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科学试题
1.(2024八下·嘉兴期末)洁净的空气非常重要。下列做法中,有利于防治空气污染的是(  )
A.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B.大量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
C.对各种垃圾进行露天焚烧
D.将排放废气的工厂集中建造在一起
【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对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的认识判断。
【解答】 A.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有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A正确;
B.大量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氯氟烃会破坏臭氧层,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B错误;
C.对各种垃圾进行露天焚烧,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C错误;
D.将排放废气的工厂集中建造在一起,废气污染空气,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A。
2.(2024八下·嘉兴期末)“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1 C.+3 D.+5
【答案】B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物质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在NaClO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1)+x+(-2)=0。解得x=+1。
故答案为:B。
3.(2024八下·嘉兴期末)2024年是居里夫人逝世90周年,她因发现钋和镭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钋和镭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它们属于两种元素是因为(  )
A.中子数不同 B.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元素周期表中位置不同
【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 、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中子数不同不是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它们属于两种元素是因为质子数不同,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不同不是区分元素种类的依据,错误;
C、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钋和镭质子数不同,所以它们属于两种元素,正确;
D、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不同是因为它们质子数不同,位置不同不是根本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4八下·嘉兴期末)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才能有效地观察。下列教材活动中,需要用到显微镜的是(  )
A.观察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 B.观察大豆和小麦根系的特点
C.观察枝条环剥部位的变化 D.观察蚕豆叶下表皮气孔分布
【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观察工具
【解析】【分析】生物实验所用器具分类如下:
观察器具:放大镜,显微镜
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计量器具:量筒,天平
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
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钥匙.故解剖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解答】A、观察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这一活动可能需要放大镜来观察土壤表层的动物,但如果是要观察土壤深层的小动物或者其微观结构,则可能需要显微镜。然而,从常规教学角度看,更可能是用放大镜观察,不符合题意;
B、观察大豆和小麦根系的特点。这一活动通常是通过肉眼或者放大镜来观察根系的形态和颜色,不需要用到显微镜,不符合题意;
C、观察枝条环剥部位的变化。这通常涉及到观察枝条表皮、皮层、木质部等宏观结构的变化,因此也不需要用到显微镜,不符合题意;
D、观察蚕豆叶下表皮气孔分布。气孔是植物叶片表面的一 种微观结构,肉眼很难直接观察清楚,因此需要用到显微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2024八下·嘉兴期末)使用磁吸式双面玻璃清洁器时,玻璃内外两块清洁器总是合在一起。下列磁感线模型能正确表示这一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和磁感线
【解析】【分析】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解答】使用磁吸式双面玻璃清洁器时,玻璃内外两块清洁器总是合在一起,是应用了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又因为磁感线在磁体外部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所以,由图知道,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2024八下·嘉兴期末)科学家通过艰辛的探索,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如图为铍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模型不能反映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
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
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
【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正常情况下,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占据的空间很小。
【解答】A、根据行星模型可知,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根据行星模型可知,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行星模型可知,不能直接体现出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符合题意;
D、根据行星模型可知,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2024八下·嘉兴期末)电动汽车由于低污染、低能耗、低噪音的优点,逐渐成为人们更加热衷的代步工具。电动汽车的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机将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B.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
C.图中电动机线圈正好处于平衡位置
D.图中线圈按顺时针方向持续转动
【答案】D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1)电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主要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还有部分内能;
(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
(3)电动机线圈的平衡位置:线圈与磁感线垂直时的位置;
(4)导体受力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的电流的方向有关,根据左手定则并结合图示做出判断。
【解答】A、电动机线圈转动过程中将大部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一少部分转化为内能,故A错误;
B、电动机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磁力的作用,故B错误;
C、线圈从图中位置转过90°时,线圈处于平衡位置,在平衡位置,刚好电刷对准两个铜半环的缝隙,这一瞬间线圈没有电流,不受磁场力,故C错误;
D、由安培定则知道,图中ab边受到竖直向上的磁场力,cd边受到竖直向下的磁场力,即线圈按顺时针方向持续转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2024八下·嘉兴期末)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双氧水溶液,其溶质和溶剂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氧化物 B.化学性质相同
C.都含有氢分子 D.氧元素质量分数相同
【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分析;
C、根据分子的模型图分析;
D、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计算。
【解答】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双氧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都属于氧化物,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水分子和双氧水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相同,错误;
C、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1个水分子是由2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1个双氧水分子是由2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都不含有氢分子,错误;
D、水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双氧水中氧元素质量分数=,错误。
故答案为:A。
9.(2024八下·嘉兴期末)小嘉利用如图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中气球模拟的是肺 B.向下拉橡皮膜,模拟吸气
C.模拟吸气时,a侧液面上升 D.模拟呼气时,气球体积变小
【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体呼吸运动原理: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入肺;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
(2)在该模拟实验中,各结构的模拟对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 ,玻璃罩模拟胸廓。
(3)吸气过程模拟:向下拉橡皮膜(模拟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变大,气球(模拟肺)扩张,内部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气球,此时与外界相通的 a 侧液面下降 。
(4)呼气过程模拟:向上推橡皮膜(模拟膈肌舒张),胸廓容积变小,气球(模拟肺)回缩,内部气压增大,气体排出气球,气球体积变小。
【解答】A、装置中,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A正确。
B、吸气时,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因此,向下拉橡皮膜,模拟吸气,B正确。
C、模拟吸气时,装置内气压下降,b侧液面上升,a侧液面下降,C错误。
D、呼气时,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升高,胸廓缩小,肺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因此,模拟呼气时,气球体积变小,D正确。
故答案为:C。
10.(2024八下·嘉兴期末)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的(  )
A.髓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韧皮部
【答案】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靠近树皮的外侧,具有保护作用,内层为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
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
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里面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储存营养的作用。
【解答】 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的韧皮部,因为韧皮部内有筛管,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2024八下·嘉兴期末)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小嘉先向一个大烧杯中加入约80℃的热水,然后在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在两支空试管中分别放入白磷和红磷(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热水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温度
B.两只试管中加满水,实验也一样会成功
C.现象①②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助燃剂
