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项押题预测】临考查漏补缺:诗歌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23-24八年级下·河北邯郸·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第一句中“ ”两字以比拟手法写出秋风声势之盛,第二句中“ ”字形象地写出了狂风威力之大。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描写秋雨将至前的景色,烘托诗人暗淡愁惨的心境。B.“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安史之乱。C.“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无奈。D.“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诗人发出的呼喊,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3.杜甫《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与本诗画线句都写到了下雨的情景。请你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诗人借“雨”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3-24八年级下·湖北黄石·期末)阅读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丰乐亭游春(其三)[宋]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4.诗歌的意境是通过景物来表现的,诗歌的前两句通过描写哪些具体景物来表现暮春时节丰乐亭周围景色的特点?5.诗中“游人不管春将老”一句,有人将“老”字改作“尽”字,你认为哪个字更合适?说说理由。(23-24八年级下·江苏淮安·期末)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于郡城送明卿①之江西明·李翠龙青枫飒飒雨凄凄,秋色遥看入楚②迷。谁向孤舟怜逐客③,白云相送大江西。【注释】①明卿:诗人的好友。②楚:指江西,古为南楚。③逐客:指被贬逐出京的官员。6.“秋色遥看入楚迷”一句中的“迷”字有何妙处?7.“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两句包含了怎样的情感。8.(23-24八年级下·江苏泰州·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出塞①(其一)[明]戚继光郁葱千里绿阴肥,涧水萦纡一径微。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江南塞北何相似,并郡桑干②总未归。惆怅十年成底事③?独将羸④马立斜晖。【注释】 ①本诗是作者出任蓟镇总兵,奉调到北方守边时作。②并郡,即并州,今河北一带;桑干治所在今山西一带,两地离作者家乡山东不远。③底事:何事。④羸(léi):瘦弱。(1)你从尾联“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中读出了诗人哪些情感?(2)请从用词的角度赏析颔联中“出”和“飞”的作用。(23-24八年级下·江苏南通·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9.诗歌颈联“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是诗人送别友人时,采用(1) 手法,表达了(2) 的情感。10.阅读诗歌,说说诗人他为什么而“叹息”?(23-24八年级下·湖北随州·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中的对话。绝 句陈师道书当快意①读易尽,客有可人②期不来。世事相违每如此,好怀③百岁几回开?【注释】①快意:称心满意。②可人:合心意的人。③好怀:好兴致。11.小芳:宋诗重“理趣”,其“理”往往源自生活体验。陈师道的这首《绝句》就是如此,说理很接地气,也很让人信服。小东:是啊,诗歌的前两句就列举了 和 两件事来说理,我也有过这样的生活体验。(用自己的话概括)12.小芳:我觉得诗人虽觉“世事相违”,有怅惘,有失落,但诗歌依然能表现出诗人旷达的胸怀。小东:是的,这就是诗歌所寓之“理”: 。(23-24八年级下·陕西宝鸡·期末)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军城早秋唐 严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注释】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13.诗的前两句描绘了 的景象,有 的作用?1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23-24八年级下·河北唐山·期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石壕吏杜甫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②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③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④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15.