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押题预测】临考查漏补缺:诗词曲鉴赏-2025年中考语文(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项押题预测】临考查漏补缺:诗词曲鉴赏-2025年中考语文(含解析)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专项押题预测】临考查漏补缺:诗词曲鉴赏-2025年中考语文
(2025·湖北随州·二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批注
旅夜书怀①
杜甫
细草微风岸②,危樯③独夜舟④。
星垂⑤平野阔,月涌⑥大江流。
名⑦岂文章著⑧,官应⑨老病休。
飘飘⑩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注释】①书怀:书写胸中意绪。②岸:指江岸边。③危樯:高高的船桅杆。④独夜舟:是说自己孤零零的一个人夜泊江边。⑤垂:低垂。⑥月涌:月亮倒映,随水流涌。⑦名:名声。⑧著:著名。⑨应,认为是、是。⑩飘飘:飞翔的样子,这里借沙鸥以写人的漂泊,含有“飘零”“漂泊”的意思。
1.本首诗的颔联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与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中“ 。”意蕴神似。
2.全诗前二联描写“ ”,后二联紧扣“ ”,点名题旨。景中有情,融情于景,格调清丽,结构谨严,是杜甫诗歌中的经典作品。
(2025·北京海淀·二模)阅读《游山西村》,完成下面小题。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3.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作开篇渲染了丰收之年的气象,一个“ ”字描述了农家待客的盛情;接着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现的境界,呈现出从迷惑到 的心路历程,也蕴含着生活哲理。结尾笔锋一转,表达了诗人的期许。
4.在记游抒情的古诗词中,诗人常通过所见来抒发所感。结合本诗画线句与《行香子》下片的相关句子,说说诗人是如何描绘农家风情画卷来抒发情感的。
行香子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①。倚东风,豪兴徜徉②。小园几许③,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④青旗⑤,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
注:①〔陂(bēi)塘〕池塘。②〔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③〔几许〕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④〔飏(yáng)〕飞扬,飘扬。⑤〔青旗〕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榥。
(2025·北京朝阳·二模)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5.根据你的理解,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诗作首句以描写两样景物起笔,点出闻讯的时节暮春。其中,“杨花”给人以 之感,而“ ”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营造氛围。诗人又借月抒怀,将明月看作 ,托明月带去自己对友人真切的情谊。
6.这首诗中表示地点的词语不仅标示了地理位置,还承载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中具体词语说说你的理解。
7.(2025·辽宁铁岭·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乙】
从军行
李白
从军玉门道,逐虏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开明月环。
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
愿斩单于首,长驱静铁关。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巧妙地借“惶恐滩”和“零丁洋”两个地名,构成对仗工整的对偶句,写出了形势的险恶。
B.【乙】诗颔联以吹起梅花曲、高举明月环来渲染气氛,视角独特,意象唯美。
C.两首诗都属于律诗,且尾联都运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
D.两首诗抒发的情感不同。【甲】诗表现了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坚定信念和忠贞不屈的昂扬斗志,【乙】诗抒发了诗人渴望为国征战、斩杀敌首、平定边疆的壮志豪情及对国家和平的强烈向往。
8.(2025·贵州安顺·一模)阅读回答问题。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释】①写这首诗时,诗人正值四十岁,长安科考落第。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
(1)根据对诗歌的理解,你认为填入上文方框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把 B.一 C.逼 D.旧