D.现象②③说明燃烧的条件是达到着火点
【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的条件,也就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也就是,(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解答】A、加入热水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温度,还能为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 错误;
B、两只试管中加满水,实验不会成功,因为这样会使氧气无法与白磷和红磷接触,错误;
C、现象①试管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②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与氧气(助燃剂),正确;
D 、现象②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③试管中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两个实验现象相同,现象②③不能说明燃烧的条件是达到着火点,错误。
故答案为:C。
12.(2024八下·嘉兴期末)硫在氧气中燃烧(如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宏观: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微观:硫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二氧化硫分子
C.模型:
D.能量: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
【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都含有剧烈燃烧和放出大量的热这两个现象;除此之外,分别是: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气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生成大量的白烟(即五氧化二磷),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即四氧化三铁)。
【解答】A、硫在氧气中燃烧,宏观上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硫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二氧化硫分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模型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2024八下·嘉兴期末)为了判断是否属于温室气体,小嘉设计了如图装置。分别向甲瓶和乙瓶中充满和空气后,将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B.甲、乙两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
C.若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说明是温室气体
D.此装置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
【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单一变量,若U形管右侧液面上升,说明CH4是温室气体,分析。
【解答】A 、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乙两瓶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这样可以保证对比实验的变量唯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U 形管左侧液面下降,说明甲瓶(充满 CH4)的温度较高,即 CH4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属于温室气体,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此装置通过U型管液面的变化,比较不同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2024八下·嘉兴期末)如图为厨房部分电路图,将电热水壶的插头插入插座并闭合开关,发现电热水壶不工作,但厨房的灯是亮的。用测电笔测该插座的左右两孔,发现插入左孔时氖管不发光,插入右孔时发光。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则故障可能是图中的(  )
A.ab间断路 B.cd间断路 C.bc间短路 D.de间断路
【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照明电路的组成和测电笔的使用规则进行分析。
【解答】将电热水壶的插头插入插座,闭合它的开关,电热水壶不工作;闭合灯泡开关,灯泡亮,说明灯泡所在的电路是正常的,而插座周围的电路可能存在断路故障。由图知道,应是cd间电路断路,而灯泡所在的电路是通路,则灯泡发光;对于电热水壶来说,零线是断开的,故接入电热水壶时,电热水壶不工作,用测电笔分别接触插座的左右两孔,右与火线相连,氖管能发光,左与零线断开,氖管不发光,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2024八下·嘉兴期末)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图是小嘉建构的“碳、氧循环”模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碳、氧循环指的是和的循环
B.过程①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
C.过程③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过程④中植物的生理活动需要光照
【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碳、氧循环的含义来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来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D、根据光合作用的条件来分析。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故说法错误;
B、过程①是动植物的呼吸,此过程中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说法错误;
C、过程③可以是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错误;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4八下·嘉兴期末)化学符号是化学的重要语言,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氢离子的符号是   ;
(2)O2中2表示的含义是   。
【答案】H+;1个氧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1)离子符号的书写格式:在该元素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数,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得失电子数为1时,省略不写,氢离子的符号是H+;
(2)化学式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原子的个数,O2中的“2”表示1个氧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17.(2024八下·嘉兴期末)植物工厂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温度、浓度等因素。
(1)一株质量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栽培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增加到40克。该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   。(填序号)
①水  ②无机盐  ③空气
(2)植物工厂中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   元素。
【答案】(1)①②③
(2)氮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2、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解答】(1)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以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并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参与构成植物体。因此,某幼苗从20克增重到40克,增加的质量来自水、无机盐和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其中氮肥的作用是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氮元素。
(1)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以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并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参与构成植物体。因此,某幼苗从20克增重到40克,增加的质量来自水、无机盐和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其中氮肥的作用是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氮元素。
18.(2024八下·嘉兴期末)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同一周期元素的一条规律   。
(2)1871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下面的位置尚未被占据,他预测这种未知元素性质与铝相似。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得朗证实该预测,并将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镓(Ga)。氧化镓属于半导体材料,写出其化学式   。
【答案】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Ga2O3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等排列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预测这种未知元素性质与铝相似”和铝元素通常显+3价进行解答。
【解答】(1)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根据“他预测这种未知元素性质与铝相似”和铝元素通常显+3价可知,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化镓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其化学式为Ga2O3。
19.(2024八下·嘉兴期末)1774年10月,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重做普利斯特利实验,确认加热分解氧化汞可获得“氧气”,由此,提出了燃烧学说。小嘉用模型法表示该化学反应的过程(如图),请你补充完整   。该化学反应的类型为   。
【答案】;分解反应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将图示补充完整,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加热分解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属于不变,还缺两个汞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如图:

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20.(2024八下·嘉兴期末)如图是小嘉建立的植物体部分生理活动的示意图。
(1)完成生理活动①的主要部位是   ,其动力主要由生理活动   (填序号)提供。
(2)食用甘蔗茎时感觉很甜是因为通过生理活动   (填序号)制造的糖类运输到了甘蔗茎。
【答案】(1)成熟区;③
(2)④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根吸收水分: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2)植物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蒸腾作用能产生蒸腾拉力,为根部吸水和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提供动力。
(3)植物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糖类),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植物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图中,①是吸收作用、②是导管的运输作用、③是蒸腾作用、④是光合作用、⑤是呼吸作用。
【解答】(1)①表示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一段,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成熟区,也称根毛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③表示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淀粉);图中过程④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茎,因此,食用甘蔗茎时感觉很甜是因为通过生理活动④制造的糖类运输到了甘蔗茎。
(1)①表示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一段,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成熟区,也称根毛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③表示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淀粉);图中过程④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茎,因此,食用甘蔗茎时感觉很甜是因为通过生理活动④制造的糖类运输到了甘蔗茎。
