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小升初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小升初课外阅读专项训练-(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小升初课外阅读专项训练-2024-2025学年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
关于风筝的起源有很多说法,比如斗笠、树叶说,有人认为风筝的出现受到被风吹起的斗笠、树叶的启发,还有帆船说、帐篷说、飞鸟说等。观点虽不统一,但大家对风筝很早就出现在中国的观点并无异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记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蜚一日而败。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风筝,不过为木质。随着造纸术的发展,从唐代开始,纸糊的风筝逐渐兴起。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摘自《早春的风筝》,有改动)
【材料二】
风筝上绘制的图案十分丰富,它们往往寄寓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蝙蝠并不美丽,但因与“遍福”谐音,中国人就常把它作为象征“福”的吉祥图案绘制在风筝上。以“福燕”为代表的传统北京沙燕风筝,整个翅膀上都画满经过美化的蝙蝠。除此以外,我们熟悉的传统吉祥图案也不少,如“龙凤呈样”“鲤鱼跃龙门”“百鸟朝风”等。这些风筝图案无不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各国的风筝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日本风筝是由中国传入的,学界一般认为传入时间是中国唐代,早期的风筝多为长方形和半圆形,上面没有任何装饰。在泰国,风筝则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鸟筝,女筝称为鱼筝。
(摘自网络)
【材料三】
北宋的一幅画中呈现了当时人们放风筝的情景。河边,有身着不同色彩衣服的几个人。其中,两个成年男子在放风筝;一小童立在旁边抬头凝望,稍远处的树下,站着两个男子,同样注视着高飞在空中的风筝。
(摘自网络)
1.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则材料的主要内容。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2.阅读三则材料,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
①中国的风筝起源于唐代。   
②在泰国,风筝有男女之别,男筝称为鱼筝。   
③风筝上绘制蝙蝠,寄寓着人们追求幸福的愿望。   
④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材料三的内容印证了材料一中的哪句话?在材料一中找出。
4.在班级活动中,某学习小组打算制作一只风筝,但在图案绘制上产生了以下分歧,请写出你的建议并说明理由。
蜈蚣 蝴蝶 鲤鱼
课外阅读。
____
要是读者知道我是怎样制造这些陶器,一定会为我感到又可怜又可笑。我不知用了多少笨拙的方法去调和陶土,也不知做出了多少奇形怪状的家伙;有多少因为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不是凹进去,就是凸出来,根本不合用;又有多少因为晒得太早,太阳热力过猛而晒裂了;也有多少在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一句话,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去找陶土,找到后把土挖出来,调和好,运回家,再做成泥瓮。结果,我工作了差不多两个月的时间,才做成了两只大瓦罐,样子非常难看,简直无法把他们叫作缸。
最后,太阳终于把这两只大瓦罐晒得非常干燥非常坚硬了。我就把他们轻轻搬起来,放进两只预先特制的大柳条筐里,防备他们破裂,我想以后就可以用来装粮食了。