(2)本首诗歌是诗人在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高步瀛在《唐宋诗举要》中评价此诗“结句意境深妙”,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9.(2025·辽宁本溪·二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咸阳城西楼晚眺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慕葭杨柳似汀洲①。
溪云初起日沉阁②,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垟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③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释】①汀洲:水中小洲。②溪、阁:指磻溪,慈福寺阁。③行人:过客,泛指古往今来征人游子。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首联开篇点题,既交代了作者的行程,“客路”又暗含了旅途奔波之意。
B.【乙】诗颈联借助“鸟”“绿芜”“蝉”“黄叶”等景象,营造了荒凉破败的氛围。
C.两诗作者的视野都很开阔,而且都采用虚实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所见之景。
D.乡愁是两诗的共同主题。【乙】诗还融入吊古之情,比【甲】诗的意境更为高远。
(2025·广西梧州·二模)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用一个“狂”字引领,写出出猎场面的宏伟壮观,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B.“亲射虎,看孙郎”,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能显出其“狂”劲和豪兴。
C.作者借“酒酣”倾诉雄心壮志: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委以重任,为国御敌。
D.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从行动和语言上表现了作者志在千里的豪气。
11.请归纳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和下列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这两首诗词的两个共同点,并作简要分析。
从军行七首·其四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25·云南楚雄·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乙)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2.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
B.颔联中曲折的小路、幽深的花木、肃穆的禅房,营造了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
C.颈联中“空人心”对应“悦鸟性”,点出如此空灵纯净的世界可以净化心灵。
D.本诗语言朴素、构思巧妙,善于引导读者在平易中进入胜景,体会诗的旨趣。
13.甲诗中的“潭影空人心”和乙诗中的“白云千载空悠悠”都有一个“空”字,试分析这两个“空”字分别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2025·云南楚雄·一模)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乙)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4.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主要写的是诗人出使边塞途中的所见所感。
B.甲诗通过“归雁”“孤烟”“候骑”“都护”等自然景物,向我们展示了边塞的神奇壮丽。
C.甲诗颔联中的“蓬”与“雁”既是实指,又是诗人的自喻。
D.颈联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大漠长河晚景图,尽显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
15.甲诗和乙词都借用了“勒石燕然”的典故抒发感情,有什么异同?
(2025·云南楚雄·一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乙)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6.下面对甲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巴山楚水”象征着偏远荒凉的地方,“二十三年”极言贬谪时光之漫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和悲凉。
B.颔联中的“闻笛赋”是西晋向秀为悼念嵇康所作,诗人借此表达对嵇康的怀念和惋惜。
C.“沉舟”和“病树”象征着诗人的困境,而千帆竞发、万木争春则象征着新生和希望,两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积极乐观态度。
D.本诗情感真挚,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
17.甲诗中的“暂凭杯酒长精神”和乙诗中的“无人送酒来”都写到了“酒”这一意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专项押题预测】临考查漏补缺:诗词曲鉴赏-2025年中考语文》参考答案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 旅夜 书怀