21.(2024八下·嘉兴期末)上海建成的磁悬浮铁路是世界上首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高速铁路,其磁悬浮的原理如图甲所示,若轨道线圈下端是N极,要使列车悬浮起来,列车线圈上端应是   极。列车线圈本质上是一个电磁铁,要达到上述要求,请在图乙中画出线圈上电流的方向   。
【答案】S;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解答】在甲中,列车是靠电磁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才能使车身悬浮,故车身线圈上端是S极。
由安培定则知道,电源上端是正极,下端是负极,电流方向如下图
22.(2024八下·嘉兴期末)小嘉计划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1)制取二氧化碳。
①用发生装置A制取,首先要进行气密性检查,具体操作方法是   。
②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图中   装置。
(2)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若要研究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具体操作和预期现象)   。
【答案】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水柱的高度差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合理即可);C;取一试管二氧化碳气体,倒置于水槽中,试管内液面上升,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合理即可)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解答】(1)①用发生装置A制取,首先要进行气密性检查,具体操作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水柱的高度差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装置C;
(2)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可以取一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放于水中,观察是否液面上升,证明是否溶于水。
23.(2024八下·嘉兴期末)为了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小嘉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①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某种植物,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丙、丁、戊五组;
②将五组植物分别放置在温度为20℃、25℃、30℃、35℃、40℃的环境中,其他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用仪器分别测定每组的光合作用速率(用吸收量的相对值表示)。
【结果】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戊组
温度 20℃ 25℃ 30℃ 35℃ 40℃
吸收量相对值 18.2 20.3 23.6 18.9 -1.3
(1)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越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越   。
(2)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戊组实验C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负值,原因是   。
【答案】(1)大
(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当温度大于30℃时,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反而减弱
(3)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越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温度为20℃、25℃、30℃时,CO2吸收量相对值是18.2、20.3、23.6,说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在温度为30℃、35℃、40℃时,CO2吸收量相对值是23.6、18.9、﹣1.3,说明当温度大于30℃时,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反而减弱。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当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时,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将为负值。
戊组实验所处的环境温度是40℃,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同时,在高温环境中,部分气孔关闭,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而减弱;因此,戊组实验中,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C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负值。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越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温度为20℃、25℃、30℃时,CO2吸收量相对值是18.2、20.3、23.6,说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在温度为30℃、35℃、40℃时,CO2吸收量相对值是23.6、18.9、﹣1.3,说明当温度大于30℃时,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反而减弱。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当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时,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将为负值。
戊组实验所处的环境温度是40℃,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同时,在高温环境中,部分气孔关闭,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而减弱;因此,戊组实验中,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C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负值。
24.(2024八下·嘉兴期末)小嘉从网上购买了一个手摇式自发电手电筒,晃动手电筒,就能点亮LED小灯。为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小嘉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产生感应电流与导体运动有什么关系?
【实验方案】设计如图方案,将导体AB置于蹄形磁铁中,让导体做各种运动,实验结果如下表:
序号 磁场方向 导体移动方向 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1 N极在上 竖直上下运动 不偏转
2 水平向左运动 向左偏转
3 水平向右运动 向右偏转
4 N极在下 竖直上下运动 不偏转
5 水平向左运动 向右偏转
6 水平向右运动 向左偏转
【分析论证】(1)实验中当导体竖直上下运动时并没有产生电流,而水平左右运动时会产生电流,从表面上看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要做水平运动,而本质上是导体在做   运动;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有   ;
【反思拓展】加快晃动手电筒的速度,发现LED小灯更亮。据此,可建立的猜想是   。
【答案】切割磁感线;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感应电流大小可能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有关
【知识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有关;
(3)感应电流大小与磁场强弱和导体的切割速度有关。
【解答】(1)由图知道,出磁场方向竖直向下,实验中当导体竖直上下运动时并没有产生电流,而水平左右运动时会产生电流,从表面上看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要做水平运动,而本质上是导体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分析表中内容,对比2、3知道,感应电流方向与运动方向有关,对比2、5,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则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有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
【反思拓展】
[3]加快晃动手电筒的速度,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加快,发现LED小灯更亮,说明电流变大,据此,可建立的猜想是感应电流大小可能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有关。
25.(2024八下·嘉兴期末)氟(F)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元素。
(1)全氟辛酸是稳定的含氟化合物,耐热性好,广泛用于冷却剂等领域。其结构模型如图,化学式为   。
(2)牙膏中的氟对预防龋齿有重要作用。某品牌牙膏净含量为190克,要求含氟0.1%,若牙膏中的氟仅有氟化钠(NaF)提供,则需添加氟化钠多少克?   
【答案】C8HF15O2;氟元素质量= 190克 ×0.1%= 0.19克;氟化钠(NaF)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设:需要添加氟化钠的质量为x。x×45.2%= 0.19克 ,x≈ 0.42克 ,答:需添加氟化钠约 0.42 克。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全氟辛酸的结构模型图,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由全氟辛酸的结构模型可知,一个全氟辛酸分子中含有8个碳原子、15个氟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化学式为 C8HF15O2;
26.(2024八下·嘉兴期末)如图甲是小嘉利用萝卜设计制作植物气孔开闭模型的主要流程。
(1)该模型中的长方体萝卜条模拟的是   细胞。
(2)将该模型浸到清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萝卜条中间出现孔隙并变大(图乙),该过程模拟的是气孔张开。解释该模型浸在清水中能张开的原因   。
【答案】(1)保卫
(2)萝卜条的外侧吸水快,萝卜条的内侧吸水慢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保卫细胞是植物叶表皮上一对特化的细胞 ,通常呈半月形或哑铃形 。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外侧壁薄,内侧壁厚;哑铃形的保卫细胞,中间部分细胞壁厚,两端薄。这种特殊的细胞壁结构特点,使得保卫细胞在吸水和失水时,能够发生形态改变,从而控制气孔的开闭。
(2)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如二氧化碳吸收、氧气释放)和水分散失(蒸腾作用)的通道。保卫细胞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控制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和水分平衡。例如,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利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在缺水或夜间等情况下,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
【解答】(1)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因此该模型中的长方体萝卜条模拟的是保卫细胞。
(2)由图甲可知,萝卜条的一侧有萝卜皮,构成萝卜皮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吸水慢;萝卜条的另一侧没有萝卜皮,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吸水快;因此,将该模型浸到清水中,一段时间后,萝卜条的外侧因吸水向外膨出,观察到两萝卜条中间出现孔隙并逐渐变大,该过程模拟气孔张开。
(1)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因此该模型中的长方体萝卜条模拟的是保卫细胞。
(2)由图甲可知,萝卜条的一侧有萝卜皮,构成萝卜皮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吸水慢;萝卜条的另一侧没有萝卜皮,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吸水快;因此,将该模型浸到清水中,一段时间后,萝卜条的外侧因吸水向外膨出,观察到两萝卜条中间出现孔隙并逐渐变大,该过程模拟气孔张开。
27.(2024八下·嘉兴期末)20世纪初,德国的两位化学家创造了“哈伯-博施法”,利用空气中的成分制造出氨气(),氨气是制造铵态氮肥的重要原料,从而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下图是“哈伯-博施法”的模型。
(1)该反应的重要意义是将游离态(单质)的氮转化为化合态。请根据模型写出“哈伯-博施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计算生产170吨氨气,需要氮气多少千克   ?