但这些容器只能够用来装东西,不能用来装水放在火上烧。一次我偶然生起一堆火煮东西,煮熟灭火后,忽然发现火堆里有一些陶器的碎片,被火烧得像石头一样硬,像砖一样红。这一发现使我惊喜万分。我对自己说,破陶器能烧,整只陶器当然也能烧了。
我当然不知道怎样搭一个窑,就像那些陶器工人烧陶器用的那种窑;我也不知道怎样用铅去涂上一层釉。我把三只大泥锅和两三只泥罐一个个堆起来,四面架上木柴,泥锅和泥罐下生了一大堆炭火,然后在四周和顶上点起了火,一直烧到里面的罐子红透为止,而且十分小心不让火把它们烧裂。我怕它烧熔了,就慢慢减去火力,那些罐子的红色逐渐退去。我整夜守着火堆,不让火力退得太快。
到了第二天早晨,我便烧成了三只很好的瓦锅和两只瓦罐,虽然谈不上美观,但很坚硬;其中一只由于沙土被烧熔了,还有一层很好的釉。
这次实验成功后,不用说,我不缺什么陶器用了。但我必须说,这些东西的形状是很不像样的。大家也可以想象,因为我没有办法制造这些东西,只能像小孩子做泥饼,或像不会和面粉的女人做馅饼那样去做。
5.给短文拟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文前横线上。
6.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鲁滨逊制作陶器的过程。
7.鲁滨逊在制作陶器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有(多选)(  )
A.陶土太软,吃不住本身的重量。
B.晒得太早,被晒裂了。
C.晒干后一搬动就碎裂了。
8.鲁滨逊是一个   、   的人,分别在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9.文中鲁滨逊的做法对我们有哪些启发呢?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思考和发现。
课外阅读。
只要月亮还在天上
①人这一辈子需要不断地被搞笑,为了多些欢乐,就得好好过节。
②没有比外祖母更懂这个道理的人了,所以她最重视节日,只要是节日就不肯放过,一定要把它过得像模像样。好东西吃也吃不完。外祖母说:“吃不完就是一年不挨饿,日子再苦,中秋节也要好好过。”她对这一天的重视,似乎超过了任何一天,到了……
③我一直忍住,尽管很想念。我相信他们也是一样。如果提到爸爸,大家就没法高兴了。他们那一伙工友要不停地凿山,再好的月亮也没空看一眼。爸爸真可怜。
④一年中秋节,已经到了半夜,大月亮看着我们,还不打算离开。我们更舍不得离开这么好的月亮、这么好的夜晚。但不管怎样,最后还是要睡觉。我们躺在床上,透过窗户看着月亮,一直到瞌睡上来。看着月亮想心事,想啊想,就睡着了。
⑤正睡着,梦到有人来敲门,“咚咚、咚咚”,越敲越响。外祖母“呼”地坐起。我终于听清了,这不是做梦,而是真的有人敲门。我和外祖母从炕上跳下来时,妈妈已经起来了,先一步打开了屋门。一个细高个儿进来了。我一眼认出是爸爸。
⑥“啊,爸爸!”我跳起来,两脚还没有落地,他就把我接住了。爸爸的头发上落满了月光,白灿灿的。我忍不住伸出手抹了一下,又用力揩了两下,那月光还是留在他的头发上。
⑦爸爸来得太突然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所以大家都高兴坏了,都惊住了。妈妈和外祖母过了三四分钟才醒过神,齐声问:“你怎么回来了?”爸爸语气十分平静地回答:“回家过节。”我看到妈妈脸上流下了两道泪水。外祖母没说什么,转身到黑影里忙着什么。
⑧我心里一阵难过:我们如果早一点知道爸爸会赶回来多好。可怜的爸爸,没能和我们一起过节。太可惜了,今晚的事会让我们难过一辈子。正这样想着,外祖母已经点亮了灯,走过来说:“来,咱们重新过节。”妈妈一下醒悟过来,赶紧和外祖母一起忙活:大圆木桌被再次抬到院子里,一个个碟子、钵子全端出来了,特别是酒瓶和杯子,它们一样不少地全摆在了桌上。
⑨现在已经过了半夜,月亮已经歪到西边。不过月色还是很亮,空中没有一丝云彩。一只小鸟在不远处叫了一声,有什么动物在附近的树上跳跃着。
⑩我会永远记住这个中秋之夜,记住爸爸讲的事情。在我们这里,除了春节,就数中秋节最隆重了,一般出远门的人都要在这两个节日赶回来,与家人团聚。可是爸爸一年里只有两个假期,每个不超过三天。他是一路跑回来的,只用了一天多一点的时间,就走完了两天的路程。他一路上叮嘱自己的只有一句话:“只要月亮还在天上,就不算晚!”
