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48张)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 第二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件(48张)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 第二册

资源简介

(共48张PPT)
第一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五章 环境与发展
课程引入
激趣导入
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撰写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唤起了人们的环境意识,引发了公众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各国政府把环境保护提上了日程,各种环境保护组织纷纷成立,从而促使联合国于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签署了《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开启了环境保护事业。你了解大会是在什么背景下召开的吗?为什么大会议题引发了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注意观察大会会徽,思考它的寓意。
全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概念
1
环境问题:一般指由于自然界或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引起环境质量下降或生态失调,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思考:什么是环境问题?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2
思考:箭头①②、③④、⑤⑦、⑥⑧分别表示的含义。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








人类社会
环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环境
①②:人类社会从环境中获取能量和物质。
③④: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三废”等形式排入环境。
⑤⑦:人类社会对环境的影响。
⑥⑧: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反馈。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小结1
①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自然界攫取所需的资源,并把资源转化成消费品,以此满足人类的消费需求;
②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包括废气、废水和固体废弃物等,又被排放到环境中。
③对人类社会而言,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一方面维系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又深刻地影响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
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原因
3
思考:若①②超过环境承载力会怎样?
若③④超过环境承载力会怎样?
人类社会与环境相关模式
①②超过环境承载力: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等。
③④超过环境承载力:环境污染。








人类社会
环境
物质 能量
废弃物
环境
人类社会与环境关系:对立统一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原因
3
1.环境污染成因及危害
环境污染:指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导致环境质量下降的现象。
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等。
污染的形成
思考:图中所示的环境污染可能有哪些?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原因
3
环境污染表现 污 染 原 因
1.环境污染成因及危害
大气污染
水污染
土壤污染
固体废弃物污染
噪声污染
放射性污染
海洋污染
工业废气和交通尾气等任意排放到大气
工业废水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废弃物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
工业“三废”和农业生产使用的农药、化肥等任意排放到土壤中
城市建设和生活垃圾堆积在城市或郊区
交通、工厂、建筑等
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
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原因
3
1.环境污染成因及危害
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
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美国多诺拉烟雾
英国伦敦烟雾
日本熊本县水俣病事件
日本四日哮喘病事件
日本米糠油事件
日本富山骨痛病事件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活动1
思考:
1.推测驱使人们垦荒的原因可能有哪些。
2.图示垦荒方式有哪些?分别对环境带来了哪些负面影响?
3.耕地面积虽然扩大了,但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解决了吃饭问题,反而越垦越贫穷。请讲讲其中的道理。
过度垦荒引起的恶性循环
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案:
1.人口不断增长,原有耕地趋于贫瘠,粮食短缺,为了增加耕地面积,获得更多的粮食。
2.围湖造田、开垦草场、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导致湿地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开垦草杨导致草场破坏、风沙侵蚀;毁林开荒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环境恶化使得水旱灾害日益频繁、土地生产力下降等负面影响,且短时期内不能消除。
3.过度垦荒导致生态破坏、环境恶化,进一步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土地生产力下降,最终导致作物减产、粮食不足。
活动1
认识过度垦荒带来的环境影响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原因
3
2.生态破坏成因及影响
生态破坏:指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
生速度,便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从而影响人类的生产
和生活。
类 型:水土流失、沙漠化、荒漠化、森林锐减、土地退化、生物多样
性减少、湖泊富营养化、地下水漏斗、地面沉降等。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美国“黑风暴”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美国西进运动,是一次大规模移民拓殖运动。在宜耕的气候带,扩大耕地面积,农业迅速发展。但由于对土地的过度开发,导致林地锐减。1934年5月11日,美国西部草原地区发生了一场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黑色风暴。风暴整整刮了3天3夜,形成一个东西长2400千米、南北宽1440千米、高3400米的迅速移动的巨大黑色风暴带。风暴带所经之处,溪水断流、水井干涸、田地龟裂,庄家枯萎,牲畜渴死,千万人流离失所。
探究1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答案:
原因:过度开垦和放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林木、草原等植被大量破坏。植被覆盖率低,土地裸露,使土壤极易遭受风蚀。在大风、干燥天气条件下,易形成沙尘天气。
措施: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资源观,具体有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建立防护林工程等。
美国“黑风暴”的形成原因及治理措施
探究1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主要环境问题及表现
1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城市环境问题举例
乡村环境问题举例
探究2
探讨城乡主要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产业结构 人口数量 生活消耗 环境问题
农村 第一产业为主 少 少 生态破坏
城市 二、三产业为主 多 多 环境污染
探究2
探讨城乡主要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探究3
欧洲:由于河道改造和污染等影响,湿地正遭受着破坏。
北海和地中海:受到工业和生活废物的严重污染
非洲:森林的砍伐和草原的过度放牧造成了严重的环境和社会问题;撒哈拉沙漠每年都在南侵
澳大利亚:化学肥料、不合理的耕作方式等引起农田土壤的明显退化。
南太平洋:过度捕捞已引起广泛关注,全球增温致使海平面上升,进而威胁着地势低下的岛屿群
南美洲:森林大规模遭砍伐,野生生物受到威胁。
加利福尼亚:全球烟雾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中国:工业的发展加重了环境污染
欧洲东部和北亚:工业污染和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造成附近地区的土地荒芜。
问题:1.图中所示环境问题有哪几类?其成因主要是什么 2.举例说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的主要差异。3.可能影响到其他地区甚至全球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更加严峻,为什么?

