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6张PPT)爱莲说周敦颐【初中语文匠 出品】周敦颐(1017—1073年), 字茂叔,谥号元公,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是学术界公认的理学派开山鼻祖。他与李宽、韩愈、张拭、黄干、李士真、朱熹并称为“石鼓七贤”。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走近作者北宋嘉佑六年(1061年),身为虔州通判的周敦颐途经江州(今江西九江),爱庐山之胜,遂筑书堂于庐山之麓。堂前有溪,源出莲花峰,遂名之“濂溪”,名室为“濂溪书堂”。熙宁四年(1071年),他上表请求知南康(今星子县)军,以便接近庐山。他来到南康的第二年,即要求朝廷解除其印绶,好在濂溪书堂定居讲学。嘉佑八年(1063年),周敦颐作《爱莲说》,沈希颜书,王抟篆额,钱拓上石。背景链接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写法上不拘一格,行文崇尚自由活泼,讲究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读准字音周敦颐甚蕃淤泥濯清涟鲜有闻不蔓不枝亵玩噫yífányūzhuóxiǎnyīxièmàn读准节奏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爱:喜爱。甚:非常。蕃:多。独:只。李唐:指唐朝。译文: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儿,值得喜爱的很多。晋朝陶渊明只喜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社会上的人(都)非常喜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予:我。之: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而:表转折,但、却。染:沾染(污秽)。濯:洗。清涟:清水。涟:水波妖:艳丽。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中通:指莲的柄中间贯通没有阻隔。外直:指莲的柄外部挺直而不弯曲。蔓:名词作动词,生藤蔓。枝:名词作动词,生枝茎。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益:更加清:清芬。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竖立。亵玩:靠近赏玩。亵:亲近而不庄重。译文:我只喜爱莲花(从)污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但(并)不(显得)过分艳丽,(它的柄)内空外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在那里,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它)啊。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谓:以为,认为。隐逸:隐居避世。这里是说菊花不与别的花争奇斗艳。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噫:叹词,表示感慨。鲜:少。同予者何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宜:应当。译文: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有传闻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古今异义亭亭净植( )古义:竖立。 今义:栽种。词类活用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名词作动词,生枝蔓,生枝茎。形容词作动词,远播。一词多义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动词,远播形容词作状语,从远处陶后鲜有闻( )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xiǎn,少xiān,鲜艳鲜远特殊句式省略句:予独爱莲之出( )淤泥而不染( )判断句: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出”后省略介词“于”于周敦颐为何独爱莲?(从文中找处相关词句,探究这份“爱”的缘由)独爱莲之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洁净庄重挺拔简约清香卓立纯净雅致端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庄重优雅。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刚正不阿,独立正直。香远益清,亭亭净直。以德服人,慎独坚定。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风度翩翩,清高自持。莲花君子在文中,我们还发现一个人与周敦颐一样“独具慧眼”,是谁呢?他又独爱什么花?“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不与桃李争辉,不与群芳斗艳,酷爱霜秋,独居深山野外,与隐士相类。按刚才的方法探究,菊为什么是“隐逸者”?独守非凡志分别探究陶渊明“爱菊”与世人“爱牡丹”的根本原因。“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陶渊明《和郭主簿(其二)》陶渊明爱菊、赞菊。他爱的是菊的_________________,他赞菊,也是在彰显自身__________________之志。不慕名利,不羡繁华归隐田园,独守清高由菊见人,由菊知志。更多的人抱着从众心理,唐朝以来,普罗大众又为哪种花卉而痴狂?“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白居易《买花》牡丹花姹紫嫣红,外形上给人华丽富贵的印象;唐朝统治者酷爱牡丹,国人竞相附和,牡丹自此便成为“富贵”的代名词。牡丹为什么是“富贵者”?独守非凡志周敦颐对菊、牡丹、莲三种花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菊欣赏菊,但不愿像陶渊明一样消极避世。牡丹慨叹世人追捧牡丹,鄙弃追名逐利之风。莲赞美莲,愿如莲一般在污浊的世间保持清高的操守,独守君子之志。衬托反衬托物言志主旨归纳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的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婉转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