外祖母背过身去。妈妈也在抹眼睛。我抬头看着天空:啊,月亮还在,爸爸真的追上了它。
1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1.第⑤自然段主要是对人物的   描写,表现出“我们”当时   的心情;第⑥自然段中爸爸头上的“月光”实际上指   ,这里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爸爸的   。
12.第⑨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3.有同学认为,第①自然段中“爸爸语气十分平静地回答”用词错误,因为第⑩自然段交代了爸爸赶路的原因,可见爸爸是迫切想要回家团聚的,此处不该用“平静”,你认同他的说法吗?说说理由。
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只要月亮还在天上”的理解。
细读文章,感受故事之趣。
儿时趣事(节选)
儿时最快乐的日子,当然是过年。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喝过腊八粥,吃过祭灶神的关东糖,度过掸灰洗尘的扫房日,“年”就在眼前了。
过年的时候,最忙碌的要算是父亲。他写得一手好字,亲友邻居都央求他写春联。我总是充当磨墨的角色。记得,那写春联的红纸上条有星星点点的金箔,在阳光下泛着金光。父亲手持毛笔,在那一片红光、金光中,写下一个个道劲的黑字:“江山千古秀,天地一家春”“春至花如锦,风来竹自吟”。
除夕夜,分配给我的任务是摆弄红萝卜。我把红萝卜横切成一段一段,中心插上牙签,再在牙签上插红蜡烛,红萝卜成了灯座。这样的从上到下一色全红的灯,要做二三十个。除夕夜,我把蜡烛一 一点燃,放遍每一间屋子的四角。听大人们说,这叫“岁灯”,用以驱邪,因为鬼魂害怕灯光。
我还用小刀把一个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一道道三角形,再用刀横切成一片一片,每一片都成了“齿轮”,看上去像一朵红花。红萝卜那黄芯,此时成了黄色的花蕊一般。然后,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据父母亲说,“红花”象征喜庆,给年夜饭添彩。
春节的序幕是从祭灶神开始的。那时候,我的温州老家人口众多,宽微的灶间砌着乒乓桌那般大的三眼灶。烧菜时,柴火在灶膛里燃烧,金黄色的火舌舔着黑色的锅底。三口大铁锅冒着热气。在一片火光、水汽和黑烟之中,灶神爷【温州话叫“镬(huò)灶佛”】端坐在三眼灶上方,他的双眼一直像桂圆般睁着。据说,不管是谁,在厨房里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灶神的眼睛。
掌勺的厨师金伯伯有时从锅里夹起一块热乎乎的红烧肉塞进我的小嘴巴,总是用身体遮住我,以挡住灶神雪亮的目光……如此这般,我从小就对灶神望而生畏。
15.作者围绕着“趣”写了三件事:   、摆弄红萝卜、   。这三件事中,   和   是详写。
16.“这叫‘岁灯”,用以驱邪”,这里的“岁灯”指的是   。“我把这一朵朵“红花”,撒在年夜饭的每一道菜上”,这里的“红花”指的是   。
17.“早就扳着手指头,盘算着离‘年’还有几天。”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8.作者叙事时有详有略,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现代文阅读理解。
抗日英雄杨靖宇
①1940年2月的一天,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东北风呜呜地吼叫,肆意地在林间奔跑。由于叛徒告密,杨靖宇和战士们被数千名日寇包围了。
②战士们边打边退,到了晚上,队伍只剩下七个人。一天没吃东西了,杨靖宇看了看仅有的一块苞米干,默默地对警卫员说:“就这点儿干粮,捣碎热点儿汤给大家喝吧!”警卫员用半边钢盔盛水,将苞米干捣碎,让每个人喝了几口汤。大家想要趁天黑翻过山,但被敌人层层包围着,敌人密密匝匝如铁桶一般,大家转了一夜仍无法过岭。战士们饿着肚子在冰天雪地里与数千名敌人周旋。第五天中午,敌人采取“拉网”“篦梳”战术,从四面八方围了上来,虽然战士们如同红了眼的豹子,英勇奋战,但还是有四位同志负伤了。