【答案】N2+3H22NH3;设:需要氮气质量为x。x=140t答:需要氮气质量为140t。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微观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是氮气和氢气在四氧化三铁的催化作用下、高温高压生成氨气进行分析;
(2)根据氨气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需要氮气的质量。
【解答】(1)由微观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是氮气和氢气在四氧化三铁的催化作用下、高温高压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28.(2024八下·嘉兴期末)某科技小组开展设计烟感报警器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明确要求】当监测到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开始工作,扑灭火苗,并制定如下验收表:
工作电压/V 工作要求
10 ①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小于250mA时绿灯亮; ②当控制电路电流大于或等于250mA时,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开始工作
【方案设计】
(1)经讨论设计如图甲电路图,但工作电路并未完成,请你补充完整。   
(2)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250mA时,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开始工作,若不计电磁铁中线圈的阻值,则此时烟感开关的电阻应不超过多少欧?   
(3)烟感开关由光敏电阻制成,其阻值会随着光照强度(单位:勒克斯,符号Ix)的变化而变化。现有两种不同的光敏电阻a和b,其电阻变化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你认为选择哪种光敏电阻更合适?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40Ω;a光敏电阻更合适;由图像知道,a图线表示阻值会随着光照强度变大而变大,b图线表示阻值会随着光照强度变大而变小,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光照强度变小,若要能报警,则需要此时电阻变小,所以,a图像符合题意,应选择a光敏电阻更合适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电路连接的要求进行连接;
(2)根据题意以及欧姆定律,可以求得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250mA,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开始工作,不计电磁铁中线圈的阻值时,此时烟感开关的电阻;
(3)根据监测到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开始工作,扑灭火苗,可以分析出光敏电阻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
【解答】(1)由图知道,电流增大,电磁铁磁性增强,线圈吸引衔铁向下运动,使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警铃与喷淋系统并联,则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同时开始工作;电流减小,电磁铁磁性变弱,衔铁在弹簧的作用下被拉起来,绿灯亮,故电路连接如下图
(2)由欧姆定律知道,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250mA时,电路烟感开关的电阻是
(3)由图像知道,a图线表示阻值会随着光照强度变大而变大,b图线表示阻值会随着光照强度变大而变小,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光照强度变小,若要能报警,则需要此时电阻变小,所以,a图像符合题意,应选择a光敏电阻更合适。
1 / 1浙江省嘉兴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6月期末科学试题
1.(2024八下·嘉兴期末)洁净的空气非常重要。下列做法中,有利于防治空气污染的是(  )
A.加大植树造林力度
B.大量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
C.对各种垃圾进行露天焚烧
D.将排放废气的工厂集中建造在一起
2.(2024八下·嘉兴期末)“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其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 )
A.—1 B.+1 C.+3 D.+5
3.(2024八下·嘉兴期末)2024年是居里夫人逝世90周年,她因发现钋和镭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两次获诺贝尔奖的人。钋和镭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如图,它们属于两种元素是因为(  )
A.中子数不同 B.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不同
C.质子数不同 D.元素周期表中位置不同
4.(2024八下·嘉兴期末)选择合适的观察工具才能有效地观察。下列教材活动中,需要用到显微镜的是(  )
A.观察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 B.观察大豆和小麦根系的特点
C.观察枝条环剥部位的变化 D.观察蚕豆叶下表皮气孔分布
5.(2024八下·嘉兴期末)使用磁吸式双面玻璃清洁器时,玻璃内外两块清洁器总是合在一起。下列磁感线模型能正确表示这一工作原理的是(  )
A. B.
C. D.
6.(2024八下·嘉兴期末)科学家通过艰辛的探索,揭示了原子结构的秘密。如图为铍原子结构的行星模型,该模型不能反映的是(  )
A.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
B.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
C.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D.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
7.(2024八下·嘉兴期末)电动汽车由于低污染、低能耗、低噪音的优点,逐渐成为人们更加热衷的代步工具。电动汽车的电动机的基本原理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电动机将电能全部转化为机械能
B.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
C.图中电动机线圈正好处于平衡位置
D.图中线圈按顺时针方向持续转动
8.(2024八下·嘉兴期末)实验室制取氧气所用的双氧水溶液,其溶质和溶剂的分子结构模型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都属于氧化物 B.化学性质相同
C.都含有氢分子 D.氧元素质量分数相同
9.(2024八下·嘉兴期末)小嘉利用如图装置模拟人体的呼吸运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装置中气球模拟的是肺 B.向下拉橡皮膜,模拟吸气
C.模拟吸气时,a侧液面上升 D.模拟呼气时,气球体积变小
10.(2024八下·嘉兴期末)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的(  )
A.髓 B.木质部 C.形成层 D.韧皮部
11.(2024八下·嘉兴期末)为探究物质的燃烧条件,小嘉先向一个大烧杯中加入约80℃的热水,然后在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在两支空试管中分别放入白磷和红磷(如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加入热水的目的只是为了提高温度
B.两只试管中加满水,实验也一样会成功
C.现象①②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助燃剂
D.现象②③说明燃烧的条件是达到着火点
12.(2024八下·嘉兴期末)硫在氧气中燃烧(如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宏观:产生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B.微观:硫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二氧化硫分子