用诗中一句话概括本诗的事件,这句话是“① 。”;能够暗示“妇”最后被带走的一个字是“② ”。16.有同学认为文中画线句“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可以互换位置。请谈谈你的看法。(23-24八年级下·湖南长沙·期末)盘石寺逢旧温庭筠梵寺上方宿,满堂皆旧游。月溪逢远客,烟浪有归舟。江馆白蘋夜,水关红叶秋。西风吹暮雨,汀草更堪愁。17.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交代了自己在寺中住宿,与往日的旧游相遇。B.颔联极富有画面感,诗人在月光下,烟雾缭绕之中,溯溪归来。C.颈联描写了夜晚江边馆舍,白獭摇曳,秋风吹过水关,红叶纷飞。D.整首诗描绘了一幅古色古香的图景,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图景融为一体。18.旧友重逢,本应满心欢喜,为何诗文中却流露出“愁”情呢 (23-24八年级下·河北石家庄·期末)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回答问题。【甲】卖炭翁(节选)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乙】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19.下列对两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炭翁》和《观刈麦》都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乐府诗,都反映了繁重的赋税给百姓造成的痛苦。B.“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生动描蓦老人的外貌,突出其生活艰难。C.“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农民顶着烈日劳作的情景,表现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不易。D.《观刈麦》中先写了辛苦劳碌割麦的农夫一家,后写了一个贫苦的拾麦妇人,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20.结合古诗内容,说说两处画线句描写方法与表达情感上的相同之处。《【专项押题预测】临考查漏补缺:诗歌鉴赏-2024-2025学年语文八年级下册统编版》参考答案1. 怒号 卷 2.C 3.①本诗写雨,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②《春夜喜雨》中写雨,表达了对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的喜爱。【解析】1.本题考查炼字。第一句中的“怒号”两字以比拟手法写出。 通过“怒号”两字, 杜甫巧妙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将秋风人格化, 赋予其愤怒的情绪和行动能力。 这种修辞手法从听觉角度生动地描绘出秋风声势之盛。第二句通过“卷”这一动作, 从视觉角度形象地展示了狂风的威力之大。 “卷”使得诗句动态感十足, 惊心动魄, 让读者仿佛能够亲身感受到秋风的肆虐和诗人的处境之艰难。 2.本题考查理解诗意。C., “娇儿恶卧踏里裂”一句, 实际上并不是表现出诗人对孩子在窘迫处境下还这么娇气顽皮的无奈, 而是描述孩子睡觉姿势不好, 把被里都蹬破了。 这一句主要是用来描绘布被又旧又破的情况, 为下文写屋破漏雨蓄势, 而不是直接表达对孩子的态度或情感。 故选C。3.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杜甫《 春夜喜雨》 中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描绘了春雨悄然降临, 轻轻地滋润万物, 不发出任何声响的情景。 这句诗通过细腻的笔触, 展现了春雨的柔和与珍贵, 以及它对大自然的滋养作用, 表达了诗人对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的喜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中, 诗人杜甫通过“雨”这一意象, 表达了自己对个人遭遇的痛苦反思以及天下寒士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通过描述自己茅屋被秋风破坏、 遭受夜雨的情景, 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困境, 也象征性地表达了当时社会的苦难和时代的挑战。 在诗中, 杜甫并没有仅仅因为自己的不幸遭遇而哀叹, 而是在狂风猛雨的侵袭下, 他的思绪扩展到了更广泛的“天下寒士”的境遇上。 这种通过个人遭遇来反映社会苦难和时代挑战的表现方式, 展现了杜甫炽热的忧国忧民情感。 4.红树、青山、夕阳、绿草 5.“老”字比“尽”字更传神。“老”字运用拟人手法,将春当人来写,含有时光流逝的意味,更能现出惜春之意。【解析】4.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分析。结合诗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诗中写暮春时节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落红满地。