③杨靖宇把大家召集在一起,果断地说:“情况危急,大家必须分开走。”但是战士们紧紧拥在一起,说:“死,就死在一块儿;活,也活在一块儿。”“我们不能无谓地去死,多活一个,革命就多一份力量。”杨靖宇深情地说。山间狂风咆哮,一阵比一阵更猛烈地撞击着树林和山野,发出“呼——呼——”的吼声。
④杨靖宇将负伤的战士安排在老乡家里,自己则带着另外两名战士继续向敌人兵力集中的地方前进,争取能与友邻部队联系上。他们忍着饥饿和寒冷,奋战了三天三夜后,一名战士牺牲了,另一名战士也负了重伤。杨靖宇把受伤的战士隐蔽起来,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天五夜。
⑤23日凌晨,杨靖宇边打边走,一大群敌人将他包围围住了。杨靖宇沉着地紧握两支短枪,倚着一棵古松,弹无虚发地痛击扑上来的敌人。敌人吓得不敢上前,缩在远处猛叫着:杨靖宇,你跑不了了,快投降吧!你过来就让你当东边道司令!”回答敌人的是一颗颗充满仇恨的子弹。敌人军官气得发疯,用机枪、步枪一起向杨靖宇射击。右手负伤了,杨靖宇顽强地用左手拿枪向敌人射击。在他面前,敌人的尸体倒了一大片。又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腰,鲜血顿时把军装浸透了一大片,敌人见杨靖宇负了重伤,号叫着蜂拥而上。杨靖宇毫不退缩,继续战斗。他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⑥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无法理解他为何如此英勇顽强。他们把杨靖宇的遗体进行解剖,打开肠胃,敌人军官惊呆了:在这个只身与数千名日本兵战斗了五天五夜的抗日联军司令的肚子里,竟找不到一粒粮食,有的只是未消化的野草、树皮和棉絮……
⑦风停了,山静了,整个山间一片肃穆。杨靖宇虽然倒下了,但他那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激励着千百万优秀的中华儿女走上抗日前线。
19.读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故事情节。
忍受饥饿,突围未成→   →只身一人,英勇杀敌→   
20.画横线部分用了   描写,我们能感受到杨靖宇   的形象,还能感受到战士们   的形象。
2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是哪一项?(  )
A.短文多处写敌人的表现是为了反对杨靖宇英勇无畏,不惧牺牲的高大形象。
B.“敌人军官惊呆了”是因为敌人军官不相信人类能咽下野草、树皮和棉絮。
C.杨靖宇“只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天五夜”说明他军事能力强,意志顽强。
D.“拉网”“篦栅”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杨靖宇和战士们的处境十分艰难、危险。
22.读第⑤-⑥段,找一处描写杨靖宇的句子,你从中体会到了杨靖宇怎样的品质?写一写。
2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写一写。
感受英雄人物形象。阅读短文《临行前的较量》,完成练习。
阴暗潮湿的地窖深处,堆着一堆霉烂的稻草,一个人侧身靠着墙角一动不动。徐鹏飞上前两步,不慌不忙地用十分平和的声音招呼道:“许先生!”侧坐的人,没有回答。徐鹏飞又上前一步,殷切地喊道:“许云峰许先生!”侧坐的人,这才回转瘦弱无力的身体,用炯炯的目光,打量着面前的特务。
从离开渣滓洞到这潮湿黑暗、与世隔绝的地窖,将近一年,他的身体被折磨得衰弱不堪,脸色苍白,隆起的颧骨显得十分突出。可是,他的两只眼睛,仍然炯炯有神,带着永不熄灭的威力,直视着任何危险与威胁,毫无畏惧。
“我特地来告诉许先生一个好消息。”徐鹏飞笑了笑,“我可以把真实情况全部奉告:共军分两路入川,国军全线溃退,重庆已经危在旦夕……我想,许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一定很高兴吧?”“当然高兴。”许云峰毫不掩饰,由衷地笑了。
“事实完全如许先生预料的那样……”徐鹏飞又说道,“当局准备了炸药、雷管、定时炸弹。一旦共军进入市郊,重庆这座有名的山城,也许就不存在了……”许云峰忽然朗声地笑了。笑声使徐鹏飞心头一惊,更使他不安,他再也不能控制刚才那狠毒而故作镇定的心境了。“将在黎明前消失,许先生听了,恐怕很难高兴吧?”