【导语】本诗以细腻笔触绘“旅夜”之景,首联勾勒孤舟独泊之境,颔联展现雄浑壮阔的平野江月。后两联抒“书怀”之情,借功业无成、身世飘零之叹,寄寓人生苍茫之感,景情交融,尽显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与悲怆心境。
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与名句名篇识记。
结合“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知,杜甫通过“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意象,勾勒出开阔辽远的平野夜景,以宏大的自然景象反衬诗人的渺小与漂泊感。李白《渡荆门送别》中“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则以“山尽”“江入”的动态视角,描绘舟行所见平原旷野的壮阔景色,展现空间的延伸感。两者均以“平野”“江流”为核心意象,通过辽阔场景的刻画,既展现自然之雄浑,又暗含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感慨(杜甫的漂泊、李白的远游),在意境的开阔与情感的寄托上神似。据此可得: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结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知,前两联通过描写江岸细草、夜舟危樯、平野星垂、江流月涌等意象,勾勒出诗人旅途中的夜景,紧扣“旅夜”场景。结合“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可知,后两联由景及情,抒发诗人因漂泊老病而功业无成的感慨,直接点明“书怀”的题旨,即书写胸中的身世之叹与漂泊之愁。前两联以景衬情,后两联直抒胸臆,景与情紧密关联。由此可知,全诗前二联描写“旅夜”,后二联紧扣“书怀”。
3. 足 示例:豁然开朗 4.示例:本诗的画线句描写了穿着简朴的农人欢庆“春社”的民俗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古朴乡土风俗、淳厚民风的热爱与赞美。在《行香子》的下片,词人描绘了一幅由远处的围墙、隐约可见的茅堂、水岸桥边飘扬的酒旗组成的乡村风光图,抒发了舒畅、闲适之情。
【导语】《游山西村》以白描手法勾勒南宋乡村图景。首联“腊酒浑”“足鸡豚”展现农家淳朴好客;颔联“山重水复”四句成为千古哲理名句,暗喻逆境中的希望;颈联“箫鼓”“衣冠”捕捉古风民俗;尾联“闲乘月”流露归隐之思。全诗以游踪为线,融景、情、理于一炉,体现陆游对田园生活的真挚向往与通透人生智慧。
3.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第一空填“足”字,“足”的意思是足够,充足。可见农民的热情好客。“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非常贴切写出了农家人的好客、真情的纯朴品质与行为。
第二空,结合“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可知,一座座的山,一条条的水,好像前方没有道路。但却过一座的山头,在那柳暗花明的地方出现了一座村庄。“又一村”的“又”是“再,再一次”的意思。“又”写出了作者眼前突然出现新的好形势,表示作者从迷惑到看到了前面突然有个村子出现时的豁然开朗的惊喜与意外之情。
4.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和理解作者情感。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意为:吹着箫打起鼓春社的日子已经接近,布衣素冠,淳朴的古代风俗依旧保留。描写了穿着简朴的农人欢庆“春社”的民俗场景,陆游在这里更以“衣冠简朴古风存”,赞美着这个古老的乡土风俗,显示出他对吾土吾民之爱。
《行香子》的下片,“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运用白描手法,勾勒出恬淡的景致,传递出超然物外的闲适之乐;“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集中写春天的鸟、蝶等动物。描绘了一幅优美的村野田园风光图。结合“偶然乘兴”等词语可直接看出作者轻快和舒畅的心情。
5. 飘忽不定 子规 友好的使者 6.示例:“五溪”“龙标”“夜郎”都是唐代的偏远之地,暗含诗人对友人被贬的同情。诗人记录友人的经行地及被贬之地,始终牵挂着友人的行踪,这些词语传递出对友人的关切。
【导语】《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借暮春杨花、子规意象,奠定飘零哀愁基调。以“五溪”“夜郎”极言贬谪之远,托明月传情,化抽象愁心为具象,既见对友人遭际的痛惜,又显李白浪漫诗风与至真友情。
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杨花落尽子规啼”可知,杨花在暮春时节随风飘落,其轻盈漂泊的状态给人以“飘忽不定”之感,既点明季节,又暗含飘零之感。结合“子规啼”可知,子规(杜鹃)的啼声近似“不如归去”,在古诗中常象征离别与哀愁,营造出凄凉伤感的氛围。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诗人将明月人格化,赋予其传递情感的功能,视其为“友好的使者”,托它将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关切带往远方。由此可知,诗句通过景物描写和想象抒情,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友人被贬的担忧与思念。
6.本题考查内容及情感理解。