暮春景物有: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5.本题考查对诗歌词语的鉴赏。“游人不管春将老”意思是游春的人们哪管春天将去。“老”是“逝去”的意思。句中的“老”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明暮春时节,天已暮,春将归,然而多情的游客却不管这些,游人们还依依不舍,依旧踏着落花,在亭前盘桓,欣赏着暮春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留恋、怜惜、依依不舍之情。“老”字作“尽”,两字义近,但“老”字比“尽”字更能传神。6.①“迷”是“迷蒙”的意思。②生动形象的描绘遥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的秋色一片迷蒙的景色。③暗示离人前途渺茫,暗含着诗人对好友的前途、命运的担忧。 7.①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②和对朋友遭受贬谪、前途渺茫的关心和同情;③和对朋友人格的赞赏和激励之意。【解析】6.本题考查诗歌炼字。“秋色遥看入楚迷”的意思是:看水天相接处的楚天,雨中秋色,一片迷蒙。“迷”字的意思是“迷蒙”。既是当时现场景色的真实描写,在秋雨之中,一切景物都蒙上了一抹水雾,点染出凄凄秋雨中特有的迷蒙景色;前方景物迷蒙,正如诗人的前路迷蒙,所以这个“迷”字又暗示离人前途的渺茫,自然界的风雨常使人联想到政治风雨,暗含了诗人对好友今后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前途不明的忧虑与牵挂。7.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谁向孤舟怜逐客,白云相送大江西”的意思是:有谁会到这孤舟上可怜被放逐的你呢,只有白云一路相伴,送你到大江以西。这两句诗从正面表白心情,吴国伦既因得罪严嵩而遭贬,李攀龙写此诗送别,心中充满了对友人前途的担忧。这二句写唯有白云相送入江西,恐怕不仅在于以此显出别时情境的冷落凄凉,大约还有以此隐示吴国伦为人清正廉洁,正可与白云作伴之意,在艺术表现上更因此而收到了寂寞而又不孤独之妙,使感情不至一味地颓丧消沉。以此结篇,既对遭遇打击的友人传达了充分的同情,显示了双方的深情厚谊,更表达了对友人人格的充分信任,因而自能收到良好的宽慰友人的作用。“白云相送大江西”一句,表现了诗人的牵挂之情,和对朋友的赞赏和激励之意。既表明了自己思念关怀之情与白云同在,也用白云暗喻友人清高飘逸、潇洒独行的品格,字里行间饱含激励之情。8.(1)“十年”表现时间长,表达了作者对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独”既表达了诗人守卫边疆、报效国家的热情,又流露出希望朝廷起用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争的情感。(2)“出”“飞”二字,写鱼闻鼓而出、鸟傍人而飞的形象,一“出”一“飞”妙趣横生,寄托作者对祖国山河深沉的爱。【详解】(1)本题考查情感主旨。尾联“惆怅十年成底事?独将羸马立斜晖”中,“十年”一词,时间跨度之长,让人深切感受到岁月的漫长与流逝。诗人在边疆守卫已达十年之久,这漫长的时光里,战士们远离家乡,久征未归,其中饱含着诗人对他们的深切同情,同情他们的漂泊与思乡之苦。“独”字极具表现力,描绘出诗人形单影只的画面。他独自一人牵着瘦弱的马站立在斜阳的余晖之中,这一孤独的形象,一方面展现了诗人坚定守卫边疆、报效国家的决心和热情。尽管环境艰苦,孤独无依,但他依然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毫不退缩。另一方面,“独”字也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无奈和期盼。他希望朝廷能够早日起用良将,增强军事力量,从而更快地平息边塞的战争,让战士们能够早日归家,让边境恢复和平与安宁。同时,也隐隐透露出对自身处境的一丝感慨和对未来的迷茫。(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在颔联“鱼未惊钩闻鼓出,鸟因幽谷傍人飞”中,“出”字描绘了鱼儿听到鼓声便跃出水面的动态情景。鱼儿本未被鱼钩惊扰,却因鼓声的召唤而迅速出现,这个“出”字生动地展现了鱼儿的活跃和灵动,仿佛具有一种急切的响应。“飞”字则刻画了鸟儿因身处幽谷而靠近人飞行的姿态。鸟儿本应惧人,但在此处却傍人而飞,“飞”字形象地表现了鸟儿的亲昵和无畏,营造出一种和谐亲近的氛围。一“出”一“飞”,两个动词用得精妙绝伦,使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妙趣横生。同时,这两个字也反映出作者对眼前所见景象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感受,通过对鱼和鸟的生动描写,寄托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深沉的热爱之情。在作者眼中,这片土地上的一切生灵都是如此鲜活可爱,这种情感自然地融入到这两个精准的用词之中,让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由衷赞美和深情眷恋。9. 以静衬动(或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 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与友人离别时的伤感 10.