“我丝毫不担心。”许云峰朗声说道,“我确信,在黎明前消失的不是山城,而是见不得阳光的鬼魅!雨过天睛,山城必将完整地归还人民。”
“还有一点小消息,我也不想隐瞒。”徐鹏飞再次露出奸笑,“共产党的胜利就在眼前,可是看不见自己的胜利,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我不知道此时此地,许先生到了末日,又是何心情?”许云峰无所谓地笑了笑:“这点,我完全可以奉告。我选择了革命道路,变成使反动派害怕的人,我感到自豪。我已看见了无产阶级在中国的胜利,我感到满足。风卷残云般的革命浪潮,我感到无穷的力量。人生自古谁无死?可是一个人的生命和永葆青春的革命事业联系在一起,那是无上的光荣!这就是我此时此地的心情。”许云峰直视对方,嘴角微微露笑:“你此刻的心情,又是如何?”听到这意外的问话,徐鹏飞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许云峰不想再讲下去。死亡,对于革命者,是多么无用的威胁。他神色自若地站在高高的石阶上,忽然回头,对跟随在后的特务朗声命令道:“走!前面带路。”
24.徐鹏飞告诉许云峰的消息有( )。(多选)
A.国民党已经攻下重庆城。
B.许云峰将被处死。
C.国民党军队全线溃退。
D.国民党要向共产党投降。
E.国民党军队计划炸毁重庆。
25.文章多次写到许云峰的笑,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并回答问题。
    朗声地笑        
许云峰“朗声地笑”是因为   。
26.阅读下面链接资料,你对许云峰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写一写。
【链接资料一】作为一个进行过长期地下斗争的领导人,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普志高叛变,带领特务突然出现在茶园的时候,许云峰为掩护市委书记,挺身而出,表现了他顾全大局、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
【链接资料二】1940年4月,由于叛徒出卖,许云峰不幸被捕。1946年,他用秘密方法和党员相互联系,成立了狱中临时党支部。1949年11月27日,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下令对狱中的革命者进行杀害。临行前,许云峰高举双手,向牢房的战友道别。随后从容就义,年仅33岁。
27.短文开头画横线的内容是什么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28.读文章,判断对错。
①文中“不知所措”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②“在黎明前消失的不是山城,而是见不得阳光的鬼魅”中“鬼魅”是指魔鬼。   
③ “较量”表面指许云峰与徐鹏飞的较量,实际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④文章通过对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等描写,表现了人物品质。   
阅读理解
漫步世界名著花园。
他来到姨妈面前,姨妈正坐在后面的房间里一扇开着的窗旁,这个房间非常舒适,兼卧室、餐厅和书房的功能于一身。夏日温暖的气息、平和的宁静、花朵的芬芳和蜜蜂嗡嗡的低语营造出一个让人昏昏欲睡的氛围,姨妈手里拿着毛线、脑袋一点一点地打着瞌睡——因为只有猫陪着她,而猫也趴在她腿上睡着了。为了安全起见,她把眼镜妥善地架在了花白的头上。她觉得男孩肯定早就扔下活儿跑开了,所以她感到非常奇怪,他竟能这样毫无畏惧地出现在自己的面前。
29.推断:文中的男孩是   。(A.汤姆 B.尼尔斯)(选序号)结合整本书阅读,他给你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   。
30.这本书你打算整理到你书架的____专题。
A.人生感怀 B.奇妙童话 C.古典名著 D.惊奇探险
31.鉴赏:对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突出了农庄的静谧、人们的激动。
B.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C.为下文写姨妈的表扬、男孩的逃跑作铺垫。
32.交流:下列是关于“阅读外国文学名著”的读书方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可以在页面的空白处随时记下自己的感受。
B.阅读名著时先了解名著的写作背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C.外国文学往往有不同的译者,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们只能选择同一个版本。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历史悠久,剧种繁多。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更是数以万计。比较流行的有京剧、昆曲、评剧、越剧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限制。
材料二: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中国的年画色彩鲜艳,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春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张贴年画,借此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家和人兴的祈盼。
材料三:风筝起源于中国。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墨翟 (dí)研究了三年,终于用木头制成了一只木鸟,但木鸟只飞了一天就坏了,这可能是中国最早的风筝。后来,鲁班用竹子改进了风筝材质。汉代发明造纸术后,风改用纸糊制,俗称“纸鸢”。后来,风筝逐渐传入民间,成为人们娱乐的玩具。