1.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而人口增长却很快,环境承受着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双重压力;
2.经济、技术力量薄弱,没有足够能力解决环境问题。
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小结2
不同国家和地区环境问题及成因
地域分布 主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成因
城市 环境污染 人口高度集聚,交通和工业活动排放大量废弃物
乡村 生态破坏 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
发达国家 资源短缺、环境污染 过度消耗资源
发展中国家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 掠夺式开发及快速工业化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
3
思考:
1.选择图示某个案例,思考其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2.图示哪些环境问题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甚至全球?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举例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
3
参考答案:
1.如:北海和地中海的海洋污染是由过量工业和生活废弃物排入造成的。影响:海域水体富营养化;海洋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洋生物死亡后产生的毒素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破坏海滨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使其失去应有价值。
再如,南美洲过度砍伐热带雨林,是因为南美洲发展落后,人口多,耕地面积小;为获取木材增加出口收入,滥砍滥伐;为增加粮食产量开垦农田破坏雨林。影响:野生生物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锐减;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水土流失等。
2.二氧化碳增多-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性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全球性环境问题
酸雨
臭氧层破坏
全球变暖
……
环境问题的变化趋势
从局部向全球蔓延
土地荒漠化
生物多样性锐减
水体污染
……
小结3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活动2
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小岛国联盟是最积极的倡议者和最坚定的支持者。小岛国联盟是由数十个小岛屿国家和沿海低地国家为了强化自身话语权而结成的联盟。他们十分关注全球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等)及木材的年产量报表,并把他们国家未来的命运与其联系起来。
1.小岛国的忧虑是什么?你认为他们的担心有道理吗?
2.找出下列地理事实的内在联系,试着绘出联系框图,并说明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
两极冰川融化 全球变暖 砍伐森林 燃烧化石能源
海平面上升 大气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
3.根据所绘框图,找出产生上述问题的关键环节,就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你的看法。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点评并展示答案。
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
参考答案:
1.一些沿海低地国家的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森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作用,当森林被大量砍伐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会急剧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强,气温不断升高。两极的冰川在温度升高后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的低地。沿海的国家会因此失去大量的国土。
2.
