古人折柳送别,暗喻离别、愁绪;又常种于檐前屋后,故常有故乡的意味。月1.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悲——永恒、无常离——分别、思念欢——美人、爱情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5.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2.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3.鬓弹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鸿雁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鸿雁:鸿雁传书,羁旅之情,思归,思乡怀亲,相思之情。“木”——落叶、颜色“柳”——柔美绵长“月”——阴晴圆缺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鸿雁”——孤独的旅程、遥远的家乡“梅”——孤高自赏的品格“逝水”——时光流逝外在形象主观情感诗歌中语象的暗示性一般而言并不是孤立、临时的,而是在历代名篇佳句的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慢慢积淀、固化,形成一种带有比较明确指向的语言标志。二、“再读诗歌”,体会其语言的丰富性和含蓄美。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5.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6.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9.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1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二、“重读诗歌”,体会其语言的丰富性和含蓄美。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4.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注:虚室:空室、静室,还可指自己的内心。注:碧玉:碧绿色的玉,还是年轻貌美女子的泛称。注:丝:与“思”谐音。泪:蜡烛油,这里指相思泪。注:晴:与“情”谐音。诗歌的双关义5.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6.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李煜《浪淘沙》诗人反复使用附着上的情韵义。诗词中“凭栏”“倚栏”有多种意味,或表示怀远,或表示吊古,或抑郁愁苦,或悲愤慷慨。7.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梅:高洁、不屈不挠、不同流合污的品格。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竹:苍翠挺拔、蒸蒸日上、不屈不挠。9.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其啼叫声哀婉悲切。诗歌的象征义10.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1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字面看,是写三峡景色,水流之急,船行之快;深层上看,表现了诗人心情的轻松和喜悦。字面看,是一首写景诗;深层上看,表现了渔翁悠然安然的态度,遗世独立的精神,正是诗人向往的。诗歌的深层义课堂检测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参考:“缺月”“疏桐”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从本词中选择你熟悉的意象?感受其蕴含的“暗示性”。注:这首词是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司马迁认为:“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故言者无罪,闻之者足戒也。”沈祥龙认为:“含蓄者,意不泄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其妙不外寄言。”因此,我们赏析诗歌时要学会抽丝剥茧,才能识得“庐山真面目”。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