C.模型:
D.能量: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
13.(2024八下·嘉兴期末)为了判断是否属于温室气体,小嘉设计了如图装置。分别向甲瓶和乙瓶中充满和空气后,将装置放在阳光下,观察U形管内液面变化。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
B.甲、乙两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
C.若U形管右侧液面下降,说明是温室气体
D.此装置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
14.(2024八下·嘉兴期末)如图为厨房部分电路图,将电热水壶的插头插入插座并闭合开关,发现电热水壶不工作,但厨房的灯是亮的。用测电笔测该插座的左右两孔,发现插入左孔时氖管不发光,插入右孔时发光。若电路中只有一处故障,则故障可能是图中的(  )
A.ab间断路 B.cd间断路 C.bc间短路 D.de间断路
15.(2024八下·嘉兴期末)在自然界中,氧循环与碳循环有着密切的联系。如图是小嘉建构的“碳、氧循环”模型,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碳、氧循环指的是和的循环
B.过程①可以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
C.过程③发生的化学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过程④中植物的生理活动需要光照
16.(2024八下·嘉兴期末)化学符号是化学的重要语言,请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1)氢离子的符号是   ;
(2)O2中2表示的含义是   。
17.(2024八下·嘉兴期末)植物工厂是一种新兴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人工控制光照、温度、浓度等因素。
(1)一株质量为20克的某植物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栽培一段时间后,其质量增加到40克。该植株增加的质量来自   。(填序号)
①水  ②无机盐  ③空气
(2)植物工厂中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   元素。
18.(2024八下·嘉兴期末)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如图是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同一周期元素的一条规律   。
(2)1871年,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中铝元素下面的位置尚未被占据,他预测这种未知元素性质与铝相似。1875年法国化学家布瓦博得朗证实该预测,并将新发现的元素命名为镓(Ga)。氧化镓属于半导体材料,写出其化学式   。
19.(2024八下·嘉兴期末)1774年10月,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重做普利斯特利实验,确认加热分解氧化汞可获得“氧气”,由此,提出了燃烧学说。小嘉用模型法表示该化学反应的过程(如图),请你补充完整   。该化学反应的类型为   。
20.(2024八下·嘉兴期末)如图是小嘉建立的植物体部分生理活动的示意图。
(1)完成生理活动①的主要部位是   ,其动力主要由生理活动   (填序号)提供。
(2)食用甘蔗茎时感觉很甜是因为通过生理活动   (填序号)制造的糖类运输到了甘蔗茎。
21.(2024八下·嘉兴期末)上海建成的磁悬浮铁路是世界上首次投入商业运营的磁悬浮高速铁路,其磁悬浮的原理如图甲所示,若轨道线圈下端是N极,要使列车悬浮起来,列车线圈上端应是   极。列车线圈本质上是一个电磁铁,要达到上述要求,请在图乙中画出线圈上电流的方向   。
22.(2024八下·嘉兴期末)小嘉计划制取二氧化碳并对其性质进行研究。
(1)制取二氧化碳。
①用发生装置A制取,首先要进行气密性检查,具体操作方法是   。
②收集二氧化碳应选择图中   装置。
(2)研究二氧化碳的性质。若要研究二氧化碳是否能溶于水,请你设计实验方案(写出具体操作和预期现象)   。
23.(2024八下·嘉兴期末)为了探究温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小嘉进行了如下实验:
【步骤】①选择生长状况一致的某种植物,随机平均分成甲、乙、丙、丁、戊五组;
②将五组植物分别放置在温度为20℃、25℃、30℃、35℃、40℃的环境中,其他环境条件相同且适宜;
③用仪器分别测定每组的光合作用速率(用吸收量的相对值表示)。
【结果】
组别 甲组 乙组 丙组 丁组 戊组
温度 20℃ 25℃ 30℃ 35℃ 40℃
吸收量相对值 18.2 20.3 23.6 18.9 -1.3
(1)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越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越   。
(2)根据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   。
(3)戊组实验C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负值,原因是   。
24.(2024八下·嘉兴期末)小嘉从网上购买了一个手摇式自发电手电筒,晃动手电筒,就能点亮LED小灯。为研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小嘉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产生感应电流与导体运动有什么关系?
【实验方案】设计如图方案,将导体AB置于蹄形磁铁中,让导体做各种运动,实验结果如下表:
序号 磁场方向 导体移动方向 灵敏电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1 N极在上 竖直上下运动 不偏转
2 水平向左运动 向左偏转
3 水平向右运动 向右偏转
4 N极在下 竖直上下运动 不偏转
5 水平向左运动 向右偏转
6 水平向右运动 向左偏转
【分析论证】(1)实验中当导体竖直上下运动时并没有产生电流,而水平左右运动时会产生电流,从表面上看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要做水平运动,而本质上是导体在做   运动;
(2)分析表中内容可知,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有   ;
【反思拓展】加快晃动手电筒的速度,发现LED小灯更亮。据此,可建立的猜想是   。
25.(2024八下·嘉兴期末)氟(F)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元素。
(1)全氟辛酸是稳定的含氟化合物,耐热性好,广泛用于冷却剂等领域。其结构模型如图,化学式为   。
(2)牙膏中的氟对预防龋齿有重要作用。某品牌牙膏净含量为190克,要求含氟0.1%,若牙膏中的氟仅有氟化钠(NaF)提供,则需添加氟化钠多少克?   
26.(2024八下·嘉兴期末)如图甲是小嘉利用萝卜设计制作植物气孔开闭模型的主要流程。
(1)该模型中的长方体萝卜条模拟的是   细胞。
(2)将该模型浸到清水中,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两萝卜条中间出现孔隙并变大(图乙),该过程模拟的是气孔张开。解释该模型浸在清水中能张开的原因   。
27.(2024八下·嘉兴期末)20世纪初,德国的两位化学家创造了“哈伯-博施法”,利用空气中的成分制造出氨气(),氨气是制造铵态氮肥的重要原料,从而大大提高粮食产量。下图是“哈伯-博施法”的模型。
(1)该反应的重要意义是将游离态(单质)的氮转化为化合态。请根据模型写出“哈伯-博施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2)计算生产170吨氨气,需要氮气多少千克   ?
28.(2024八下·嘉兴期末)某科技小组开展设计烟感报警器的项目化学习活动。
【明确要求】当监测到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开始工作,扑灭火苗,并制定如下验收表:
工作电压/V 工作要求
10 ①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小于250mA时绿灯亮; ②当控制电路电流大于或等于250mA时,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开始工作
【方案设计】
(1)经讨论设计如图甲电路图,但工作电路并未完成,请你补充完整。   
(2)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250mA时,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开始工作,若不计电磁铁中线圈的阻值,则此时烟感开关的电阻应不超过多少欧?   