3.关键环节是砍伐森林使得森林面积减少,燃烧矿物燃料使得释放的二氧化碳增加。
砍伐
森林
燃烧化石燃料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淹没岛屿和沿海低地
全球变暖
两极冰川融化
海平面上升
活动2
分析小岛国忧虑的背景
课堂小结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
协调人地关系
环境问题的产生
过度索取
过度排放
自然资源枯竭
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的表现
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
影响范围日趋全球化
随堂练习
读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的类系围,完成1~2题。
1.图示虚线箭头体现了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存在的激烈矛盾,其外在表现主要是
A.资源破坏与短缺 B.经济迅速发展
C.新材料应运而生 D.资源利用范围越来越广
2.人类财自然资源无节制地开发利用,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B.人类可以无限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C.人口剧增和错误的认识 D.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种类不断增多
人类
自然资源
持续提供物质、能量
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
随堂练习
读漫画,完成第3~5题。
3.该漫画反映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A.水体污染 B.全球变暖 C.水资源短缺 D.生物多样性减少
4.导致地面沉降的人类活动主要是
A.开矿毁坏岩层 B.滥砍滥伐森林 C.任意排放废弃物 D.过度抽取地下水
5.地面沉降对该地区可能的影响是
A.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安全 B.影响交通线路的安全
C.提高了河流的泄洪能力 D.降水增加,形成洪灾
随堂练习
读我国雾霾多发区(圆圈所示范围)分布示意图,完成6~8题。
6.雾霾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是因为雾霾
A.吸收地面辐射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吸收太阳辐射 D.反射太阳辐射
7.正常年份,我国雾霾天气最多的是
A.黄淮海平原 B.四川盆地 C.长江河谷 D.珠江三角洲
8.城市雾霾天气多于农村,是因为城市
①高楼林立,风力弱 ②热岛效应,对流运动弱
③汽车数量多,尾气排放多 ④空气湿度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第二节 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四章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第2课时)
课程引入
思考:
1.图1中这些古代商业中心分布有什么特点?是什么条件支撑这些古代商业中心的发展?
2.图2中这些城市分布有什么特点?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图1
图2
二、影响聚落发展
聚落,尤其是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中心,也是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节点。
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二、影响聚落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促进沿线聚落发展
1
思考:石家庄市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从河北省正定县的一个小村庄演变为河北省省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铁路交通枢纽
1.依托铁路枢纽发展——火车拉来的城市
石家庄铁路枢纽
1
1.依托铁路枢纽发展——火车拉来的城市
交通运输布局促进沿线聚落发展
二、影响聚落发展
二、影响聚落发展
1
2.沿海、沿江依托港口发展兴旺
交通运输布局促进沿线聚落发展
长江沿线城市
二、影响聚落发展
1
新加坡在国际航海线路中的地理位置
思考:
1.新加坡交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2.新加坡依托港口和石油运输重点发展的经济部门。
联系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重点发展与石油运输和港口服务相关的炼油、石油化工、修造船、钻井平台制造等工业。
2.沿海、沿江依托港口发展兴旺
交通运输布局促进沿线聚落发展
二、影响聚落发展
交通枢纽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周转的地方,服务于客、货集散的餐饮、旅馆、装卸、包装、批发和零售等行业便在交通枢纽集聚。在客、货吞吐量大的交通枢纽,还会集聚与货物相关的制造业,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
小结
二、影响聚落发展
聚落发展随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而变化
2
思考:交通变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时期 交通变化 城市发展
古代 我国东部地区南北方向的大宗货物运输,主要依靠_________。扬州因位于京杭运河南北段的中间位置,且是______航运与_________航运的转运点。 商业繁荣的城市
近代 海运兴起,_____航线和__________成为连接东部地区南北方的主要交通运输线,京杭运河的交通运输地位不断_____,加之北段逐渐_____。 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地位
京杭运河
京杭运河
长江
沿海
津浦铁路
下降
淤塞
二、影响聚落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2
古时,长林得汉江、褒河水运之利,又是著名的金牛古道(巴蜀地区通往中原)必经之地,来往客商众多,商业十分繁荣。上世纪40年代,川陕公路通车,长林顿失交通之利,迅速衰落,一度屈居一隅。90年代,国道108再度改线,横穿长林全境,长林再次凸显重镇地位,成为勉县东大门。2013年,宝汉高速动工修建,由南向北纵贯长林,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现代化的水旱码头将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探究
与道路距离/米 年份/年 聚落数/个 占聚落总个数的比重/% 聚落面积/公顷 占聚落总面积的比重/%
0-50 2004 547 43.76 3264.27 37.12
2014 399 49.14 3567.91 38.83
50-100 2004 336 26.88 1505.48 24.68
2014 216 26.60 1251.80 46.27
100-200 2004 188 15.04 1857.78 30.46
2014 117 14.41 882.16 9.60