结合“闻道龙标过五溪”“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龙标”是友人王昌龄的贬谪之地,“五溪”是其途经的偏远荒芜之域,“夜郎”更属唐代西南边陲的荒僻所在。这些地点均远离中原,暗示友人被贬路途之艰险、处境之孤寂。诗人特意在诗中连缀这些偏远地名,既如实记录友人的贬谪轨迹,更通过地理位置的遥远感,层层递进地凸显对友人行程的深切牵挂。由此可知,“五溪”“龙标”“夜郎”等词语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承载着诗人对友人被贬远方的忧虑、同情,以及跨越空间阻隔的真挚关切。
7.A
【导语】两诗皆显英雄气概:文天祥以沉郁笔调写亡国之痛,末句“丹心照汗青”掷地有声;李白则用瑰丽意象绘边塞豪情,“斩单于首”尽显盛唐气象。一悲壮一雄浑,俱见诗人风骨。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内容理解、情感主旨。
A.《过零丁洋》颈联“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未运用比喻修辞,而是通过“双关”手法,借“惶恐滩”“零丁洋”两地名表达内心的惶恐与孤苦。诗句以地名对仗,既点明地点,又暗含情感,属于“地名双关”而非比喻;
故选A。
8.(1)C
(2)“松月夜窗虚”,匠心独运,一则对上句的“永怀愁不寐”进行照应补充,衬托出怨愤难解;再则以迷蒙空寂的静夜至今,书写心绪的空虚落漠惆怅;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导语】这首《岁暮归南山》以落第归隐为背景,通过“北阙休上书”“不才明主弃”等句,展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白发催年老”与“青阳逼岁除”形成强烈时间压迫感,结句“松月夜窗虚”以空灵之景写无尽愁思,虚实相生,意境深远。全诗语言简淡而情感沉郁,典型体现了孟浩然诗风由积极入世转向消极避世的心路历程。
【详解】(1)本题考查炼字。
“青阳逼岁除”中“逼”字最传神,生动表现了春天临近、旧岁将尽的紧迫感;与上句“白发催年老”的“催”字形成对仗,都传达出时光飞逝的无奈。其他选项: “把”字过于直白,缺乏诗意,“一”字太过平淡,“旧”字与“岁除”重复,“逼”字精准传达了诗人科考落第后对时光流逝的焦虑感,与全诗愁绪相契合。
故选C。
(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松月夜窗虚”处在诗歌的结尾,而且是写景,这样的写法叫“以景结情”。前面“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永怀愁不寐”中诗人抒发了怀才不遇,年华已逝的伤感。最后写景结束此篇,写的一轮清月透过孤松,将清冷的光辉照进孤窗,更显孤独寂寞,更加渲染了一种空虚孤寂。“虚”,语意双关,不仅是写窗是虚掩的,更是指内心心绪的空虚,传达出一种无比伤感的情绪。以景结情,韵味悠长。
9.C
【导语】这两首诗均以景抒情,但风格迥异。王湾《次北固山下》以开阔江景写羁旅乡愁,“海日生残夜”一联气象雄浑;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则借荒芜秦苑汉宫抒兴亡之叹,“山雨欲来”句尤显凝重。前者明快中见乡思,后者苍凉处寓历史沉思。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次北固山下》中诗人视野开阔,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等句描绘大景,但诗中主要是寓情于景,没有典型的以动衬静手法;《咸阳城西楼晚眺》中“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等展现开阔视野,有虚实结合(如眼前之景实写,由景联想到的历史兴衰为虚写),但也并非以动衬静为主。所以该选项说两诗都采用虚实结合、以动衬静手法描绘所见之景不正确;故选C。
10.D 11.①情感基调豪迈:苏词抒发壮志豪情,王诗展现卫国决心;
②用典抒情:苏词以“冯唐”自比盼重用,王诗“楼兰”代指敌人表决心。
【导语】苏轼词绘出猎盛景,借典抒报国志,尽显豪放旷达;王昌龄诗描边塞风光,以“楼兰”表决心,悲壮慷慨。二者皆情感豪迈,借景与典言志,具感染力。
10.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D.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于一体,从行动上(如“左牵黄,右擎苍”写动作)上表现了豪气,但词中没有从“语言”上表现志在千里的豪气,该选项错误。
故选D。
1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对比阅读。
①情感基调豪迈:根据苏词“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可知,苏轼虽已鬓发微霜,但仍渴望像魏尚一样得到朝廷重用,能挽弓射天狼,杀敌报国,字里行间洋溢着壮志豪情,情感基调豪迈奔放。根据王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知,将士们在黄沙漫漫的战场历经无数战斗,铠甲都被磨穿了,但他们立下誓言,不打败敌人绝不还乡,展现出了坚定的卫国决心,情感慷慨激昂,基调豪迈。
②用典抒情:根据苏词“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可知,苏轼在这里运用了“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以魏尚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渴望被朝廷重新起用、奔赴边疆杀敌报国的愿望,借典故抒发情感。根据王诗“不破楼兰终不还”可知,“楼兰”是汉代西域的一个小国,常与汉朝为敌,这里王昌龄用“楼兰”代指侵扰唐朝边境的敌人,通过这个典故表明了将士们不战胜敌人誓不罢休的决心,借典故抒情表意。
12.A 13.甲诗中的“空”表明诗人心中的俗念(或杂念)消除净尽,内心获得愉悦。乙诗中的“空”可理解为“徒劳”“空自”,蕴含着诗人内心的寂寞与惆怅。