(3)烟感开关由光敏电阻制成,其阻值会随着光照强度(单位:勒克斯,符号Ix)的变化而变化。现有两种不同的光敏电阻a和b,其电阻变化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如图乙所示,你认为选择哪种光敏电阻更合适?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空气污染与保护
【解析】【分析】根据对防治空气污染的方法的认识判断。
【解答】 A.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有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A正确;
B.大量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氯氟烃会破坏臭氧层,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B错误;
C.对各种垃圾进行露天焚烧,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C错误;
D.将排放废气的工厂集中建造在一起,废气污染空气,不利于防治空气污染,故D错误。
故选A。
2.【答案】B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物质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在NaClO中,Na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O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设次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则(+1)+x+(-2)=0。解得x=+1。
故答案为:B。
3.【答案】C
【知识点】元素的概念;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A 、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中子数不同不是决定元素种类的因素,它们属于两种元素是因为质子数不同,错误;
B、相对原子质量大小不同不是区分元素种类的依据,错误;
C、元素的种类是由质子数决定的,钋和镭质子数不同,所以它们属于两种元素,正确;
D、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不同是因为它们质子数不同,位置不同不是根本原因,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D
【知识点】科学探究观察工具
【解析】【分析】生物实验所用器具分类如下:
观察器具:放大镜,显微镜
解剖器具: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计量器具:量筒,天平
加热器具:酒精灯,三角架,石棉网
通用器具:烧杯,试管,试剂瓶,培养皿,研钵,滴管,钥匙.故解剖器的种类主要包括解剖盘,解剖剪,镊子,刀片。
【解答】A、观察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这一活动可能需要放大镜来观察土壤表层的动物,但如果是要观察土壤深层的小动物或者其微观结构,则可能需要显微镜。然而,从常规教学角度看,更可能是用放大镜观察,不符合题意;
B、观察大豆和小麦根系的特点。这一活动通常是通过肉眼或者放大镜来观察根系的形态和颜色,不需要用到显微镜,不符合题意;
C、观察枝条环剥部位的变化。这通常涉及到观察枝条表皮、皮层、木质部等宏观结构的变化,因此也不需要用到显微镜,不符合题意;
D、观察蚕豆叶下表皮气孔分布。气孔是植物叶片表面的一 种微观结构,肉眼很难直接观察清楚,因此需要用到显微镜,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5.【答案】B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磁场和磁感线
【解析】【分析】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在磁体外部,磁感线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
【解答】使用磁吸式双面玻璃清洁器时,玻璃内外两块清洁器总是合在一起,是应用了异名磁极相互吸引的原理,又因为磁感线在磁体外部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发,回到S极,所以,由图知道,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6.【答案】C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原子结构的探索过程
【解析】【分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正常情况下,质子数和电子数相等;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占据的空间很小。
【解答】A、根据行星模型可知,原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不符合题意;
B、根据行星模型可知,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运动,不符合题意;
C、根据行星模型可知,不能直接体现出原子核中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符合题意;
D、根据行星模型可知,原子核体积只占原子的很小一部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7.【答案】D
【知识点】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解析】【分析】(1)电动机在工作过程中主要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还有部分内能;
(2)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
(3)电动机线圈的平衡位置:线圈与磁感线垂直时的位置;
(4)导体受力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的电流的方向有关,根据左手定则并结合图示做出判断。
【解答】A、电动机线圈转动过程中将大部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一少部分转化为内能,故A错误;
B、电动机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磁力的作用,故B错误;
C、线圈从图中位置转过90°时,线圈处于平衡位置,在平衡位置,刚好电刷对准两个铜半环的缝隙,这一瞬间线圈没有电流,不受磁场力,故C错误;
D、由安培定则知道,图中ab边受到竖直向上的磁场力,cd边受到竖直向下的磁场力,即线圈按顺时针方向持续转动,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8.【答案】A
【知识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分析;
B、根据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分析;
C、根据分子的模型图分析;
D、根据化学式的意义计算。
【解答】A、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双氧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都属于氧化物,正确;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水分子和双氧水分子结构不同,化学性质不相同,错误;
C、根据分子结构模型可知,1个水分子是由2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1个双氧水分子是由2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都不含有氢分子,错误;
D、水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双氧水中氧元素质量分数=,错误。
故答案为:A。
9.【答案】C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1)人体呼吸运动原理:吸气时,膈肌与肋间肌收缩,胸廓容积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小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入肺;呼气时,膈肌与肋间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回缩,肺内气压大于外界大气压,气体出肺。
(2)在该模拟实验中,各结构的模拟对象: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 ,玻璃罩模拟胸廓。
(3)吸气过程模拟:向下拉橡皮膜(模拟膈肌收缩),胸廓容积变大,气球(模拟肺)扩张,内部气压减小,外界气体进入气球,此时与外界相通的 a 侧液面下降 。
(4)呼气过程模拟:向上推橡皮膜(模拟膈肌舒张),胸廓容积变小,气球(模拟肺)回缩,内部气压增大,气体排出气球,气球体积变小。
【解答】A、装置中,气球模拟肺、橡皮膜模拟膈肌,A正确。
B、吸气时,膈肌收缩,膈肌顶部下降,胸廓扩大,肺扩张,肺内气压减小,小于外界大气压,外界气体进入肺内;因此,向下拉橡皮膜,模拟吸气,B正确。
C、模拟吸气时,装置内气压下降,b侧液面上升,a侧液面下降,C错误。
D、呼气时,膈肌舒张,膈肌顶部升高,胸廓缩小,肺回缩,造成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肺内气体排出肺;因此,模拟呼气时,气球体积变小,D正确。
故答案为:C。
10.【答案】D
【知识点】茎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木本植物茎的结构:
树皮,靠近树皮的外侧,具有保护作用,内层为韧皮部里面有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
形成层,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分裂产生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木质部。
木质部,内有导管可以运输水分和无机盐,里面有木纤维,对茎有很强的支持作用。
髓,由薄壁细胞组成,具有储存营养的作用。
【解答】 菟丝子是一种没有叶绿素的植物,可通过吸器刺入其他植物的茎,并从中吸取营养物质。菟丝子吸取有机物,其吸器应刺入到植物木质茎的韧皮部,因为韧皮部内有筛管,筛管可以运输有机物,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1.【答案】C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1、燃烧的条件,也就是:(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3)温度达到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即破坏燃烧的条件,使燃烧反应停止,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也就是,(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解答】A、加入热水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提高温度,还能为水中的白磷隔绝氧气, 错误;
B、两只试管中加满水,实验不会成功,因为这样会使氧气无法与白磷和红磷接触,错误;
C、现象①试管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发生燃烧,②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是需要与氧气(助燃剂),正确;
