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0张PPT)赏析物象与人物形象——由形悟神,内外合一第二板块 古代诗词鉴赏 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鉴赏人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诗歌的事物形象,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意象。如骆宾王《咏蝉》中“蝉”的形象,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鉴赏事物形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高考考查角度一是理解意象含义(内涵),二是分析意象的作用。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活动一鉴赏事物形象(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苦 笋陆 游藜藿①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注 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典例1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理解物象内涵“三步骤”指津语录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答案:①历史上的魏征以“犯颜直谏”著称,其言行常常令人难以接受,好比苦笋的滋味并不适口;②苦笋与生俱来的“苦节”,象征耿介性格,与魏征方正的人格相似,应该得到认可。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南 轩 竹曾 巩密竹娟娟数十茎,旱天萧洒有高情。风吹已送烦心醒,雨洗还供远眼清。新笋巧穿苔石去,碎阴微破粉墙生。应须万物冰霜后,来看琅玕【注】色转明。【注】 琅玕:翠竹的美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在这首诗中也描绘了竹子的形象。请分析两首诗中竹子形象的异同。参考答案同:两首诗中的竹子都有着无惧困难的勇气,曾诗中的竹子虽遇冰霜,但愈显动人;郑诗中的竹子面对肆虐狂风的千磨万击,却还坚劲挺拔。异:曾诗中的竹子更多姿多彩,清高脱俗,无论是旱天、雨中、霜后都呈现出其潇洒的姿态;郑诗中的竹子更顽强不屈,展现出昂扬的生命力,竹子生活在“破岩”石缝中,虽生存环境恶劣,但依然坚定不移。古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戏剧中的那样完整丰满,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诗人通过简练的笔法、精当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活动二鉴赏人物形象诗歌是诗人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 带有诗人的痕迹。诗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往就是诗人自己的形象。抒情主人公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在偏重叙事或诗人隐身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人物形象看图猜人物寂寞孤独的思妇天真烂漫的少女看图猜人物劳苦的戍边将士会挽雕弓的将士看图猜人物渴望报国、壮志难酬的士子洒脱闲适的隐者读诗猜人物寂寞孤独的思妇形象心系苍生的知识分子形象恬然自适的隐者形象报国无门、英雄失路的志士形象辛勤劳苦、饱受压迫的底层人民形象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 皆不是,斜晖陌陌水悠悠。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恃才傲物、蔑视权贵的知识分子形象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郁郁不得志的隐士形象形象特点 代表诗人 代表诗句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系苍生,胸怀国事寄情山水、归隐田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悲壮思亲念友、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建功立业相思难解、儿女情长旷达洒脱、豪迈乐观李 白杜 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陶渊明陆 游辛弃疾王 维王昌龄李清照苏 轼知识梳理:常见人物自我形象列举这首诗/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形象特点作者塑造的xx形象有什么寓意?——挖掘形象寓意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分析手法设题方式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1.侧面描写环境(其他事物)的衬托;他人的陪衬。2.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行为、外貌、神态、心理如何分析形象:关注描写1.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行为、外貌、神态、心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的动作描写和“悠然”的神态描写:自在的隐者形象。此情无计可消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心理描写“消愁”“心头”:独守空房的孤寂与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外貌描写:美丽的刘兰芝。2.侧面描写:环境(其他事物)的衬托;他人的陪衬。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3.知人论世,借助标题(注释)杜甫 《秋兴八首(其一)》苏轼 《念奴娇 赤壁怀古》李煜 《虞美人》暗示了颠沛流离、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旷达洒脱、豪迈乐观的诗人形象怀念故国、满怀愁绪的亡国之君的形象鉴赏人物形象 “三角度”鉴赏人物形象 “三步骤”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问题。送子由使契丹苏 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 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第一人: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典例1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试题题。送从叔尉①渑池顾非熊同登科第皆清列②,尚爱东畿一尉闲。虽有田园供海畔,且无宗党在朝班。甘贫只为心知道,晚达多缘性好山。白首青衫犹未换,又骑羸马出函关。注 ①尉:县尉。这里指担任县尉。②清列:高贵的官位。本诗刻画了“从叔”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赏析。典例2答案:①本诗刻画了从叔淡泊名利、喜好清闲、甘贫乐道、热爱自然的底层官员形象。②尽管同年进士都已显贵,但他毫无歆羡之情,安心做一名县尉,乐享清闲自在的生活。他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却甘于贫穷。他性好山水,不汲汲于仕进,直到很晚才踏入仕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相应试题。病 马[注]杜 甫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注 这首诗大约写于乾元二年(759),当时诗人流寓秦州(今甘肃天水,当时属于唐朝边境地区)。有人认为,这首诗是杜甫以马自况之作,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典例3答案:①马“老”且“病”,与杜甫晚年的身体状况相似;②马处“关塞深”,与杜甫流寓边地的政治境遇相似;③马“尘中老尽力”,与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相似;④马“驯良”忠诚,与杜甫忠君爱国的精神相似。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相应试题。答晁以道①陈师道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②。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孰知范叔③寒如此,未觉严公④有故情。注 ①作者被罢职回京后创作此诗。②寄声:托人传话。③范叔:范雎,曾相秦,家贫无以自资,后谢病归相印。④严公:东汉著名隐士严光,品性高洁。 本诗中间两联体现出诗人哪些精神品格?请简要分析。答案:①为官清廉。诗人从政十年也仅仅能糊口度日。②刻苦求知。诗人虽然屡遭挫折,但仍安贫乐道,用心读书。③积极上进。诗人虽然仕途坎坷,身体衰颓,但仍追求名望,积极进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