材料四:剪纸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它题材广泛,造型生动活泼,是中国民间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剪纸往往选择福禄寿禧、五谷丰登等题材,寄托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3.上面材料分别介绍了   。   、   和   四种民间艺术。
34.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
35.如果将上面四则材料作为板报的内容,最适合作为板报标题的是(  )
A.中国戏曲形式多 B.高手在民间
C.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 D.剪纸艺术题材广
36.春节时,奶奶从庙会上买了一张鱼的年画贴在家里,奶奶希望:    。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风筝的起源与发展;风筝的图案寓意;《清明上河图》中放风筝的情景
2.错误;错误;正确;错误
3.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为当时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
4.我会选择“鲤鱼”。“鱼”与“余”谐音,象征富贵有余。在民间鲤鱼还寓意金榜题名,步步高升。
【答案】5.鲁滨逊制陶罐
6.先用泥土做出陶的形状,再拿到太阳底下晒干,最后拿到火中烤。
7.A
8.乐观;坚持不懈
9.示例:面对困难,鲁滨逊能够乐观地面对,而且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与困难做斗争。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遇到时我们应该乐观面对,坚决战胜困难。
【答案】10.爸爸为了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用了一天多的时间赶路,终于赶在中秋月亮落之前回到家,“我们”一家人在后半夜一起接着过中秋节。
11.动作;惊喜;白发;比喻;苍老、辛劳
12.交代了当天晚上的景色,营造了中秋祥和、美好的氛围,烘托了全家人快乐、幸福的心情。也为下文“只要月亮还在天上,就不算晚”作铺垫。
13.我不认同。第①自然段写爸爸赶路回家,匆忙而又辛苦,与第⑦自然段中“平静”回答家人并不矛盾,从爸爸平静地回答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内敛的人,他的感情不外露,但他知道家人都在等他。
14.“月亮还在天上”表面上指月亮还没有落,还指只要家人都重视团圆,再远的路也不是障碍。
【答案】15.写春联;祭灶神;摆弄红萝卜;祭灶神
16.胡萝卜插蜡烛;红萝卜按纵向切出三角形,每片都成“齿轮”,看上去像花
17.过年是快乐的、有趣的,体现了作者盼着过年急迫的心情.
18.详写部分是“我”亲自做的事情印象深刻,这样安排让文章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答案】19.果断分兵,继续战斗;壮烈牺牲,令人敬佩
20.语言;顾全大局、深谋远虑;团结一心、视死如归
21.B
22.示例:“杨靖宇沉着地紧握两支短枪,倚着一棵古松,弹无虚发地痛击扑上来的敌人。” 从 “沉着”“紧握”“倚着”“痛击” 等词语中,我体会到杨靖宇在面对敌人时冷静、镇定,以及英勇无畏、顽强战斗的品质。
23.文章开头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紧张、压抑的氛围,暗示了形势的严峻;结尾再次描写环境,以 “风停了,山静了,整个山间一片肃穆” 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氛,表达对杨靖宇的崇敬之情。开头和结尾都运用环境描写,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同时深化主题,突出杨靖宇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后人的激励作用 。
【答案】24.C
25.毫不掩饰,由衷地笑;无所谓地笑;微微露笑;许云峰坚信反动派必然失败,人民必将胜利,对革命充满信心,所以朗声地笑。
26.从链接资料可知,许云峰有着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在危险面前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如普志高叛变时为掩护市委书记挺身而出;在狱中他积极组织成立临时党支部,体现了他的组织能力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面对敌人的杀害从容就义,展现出他的英勇无畏和视死如归。他不仅是一位有勇有谋的革命者,更是一位为了革命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英雄,他的精神令人敬佩。
27.短文开头画横线的内容是外貌描写。作用是通过描写许云峰 “瘦弱无力”“脸色苍白”“隆起的颧骨” 等外貌,突出了他遭受敌人折磨后的虚弱状态,与他 “炯炯有神” 的目光形成鲜明对比,更能体现出他坚定的意志和对敌人的无畏,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丰满,也为下文他与徐鹏飞的较量做铺垫,突出他在艰难处境下依然坚守革命信念的伟大精神。
28.正确;错误;正确;正确
【答案】29.A;他聪明机灵、调皮捣蛋但又善良勇敢
30.D
31.A
32.C
【答案】33.戏曲;年画;风筝;剪纸
34.列数字;用具体数字准确说明戏曲历史悠久、剧种繁多的特点,增强说服力。
35.C
36.生活富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