D 、现象②水中白磷不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③试管中的红磷与氧气接触,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不能发生燃烧,两个实验现象相同,现象②③不能说明燃烧的条件是达到着火点,错误。
故答案为:C。
12.【答案】A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都含有剧烈燃烧和放出大量的热这两个现象;除此之外,分别是:发出白光,生成无色、无气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即二氧化碳);生成大量的白烟(即五氧化二磷),发出白光(在空气中燃烧产生黄色火焰);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即二氧化硫);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物质(即四氧化三铁)。
【解答】A、硫在氧气中燃烧,宏观上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硫原子和氧原子重新组合,生成二氧化硫分子,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化学方程式为,模型表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D、硫在氧气中燃烧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释放热量,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根据控制单一变量,若U形管右侧液面上升,说明CH4是温室气体,分析。
【解答】A 、在充入气体前,应检查装置气密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B、甲、乙两瓶广口瓶的体积应控制相同,这样可以保证对比实验的变量唯一,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U 形管左侧液面下降,说明甲瓶(充满 CH4)的温度较高,即 CH4有较好的保温效果,属于温室气体,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D、此装置通过U型管液面的变化,比较不同气体在相同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能用于比较两种温室气体的保温效果,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B
【知识点】家庭电路的故障分析
【解析】【分析】根据照明电路的组成和测电笔的使用规则进行分析。
【解答】将电热水壶的插头插入插座,闭合它的开关,电热水壶不工作;闭合灯泡开关,灯泡亮,说明灯泡所在的电路是正常的,而插座周围的电路可能存在断路故障。由图知道,应是cd间电路断路,而灯泡所在的电路是通路,则灯泡发光;对于电热水壶来说,零线是断开的,故接入电热水壶时,电热水壶不工作,用测电笔分别接触插座的左右两孔,右与火线相连,氖管能发光,左与零线断开,氖管不发光,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D
【知识点】自然界中的氧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低碳生活
【解析】【分析】A、根据碳、氧循环的含义来分析;
B、根据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来分析;
C、根据化学反应的特点来分析;
D、根据光合作用的条件来分析。
【解答】A、碳循环和氧循环分别是指碳元素和氧元素的循环,故说法错误;
B、过程①是动植物的呼吸,此过程中是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故说法错误;
C、过程③可以是甲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物有两种,不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错误;
D、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故说法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H+;1个氧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知识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1)离子符号的书写格式:在该元素或原子团右上角标明失去或得到电子数,失去电子带正电荷,得到电子带负电荷,得失电子数为1时,省略不写,氢离子的符号是H+;
(2)化学式元素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的该元素原子的个数,O2中的“2”表示1个氧分子中有2个氧原子。
17.【答案】(1)①②③
(2)氮
【知识点】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
2、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无机盐包括含氮、磷、钾、钙、镁、硫、硼、锰、锌、钼等的多种无机盐,其中植物需要最多的是含氮、磷、钾的无机盐。
【解答】(1)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以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并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参与构成植物体。因此,某幼苗从20克增重到40克,增加的质量来自水、无机盐和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其中氮肥的作用是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氮元素。
(1)幼苗在植物工厂提供的适宜环境中,以水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并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参与构成植物体。因此,某幼苗从20克增重到40克,增加的质量来自水、无机盐和空气。
(2)植物的生长需要多种无机盐,无机盐必须溶解在水中植物才能吸收利用;植物需要量最大的无机盐是含氮、含磷、含钾的无机盐。其中氮肥的作用是促使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叶色浓绿;某植株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的症状,其原因可能是缺少氮元素。
18.【答案】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Ga2O3
【知识点】元素周期表
【解析】【分析】(1)根据元素周期表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序数等排列规律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预测这种未知元素性质与铝相似”和铝元素通常显+3价进行解答。
【解答】(1)同一周期中,从左到右元素的原子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依次增加;
(2)根据“他预测这种未知元素性质与铝相似”和铝元素通常显+3价可知,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化镓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其化学式为Ga2O3。
19.【答案】;分解反应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质量守恒定律将图示补充完整,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解答】加热分解氧化汞生成汞和氧气,汞是由汞原子构成的,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属于不变,还缺两个汞原子和一个氧分子,如图:

该反应是一种物质生成两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20.【答案】(1)成熟区;③
(2)④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植物根吸收水分:根尖的成熟区生有大量根毛,是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 。(2)植物蒸腾作用: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失到体外的过程,蒸腾作用能产生蒸腾拉力,为根部吸水和水分在植物体内运输提供动力。
(3)植物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糖类),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4)植物呼吸作用: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
图中,①是吸收作用、②是导管的运输作用、③是蒸腾作用、④是光合作用、⑤是呼吸作用。
【解答】(1)①表示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一段,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成熟区,也称根毛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③表示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淀粉);图中过程④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茎,因此,食用甘蔗茎时感觉很甜是因为通过生理活动④制造的糖类运输到了甘蔗茎。
(1)①表示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一段,分为根冠、分生区、伸长区和成熟区四个部分;成熟区,也称根毛区,表皮细胞的细胞壁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大大增加了吸水的表面积,是根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③表示植物体内的水分散失到大气中,是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的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植物的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约占植物吸收水的99%。蒸腾作用形成的蒸腾拉力是根吸水的动力,促进了水和无机盐的运输。
(2)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光合作用的条件是光;光合作用的产物是氧气和有机物(淀粉);图中过程④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表示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茎,因此,食用甘蔗茎时感觉很甜是因为通过生理活动④制造的糖类运输到了甘蔗茎。
21.【答案】S;
【知识点】磁极间的相互作用;通电螺线管的极性和电流方向的判断
【解析】【分析】磁悬浮列车是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根据安培定则判断线圈中的电流方向。
【解答】在甲中,列车是靠电磁铁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才能使车身悬浮,故车身线圈上端是S极。
由安培定则知道,电源上端是正极,下端是负极,电流方向如下图
22.【答案】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水柱的高度差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合理即可);C;取一试管二氧化碳气体,倒置于水槽中,试管内液面上升,证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合理即可)
