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7张PPT)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时光如川浪淘沙,青史留名多俊杰。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英才辈出。看图猜人物司马光七岁,__________。能砸缸救人曹冲七岁,__________。能称象骆宾王七岁,__________。能咏鹅司马光七岁,能砸缸救人。曹冲七岁,能称象。骆宾王七岁,能《咏鹅》。聪慧王戎四岁让梨的孔融,七岁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七岁的曹冲称象……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口耳相传。今天我们再去认识一位天才少年。在他的身上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王戎不取道旁李》去一探究竟吧!25 王戎不取道旁李戎会意字,写好字要注意斜钩和撇第一个是竖撇,第二个是斜撇。王戎(234年—305年),魏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神采秀美。被魏武帝称为神童。魏晋时期有七位文人,他们不流于世俗,经常在竹林里面聚会、喝酒、以精辟的品评与识鉴而著称。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和阮咸。)王戎不取道旁李道路两旁李子,一种水果。人名王戎不去摘道路旁树上的李子文言文齐读课题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jìngzhé折腾zhé折zhē折枝shé折本,枝折花落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25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仔细听老师范读,尝试划分节奏。读一读,读出韵味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我们学过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借助注释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那就运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篇古文吧!25 王戎不取道旁李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①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王戎:“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②【尝】曾经。③【竞走】争着跑过去。④【唯】只有。⑤【信然】的确如此。1.借助方法,说说故事内容;2.借助注释,尝试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词句做上记号,与同桌交流。疏通文意同桌合作解文意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众树枝被压弯了。观察图片:是什么把树枝压弯了?怎样的情况下会把树枝压弯?诸儿竞走取之。走:跑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守株待兔》古今异义尝与诸小儿游。尝:曾经理解重点词“之”在文言文中用于指代某一种事物。说说本文中“之”出现了几次?分别指代什么事物?A. 诸儿竞走取之B. 人问之C. 取之,信然。(指李子)(指王戎不去摘李子这件事)(指李子)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呀?【师生合作,采访王戎】:其他孩子都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诸小儿会问王戎什么呢?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王戎心想:_______,于是站立不动。王戎,______也。少年俊杰这李子一定是苦的 ,我才不吃!思考:王戎心里会想些什么?人竞取之甘李树必无李无人取之苦李多子折枝思考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其他孩子争先恐后摘李子王戎聪明、善于观察思考、冷静推断对 比思考:通过与诸儿的对比,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只有王戎知道“此必苦李”?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小组探究好的东西,肯定会为人所知,道边的李子如果成熟, 自然会有人去试吃,如果好吃,必然很快被人们吃掉。读了这个故事,你联想到了谁?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小组间练习讲故事,把故事讲完整。想象故事中人物会有怎样的对话、表情、动作,再把想到的内容加进去。本文描写了王戎小时候和朋友去游玩,看见道旁的李子( ),朋友( ),只有王戎( ),因为王戎认为( ),表现了王戎( )的优秀品质。多子折枝跑着去摘不动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遇事不要盲目行动,要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少走弯路。《王戎不取道旁李》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呢?你们喜欢连环画吗 相信你一定能边看连环画边背文言文13456·2《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这本书中还记录了很多很多有趣的小故事,像“鹤立鸡群、望梅止渴、栋梁之材、难兄难弟”等。一部古代名人的故事集基础性作业(必做):背诵本篇文言文。实践性作业(选做):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讲一讲、画一画或演一演这个故事。探究性作业(选做):课后阅读《世说新语》,找一找感兴趣的小故事,并用自己的话将故事讲给同学听。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