200-500 2004 123 9.84 416.28 6.82
2014 66 8.13 455.68 4.96
>500 2004 56 4.18 56.15 0.92
乡村聚落的发展变化与交通运输关系
思考:近年来,我国乡村聚落的发展变化与交通运输有什么关系 这种现象对于区域发展有何意义
二、影响聚落发展
探究
思考:近年来,我国乡村聚落的发展变化与交通运输有什么关系 这种现象对于区域发展有何意义
关系:新建的乡村聚落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而一些交通不便的分散的乡村聚落会逐渐消失。
意义:有利于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度;有利于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聚落发展
二、影响聚落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2
交通不便的分散的乡村:
会逐渐消失
新建的乡村聚落:
一般临近区域主要公路
新农村风貌——河南许昌鄢陵县前陈村
课堂小结
实现区域经济要素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缩短了区域之间的时空距离,加强区际联系
直接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促进沿线聚落发展
聚落发展随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而变化
影响聚落发展
交通运输布局
随堂练习
投资130亿元的浙江舟山跨海大桥的通车,使舟山进入“半岛时代”,这座富裕岛屿的生产力也将得到第二次大解放。下图为局部区域交通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宁波—舟山港近年来发展迅猛,主要得益于
A.交通运输网不断完善,经济腹地不断扩大
B.港口的自然条件优越,是深水良港和避风良港
C.上海港的辐射带动作用
D.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运输量增长迅猛
2.宁波市外环道路网的构建,对交通的影响是
A.公路、铁路交会,方便旅客转乘
B.缩短了城市对角线方向的运输距离
C.有效减少市区交通流量,缓解市中心交通压力
D.外环道路网与多条过境道路交会,容易产生交通拥堵现象
随堂练习
武汉三镇鼎立格局自古有之,而今却发生了很大变化。读图完成3~5题。
3.武汉三镇历史格局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A.地形平坦 B.季风气候
C.河流交汇 D.资源开发
4.随着现代综合交通的不断发展,武汉市城市形态在沿江发展
的基础上,将进一步趋向
A.集中式团块状发展 B.沿河流条带状发展
C.沿铁路等交通干线多轴向发展 D.从放射状转向内聚发展
5.武汉市的发展变化说明
A.交通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 B.特大城市的衡量指标是人口的增加
C.河运的兴衰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 D.交通线的变化能影响城市的格局
随堂练习
下图为长江中下游平原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6~7题。
6.对图示地区村落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初期受河流影响,村落呈带状分布
②初期受地形影响,村落分布稀疏
③村落形态演变过程是由Ⅰ到Ⅱ
④村落形态演变过程是由Ⅲ到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乡村地区往往在人流量较大的地点形成集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c、d四地中,a地可能最早出现集市 B.新集市出现在d地
C.a、b、c、d四地皆形成集市 D.随着公路修建,集市可能由c地转移到b地
随堂练习
8.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梧州是岭南古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城市。梧州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丘陵占总面积的80%以上,故有“山城”之称。梧州扼浔江、桂江、西江总汇,乘船溯江而上可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直通云贵,顺流而下可直达广州,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古时的梧州,更处于南北水陆交通要道,特别是处在灵渠与桂江南下西江的转折点上,享有“绿城水都”“百年商埠”等美警。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铁路、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连通,梧州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西南地区与粤港澳的水运转港地位一去不复返,经济发展水平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他地区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1)分析说明古时梧州交通位置的重要性。
(2)分析梧州近几十年来发展缓慢的原因。
南方地区多山地、丘陵,陆路交通不便,但河网稠密,水运便捷;梧州位于浔江、桂江、西江交汇处,可以通过运河和其他支流联系我国西南、华南、长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交通位置十分重要。
随堂练习
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的发展,使梧州作为水运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丘陵面积广,限制了梧州铁路、(高速)公路的发展,使得城市经济发展缓慢,同时城市发展空间受限;沿海地区的发展,导致梧州人才外流。
8.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梧州是岭南古都,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曾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城市。梧州地势四周高、中间低,丘陵占总面积的80%以上,故有“山城”之称。梧州扼浔江、桂江、西江总汇,乘船溯江而上可到广西壮族自治区各地,直通云贵,顺流而下可直达广州,自古以来便被称作“三江总汇”。古时的梧州,更处于南北水陆交通要道,特别是处在灵渠与桂江南下西江的转折点上,享有“绿城水都”“百年商埠”等美警。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各地铁路、公路,特别是高速公路的连通,梧州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及西南地区与粤港澳的水运转港地位一去不复返,经济发展水平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他地区的差距也越拉越大。
(1)分析说明古时梧州交通位置的重要性。
(2)分析梧州近几十年来发展缓慢的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