【导语】这两首唐诗都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感悟。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以清晨古寺为背景,通过“曲径”“禅房”“潭影”等意象,营造出空灵静谧的意境,表达诗人超脱尘俗、心境澄明的追求。崔颢的《黄鹤楼》则借黄鹤传说,以“白云”“烟波”等景象抒发时光流逝、乡愁难遣的怅惘。
12.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
A.“反衬出诗人孤寂落寞的情绪”的理解赏析不正确。首联写诗人漫步山林,进入古寺。首句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照”字写出了旭日东升时的勃勃生机,透露出诗人欣喜和内心的澄澈。
故选A。
13.本题考查理解诗人情感。
结合甲诗“潭影空人心”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倒影让人心灵澄净。“空”指净化、消除杂念。正是大自然景象的空灵与纯净,让诗人世俗的想法,心中的杂念全然消失,表现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超脱尘世的宁静心境;
结合乙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可知,诗句的意思是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空”指空自、徒然、虚无,暗含时光流逝的苍茫感,抒发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内心的寂寞与惆怅。据此概括作答。
14.B 15.相同点:都表现了边关战事吃紧,含蓄地表达出慷慨雄壮的思想感情。不同点:甲诗作者借此典故,将镇守边关的统帅比为窦宪,有称颂其战功之意。乙词作者借此典故,写了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
【导语】这两首作品均以边塞风光为背景,王维诗以雄浑壮阔的笔触展现大漠奇景,暗含建功之志;范仲淹词则通过孤城秋色抒写征人乡愁,流露功业未成之憾。同用“燕然”典,王诗显豪迈,范词见悲凉,各具时代特色与个人情怀。
1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归雁”“孤烟”等可知,“归雁”“孤烟”是自然景物,勾勒出边塞的辽阔与苍凉;但“候骑”(侦察兵)、“都护”(官职)是人物与官职,属于人文元素,并非自然景物。选项将“候骑”“都护”归为自然景物,表述错误;
故选B。
15.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结合甲诗“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可知,诗人以“燕然”代指最前线,暗示都护如东汉窦宪般大败匈奴、勒石记功,借典故隐含对边关将领赫赫战功的称颂。由此可知,甲诗用典侧重表达对守边将士的赞美。
结合乙词“燕然未勒归无计”可知,“未勒”二字直接点明功业未建的现实,将士因“归无计”陷入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借典故抒发渴望建功却壮志难酬的悲愤。由此可知,乙词用典侧重展现戍边者的复杂心境。两诗均以“燕然”关联边关战事,甲诗侧重颂功,乙诗侧重抒怀,共同传递慷慨悲凉的边塞情。
16.B 17.甲诗中刘禹锡借眼前美酒表达酬谢之意,并以此振奋精神,表现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情怀。乙诗中岑参化用陶渊明的典故,借重阳节登高却无酒可饮的凄凉,表达了身处异乡的孤寂和对亲友的思念。
【导语】这两首唐诗均以贬谪羁旅为背景,刘诗通过“沉舟病树”的意象完成从沉郁到豪迈的情感升华,展现豁达胸襟;岑诗则以“故园菊”的战场孤影,寄托对家国离乱的深沉忧思。两诗同写浊酒,前者借酒振作,后者因酒难求,折射出唐人面对逆境的不同精神姿态。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结合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可知,“闻笛赋”典出向秀《思旧赋》,向秀因嵇康、吕安被司马昭杀害而作赋悼念。但刘禹锡在此并非单纯悼念嵇康,而是借典故表达对被贬期间故友凋零的怀念,以及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选项中“表达对嵇康的怀念和惋惜”缩小了典故的指代范围,忽略了诗人借古伤今的情感指向;
故选B。
17.本题考查诗歌意象情感。
结合“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可知,刘禹锡在扬州初逢宴席上,听到白居易的赠诗后,以“杯酒”回应友人的关怀。“暂凭”二字既含对友人情谊的感激,又表明借酒振作精神的决心。诗句虽写“暂凭”,却在历经二十三年贬谪后展现出不向命运屈服的坚韧,以酒为媒介,将酬谢之意与重燃的斗志融合,凸显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由此可知,此处的“酒”是诗人振作精神、展望未来的情感载体。
结合“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可知,岑参在重阳节勉强想要登高,却因战乱身处异乡,无人像陶渊明那样送酒。诗句化用陶渊明“白衣送酒”的典故,“无人送酒”表面写节日习俗的缺失,实则暗喻战乱中生活的颠沛流离与孤独处境。“强欲”与“无人”形成对比,既见登高怀远的无奈,又通过“酒”这一意象寄托了对故园(长安)的思念、对亲友的牵挂,以及对平定战乱的渴望。由此可知,此处的“酒”是诗人孤寂处境与思乡之情的象征。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