①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②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及家破人散的哀痛;③对友人前途渺茫及行程艰难的忧虑;④对友人的勉励:各自努力,珍重前程;⑤对未来世事难料的怅惘。【解析】9.本题考查词句赏析。“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意思是我仿佛听到你途经幽静的黄牛峡时,滩上汹涌的江水发出不绝的回声,而眼前白马江畔寒风吹骨、树影稀疏。这两句虚实结合,描写分手时诗人的遐想和怅惘。诗人伫立白马江头,目送着韩十四登船解缆,扬帆远去,逐渐消失在水光山影之间了,他还在凝想入神。韩十四走的主要是长江水路,宜昌西面的黄牛峡是必经之乘地。这时诗人的耳际似乎响起了峡下黄牛滩的流水声,其中白马江头的景色乃是实景,而黄牛峡则是作者想象之中的虚景,虚实相生,饱含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1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把握。《送韩十四江东觐省》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诗人在《送韩十四江东觐省》中之所以“叹息”,是多种情感交织的结果,具体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对国家战乱动荡、人间世事沧桑的忧愤:诗中“兵戈不见老莱衣”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战乱不断、民不聊生的忧虑与愤慨。老莱衣的典故原本象征着家庭的和谐与孝道的传承,但在战乱之中,这种和谐与安宁已不复存在,令诗人深感痛惜与无奈。对骨肉同胞的思念及家破人散的哀痛:“我已无家寻弟妹”一句,透露出诗人自身也处于流离失所、家庭破碎的境地,对失散的弟妹充满了深切的思念与哀伤。这种个人经历与时代背景相结合,更加深了诗人对人间世事沧桑的感慨。对友人前途渺茫及行程艰难的忧虑:“君今何处访庭闱?”一句,既是对友人即将踏上艰难旅程的关切,也隐含了对友人未来前途未卜的担忧。战乱时期,道路艰险,亲人重聚的希望也显得渺茫,这种复杂情感在诗人的叹息中得以体现。对友人的勉励:各自努力,珍重前程:虽然诗中流露出诸多忧虑与哀伤,但“此别应须各努力”一句,却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与殷切期望。他希望友人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自强不息,努力前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也要积极面对困境、不懈奋斗的决心。对未来世事难料的怅惘:“故乡犹恐未同归”一句,透露出诗人对未来世事的不确定感与怅惘之情。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即使是对亲人的短暂相聚也显得那么奢侈和不确定,这种对未来的忧虑与无奈,在诗人的叹息中得到了深刻的表达。据此概括作答即可。11. 快意之书容易读完 好友相约迟迟未到。 12.人生诸事不能尽如人意,不如豁达以对。【解析】11.本题考查理解诗句。诗的前两句意思是:读到称心满意的书很容易就读完了,想与意气相投的朋友见面却久盼不来。列举了“快意之书容易读完”“好友相约久盼不来”两件事来说理。12.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这首诗讲的是这样一种生活感受:合口味的好书,读起来饶有兴味,颇感惬意,但往往很快就读完了,掩卷之际,令人怅然。对脾气的朋友,谈起话来很投机,非常盼望这样的知心朋友多多前来与之交谈,但偏偏不见踪影,久盼之后,令人失望。世界上的事情每每是这样,希望和现实总是发生矛盾,不如意者十居八九,一个人一生中是很难遇到几次真正轻松愉快、开怀大笑的好时光。蕴含了哲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何必自寻烦恼呢?诗人以冷静的态度来体察客观事物,善于把带哲理性的认识写入诗中,显得精深,富有理趣。13. 初秋边关朔风阵阵、月夜阴沉凝重 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敌我交战迫在眉睫 14.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意思对即可)【解析】13.本题考查诗句作用分析。“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意思是:昨夜萧瑟的秋风吹入关塞,极目远望,只见寒云低压,月色清冷满照西山。“昨夜秋风入汉关”看上去是写景,其实是颇有内涵的。我国西北和北部的少数民族的统治武装,常于秋高马肥的季节向内地进犯。“秋风入汉关”就意味着边境上的紧张时刻又来临了。“朔云边月满西山”写诗人听到秋风的反映,他立即注视西山,表现了主将的警觉、敏感,也暗示了他对时局所关注的具体内容。西山,寒云低压,月色清冷,再加上一个“满”字,就把那阴沉肃穆的气氛写得更为浓重,这气氛正似风云突变的前兆,大战前的沉默。所以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朔风阵阵、月夜阴沉凝重的夜景,作用是:寓意边地局势的紧张,敌我交战迫在眉睫。14.本题考查诗歌情感主旨。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意为: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更催飞将追骄虏”一句中,“催”字表现了将士们斗志昂扬、英勇出击的豪情;“飞将”一词则借用了汉代名将李广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期望自己像李广一样,英勇善战,能够迅速击败敌人。