【知识点】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步骤、收集与注意事项;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
【解析】【分析】(1)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分析;
(2)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分析。
【解答】(1)①用发生装置A制取,首先要进行气密性检查,具体操作方法是:关闭止水夹,向长颈漏斗中加入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水柱的高度差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不变,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可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所以应选用的气体发生装置是装置C;
(2)验证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可以取一管二氧化碳气体,然后放于水中,观察是否液面上升,证明是否溶于水。
23.【答案】(1)大
(2)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当温度大于30℃时,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反而减弱
(3)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1)绿色植物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了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化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就叫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条件有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越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温度为20℃、25℃、30℃时,CO2吸收量相对值是18.2、20.3、23.6,说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在温度为30℃、35℃、40℃时,CO2吸收量相对值是23.6、18.9、﹣1.3,说明当温度大于30℃时,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反而减弱。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当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时,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将为负值。
戊组实验所处的环境温度是40℃,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同时,在高温环境中,部分气孔关闭,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而减弱;因此,戊组实验中,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C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负值。
(1)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因此,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越大说明植物光合作用的速率越快。
(2)分析表格数据可知,在温度为20℃、25℃、30℃时,CO2吸收量相对值是18.2、20.3、23.6,说明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在温度为30℃、35℃、40℃时,CO2吸收量相对值是23.6、18.9、﹣1.3,说明当温度大于30℃时,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反而减弱。
(3)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当呼吸作用的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时,二氧化碳吸收量的相对值将为负值。
戊组实验所处的环境温度是40℃,温度越高,呼吸作用越强;同时,在高温环境中,部分气孔关闭,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二氧化碳供应不足而减弱;因此,戊组实验中,植物的呼吸作用强度大于光合作用强度,CO2吸收量的相对值为负值。
24.【答案】切割磁感线;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感应电流大小可能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有关
【知识点】产生电磁感应现象的条件和规律
【解析】【分析】(1)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闭合电路的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有关;
(3)感应电流大小与磁场强弱和导体的切割速度有关。
【解答】(1)由图知道,出磁场方向竖直向下,实验中当导体竖直上下运动时并没有产生电流,而水平左右运动时会产生电流,从表面上看产生电流的条件是导体要做水平运动,而本质上是导体在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2)分析表中内容,对比2、3知道,感应电流方向与运动方向有关,对比2、5,感应电流方向与磁场方向有关,则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有磁场方向和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
【反思拓展】
[3]加快晃动手电筒的速度,导体切割磁感线运动的速度加快,发现LED小灯更亮,说明电流变大,据此,可建立的猜想是感应电流大小可能与导体切割磁感线的速度有关。
25.【答案】C8HF15O2;氟元素质量= 190克 ×0.1%= 0.19克;氟化钠(NaF)中氟元素的质量分数为:;设:需要添加氟化钠的质量为x。x×45.2%= 0.19克 ,x≈ 0.42克 ,答:需添加氟化钠约 0.42 克。
【知识点】模型与符号;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1)根据全氟辛酸的结构模型图,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该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1)由全氟辛酸的结构模型可知,一个全氟辛酸分子中含有8个碳原子、15个氟原子、2个氧原子和1个氢原子,化学式为 C8HF15O2;
26.【答案】(1)保卫
(2)萝卜条的外侧吸水快,萝卜条的内侧吸水慢
【知识点】蒸腾作用
【解析】【分析】(1)保卫细胞是植物叶表皮上一对特化的细胞 ,通常呈半月形或哑铃形 。半月形的保卫细胞,外侧壁薄,内侧壁厚;哑铃形的保卫细胞,中间部分细胞壁厚,两端薄。这种特殊的细胞壁结构特点,使得保卫细胞在吸水和失水时,能够发生形态改变,从而控制气孔的开闭。
(2)气孔是植物叶片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如二氧化碳吸收、氧气释放)和水分散失(蒸腾作用)的通道。保卫细胞通过调节气孔的开闭,控制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和水分平衡。例如,在光照充足、温度适宜时,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利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在缺水或夜间等情况下,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减少水分散失。
【解答】(1)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因此该模型中的长方体萝卜条模拟的是保卫细胞。
(2)由图甲可知,萝卜条的一侧有萝卜皮,构成萝卜皮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吸水慢;萝卜条的另一侧没有萝卜皮,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吸水快;因此,将该模型浸到清水中,一段时间后,萝卜条的外侧因吸水向外膨出,观察到两萝卜条中间出现孔隙并逐渐变大,该过程模拟气孔张开。
(1)气孔是由一对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因此该模型中的长方体萝卜条模拟的是保卫细胞。
(2)由图甲可知,萝卜条的一侧有萝卜皮,构成萝卜皮的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吸水慢;萝卜条的另一侧没有萝卜皮,细胞排列疏松,细胞吸水快;因此,将该模型浸到清水中,一段时间后,萝卜条的外侧因吸水向外膨出,观察到两萝卜条中间出现孔隙并逐渐变大,该过程模拟气孔张开。
27.【答案】N2+3H22NH3;设:需要氮气质量为x。x=140t答:需要氮气质量为140t。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微观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是氮气和氢气在四氧化三铁的催化作用下、高温高压生成氨气进行分析;
(2)根据氨气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计算需要氮气的质量。
【解答】(1)由微观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是氮气和氢气在四氧化三铁的催化作用下、高温高压生成氨气,化学方程式为:N2+3H22NH3;
28.【答案】;40Ω;a光敏电阻更合适;由图像知道,a图线表示阻值会随着光照强度变大而变大,b图线表示阻值会随着光照强度变大而变小,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光照强度变小,若要能报警,则需要此时电阻变小,所以,a图像符合题意,应选择a光敏电阻更合适
【知识点】电磁继电器的组成、原理和特点
【解析】【分析】(1)根据电路连接的要求进行连接;
(2)根据题意以及欧姆定律,可以求得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250mA,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开始工作,不计电磁铁中线圈的阻值时,此时烟感开关的电阻;
(3)根据监测到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开始工作,扑灭火苗,可以分析出光敏电阻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规律。
【解答】(1)由图知道,电流增大,电磁铁磁性增强,线圈吸引衔铁向下运动,使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警铃与喷淋系统并联,则警铃响起,喷淋系统同时开始工作;电流减小,电磁铁磁性变弱,衔铁在弹簧的作用下被拉起来,绿灯亮,故电路连接如下图
(2)由欧姆定律知道,当控制电路中的电流达到250mA时,电路烟感开关的电阻是
(3)由图像知道,a图线表示阻值会随着光照强度变大而变大,b图线表示阻值会随着光照强度变大而变小,烟雾达到一定浓度时,光照强度变小,若要能报警,则需要此时电阻变小,所以,a图像符合题意,应选择a光敏电阻更合适。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