而“莫遣沙场匹马还”一句,则更进一步地展现了作者必胜的决心和信心,表示绝不让敌人逃脱,要全歼敌军,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尊严。所以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全诗表现了边防将帅在对敌作战中的警惕性,以及刚毅果敢的性格和蔑视敌人的豪迈气概。格调高昂,读来使人振奋。据此作答即可。15. 有吏夜捉人 独 16.不可以。将“吏呼一何怒”置于前,强调了官吏的威势和对百姓的镇压;而将“妇啼一何苦”放在后,更突显了妇人的悲苦和生活的困境。(同时引出后文妇人的“致词”内容)如果互换位置,也不符合描绘战乱时期百姓生活的实际。(意思对即可)【解析】15.本题考查内容理解。(1)“有吏夜捉人”意思是夜里有差役到村子里抓人。点明了人物、时间和事件,可以概括本诗的事件。(2)“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意思是:天亮后我继续赶路,只能与老翁一个人告别。结合“暮投石壕村”前一天傍晚投宿之时,老翁、老妇双双迎接诗人,而时隔一夜,作者只能与逃走归来的老翁作别了,结合“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可知“独”字,暗示“妇”最后被带走的事实。16.本题诗句的赏析。“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意思是官吏大声呼喝得多么愤怒,妇人大声啼哭得多么悲苦。这两句中的一“呼”、一“啼”、一“怒”、一“苦”属对比的写法,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其概括、极其形象地写出了“吏”与“妇”的深刻矛盾。“妇啼一何苦”是“吏呼一何怒”逼出来的,将“吏呼一何怒”置于前,有力地渲染了县吏如狼似虎,叫嚣呼喊的蛮横气势,强调了官吏的威势和对百姓的镇压,加重了感彩;“妇啼一何苦”又与下文“老妇”的诉说酝酿出悲痛的气氛,并引出下文。据此分析可知,两者不可以互换位置。17.B 18.诗人与旧友在盘石寺重逢,原本应满心欢喜,但却因为他感觉相聚的时间很短暂,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友情的留恋和忧虑,友谊易逝让他生发了愁情。【解析】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分析。B.颔联“月溪逢远客,烟浪有归舟”的意思是:在月光照耀的溪流边遇到了远方来的客人,烟雾笼罩的江面上有归来的船只。并不是诗人自己溯溪归来。 故选B。18.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诗中的“西风吹暮雨,汀草更堪愁”,描绘了西风夹杂着暮雨,汀洲上的草在风雨中更显愁苦的景象。这一景象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忧愁。“月溪逢远客,烟浪有归舟”,在月溪边与旧友相逢,然而烟浪中的归舟也预示着相聚后的别离即将到来,让诗人在短暂的相聚喜悦中已开始为即将到来的分别而忧愁。“江馆白蘋夜,水关红叶秋”,通过描写夜晚江边馆舍和水关处的秋景,白蘋在夜风中摇曳,红叶在秋风中飘落,这种秋景的萧瑟更增添了诗人对时光匆匆、美好易逝的感慨,从而引发了忧愁之情。诗人与旧友重逢的欢喜被时光易逝、分别将至以及对友情能否长久维系的担忧所冲淡,因此在诗文中流露出“愁”情。19.A 20.两句诗都运用了反常的心理描写,分别描写了卖炭翁希望炭价贵盼天更冷些和刈麦人不知热惜天长的反常心理,写出了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美好品质,表达了诗人对他们苦难的深切同情。【解析】19.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A.《卖炭翁》和《观刈麦》分别反映了宫市制度和繁重的赋税给百姓造成的痛苦,并非“都反映了繁重的赋税”。故选A。20.本题考查对比阅读。题目要求从描写方法与表达情感角度赏析两处画线句的相同之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意为: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写出了卖炭翁冻得发抖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寒冷的矛盾心理,突出了卖炭翁的艰难悲惨的处境,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意为: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不知炎热,只珍惜夏日白天长,时间必须要抓紧。写出了天气炎热,夏日漫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的矛盾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的深切的同情。综上可知,在描写方法上,都采用了心理描写;在表达情感上,都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根据以上分析具体作答即可。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